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新文化基金

新文化基金

發布時間:2021-04-19 03:17:07

A. 發展母基金對我國的VC/PE行業有什麼意義

母基金是VC/PE重要投資方式,發展母基金有利於促進我國VC/PE行業的發展。我國的內風險投資業發展容始於20世紀80年代,三十多年來,我國VC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母基金的成立與發展,一方面,通過吸引社會資本,為本土VC/PE機構提供了一個資金籌集渠道,有利於壯大本土VC/PE規模;另一方面,通過半官方的母基金的成立及運作,勢必對民間資本成立母基金起到示範帶動作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作為專業的母基金管理人,君曜資本「循趨勢、擇時點、選賽手」,甄選全市場優質資產,為投資者提供稀缺投資機會。君曜資本重點把握新文化、新消費、新技術的發展大勢,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深度投研,挖掘稀缺資產。未來,君曜資本將在文體娛樂、醫療健康、智能製造、高端裝備等產業布局專項產業基金,在支持產業發展的同時,為投資者帶來財富增值。

B. 對於投資者來說,母基金的優勢有哪些君曜資本有優勢嗎

母基金也是各種各樣,有大有小的,在VC資產類別里,母基金做的不是分散投資風險,幫助客戶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真正好的母基金做的是幫客戶把雞蛋放在最好的籃子里。母基金的優勢就在於他們對整個行業有全面的了解,與關鍵的合夥人都有聯系,有能力在資產類別里拿到前25%的收益。君曜資本「循趨勢、擇時點、選賽手」,以專業管理人視角甄選全市場優質資產,為投資者提供稀缺投資機會。君曜資本重點把握新文化、新消費、新技術的發展大勢,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深度投研,挖掘稀缺資產,為投資者帶來財富增值。

C. 怎麼看待新冠疫情對母基金行業的影響

新冠疫情對母基金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激勵因素,這個激勵因素發生之後會有一些相應的對沖手段。比如說資本市場,今年的資本市場是超預期的,實現了創業板注冊制,開了更大的窗戶出來。讓資本能夠更好的去集中到一些優質創業公司,這個也是應對疫情的措施。另外從行業角度來講,疫情推動了中國企業數字化進程。比如,今年哪家企業能利用直播提高轉化效率,就能實現疫情後的業績反超。投資機構也要面向這種生存發展能力更強的企業進行投資配置。但無論是什麼樣的發展環境,君曜資本都會重點把握新文化、新消費、新技術的發展大勢,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深度投研,挖掘稀缺資產。未來,君曜資本將在文體娛樂、醫療健康、智能製造、高端裝備等產業布局專項產業基金,在支持產業發展的同時,為投資者帶來財富增值。

D. 在私募股權投資母基金運營過程中,LP、GP、投資項目之間是什麼關系

LP是有限合夥復人,一般是投制資者,出資方。他們以出資額對股權負責,享有回報的權利,不負責具體事務。GP是普通合夥人,一般就是投資機構,比如私募管理人,是那些進行投資決策以及公司內部管理的人。他們也需要出一定資金,主要負責投資管理和運營。投資項目我們可以看作是LP與GP這對「CP」的結晶升級,通常情況下,GP對於項目普遍是遵循2/20收費結構——即為2%的管理費以及20%的額外收益費。君曜資本作為專業的母基金管理人,以專業管理人視角甄選全市場優質資產,為投資者提供稀缺投資機會,重點把握新文化、新消費、新技術的發展大勢,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深度投研,挖掘稀缺資產,為投資者帶來財富增值。

