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太倉是什麼地方
【地理位置】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寶山區、嘉定區,西連崑山市,北接常熟市。總面積為822.9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85.9平方公里,其中長江水域面積173.9平方公里,陸地面積為537平方公里。內陸土地面積為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3.66萬公傾。
【地形地貌】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東部3.5米~5.8米(基準:吳淞零點),西部2.4米~3.8米。
【水運口岸】 太倉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側,太倉市東部。口岸位於長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瀏黑屋,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緯31°37′00"、東經121°14′00"。口岸線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25公里,距吳淞口僅13海里,是距長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區范圍內岸線基本平直且邊灘穩定,終年不凍不淤,深水區開闊、穩定,能滿足5萬噸級船舶回轉水域的要求,是長江下游地區最佳港址之一。
【氣候】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干濕相間。歷年年平均氣溫15.5℃,降水量1078.1毫米,日照1960.9小時,無霜期226天。2004年平均氣溫17.1℃,比常年高1.6℃。年降水量1148.9毫米,比常年多70.8毫米,全年雨日105天,6月14日入梅,7月15日出梅,計32天,梅雨量為411.5毫米。年日照時數2255.8小時,比常年偏多294.9小時。
詳細介紹http://ke..com/view/7698.htm
B. 太倉資料
太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寶山區、嘉定區,西連崑山市,北接常熟市。總面積為822.9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85.9平方公里,其中長江水域面積173.9平方公里,陸地面積為537平方公里。內陸土地面積為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3.66萬公傾。
【地形地貌】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東部3.5米~5.8米(基準:吳淞零點),西部2.4米~3.8米。
【水運口岸】 太倉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側,太倉市東部。口岸位於長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瀏黑屋,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緯31°37′00"、東經121°14′00"。口岸線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25公里,距吳淞口僅13海里,是距長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區范圍內岸線基本平直且邊灘穩定,終年不凍不淤,深水區開闊、穩定,能滿足5萬噸級船舶回轉水域的要求,是長江下游地區最佳港址之一。
【氣候】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干濕相間。歷年年平均氣溫15.5℃,降水量1078.1毫米,日照1960.9小時,無霜期226天。2004年平均氣溫17.1℃,比常年高1.6℃。年降水量1148.9毫米,比常年多70.8毫米,全年雨日105天,6月14日入梅,7月15日出梅,計32天,梅雨量為411.5毫米。年日照時數2255.8小時,比常年偏多294.9小時。
區劃人口
【區劃】 太倉市隸屬江蘇省蘇州市管轄,市人民政府駐地城廂鎮。2004年末,全市轄7個鎮、126個行政村、2846個村民小組、65個居民委員會。境內有太倉港經濟開發區。
【人口】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5.4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61‰,死亡率為8.02‰,自然增長率為-1.41‰;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5.82萬人,非農業人口19.64萬人。暫住人口19.49萬人,比上年增長26.3%。
【民族】 太倉為漢族聚居地區,少量少數民族散居。至年末,全市有回、滿、蒙古、壯、佤、苗、侗、傣、彝、羌、布依、土家、納西、赫哲、哈尼等24個少數民族、347人(不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其中以回族和滿族居多,主要分布在城廂、沙溪、瀏河等鎮。
國民經濟
【主要經濟指標】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248.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4815元(摺合約6623美元),比上年增加8172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7億元,比上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50.17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83.48億元,增長14.4%。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6.6:58.5:34.9調整為5.9:60.5:33.6。
財政收入增勢強勁。全年完成財政收入31.76億元,比上年增長46.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13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上升到4.9%,提高了0.7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3.97億元,比上年增長34.5%。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63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完成工業投資104.82億元,增長23.2%;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9.1億元,比上年增長214%。
