1. 扎克伯格可能面臨二十年的監禁,他違反了什麼法律
既然她受到了法律的懲罰,那說明他就幹了違反法律的事情。
2. FaceBook提前來了,我們怎麼辦,中國製造怎麼辦
. 共同建設公共網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臉書的聯合艦隊的降維打擊
1、Facebook擁有27億用戶,是騰訊用戶的2至3倍。
2、第I期聯合Visa、Mastercard、....Paypal、Uber等企業,形成創始節點;
3、未來可以支撐所有跨國公司入駐,成為一個個超級節點,虛實結合,形成包含金融在內的超級的、跨國界的、非傳統金融機構主導的全新的商業環境。
4、貨幣名稱:Libra(天秤座)。核心目標:I、無國界;II、沒有手續費。
5、白皮書現行,Libra將在2020年面世。
——為什麼是降維打擊?
跨國公司加入該體系,成為超級節點,必然會享受以資產為抵押,發行Libra的權力。
例,假設埃克森美孚有1000億美元的優質實體資產,理論上它可以發行1000億美元等值的Libra。而在傳統金融系統,埃克森美孚以這些實體資產為抵押,則只能貸款1000億美元。發行意味著零成本獲取,再投資毫無風險,貸款意味著還本付息,會背負上沉重的枷鎖前行。
也就是說,如果臉書體系真正被全球跨國公司(200家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經濟)所接納,那麼,中國製造的所有相對優勢將變得淡然無存。因為前者可以用發行的Libra完成對自己的智能化改造,使跨國公司的生產體系實現全智能。這種基於零負債、智能機器生產智能機器的全智能生產體系,將可以碾壓所有人力成本優勢。將可以將質量中庸的中國製造擠出市場。只要Libra上線,跨國公司很容易發現這一點。一旦跨國公司普遍發現這一點,並快速圍繞這一新體系形成新經濟體,那麼,這個新經濟體對中國製造的抵制和敵意將是大概率事件。這種未來寫在當前美國政府對待中國的敵對態度之中。現在西方政府和企業沒有辦法解決錢的問題,一旦這個問題獲得解決,他們把生產嫁接到智能機器之上,歷史的慣性會讓他們做出不利於中國人的選擇。
簡言之,金融智能化(貸無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站在金融智能化之上,實體智能化將可以像工業碾壓農業一樣碾壓傳統實體企業。
一個系統性的危機正在向中國製造逼近,它不僅關乎中國製造的命運,更關乎每個中國人的命運。
——危機倒逼,我們的選擇!
1、雲錢包的解決方案
中國500強企業牽頭,聯合控股雲庫房(雲庫房框架已經搭好,等你來持股)。
每家規模以上企業按照上年營業收入,向雲庫房內存儲提貨權,獲得等值的雲股權+通用提貨權(大約100萬億)。
中國製造通過這種新零售系統,獲得零成本的資金(100萬億),直接大規模的投資智能化,不計成本的搞研發,提前完成智能化改造。
使中國市場提前進入全智能時代,使中國人能夠提前站在高緯度之上,等待西方跟進。
2、相互猜疑,都盯著相關部門的指令,大家一起做天下第二
坐等別人完成對中國製造的戰略合圍,
坐等別人瓮中捉鱉!
——合作方式,報備制度
張燕微信:nikozhang2009
王光耀微信:wangguangyao5522
規模以上企業(年營收1億以上)先聯系我們。
我們會分地區把大家分別邀請到不同的微信群內,使每家企業負責人可以在一個封閉環境真實表達自己的內心願望與想法,大家達成群體共識之後,再集中入駐雲庫房,大家聯合持股的企業接管雲庫房。基於雲庫房,大家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提貨權與市場的提貨權交換,這種交換意味著:每家企業獲得貸無息的權力。也意味著大家可以用零成本的資金投資與控股智能化。基於雲庫房,大家可以與中國500強企業洽談合作,保護自己的根本利益。
——機會錯過將永遠不在。
市場有三類企業。
第I類,中國500強企業。每年總營收70多萬億。
第II類,規模以上的普通企業,每年總營收十幾萬億。
第III類,普通的小微企業與商戶,每年總營收幾十萬億。
作為夾心層的第II類企業,很容易被替代。
如果錯過現在的合作窗口期,消費者已經能夠直接找到中國500強企業,邀請500強企業入駐,市場會選擇用創新項目替代沒有加入合作體系的第II類企業。
因此,第II類企業要充分發揮自己相對靈活的優勢,和趨勢做朋友!和消費者做朋友!