E. 對於影響巨大的新文化運動,蔡元培有哪些貢獻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後,在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旗幟下,延聘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新派學人為北大教員,使新文化運動的力量匯聚到北大。同時,在蔡元培支持下,陳獨秀將《新青年》雜志遷到北大。由於北大進步師生的加盟,《新青年》宣傳內容更廣泛,影響也更大,開始真正紮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雜志影響下,北大進步師生創辦的《新潮》、《每周評論》等雜志,又進一步擴大了新文化運動在全國的影響。這樣,新文化運動從原來的陳獨秀少數人提倡的文化運動變成有大批青年學生擁護的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梁漱溟先生談到新文化運動歷史時所說:「所有陳、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們諸位若沒有蔡先生,卻不得聚攏在北大,更不得機會發抒。聚攏起來,而且使其各得發抒,這畢竟是蔡先生獨有的偉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還以其聲望和社會地位,排除反對勢力的進攻,極力維持北大這一新文化運動陣地。1919年2~3月間,桐城派古文家林紓代表守舊勢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發難。他一面寫毀謗小說,對新文化領導人物進行人身攻擊,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贊助「毀聖滅倫」的怪物「元緒」(大龜);一面發表公開信,指責北大陳、胡等人「覆孔孟,鏟倫常」。同時,北洋政府也通過教育部對蔡元培施加壓力,指責《新潮》雜志的言論過於激進,要求他約束北大師生的言行。對林紓的惡語謾罵,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將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對林紓的公開信,蔡元培從容作復,一一辯明林紓的指摘是毫無根據的,最後聲明自己絕不改變「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在回復教育總長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學兼容並包之旨,實為國學發展之資」。對於守舊勢力壓迫他辭退陳獨秀、約制胡適,蔡元培堅決予以拒絕,表示:「北京大學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與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護新文化運動的同時,蔡元培也是宣傳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話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間便與梁啟超等發起成立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並出任會長。此後,他還多次發表演說,宣傳白話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學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後,繼續支持我國第一個民間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的活動。1917年1月,他為中國科學社創辦的《科學》雜志撰寫《祝科學》一文,極言科學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學之領域,自玄學以外,將一切為科學所佔領,科學界之發展,未可限量,科學社諸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還在經濟上援助科學社,每月由北大編譯處撥款作為《科學》雜志的經費,並積極為科學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傳新文化過程中,蔡元培在許多方面又表現出與陳獨秀、胡適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對陳、胡等大多數新文化運動人士來說,他們宣傳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於政治的動機,將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實現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對蔡元培來說,他從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動機,實現「救國」的目標,但他更傾向於將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內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華的途徑和標志。蔡元培的這一思想傾向,又導致了他在一些文化問題上與陳、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見解。如在科學問題上,陳、胡等將科學看作是萬能的,認為科學不但能解決客觀世界的問題,而且也能解決人生觀問題。蔡元培則不同,他雖然也提倡科學,熱心贊助科學事業,但他認為科學是有局限的,並不能解決人生的所有問題,關於存在、意識等「形上」的一部分問題是科學無能為力的。與此相關,在人生觀問題上,蔡元培也不像陳、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樣採取一種簡單的態度,以為只要提倡一種科學的人生觀就解決了。他認為,美術和科學都是人生須臾不可脫離的,科學予人以知識,美術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無不有賴乎美術及科學,如車之有兩輪,鳥之有兩翼也。」他還認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義在於,美感具有與現實利益無關的超脫性,是人類生而固有的內在必然而不待外鑠。並且,由於美感一方面有超脫利害的性質,一方面有發展個性的自由,所以便導致人類罪惡的「佔有性沖動」逐漸減少,而使人類趨於高尚的「創造性沖動」得以逐漸擴展。