【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穩中有升。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74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農業產值12.27億元,比上年增長2.9%;畜牧業產值5.94億元,增長16.5%;漁業產值5.69億元,比上年增長2.2 %。全年糧、棉、油種植面積分別為2.98萬公頃、0.09萬公頃和0.47萬公頃,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為5.8:4.2。全年糧食總產量20.47萬噸,比上年增長7.0%;棉花總產量0.11萬噸,比上年增長3.6%;油料產量1.04萬噸,比上年增長51.6%。農副產品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擴大生產。全年水產品產量3.81萬噸,比上年略減;生豬出欄22.89萬頭,比上年增長7.8%。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0.6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724 台,小型手扶拖拉機617台,農用運輸車722輛。農村用電量19.0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0%。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取得新進展,農業綜合防汛抗災能力進一步提高。水稻機械化播栽達到4000公頃,三麥、水稻機收割率分別達到了98%和80%以上。
土地資源利用和農業生態保護受到廣泛重視。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實行有效控制。全年新增耕地面積39.07公頃,年末耕地面積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3.77%。
【工業】 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全市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54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6.52億元,增長32.0%,佔全部工業份額由上年的58.5%上升到63.9%,上升了5.4個百分點。工業產銷銜接良好。全年完成工業產品銷售收入506.94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341.18億元,比上年增長33.0%。產品銷售率達98.1%。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42.6%。全年實現利稅總額49.96億元和利潤總額27.0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6%和3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和利潤總額分別為30.82億元和19.2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4%和15.3%。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27.66億元,比年初增加41.09億元,增長22.0%;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96.43億元,比年初增加49.22億元,增長32.5%。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737.46億元,比上年增長40.5%,現金支出758.47億元,比上年增長39%,收支相抵現金凈投放21.02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114.94億元,比年初增加17.5億元,增長18.0%。外匯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34億美元和0.9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1.4%和14.8%。保險業收入穩步增長。全年保費收入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3.7%,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1.48億元,比上年增長22.3%。
【國內商業】 商業企業不斷加快布局結構和經營業態調整,商業企業的集聚、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消費品市場銷售平穩增長。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日趨明顯,轎車、家居類商品消費進一步擴大。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城區零售額1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4.4%;農村零售額21.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各類商品銷售全面增長,其中,批發零售業3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7%,餐飲業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交通運輸郵電業】 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加快發展,綜合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交通運輸網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沿江高速公路、太蓬公路已建成通車,蘇昆太高速公路、錫太一級公路、339省道復線工程按期推進。全市機動車輛猛增,社會運輸能力大幅提高。年末汽車2.57萬輛,其中,客車1.81萬輛,貨車0.76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26.6%和16.0%。私牌汽車1.72萬輛,新增4603輛,比上年增長36.7%。
