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上海重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3月1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實業投資內,資容產管理,投資咨詢,財務咨詢(不得從事代理記賬),商務咨詢等。
法定代表人:裘國根
成立時間:2015-03-11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900070437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虹口區海寧路137號7層C座768D室
B. 王慶的王慶加盟重陽投資
業內最大的陽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重陽投資,日前發生人事團隊重構。根據重陽投資昨日向客戶發布正式信息,原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負責人王慶將於今日加盟重陽投資出任新一任總裁,重陽投資原總裁莫泰山同時離任。據悉,莫泰山未來將會在財富管理行業獨立創業。
「雙核」團隊重構
重陽投資的致客戶信中透露,該公司是於2013年1月,收到總裁莫泰山的辭職請求。莫泰山先生將於4月下旬離職,去實踐獨立創業的職業規劃。
「對於莫泰山先生的選擇,我們深表理解和尊重。重陽投資衷心感謝莫泰山先生為公司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並真誠祝願莫泰山先生創業成功。」重陽投資管理公司在信中表示。
該信還透露,曾擔任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負責人、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的王慶將於2013年4月16日加盟重陽投資出任總裁。
重陽投資表示,王慶海外求學工作多年,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扎實的研究功底。他的加盟將為重陽投資的持續成長注入新的動力。「我們將一如既往地以行業高標准打造投資研究、風險控制和客戶服務體系,實現與客戶財富的共同成長。」
上述公告也意味著,重陽投資曾經的雙核心團隊發生變化。此前,重陽投資的高管團隊由董事長、投決會主席裘國根和總裁、風控會召集人莫泰山組成,兩人亦同為公司僅有的兩位高級合夥人,構成了事實上公司事務的「雙核心」。
動因在於創業
在裘國根與莫泰山的帶領下,重陽投資在過去兩年多期間,將資產管理規模擴增至百億以上,成為國內最大的陽光私募機構。一些行業人士認為,這期間,裘國根主抓的投資業務和莫泰山主抓的市場拓展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對重陽的行業地位奠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過,在新基金法即將生效的前夜,這對黃金搭檔最終選擇各自尋找事業發展空間。從致客戶信的內容也可以顯示,此次重陽團隊重構的動因在於資深業者對於未來獨立創業的嚮往。
「新基金法意味著財富管理業的牌照準入制徹底取消,對於所有資產管理業的資深人士而言,這樣的創業機遇和時點是不可復制的。」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論。
對於莫泰山而言,此次離任,很可能是其在財富管理行業角色的又一個跨越,在就職基金監管部門,出任過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和陽光私募高級合夥人之後,他未來可能會成為一家新設資產管理公司的創始人。
新基金法釋放創業空間
上述的人事變更,同時意味著陽光私募行業正在迅速進入發展的第三階段。繼2008年以前的探索期,2008年至2012年的快速成長期和短暫調整之後,2013年的陽光私募可能進入又一輪的高速發展時期。
「未來一段時間,資產管理業會隨著公募牌照放開、各類行業主體待遇逐漸平等化,而逐步接近全市場化競爭環境。不管怎樣,對於陽光私募行業而言,這是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時代。」一位資深的資產管理人士表示。
「如果說,過去公募基金的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賴行業保護、渠道、牌照等行政資源統籌能力的話,那麼未來的行業競爭著眼點會更加傾向於核心團隊的能力。」一位私募從業人士如此評價。上句話的潛台詞是,市場化的環境中,人才的價值將會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創業的氛圍將會得到進一步增厚。
無論如何,近期業內憧憬創業的消息又開始流傳。誰敢說,這不是一個新時代的信號呢? 2013年3月18日下午,當有關中金投行部門執行負責人王慶請辭的消息剛剛流傳之時,似乎很難讓人相信。
「目前公司內部還沒有收到有關王慶離職的正式通知。」2013年3月18日晚間,中金有關負責人士向記者坦言。
但記者依然從多個渠道證實,王慶的確已經正式離職,其下一站將加盟目前國內陽光私募排名頭籌的上海重陽投資。
在2011年7月,以大摩首席經濟學家的身份轉投中金的王慶,為何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便再度抽身離去?
