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共同利益有哪些 要詳細的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28日以絕對多數票通過決定,批准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及其兩個修改議定書,從而為中國與東盟雙方於10月正式簽署加入該條約,在法律程序上鋪平了道路。
這項以「促進該地區各國人民間的永久和平、友好與合作,以加強他們的實力、團結和密切關系」為宗旨的條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於1976年2月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訂立的,兩個修改議定書的制定則是為了使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可以加入條約。條約是東盟基礎性政治文件,被視為東南亞國家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對條約的宗旨和原則及相關條款表示贊同。自1998年以來,東盟多次表示希望中國作為該地區以外的大國第一個加入條約。
東盟是中國的友好近鄰和重要的合作夥伴。中國和東盟各國都十分重視維護和發展睦鄰互信夥伴關系,堅信這種關系的發展對雙方以及本地區的安全、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表明中國與東盟的政治關系大幅度提升,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中國領導人倡導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思想在中國與東盟關繫上再一次得到體現。
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發表了聯合聲明,決定建立面向21世紀睦鄰互信夥伴關系。雙方一致同意將《聯合國憲章》、《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公認的國際法作為處理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近幾年,中國與東盟關系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不斷增強,經濟交融日益緊密,合作越來越富有成果。雙方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雙方發表了《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雙方還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就和平解決爭議,開展南海合作達成共識;今年4月,雙方領導人就非典型肺炎問題舉行特別會議,開辟了雙方合作的新途徑;在本月中旬在金邊舉行的中國與東盟外長會上,雙方就中國作為第一個域外大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達成共識,雙方將於今年10月正式簽署這一文件。
中國與東盟在加強地區合作、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上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區域合作,努力實現與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中國已成為東盟與中日韓(10+3)、亞洲合作對話(ACD)等地區合作機制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將繼續支持本地區逐步建立完善的貿易與投資框架,最終形成物資、人員、技術和信息的自由流動,以積極、開放、包容、合作的態度支持亞洲多層次合作機制齊頭並進發展,調動各種有利因素,不斷增強合作基礎,擴大參與范圍。
隨著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與東盟各國關系將得到進一步的全面發展,中國和平與穩定的周邊關系將得以進一步鞏固,中國與東盟的友好合作與共同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B. 如何解決中國與東盟各國相互投資的問題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28日以絕對多數票通過決定,批准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及其兩個修改議定書,從而為中國與東盟雙方於10月正式簽署加入該條約,在法律程序上鋪平了道路。 這項以「促進該地區各國人民間的永久和平、友好與合作,以加強他們的實力、團結和密切關系」為宗旨的條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於1976年2月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訂立的,兩個修改議定書的制定則是為了使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可以加入條約。條約是東盟基礎性政治文件,被視為東南亞國家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對條約的宗旨和原則及相關條款表示贊同。自1998年以來,東盟多次表示希望中國作為該地區以外的大國第一個加入條約。 東盟是中國的友好近鄰和重要的合作夥伴。中國和東盟各國都十分重視維護和發展睦鄰互信夥伴關系,堅信這種關系的發展對雙方以及本地區的安全、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表明中國與東盟的政治關系大幅度提升,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中國領導人倡導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思想在中國與東盟關繫上再一次得到體現。 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發表了聯合聲明,決定建立面向21世紀睦鄰互信夥伴關系。雙方一致同意將《聯合國憲章》、《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公認的國際法作為處理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近幾年,中國與東盟關系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不斷增強,經濟交融日益緊密,合作越來越富有成果。雙方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雙方發表了《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雙方還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就和平解決爭議,開展南海合作達成共識;今年4月,雙方領導人就非典型肺炎問題舉行特別會議,開辟了雙方合作的新途徑;在本月中旬在金邊舉行的中國與東盟外長會上,雙方就中國作為第一個域外大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達成共識,雙方將於今年10月正式簽署這一文件。 中國與東盟在加強地區合作、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上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區域合作,努力實現與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中國已成為東盟與中日韓(10+3)、亞洲合作對話(ACD)等地區合作機制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將繼續支持本地區逐步建立完善的貿易與投資框架,最終形成物資、人員、技術和信息的自由流動,以積極、開放、包容、合作的態度支持亞洲多層次合作機制齊頭並進發展,調動各種有利因素,不斷增強合作基礎,擴大參與范圍。 隨著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與東盟各國關系將得到進一步的全面發展,中國和平與穩定的周邊關系將得以進一步鞏固,中國與東盟的友好合作與共同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C. 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的投資
商業策略
中國-東盟基金的投資團隊對潛在投資項目進行盡職調查,內容包括行業吸引力及增長潛力,企業的財務表現和競爭力,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和項目的環保貢獻和社會責任等方面。
基金幫助企業及項目實施有效的商業模式,為其提供增值服務。
基金的具體投資策略包括: 單筆投資額通常介於5千萬至1.5億美元之間; 希望與其他戰略投資者實現共同投資; 採用多元化的投資形式,包括股權、准股權及其他相關形式; 不謀求企業控股權,持股比例小於50%; 可投資非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 綠地投資與褐地投資相結合 社會責任
基金遵守所投資區域的法律法規,採用國際上社會環境管理系統中的高標准來規范旗下投資項目的社會責任,並遵循多種國際通行的反腐敗和反洗錢政策。