郵政業務穩步發展。全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5096萬元。郵政服務門類增多,投遞速度加快。全年發送函件252萬件,特快專遞19.5萬件,報紙1550萬份,雜志54萬份。通信行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2.8萬門。全市固定電話用戶和行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25.81萬戶和38.58萬戶。
歷史文化
【建置沿革】 太倉古代為濱海村落,人煙稀少,戶不滿百。春秋時屬吳地,秦屬會稽郡,漢為吳郡婁縣惠安鄉。三國吳於此建倉屯糧,漸次發展。元代於劉家港開創漕糧海運後,遂日益繁盛,成為萬家之邑。元末築太倉城。吳元年建太倉衛,明初置鎮海衛,屯兵駐防。明弘治十年(1497),割崑山、常熟、嘉定三縣地建太倉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為江蘇直隸州,並析地置鎮洋縣。民國元年(1912),太倉州和鎮洋縣合並,定名太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後隸屬江蘇省蘇州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3月,改隸蘇州市。1993年3月,撤縣建太倉市。
【文化與名人】 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人文薈萃,自具特色,積淀厚實,底蘊豐富,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婁東文化,為今天留下悠久而優秀的文化財富。早在晉代,名士瞿硎等活動於境內傳布知識文化。在此前後,境內興建有多處古剎名塔,反映當時建築藝術和佛道文化水平。雙鳳民歌等已經流行,之後民間舞蹈、高蹺、龍燈、滾燈等在鄉間流傳不衰。牛郎織女降生黃姑(今南郊鄉境)的神話傳說很早流傳,唐宋時建專祠祭祀。元代,漕運開通,劉家港發展成為「天下第一碼頭」。「漕運文化」的發展,推動與國內外文化交流,婁東文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元代的橋梁建築獨具風格,至今保存著國內少有的元橋群。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在劉家港啟航停泊,溝通太倉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並留下碑文、實物、著作等歷史性重要文物。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和優美動聽的江南絲竹源自太倉一帶。明清園林之盛,有「太倉園林甲東南」之譽。太倉建州後學堂、書院盛極一時,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興畫,使太倉文化得到全面發展,民間讀書成風。現今,太倉的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多種特色文化豐富多彩,有全國橋牌之鄉、武術之鄉、龍獅之鄉、民樂之鄉等稱號,文學、舞蹈、戲曲、音樂、攝影、書法等文化藝術碩果累累。
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舉不勝舉的文化名人,僅宋元明清考取進士者多至314人。其間最著稱者,文學有文學家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文學家、史學家張溥,領導復社聲震朝野,撰有《五人墓碑記》流傳後世;大詩人吳偉業,開創婁東詩派,是「江左三大家」(錢謙益、龔鼎孽、吳偉業)之一;理學家陸世儀,著書立說60餘種,被尊為「江南大儒」。經史學家畢沅,繼司馬光《資治通鑒》後,撰修《續資治通鑒》巨著。書畫有大畫家仇英,被譽為「周肪復起,亦未能過」,為「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以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為代表的「婁東畫派」獨步清代畫壇,成為正統畫派;近現代著名壽星畫家朱屺瞻,畫風老辣,自成一體,為「畫壇的一代宗師」;著名山水畫家宋文治,師前人技法從中脫化而出,創新開拓中國現代山水畫。藝壇有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始創融南腔北腔為一體的崑曲;音樂家張野塘創制的吳中新樂「弦索」,流傳江、浙一帶,演變為江南絲竹;古琴大師徐上瀛,深究琴學理論,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享有一席之地;電影藝術家朱石麟,編、攝、導電影百餘部,成為「香港電影拓荒者」;舞蹈藝術家吳曉邦,探索舞蹈創作實踐60餘年,被稱之為中國新舞蹈奠基者。教育界有教育家陸寶忠,主張改革科舉,設立學堂,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教育家唐文治,實踐教育救國40餘載,桃李遍天下;成人教育先驅俞慶棠,推行民眾教育,指導創辦民眾教育機構百餘家。新聞界有著名記者俞頌華,與瞿秋白等最早采訪「十月革命」後的蘇聯,主編國內和香港、新加坡等多家報刊,有「新聞界的釋迦牟尼」之稱。科技界有水利專家郟亶,著有《吳中水利書》,成為治理吳中水利的重要文獻;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一生從事實驗物理研究,被世界各國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物理女王」、「華人之光」、「核物理學首席女物理學家」等;著名物理學家朱棣文,從事激光冷卻捕捉原子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的又一驕傲。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鄒世昌、黃勝年、吳建屏、楊勝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科研碩果累累,在各自學科獨領風騷。
著名人物
太倉籍著名科學家<按筆畫順序排列>
唐孝威 唐孝炎 黃勝年 鄒世昌 楊勝利 吳建屏 朱棣文 吳健雄
突出貢獻中青專家
劉金鴻
太倉優秀科技專家
蔡萌萌 謝文曉 曹全南 陳 平 張安巡 任鴻基 向 貴 馬以榮
丁育麒
古代人物
李梧江 白登明 陸世儀 吳偉業 徐上瀛 張 溥 魏良輔 王時敏
仇 英 陸子崗 朱 清 郟 亶
近現代人物
陸寶忠 倪 德 洪錫范 俞慶恩 項堯仁 蔣汝坊 俞 鍔 李田文
呂品生 周 斌 楊子清 朱屺瞻 宋文治 俞頌華 俞慶棠 錢抵千
錢旭滄 唐文治 朱增元 朱石麟 傅煥光 朱傳茗 浦太福 吳曉邦
名優特產
大致有: 中華絨螯蟹、興隆茄子、太倉芋艿、太倉「三豆」、美術奇葩麥秸(桿)畫 、工藝鞋、紅木雕刻、太倉香蔥、太倉全羊宴、太倉板橋西瓜、太倉糟油、太倉肉鬆、春凰牌燠雞、長江四鮮、太倉白蒜、太倉珍蔬紫葛葉等。
名勝古跡
