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軟體項目管理
軟體項目管理的對象是軟體工程項目。它所涉及的范圍覆蓋了整個軟體工程過程。
為使軟體項目開發獲得成功,關鍵問題是必須對軟體項目的工作范圍、可能風險、需要資源(人、硬體/軟體)、要實現的任務、經歷的里程碑、花費工作量(成本)、進度安排等做到心中有數。
這種管理在技術工作開始之前就應開始,在軟體從概念到實現的過程中繼續進行,當軟體工程過程最後結束時才終止。

(1)軟體定義投資擴展閱讀:
項目管理原則:
(1)用分階段的生命周期計劃嚴格管理;
(2)堅持進行階段評審;
(3)實行嚴格的產品控制;
(4)採用現代程序設計技術;
(5)結果應能夠清楚地審查;
(6)開發小組地人員應該少而精;
(7)承認不斷改進軟體工程實踐的必要性。
Ⅱ 軟體定義自動化有什麼優勢我們是製造企業,有沒有必要換成軟體定義自動化
相比以往製造業企業常用的封閉式專有自動化平台,軟體定義自動化依託的開放自動化平台優勢更大,因為專有自動化平台只能使用特定的技術,在向其他PLC/DCS供應商的系統遷移時,都面臨著投資回報率的問題。開放自動化平台就不一樣,是基於IEC61499標準的「即插即生產」自動化軟體組件而組成的系統,提高效率、生產力、靈活性。你們想換的話可以參考下施耐德電氣推出的,以軟體為中心的工業自動化系統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台,比較成熟,廠商也可以在應用商店售賣自動化軟體組件,行業協同創新性也不錯的。
Ⅲ 什麼是軟體需求包括哪些層次
我們的軟體產品或者項目,其需求都有三個層級和三個方面。 一、我們首先看需求的三個層次 軟體需求包括3個不同的層次――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和功能需求。 業務需求(Business requirement)表示組織或客戶高層次的目標。業務需求通常來自項目投資人、購買產品的客戶、實際用戶的管理者、市場營銷部門或產品策劃部門。業務需求描述了組織為什麼要開發一個系統,即組織希望達到的目標。使用前景和范圍(vision and scope)文檔來記錄業務需求,這份文檔有時也被稱作項目輪廓圖或市場需求(project charter 或 market requirement)文檔。 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規定開發人員必須在產品中實現的軟體功能,用戶利用這些功能來完成任務,滿足業務需求。功能需求有時也被稱作行為需求(behavīoral requirement),因為習慣上總是用「應該」對其進行描述:「系統應該發送電子郵件來通知用戶已接受其預定」。功能需求描述是開發人員需要實現什麼。注意:用戶需求不總是被轉變成功能需求。產品特性,所謂特性(feature),是指一組邏輯上相關的功能需求,它們為用戶提供某項功能,使業務目標得以滿足。對商業軟體而言,特性則是一組能被客戶識別,並幫助他決定是否購買的需求,也就是產品說明書中用著重號標明的部分。客戶希望得到的產品特性和用戶的任務相關的需求不完全是一回事。一項特性可以包括多個用例,每個用例又要求實現多項功能需求,以便用戶能夠執行某項任務。 系統需求(system requirement)用於描述包含有多個子系統的產品(即系統)的頂級需求。系統可以只包含軟體系統,也可以既包含軟體又包含硬體子系統。人也可以是系統的一部分,因此某些系統功能可能要由人來承擔。 業務規則包括企業方針、政府條例、工業標准、會計准則和計算方法等。業務規劃本身並非軟體需求,因為它們不屬於任何特定軟體系統的范圍。然而,業務規則常常會限制誰能夠執行某些特定用例,或者規定系統為符合相關規則必須實現某些特定功能。有時,功能中特定的質量屬性(通過功能實現)也源於業務規則。所以,對某些功能需求進行追溯時,會發現其來源正是一條特定的業務規則。 功能需求記錄在軟體需求規格說明(SRS)中。SRS完整地描述了軟體系統的預期特性。SRS我們一般把它當作文檔,其實,SRS還可以是包含需求信息的資料庫或電子表格;或者是存儲在商業需求管理工具中的信息;而對於小型項目,甚至可能是一疊索引卡片。開發、測試、質量保證、項目管理和其他相關的項目功能都要用到 SRS。 除此之外,對於需求層次,我們還有其它的分法: 組織級需求->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功能需求(有時也叫行為需求)。 組織級需求:一般代表著組織的願景和目標。對於大的公司,一般是通過資深的咨詢顧問和咨詢公司得出的,呈現的方式是咨詢報告。比如在ITSM或者企業信息化這方面。典型的組織級的需求是:降低成本、減少庫存成本、提升IT服務部門在企業中的價值、通過ISO20000、提高IT服務的效率、提高員工的滿意度等。 業務需求:是要完組織的使命,達成組織的願景的各個業務流程和業務單元具有的需求。業務需求服從於組織需求。 用戶需求:用戶級的需求,是在業務級的需求下,各個崗位協作完成業務而具有的需求。我們在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表述的需求其實主要是這一部分需求。 功能需求:同樣,它代表著產品或者軟體需求具備的能力。 