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實行期貨,保險,補貼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實行「保險+期貨」的補貼方式不僅有利農民的種植與風險的規避,而且也減輕了政專府財屬政補貼的壓力。
舉個例子:
假設種植面積是400萬畝,每畝產量是300斤,大豆產量是60萬噸左右。如果使用「保險+期貨」場外期權的模式,保險的約定保護價由年初的4400元一噸,保險費每噸是260元,國家政策補貼每噸200元,財政一年只需要補貼1.2個億。到年末,收購價格從4400元一噸跌到了3900,基本上規避了下跌的風險。同樣的情況下我們看一下大豆的品種的政策,到年末的時候大豆價格跌到3900元/噸,按照年初的4400元一噸的目標價,需要補貼500元一噸。收儲的政策,如果採用農用收儲價格補貼,光收儲價格,60萬噸大豆,收儲需要62.4億元,再去算資金存儲、倉儲損耗的成本,光每年的倉儲費用,都要超過200元一噸,接近1.2個億。所以說,應用「保險+期貨」的補貼方式,對於政府與農戶而言是雙贏,其中大部分風險由期貨產品承擔。
㈡ 保險+期貨怎麼玩出新花樣
可以多關注最近的新聞,保險加期貨模式是今年新出來的模式,真正做到期貨業服務於實體產業,其中在東北地區試點的是大豆,在江蘇地區試點的是玉米。
㈢ 到底什麼是「保險+期貨」
保險+期貨是來金融創新,規避保險,源主要是是農業保險風險無法分散的一種金融組合工具,具體來說就是,農業保險有區域性、大面積災害的風險,這種風險不能得到分散,保險公司是企業,這種風險不能分散,農險業務就無法做大做好,比如現有的保災害的種植險種,要靠政府的80%的補貼才能運轉,保障水平還很低,基本是無災沒有用,有災指不上。但是期貨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運用期貨市場上的看跌期權,通過期貨市場上的交易者,很好的分散了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險+期貨」是農業保險的一個重要方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交流。
㈣ 一米農險是價格十期貨的形式,問普通農戶如何操作請舉例說明。
你好
連續4年被中央一號文件提及的「保險+期貨」保障模式,寄託著更好服務三農的希望。從最初的嘗試,到逐漸形成遍地開花之勢,期貨業、保險業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創新,在部分農產品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保險+期貨」保障模式,打通壁壘,轉移風險,成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
成就固然顯著,難點也依然突出。「保險+期貨」模式要在全國范圍內惠及更為廣泛的農民群體,還需要從更高層面進行統籌規劃。
披荊斬棘,4年的探索已經取得諸多成績;上下求索,「保險+期貨」必將結出更大碩果。
試點項目呈遍地開花之勢
始於2015年,「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已經走過了近4年時間。截至目前,相關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已經在玉米、白糖、天然橡膠等10來個農產品種類上開展了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呈遍地開花之勢。
「保險+期貨」模式的誕生有其必然性,這是期貨公司專業優勢和保險公司渠道優勢的有機結合。
從保險端看,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常面臨天災威脅,農產品又常有價格波動,這可謂農民的兩大煩惱。防風險、降損失,保險業不可缺位。不過,巨災等危險因素也常給保險業經營帶來大幅波動,在「保險+期貨」模式中,期貨相當於保險的再保險,進一步分散風險。
從期貨端來看,其投資者大多是有套保需求、交割需求的企業和部分專業投資者,一般農戶顯然並非合適對象。保險的介入帶來革新。在「保險+期貨」模式中,農戶接觸到的是了解較多、相對熟悉的保險,其獲得的是保險保障。
2015年,大商所推動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首倡「保險+期貨」模式;2016年,大商所、鄭商所相繼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至今,「無論是從『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的覆蓋面、品種、質量看,還是從項目本身支持的金額看,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上海際豐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經理王靖翔表示,這些試點打破了期貨業與保險業的壁壘,為期貨業引入全新的客戶群體,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進行了創新,意義深遠。
銀河期貨總經理助理郝剛表示,近年來,相關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在10來個農產品種類上開展了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並且逐漸形成了價格保險和收入保險兩類較為成熟的模式。在價格保障方面,目前已經開展了300多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收入保障方面,相關試點項目也已有60多個。
2016年,「保險+期貨」保障模式首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且連續4年寫進該文件。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
業內人士指出,這表明前幾年的試點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積累了一定經驗,有望在更大范圍發揮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保險+期貨」模式仍然處於「試點」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生豬期貨尚在孕育之中
從無到有,從初次嘗試到逐步擴大,「保險+期貨」模式的成熟和推廣還需要不斷闖關,繼續創新模式,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難點。
2018年,人保財險大連市分公司和中投天琪期貨,聯合推出國內首個通過期貨市場保障生豬養殖戶凈收益的農業保險,同年11月份,大商所正式對外發布由太保產險浙江分公司申請定製的豬飼料成本指數,用於生豬飼料成本指數保險產品的開發,為生豬養殖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
南華資本「保險+期貨」業務負責人李章益表示,對於養殖戶來說,其最大的成本就是飼料成本,約佔50%至70%,因此,豬飼料指數保險能較好轉移解決飼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王靖翔指出,豬飼料成本價格指數在一定程度上能直觀反映出飼料端價格的變化。目前,豬飼料成本價格指數的保險費率約為1%-3%,若購買了豬飼料成本價格保險,飼料價格真實上漲,養殖戶可以鎖定一定的生產成本。不過,由於豬飼料價格的變動與生豬價格的變動有一定差異,豬飼料價格的變動由玉米與豆粕的價格變動決定,而生豬價格的變動往往以生豬的實際供需有關,單從豬飼料成本著手,難以完全覆蓋生豬生產的風險。
對於生豬期貨,業界寄予了厚望,也在熱切的期盼其正式推出。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畜牧品種和我國最大的農業品種,生豬期貨上市後,將在完善我國生豬價格形成機制、輔助產業穩定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在「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中,還反映出一些較為突出的難點,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闖關解決。目前,期貨公司通過靈活的期權產品設計,保險公司通過無人機、衛星遙感等高科技測產手段,交易所通過上市場內期權品種等方式,正在逐步降低保險成本。
㈤ 期貨加保險怎麼運作
可以多關注最近的新聞,保險加期貨模式是今年新出來的模式,真正做到期貨業服務於實體產業,其中在東北地區試點的是大豆,在江蘇地區試點的是玉米。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保險+期貨,這個保險不是扯蛋嗎
保資的用途是有明確規定的,詳情可查看保險法106條。
第一百零六條 保險公司內的資金運容用必須穩健,遵循安全性原則。
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下列形式:
(一)銀行存款;
(二)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
(三)投資不動產;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
保險的作用並不是收益,哪怕作用於養老或者教育規劃的萬能險或投連險。最多抵禦一下通脹的壓力,達到轉款專用的效果。保險只是一個資產配置,靠買保險賺大錢是騙人的。
㈦ 期貨加保險,出意外理賠嗎
期貨加保險出意外,當然會理賠,當然前提是你的買的保險有這個險種
㈧ 銀行,期貨,保險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銀行是屬於第三方資金管理和託管的平台,期貨是大宗商品的投資公司,保險就是你花錢買一張紙。一個是管理資金,一個是關繫到國內的商品價格,一個是國內大眾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