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財政政策類型角度談談你對中國現階段財政基礎設施投資的看法,急急急急!
擴大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既是醫治經濟緊縮的救急良葯,也是積累長期經濟增長後勁的有效舉措。但是,財政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有一個優化和合理選擇的問題。本文認為,只有在投資領域、融資方式與體制等方面進行科學地選擇與安排,才能實現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最大經濟效益與社會福利後果。我國經濟發展的指標顯示,進入90年代中期,國民經濟已開始從短缺經濟轉為結構性的過剩經濟。為了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投資、啟動內需的需求治理政策便成為宏觀調控的主旋律。199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即通過擴大政府公共投資來增加投資需求,帶動消費需求的增長,目前已初見成效。但是,由於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欠帳太多,加之投資體制改革的滯後,現有的投資仍不能為日益增大的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供給。在現有的財政投資中,由於我們對財政職能的轉換方面的理論積累相對薄弱,實踐中仍不能抵禦舊體制的慣性沖擊,使投資不能產生理想的預期經濟效益。因此從理論上探討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亟待解決的問題,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本文試從這方面提出自己初淺的看法。一、財政投資基礎設施產業最適領域的界定和行業選擇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最適領域的界定和行業選擇,是首先應解決的問題。過去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只有單一的政府投資渠道。無論是新增的基礎設施投資,還是對原有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都完全由財政撥款來滿足。這種投資體制,一方面造成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匱乏,財政枯竭,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基礎設施有效供給的嚴重不足和有效需求日益增長的尖銳矛盾,使得反映我國基礎設施擁有水平的許多指標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發電量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只是平均水平的一半,城市平均污水處理率只有10%,電話的普及率也很低。這些情況表明,中國的基礎設施產業欠帳較多,它在未來需要有個大發展,以滿足國民經濟增長的需要。可是,政府的財力又十分有限。根據聯合國的推薦,基礎設施投資額佔GDP的比重應為3-5%,而我國在1953-1983年這一比重僅為0.37%,近幾年也只有2%。目前,在財政還要承擔大量的體制改革成本的條件下,基礎設施建設完全依靠財政增加投資來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是很難辦到的。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一方面必須擴大投資渠道,使投資主體多元化。另一方面,更要優化投資結構。由於基礎設施產業的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未來財政投資的重點仍然是基礎設施領域,但不能是全部。因此,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投資效益,這首先就需要明確界定財政投資基礎設施的最適領域。一般地說,基礎設施產業按照其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程度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完全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純公共產品生產領域,如電力傳輸、有線通訊、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統、城市街道照明和綠化系統、環衛環保和防災系統。這些產品生產的增加,並不引起邊際成本的增加,其個人使用也並不排除他人的使用。二是具有完全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產品。如出租汽車,無線傳呼等。三是具有不完全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如一座橋梁,在不過分擁擠的條件下,增加一輛車的通行並不增加邊際成本,故具有非競爭性,但要阻止輛通行設一個崗就可以做到,所以又具有排他性。有的物品具有競爭性而不具有排化性,如私人建造一座花園,即使設置圍牆,也不能排除路人聞到花香並享受凈化空氣的好處。上述三類物品,因性質不同,提供方式和途徑也不大一樣。私人物品可完全由市場提供。因為市場交換要求客體的可分割性和利益邊界的精確性,而私人物品具備了這個要求,因此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的交換來提供。而公共產品,它的需求和消費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其享用一般是不可分割和無法量化的,利益邊界也無法精確計算。假如由市場來提供,每個消費者都不會自願掏錢去購買。