「對於王慶的出走,也可以說是在情理之中。」2013年3月19日,一位接近於王慶的知情人士向記者坦言,或許中金公司的現狀與王慶對自己的未來規劃並不吻合。
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摩根士丹利的股權退出後,中金似乎便開始陷入了一波又一波「衰落」的怪圈。曾經讓中金在行業中引以為傲的研究業務和投行業務,一邊承受著人才流失之疼,一邊遭遇著市場調整所帶來的「陣痛」。
實際上,就在王慶確認離職轉投私募前夕,包括徐小慶、趙曉光、金宇等幾位中金最王牌分析師們,也已經悄然確定了自己的離職時間。伴隨著上述幾位離職消息面市的,則還有中金公司近兩年來逐年大幅下滑的業績。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中金正在遭受其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唱衰」危機,而昔日被稱為中國投行業務標桿的「三駕馬車」——中金、中信、銀河三大券商,而今僅剩下中信證券一家或能獨扛大旗。
國企中金
應該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搞清楚中金內部的管理設置,這種神秘除了其背景的「特殊」,更來源於其一直以來強硬有效的辦事作風和過於低調的處事態度。
而這種「特殊」的背景優勢,卻同樣給中金——尤其是在外資股權悉數退出的2010年底之後,逐漸蒙上了一層「純體制內」的面紗。
「多了份『國企的官僚』,少了份『市場的銳利』。」在談及近幾年來中金的最大變化時,一位在2012年底前於中金離職的人士告訴記者,「中金應該調整思路了,但這個調整對於中金內部復雜的組織架構而言,卻非常難。」
或許,今日的中金正朝向昔日銀河證券的敗局滑行。
斯時,擁有國內最大規模營業部門資產的銀河證券,曾一時風頭無兩,但國企思維的管理體制使得這艘「巨無霸」,在近年內難以適應越來越市場化的行業特性,再加上復雜的人事斗爭,讓曾在南方創下「國信證券奇跡」的資本大佬胡關金再造「銀河之夢」,在百日內便已破碎。
「銀河證券和其他國企類似,在這里好混日子。」在2010年時,銀河證券在送走胡關金——這位履新不過百日的總經理後,一位內部員工曾向記者如此表示。
同樣的尷尬,今時今日,也同樣落在了中金公司身上。
「中金越來越像一個大國企了,這里混日子很好啊。」一位離開中金的員工在2013年年初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或許,對於之前一直在外資行工作的王慶而言,很難適應這種「國企」本色。
據公開資料顯示,王慶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經濟學家六年多,負責分析亞洲、東歐以至中東地區成員國的經濟情況、多次參與了IMF與中國政府的高層政策磋商。其後,其更歷任美國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及策略分析主管,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2011年7月,王慶加盟中金公司負責投行業務。而鮮為人知的是,此時,中金的投行部門隨著之前其部門負責人丁瑋的離開,內部設置已經變得極為復雜。
自2002年便正式加盟中金,負責投行業務的丁瑋,是中金投行業務鼎盛時期的主要功臣之一。其正式向中金請辭職後,昔日手下的兩個副總蔣國榮和黃朝暉,同時以聯席負責人的身份接手丁瑋的工作。
而2011年7月,隨著王慶的加盟,這就意味著原本由丁瑋一人執「帥印」的中金投行業務,一下子迎來了三位負責人,而這三位皆同時為中金的董事總經理身份。
「雖然三位各有其分工,但難免也有交叉之地,許多工作開展起來肯定有較多問題。」一位接近於中金公司的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有消息稱中金方面欲在此三人中提拔一位高升主管投行業務,而在中金這樣「論資排輩」的企業中,才加盟一年多的王慶似乎勝算最小。
「在加盟之前,面對中金強大的平台優勢和在外名聲,中金的實際情況與王慶之前的想像存在差距。」上述接近於王慶的知情人士表示。
「當然,王慶離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知情人士補充道,作為國內頂尖陽光私募的上海重陽而言,其正好能給與王慶一個好平台。
據記者了解,王慶在轉投重陽投資後將回歸到其本行,主要負責重陽投資的研究業務。
中金之疼
王慶並不會是中金出走的最後一個董事總經理,顯然,徐小慶等一批人也並不會成為中金最後出走的金牌分析師。
在過去的幾年裡,中金的尷尬一直在持續。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7-2012年的6年間,中金公司的凈利潤分別從12.43億元逐年下滑到3.03億元,而2012年如果沒有「人保集團H股IPO」那一單40億美元的融資項目支撐,中金投行的顏面或將盡失。
「今後幾年IPO市場依然是中小企業項目的天下,對於類似於中金這類慣做的央企IPO大單項目的券商,儲備資源極其有限,做一單便少一單,中金如果不轉型,將難以為繼。」早在2011年初,北京一位資深投行人士便向記者指出。
而事實也證明其所言非虛。
雖然在此刻,中金方面也已經意識到了危機,並開始著眼於中小型IPO項目,但除了項目儲備需要較長的時間外,其在中小型項目上的優勢也遠遠不如國信、平安等早已在中小市場打出口碑的券商。
外界困局難以解決,而內部問題也同樣層出。
「企業規模做大之後,管理體制跟不上規模發展,過去幾年,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時,由於中金的平台優勢,大量引進高端人才後,內部管理機制的『國企化』引發了內部人才整合困擾,成為其人才出走的內因。」
2013年年初,曾經因類似原因一度衰敗的銀河證券,在經過近一兩年的摸索與調整之後,已經逐漸走出往日低谷,並即將正式赴港IPO,准備依託資本市場的市場化資源配置和管理體制重振昔日雄風。