大致有:玉皇閣、南廣寺、海天禪寺、州 橋、樂蔭園、吳曉邦藝術館、天妃宮、南 園、憩 園、張溥故居、王錫爵故居、高仁歧油畫館、吳健雄墓園、港區碼頭、梅花草堂、鄭和紀念館、太倉博物館等,宋文治藝術館。
C. 上海的一本大學有哪些
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有:
1 復旦大學 教育部 上海市 本科
2 同濟大學 教育部 上海市 本科
3 上海交通大學 教育部 上海市 本科
4 華東理工大學 教育部 上海市 本科
5 東華大學 教育部 上海市 本科
6 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部 上海市 本科
7 上海外國語大學 教育部 上海市 本科
8 上海財經大學 教育部 上海市 本科
一本大學: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二醫大),同濟大學,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大學。
另外還有一些學校有一部分專業是一本的: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海洋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中醫葯大學
註:以上信息絕對正確,招生專業目錄上的。提前錄取的院校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因為大多有特殊要求或技能。
D. 楊勝利的個人簡介
楊勝利,(1941.1.5- )生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太倉市人。1962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有機化工系。1962年9月到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工作,1980-1982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199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科院生物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科院新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863」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技進步專家咨詢委員等。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名譽院長。生物化工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基因工程在酶、發酵和制葯工業中的應用研究和開發和代謝工程研究,所主持的青黴素醯化酶基因工程研究中建立了基因克隆、定位表達系統,並採用DNA體內重組提高質粒的穩定性,優化了宿主和表達的條件,構建了高穩定性、高表達的基因工程菌,主要技術指標優於國際同類基因工程菌,發展了基因工程菌膜反應器,已於1990年用於工業生產。並致力於將微生物血紅蛋白、熱休克蛋白、分子伴侶等基因用於工業生產菌株的優化,推動基因工程和代謝工程在醫葯和工業生物技術產業中的應用。他還在分子葯理學、微生物血紅蛋白和蛇毒基因工程、蛋白酶蛋白質工程、分子伴侶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創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從事系統生物學及其在生物技術中應用的研究。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8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獲中科院第二屆億利達科技獎。近幾年來,在分子葯理學研究、微生物血紅蛋白基因研究、蛇毒基因研究等方面不斷創新開拓,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在國內外重要科技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培養博士研究生19名,碩士研究生14名。從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享受上海市特殊津貼。

E. 楊勝利的人物信息
中國股權投資俱樂部創始人,現任北京貔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北大匯豐國際投資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紅星創業扶持基金秘書長、 河北省企業融資協會常務副會長、邯鄲分會會長

F. 太倉在哪裡
太倉在蘇州市東北方,與上海接壤.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寶山區、嘉定區,西連崑山市,北接常熟市。
G. 誰能提供一份棗庄傑出青年名錄棗庄有哪些知名企業
王愛華,女,1969年4月出生,大學文化,黨員,現任棗庄市嶧城區人民檢察院主訴檢察官。她嚴格執法,公正廉潔,通過審查改變偵查機關定性15案21人,追訴漏犯12人,挖出拐賣兒童的8人重大犯罪團伙,參與起訴300餘起案件,有罪判決率達到100%。先後被評為棗庄市十佳優秀公訴人、優秀共產黨員,「棗庄市十大傑出青年」。 孫弋,男,1969年4月出生,大專學歷,現任山東省音像協會副會長、山東愛書人音像圖書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組建山東省愛書人音像圖書(集團)有限公司,十幾年間從一個小書屋迅速發展音像連鎖店200餘家,成為山東省最大、全國三甲的音像連鎖企業。他注重發展文化事業,成立「愛書人讀書會」,主辦「齊魯書香萬里行」、家庭讀書等大眾文化活動,援助貧困地區學生繼續讀書,舉辦愛書人慈善義演活動,為希望工程捐款130多萬元。獲「山東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稱號。 任子芳,男,1963年2月出生,黨員,大學文化,現任沾化發電廠廠長、工程師。他帶領職工加大技改力度,進行了山東電力有史以來最大的「油改煤」技術改造工程。本人先後獲得「山東電力優秀領導幹部」、「濱州市十大傑出青年」等稱號,被濱州市政府記「二等功」。 劉建亞,男,1964年8月出生,黨員,博士,現任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副院長、「校聘關鍵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先後單獨或與人合作完成了多項數論研究,首次提出了處理圓法增大了的主區間的一個新思想,實質性地改進了經典的圓法,20多年來首次證明了Gallagher猜測。40多年來首次定出了Goldbach問題其中重要常數k的三個具體數值。獲得「山東省青年科技獎」。