一般是管理人員或者產品的市場部門人員負責定義軟體的業務需求,以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對信息系統而言)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商業軟體而言)。所有的用戶需求都必須符合業務需求。需求分析員從用戶需求中推導出產品應具備哪些對用戶有幫助的功能。開發人員則根據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設計解決方案,在約束條件的限制范圍內實現必需的功能,並達到規定的質量和性能指標。當一項新的特性、用例或功能需求被提出時,需求分析員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它在范圍內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該需求屬於需求規格說明,反之則不屬於。但答案也許是「不在,但應該在」,這時必須由業務需求的負責人或投資管理人來決定:是否擴大項目范圍以容納新的需求。這是一個可能影響項目進度和預算的商業決策。 二、需求的三個方面 除了功能需求外,SRS中還包含非功能需求,包括性能指標和對質量屬性的描述。 質量屬性(quality attribute)對產品的功能描述作了補充,它從不同方面描述了產品的各種特性。這些特性包括可用性、可移植性、完整性、效率和健壯性,它們對用戶或開發人員都很重要。其他的非功能需求包括系統與外部世界的外部界面,以及對設計與實現的約束。還有一項稱為可用性(usability)的質量屬性,它規定了業務需求中「有效」(efficiently)一詞的含義。 約束(constraint)限制了開發人員設計和構建系統時的選擇范圍。約束,在產品的架構設計中,是需要被首先考慮的問題。 如果說產品的功能代表了產品的能力,那麼產品的質量屬性代表了產品的品質,產品的約束代表了產品必須去滿足的或者適應的條件!用人說「用戶體驗」是產品的靈魂,對於個人級的軟體這么說或許很恰當,當對於企業級甚至是行業級的產品,其靈魂有兩個:一個是產品帶個用戶的價值,另一個是產品的品質,簡單的說,就是價值和品質。但其成為一個產品的前提應該是滿足約束,否則就不應該設計、開發、進入市場而成為一個垃圾。
Ⅳ 什麼是軟體需求,什麼是功能需求
軟體需求的定義;
IEEE軟體工程標准詞彙表(1997年)中定義需求為:
(1)用戶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所需的條件或權能(Capability)。
(2)系統或系統部件要滿足合同、標准、規范或其它正式規定文檔所需具有的條件或權能。
(3)一種反映上面(1)或(2)所描述的條件或權能的文檔說明。
簡單的就是:
用戶需求;用戶需要在應用系統中實現什麼東西,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用戶提供的全部的詳細的業務說明,業務流程,表格樣式等。
功能需求;將用戶需求歸類分解為計算機可以實現的子系統和功能模塊,用設計語言描述和解釋用戶的需求,以達到可以指導程序設計的目的。
Ⅳ 為什麼說未來汽車安全由軟體定義

據吳軍介紹,蓋瑞特提供的解決方案將「檢測-隔離-報告-修復」整合成閉環,主要由入侵檢測系統和安全運營中心兩個模塊組成。前者可以理解為電腦的殺毒軟體,為汽車提供7*24小時的監控防護;而安全運營中心則為主機廠和4S店提供智能的分析診斷工具,縮短車輛維修所需時間。這意味著未來的汽車售後市場也將與今天全然不同,誰掌握了診斷與維修的軟體工具,誰就將掌握控制權。
對消費者而言,未來汽車安全的概念也將發生巨大變化。軟體定義汽車絕非一句時髦的口號,汽車安全與健康也將重新被定義。未來的汽車安全評級將不僅僅是依靠碰撞測試了,還需要通過白帽黑客的攻擊方可得到高的評級。
事實上,這方面法規的制定正被全球各國政府提升議事日程。最早實施這方面的法規將是日本,時間是2021年。歐洲也將於2024年正式執行車輛網路安全法規,國內法規預計將於歐洲同步,屆時汽車安全市場將會是一片新天地,而未來的贏家一定是今天的布局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Ⅵ 企業IT投資的衡量指標
參照同類研究的做法,測量指標定義為 ITA=IT/A,其中 IT 是電子設備年末額,A 是
資產總額。這一指標是回一個相對測度答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於企業規模不同而引起
的信息技術投資之間的差別。上市公司年報附註中的固定資產明細項「電子設備」的年末
額近似作為公司當年的信息技術投資額,記為 IT。年報中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計」欄作
為 A。有個別公司將「電子設備」細分為「通訊設備」和「計算機設備」,因此在計算時需
要合並起來。
Ⅶ 哪些公司使用的是軟體定義存儲
現在金融、能源、大數據、政企等需要海量數據存儲的企業,很多都使用的是軟體定義存儲,傳統存儲已無法滿足這些企業的存儲需求了,各個公司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要根據自身情況定製存儲解決方案!