——相關基礎理論
2013年理論基礎:一人一生,工作200↓天,智能化送給人類的禮物
2014年作業指導書《智能社會》,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
2016年,媒體采訪公開闡述:智能社會有多美?以不勞而獲實現經濟自由
——關於市場
這個市場很簡單:
1、500家跨國公司掌控著全球經濟。
數據:世界500強總營收30萬億美元,全球GDP約80萬億美元。
2020年,Facebook聯合了10家-100家-500家跨國公司,就搞定了全世界。
背靠27億消費者的Facebook聯合500家跨國公司難嗎?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當中國製造真正看到危機,這種危機將是致命的。
2、中國500強企業掌管著中國經濟。
數據,中國500強企業總營收大於70萬億,GDP略高於80萬億。
因此,我們搞定了3600萬股東→中國500強企業就搞定了整個中國市場。
只有我們有充足的籌碼,不是一盤散沙,我們才和Facebook們有的談。
3. 風險投資公司如何盈利
自1998年開始開始擔任風險投資人,目前就職於Kepha Partners風險投資公司的Jo Tango為我們解答了以上疑問。 總的來說,風投公司每次籌集資金都會獲得兩種報酬:首先,從投資最終獲得的利潤中抽取部分,抽取比例通常是百分之二十,這部分利潤被稱為「附帶收益」;然後是一系列手續費,這些費用用來維持公司正常運行,因為在投資效果還沒有顯示出來時,風投公司需要一定資金支持,手續費通常為每年收取管理資金總額的2%~2.5%。 許多人(包括許多投資人)不知道的是,實際上,風險投資開始運作後,這些資金被轉移到許多法人實體、即資金管理公司的賬戶上,由它們來管理資金運作以及決定許多方面的工作——員工工資設定和支付,房租費用、旅遊報銷、法律顧問等費用,僱傭和解僱員工的過程,並擁有特許經營權,這些資金管理公司才是資金的實際操縱者。 風投公司將特許經營權交給少數幾個資金管理公司,這類公司通常由少數幾個人組成,財務狀況保密,但他們的決策影響力非常大,被稱為「首席合夥人」。 其他資金管理公司的存在對於首席合夥人有著巨大意義,不經過他們允許,風投公司無法解僱首席合夥人,所以風投公司通常選擇自己的員工作為首席合夥人,方便控制全局。 但這樣的權力結構設置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都有影響: 第一,現在籌集資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企業認識的投資者擁有大量資金(現金或股票等),本身就在Facebook或其他大公司有著股份。一個新公司如果沒有籌集到足夠資金,它顯然無法做出任何人力或技術投資,所以新創公司的企業家若是需要籌資,必須與風投公司打交道,弄清資金狀況、誰能負責資金走向,這是個復雜的過程。 第二,已經獲得風投公司支持的公司中,首席合夥人並不需要與風投公司妥協,他們能在賺了一筆之後將資金撤離、隨時離開董事會,這會導致整個公司的運營變得更加復雜,甚至舉步維艱——沒有必要資金支持,也無法重新創立管理機制。 企業家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主要有兩種做法:維持良好運營狀況、不擔心沒人投資,以及與風投公司、或者說首席合夥人搞好關系。 現在各個風投公司的文化都迥然不同,有些公司為企業提供的首席合夥人也許不會太注意自身權威性,讓所有資金管理公司對於如何進行投資決策都有發言和建議的權力,但有些風投公司只會表面這么做,實際上投資決策完全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企業家們要了解這些文化,誰是首席合夥人、誰有權力做決定,就應該向原先與風投公司合作過的企業討教。據我所知,80%的風投公司都會有合議制的決策過程。 這種結構非常常見,是許多基金組織的標准,杠杠收購公司、對沖基金、組合型基金(籌集資金以向其他基金投資)幾乎都是採用這種結構,風投公司之所以要這樣,大多數因為律師給出了建議。 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人才和技術,還有發展策略和合作夥伴關系。
4. 美國矽谷簡介
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南面,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聖塔克拉拉谷的別稱。 矽谷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晶元的地方,因此得名。
矽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矽谷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矽谷的主要部分位於舊金山半島南端的聖塔克拉拉縣,主要包括該縣下屬的從帕羅奧多市到縣府聖何塞市一段長約25英里的谷地。