F. 台灣新文化運動

從19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是帝國主義者殖民統治的高峰時期,殖民政策固然瞄準經濟因素,但是無論在物質或精神層面,殖民領域的擴大,都被認為是某一民族顯示其優越於其他民族的顯著標志。1895年,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依照當時的國際認知,台灣既已成為附屬於日本的殖民地,那麼殖民地的人力、物力及行政權力皆由日本支配,台灣在世界版圖的定位就是「日屬台灣島」,這與「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性質是相同的。
日治時期,台灣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大體分為武力反抗與非武力反抗兩個階段。在1895年至1915年以武力抗日為主的二十年間,台灣人民武裝抗日的暴動不計其數,其中給日本帝國主義以重大打擊的就有幾十次之多。
1911年,梁啟超造訪台灣,廣與台灣各界反日誌士晤談,發表了自己對台灣前途的政見。他認為武裝抗日斗爭犧牲慘重,而取得勝利的希望則極其微茫,因此建議林獻堂等轉入非武裝抗日斗爭。同時建議,為爭取台灣自治,爭取民權,還應廣泛團結日本的進步人士,取得他們的認同與支持。梁啟超曾經是「維新」派的重要成員,「百日維新」失敗後的1899年至1902年間,他接連提出政治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口號,來宣揚自己的政治、文化主張。訪台期間,他的這些思想廣為傳播,在知識界引起很大轟動。其影響之深,確為台灣的啟蒙運動播下了進步的種子。
之後,隨著對台灣殖民統治的逐步確立,日本侵略者又交替使用剿撫並用的殖民政策。與殘暴苛刻的政治統治、敲骨吸髓的經濟掠奪同步,赤裸裸的差別教育制度與強迫同化政策紛紛出台,這在世界殖民史上都屬罕見。尤其是其推行的「皇民化運動」,強迫台灣人民使用日語,改用日本姓名,改奉日本天兆大神等等,妄圖以此消滅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妄圖從民族認同的根基上,摧毀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的血脈聯系。面對抗日的新形勢、新特點,為保存抗日力量,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台灣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運動開始轉變斗爭方式,進入了非武力反抗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首先興起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台灣新文化運動。
受世界進步思潮和祖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沖破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抑,開始實行根本性變革的台灣新文化運動,是台灣非武力抗日解放運動的中堅。發軔於1924年間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則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台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宣告了台灣舊文學的終結和新文學的起始。另外,就用文學來喚起民眾的社會功用的層面來看,這場文學的改革運動還具有工具性的意義,旨在運用一種簡明的文體,啟發民智、振奮民氣。因此台灣新文學運動首先由語文的形式改革開始,爾後漸及文學的內容及理論建設,其間雖有日本殖民政府的刻意打壓及舊文壇的垂死掙扎,但還是最終擊敗了舊文學,譜寫出台灣文學新的篇章。
張我軍恰逢其時,被稱為「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急先鋒」、倡導和推動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旗手,他的文學創作始於舊詩,且熱衷於中國傳統舊詩詞的學習和鑽研,但卻在1924年開始撰文抨擊舊詩壇,譏之為「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他之所以由一個舊的傳統文學的愛好者而變成一個新文學的急先鋒,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台灣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便有相當數量的青年赴日留學。他們目睹了「明治維新」後日本的發展,切身體會到自由民主思潮對社會的沖擊。「早在1775年,北美大陸上,針對宗主國英國政府的苛政,已經展開了獨立革命運動,根據民主主義原則,即《獨立宣言》,連續進行了八年的艱苦鬥爭之後,贏得了光榮的獨立。1787年的法國大革命,在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下推翻了封建專制社會,把《獨立宣言》思想發展為《人權宣言》(人類和公民的權利宣言),明確地宣示了人民主權和保障基本人權的原則。在震撼世界的這種革命影響下實現的明治維新,其任務就是根據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人權宣言》的理想,來打破封建制度。」〔日〕西方信綱等著、佩珊譯:《日本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225—226頁。台灣留日學生受到日本化了的西方新思潮的啟發與刺激,懷著對祖國大陸和台灣故土的忠誠,群情激憤,卻又苦於無路可循。台灣日治的第十六年(即1911年),中國大陸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勝利,推翻大清帝國,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是新舊轉變期中的意識反映,也可以說是新文化運動。三民主義的鼓吹和國民革命的勝利,粉碎了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建立了所謂自由平等博愛的中華民國。」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重慶生活書店1946年2月版,第2頁。