Ⅷ 什麼是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
軟體定義數據中心(SDDC)是指數據中心的所有基礎設施都是虛擬化的,並且能夠以一種所要即所得的服務方式來提供。數據中心的控制是完全由軟體自動化來完成,同時所有的硬體配置維護都是通過智能軟體來完成。一般來說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主要包括分成四個部分,計算、存儲、網路、管理。
其核心是讓客戶以更小的代價來獲得更靈活的、快速的業務部署、管理及實現。
三大優勢:
1.敏捷性(agility): 更快、更靈活的業務支撐與實現(以及軟體開發模式的優化與變更);
2.彈性(Elasticity):隨業務需求的資源的動態可伸縮性(水平+垂直);
3.省錢(Cost-efficiency):軟體實現避免了重復硬體投資和資源浪費。
基於超融合搭建的數據中心作為近年來軟體定義數據中心熱門方案被廣泛運用於教育,醫療,金融,大型製造業等。
Ⅸ 旅行app軟體投資估算 項目創立階段 項目運行階段 經濟分析
旅行,指遠行;去外地辦事或游覽。去外地行走。不同於旅遊。
旅行和旅遊的區別就在於:旅行是在觀察身邊的景色和事物,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相對於是指個人,是行走。旅遊是指遊玩,通常是團體出行,在時間上是很短暫的。旅遊就是旅行游覽活動。它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旅行要涉及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也是一種娛樂活動,任何去外地遊玩都可以算。世界旅遊組織指旅行的定義是某人出外最少離家55公里。
Ⅹ 軟體定義存儲和存儲虛擬化的區別
1、可擴展性不同:
傳統磁碟陣列:主要有「控制櫃」+「硬碟擴展櫃」組成。「控制櫃」與「硬碟擴展櫃」以及後面繼續擴容的「硬碟擴展櫃」之間,通過SAS線纜進行串聯。
當你選定「控制櫃」型號的那一刻,就已經確定了磁碟該套磁碟陣列的最大可擴展性了(性能&容量)。
「控制櫃」(或稱作主控櫃)上面會有專門的2塊主備/主主控制器(類似伺服器,有專門的CPU、內存等),負責接收伺服器傳來的IO,以及調度「控制櫃」與「硬碟擴展櫃」中的多塊磁碟中的機械手臂,將數據最終落盤,相當於整套存儲的大腦中樞。
因此,「控制櫃」的控制器處理能力,決定了整套存儲的最大IOPS(性能),以及後面可以串接的「硬碟擴展櫃」數量,以及可以控制的磁碟類型及數量。(容量)
軟體定義存儲:就是通過在N台X86伺服器上面,部署分布式存儲軟體,並且利用N台伺服器上面插著的本地磁碟,用於存儲數據。分布式存儲的NameNode(類似大腦節點,負責計算數據如何分布的)接收需要寫入數據的伺服器傳傳來的IO,通過軟體進行計算,告訴需要寫入數據的伺服器最終將數據最終落盤到某個DataNode(最終寫入數據的節點)。計算能力主要受限於NameNode,而落盤IOPS主要受限於DataNode的數量、磁碟數量與磁碟類型。一旦性能/容量不足,可以通過增加NameNode或者DataNode橫向擴展,理論上是可以無限擴展的。
2、兼容性不同:
傳統磁碟陣列:一旦你選好了品牌,基本上後續擴容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因為不同品牌之間的磁碟陣列,是不能夠進行混用的。例如你分別擁有裸容量48TB的DELL存儲與HP存儲1台,是不能把所有裸容量混合成96TB的區域,然後再從裡面劃邏輯卷的。
而且某些時候,同一個品牌的不同系列,還不一定能夠兼容一起使用
一旦確定了品牌型號,後續擴容就只能給廠家綁架,沒有任何議價能力了。而且一旦因為廠家的原因,產品更新換代,系列停產,必須要購買新系列且不兼容在用系列的存儲時,就只能被迫做數據遷移了。
要解決上述跨品牌或者同品牌跨系列的存儲資源混用,那麼還需要額外購買額外硬體,增加了額外的開銷。
軟體定義存儲:由於都是部署在X86伺服器的操作系統之上,無論使用什麼品牌的伺服器,操作系統都是標準的Linux或者Windows操作系統,因此兼容性上面不存在問題,可以跨品牌伺服器兼容。
3、易用性不同:
傳統磁碟陣列:基本磁碟陣列都是商用產品,而每個廠家基本上都做好了圖形化管理界面,因此對於日常的運維操作,基本上只要在圖形化界面上面進行點選,就可以完成。並且一旦出現問題,還可以開CASE尋求廠家協助。畢竟存儲的是數據,是企業的核心生產力,一旦數據丟失,或者不可訪問,非同小可。
軟體定義存儲:有很多ceph、swift等的開源分布式存儲軟體,可以自己搭建。最穩定的是軟硬一體的設備(但是本質上還是存儲品牌綁定,跨品牌不兼容的問題),坑最多的是純軟體的版本(例如VSAN,不但購買的硬體必須是在VSAN的兼容性列表裡面的,而且對於驅動、版本等需要匹配到微碼級別,否則可能會出現兼容性問題,開CASE都解決不了),而可擴展性最好但是易用性最差的當然是開源的版本。(基本上都要命令行操作,而且需要具備能力非常強的運維團隊,否則一旦出現故障,是沒有任何外部里能可以支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