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介紹外國文學名人
歐·亨利
歐·亨利是其筆名,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賢人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小說家。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等,憑借《老人與海》獲得1953年普利策獎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熱愛生命》《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沉寂的雪原》等。
傑克·倫敦,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熱愛生命》《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沉寂的雪原》等。
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
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男, 他也是美國著名編劇,是「爵士時代」最重要的代表人。他的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詩人的敏感和戲劇家的想像力的結晶,都是他的藝術才能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產物。1920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此岸天堂》,一舉成名,聲名遠播。小說出版後他與珊爾達·賽瑞結婚。珊爾達對他的生活與創作影響很大,他的小說里許多女主人公都有她的面影。以後又出版了兩部短篇小說集《姑娘們與哲學家們》(1921)和《爵土時代的故事》(1922)。1925年,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了不起的蓋茨比》表現了「美國夢」的幻滅。這部小說譴責以托姆為代表的美國特權階級自私專橫,為所欲為,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蓋茨比的悲劇,並指出他的悲劇來自他對生活和愛情的幻想,對上層社會人物缺乏認識。1934年菲茨傑拉爾德出版了另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夜色溫柔》,成功地表現了上層資產者的自私與腐化,對主人公的沉淪滿懷同情。但評論界對它反應冷淡。1936年菲茨傑拉爾德在病中寫了自傳《崩潰》。
索爾·貝婁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美國作家。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爾度過童年。1924 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1933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轉入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赴麥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長期在芝加哥等幾所大學執教。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
從1941年到1987年的40餘年間,貝婁共出版了9部長篇小說。早期創作有結構優美的《晃來晃去的人》(Dangling Man)(1944)、《受害者》(The Victim)(1947),頗為評論界注目。其後不久,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授予他研究金,福特基金會也給予資助,他成了全國文學藝術協會會員。《奧吉·瑪琪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Augie March)(1953)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第一次獲得全國圖書獎,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由於他把「豐富多彩的流浪漢小說與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結合在一起」,這部小說成為當代美國文學中描寫自我意識和個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後,陸續出版了《只爭朝夕》(Seize the Day)(1956)、《雨王漢德遜》(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1964年出版的小說《赫索格》(Herzog)第二次獲得全國圖書獎;1970年出版的小說《賽姆勒先生的行星》(Mr.Sammler『s Planet)第三次獲得全國圖書獎;1975年出版的小說《洪堡的禮物》(Humboldt『s Gift)獲得普利策獎。此外還有《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見傷心死》(1987)、《偷竊》(1989),劇本《最後的分析》、游記《耶路撒冷去來》、散文集《集腋成裘》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 1976年索爾·貝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被認為「融合了對人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瑞典皇家學會授獎時特別提及他的小說《抓緊時光》,認為是現代典型作品之一。
B. 姚期智的人物成就
研究方向包括計算理論及其在密碼學和量子計算中的應用。
在三大方面具有突出貢獻:
(1)創建理論計算機科學的重要次領域:通訊復雜性和偽隨機數生成計算理論;
(2)奠定現代密碼學基礎,在基於復雜性的密碼學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貢獻;
(3)解決線路復雜性、計算幾何、數據結構及量子計算等領域的開放性問題並建立全新典範。