台灣與祖國大陸同屬炎黃子孫,自開拓以來即延續著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祖國大陸的情勢發展和前途自然受到一衣帶水的台灣同胞的熱切關注。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傳來,日治下的台灣同胞無不歡欣振奮,同時也鼓舞了他們的民族復興心志。加之日本殖民者對台灣的苛虐統治,遂使台灣人民的民族運動最終演化為普遍性的社會運動。因此,正當祖國大陸轟轟烈烈地開展民族主義國民運動之時,台灣的民族運動也愈演愈烈,終成燎原之勢。作為一個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的熱血青年,張我軍在台灣民眾爭取民族解放的運動中當然不會置身事外,從他為孫中山先生所寫的悼詞及稍後於《台灣民報》發表的《隨感錄·長使英雄淚滿襟》等文章來看,中國國民革命確實對他的心靈造成了強烈的沖擊,指引著他為自由和正義而振臂疾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主要參戰國疲於應對戰爭,暫時鬆懈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中國由此獲得了發展經濟的機會和空間,也導致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與發展,它預示著民族精神新的覺醒和由此而發的文化沖突。這時,1917年,「阿芙樂爾」艦上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工農大眾推翻了沙皇統治,俄國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十月革命」。這次革命把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到了新的高潮。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宣布「十四點原則」(The Fourteen Points),其中有關民族自決的主張促成了戰後民族主義的發展十四點原則中有關民族自決之條款如下:第十點:奧匈帝國所屬各民族,給予最自由的民族自決之機會。第十一點:巴爾干各國之獨立與主權完整由國際予以保證。第十二點:鄂圖曼帝國中之非土耳其民族則給予民族自決之機會。第十三點:重建波蘭。見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原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頁。。民主浪潮波及全世界,東歐新興國家根據民族自決原則,為爭得高度自治乃至獨立而紛紛展開民族自決運動;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及東方各被壓迫民族,也高張民族主義的大旗,獨立斗爭此起彼伏。1919年,朝鮮爆發了「三一」民族獨立大暴動,形成大規模的抗日運動,最終贏得日方答應其初步自治的承諾。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興起民主主義運動,掀起大正民主思潮,其中又以吉野作造強調主權在民的「民本主義」影響最為深遠。受這些世界性民族自決主義潮流的鼓舞,尤其受到同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以強硬態度要求民族獨立而不惜流血革命換來初步自治事例的刺激,台灣知識階層敏銳的民族意識受到極大的啟發。於是,台灣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台灣向何處去」。大戰末期,一些台灣知識分子曾多次集會,就該議題進行磋商。其中以林獻堂主持的討論最為著名。1918年夏,林獻堂在日本東京神保町中華第一樓宴請台灣留學生,二十餘位代表列席了會議,與會者群策群力,以「對於台灣應當如何努力」為題,各抒己見。雖然此次會議並沒有為台灣的發展方向找到切實可行的明確道路,但由此而激發起的台灣人民的鬥志和向心力,對以後的斗爭卻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後,在大陸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特別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和鼓舞下,台灣的留日學生及愛國人士在東京先後組織了「聲應會」、「啟發會」、「新民會」、「台灣青年會」等民族解放運動的團體。開展了「六三法案撤廢運動」、「台灣議會設置運動」等愛國運動。並仿照大陸《新青年》創辦《台灣青年》,宣傳民主進步思想。到1921年,這種愛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由日本回到了台灣島內。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就是1921年1月,在林獻堂的支持下,由蔣渭水策劃領導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此後,「台灣青年體育會」、「台北青年讀書會」等致力於民族解放運動的團體相繼成立。張我軍參加了以上兩個組織的活動,並被日本警察列為此地兩社團六十六名積極分子之一。盡管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民實行武裝鎮壓與鼓吹內(日)台融合等軟硬兼施的政策,妄圖瓦解台灣人民的反抗意志,但台灣人民的反抗斗爭從未停止,當武裝反抗陷入低潮以後,以文化為武器的抵抗運動卻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台灣新文學也「就是在這種由武裝抗日轉入非武裝抗日,在政治、文化抗日日趨高漲的形勢下,在歷史和時代的呼喚聲中,在人民和土地的渴盼與期望中,作為人民的心聲、抗日的武器、時代的寵兒誕生了」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頁。)
張我軍對台灣新文學的倡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起來的。