可見,市場只適合提供私人物品和服務,對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所以對純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投資的最適領域。至於混合的物品,它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雙重性質,可以採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混合提供的方式。最終採取哪種提供方式,取決於稅收成本和稅收效率損失同收費成本和收費效率損失的對比,即通過成本收益分析來解決。綜上分析可知,對於生產和銷售純公共產品的基礎設施領域,必須由財政投資來發展。因為這些產品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公眾不可能且不應該通過生產交換來獲得,而只能通過政府安排支出來滿足。對財政投資基礎設施最適領域的確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施時,不至於發生「擠出效應」,保證對基礎設施投資的不斷增長。實際上在1998年下半年,啟動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也發生了一些「擠出效應」,主要是財政政策擴張時,適當的投資領域界定不清,項目預備不充分,出現了搶項目的情況,擠出了一部分外資預備投資和地方政府自籌的項目。對於純粹的私人產品的基礎設施領域,原則上財政要退出,完全由市場提供。至於一些准公共產品的生產領域,根據我國的目前情況仍然要保證適度的財政投資。這些領域可以採取三種投資方式:一是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採取社會化的投資形式,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財政可採取參股的形式投資。二是可以利用外資,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對基礎設施投資,對微利和投資回收期較長的項目,財政可通過貼息和風險擔保形式投資,以提高投資人的投資回報率和減少風險。三是在條件成熟時,鼓勵保險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公共基礎設施,財政可在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財政對這些准公共產品的投資形式,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二、財政投資基礎設施產業最佳資金來源和投資方式選擇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財政作為計劃資源配置的重要部門,承擔了大量的經濟建設的支出,其中也包括了全部的基礎設施投資支出,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高達30%以上,由於當時財政收入主要是來自稅收和國企的利潤上繳,沒有債務收入,因而基礎設施的投資直接反映在國家預算中的經濟支出項目上。改革開放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國家開始對國有企業實行放權讓利,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開始下降,1996年已下降到11.57%的最低點。另一個變化是國家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實現體制的轉軌,開始建立了國債制度。1981年開始發行國債,到1998年底內債余額已達7,100億元,預計2000年可達11,311億元。因此,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和形式也必然發生變化。一般地說,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應包括:財政資金、銀行的信貸資金、外資和向社會集資。就財政資金來說,可有預算內、預算外和國債資。下面,我們重點分析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最佳資金來源與形式。對於生產和銷售純公共產品的基礎設施領域,必須採取財政預算內的直接支出形式,它的資金來源應主要是稅收和規費收入。這種資金來源具有強制性和無償性,與純公共產品提供的性質是相吻合的。因為征稅雖然是可以精確計量的,但公共產品的享用是無法量化的。所以,納稅人的負擔與純公共物品的使用之間的關系缺乏精確的經濟依據,使得這類產品的生產成本只能通過國家稅收收入來彌補,免費向社會提供。對於大多數准公共物品的投資要採取多元化的投資方式。財政投資的重點是為基礎設施提供基礎條件的部門,其最適的資金來源是國債資金。因為國債資金也是國家可支配的資金,毫無疑問應該投向那些私人無力承擔或不願意承提的公共工程項目。但國債資金又與其他財政收入在性質上不同,是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假如將它投到那些完全無法收回成本的純公共產品項目上,勢必造成國家未來償還債務的壓力,很可能使國債資金陷入借新還舊的不良循環之中,國債資金的這種投向即不符合還本付息的使用原則,也不能使其發揮調節經濟的作用。我國目前財政對國債的依存度較大,1997年當年的發行額佔中心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0%以上,還本付息佔中心財政收入的比重也達26.9%,因此必須考慮國債的投資收益。實際上1995年底,我國國債余額的3,300億中的80%是投在財政性的建設領域,主要是這些准公共產品的生產領域。1998年下半年,財政對四家商業銀行增發的1,000億特種國債也全部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由於我國目前國債余額還僅僅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今後,國債發行還有很大的潛力,因此,要很好的探索國債的最佳投資領域,建立合理的國債結構,既包括期限結構,又包括收益結構,安排好盈利、微利和無利項目的投資比例。