他是研究網路通訊復雜性理論的國際前驅,於1993年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復雜性,基本上完成了量子計算機的理論基礎。1995年姚期智教授提出分布式量子計算模式,後來成為分布式量子演算法和量子通訊協議安全性的基礎。
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及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曾獲得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喬治·波利亞獎,及以演算法設計大師克努特命名的首屆克努特獎。
因為對計算理論包括偽隨機數生成、密碼學與通信復雜度的突出貢獻,美國計算機協會(ACM)也把2000年度的圖靈獎授予他。姚期智是圖靈獎創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裔學者,也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唯一華裔計算機科學家。
姚期智還獲得了諸多榮譽和獎項,其中包括1987年的波里亞獎(George Polya Prize)和1996年的高德納獎(Donald E. Knuth Prize)等。2003及2004年,姚教授先後獲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2009年獲滑鐵盧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2月姚期智先生當選2009首都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1987年 波里亞獎(George Polya Prize)
1991 古根海姆基金會研究學者獎(Guggenheim Fellowship)
1995 美國計算機協會會士(Fellow,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6 高德納獎(Donald E. Knuth Prize)
1998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ember,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 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 (Fellow,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0 圖靈獎(A.M. Turing Award)
2000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Member,Academia Sinica)
2003 潘文淵研究考察獎 (Pan Wen-Yuan Research Award)
2003 香港城市大學理學榮譽博士(Doctor of Science,Honoris Causa,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美國科學發展促進會會士(Fellow,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04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榮譽博士(Doctor of Engineering,Honoris Causa,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伊利諾伊大學工程學院特殊貢獻校友獎(Alumni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College of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6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榮譽博士(Doctor of Science,Honoris Causa,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9 Doctor of Mathematics,Honoris Causa,University of Waterloo
2010 IACR Fellow
2012 澳門大學理學榮譽博士 姚期智的全職回國,填補了國內計算機學科的空白:這不只是因為他無可爭議的學術地位,更因為在他所從事的演算法和復雜性領域,當時幾乎還看不到中國國內學者的身影。而這一領域既是美國理論計算機科學的主流方向,又是計算機界最高獎項——「圖靈獎」獲獎人數最多的一個方向。
由此,清華的計算機學科第一次集齊了理論、應用、系統結構和軟體四大領域的優秀學者,這在國際上也是不多見的。
姚期智帶來了一個從6人增至10人的講席教授組,他們都是國際上演算法和復雜性領域最出色的華人學者。
隨著姚期智的歸來,清華計算機學科國際交流的頻率和層次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姚期智創建的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ITCS)為例,2007年國外學者的訪問日程已經安排到了12月31日。美國兩院院士、1985年「圖靈獎」得主RichardKarp,2002年「圖靈獎」得主、著名密碼學家AdiShamir……都曾出現在ITCS的訪問學者名單上。
2006年,清華計算機系有3篇論文入選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與STOC並列的最頂級學術會議FOCS,不僅實現了國內學者在該會議上「零的突破」,而且入選篇數超過了美國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超一流」大學UCBerke-ley。更令人振奮的是,當年24歲的博士生陳汐與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講席教授鄧小鐵合作,出色地解決了理論計算機科學的著名難題——二人博弈中納什均衡點的復雜性問題,並因此獲得2006年度FOCS最佳論文獎。
這一年,姚期智的團隊還為國內計算機學者填補了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文的空白。