矽谷以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
(4)facebook風險投資擴展閱讀:
矽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在矽谷,集結著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矽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
矽谷附近的大學包括:
1、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2、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
3、聖何塞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4、卡內基梅隆大學西海岸校區(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est Coast Campus)
矽谷擁有大大小小電子工業公司達10000家以上,他們所生產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佔全美1/3和1/6。80年代後,隨著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在該地區紛紛出現,矽谷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世界各國高科技聚集區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矽谷
5. 買微軟、google、FB等大公司股票可說穩賺不賠,為何很少人買
首先我不懂股票,但作為一個投資者來看的話這幾家公司我覺得不太理想,穩賺不賠表示公司的發展按部就班,賺是肯定的,但短時間不會太大浮動,這和把錢存銀行等利息有什麼區別,炒股票我覺得玩的就是心跳,要不一把翻起,要不血本無歸,股票對大部分人只是一種投資,投資有風險,風險意味著回報,投資的錢即使全打了水漂也沒事,總比留在手裡強
6. 投融界上有風險投資成功案例嗎有沒有呢
不錯的,和朋友都用的,即便想成為會員收費也是合理的,裡面很多的成功案例。
7. 可以向風投公司賣出自己的想法嗎
一個創業者們都會關心的問題——是否每個創業公司都應該盡可能的融資,力求做到上億美元的規模,或者只是融較小規模的資金,在公司不大的情況下出售?
這個問題對每個創業公司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這關乎到你們公司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你們是更加關注產品還是用戶。如果你計劃融盡可能多的資金,並等到公司的規模達到上億級別才出售或上市,你從一開始就需要有遠見的制定一個計劃並考慮你的市場,你考慮的是大市場,因為每個市場的潛力都是不同的,小市場不具有讓你的公司達到上億規模的潛力,同時,大市場意味著殘酷的競爭,想方設法讓你的公司分得一部分市場份額也是個問題。
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以5000萬美元出售是個不錯的選擇。建立一規模小,但成功的公司並不見得是意見不好的事。融太多的資金對一家創業公司不是一件好事,融太多的資金會增加一個創業公司失敗的機會。在試圖快速建立一個上一級別公司的過程中,往往很多公司會忽略了他們的用戶,這樣的公司在花完投資人的給的錢後,慢慢的就會淡出人們的視野。而以小市場為目標的公司則不同,他們更加關注用戶,懂得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這讓他們有別於以大市場為目標的公司。
當你融盡量少的資金,人們的期望就更小,但並不意味著你不能成功,但你需要更努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開發出產品,並推向市場由用戶來覺得產品是否有價值。5萬美元到25萬美元的天生投資並不能用很久,你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自己。
