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三峽工程決策投資問題

三峽工程決策投資問題

發布時間:2021-04-19 13:20:31

1. 三峽工程的投資效益體現在哪些方面麻煩親詳細解釋下,最關鍵的是"投資效益",謝謝啦!

首先是防洪。這是第一位的。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也曾造成過很多次嚴重水患,遠的不說,1998年的「世紀大洪水」就讓人記憶猶新,那次受災人口超 過1億人,直接經濟損失1500多億元。通過三峽調蓄,現在荊江河段防洪能力已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像1870年那樣千年一遇的特大洪 水,通過運用荊江地區蓄滯洪區,也可保障荊江河段防洪安全。可以說,在保護長江中下游1500萬人口和150萬公頃耕地免受洪澇災害方面,三峽工程發揮著 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三峽工程建成以來已攔蓄洪水數十次,長江下游未再出現嚴重洪澇災害。
第二是發電。三峽電站發電規模居當今世界之最,相當於建設一座年產5000萬噸原煤的特大型煤礦或年產2500萬噸的特大型油田。截至2014年,三峽電 站累計發電量超過8100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了2.65億噸標准煤,減少碳排放6.9億噸。三峽電力的送出范圍是華中電網、華東電網、廣東電網,供電區 域覆蓋中國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的20%;受益人口6.7億,佔中國人口的50%。
第三是航運。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但是,沒有三峽工程就沒有黃金水道,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規劃提供了戰略基礎。三峽工程建設前,長江航道水流湍急,險 灘密布,航行條件極為復雜,通航能力較弱,運輸成本較高。三峽工程建成後,使三峽上游660公里的航道成為深水航道,同時,枯季調節流量,增加了下游航道 水深,改善了航運條件,萬噸級船隊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可從武漢直達重慶,使這一航道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而且船舶運輸的速度和 安全性也大大提升。2011年,三峽船閘總貨運量突破1億噸,比原先的規劃提前了整整20年,是蓄水前平均年貨運量的10倍。
第四是水資源綜合利用。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屬「極度水資源缺乏」,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十分重要。長江天然來水季節性特徵明顯,時 空分布不均。每年汛期,三峽工程以防洪為主;枯水期,則以抗旱補水為主。每年汛前,三峽水庫水位降至汛限水位運行,騰空庫容以攔蓄洪水,汛末開始蓄水,逐 步抬高水位,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三峽水庫近幾年的運行實踐證明,通過科學調度,蓄豐補枯,可優化和調整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保障中下游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和 航運需求,提供更多的優質清潔電能,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

2. 急!!三峽工程的投資風險有哪些

因為移民和大搬遷,三峽酷區的植物遭遇了滅頂之災,至於菩陵榨菜今後還叫不叫榨菜,沒有誰知道,而因為水土流失,流動的河成了死水,庫區內的環保怎樣來杜絕白色污染?洪水季節到底向哪個區瀉洪??
有一種論點說:三峽工程將有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且因為不是火力發電,所以不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想獲得巨大的收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大壩造成的破壞也是相當嚴重的:100多萬人必須遷移,肥沃的河岸土地將被淹沒;珍稀瀕危與中可能面臨滅絕的威脅;某些重要的歷史名勝古跡將被淹沒,其中的部分古跡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其他的影響還包括:對於數千公里河流水文特性無法逆轉的改變,對漁業、養殖業的破壞,帶來復雜的下游洪泛區的改變,以及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某種洪災的可能等等。
在對三峽工程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時,中國科學院指出:工程最具破壞的方面是大規模的移民和大片土地被淹沒。移民安置向來是中國修建大壩過程中較為頭痛的問題,特別是三門峽、新安江和丹江口水庫,每次移民的人數都超過30萬。然而,三峽工程造成的移民規模之大是史無前例的。大壩工程將淹沒19個縣的部分地區,其中包括有著1000多年歷史文化的涪陵和萬縣的部分地區以及重慶的部分地區。移民人口總數超過100萬並可能將近190萬。在這次移民的人口中,城鎮居民占據相當大的比例,致使三峽工程的移民工作比以往的難度更大,費用更高。又因缺少合適的地點安頓如此多的移民人口,移民工作變得更加艱難。由於中國人口眾多,適宜的土地已被開墾和佔用,大部分的人口將會被安置到近年來人口業已過剩的水庫上游貧瘠的高地上。安置100多萬人的生產生活,無疑是等於重建一個社會,必將打亂原有的經濟結構,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和社會秩序會在相當長的時期造成生產力水平下降,致使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再者,由於歷史和交通的原因,境內工業集中布局於長江沿岸的城市和集鎮。所以三峽工程淹沒的工廠多,損失也大。雖然受淹廠可重新搬遷新建,但是因停產必將打亂相互協作配套的原有系統,對經濟發展會造成較大的損失。

最重要的是長江沿岸的千年古鎮人文遺失,那些古調古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發展的土壤,到他鄉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戲曲無法再發展傳承.

另外對農業,前面所提到的14000h平方米肥沃農田將會沒入水底,土地資源嚴重喪失。正如這個龐大的工程在規劃時所預料的,它將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長江的魚類資源豐富且易受破壞。由於河流的動態,河水的溫度和化學組成的變化,以及符合這些魚類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環境和食物來源的改變,都有可能對魚的種類、數量產生影響,某些魚種有可能因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數目驟減。

特別是工程將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在長江中游的魚類,而這一水域恰恰是中國特有的千種珍稀魚類的主要棲息地,其中僅僅只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中華鱘和白鰭豚更令人關注。葛洲壩的建成可能已嚴重影響了中華鱘的繁殖,白鰭豚的數量也下降到僅有幾百條,此外,另一值得關注的野生物種當屬瀕臨滅絕的西伯利亞鶴,長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棲息地,無疑也將受到大壩的影響。