2007年4月16日—19日,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成功主辦了第十屆國際公鑰密碼學會議,來自世界15個國家的學者參會,姚期智擔任大會主席。這是國際密碼學研究領域和理論計算機研究方向的一次世界級盛會,首次在中國召開,又恰逢該會議的十周年慶典,可謂意義深遠。

C. 誰可以告訴我什麼叫做基金會`據說有錢人才建
基金會
foundation
對興辦、維持或發展某項事業而儲備的資金或專門撥款進行管理的機構。一般為民間非盈利性組織。宗旨是通過無償資助,促進社會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和社會福利救助等公益性事業的發展。基金會的資金具有明確的目的和用途。基金會在20世紀蓬勃發展。1900年的卡內基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最有名。1936年成立的福特基金會,由福特家族資助,擁有數十億美元。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基金會。其他世界性的大型基金會還有: 約翰·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丹福思基金會、凱洛格基金會等。80年代以後,中國基金會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在1988年9月通過了基金會管理辦法, 對基金會的性質、建立條件、籌款方式、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事項作出了規定。中國已建立的基金會有中國老年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福利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
D. 斯滕伯格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斯騰伯格是美國心理學家、心理計量學家,現為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教務長。他曾為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耶魯大學心理學和教育學IBM教授以及美國心理學會主席(2003)。他是包括《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在內很多學術期刊的編委。他已因自己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多項殊榮,包括成為古根海姆基金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員。他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美國心理學會會員,並同時擔任美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學會會員和主席。
他提出了智力三元論、成功智力理論、愛情三角理論等。他和托德·陸伯特(Todd Lubart)共同提出創造力的投資理論,該理論指出在理念世界裡面,有創造力的人低買高賣。
E. 古根海姆獎 是什麼獎
John Simon Guggenheim Fellowship(約翰-西蒙-古根海姆獎)是美國國會議員西蒙-古根海姆和他的妻子Olga在1925年設立的古根海姆基金會頒發的,用於紀念他們於1922年4月26日逝去的兒子。該基金會每年為世界各地的傑出學者、藝術工作者、藝術家提供獎金以支持他們繼續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的發展和探索,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創造性藝術領域,不受年齡、國籍、膚色和種族的限制。每年都有超過百人獲得該獎金的贊助。不少諾貝爾獎、普利策獎的獲得者都曾經獲得過該獎金的贊助,名單包括:Ansel Adams
Aaron Copland
Langston Hughes
Henry Kissinger
Vladimir Nabokov
Isamu Noguchi
Linus Pauling
Paul Samuelson
Martha Graham
Philip Roth
Derek Walcott
James Watson
Eudora Welty
http://www.gf.org/
可以找到關於該獎的全面信息。
F.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美術館的建立者正是所羅門·R·古根漢姆(Solomon R. Guggenheim),他生於19世紀的美國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靠煤礦工業積累財富的瑞士血統家族。按照有教養人的習慣,在精英雲集的環境下,古根漢姆和他的妻子,Irene Rothschild,在博愛和審美的傳統中長大,成為熱心的藝術贊助人,並積累起很多古代大師的作品。但在1927年,當古根漢姆第一次遇見年輕的德國貴族女子Hilla Rebay von Ehrenwiesen,並聽取其介紹的歐洲當代繪畫中一種實驗性的潮流,使他的收藏方向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Rebay接受非具象是一種新藝術風格和審美哲學的誕生的觀點。在美學上從經驗世界獲取形式的抽象觀點與純藝術創造上的非具象二者之間,Rebay選擇了後者,相信其中充滿了神秘的內涵。非具象一詞是Rebay從德國術語Gegenstandslos翻譯而成,表示文學性的,「沒有對象的」詞語來源於康定斯基的理論作品,所表達的最高美感和精神法則對於Rebay而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前所未有的」,Rebay在她第一次敘述藝術的使命時寫道,「還有比繪畫中從具象到非具象在從物質到精神的過程中更偉大的前進步伐么?因為我們註定要更有創造性,轉向精神世界是我們的命運。人文主義將得到發展並自然而然地從偉大的藝術上感受到更多的能量,這便是非具象傑作的輝煌。」