以第一完成人獲得「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 李豐功,男,1966年11月出生,黨員,現任萊鋼集團公司技術開發中心新產品開發室主任、高級工程師。他愛崗敬業,勤奮鑽研,主持開發了「90系列60Si2Mn彈簧扁鋼」、錨桿MG450等57個新產品,實現經濟效益2.97億元。他本人多次獲得「萊鋼先進工作者」、「萊鋼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首批被評為「萊鋼專業技術帶頭人」。 李向東,男,1969年3月出生,研究生,預備黨員,現任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物病理系主任、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純了玉米矮花葉病毒HC—Pro並制備了其抗體;證明HC—Pro在傳毒過程中起橋梁作用,首次提供了HC—Pro與蚜蟲蛋白互作的生化證據,填補了國際空白,對指導該病毒的防治,尤其是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毒蚜傳的作物品種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李明治,男,1966年出生,黨員,大學文化,現任山東省萊州市中華武校校長、省武協副主席。1992年初,他憑著對武術的熱愛,一手創辦了萊州中華武校,並使之發展成為今天全國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強、校長年齡最輕的武術學校之一,培育了近20名世界冠軍。他本人獲省青春立功一等功、煙台「十大傑出青年」。 李濤,男,1963年3月出生,黨員,大學學歷,現任山東成山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成山牌輪胎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近三年企業共完成產值75.6億元,實現利稅6.32億元。企業綜合實力居世界輪胎工業第14位;他本人撰寫多篇論文發表,先後榮獲中國石油和化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設備管理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楊勝利,男,1971年11月出生,黨員,工程師,現任齊魯石化公司塑料廠儀表車間副主任。他先後發明了燃氣連鎖和電容開關保護套管,有效地延長了裝置的運行周期,提高了經濟效益。榮獲技術創新冠名,被命名為「楊勝利燃氣連鎖」、「楊勝利保護套管」。獲齊魯公司「技術能手」、第六屆齊魯公司「十大傑出青年」榮譽稱號。 何軍之,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萊蕪移動通信公司高級經濟師、副總經理。狠抓業務,公司客戶由2萬戶增到8萬戶,實現了98%以上的人口覆蓋和96%以上的地理覆蓋。他本人先後獲青春立功一等功、「山東省新長征突擊手」、山東郵電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萊蕪市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谷志堅,男,1971年4月出生,大專文化,現任武警泰安市支隊司令部警務裝備股股長。他帶領官兵出色完成上百次追捕、堵截人犯、保衛和搶險任務。親手抓獲犯罪嫌疑人30多名,先後被共青團中央、武警總部等單位表彰為「中國優秀青年衛士」,獲得武警總部「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傑出青年衛士」等榮譽稱號。 張濤,男,1964年出生,大學文化程度,現任淄博北斗星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在他任職以來短短幾年時間里,公司從一個瀕臨破產、名不見經傳的單一棉紡企業發展成為集紡、織、染、服裝、精細化工為一體的多元化運營企業。經濟效益居全省乃至全國同等規模企業前列,本人曾榮獲淄博市「十大傑出青年」、「優秀企業家」、「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張賢存,男,1964年9月出生,黨員,研究生,現任青島嶗山百貨大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由一個中型企業一躍成為全省十大重點商貿集團之一。他關注下崗職工,回報社會。幾年來安置下崗職工1200多人,為困難職工解決生活難題。本人先後榮獲「全國振興行動突出貢獻獎」、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市「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張振武,男,1966年2月出生,黨員,大學文化,現任東營市東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發展成一個總資產2.1億元,創利稅2005萬元的大型綜合企業集團。本人先後榮獲「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山東省十佳高新技術企業家」、「山東省優秀質量工作管理者」。 張峻岩,男,1974年4月出生,大學文化,黨員,現任濟寧市公安交警支隊三大隊七中隊副中隊長。堅持每天精心護送小學生安全過馬路,被群眾譽為「交通安全保護神」,進行交通安全教育600餘課時,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助學崗秩序明顯改觀。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省優秀青年民警」、「全省政法系統創滿意活動先進個人」、「山東省最佳交警」、「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 張喜驗,男,1963年1月出生,大學文化,黨員,現任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他先後參加了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Ⅱ型海洋資料浮標的研製工作和FZF2—2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總體設計、生產、海上試驗等工作;先後主持完成了自動化台站觀測網的模塊化技術研究、海岸基台站平台氣象觀測系統、志願船自動測報儀、岸用聲學測波儀等十幾個項目的研製工作。 陳洪國,男,1965年11月出生,黨員,研究生,高級經濟師,現任晨鳴紙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擔任晨鳴集團董事長以後,大力實施「內抓滾動式發展,外抓低成本擴張」的既定發展戰略,強化管理,集團總資產達82億元,凈資產36億元。經濟效益7年名列全國同行業第一,世界造紙業120強。企業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企業管理傑出貢獻獎等稱號。