建議國家可考慮建立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國債基金,專門用於准公共產品生產領域的投資,這樣既保證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不斷增長,又使國債資金運行於良性循環之中。財政投資基礎設施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純公共產品生產領域,可採取直接投資的形式。而准公共產品領域可採取間接投資形式,這些形式包括財政資金的參股和控股形式,財政貼息,對各種基礎設施項目的風險擔保和補償。這些間接的形式,可以用較少的財政資金支持和推動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三、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治理體制的改革和投資效率的提高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最適領域是私人不願意和無力投資的純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生產領域,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的投資可以不計成本,不講效率,非凡是用國債資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還要考慮增殖性問題,以保證到期償還。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基礎設施治理體制,提高投資效率。具體地說,應注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改革基礎設施企業的經營方式,建立內在的激勵機制。過去,政府擁有和經營幾乎所有的基礎設施,其理由是它的生產經營特點和涉及到的公共利益需要國家壟斷。這種經營方式和治理體制,使得基礎設施的提供者缺乏內在的激勵機制和外在的競爭壓力。投入產出不需核算,使用者的滿足程度無需顧及,經營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不高。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負責提供基礎設施的企業沒有為其順利運營所必需的生產經營和財務上的自主權。因此,必須在組織上和治理體制上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使生產和經營基礎設施的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使其經營方式多元化,運營原則商業化。對生產純公共產品的基礎設施企業,可以繼續採取國有國營的方式。因為這些部門投資額大,回收期長,累積了大量的沉澱資本,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出,其邊際成本為零,生產經營具有規模性或稱自然壟斷性特點。這樣的部門,由一家或幾家國有企業壟斷經營,能減少單位成本,實現效率最大化。採取國有國營必須實行政企分開,以防止自然經濟壟斷導致行政壟斷。改革的第一步是將政府的一個部門轉變為國有企業,使其與政府明確脫鉤,並賦於經營自主權。這一步改革我國已進行並卓有成效。第二步是對這些企業進行公司化改造,使其具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成為市場的主體。公司化的直接益處是建立商業化的會計程序,明確運營成本和收益,使國有企業和政府的成本與收益更具透明度。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化改造後,還必須引入激勵機制,通過政府與這些企業簽訂經營協議,激勵這些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為提高基礎設施投資的效率,也可以將國有的基礎設施企業交給民營和私營。國有民營和私營可通過租賃和特許權的方式,即公共部門可以把基礎設施的經營(連同商業風險)以及新投資的責任委託給民營和私營。也可以採取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轉讓的方式,政府把由國有單位承擔的某一重大項目的設計、建設、融資、經營和維護的責任轉給民營和私營,使其在某一時期內(稱為特許期),對此項目擁有所有權和經營權,並設法償還所有債務,獲得預期回報。特許期過後,將所有權再轉給國有企業。2、制定恰當的政策法規,創造有效競爭的制度機制。由於大多數基礎設施行業,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壟斷和規模經濟的特點,使它們缺少競爭活力。這就使政府的政策制定者總是面臨著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的兩難選擇,必須很好地協調二者關系。政府在制定有效競爭政策時的基本思路應該是:首先區分自然壟斷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業務,分別制定不同的有效競爭策略。對於自然壟斷業務,建立模擬競爭機制的治理體制,即通過經營許可證制度和恰當的定價策略,提高其競爭意識,規范其經營行為。對非自然壟斷業務,可完全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樣才能使整個基礎設施產業處於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競爭狀態。3、以經濟原則為基礎,建立高效率的價格治理機制。過去我國對基礎設施產業的價格治理,採取從低定價的原則。大多數產品的價格都低於其邊際成本,違反效率原則。因此,改革基礎設施產品價格的治理體制,是提高投資效率的重要手段。價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經濟效率為准則,根據公眾的承受能力以及分配體制的改革,使其既反映價值又反映供求,既具有刺激企業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功能,又不損害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分配效率。