在Rebay充滿激情的言語感染下,在對這相對未知領域進行收藏的先進想法的引導下,古根漢姆從1929年開始系統性地購買非具象藝術家的作品。早期購買的作品包括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瓦西里·康定斯基、費爾南達·雷格爾(Fernand Leger)以及納吉(Laszlo Moholy-Nagy)。生於俄國的藝術家康定斯基是最早闡釋這種純粹的非模仿繪畫的人之一,他的作品最終奠定了整體收藏的方向。藝術家布滿顏色的畫布上充斥著生動的集中或對比的形式,展示了康定斯基在其最廣泛流傳的理論著作中定義的抽象哲學,在《論藝術精神》(U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 1911)和《論點、線、面》(Punkt und linie zu flache 1926)中,把顏色比作音樂聲調,形狀比作不同感情的載體,他發明了其所指的藝術家內在需求的正式的語言表達體系。
很快,古根漢姆酒店套房的牆上就掛滿了新的收藏。隨之,他的考慮重點必然轉向了能夠公開展出這些作品的可能性,並在1937年建立了所羅門·R·古根漢姆基金會,其目的是為了「藝術上的促進、鼓勵和教育以及啟蒙大眾」。在擁有基金會以後,古根漢姆預想了一個設計成可以容納不斷增長的藝術收藏的博物館建築。在他的計劃下, Rebay很快開始計劃怎樣可以最好的實現他們的夢想。她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與古根漢姆的通信中都充滿了建立一個非具象藝術的「美術館-殿堂」的計劃與提議。
最後,在1939年,古根漢姆在紐約曼哈頓東54街租下了一個舊的汽車展示室。Rebay在建築師William Muschenheim的協助下把其改造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的臨時展覽空間,命名為非具象繪畫美術館。館里只展示了一些最單純的抽象藝術的繪畫;一些被認為是先驅藝術家的抽象派或具象派作品,如夏加爾(MarcChagall),也包括在這一時期的收藏中,但仍留在古根漢姆的酒店套房中,並未參加展覽。美術館獲得了很大成功,同時Rebay作為第一任館長,歡迎並支持很多年輕的美國抽象畫家,並展示了他們的作品。
在1943年,為了滿足日益繁榮的非具象美術館的要求,Rebay決定開始新的征程: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建築以容納古根漢姆的藏品和舉行基金會的活動。她選擇了眾所周知的美國建築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他的有機建築回應了Rebay對於非具象的理念:一種作為對創作者靈魂的直接表現而實現的,充滿理性與理想化意味的新生的藝術。賴特最初設計的美術館在1946年向媒體公布,但是由於各種阻礙,如戰後通貨膨脹、政府對建築的重新規劃、美術館位置的轉變以及1949年古根漢姆的去世,導致這一建築並不能在接下來的13年內完成。1952年,機構正式改名為所羅門·R·古根漢姆美術館以紀念它的建立者。 「非具象繪畫美術館」,這一具有明確美學范圍指向的名稱修改成一個更中性同時更有紀念意義的名稱,反映了所羅門·R·古根漢姆美術館在其捐贈者逝世期間的某些制度上的反思。1948年,美術館購買了專營西班牙繪畫的紐約藝術經紀人Karl Nierendorf的全部財產,從而使古根漢姆的收藏增加了730件,其中包括康定斯基的作品18件、克利(Paul klee) 的作品110件、夏加爾的作品6件以及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 的作品24件。但這次購買也許對於古根漢姆的未來發展是更加重要的,Nierendorf以豐富的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為主的藏品擴展了古根漢姆的原有收藏方向。
在1950年代早期,美術館展覽的范圍的局限遭到廣泛的批評,盡管Rebay經常被年輕的新藝術家接受和擁護,但多數人還是認為她關於非具象藝術的評價標准過於偏激和局限。認識到Rebay的繼續任職並不會給展覽政策帶來任何有效的改革,委員們在1952年通過要求她辭職的決議,並在7個月以後,宣布Johnson Sweeney繼任她空出的位置。原MOMA繪畫與雕塑部的主任Sweeney ,以他比Rebay更寬闊的藝術視野與感受力,接受了他新的管理與策劃的角色。他認為藝術品的收藏應同時包括非具象藝術之外的整個現代藝術史的發展。為了彌補美術館收藏的嚴重空缺,如被Rebay以有形存在為理由而否認的雕塑收藏的空白,他開始一項充滿野心的購買計劃。自Sweeney1960年任職以來,11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的作品、3件亞歷山大·阿契本科(Alexander Archipenko)的作品、7件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作品、恩斯特(Max Ernst)和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青銅雕刻以及其他重要作品,如塞尚(Paul Cezanne)的《抱著雙臂男子》(Man with crossed arms),抽象表現主義的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克萊因(Franz Kline)、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的作品均被購買。除了Sweeney購買的藏品之外,美術館還接受了擁有杜尚作品的Societe Anonyme建立者Katherine S. Dreier的遺產捐贈。
當賴特的建築在1959年10月21開放之後,無數人在排隊體驗建築的同時參觀了精彩的展示美術館精品的開幕展覽。多年來,藝術家和博物館策展人發現賴特建築特別的展示空間是個受歡迎的挑戰。當賴特打算用單純的曲線組成封閉的結構,為博物館設施安排、展覽展示和藝術的審視與思考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在美術館開放不久,Sweeney辭職。1961年,Thomas M. Messer組建了新管理層,並擴大了Sweeney在現代化以及專業化博物館人員及結構管理上的努力。在他27年的任期中,Messer開始一個雄心勃勃的公共出版項目,不僅關注短期展覽,同時對於新增收藏品做出深入細致的圖錄,以及組建為學術研究提供的機構。在Messer的領導下,展覽部與技術部因增加的展覽與出版活動而擴展。在收藏上,他繼續Sweeney創立的全面的增長趨勢,布朗庫西、考爾德、賈科梅蒂、克利、庫普卡(Frantisek Kupka)、雷格爾、米羅(Joan Miro)以及席勒(Egon schiele)的作品作為現代藝術的重要範例進入了美術館的收藏。在更為當代的范疇中,Messer負責購買了幾幅他所喜愛的藝術家杜布菲(Jean Dubuffet)以及培根(Francis Bacon)、基弗(Anselm Kiefer)、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的作品。在他的任期中,Messer還購買了作為國際前衛藝術激烈倡議者的拉丁美洲以及東歐藝術家的作品。