河流的泥沙會帶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後果。長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會帶走5到10億噸的泥沙,盡管水庫的泥沙流速難以預測,但專家普遍認為一般情況下每年河流攜帶的泥沙都將會被大壩截住。若此種假設成立,長江所攜帶的泥沙將在100年內填滿水庫。水庫中的泥沙沉積會對下游造成影響。幾千年來,長江三角洲地帶一直把這些泥沙作為農田和漁業的營養源泉。反對三峽工程的人發出警告:水庫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會加快,在旱季將嚴重影響上游的通航,水庫尾部的泥沙還會抬高河岸。成問題的是還無法准確的預測水庫泥沙的沉積速度。此種情況有可能使經濟效益比預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積速度記錄,泥沙沉積的速度與位置也是難以預測。

以印度的多用途水庫為例,水利專家穆爾蒂說:「大多數水庫每年的泥沙沉積速度是建設時計算速度的145%到875%。」利奧波德指出:「世界范圍內,三峽大壩是在未經充分驗證的情況下進行施工的,中國約有330個大型水庫,其中230座的泥沙問題相當嚴重,導致總蓄水量減少了14%,其中一些水庫由於分析不足和設計缺陷,在不到10年的時間蓄水量下降了 50%。」

三峽工程還會產生其它多種影響因素,水庫所處的地區還是水源傳染病易發地區,如血吸蟲病。水庫中的水大量政法會減少大壩下游的水流量。該工程的反對者對大壩方形來往船隻的連環閘的可靠性也表示擔憂。一旦五個密切相連的閘門中的一個出現問題,那麼長江的航運將會中斷。葛洲壩的船閘升降機就出過類似的問題,而它只有一個閘門,在技術上比三峽工程船閘設計要簡單得多,原本自由流動的河流將要變成一個緩慢流動的水庫,人們擔心被淹沒的農田和居民區會釋放出有毒物質和污染物。水庫對水流的控制會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層海水入侵的可能,從而影響到上海市的供水,歸根結底,三峽大壩造成的影響可涉及的范圍是事先無法預測的。一旦大壩建成,它的影響將持續幾十年乃至幾個世紀。

從三峽工程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水利工程在興建的同時必然會產生許多對我們有害的方面。特別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問題,泥沙問題,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經濟效益減少等問題更令人擔憂。我們興建水利工程是為了使人類更好的生活在這一「水」球上,但若不經切實真正有效詳細的設計和思考,也許弊還是要大。若一個工程真正投入建設實施,我們一定要盡量減少它給我們帶來的弊端,使得人們受之福而不患其災。水利工程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方面,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徑。

三峽工程主要的弊處為戰爭時的威脅,誘發地震,破壞環境和生物圈

失敗的三峽工程交付的第一張考卷:不及格

一、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什麼?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水庫從2003年6月1曰開始蓄水,從此三峽工程從建設階段進入了前期運行階段。三峽水庫開始蓄水,說明大壩主要工程已經通過國務院的驗收,三峽工程進入了收獲的季節。收獲的季節,本該是個興高采烈慶祝的曰子。遙想當年阿斯旺大壩合龍之時,到工地來慶祝的不僅僅有埃及總統納賽爾和=的重要官員,還有外國嘉賓,他們中間有蘇聯總理赫魯曉夫,伊拉克總統和蘇丹總統。尼羅河兩岸的站滿了成千上萬的市民,當納賽爾總統和赫魯曉夫等乘船經過時,觀眾們三呼萬歲。納賽爾總統發表了講話:「阿斯旺大壩將把埃及帶入天堂!」幾十年過去了,阿斯旺大壩給埃及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後果。西方中小學環境教課書中把阿斯旺大壩當作破壞生態環境、破壞文化遺產的典範。阿斯旺大壩沒有把埃及帶入天堂,埃及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6月16曰,三峽工程二線五級船閘試航,三峽工地上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但是和阿斯旺大壩的慶典無法比較,這里沒有外國貴賓,就連黨政主要負責人也沒有出席。到場級別最高的是國務院副總理曾培言。

三峽工程進入了收獲的季節。毫無疑問,三峽工程播下的是龍種,那麼收獲的是什麼呢?是巨龍還是跳蚤,這就要在運行的實踐中得到檢驗。這第一個考試就是二線五級船閘的通航能力。

二、第一張考卷

三峽工程二線五級船閘經過1個多月的運行,交上了第一張考卷:從6月18曰到7月21曰共34天,總共過閘次數達600次。如何評價這個成績? 按照三峽工程的建設目標,三峽工程二線五級船閘的單線通過能力是每年5千萬噸。按照這個目標要求,一線船閘每天要過閘22次,兩線船閘44次,一年按350天計算,共要過閘15400次。33天時間內過閘次數為600次,平均每天過閘約18次,為目標所要求每天44閘次的百分之四十。從完成的過閘次數來看,三峽船閘可以獲得100分中的40分——不及格。

要是從貨運量來看,這個成績就更差。三峽工程論證報告說,三峽工程二線五級船閘的單線通過能力是每年5千萬噸,這是按照每次通過船閘的都是4艘3千噸貨船和一艘頂推輪組成的萬噸船隊計算出來的。但是到了6月16曰三峽船閘試航時,三峽開發總公司的陸佑楣總經理又說,三峽船閘可以通過3艘3千噸貨船和一艘頂推輪組成的萬噸船隊。這就比原來計劃的少了1艘3千噸貨船,結果是通過能力要減少1/4。如果仔細分析,可行性論證時是4艘3千噸貨船和一艘頂推輪可以同時通過閘門一次進入船閘。實際上卻是,只有一艘頂推輪推動1艘3千噸貨船可以通過閘門進入船閘,3艘3千噸貨船必須由頂推輪來回跑三趟才能全部進入船閘,這樣通過一級船閘所耗費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可行性論證時所設想的。從6月18曰到7月21曰實際通過的貨運量來看,三峽船閘完成的單向貨運量只是每年5千萬噸所要求在33天時間內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說三峽船閘只獲得滿分100分中的20分。

三、三峽船閘是「高速公路」?