本人先後榮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武漢市勞動模範、「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 武玉強,男,1962年4月出生,博士,現任曲阜師范大學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他首次提出了有限時間控制系統設計,在國內外最高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多篇被SCI、EI、ISTP收錄,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和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被評為優秀。 林慶表,男,1970年11月出生,黨員,大專文化,現任臨沂市河東區地稅局相公徵收分局副局長。他十幾年如一日奮戰在基層一線,探索出了一套科學的稅收征管辦法。患癌症後,不畏病魔,忍著病痛堅持工作,所負責的各項工作都在全區地稅系統名列前茅。先後被評為省地稅系統「崗位服務明星」,河東區委、區政府,省、市地稅局分別作出了向林慶表同志學習的決定。 孟憲忠,男,1969年12月出生,黨員,大學學歷,聊城市有線電視台台長。先後制定編導了《聊城地區有線廣播電視系統工程總體技術方案》等多部電視技術材料,並通過省級專家認證。多次被省廳、市局和團組織評為「全省技術能手」、「市直十大傑出青年」、「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祝天勇,男,1966年1月出生,黨員,大專學歷,現任濟南槐蔭區段北辦事處段店黨委副書記、村委副主任。他先後建成段店集貿中心山東省汽車交易中心、山東段店物資貿易中心等多個市場,人均收入由不足800元增長到1.6萬元,成為省市聞名的「億元村」、「中國商貿第一村」。他本人先後榮獲齊魯功勛獎章、濟南市勞動模範、「泉城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高志鵬,男,1973年6月出生,黨員,大專文化,勝利石油管理局臨盤採油廠供電大隊變電隊電修班副班長。完成26項技術革新成果,獲國家專利1項,有多項成果在油田推廣應用,為國家和企業創直接經濟效益3000餘萬元。先後榮獲中石化集團公司青年崗位能手、山東省青年崗位能手標兵、勝利油田第八屆「十傑青年」、山東省「青春建功」二等功,連續兩年被評為管理局勞動模範。 唐波,男,1964年11月出生,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東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研究課題11項。主持研創的磷礦粉直接法生產硫基、醛基三元復合肥技術,獲得2001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桑艷艷,女,38歲,大專文化,現任菏澤市立醫院胸外科護士長,自1981年參加工作以來,刻苦學習,努力工作,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在高效、規范服務程序的基礎上,耐心細致地開導病人,打開他們的心結,用愛心撫平他們的傷痛。她曾多次被評為醫院標兵、優秀護士長、全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她所領導的胸外科護理組被授予「省級青年文明號」。 曹守江,男,1968年11月出生,中專文化,現任臨沂費縣科華兔業有限公司經理、高級畜牧師。他先後投資1200萬元建起了獺兔、種豬良種繁育基地、有機蔬菜開發種植基地,帶動了1萬多個養殖專業戶,年養殖產值達億元。他本人先後被評為全省科教興農標兵、臨沂市「十大傑出青年」、首屆「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等稱號。 韓方運,男,1963年11月出生,研究生,黨員,現任日照市發電廠廠長。任日照發電廠廠長後,他精於管理,大膽創新,供電煤耗比去年同期降低6.24克/千瓦時,減少成本支出600餘萬元。建立起職工ABCD動態量化績效評價體系。順利通過質量/環保/職業安全衛生三標一體認證。本人先後榮獲「濟寧十大傑出青年」、「濟寧市五一勞動獎章」、「日照市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稱號。 董雅娟,女,1964年7月出生,現為萊陽農學院動物胚胎工程中心副教授。填補了我國奶牛半胚裸露冷凍保存技術領域和牛胚胎玻璃化冷凍一步法移植研究領域的空白,研究做出我國首例健康成活的體細胞克隆牛「康康」和我國第二例健康成活的體細胞克隆牛「雙雙」,某些技術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獲山東省教育廳科技進步特別獎、山東省十大科技成果、山東省第五批青年學術骨幹及學術帶頭人。 程新,男,1963年1月出生,黨員,博士,現任濟南大學副校長、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建材行業研究基金等科技項目十餘項,並取得優異成績。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硅酸鹽學會高性能混凝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程少博,男,1964年10月出生,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山東龍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他致力於生物工程領域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科研開發,在國內首家實現了低聚木糖的工業化生產,惟一通過了國家科技成果鑒定,該項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十大科技成果。他本人先後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青年科技創新傑出獎」、德州市「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譚雲亮,男,1964年7月出生,黨員,博士,現任山東科技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主任。主持或參加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30餘項,國際合作項目課題研究6項,獲得教育部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省級優秀自然理論成果獎勵5項;主持申請了工程力學碩士授權點,開辦了山東省高校第一屆工程力學本科專業,為山東省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