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處理經濟危機喜歡投資拉動經濟
這個並不是中國這樣,而是全世界都是這樣的。從最早,美國的羅斯福新政開始,哪個國家處理經濟危機,不都是那幾招啊,降息,撒錢,拉動投資。
不過這樣也確實可以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不總是有效,畢竟慢慢的經濟體量大了,需要注入的錢越來越多了,經濟也越來越難以拉動了。
B. 請問什麼是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長謝謝!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目前初步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升級也隨之呈現三個階段的不同特徵。
第一個階段:1949—1978年
這一階段,中國從農業大國過渡到初步工業化國家。1978全國工農業總產值5869億元。中國依靠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建立起了工業體系的基礎框架,奠定了汽車、造船、飛機、航天及核工業發展基礎。1953年-1978年,我國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分別增長了6.26倍和3.53倍,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則由34%上升到62%。
如果用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來分析,1978年我國人均GDP雖然只有205美元,但製造業比重卻高達31%,這比人均GDP3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高13個百分點,甚至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還高近9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人民是在極低的收入水平上以極高的代價達到較高的工業化水準的。這個代價就是全國的老百姓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此階段,是非常典型的高積累低消費階段,國家基本包攬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費,全體中國人都過著整齊劃一的「票證」生活(或者叫准配給制生活)。當時人們省吃儉用追求的家庭財富夢想是: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也就是俗稱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費量級基本上是「100元」左右。這一階段屬於「供給決定型」,即百姓的消費需求受限於整個社會能夠供給的產品種類、數量的剛性制約,在消費與供給的博弈中,消費完全處於弱勢地位。
第二個階段:1979—2000年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這20年中國從初步工業化國家過渡到新型工業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從6175億元上升到89404億元。消費需求的急劇擴張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一時期所發生的變化是我國居民消費史上的第一次消費革命。從消費的內容和性質,特別是居民選擇偏好的變化來判斷,1984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拐點:在此之前可以稱為消費數量的擴張階段;此後則是消費質量的提升階段。
在數量擴張階段,居民消費的基本特點是解決溫飽問題,對改革前長期未能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進行量的補償。因此,人們幾乎對所有品類的必需品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集中表現為在原有消費結構下進行平面型的數量擴張。
居民的消費擴張有力地促進了1979年-1984年國民經濟的轉軌和結構性調整。其中比較突出的事實,一是恩格爾系數由0.56上升到0.59;二是居民消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65%上升到70%;三是受需求拉動的強烈影響,農業和輕工業產值份額分別由22%和26%上升到25%和27%。此外,居民儲蓄率由3%上升到12%,居民儲蓄份額,即居民儲蓄占社會總儲蓄的比重由9.6%上升到21.4%。這表明:
第一,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積蓄的潛能,特別是必需品生產方面所積蓄的潛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並由此帶來了發展模式的全面轉軌;第二,中國開始從重視國家積累走向「藏富於民」,居民的消費需求得到公正的待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彰顯。
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居民的消費需求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擬合度」最好的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一個足以令人自豪的黃金時代。
1984年以後,我國居民開始進入以追求消費質量、檔次為中心內容的質量充實階段。這一階段以恩格爾系數持續走低為特徵,2000年,恩格爾系數降至39.2%。正是在這個階段,居民的消費選擇真正具有了獨立的意義:它不僅擺脫了傳統體制強加的行政性約束,也擺脫了數量擴張階段由於收入水平低而形成的生理性約束。
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和選擇空間的不斷擴大,消費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費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結構變革的基本力量,並對中國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帶動作用,如80年代消費對GDP的貢獻平均高達68%,90年代後,投資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費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費需求依然舉足輕重,平均達到55%。
這一階段是中國居民向小康生活躍進的一個重要階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新三大件」成為這個時代的財富寵兒,消費量級已經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階段財富寵兒的10倍,這也意味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增加了10倍。