長江三峽開發總公司工程建設部副主任樊啟祥解釋說,船閘通航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長江上的船隻未標准化,大小不一,好比建一條高速公路,上面有牛車、拖拉機和汽車在同時跑,過閘時擠在一起,很難走快。樊啟祥又說,每個閘室放船的面積要佔八成以上,如果船隻大小不一,效率很難提高。此外船隻來往的時間,也要進行科學控制,如果三個小時之內只一、兩艘船,開啟船閘就不合算。

長江中有各種各類的船隻,擔負各種不同的運輸任務,就和公路交通中也有各種車型,卡車、汽車、小轎車,拖拉機、牛馬車、自行車。高速公路是供卡車、汽車、小轎車行駛的,拖拉機、牛馬車、自行車不可以上高速公路,這是道路的分工。拖拉機、牛馬車、自行車可以在等級低的道路上行駛。這些不同等級的道路組成了一個公路網。如果三峽船閘只是供標准化的現代大型船隻通過的「高速公路」,那麼三峽大壩在設計中必須再增加讓非標准化的小船通過的低級的通道。不能因為三峽船閘是「高速公路」,就斷送了非標准化的小型船隻在長江上航行的權力。

在沒有建設三峽大壩和葛洲壩大壩時,長江上的任何類型的船隻都可以在這里自由地來往,沒有速度和噸位大小的限制。三峽大壩上馬時,吹噓三峽工程的航運效益可以將長江的航運能力提高到原來的五倍,年單線運輸能力為5千萬噸。現在反過來把航運效益不能提高的原因推給航運部門,認為航運部門的船隻不符合三峽船閘的要求,所以效率難以提高。這就本末倒置了。是三峽工程去適應航運的要求,還是航運部門去適應三峽大壩的要求。如果是後者,在三峽工程論證中必須將通過三峽船閘船隻標准化的費用計算在三峽工程總造價之內,因為這是到達三峽工程航運目標的必要支出。

其實,就是到將來,宜昌到重慶的航道一年間最多也只有4—5個月的時間可以通航所謂的萬噸船隊(3艘3千噸貨船加一艘頂推輪),其餘時間最多隻能通航6千噸的船隊(4艘1千5百噸貨船加一艘頂推輪)。三峽工程是否要求航運部門專門為三峽船閘准備兩套船隊,每種船隊運行半年休息半年?這在企業經濟上是不合理的。因此航運部門只能採用常年都能使用的、較小的船型,作為標准化船型的出發點。

四、未來三峽大壩將造成長江航運周期性斷航

三峽工程設計中出現重大錯誤,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量不能達到所公布的221.5億立方米,這個問題在清華大學教授張光斗給國務院三峽工程委員會的信中提到,不久前潘家錚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盧躍剛的采訪中也承認此事。三峽工程的最主要目標是防洪,防洪的主要手段就是水庫庫容。水庫庫容計算有錯,這個工程的效益如何,就不難評價了。

為了彌補這個重大錯誤所帶來的後果,為了防洪和排沙的需要,三峽工程將改變原來制定的水庫運行計劃,將在每年汛期間將水庫水位降到海拔135米(原計劃為海拔145米),時間為十天以上。由於三峽船閘受門高的限制,未來只能適應水庫水位在海拔145米至175米間的變化。水庫水位降到海拔135米,意味長江航運不能通過三峽工程的五級船閘。這樣,未來三峽大壩將造成長江航運每年有10天以上的時間斷航。10天以上的斷航,這是一個上不封頂的描述(就和某些商品的廣告一樣,0.99元起價),可能20天,也可能30天。

水路運輸雖然有運量大,成本低,對環境影響小的優勢,但是靈活性差,特別是運輸速度慢,是水路運輸的最大弱點。長江航運從宜昌至重慶每年有10天以上的時間斷航,這就使貨物運輸時間更加長,使長江航運失去競爭的能力。長江航運將成為三峽大壩工程的犧牲品。

五、三峽工程航運目標達不到,建設三峽大壩就是非理性決策

三峽工程的第一張考卷不及格,其意義不僅僅在於三峽船閘本身不能到達設計的能力,這張考卷的意義在於檢查建設三峽大壩的決策是否正確。

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有一個所謂的三個方案的比較,就是早建方案,晚建方案和不建方案的比較。這個方案比較做的很粗,只比較了三個大的方面,一是防洪,二是發電,三是航運,而沒有進行生態環境和水庫移民的社會影響方面的比較。從一開始就把決策的砝碼放到早建方案上。盡管如此,不建方案通過其他的措施,在防洪和發電方面可以取得和早建方案相同的效益。但是在航運方面,不建方案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實現萬噸船隊直達重慶」的目標,通過航道整治等常規措施,川江航道的每年單向通過能力也只能達到2500—3000萬噸,不能達到三峽工程所宣傳的5000萬噸的能力。不建方案的總投資為2018.8億元,早建方案的總投資為1908.7億元,兩者相差110.1億元,不建方案的總投資之比早建方案多出5.8%,而其中不建方案中的航運投資比早建方案中的航運投資多39.49億元,僅這一項就佔110.1億元的35.9%。

從這個方案比較中可以看出,為了取的同樣的防洪效果,可以不建三峽大壩;為了獲得同樣的多的發電量,也可以不建三峽大壩。雖然不建方案的總投資雖然比早建方案多出5.8%,這不構成三峽工程必然要上馬的理由。但是為了讓萬噸船隊直達重慶,哪怕就是只是在一年中的4、5個月,就不得不建三峽大壩;為了讓川江航道每年單向通過能力達到5000萬噸,就不得不建三峽大壩,因為別無選擇。

三峽工程的第一張考卷的結果展示了,三峽船閘根本不能保證川江航道每年單向通過能力達到5000萬噸,同樣萬噸船隊直達重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經濟意義。三峽工程的航運目標無法到達,那麼三峽工程早建方案比不建方案好的結論也不能成立,建設三峽大壩就是非理性的決策!