那麼,同屬於匯金系旗下的中金公司,將如何面對此次有史以來的最大「唱衰」危機?答案還只能等待。
C.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D. 重陽投資怎麼樣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在成立於2001年的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內司的基礎上於2009年設容立的採用合夥經營模式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3億元。重陽投資的投研體系由研究、投資決策和交易三個部分組成,投研團隊現有主要成員11名,基本覆蓋了所有的行業。公司目前的資產管理規模超過70億元。
更多相關信息可以到「好買基金網」去查看。
E. 目前私募基金經理待遇如何
「100萬人產生一個」、「年薪百萬、多金有才」……不久前,深圳一名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在《非誠勿擾》徵婚時,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
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體系更為靈活,基金經理有可能拿到更豐厚的報酬,這就難怪連匯添富原總經理林利軍這樣的公募老總都「奔私」了。
滬上一名私募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私募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管理費和業績提成。一般情況下,公司會拿走業績的20%,而其中的1/5則屬於投研團隊。
以上海一家知名私募為例,該公司的產品組合規模約為20億美元,若賺1個點便是2000萬美元,公司拿20%就是400萬美元,投研團隊則將獲得其中的80萬美元,由於研究團隊與投資團隊的提成基本等比例,所以研究團隊實際可拿到40萬美元。
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即便同是研究員,最後拿到手的獎金也千差萬別,同一家公司同一個崗位的收入可能差十倍。
薪酬揭秘
一家好的私募到底能有多賺錢,又有多大方?朱雀投資提交在股轉系統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道出了隱情。
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朱雀投資主營業務收入包括基金管理費、投資顧問費、浮動業績報酬、認購費等。浮動業績報酬即通常所說的提成,通常為單位凈值超過面值或約定業績基準部分的20%。
上半年,朱雀錄得總營業收入約4.53億元,其中浮動業績報酬部分佔比最高約為4.18億元,凈利潤2.73億元。其中,僅「支出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一項就達到9503萬元左右,佔到上半年凈利潤的34.8%,按朱雀投資上半年總人數66人計算,人均半年收入就達到了約144萬元。
不過,無論是私募還是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都遠遠高於後台員工。同樣,即便都是做研究員,收入情況也是兩極分化。
「私募高的很高,低的很低,我知道基本工資是1萬塊的人很多。最後獎金是看你薦股的好壞與賺錢的程度。這種體制也是大多數私募採用的,導致牛市賺很多錢,熊市比較難熬。」上海一家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北京一家私募的投資總監溫權(化名)也告訴本報記者,投研薪酬採用的是市場化的計算準則,人與人不一樣,差距甚至達到十倍。以研究員的年終獎來說,論能力和貢獻從10萬到近百萬都有。「工作兩年內的話,一般是20萬~30萬一年的總薪資。研究員也沒那麼好做,百里挑一。」他說。
「一個點拿40萬美元,年終獎一般就是這個。當然也還要加上平時的base(基本工資)。」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員告訴記者,平時一般月薪就是發定薪,年末根據考核業績來發獎金,而重陽投資則是相對另類。
「重陽的模式就是基本工資很高,應屆生做研究員的月薪就是2.8萬~3萬元,資深的就更高了,指數級別地上升。所以就不是直接和業績掛鉤,主要是看今年你的表現怎麼樣,然後決定給你N月的base。」上述上海的私募研究員說。
「一部分私募相對比較現實,就是承包制,掙錢的時候就海掙,不掙的時候就沒了。掙了錢就拍屁股走人,因為後面如果是熊市的話就白幹了。」溫權表示。
「至於公募,一個普通研究員進來也就是2萬元,畢業只有1年的話,2萬元都拿不到的。在賣方做了兩三年後在買方做1年,研究員大概是2.5萬的水平。在上海,一般的基金經理是3萬~4萬的月薪。不包括年終獎。」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向本報記者透露。
晉升考核
百萬年終獎顯然不是那麼容易拿到的,比拼在還沒畢業時就已經開始。
深圳一家規模超百億的私募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去年公司新招投研團隊10人,收到簡歷約2000份,參與首輪面試的人數達到100人。
基金經理這一層面的考核就更為復雜嚴格。
以上述深圳大型陽光私募為例,基金經理的考核主要有兩項:投資研究及對組合收益的貢獻——是否大比例超過指數基準。
本報記者了解到,該私募的投研進階為「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高級基金經理-投資委員會委員」,一路下來大約需要8~10年,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要3~5年,而公募則相對體系化,幾年的基金經理助理之後再往上就是基金經理。