博物館的收藏在1963年接受了Justin K. Thannhauser收藏的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及現代法國傑作作為永久借展作品,而發生了戲劇化的增長。這些繪畫和雕塑在Thannhauser去世兩年之後,1978年正式進入博物館的收藏。Thannhauser的遺產為古根漢姆美術館原有收藏之前的藝術時期作了重要的歷史表述,並且增加了博物館對於畢加索和巴黎畫派藝術家的收藏。凡·高的《聖雷米的群山》(Mountains at Saint-Remy)和畢加索的《熨衣服的女子》(Woman Ironing)是Thannhauser捐贈中的兩個傑作,但只佔其總數的一小部分。1981年,Hilde Thannhauser,Justing的遺孀,宣布這份捐贈增加三幅作品,分別為布拉克(Georges Braques)、畢加索和凡·高的作品。在Hilde於1991年去世後,美術館又接受了她的捐贈,共包括十幅重要作品,分別為塞尚、克利、馬奈、帕斯金(Jules Pascin)、畢加索以及莫奈的繪畫,其中莫奈的作品是博物館關於莫奈的第一件收藏。為了能夠更充分展示Thannhauser1963件贈送的繪畫以及雕塑作品,古根漢姆美術館在展覽空間上作了必要擴展——Justing K. Thannhauser展廳於1965年被設置在Monitor大樓二層,Monitor是1989年為Thannhauser重命名的。
在為美術館傑出收藏而做出長遠性貢獻的收藏家名單上,一定有Peggy Guggenheim。盡管Peggy Guggenheim美術館是一個自治的體系,並在地理上與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相距甚遠,但自1976年Peggy Guggenheim把她的藝術收藏以及容納藏品的豪華住宅作為遺產贈送給紐約古根漢姆後,威尼斯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成為所羅門·R·古根漢姆基金會完整的一部分。緊鄰大運河的Plazzo Venier dei Leoni里陳列的收藏變成了威尼斯最受尊重的可參觀的文化景點。Peggy Guggenheim對於被其叔叔所羅門忽略的風格趨勢的重視——也就是超現實主義和早期戰後美國「姿態風格繪畫」(gestural painting)——使其收藏中的300多件風格多樣的作品中,大部分是紐約古根漢姆原有收藏中所沒有的。當兩者和為一體後,其收藏形成了跨大陸的整體,並開始追尋20世紀藝術復雜多元化的歷史。他們的聯合奠定了機構國際化的方向。 1988年之後,在博物館館長Thomas Krens的領導下,古根漢姆增加了它的運營范圍以及繼續一個針對擴大它的照片和當代藝術收藏上的充滿野心的購買計劃。在1992年,賴特的建築重修並且增加了一幢新樓,新增了相當全面的展覽空間,從而使賴特的圓型大廳以及Thannhauser展廳充分顯示出其光彩。同時,古根漢姆SOHO在曼哈頓下城開幕,增加了將近2700平方米的當代多媒體藝術的展覽空間。
1997年,通過畢爾巴鄂古根漢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德國柏林古根漢姆(Deutche Guggenheim Berlin)的建立,增加整個機構的國際場館。由古根漢姆管理,Basque政府建立的畢爾巴鄂古根漢姆,是一個把畢爾巴鄂變成主要大都會的長遠計劃的一部分。其由蓋里設計美術館,在世界范圍內被譽為是建築上的傑作,並且戲劇化地顯示了古根漢姆實現其基本目標——收藏和展示我們時代的藝術的能力。新美術館擁有古根漢姆購置的埃德瓦多?奇伊達(Eardo Chillida)、德庫寧、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羅斯科(Mark Rothko)、里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和安東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等等的作品,逐漸增加的藏品補充和提高了古根漢姆現有收藏。蓋里設計的寬敞展廳適合用來展示那些大多會挑戰傳統博物展廳容量的大型的20世紀後半期藝術。美術館還設有專為當代Basque和西班牙藝術家提供的展廳,畢爾巴鄂古根漢姆美術館為古根漢姆和當地的藝術培養一種特殊的關系提供了條件。
德國柏林古根漢姆是古根漢姆和德意志銀行合作產生的,設在一個位於柏林historic Unter den Linden的私人展覽空間內。這個古根漢姆的展覽計劃是一些經策劃的展覽或者特定的國際聞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展覽的輪換,如傑弗昆斯(Jeff Koons)、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蕾切爾·懷特理德(Rachel Whiteread)等。
在 2001年,當庫哈斯設計的兩個場館在拉斯維加斯開放,古根漢姆的博物館網擴展到了美國西部:古根漢姆拉斯維加斯(the Guggenheim Las Vegas),一個超大的為特殊展覽而設的展示空間,其展覽包括當代藝術、建築和設計以及古根漢姆愛爾米塔什美術館的收藏。在畢爾巴鄂古根漢姆的基礎上,在拉斯維加斯的新美術館里更新了偉大藝術和宏偉建築結合的紀錄,從賴特與Hilla Rebay以及所羅門?古根漢姆的合作開始,經蓋里與畢爾巴鄂古根漢姆美術館的合作,古根漢姆再次與庫哈斯在拉斯韋加斯新美術館上的協作,又一次給世界提供了這個時代的最傑出的欣賞藝術的建築空間。
通過不斷擴大的如星群般的藝術欣賞空間網路,每一個組成部分都閃耀著它獨特的光輝,從而體現了古根漢姆在強調教育、藝術和建築結合的同時,致力於全球的公共事業。總的來說,這些空間使基金會能夠實現它盡可能收集最高質量的藝術,並且面對最廣泛觀眾展示藝術的任務與目標。古根漢姆在國際項目上的承諾反映了它的歷史、它的傳統、它收藏的寬度和它對卓越文化的貢獻。 在2000年7月,古根漢姆與俄羅斯聖彼得堡愛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的合作,進一步擴展了其無界限博物館的主張。古根漢姆美術館館長Thomas Krens與愛爾米塔什博物館博物館館長Mikahil Piotrovsky以及俄羅斯聯邦文化部部長Shwydkoi先生共同簽署了一個長期合作協議,確定兩機構將共同爭取以下目標:
a、擴大國際文化間的聯系; b、使每個美術館的收藏能夠面對更廣泛的觀眾; c、爭取能夠補充機構的收藏的藏品共享戰略的實現; d、實現聯合的展覽、出版、教育、以及各項活動。