3. 三峽工程的決策過程

人民代表大會表決,一些非專家們根據不對稱的信息獲取進行的表決,這就是全部過程。

4. 三峽工程的利與弊

國外的三峽探索網站上刊登了一篇質疑《三峽大壩,面子後面是什麼?》的文章。看過那篇文章之後,我感覺該文章的作者因為對三峽大壩的相關知識了解太少,所以才會誤聽誤信產生各種疑問。然而,由於文章中描述的很多內容與事實嚴重背離,對公眾具有一定的誤導作用,我覺得非常有必要予以解釋和澄清。
作者的文章一開始便說「媒體報道,中國世紀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大壩,主體工程右岸大壩混凝土澆築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預計到2009年啟用時,共耗時15年,耗資可能超過3000億元。」
作者說的「三峽大壩,主體工程右岸大壩混凝土澆築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確實不假,可是不知道有哪家媒體曾經報道說過「預計到2009年啟用時,共耗時15年,耗資可能超過3000億元」。
稍微了解三峽的同志都應該知道,三峽工程的投資原來預計動態投資約2100億,目前根據實際工程的完成情況,估計到工程完工投資不會超過1800億。真不敢讓人相信,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還有哪一家媒體,敢於如此公開的對這些基本數據進行入次混淆是非的報道。此外,所謂「預計到2009年啟用」的說法,也純粹是無稽之談。恐怕世人都知道三峽早已經於2003年蓄水發電,哪裡又會再跑出來一個到2009年才啟用的三峽工程呢?
文章中作者感慨地說他本人「雖然不懂水利,但十分關注。自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到現在,有關三峽大壩建設的新聞幾乎沒有一個拉下。從幾年前大壩開始出現的80多條裂縫,到前不久挖出的工程「蛀蟲」,內心可謂是喜憂參半。但從未對大壩本身產生過疑問,即便是台灣有人叫囂要用導彈瞄準大壩時,我也一笑了之。」
我認為作者的謙虛毫不過分,看來作者確實不懂水利。三峽的大壩裂縫,是極其常見的工程現象。不要說是在全國,就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大體積混凝土的壩體,完全沒有微小裂縫的工程都是非常罕見的。此外,近2000億的大型工程,涉及到國家、社會的各個層面,如果沒有出現一個蛀蟲,恐怕倒應該是世界奇跡了。
其實,新聞報道披露三峽工程出現的這些情況,恰恰說明三峽大壩工程進行得很正常。實事求是地說,如果沒有這些情況出現,我們倒是應該懷疑,是不是有人把三峽大壩建到了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裡面去了。實際上,新聞媒體對三峽客觀公正的報道,倒是足以說明,作者聽信的另一個說法「此項浩大的工程開工至今,國內的媒體幾乎沒有持懷疑的,當然也不敢懷疑」,完全是自相矛盾。
讓作者對三峽產生疑問的原因,主要在於這一段內容。作者說「但近日,美國探索頻道(
Discovery
Channel)的一則報道,卻引起了我的憂心。該報道說,一直被外界視為「世紀豪賭」的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是繼長城後第二個可以從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工程。工程完成後,整個水庫宛如中國內陸的內海。專家預計,蓄水量可高達393億立方米,由於大壩重量驚人,會壓迫到地殼,只要每日增加一點,就可能會引發地震,幾百萬年前地殼擠壓造就群山的地震,隨時可能再次發生,甚至可以輕微扭轉地軸。」
作者大可不必被一則不負責任的報道鬧得如此憂心。這個「探索頻道」報道的消息,實在有些不可信。恐怕它們「探索」了半天,到現在居然還沒搞明白;三峽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雖然它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世界第一,但是要說三峽水庫的大小,卻在世界上根本就排不上號。
稍微了解世界水利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世界上早就建有很多個比三峽大得多的大型水庫。例如:辛巴威的卡里巴水庫蓄水1840億立方米(建設1955-
--運行1960);埃及的阿斯旺水庫蓄水1689億立方米(1960---1967);蘇聯的布拉茨克水庫蓄水1694億立方米(1954
---
1967);迦納的阿科松博水庫蓄水1480億立方米(1961---1966)和加拿大的馬尼克五級水庫蓄水1400億立方米(1961---
1968)。
這些水庫的蓄水量都比三峽多出1000億立方米以上,水庫大小都相當四個到五個三峽(393億)。而且這些工程幾乎都是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建設的。看看這些工程的蓄水規模,誰要是說三峽工程是什麼「世紀豪賭」,那麼基本上可以肯定;他不是對水利工程可怕的無知,就是純心誤導公眾。
相比國外的那些水庫「巨無霸」,我們不難想像;如果要說三峽水庫有可能發生「由於大壩重量驚人,會壓迫到地殼,只要每日增加一點,就可能會引發地震,幾百萬年前地殼擠壓造就群山的地震,隨時可能再次發生,甚至可以輕微扭轉地軸」的情況的話,那麼幾十年來,國外早已經建設的那麼多座比三峽大很多倍水庫,還不早就把全世界的地殼都壓得山崩地裂、地軸亂晃了嗎?
更可笑的是,在作者重復美國的探索頻道的報道中,還有一個所謂驗收三峽的水利技師說什麼「這不僅牽涉中國的面子,萬一崩壩,整個長江中下游都將淹沒,勢必成為世紀大浩劫。」
要知道三峽水庫的蓄水量最多也就393億立方米,就算一下全部放出來,平均水深一米,面積也就是3.93萬平方公里。實際上光三峽大壩以下長江中下游的流域控制面積,就有80多萬平方公里。如果真的出現「整個長江中下游都將淹沒」,那麼平均水深還不足4、5厘米。這個水深恐怕連人們高跟鞋的後跟都淹沒不了。所謂「勢必成為世紀大浩劫」的警告,恐怕只能是屬於螞蟻王國的。所以,這位「水利技師」的危言聳聽,也真像是蚍蜉撼樹的謠言。
總之,故弄玄虛、製造恐慌是國內外一切反壩宣傳污衊三峽的共同特點。有頭腦的中國人對於這些離奇宣傳,應該先問一個為什麼。水利水電專業工作者也有責任對各種欺騙宣傳及時地予以揭露。
三峽是大自然造就的傑作,是中國的幸運和驕傲。在全世界都在為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而奔忙的時代,大自然把這個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賜給了我們中華民族。任何嫉妒、造謠的誤導宣傳,也不能幹擾、影響中國人民開發利用三峽的決心和意願,同樣也無法改變三峽大壩造福於民、如詩如畫的現實。
最後,如果還有人非要問:三峽大壩的面子後面是什麼?我們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告訴他:是中國人民建設現代化家園的勇氣和自信,也是三峽工程回饋給人民的幸福和希望

