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有人說讀大學就像搞投資一樣
好的一門課,就好像一支好股票。可以帶來豐富的回報。
2. 今年剛畢業的我。在大學內投資失敗一次5萬,後父母幫忙還清。又因投資自己沒有把控好風險,再次失敗,現
你在什麼行業剛畢業就可以當主管?表示羨慕。負債已經負了,如果實在撐不下去還是和父母說說吧。再就是經驗不足之前先不要創業 來自職Q用戶:林女士
看到你的經歷我彷彿看到自己,高考失利,選學校本科選到專科,大學期間,十五萬敗在股市,畢業沒日沒夜奮斗創業,最後突破不了瓶頸,只能轉手,真的是屢敗屢戰,失敗很心痛,但是更可怕的是失敗了沒有任何長進,至於最後的問題,就是錢的問題,有著十幾萬負債和這么多次失敗的你是否能看清自己並給自己找條賺錢路 來自職Q用戶:陳先生
3.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說讀大學就像投資
讀大學主要是為了找個能多掙錢好工作,如果賣茶葉蛋還比搞原子彈的掙得錢多,就沒人花那麼多錢去上大學了。
4. 上大學是"失敗的投資"嗎
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民工「用工荒」成鮮明對比。許多大學生的工資還不如在城市中擁有熟練技術的農民工。因此,有的家長算了一筆賬,得出的結論是:上大學是一場「失敗的投資」
19歲的玲玲考上成都某高校,她家不缺上大學的錢,但父親卻不讓她上,認為即便畢業找個工作,月薪不過兩三千,浪費錢還浪費了四年。他算了一筆賬:讀大學花8萬,不讀掙8萬,來回16萬,拿去買房或開店都能賺錢。據悉,在一萬余名網友參與的「讀書是否無用」調查投票中,有71%的網友認為「上大學並不是唯一出路」。這就值得我們關注了。
玲玲的爸爸的決定,從算一筆投入產出的經濟賬來看,也許有他的小道理。尤其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拼爹、拼裙帶關系等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成為他們就業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門檻,既要兜兜轉轉,也難以順利找到突破生存環境的通道,又何必苦讀多年、參加高考,去讀大學?成才之路有千萬條,不是只有上大學一途。社會是一所更好的大學,只要有能力,加上努力,就能成功。從這個意義上看,高中畢業後直接找工作,減輕一點大學生就業的壓力,也未始不可。
但是,既然玲玲已考上了大學本科,她的父親就不應該阻擋女兒上大學。「讀大學花8萬,不讀掙8萬」,如此「投資觀」,乃是一種短視之見。從大者而言,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上大學是為了把自己培養成有用的人才,而不應簡單地把看成一場投資或做一筆買賣。讀書是否有用,不能只看「錢途」,增長學識、提高素質、完善自我、塑造人格、培養科學思維能力等等,都是讀書的「有用之處」。
大學所帶來的宏闊視野、豐盈見識以及價值觀的塑造,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書讀得多的人,不一定立即賺得盆滿缽溢,在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的規律決定了讀書的未必比搬磚的能賺到更多錢。在發達國家,也存在著藍領工人工資待遇高於白領的現象。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上大學可以讓他們的人生增值,修養增值,教會他們在平淡中或者困境中能獲得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讀大學是絕對不是一種「失敗的投資」。
「用一麻袋的錢去讀大學,換來一麻袋的書,讀完一麻袋的書,買不起一條麻袋。」這話言過其實了。這種新的「讀書無用論」,依然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的異化。千百年來,讀書被賦予某種神聖的色彩。現在,一旦發現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暫時過低,就會催生新的「讀書無用」的憤懣。讀書還是有用的。知識還是有力量的。「知識改變命運」的渠道依然通暢。如果單純從金錢或收入來考量讀書是否有用,這是對讀書、上大學的一種狹隘理解。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得好:「我以為人生最值錢的東西,是腦袋裡的知識。」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公共財富的源泉。一個人身處今天這個科技不斷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要想有大的發展,不僅要上大學,要讀好書,而且要努力實踐、終身學習才行。