基金的被投資公司需要採用世界銀行所倡導的環境和社會(E&S)准則。
D. 直接投資的東盟已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第四大經濟體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今日在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發布會上表示,截至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於平、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張曉欽介紹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經貿合作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高燕表示,截至2002年底,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額累計為301億美元。10年來,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信增額超過700億美元,累計達1007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來華投資771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東盟投資236億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繼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之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據悉,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力生產、商務服務、批發零售、製造、采礦、金融等領域。截至目前,中國共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近2500家,僱用當地雇員近12萬人。與此同時,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額東盟對華實際投資32.6億美元;2012年,這一數字為71億美元,增長一倍多。2013年上半年,東盟對華投資達41億美元,累計超過800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6%。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東盟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E. 中國加強與東盟合作得出發點和有利條件
1.經濟常識
(1)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能加強發展中國—東盟各國的互利合作關系,有利於在國際范圍內調劑資源餘缺,參與世界資源的分配,為中國與東盟企業創建了更加便利的發展平台,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
(2)發揮比較優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節約社會勞動,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引進和吸收各自先進科技成果,增強各方自力更生能力.
(3)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區域內部經濟聯系,是走向經濟全球化的階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是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不僅有利於中國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產業分工鏈,還有利於促進國內改革開放,為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積累經驗.對東盟國家來說,則可利用中國強大而穩定的經濟實力、工業體系和市場緩沖力,帶動東盟國家走出金融危機,應對跨國公司挑戰,共同促進對國際市場的出口.雙方加強互利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的必由之路.
(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有利於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發展中國與東盟的經貿交流,可以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可以吸收和借鑒東盟在某些方面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可以接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2.哲學常識
(1)聯系的觀點.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又是有條件的,我們必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為中國和東盟國家提供了一個雙向互動、競爭開放的合作平台,將為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發展創造條件,從而促進各國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領域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後,雙方的互補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互補性貿易將極大豐富雙邊市場,貿易和投資都將大幅增長,有利於促進雙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既符合我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
(2)發展的觀點.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我們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從無到有,到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全面深化雙方戰略夥伴關系,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等,體現了發展的觀點.
(3)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原理來分析.中國—東盟既合作又競爭,在合作中展開競爭,在競爭中強化合作.
(4)量變與質變的統一.2002年中國與東盟啟動自貿區談判,2003年正式實施「早期收獲計劃」,2004年簽署《貨物貿易協議》,2007年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此次《投資協議》的簽署標志自貿區主要談判任務成功完成,自貿區在2010終於全面建成.
3.政治常識
(1)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體現了我國的國家機構履行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國際的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積極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的對外職能.
(2)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發展對外關系的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有利於中國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產業分工鏈;有利於促進國內改革開放,為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積累經驗.
(3)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是中國和東盟各國謀求長遠發展戰略,努力爭取有利於本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的結果.中國與東盟由競爭走向「合作雙贏」體現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4)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世界各國都清楚地認識到,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各成員國積極履行各項責任和義務,這表明,在當今和未來的世界,經濟是基礎,發展經濟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最關心的問題,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多地轉向經濟、科技等領域.