5. 為什麼說三峽工程是決策民主化 科學化的典範

作為一項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三峽工程在籌備建設之初也引發了社會各界關注,焦點集中在要不要建三峽工程、早建還是晚建、壩高定在多少米等問題上。
鑒於社會各界人士對三峽工程的興建還有不同意見,為充分體現決策的民主和科學性,黨中央、國務院於1986年6月發出《關於長江三峽工程論證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當時的水利電力部隨即成立了長江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廣泛組織各方面專家展開論證。
三峽工程論證專家組組建之初,為保證論證的民主性,避免論證結果受專家自身的部門、專業影響,要求參與論證的專家中來自水利水電部門或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比例少於專家總人數的一半。
曾擔任三峽工程論證綜合經濟評價專家組副組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回憶說,由400多人組成的專家組里,48.5%的專家來自水利水電部門,其他領域的專家佔51.5%,「我所在的經濟組里,非水利水電領域的專家佔到70%以上」。
1990年7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三峽工程論證匯報會,聽取論證領導小組關於論證工作和新編可行性報告的匯報。會上,絕大部分人同意論證的結論「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為有利」,少數人有不同意見。1992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七屆五次會議根據對議案審查和出席會議代表投票的結果,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要求國務院適時組織實施。

6. 三峽工程的的靜態投資,動態投資分別是什麼

靜態投資是以某一基準年、月的建設要素的價格為依據所計算出的建設項目投資的瞬時值。但它含因工程量誤差而引起的工程造價的增減。靜態投資包括:建築安裝工程費,設備和工、器具購置費,工程建設其他費用,基本預備費等。
動態投資是指為完成一個工程項目的建設,預計投資需要量的總和。它除了包括靜態投資所含內容之外,還包括建設期貸款利息、投資方向調節稅、漲價預備費等。動態投資適應了市場價格運行機制的要求,使投資的計劃、估算、控制更加符合實際。
靜態投資和動態投資的內容雖然有所區別,但二者有密切聯系。動態投資包含靜態投資,靜態投資是動態投資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動態投資的計算基礎。並且這兩個概念的產生都和工程造價的計算直接相關。

7. 三峽工程如何收回投資

「一江春水向東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水電站的主要收益就是「賣電」。楊亞說,三峽工程是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的水利樞紐工程,項目的財務盈利能力集中體現於電力資產的價值。三峽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設計年平均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加上已經投產發電的葛洲壩電站,總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年發電量1000億千瓦時。三峽水電站強大、清潔的可再生電能以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電價輸入華東、華中及廣東電網,將產生穩定可靠的現金流。

截至今年4月底,三峽累計發電量超過1000億度,國務院批準的三峽上網電價為每度0.25元,據此計算,發電總收入達250億元。

三峽總公司的一份報告稱,到2026年,三峽工程和金沙江下游四個梯級電站項目將全部竣工,三峽總公司水電裝機容量將超過6360萬千瓦,年發電量將超過3000億度,僅水力發電業務年收入將超過600億元。

三峽工程投資總額有望控制在1800億元內,預計比概算2039億元少用200多億元。

國家宏觀調控為三峽工程創造良好環境

三峽工程總投資概算為2039億元,其中靜態投資約為900.9億元(包括水利樞紐工程概算500.9億元和移民投資概算400億元),建設期價差749億元,貸款利息389億元。

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認為,少用200多億元客觀上得益於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近幾年來物價、利率比較平穩,使動態投資減少。以建設期價差為例,當初進行動態投資測算時,預測每年的物價漲幅在5%-10%不等,但近年,物價持續走低,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大大低於預測的物價漲幅,這使三峽工程投資少用了140多億元。同時,利率的持續下調,大幅降低了工程貸款利息,又節省了60億元。

有關專家認為,三峽工程建設期間趕上有利的經濟環境,證明國家決定興建三峽工程的時機十分恰當,抓住了最佳的發展機遇。

曹廣晶說,在大環境有利的情況下,三峽工程在10多年的建設過程中,精心施工,嚴把質量關,沒有出現大的失誤,這也是三峽工程少花錢的一個原因。

科學規范的管理守住靜態投資「底線」

三峽總公司計劃發展部負責人趙健強說,靜態投資是一個「本」,控制不住就會使概算成倍增加。特別是三峽工程規模巨大、工期長達17年,如果不用科學的管理守住靜態投資的「底線」,必然導致國家不斷「調整概算」,極易陷入「投資無底洞」。

趙健強說,在實踐中,三峽總公司探索出「一種模式、兩套價格體系」為核心的科學管理體系,守住了水利樞紐工程靜態總投資500.9億元的「底線」,這是三峽工程省錢的重要原因。