東漢思想家王充則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知識和金錢的關系,批評了玲玲爸爸的短視之見:「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從眼下來看,玲玲讀四年大學,他要花去8萬元錢,但對玲玲的未來而言,胸中有學,學而有成,沒錢可以轉化有錢。讀了「一麻袋的書」,能做到學以致用,大多數的人的投入,肯定能換來豐厚的回報,又豈止於16萬元?即使他們擺地攤、賣豬肉等,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來。謂予不信,請研究一批通過奮斗而獲得成功人士的事跡,上大學是「失敗的投資」論就不攻自破了。
5. 讀大學是一種投資還是純消費
原作:龔蕾 咱們國家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在上個世紀2000年之前,大學畢業生通過國家分配一般都直接進入到各行各業工作領域。之後,隨著高考人數的擴招,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大學畢業生進入了人才市場。
那個鯉魚跳龍門、高考改變命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有人把讀大學比作一項有風險的投資。
既然比作投資,那麼,什麼是投資呢?從經濟學角度,投資就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也就是說,以貨幣投入,經過一定的經營活動,取得一定的利潤,也就是說投資是期望有一定的升值。從投資和消費關系角度,投資就是為了將來預期價值而犧牲現在一定的消費,投資是花費了一定的投入,但同時又可以創造收入或者有價值升值,在未來可以帶來更多收入,投資者需要考慮的是預期收益、投資風險、折舊、投資利率、投資成本等。
如果把讀大學比作投資,那麼,鯉魚跳龍門、讀大學就可以改變命運,這樣的投資是非常有價值的,也是值得投資的。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論是城市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農村越來越多的孩子們都選擇讀大學。既然讀大學是一項投資,這項投資首先大概都是家庭投資,也就是說,一般讀大學的學費是由父母和家庭所支付,從預期收益角度,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上大學,就是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畢業後在城市裡就業,而越來越多城市的孩子選擇了出國留學。
第二,從投資折舊角度分析,折舊就是讀大學四年時間,這個時間無論對於誰來說,都是一樣的。而也是寶貴的四年時間。
第三,從投資成本角度,一個家庭把一部分儲蓄投資給了孩子,那麼,也就意味著說,家庭放棄了其他消費或消費機會選擇。
隨著每年的擴招,高考錄取比例比上個世紀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上大學門檻已經大大降低,因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大學,人才市場中高學歷者越來越多。在這里,筆者想舉幾個例子,來與朋友們分析讀大學這項投資。
曾經有位老師,在大學本科畢業時,爭取進入到高校的團委做書記、或圖書館做館員,21、22歲參加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在職讀碩士、既可以賺到工資、又不耽誤拿學歷,而且職工還可以享受高校分房子,在取得碩士學位後,從館員轉去做講師,然後繼續讀博士,博士學位拿到後,可以繼續升職稱為教授,此時,已經工作了若干年,賺的工資儲蓄足以支付讀碩讀博的學費,除去生活費後還有儲蓄。
這樣的投資成本比起那些全日制讀本科、讀碩士、讀博士的同學們來說,要小很多,而且風險小很多,至少不用在博士畢業後還要找尋工作崗位。而時間成本是一樣的,並且對於全日制讀碩讀博的同學們不僅沒有領到工資,少了幾年工齡,而且壓力也可能大一些。在職讀書,即便考不上碩士、博士,至少還有一份工作賺取收入。
還有一位同學,大學本科畢業後,選擇做館員或團委行政工作,在職讀碩,之後可以轉去其他更好的行政崗位,或是從行政方面提升更高。
筆者舉這樣的例子,是想說明,如果把讀大學比作一項投資,還要比誰會計算,盡可能減少投資成本與投資風險。而不是隨大流,只顧讀書。
再來說出國留學,自費出國留學的同學越來越多。而筆者想舉一個例子,在高校,有許多大學講師通過高校國際合作項目出國訪問,有1年、半年、三個月,申請幾次這樣的項目出國訪問,達到的效果不一定比你全日制留學要小,而且出國的費用由國家基金或單位基金來支付,比自費留學要少很多。
筆者舉例子,是想說明,投資學歷有很多方式,有很多方式的投資成本與投資風險其實可以是很小,或是降到最低。
與幾位來自農村的成績還不錯的同學聊天,她們選擇讀大學,是因為家裡有果樹種植園、或是魚塘、或是養殖等,發了財,家裡蓋了二層樓,為了滿足上大學的一個心願,選擇了到城市讀大學,畢業後要回家鄉繼承父母的事業,年收入也是可觀的。
筆者認為類似這樣的同學讀大學是一種消費。消費的定義是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種經濟行為。