我們在制定基礎設施產品定價策略時,可借鑒英國政府的做法。英國政府對基礎設施產業價格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行最高限價模型,即RPI-X價格治理模型。RPI為通脹率,X為政府對企業所規定的生產效率增長率。最高限價模型,可以促使企業自覺優化配置生產要素,積極地進行技術創新和加強企業治理,使生產效率的實際增長率高於政府規定的X值。這種價格治理體制,既對企業有內在激勵機制,又使價格控制在政府期望的范圍內。4、整體規劃協調發展,降低基礎設施建設的社會成本。許多基礎設施企業有一些共同需要,如電力、郵電、自來水、燃氣等部門都要使用地下管道。過去,由於各自為政,許多城市每年都需要挖開大小上百條路,挖了填,填了又挖。這種重復建設一方面增加了基礎設施整體建設成本,另一方面又影響了城市交通、環衛和市政治理,是城市建設和治理的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地政府應考慮從共同使用地下管道的有關行業中,籌集一筆共同基金,組建地下管網公司,對地下管網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施工,統一治理。在電信業中也存在此類問題,是否可由政府牽頭,將公用網和專業網進行統一協調和共同建設,這樣就會大大節省網路建設的社會成本。在交通運輸方面,政府應做好各運營企業的協調工作,以利於對現代交通進行綜合治理。
⑵ 基建型的股票未來有市場嗎,到底值不值得投資

於占福也給出了偏「冷」的判斷,「目前偶現的疫情會給地方政府財政帶來雙重消耗,一方面相關的防疫政策會影響地區的商貿活動,從而影響財政的收入;另一方面如果有疫情發生,相關的檢測、防疫等支出也會增加財政壓力。至少目前看到的是,不是說交通的需求是高歌猛進、一路綠燈,中間出現的不確定性都會對基建投資的熱情、速度產生影響」,於占福表示。
⑶ 中國人的未來就在基礎建設方面嗎
不是,任何國家的未來都是科技為先。
旅遊會受季節和天氣影響
基建始終有建完的一天
沒有實業,金融也很難發達
石油煤礦終究會用完
原材料生產往往利益不大,備受壓迫。
代工廠利益也不大,工人工資難償付。
⑷ 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目前我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顯不足和滯後,政府財政未來將加大對城市公用事業投資比重,特別是加強對縣級城市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承擔起城市各類市政管網以及大型市政設施的投資,使每年的財政投資與全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這給市政工程承包行業帶來很大的發展機會。同時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對市政設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城市道路改擴建、供水工程、供電工程、供熱工程、城市綠化、交通綠化等市政工程循環建設將是一個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市場。以交通綠化為例,我國2015年交通綠化的目標是:公路宜綠化路段綠化率達到90%,鐵路宜綠化路段綠化率達到90%。為貫徹實施綠化目標,北京市將重點打造6大綠色交通走廊:2012年重點打造東南線、西北線、灤赤路「山水畫廊」、白馬路「柳槐大道」、京沈線「楊林綠蔭」、順平路「郊野叢林」等6大綠色交通走廊,通州、順義、大興、昌平、房山等區縣六環周邊及主要干線及旅遊路線兩側將率先啟動綠化帶加厚加密工程,完成100萬平米的植樹綠化任務;2013-2015年,北京市一般公路將重點啟動高速公路輔線兩側、與外省周邊道路連接處的綠化帶景觀工程,完成124萬平米的植樹及綠化任務,高速公路重點安排京滬、京藏、京哈等高速沿線的植樹及綠化任務。
《2013-2017年中國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伴隨著地方城鎮化程度的提升,各地加大市政設施的投資。
從全國各省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來看,「十二五」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的重點發生一些變化,但總體投資都在大幅提升。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隨著經國民經濟和財政收入的大幅提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也進入快車道。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⑸ 中國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趨勢。
中國過去十年經濟總量整整增長了200%,中國經濟總量2011年超過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長方面,2012年各地區城鄉人均收入增幅不盡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間。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未來的五至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速大約在7.8%至8.2%之間。