第三個階段:2001—2020年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GDP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800美元,整體上已從「八五」時期的世界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入世界中下收入國家行列,與義大利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中國社科院和國家統計局都曾經做過全國社會階層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基本上認定,中國的「中間階層」人群數量大量增加,已經占總體人口的15%—18%左右。
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中國消費率(消費佔GDP的比率)將不斷上升,從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並於2020年達到7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迅速增長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是購買高端、新型商品,從而推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去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正是消費升級的起跑線。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階層「扎堆兒」的滬、京、粵、浙等沿海發達地區,消費升級表現尤為明顯,這些地區已經率先進入小康階段。
2000年上海因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而引人矚目。按照國際通用的標准計算,上海已經躋身中等發達城市。2002年4月份,上海一家報紙公布了對該市家庭收入進行的一次社會調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過12萬元;5%的居民比較富裕,年收入為5萬~12萬元;71%的居民屬於「小康」,年收入接近5萬元。上海市提出今後五年人均GDP要達到7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費能力將達到10萬元。北京在2002年3月的調查結果是,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總值戶均達到47.5萬元(其中金融資產達到13.2萬元)。
中等收入階層消費支出中,2002年與1992年相比,食品、衣著等生存型的消費傾向下降了22個百分點,而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消費傾向卻顯著上升,提高了17個百分點。不動產、金融和保險類投資成為時尚,城市投資者漸次浮出水面。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群人已經開始追求經濟安全、享樂和發展,一個穩健的投資理財計劃對他們會很有吸引力。中等收入階層的儲蓄性支出正向投資性支出轉變,股票、教育、保險等成為他們的消費熱點,而且他們普遍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消費理念非常成熟。最近,零點調查公司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理財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理財工具價值的認同方面,風險較低的保障類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險、國債等增長幅度最大。
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費,等於消費增量/收入增量)最高,為1.1,即每增加1元收入,可帶動1.1元的消費。其後依次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成為經濟增長的持續推動力量。國家統計局預測,如中等收入群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20年後就可達到38%。全國約有2.5億多從業人員達到中等收入群體。20年後中等收入者個人的年收入水平大體應在5萬-8萬元,個人金融資產應在30萬元以上,恩格爾系數降至25%左右。
中等收入人群的成長勢必帶來消費的轉型,即生活質量越加受到關注,從追求數量型向講求質量型迅速轉變;在可支配收入中,消費開支絕對量增長,投資類消費(保險、住房儲蓄、債券、股票)比重上升。這些積極變化會反過來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特別是將提升第三產業,迅速增加對第三產業的需求,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改變中國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狀況
C.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是出口依賴型和投資拉動型的經濟模式
1.按照西方經濟理論,促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因此,按照一國經濟發展動力來源可以將國家經濟發展分為:消費拉動型,投資拉動型,出口拉動型。
2.美國就是典型的消費拉動型經濟,所以金融信貸產業非常發達。但是在中國,由於亞洲國家民眾的高儲蓄習慣,而且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國民儲蓄較高,消費需求不旺,所以我國經濟依靠消費拉動並不明顯。
3.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出口創匯,引進外資的戰略,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0%以上,經濟增長依靠外貿的比重很大,所以是出口依賴型。
4.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任務艱巨。同時,我國基於戰略的考慮,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大力進行政府導向型投資,創造市場需求,拉動國家經濟增長,使國家經濟形成了出口依賴型與投資拉動型並存的模式。
D. 為什麼說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不能夠持久
拿高鐵說。我覺得從國民經濟角度說高鐵是很失敗的。國家通過投資拉動型經濟創造了大量的廢GDP。高鐵每公里花多少錢我忘了,我看過相關統計,就是高鐵的營運收入和投資差是負值,就是說像高鐵、高速公路這種短期內無法實現收益的公共設施是不能真正帶動我們的國民經濟的。以前蘇聯就是這樣,80%的GDP是沒有經濟收益的軍工,最後買不起麵包餓死了。好在我國認識到了消費拉動型才是真正的王道
E. 投資拉動的經濟的缺點是什麼
特么的政胡才是最大的炒房者,尼瑪,還想靠消費拉動經濟,拉你妹啊!一個房貸就把中國人未來30年的消費能力透支了,靠消費拉動經濟就是在做一個美夢!