「一種模式」即「靜態控制、動態管理」的投資管理模式。三峽總公司根據國家核定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靜態總投資500.9億元的額度,按照分標段項目的劃分和總量控制、合理調整的原則,編制業主單項執行概算和業主總執行概算,作為對工程靜態投資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的主要手段。同時,按照計劃工程量,當年國家公布的物價、利率、匯率、稅收等政策引起的造價變化,以及設計優化、修改或自然因素等引起的造價變化,分年度進行動態投資管理,以確保資金少投入、多產出,降低工程成本,從而達到控制總投資的目的。「兩套價格體系」即在投資管理中建立合同和執行概算兩個價格體系,以概算為「尺子」,控制項目成本。

趙健強說,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與原先的設計相比新增了很多子項目。三峽工程質量標准高於國家標准,又需多花錢,一些項目優化設計也要多花錢。但是,通過科學規范的管理,三峽總公司消化了多達88億元的新增項目,沒有突破靜態投資的「底線」。

優化融資結構降低項目成本

針對三峽工程不同階段的特點,三峽總公司實施分階段、多渠道的融資策略,優化融資結構降低項目成本。

在使用銀行貸款中,三峽總公司通過借新還舊、蓄短還長,不僅降低了融資成本,也增加了資金調度的靈活性。從1999年起,為避免發債資金一次到位產生的資金閑置,公司開始使用短期臨時搭橋貸款,每年使用搭橋貸款的規模都在20億元至30億元之間。同時,還在國內銀行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爭取貸款利率優惠政策。

從三峽二期工程開始,三峽總公司把發行企業債券作為一種重要籌資手段,共發行七期總額220億元的三峽債券。發行期限3年至30年,有固定利率,也有浮動利率,付息方式有分年付息,也有到期一次償還。2005年三峽債券加權平均年利率為4.61%,比國內同期商業銀行貸款低1.65個百分點,與銀行貸款相比,三峽債券累計已降低利息支出約10億元。

據統計,由於進行貸款利率的公開詢價,發行三峽債券,調整債務結構,採用商業承兌匯票方式結算等措施,僅2002年,三峽總公司就節約利息支出3702萬元。

新華網三峽工地5月18日電(記者江時強、黃豁)「投資無底洞、工期馬拉松」,是大型工程建設中經常出現的現象,但在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中,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抓住近年來物價、利率比較平穩等有利條件,建立健全投資控制體系,在質量滿足設計要求及相關標準的同時,使工程投資得到有效控制。

三峽工程投資總額有望控制在1800億元內,預計比概算2039億元少用200多億元。

國家宏觀調控為三峽工程創造良好環境

三峽工程總投資概算為2039億元,其中靜態投資約為900.9億元(包括水利樞紐工程概算500.9億元和移民投資概算400億元),建設期價差749億元,貸款利息389億元。

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認為,少用200多億元客觀上得益於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近幾年來物價、利率比較平穩,使動態投資減少。以建設期價差為例,當初進行動態投資測算時,預測每年的物價漲幅在5%-10%不等,但近年,物價持續走低,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大大低於預測的物價漲幅,這使三峽工程投資少用了140多億元。同時,利率的持續下調,大幅降低了工程貸款利息,又節省了60億元。

有關專家認為,三峽工程建設期間趕上有利的經濟環境,證明國家決定興建三峽工程的時機十分恰當,抓住了最佳的發展機遇。

曹廣晶說,在大環境有利的情況下,三峽工程在10多年的建設過程中,精心施工,嚴把質量關,沒有出現大的失誤,這也是三峽工程少花錢的一個原因。

科學規范的管理守住靜態投資「底線」

三峽總公司計劃發展部負責人趙健強說,靜態投資是一個「本」,控制不住就會使概算成倍增加。特別是三峽工程規模巨大、工期長達17年,如果不用科學的管理守住靜態投資的「底線」,必然導致國家不斷「調整概算」,極易陷入「投資無底洞」。

趙健強說,在實踐中,三峽總公司探索出「一種模式、兩套價格體系」為核心的科學管理體系,守住了水利樞紐工程靜態總投資500.9億元的「底線」,這是三峽工程省錢的重要原因。

「一種模式」即「靜態控制、動態管理」的投資管理模式。三峽總公司根據國家核定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靜態總投資500.9億元的額度,按照分標段項目的劃分和總量控制、合理調整的原則,編制業主單項執行概算和業主總執行概算,作為對工程靜態投資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的主要手段。同時,按照計劃工程量,當年國家公布的物價、利率、匯率、稅收等政策引起的造價變化,以及設計優化、修改或自然因素等引起的造價變化,分年度進行動態投資管理,以確保資金少投入、多產出,降低工程成本,從而達到控制總投資的目的。「兩套價格體系」即在投資管理中建立合同和執行概算兩個價格體系,以概算為「尺子」,控制項目成本。

趙健強說,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與原先的設計相比新增了很多子項目。三峽工程質量標准高於國家標准,又需多花錢,一些項目優化設計也要多花錢。但是,通過科學規范的管理,三峽總公司消化了多達88億元的新增項目,沒有突破靜態投資的「底線」。

優化融資結構降低項目成本

針對三峽工程不同階段的特點,三峽總公司實施分階段、多渠道的融資策略,優化融資結構降低項目成本。

在使用銀行貸款中,三峽總公司通過借新還舊、蓄短還長,不僅降低了融資成本,也增加了資金調度的靈活性。從1999年起,為避免發債資金一次到位產生的資金閑置,公司開始使用短期臨時搭橋貸款,每年使用搭橋貸款的規模都在20億元至30億元之間。同時,還在國內銀行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爭取貸款利率優惠政策。

從三峽二期工程開始,三峽總公司把發行企業債券作為一種重要籌資手段,共發行七期總額220億元的三峽債券。發行期限3年至30年,有固定利率,也有浮動利率,付息方式有分年付息,也有到期一次償還。2005年三峽債券加權平均年利率為4.61%,比國內同期商業銀行貸款低1.65個百分點,與銀行貸款相比,三峽債券累計已降低利息支出約10億元。