這次合作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實現博物館的擴展以及探索世界各不同地區的文化發展機遇。其合作的第一個具體項目是於2001年10月,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建立新的古根漢姆愛爾米塔什美術館(the Guggenheim Hermitage Museum in Las Vegas),該建築由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的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被稱為「寶石盒子」的新館,就如同它的名字,是一個屬於古根漢姆和愛爾米塔什博物館展示他們重要作品的美術館。它的首展標題為 「傑作與大收藏家:印象派畫家和早期現代主義繪畫—來自愛爾米塔什與古根漢姆美術館」(Masterpieces and Master Collectors: Impressionist and Early Modern Painting from the Hermitage and the Guggenheim Museums)。展覽突出了藝術作品與收藏者的聯系,而這些收藏者的鑒賞力對於每個藝術機構的形成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古根漢姆也是愛爾米塔什博物館在俄羅斯發展原總參謀部大樓東翼建築項目的合作夥伴。原總參謀部大樓東翼,為一個面積為38,000平方米,位置緊鄰聖彼得堡白宮,於19世紀早期根據義大利建築師Carlo Rossi設計的圖紙修建的建築。為了推動這一項目,也為了培養和支持古根漢姆與愛爾米塔什在藝術、建築、設計以及教育領域的其他合作項目,雙方於 2002年成立愛爾米塔什古根漢姆基金會(the Hermitage Guggenheim Foundation)。而新基金會的首要項目就是支持和保證總參謀部大樓革新計劃的實行。
在2001年1月,古根漢姆和愛爾米塔什博物館迎來了另一個龐大的機構加入他們的合作: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三重聯盟保持了古根漢姆與愛爾米塔什博物館之間原定的戰略性目標,並共同舉辦了幾個展覽,其中時間最近的一個為:「穿越時間的藝術:從提香到畢加索」(Art through the Ages: Masterpieces of painting from Titian to Picasso),在拉斯維加斯古根漢姆愛爾米塔什美術館展出。從展覽本身來說,它是十分壯觀的,追尋了從15世紀文藝復興藝術到20世紀現代藝術的歷史,囊括六個國家的繪畫。展覽作品來自三大藝術機構的收藏—古根漢姆、愛爾米塔什和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在此基礎之上,這個展覽又體現了一個文化機構間國際合作的新水平。因為聯盟之間的資源結合,使這個展覽成為也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製品的集中展示,而它在設計規劃與藏品共享方面的創新,使其具有能夠展示完整藝術時期的展覽和開展從史前到現在的學術研究項目的潛力。
眾所周知,愛爾米塔什和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在某些領域的收藏如網路全書一樣,是十分豐富的。對於古根漢姆來說,盡管擁有歷史上六十年內的豐富收藏,但接近新的藏品領域,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進展。在1959年開放它著名的由賴特設計的建築之前,所羅門·R·古根漢姆美術館就已經20歲了,而它的收藏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不同於其他大約與其同時建立在紐約的美術館—— 以美國藝術的系列收藏而聞名的惠特尼美國藝術館(th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以對現代主義文化的關注與豐富收藏而著名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古根漢姆美術館的開始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美學觀念:藝術中的非具象 (non-objectivity in art)。這一觀念被美術館第一個館長Hilla Rebay明確闡述,被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用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被所羅門·R·古根漢姆美術館所支持,這一集中於單純的具有繪畫性的抽象風格的收藏理念雖然特殊,但卻促進美術館重要系列作品的收藏。

G. 世界文學名人名單
很多啊,介紹幾個吧。
歐·亨利
歐·亨利是其筆名,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賢人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小說家。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等,憑借《老人與海》獲得1953年普利策獎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熱愛生命》《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沉寂的雪原》等。
傑克·倫敦,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熱愛生命》《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沉寂的雪原》等。
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