研究員晉升基金經理助理前,有四關要過:做研究寫分析報告,去調研寫調研報告,還要寫一些行業的深度分析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分析。成為基金經理助理後,除了繼續做研究,還要過模擬組合及薦股這兩關,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基金經理。
「一個非常嚴格的考評標准,全部量化後打分,每個季度考評一次,連續兩年表現優秀,考評都不錯,就可以上來了。」一位接近該私募的投資人士介紹稱。
同時,一些私募投資人士也表示,創業後通常找的團隊成員是此前與自己有過合作的同事或熟悉的業內人士。「我現在這兩個研究員都是我自己帶過的,用著也放心。」溫權表示。
不過,在一個固定體系下成長起來的投資經理,對其他體系會有較長的適應過程。「一些研究員要看3年以上的,你用1年的業績來考核人家也未必合理。」業內人士指出,重陽投資不同於其他私募薪酬制度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對研究員的考核時間周期較長,這種模式也適合長期考核。
「不同的培養體系也有一定的不兼容性。如果體系比較獨特,在其體系下成長起來的研究員必須在這個體系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單打獨斗的話可能就沒有辦法做太好。」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員亦表示。
搭建團隊
招了兩名研究員後,溫權發行了他「奔私」後的第一隻產品。
「倉位沒敢太高,剛剛開始建好安全墊。」溫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投研團隊以其為核心,兩名研究員都是此前在公募任職研究總監時的下屬。
上半年來,像溫權這樣「奔私」一度成為基金業潮流,但下半年碰到斷崖式下跌行情,公募「奔私」潮趨緩。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8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69家基金公司,其中6月份離職的基金經理達51人。7月份至今,離職基金經理數減少為79人。
「團隊很重要,要找到合適的團隊。我並不想迅速做私募,做得越快可能也死得越快,結局可能不是很好。這是當時沒有去私募的一個考慮。」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表示。
一方面,鑒於市場周期波動性的不可避免,私募盈利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另一方面,管理費受產品設立的節奏、數量和規模影響,與現有產品贖回、清算退出、業績表現等也相關。而管理規模、業績表現還受到諸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證券市場監管政策、市場情緒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同時,是不是要「奔私」創業,基金經理們的思量不同。一旦創業,意味著無法像此前那樣一心專注於投研,租辦公場地、聯系發行渠道等都要落到自己身上,搭建團隊更是核心。
鑒於不同基金經理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在做初始團隊搭建時,基金經理通常圍繞核心競爭力來進行,若著眼於未來的建設顯得異常重要。
「投資是一輩子的事,今年可能賺了幾千萬、一個億,你並不能保證明年不會吐出去。」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表示。
一位此前在公募搭建過團隊的私募老總也表示,做公募時著急出成績,會挖熟手;但創立私募後,考慮的是長期的事業,也不急於第一年就做出好成績。
F. 浙江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浙江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2016-02-23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杭州市江干區新塘路33號三新大廈1940室。
浙江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104MA27WY08X8,企業法人曾平龐,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浙江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浙江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G. 重陽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2015年11月5日,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變更為重陽集團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裘國根內
成立時容間:2001-12-04
注冊資本:3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064819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虹口區歐陽路218弄1號樓4樓41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