G. 北京頤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頤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公司與香港資深文化項目研發團隊CNC(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保持著全方面戰略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藝術設計的現代意義。公司設立的頤新文化基金用於支持以傳統文化創新研發為目標的出版、設計、展覽、教育推廣等項目,頤新文化,有承古開今之意願,致力於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和發展。
法定代表人:韓冰
成立時間:2014-09-29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795748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北花園村北里166號傳媒精英總部6層601室

H. 庚子賠款的一些事

中國清政府償付八國聯軍侵華的賠款。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爆發,對帝國主義進行拚死抵抗。氣急敗壞的帝國主義列強夥同腐朽的清政府對義和團進行了聯合絞殺,並於1900年,即庚子年要求賠款,史稱庚子賠款。其中具體項目見於1901(辛丑年)簽訂的《辛丑條約》,德、法、俄、英、美、日等11國列強無理要求清政府賠款4.5億兩白銀,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緩付5年,德奧部分因戰敗取消,和俄國緩付部分,都撥作國內公債基金。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聲明放棄俄國部分庚款,於清償所擔保債務後,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余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後繼續利用庚子賠款選拔留學生。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作為奴化思想的一部分,退款興學給中國人灌輸西方思想。如胡適,就是此次賠款中被培養出的大學生,就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可見其效果。

同時,美國一向喜歡「做壞事、留美名」,美國以賠款過多為由進行退款,目的是為自己留下一個「美名」。

至於其他國家,各有各的原因。沙俄是因為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德奧部分因戰敗取消,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余額。此時國內已經是北洋政府掌權,而這時的國際形勢已經是美國獨占鰲頭,同時也操控著中國的北洋政府,列強也是忌憚美國的實力,在中國的殖民問題上作出讓步。

I. 如何篩選母基金產品

篩選母基金選擇合作夥伴GP的時候,要關注它是否懂政府。市場化母基金的視角下,這點不一定是要素,但是這一點對於政府母基金很重要。因為它的核心訴求和市場化母基金有差異,政府母基金的核心訴求在於通過母基金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到當地的產業中去,通過投資項目賺錢或者通過母基金盈利不是看重的因素,更看重母基金對當地產業的帶動作用,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君曜資本「循趨勢、擇時點、選賽手」,以專業管理人視角甄選全市場優質資產,為投資者提供稀缺投資機會,並重點把握新文化、新消費、新技術的發展大勢,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深度投研,挖掘稀缺資產。

閱讀全文

與新文化基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日黃金價格一錢多少錢 瀏覽:587
超牛指標 瀏覽:900
世界最高股票 瀏覽:164
公益基金是否可以購理財產品 瀏覽:708
股票加倍倉 瀏覽:445
國金基金網上交易 瀏覽:263
瑞刷顯示非交易時間 瀏覽:876
股指期貨黃金股 瀏覽:116
創業融資計劃書範文 瀏覽:162
兵團工融資 瀏覽:796
中影年年融資 瀏覽:642
股指期貨加1分手續費 瀏覽:224
ff獲得融資 瀏覽:651
購買外匯申請書 瀏覽:85
601258資金進出 瀏覽:50
國際貿易外匯風險 瀏覽:363
華夏基金有2018年度報告 瀏覽:235
上市再融資概念 瀏覽:542
08325股票 瀏覽:15
萬達融資歷史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