未來10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多,國家實力更為強大,民眾的生活水平將會更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會更多。政治體制將會更為優化,政治透明度將會更高。文化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有許多有特色的文化產業企業嶄露頭角,群眾的文化生活將會更為豐富多樣,大家對於群眾文化的參與性將會更強,群眾對於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將會更高。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為中國經濟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市場需求低迷,大宗貨物價格降低,工廠開工率不足,失業率上升,但中國經濟增長率依然達到了7.8%,同期印度為6.1%,美國僅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業先後實現見底回升,截止一月底,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四個月保持在50.6% 以上,今後兩三年為中國經濟的恢復期,2013年經濟運行態勢將會好於去年,經濟增長率有望實現7.8%至8.1%的增長,但既不會大幅增長,也不會急劇下滑。
2012年已經過去,最後一個月經濟有兩大看點:一是受蔬菜價格上漲推動,CPI將繼續回升;二是投資見效,製造業經理指數為50.6%,與上個月持平,從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現小幅回升。
不僅如此,宏觀經濟在年末出現眾多可喜變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標持續回升,再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轉正,製造業指數連續四個月由負轉正,一系列數據成為印證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最新證據。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8%,較三季度回升0.4個百分點,對應全年增速約為7.7%。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房銷售的持續提速,是拉動四季度相應工業生產和消費活動景氣度回升的主要驅動力。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8%,經濟總量超過50萬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總量的13%,約為美國的39%,但美國近年僅保持較低水平的增長率,2012年僅為2.2%。
2013年為中國經濟恢復期的第一年,但還會穩定增長,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間,穩增長成為2013年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側重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並不會大起大落,既不會急劇增長,也不會大幅回落,屬於經歷歐債危機之後的恢復性增長。但由於鋼鐵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及其我國調控政策存在的變數,以及美國正忙於應對財政懸崖危機,美國經濟面臨6000億美元額度的增加稅收、減少財政開支的雙重夾擊,美國經濟後期難免重振乏力,如果態勢急轉直下惡化,將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復甦和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使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我國經濟增長還會保持較高增速,並且,由於存貸款利率處在低位,通脹壓力將會輕微加大。
對此,中國的企業界應以更為積極的心態應對2013年的經濟局勢,順勢而為,未雨綢繆,早作計劃,拓展市場,以爭取生產企業的更好收益。
擺脫農業大國的中國在向著工業大國邁進,加速追趕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家實力在持續增強,正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從2010年起的10之內,我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要再翻一番,到期就會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但現階段我國國民民眾社會收入水平高低懸殊,高低差距越來越大。我國經濟總量到2020年,大約中共創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國平起平坐,到 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再到2049年,在新中國創建100年的時候,就將會全面超過美國,但美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實力、科技競爭力依然很強,不可小覷。
⑹ 中國基礎設施存量的增加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嗎
據報道,《輝煌中國》第一集《圓夢工程》透過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復興號、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中國移動互聯網等一個個超級工程,專家表示,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存量的增加與經濟增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同步增長關系,一般是基礎設施每增長1%,GDP也相應增長1%。

專家表示,中國近年來,以現代高科技驅動成為當今世界基礎設施的基本特徵,世界經濟發達國家都力求以最現代的技術來武裝和建設基礎設施,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和技術進步體現了其整體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
希望中國未來會有更多的超級工程出現!