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男, 他也是美國著名編劇,是「爵士時代」最重要的代表人。他的每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詩人的敏感和戲劇家的想像力的結晶,都是他的藝術才能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產物。1920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此岸天堂》,一舉成名,聲名遠播。小說出版後他與珊爾達·賽瑞結婚。珊爾達對他的生活與創作影響很大,他的小說里許多女主人公都有她的面影。以後又出版了兩部短篇小說集《姑娘們與哲學家們》(1921)和《爵土時代的故事》(1922)。1925年,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了不起的蓋茨比》表現了「美國夢」的幻滅。這部小說譴責以托姆為代表的美國特權階級自私專橫,為所欲為,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蓋茨比的悲劇,並指出他的悲劇來自他對生活和愛情的幻想,對上層社會人物缺乏認識。1934年菲茨傑拉爾德出版了另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夜色溫柔》,成功地表現了上層資產者的自私與腐化,對主人公的沉淪滿懷同情。但評論界對它反應冷淡。1936年菲茨傑拉爾德在病中寫了自傳《崩潰》。
索爾·貝婁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美國作家。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爾度過童年。1924 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1933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轉入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赴麥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長期在芝加哥等幾所大學執教。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
從1941年到1987年的40餘年間,貝婁共出版了9部長篇小說。早期創作有結構優美的《晃來晃去的人》(Dangling Man)(1944)、《受害者》(The Victim)(1947),頗為評論界注目。其後不久,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授予他研究金,福特基金會也給予資助,他成了全國文學藝術協會會員。《奧吉·瑪琪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Augie March)(1953)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第一次獲得全國圖書獎,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由於他把「豐富多彩的流浪漢小說與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結合在一起」,這部小說成為當代美國文學中描寫自我意識和個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後,陸續出版了《只爭朝夕》(Seize the Day)(1956)、《雨王漢德遜》(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1964年出版的小說《赫索格》(Herzog)第二次獲得全國圖書獎;1970年出版的小說《賽姆勒先生的行星》(Mr.Sammler『s Planet)第三次獲得全國圖書獎;1975年出版的小說《洪堡的禮物》(Humboldt『s Gift)獲得普利策獎。此外還有《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見傷心死》(1987)、《偷竊》(1989),劇本《最後的分析》、游記《耶路撒冷去來》、散文集《集腋成裘》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 1976年索爾·貝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被認為「融合了對人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瑞典皇家學會授獎時特別提及他的小說《抓緊時光》,認為是現代典型作品之一。
H. 學建築的進 請問 香港古根海姆博物館 的設計者或設計機構是誰 求詳細介紹。
香港沒有吧
I. 國外都有什麼基金會
1、國外基金會:卡內基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最有名;1936年成立的福特基金會,由福特家族資助,擁有數十億美元,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基金會;其他世界性的大型基金會還有: 約翰·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丹福思基金會、凱洛格基金會等。
2、基金會(慈善基金會,foundation),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按照本條例的規定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基金會分為面向公眾募捐的基金會和不得面向公眾募捐的基金會。公募基金會按照募捐的地域范圍,分為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和地方性公募基金會。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基金會必須在民政部門登記方能合法運作,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民間非營利組織。
J. 關於美國小說家Saul Bellow的信息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美國作家。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爾度過童年。1924 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1933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轉入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赴麥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長期在芝加哥等幾所大學執教。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