如果,讀大學僅僅是你的一種消費行為,那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如果僅是消費行為的讀大學讓一個家庭背上了太多負擔,給社會帶來了擴建大學的壓力,給國家帶來了就業難題,筆者覺得就不好了,至少20歲的年輕人已是成年人,對家庭對社會有自己的責任也有義務,先工作或也是一種選擇。只要你是真的想學習努力進步,學習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讀大學究竟是一種投資呢?還是一種純消費?也許每個人有不同選擇與答案吧。
6. 讀大學是「是失敗的投資」你是什麼觀點
窮diao我住在大連,上哪打工能掙8萬,我立馬輟學,跟著你干。前提是得一年8萬,要不大連的房子你三輩子也買不起。
7. 你認為讀大學是一種投資嗎
是,簡單的講:讀大學,不單單是增長書面知識,拓展見識,深入研究某個領域的問題;更提高我們的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改變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是我們進入社會前的必修課,這一切的前提是必須好好的讀大學。坦白的說,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通過簡單的交流溝通便很容易知曉。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並不是說一個有涵養的人就必須受過高等教育。好好學習都是一種高回報的投資,總有一天會有收獲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8. 讀大學是失敗的投資,大家怎麼看
跟你說個故事吧,然後你自己去衡量,最好跟你爸媽多商量商量吧。(希望看完故事,都是我打字打出來的,不是的)從前有2個好朋友,他們是同學,高中的時候,開學校大會,A同學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得到了學校的表揚,走到哪裡,都是老師贊嘆的話語。而B同學,以全年紀最差的成績,受到了老師嚴厲的批評。緊接著的家長會,他們2個的爸爸來了,出校門的路上,(因為他們的爸爸也是好朋友,住在一個院子,所以一起出校門回家)。就聽見別的孩子的爸媽在跟自己的孩子說,「你以後要學習A同學,發奮讀書,不要想B同學那樣,不學無術。」B同學的爸爸臉刷的一下紅了。後來B同學選擇了踏出校門,參加了工作,由於沒有工作經驗,也沒有學歷,所以他從一個小小的業務員開始了人生的轉折。後來A同學還是在學校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一直受到學校和老師的保護和贊揚。8年過去了。B同學發奮的工作,不怕苦,不怕累,謙虛,肯學的態度,還有優秀的業績,得到了公司領導相當好的肯定,現在已經是分公司的1把手了。他的辛苦,汗水,眼淚終於得到了肯定。他現在已經是西裝筆挺,出門公司配備的小車,還娶到了一個漂亮的老婆,生活那叫一個滋潤,那叫一個幸福啊。A同學通過4年的大學,4年的研究生,已經畢業了,正面臨找工作的難題。為什麼研究生找工作還是個難題呢?可以自己安慰自己是世界經濟緊張。但是實際情況是,A同學到公司去面試,沒有工作經驗的他很吃虧,你不能給公司帶來1W塊錢的效益,公司憑什麼給你開5000的工資呢。所以A同學只能在公司從最基層做起,先熟悉公司的業務,打打文件什麼的。10年後校慶,B同學意氣風發,西裝筆挺,投資10W給學校,改善學校的教學設備。A同學剛從公司出來,2年的工作讓他剛剛掌握公司業務,可以說工作剛有起色。校慶過後,他們2又一起回家,這時又聽見老師再跟自己的學生說,「你們看B同學,人多好,又有錢,還記得母校。你們看A同學,讀書都讀成什麼樣子了。我記得他那時候成績很好啊,怎麼現在還這樣子啊」
9. 上大學是失敗投資 玲玲該不該上大學
不知道女兒現在是否年滿十八周歲,如果已經過了十八歲,那麼父母就沒有義務供你上大學了,父母只有供你上完九年義務教育的義務,在中國大部分父母如果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都會供他上完大學,但這並不是義務,完全是處於一種對孩子的關愛,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但從法律上來講這不是他們的義務,只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像這種情況,已經上過九年義務教育了,即使考上大學父母也是沒有義務供你上大學的,即使會供你上大學也是自覺的行為,如果不供你也是合乎法律的,不過你可以說服父母來給你出學費嘛,畢竟是自己的父母啊。 現在如果一個人真是考上了大學,那麼他也沒必要非要父母出學費啊,如果父母不出,自己也可以解決的,現在的大學開學時都有綠色通道,就是可以為經濟貧困的學生提供無息貸款,直到大學上完,只要你畢業後找到工作後再把這些錢還上就可以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國家不會讓任何一個考上大學的學生由於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
10. 忽然感覺讀大學是風險極大的投資!
投資和收入是對等的,如果現在不投資去讀大學,那你就會少很多知識,即使未來給你一份很好的工作,你也沒有能力去勝任它。大學也是你進入社會的一個通行道,你可以憑借著大學證書進入一個好的企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