據統計,由於進行貸款利率的公開詢價,發行三峽債券,調整債務結構,採用商業承兌匯票方式結算等措施,僅2002年,三峽總公司就節約利息支出3702萬元。

8. 三峽工程問題

有一種論點說:三峽工程將有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且因為不是火力發電,所以不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想獲得巨大的收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大壩造成的破壞也是相當嚴重的:100多萬人必須遷移,肥沃的河岸土地將被淹沒;珍稀瀕危與中可能面臨滅絕的威脅;某些重要的歷史名勝古跡將被淹沒,其中的部分古跡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其他的影響還包括:對於數千公里河流水文特性無法逆轉的改變,對漁業、養殖業的破壞,帶來復雜的下游洪泛區的改變,以及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某種洪災的可能等等。下面我歡迎各位繼續探討。

在對三峽工程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時,中國科學院指出:工程最具破壞的方面是大規模的移民和大片土地被淹沒。移民安置向來是中國修建大壩過程中較為頭痛的問題,特別是三門峽、新安江和丹江口水庫,每次移民的人數都超過30萬。然而,三峽工程造成的移民規模之大是史無前例的。大壩工程將淹沒19個縣的部分地區,其中包括有著1000多年歷史文化的涪陵和萬縣的部分地區以及重慶的部分地區。移民人口總數超過100萬並可能將近190萬。在這次移民的人口中,城鎮居民占據相當大的比例,致使三峽工程的移民工作比以往的難度更大,費用更高。又因缺少合適的地點安頓如此多的移民人口,移民工作變得更加艱難。由於中國人口眾多,適宜的土地已被開墾和佔用,大部分的人口將會被安置到近年來人口業已過剩的水庫上游貧瘠的高地上。安置100多萬人的生產生活,無疑是等於重建一個社會,必將打亂原有的經濟結構,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和社會秩序會在相當長的時期造成生產力水平下降,致使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再者,由於歷史和交通的原因,境內工業集中布局於長江沿岸的城市和集鎮。所以三峽工程淹沒的工廠多,損失也大。雖然受淹廠可重新搬遷新建,但是因停產必將打亂相互協作配套的原有系統,對經濟發展會造成較大的損失,最重要的是長江沿岸的千年古鎮人文遺失,那些古調古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發展的土壤,到他鄉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戲曲無法再發展傳承.

另外對農業,前面所提到的14000h平方米肥沃農田將會沒入水底,土地資源嚴重喪失。正如這個龐大的工程在規劃時所預料的,它將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長江的魚類資源豐富且易受破壞。由於河流的動態,河水的溫度和化學組成的變化,以及符合這些魚類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環境和食物來源的改變,都有可能對魚的種類、數量產生影響,某些魚種有可能因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數目驟減。

特別是工程將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在長江中游的魚類,而這一水域恰恰是中國特有的千種珍稀魚類的主要棲息地,其中僅僅只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中華鱘和白鰭豚更令人關注。葛洲壩的建成可能已嚴重影響了中華鱘的繁殖,白鰭豚的數量也下降到僅有幾百條,此外,另一值得關注的野生物種當屬瀕臨滅絕的西伯利亞鶴,長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棲息地,無疑也將受到大壩的影響。

河流的泥沙會帶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後果。長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會帶走5到10億噸的泥沙,盡管水庫的泥沙流速難以預測,但專家普遍認為一般情況下每年河流攜帶的泥沙都將會被大壩截住。若此種假設成立,長江所攜帶的泥沙將在100年內填滿水庫。水庫中的泥沙沉積會對下游造成影響。幾千年來,長江三角洲地帶一直把這些泥沙作為農田和漁業的營養源泉。反對三峽工程的人發出警告:水庫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會加快,在旱季將嚴重影響上游的通航,水庫尾部的泥沙還會抬高河岸。成問題的是還無法准確的預測水庫泥沙的沉積速度。此種情況有可能使經濟效益比預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積速度記錄,泥沙沉積的速度與位置也是難以預測。

以印度的多用途水庫為例,水利專家穆爾蒂說:「大多數水庫每年的泥沙沉積速度是建設時計算速度的145%到875%。」利奧波德指出:「世界范圍內,三峽大壩是在未經充分驗證的情況下進行施工的,中國約有330個大型水庫,其中230座的泥沙問題相當嚴重,導致總蓄水量減少了14%,其中一些水庫由於分析不足和設計缺陷,在不到10年的時間蓄水量下降了 50%。」

三峽工程還會產生其它多種影響因素,水庫所處的地區還是水源傳染病易發地區,如血吸蟲病。水庫中的水大量政法會減少大壩下游的水流量。該工程的反對者對大壩方形來往船隻的連環閘的可靠性也表示擔憂。一旦五個密切相連的閘門中的一個出現問題,那麼長江的航運將會中斷。葛洲壩的船閘升降機就出過類似的問題,而它只有一個閘門,在技術上比三峽工程船閘設計要簡單得多,原本自由流動的河流將要變成一個緩慢流動的水庫,人們擔心被淹沒的農田和居民區會釋放出有毒物質和污染物。水庫對水流的控制會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層海水入侵的可能,從而影響到上海市的供水,歸根結底,三峽大壩造成的影響可涉及的范圍是事先無法預測的。一旦大壩建成,它的影響將持續幾十年乃至幾個世紀。

從三峽工程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水利工程在興建的同時必然會產生許多對我們有害的方面。特別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問題,泥沙問題,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經濟效益減少等問題更令人擔憂。我們興建水利工程是為了使人類更好的生活在這一「水」球上,但若不經切實真正有效詳細的設計和思考,也許弊還是要大。若一個工程真正投入建設實施,我們一定要盡量減少它給我們帶來的弊端,使得人們受之福而不患其災。。水利工程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方面,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徑。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39750.shtml

新的氣候變化研究表明,全球正在變暖,而氣候變暖使中緯度地區絳雨增多,到時,我國黃河流域降水增多,長江流域是否也可以維持流域供水。全球變暖後中緯度降水量增加不確定,全球環境惡化,使得旱澇災害頻發,程度在加劇,也可能華北不缺水,也可能缺的更多

三峽工程主要的弊處為戰爭時的威脅,誘發地震,破壞環境和生物圈.