F. 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2008年,在我國經濟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由2007年的13%下降到9%,增幅下降了4個百分點,為此國務院決定實施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來擴大內需,確保2009年我國經濟8%的增長率。在前不久召開市人大五屆三次全會確定,為了確保我市經濟平穩增長(GDP49.5億元,增長15%),因此必須加大固定資產投入,以投資拉動我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目標。那麼怎樣看待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呢:
一、投資是怎麼拉動經濟的
投資作為一種特殊需求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具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拉動社會消費兩方面作用。
第一是增強經濟發展後勁(也有人理解為推動作用)。從本質上看,投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有效供給形成的貢獻,即為社會生產提供有效的生產手段上,即形成新的增長點,從而擴大經濟總量,促進社會產品增加,有效供給增加,這是投資最基本特徵。我市這些年來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從很大程度上來講主要就是依靠投資的拉動。2006年全市GDP增長19.94%(用現價計算,下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8.49%,投資拉動GDP增長18.30個百分點,2007年全市GDP增長15.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僅3.76%,投資拉動GDP增長10.8個百分點,2008年年全市GDP增長21.9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9.74%,投資拉動GDP增長17.83個百分點,這就說明了我市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依靠投資的推動。到2008年底,江西亞東水泥有限公司在我市投資累計達到33.7億元,水泥生產能力達到600萬噸;江聯造船有限公司一期擴改工程完成投資3.3億元,船舶生產能力提高到24萬載重噸;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武山銅礦二期擴改工程完成投資2.57億元,日采礦能力達5000噸;江西鳳竹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完成投資1.4億元,江西華瑞石化紡織有限公司投資完成2億元,全市紡織生產能力提高到20萬錠。如果這些年我市沒有像亞泥、武山、江聯、鳳竹這樣大手筆的投資,我市經濟怎麼可能實現快速發展呢!因此,投資對經濟的推動,就像是加油站、助力器,主要就我市經濟發展增添發展後勁,推動我市經濟快速發展。這是投資對經濟的拉動的這是投資活動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最本質體現。
表1 2005-2008年投資貢獻率 萬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總量 增速 總量 增速 總量 增速 總量 增速
GDP 255447 17.10 306377 19.94 352403 15.02 429672 21.93
1、最終消費 109530 7.02 112234 2.47 122002 8.70 154046 26.27
2、資本形成 176081 21.44 222813 26.54 255899 14.85 318736 24.56
3、貨物凈出口 -30164 -28670 -25498 -43110
消費貢獻率 19.25 5.31 21.22 41.47
投資貢獻率 83.31 91.76 71.89 81.32
出口貢獻率 -2.56 2.93 6.89 -22.79
消費拉動點數 3.29 1.06 3.19 9.09
投資拉動點數 14.25 18.30 10.80 17.83
出口拉動點數 -0.44 0.58 1.03 -5.00
第二是拉動社會消費(拉動作用)。投資是一種特殊的需求,增加投資必定要體現在對有效需求形成的貢獻,即因投資活動而引起的對社會產品和勞務的需求上,通過有效需求的增加,而拉動經濟發展。這就是拉動作用。投資作為需求拉動是對全社會而言的,它拉動的是整個經濟的總需求,比如,我們要投資建設,就必須要鋼材、水泥、工程機械和相關的機械設備,但是就我們瑞昌市而言,沒有鋼材、工程機械和相關的機械設備等廠家,我們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就會拉動其他地區相關鋼材、工程機械和相關的機械設備的消費,因此拉動的是對全社會而言的,整個宏觀經濟的需求。為什麼要拿這個問題拿出來說說呢?從整個宏觀經濟層面上來講,投資是國內生產總值(即GDP)的一部份,它不可能大於GDP,投資,但是在一個局地區或一定時間范圍內來講,因為它拉動的是整個宏觀經濟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瑞昌市的需求,從理論上來說,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大於GDP總量是完全可能的。從現實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呈現跳躍發展趨勢,出現投資總額大於GDP總量也是非常正常的。例如湖口縣,2006、2007和2008年GDP總量分別為13.67億元、23.72億元和38.07億元,而2006、2007和2008年三年的投資總額分別為17.55億元、39.18億元和55.25億元(祥見表2),出現了連續三年投資總量大於GDP總量,所以才有湖口縣經濟的噴井式發展,永修縣也有類似這種現象,所以永修這兩年發展要快於我們。這兩年我市經濟發展滯後了,與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小也是有很大關系的,我市經濟要在九江進入排頭兵的行列,就必須有投資的跳躍式發展。因此,從投資拉動經濟的角度來講,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0%,達63億元,理論上是可行的,現實上是必要的。
G. 如何理解「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拉動經濟增加主要看這個國家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作為農牧業、製造業和服務業,這些項目的啟動、開發還有消費都是靠資金來完成。農牧業靠投資發展生產力、製造業靠資金擴大規模采購物資、服務業靠投資帶動消費,只有資金的投入才能讓產業運行,就像汽車的燃料一樣。
H. 經濟下行時為什麼以投資作為拉動經濟的手段
經濟下行是投資作為拉動經濟的手段,因為他可以去促進經濟的一個流動。
I. 為什麼中國目前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投資拉動的
因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動力,而中國原發的技術進步太少,現階段都是靠引進國外的,像什麼技術入股啊,一張圖紙頂50%的股份啊,所以目前還是投資拉動的,這是經濟發展的結構問題。
J. 開放型經濟的特點
開放型經濟是與封閉型經濟相對立的概念。在開放型經濟中,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一般而言,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接近於開放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發展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各國的主流選擇。開放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的不同在於:外向型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開放型經濟則以降低關稅壁壘和提高資本自由流動程度為主。在開放型經濟中,既出口,也進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輕的問題,關鍵在於發揮比較優勢;既吸引外資,也對外投資,對資本流動限制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