你也可以選擇在創業融資時盡可能的融得更多的資金,這使你擁有更多資源,開發更好的產品。你不需要考慮用戶的真正需要,讓你的直覺引導你前進,如果你的直覺是對的話,這當然是好事,或許會因此成為下一個Facebook或者Twitter。但現實並非如此,大部分創業者的直覺都是錯的,他們不知道用戶的真正需要,他們在失敗錯誤的到了很多教訓。在風險投資領域,當一家出名的風險投資公司投了某個特定領域的公司,在這之後,會有一大堆風險投資者跟風亂投,地點定位服務市場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隨著更多資金的流入,Foursquare和Gowalla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因為有太多類似的公司出現了。團購網站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在這么多的公司中,只有少數的公司能夠最後存活下來,也許只有一家會成為上億級別的公司。
風險投資投資的錢最後是要還的,最後怎麼還也是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創始人,並擁有該公司50%的股份,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你的公司將改變你的命運。還了風險投資的1500萬美元,你從貧窮變得超級富有。你可以向你的孩子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花幾百萬在山上買棟房子,過最好的生活,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下一次投資,成為一個「超級天使投資人」。對你來說,如果你建立的公司達到了上億級別,1500萬與1.5億對你來說區別不大,你的生活已經夠好的了。然而對於風險投資來說,這是有區別的,1500萬對他們來說是虧本生意,風險投資管理者一筆數額巨大的資金,在特定的時間內,他們不能投資太多的公司,而是集中資金進行集中的投資,並以此獲得高回報。對他們來說,兩倍於投資的回報太小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風險投資阻止一些公司在小於一億收購價的時候出售。當大公司有收購意向的時候,這給了風險投資一個信號,他們會進行更大的投資,以獲得更大的回報。通常風險投資的這些行為會與公司的創始人產生矛盾(風險投資通常可以向創始人購買一部分股票,並以公司需要更懂管理的人才來管理公司為由進行人事變動,這看起來很黑暗,但事實就是如此。)。
當收購價比較低的時候,會有更多公司對收購產生興趣,不是很多公司能夠出得起5億去收購一家公司,但有成百上千的公司可以支付5000萬美元的收購費。
創業公司發展到最後不一定就要上市或者出售,很多創業者願意花費一輩子的時間來經營一家公司,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享受著這個過程。天使投資人會更傾向於投資這樣的公司,但前提是這些公司有穩定的收入。
給創業者的建議就是,要有抱負,相信自己能夠創立一件改變世界的公司,當然要切合實際。關注你的用戶,不浮躁,這樣你更有可能創建一間改變世界的公司。如果你的公司有機會被以AOL收購Techcrunch的價格收購的話,你應該果斷出售。在這之後,如果你要創立另外一家公司,你應該以上一級別為目標,也許你會失敗,但你的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已經有保障了,你不用擔心
8. PayPal 的創始人 Peter Thiel 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麼故事
皮特·泰爾(Peter Thiel)出生於1964年,於1996年創辦了Thiel資產管理公司(Thiel Capital Manag
ement),並在2002年更名為 Capital Management。目前該公司管理總值超過50億美元的資產。泰爾曾在1998聯合創辦了PayPal,並在2002年以15億美元出售給eBay。 2005年,投資5000萬美元創辦Founders Fund風險投資公司,致力於扶植Web 2.0公司,曾在2004年為Facebook創始人提供了5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而這項投資為其獲得2萬倍的收益。皮特·泰爾目前還是為政府機構提供電腦分析公司Palantir的董事會成員
投資與創業生涯:
1)2002年,Thiel和朋友Elon Musk在一家咖啡館Café Venetia(位於帕洛阿爾托最熱鬧地段大學街,Thiel的大部分產業幾乎都在這家咖啡館附近,去這里的大多數人都討論創意點子和風險投資)開始討論PayPal,後來PayPal以15億美金價格被eBay收購,Thiel也獲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5500萬美金。
2)PayPal被收購後,涉足投資領域,設立了避險基金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 ,自己私人注入了1000萬美元