南水北調有利有弊,對受水區有利,對調水區有一些不利影響。下文源自中國南水北調網:http://www.nsbd.gov.cn/20030829/default.htm

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環境問題

跨流域調水對調水區、受水區的生態環境可能會引起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東、中、西三條線對受水區的有利影響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證,有利於回補地下水,可遏止並逐步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對三條線路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利影響,經研究後認為:採取必要措施後,這些不利影響是可以減輕或避免的,不影響工程決策。

(一)東線工程
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並通過水利部預審。針對東線工程的不利影響,其主要評價結論如下:
1、調水對長江口地區的影響
由於長江徑流量大, 調引水量小,調水對引水口以下長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積、河口攔門沙的位置和長江航運等影響甚微。經物理和數學模型研究結果表明,當長江下游(大通站)平均流量小於5500立方米每秒時;長江口攔門沙位置將上移3公里。若東線工程抽江規模達1000立方米每秒時,為防止在枯水期加重長江口地區的海水上溯,規劃提出當長江大通站出現小於9000立方米每秒時,採取「避讓』措施,減少抽江流量或暫停調引江水。三峽工程建成後,枯季流量平均增加約2000立方米每秒,可進一步減輕枯水期調水對長江口海水上溯的影響。
2、關於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鹼化的問題
目前,黃淮海平原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並積累了豐富的防治土壤鹽鹼化的經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仍屬補水性質,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鹼化。
3、關於血吸蟲病區北移
根據現場對北緯33°15′以北地區自然環境中釘螺的生存和繁殖實驗以及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的實踐證明,因氣候原因,大規模調水不會將南方的血吸蟲病區擴散到北緯38°以北地區。

(二)中線工程
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並經原國家環保局審查同意。由於加高丹江口大壩,改變了丹江口水庫及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削減了洪峰流量,對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主要評價結論如下:
1、移民環境問題
由於丹江口水庫淹沒耕地20萬畝和移民22萬人(1990年調查),數量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將會加大庫區環境壓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還可採取綜合措施和外遷移民到新增灌區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決。
2、對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的影響
調水130—140億立方米占丹江口壩址斷面徑流量的1/3,占漢江流域徑流量的22%,可能會引起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變化,採取綜合補償措施後,可以基本消除不利影響。
3、對中下游航運的影響
調水130—140億立方米,河道水位將下降0.6至1.0米,對航運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響,採取建設梯級樞紐後可以消除。
4、對下遊河道造床運動的影響
調水130—140億立方米(引水規模500立方米每秒),對漢江中下游出現800—1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數減少約20天,出現1000—3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數減少約100天,對漢江下遊河道沖淤和環境容量有一定影響,採取引江濟漢(引水500立方米每秒)補水,可以避免或減輕其不利影響(圖12)。
5、第一期調水對環境影響不大
中線第一期工程的調水規模為80—90億立方米。丹江口大壩加高後,丹江口水庫由年調節改善為不完全多年調節,增加調節庫容116億立方米。通過合理調度丹江口水庫下泄流量,調水對漢江中下游水位的影響不大,對枯水期的水位還有所改善,可保持現有水電站發電效益。

(三)西線工程
大渡河、雅礱江、通天河三條河的徑流量約221億立方米,西線工程初步規劃三條河年平均調水量為120~170億立方米,占這三條河總徑流量的54~77%,對下游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由於西線工程目前仍處於規劃階段,隨著前期工作的不斷深入,調水的主要生態環境影響因子有待進一步明確,西線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結果及其相應的減免措施將逐步提出。
(四)東、中線工程對長江口的綜合影響
東線、中線的總調水規模為260—320億立方米,占長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3%左右,對長江口枯水期的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小。通過適當的避讓和調度措施,如東線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調蓄工程向北送水,暫仃抽取江水,加上三峽工程建成後的巨大調蓄作用,可保證長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於現狀。
東線應急(第一期)和中線第一期工程的總調水量為120億立方米左右,僅占長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對生態環境基本無影響。 南水北調工程對生態環境存在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有利影響是主要的。對受水區的生態環境有顯著改善,對調水區的生態環境雖有一定的影響,其影響可以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妥善加以解決
參考資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39750.shtml

9. 1980年鄧小平就三峽工程的一系列問題征詢了專家的意見,這屬於哪種決策

典例2、1980年7月,鄧小平視察長江三峽,就三峽工程的一系列問題征詢了有關專家的意見。1986年6月,國務院又從全國65個單位抽調412名專家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對三峽工程的實施方案進行重新論證。在七屆人大五次全會上通過這一方案的時候充分聽取了這些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這說明( )
A.這種決策是民主決策,能夠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這種決策與人民利益無關
C.這種決策屬於公民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D.公民享有憲法規定的廣泛的權利和義務

閱讀全文

與三峽工程決策投資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貸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59
創投企業新三板投資 瀏覽:5
天治趨勢基金如何 瀏覽:264
海南鑫晟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436
華信信託公司網站 瀏覽:497
紅寶石信託 瀏覽:759
1910銅期貨 瀏覽:158
身份證理財好不好 瀏覽:241
北京做交易員 瀏覽:79
期貨期指費率 瀏覽:464
芒果出行融資 瀏覽:181
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江蘇分公司 瀏覽:372
並購基金信託 瀏覽:865
能源站融資 瀏覽:217
e租寶投資的項目 瀏覽:185
哪家科技創新基金好 瀏覽:718
重慶新億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843
證大無抵押貸款工作怎麼樣 瀏覽:795
鳳竹紡織的股票行情 瀏覽:979
匯鼎理財群 瀏覽: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