(5)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是我國積極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結果,促進東盟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既是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加速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
F. 在中國一東盟經濟合作中,中國和東盟各自具有的優勢分布有哪些
《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貿易關系、潛力及合作模式選擇(農產品貿易視角)》內容簡介: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貿易並未取得像其工業品那樣迅猛的增長速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農業的發展,而這主要是由種類繁多的農產品貿易及非貿易壁壘所導致的。農產品貿易壁壘是致使發展中國家農村發展緩慢、減少貧困計劃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如何通過擴大農產品貿易,刺激農產品出口需求從而拉動農村經濟增長,成為發展中國家不斷探索的一個問題。通過建立各種優惠的經貿安排,尋求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也已成為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政策選擇。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要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擺脫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就必須團結起來,實現南南合作。另外,農產品中有很多產品是工業原料,在我國農業參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參與區域分工與合作,力圖利用貿易手段解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資源約束。
中國與東盟近年來加快了區域經濟合作步伐。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決定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而在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就正式簽署了《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進程正式啟動,兩大區域的經貿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在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經濟利益上的沖突集中體現在農產品上。農業和農產品問題,一直是東亞經濟體自由貿易區談判中過不去的坎。但是,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框架下,雙方都把農業確定為五大重點合作的領域之一,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始終是中國與東盟開展合作的重點。
中國與東盟同處於相同的發展階段和層次,因而雙邊貿易關系可能以競爭性為主。但是,對於農業和農產品來說,其生產和貿易結構受氣候影響比較大,中國的國土主要處於溫帶,而東盟國家基本上處於熱帶,這一農業氣候差異導致雙方在資源稟賦方面的差異,從而出現了農產品結構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本文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驗證了上述的假說,並且列出了中國與東盟現階段處於競爭、互補貿易關系農產品的種類。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產品相似性小於市場相似性,出口產品的差異造成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以互補性為主。另外,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小於各自的總體水平,說明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形式是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產業間貿易為主,兩者之間的貿易主要是互通有無、互補餘缺為主的貿易。
在互補貿易關系的前提下,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農產品潛力應該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估計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流量的決定因素,並且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潛力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已經出現了「過度貿易」,而中國與菲律賓和新加坡農產品貿易仍然表現為「貿易不足」。
另外,在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市場機制條件下,互補的貿易關系應該能夠促使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額朝著穩定和持續增長的方向發展。但是,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額卻沒有呈現預期中的發展趨勢,而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動。兩個國家或者區域之間貿易量的波動可以由進口需求效應、結構效應以及競爭力效應三個因素加以解釋。中國和東盟農產品總進口的增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兩者雙邊貿易的波動;另外,從出口結構調整來看,雖然中國調整農產品出口結構以適應進口需求變化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中國對東盟進口農產品結構變化的反應度要明顯低於東盟國家對中國進口變化的反應程度;從農產品競爭力變化來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初級產品的競爭力正在逐步喪失,而東盟國家在此類產品中仍然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的下滑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競爭力的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了中國出口到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額的增長。為了實證分析三類效應(因素)對於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波動的影響程度,本文利用了CMS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額增長波動主要是受東盟國家進口需求因素的影響;而結構因素是次重要的影響因素。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金額增長波動也主要受中國進口需求的影響,但是東盟國家的農產品競爭力是影響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多少的次重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波動主要是受總進口需求的影響。而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告訴我們,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削減關稅,最終實現雙邊的自由貿易將在很大程度上產生貿易創造效應,也即通過促進區域分工與合作,從而對各自總農產品進口需求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本文認為:加強農業領域的合作是緩解中國與東盟農產品波動,促進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最根本和關鍵的途徑。從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文認為:目前中國政府積極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往來和合作,推進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並且把農業確定為新世紀中國與東盟合作的五大重點領域之一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