3)2004年,由Reid Hoffman和矽谷頑童Sean parker引薦,Thiel投資了扎克的Facebook 50萬美金,是Facebook獲得的收筆外部投資,贏得了7%的Facebook股份並成為公司董事會成員,如今股份估值為15億美元。
4)2005年,投資5000萬美元創辦Founders Fund風險投資公司,致力於扶植Web 2.0公司,2007年實現第二輪融資,曾投資過Spotify,Yammer以及Quantcast。
5)接著聯合創立了Palantir Technologies(後來搬入Facebook辦公室舊址)並投資3000萬美元,現在這家公司市值25億美元,Thiel擔任董事會主席。
6)除投資互聯網以外,Thiel還投資,納米技術、外太空探索和機器人研製上。他成為奇點研究所(SingularityInstitute)的主要捐助人,還為致力於抗衰老研究的Methuselah Foundation投資了350萬美元。
7)也是Halcyon Molecular抗衰考研究機構的最大投資人和董事會成員,毫不猶豫地為Halcyon第一輪融資投入了50萬美元。
8)2010年9月想到為那些輟學創業有天賦的年輕人提供獎學金的計劃。然後迅速開始著手實施這個計劃,在舊金山舉行的一年一度的TechCrunch Disrupt會議上,他宣布了Thiel獎金計劃,為20歲以下的年輕人每人提供10萬美元的創業資助。0
雖然他投資互聯網,卻又懷疑互聯網的力量。他認為互聯網技術革命沒有創造充分多的就業崗位,也沒有提升製造業水平和社會生產力。一個個虛擬世界的創新並不能取代現實世界的技術進步。但是卻同樣關注著技術的發展,事實上,他對技術很著迷。
9. 風投公司如何運作
自1998年開始開始擔任風險投資人,目前就職於Kepha Partners風險投資公司的Jo Tango為我們解答了以上疑問。
總的來說,風投公司每次籌集資金都會獲得兩種報酬:首先,從投資最終獲得的利潤中抽取部分,抽取比例通常是百分之二十,這部分利潤被稱為「附帶收益」;然後是一系列手續費,這些費用用來維持公司正常運行,因為在投資效果還沒有顯示出來時,風投公司需要一定資金支持,手續費通常為每年收取管理資金總額的2%~2.5%。
許多人(包括許多投資人)不知道的是,實際上,風險投資開始運作後,這些資金被轉移到許多法人實體、即資金管理公司的賬戶上,由它們來管理資金運作以及決定許多方面的工作——員工工資設定和支付,房租費用、旅遊報銷、法律顧問等費用,僱傭和解僱員工的過程,並擁有特許經營權,這些資金管理公司才是資金的實際操縱者。
風投公司將特許經營權交給少數幾個資金管理公司,這類公司通常由少數幾個人組成,財務狀況保密,但他們的決策影響力非常大,被稱為「首席合夥人」。
其他資金管理公司的存在對於首席合夥人有著巨大意義,不經過他們允許,風投公司無法解僱首席合夥人,所以風投公司通常選擇自己的員工作為首席合夥人,方便控制全局。
但這樣的權力結構設置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都有影響:
第一,現在籌集資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企業認識的投資者擁有大量資金(現金或股票等),本身就在Facebook或其他大公司有著股份。一個新公司如果沒有籌集到足夠資金,它顯然無法做出任何人力或技術投資,所以新創公司的企業家若是需要籌資,必須與風投公司打交道,弄清資金狀況、誰能負責資金走向,這是個復雜的過程。
第二,已經獲得風投公司支持的公司中,首席合夥人並不需要與風投公司妥協,他們能在賺了一筆之後將資金撤離、隨時離開董事會,這會導致整個公司的運營變得更加復雜,甚至舉步維艱——沒有必要資金支持,也無法重新創立管理機制。
企業家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主要有兩種做法:維持良好運營狀況、不擔心沒人投資,以及與風投公司、或者說首席合夥人搞好關系。
現在各個風投公司的文化都迥然不同,有些公司為企業提供的首席合夥人也許不會太注意自身權威性,讓所有資金管理公司對於如何進行投資決策都有發言和建議的權力,但有些風投公司只會表面這么做,實際上投資決策完全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企業家們要了解這些文化,誰是首席合夥人、誰有權力做決定,就應該向原先與風投公司合作過的企業討教。據我所知,80%的風投公司都會有合議制的決策過程。
這種結構非常常見,是許多基金組織的標准,杠杠收購公司、對沖基金、組合型基金(籌集資金以向其他基金投資)幾乎都是採用這種結構,風投公司之所以要這樣,大多數因為律師給出了建議。
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人才和技術,還有發展策略和合作夥伴關系。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