⑺ 中國用50萬億投資新基建,它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下,我國技術是越來越成熟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基建等方面的技術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技術也是越來越成熟的,如今在中國可以看到很多了不起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也拿下了多個世界之最,就連外國人看到後都對我國稱贊不已,西方媒體還因此稱呼我國為“基建狂魔”,而我國的基建技術在世界上也是遙遙領先的。
我國的發展依然在不斷向前進步,但是由於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打破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人們的生活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疫情期間人們都待在家裡,不外出,很多行業都處於停工狀態,國家的經濟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為了加速經濟的發展,我國決定加快新基建的進展步伐,新基建的建設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其實在2018年我國就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重新定義了基礎設施建設,把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基建與先前我們理解的基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新基建的內容有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
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在2020年我國對新基建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另外在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除了5G基站建設、人工智慧以外,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這五大領域也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帶動國家的經濟,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被極大地提高,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都會提高人們生活的效率,相信在新基建的推動下,我國的經濟發展一定會越來越繁榮。
那麼大家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言。
⑻ 未來10年中國對外投資可達多少
英媒稱,國際律師事務所年利達(Linklaters)預計,未來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可達2.5萬億美元。
據英國某網站3月26日報道,最新研究顯示,盡管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中國對外投資在未來10年依然可能達到2.5萬億美元的高水平。這意味著,未來10年中國年度對外投資總額超過2016年創下的紀錄將是家常便飯。

報道稱,中國國務院2017年發布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列出了鼓勵和不鼓勵的投資類別。
該指導意見歡迎符合中國產業政策目標的投資,比如收購先進技術和消費品牌,而不鼓勵豪華房地產、娛樂和體育投資。
報道稱,中國對外投資在發布這一指針之前的2017年下半年就重新活躍起來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國有企業推動的。
作為一家從跨國並購中賺取費用的律所,年利達有動機對未來的並購交易持樂觀態度。但是,其他分析人士也對中國的並購規模繼續增長持謹慎樂觀態度。
⑼ 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支撐中國未來5-10年經濟增長嗎
中國過去十年經濟總量整整增長了200%,中國經濟總量2011年超過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長方面,2012年各地區城鄉人均收入增幅不盡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間。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未來的五至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速大約在7.8%至8.2%之間。
未來10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多,國家實力更為強大,民眾的生活水平將會更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會更多。政治體制將會更為優化,政治透明度將會更高。文化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有許多有特色的文化產業嶄露頭角,群眾的文化生活將會更為豐富多樣,大家對於群眾文化的參與性將會更強,群眾對於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將會更高。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為中國經濟受到歐債危機沖擊,市場需求低迷,大宗貨物價格降低,工廠開工率不足,失業率上升,但中國經濟增長率依然達到了7.8%,同期印度為6.1%,美國僅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業先後實現見底回升,截止一月底,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四個月保持在50.6% 以上,今後兩三年為中國經濟的恢復期,2013年經濟運行態勢將會好於去年,經濟增長率有望實現7.8%至8.1%的增長,但既不會大幅增長,也不會急劇下滑。
2012年已經過去,最後一個月經濟有兩大看點:一是受蔬菜價格上漲推動,CPI將繼續回升;二是見效,製造業經理指數為50.6%,與上個月持平,從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現小幅回升。
不僅如此,宏觀經濟在年末出現眾多可喜變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標持續回升,再是工業利潤增速轉正,製造業指數連續四個月由負轉正,一系列數據成為印證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最新證據。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8%,較三季度回升0.4個百分點,對應全年增速約為7.7%。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房銷售的持續提速,是拉動四季度相應工業生產和消費活動景氣度回升的主要驅動力。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8%,經濟總量超過50萬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總量的13%,約為美國的39%,但美國近年僅保持較低水平的增長率,2012年僅為2.2%。
2013年為中國經濟恢復期的第一年,但還會穩定增長,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間,穩增長成為2013年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側重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並不會大起大落,既不會急劇增長,也不會大幅回落,屬於經歷歐債危機之後的恢復性增長。但由於鋼鐵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及其我國調控政策存在的變數,以及美國正忙於應對財政懸崖危機,美國經濟面臨6000億美元額度的增加稅收、減少財政開支的雙重夾擊,美國經濟後期難免重振乏力,如果態勢急轉直下惡化,將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復甦和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使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我國經濟增長還會保持較高增速,並且,由於存貸款利率處在低位,通脹壓力將會輕微加大。
對此,中國的界應以更為積極的心態應對2013年的經濟局勢,順勢而為,未雨綢繆,早作計劃,拓展市場,以爭取生產的更好收益。
擺脫農業大國的中國在向著工業大國邁進,加速追趕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家實力在持續增強,正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從2010年起的10之內,我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要再翻一番,到期就會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但現階段我國國民民眾社會收入水平高低懸殊,高低差距越來越大。我國經濟總量到2020年,大約中共創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國平起平坐,到 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再到2049年,在新中國創建100年的時候,就將會全面超過美國,但美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實力、科技競爭力依然很強,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