區域經濟合作的貿易促進效應直接與合作各方的貿易互補程度成反比,而和貿易保護程度成正比。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以互補性為主,而且兩者之間現有的農產品貿易保護程度很低,因此,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農產品貿易創造效應不是很明顯,從這一點考慮把農業高保護程度的日本和韓國排除在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外,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東亞自由貿易區所應該有的對農產品的貿易促進效應。排除了亞洲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而建立起來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對經濟和貿易的促進作用不是很明顯,也就是說存在理論上的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缺陷。因此,本文積極主張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三國同時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也即「10+3」模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不是現在的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10+1」模式。
最後,基於中國與東盟的具體情況,本文提出了三個可能的合作的領域:糧食生產與貿易、熱帶農業產業合作以及農業領域的投資合作。在新形勢下,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主要靠市場的方法,加大糧食的進口比例和幅度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之一。東盟國家是比較可靠的糧食進口來源地。
G.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如何貿易往來如何
總體來講,中國和東盟的關系不好,但是由於地緣和人脈的關系,中國-東盟的貿易往來很大,產品產品涉及的領域也是很廣。比如中國在泰國和印尼的投資蠻大的,但是兩國之間的關系一般般,甚至不如日本和韓國。
H.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東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五個國家在泰國曼谷建立了東盟。1984年1月8日,汶萊加入東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東盟;1997年7月23日,緬甸和寮國加入東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東盟,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擴大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
對中國來說,東盟是近鄰,屬戰略上攸關國家安全的地區。對東盟來說,中國提供了美日之外的另一個選擇。盡管東盟早就明白中國潛在的主導地區的可能性,但大多數成員國相信地區社會化進程可駕馭這個崛起的大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盟發現越來越難以抵禦中國在經濟援助上的壓倒性影響力和軟實力。到近幾年,大多數東盟國家已被北京有關「和平崛起」的聲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說服從而打消了疑慮。
中國和東盟對話始於1991年,中國當年成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17年來,雙邊關系迅猛發展。在政治領域,中國秉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和東盟10國分別簽訂了面向未來的戰略夥伴關系政治文件。在和東盟的戰略合作層面上,2003年中國成為東盟外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國家。
目前,雙方政治對話的機制已經非常完備,包括了領導人會議、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個工作層對話合作機制。加上這次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將使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推進到日常化溝通協作的程度。
中國在除舊布新之際,向東盟派駐大使,表達了中國對東盟的重視。對中國而言,這是中國2008年大國外交的收官之作;對東盟來講,這無異於一枚定心丸,確保了中國引擎對本區域經濟的持續提振效應。
如果放以更為寬廣的區域視野,中國向東盟派駐大使也是東亞整合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中日韓三國已經開始進行首次東北亞的峰會。傳統意義上的東亞地區就涵蓋了東南亞和東北亞兩大區域。多年來,東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呈現出東盟和東北亞三國「10+3」的格局。但這種格局並沒有達成地區一體化的共識,基本上是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分別合作的鬆散模式。
主要原因在於,中日韓三國尤其是中日兩國沒有達成區域整合的共識。金融危機時代,在東盟「10+3」面臨經濟困境的情勢下,中日韓三國峰會達成了合作共御金融危機的共識,東北亞的「拳頭」已經攥緊。這樣一來,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就不再是「10+3」而是「1+1」。中國此時向東盟派駐大使,就起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穿針引線的紐帶作用。
在經濟層面,雙方於2002年11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此外,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農業、信息通信、非傳統安全領域、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個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談判進程正在有條不紊進行。
1月17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東盟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2311.2億美元,佔全年外貿總額9%,同比增長13.9%,雙方互為第四大貿易夥伴關系。未來,中國—東盟將成為世界上擁有近20億消費者的自由貿易區,也是被稱為「未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自貿區。
2008年年末,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國政府向東盟派駐大使,資深外交家和國際法專家薛捍勤成為首任大使。2009年1月1日,中國對原產於東盟10國的部分稅目商品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稅率。實施協議稅率的稅目數約為6750個,相對於最惠國稅率,平均優惠幅度約80%。2009年,中國關稅總水平仍為9.8%,而對東盟平均關稅降到2.8%。據最新消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有望於2009年上半年率先試行人民幣結算。
這一連串的政治、經貿利好,使中國東盟的關系在新的一年呈現出突破性的發展,開啟了東盟「10+1」的戰略新局。
I.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投資協議
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商務部陳德銘部長與東盟10國的經貿部長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投資協議》。該協議的簽署向外界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國和東盟各國願同舟共濟,攜手抗擊金融危機,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為東亞地區和全球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投資協議》包括27個條款。該協議通過雙方相互給予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投資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資相關法律法規的透明度,為雙方投資者創造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資環境,並為雙方的投資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從而進一步促進雙方投資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此次《投資協議》的簽署標志著雙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協議的主要談判,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2002年中國與東盟啟動了自貿區的談判,2003年「早期收獲計劃」正式實施,2004年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 2007年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