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國際為何收支再現「雙順差」
國家外匯管理局8日公布的年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1720億美元,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含2017年四季度凈誤差與遺漏,下同)順差825億美元。而2015年和2016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均呈現「一順一逆」的格局。

與此同時,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轉為順差。2017年,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825億美元,可比口徑2016年為逆差4752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呈現凈流入638億美元,2016年為凈流出466億美元。具體來看,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1014億美元,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凈流入億美元,雙向均繼續保持一定規模。
儲備資產也在增加。2017年,我國儲備資產因國際收支交易(不含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因素影響)增加915億美元,2016年為減少4437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增加930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等減少15億美元。
❷ 中國進出口是順差還是逆差
出口大於進口是順差,反之是逆差。從外貿寶海關數據系統中就可以看出,是順差。
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
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
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
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藉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於、小於或等於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貿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貿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貿易順差以正數表示,貿易逆差以負數表示。
❸ 為什麼我國2012年國際收支沒有呈現雙順差
縱觀2012年的國際收支情況,歷經十餘年的「雙順差」現象不復存在,中國國際收支出現「經常項目順差、資本與金融項目逆差」搭配的新格局。
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1931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168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966億美元。
「2012年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較2011年增長6%。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初步形成『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新格局,外匯儲備增長明顯放緩。」外匯局對此指出。
經常項目盈餘收窄 投資收益逆差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國際收支總順差1763億美元,下降56%,大大低於2007年~2011年年均順差4552億美元的規模。
根據外匯局數據測算,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為2.3%,已處於國際認可的合理范圍之內。一般而言,這一比值反映經常項目是否出現過度盈餘,國際上通常認為低於4%是較為合理的區間。我國這一比值曾在2007年達到10.1%的高峰,印證了此前中國國際收支出現過度的貿易盈餘。而此後數年,該比值逐步回落。
外匯局指出,2010年~2012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佔比的下降,主要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變化。
「我國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推動了進口增長。」外匯局稱,「其次,我國更加註重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態環保,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加大了出口企業相關成本。」
根據外匯局統計數據,2005年~2011年,我國對外投資收益率均值為3.3%;美國這一比率為4.3%,德國和日本分別為3.8%和3.4%。
業內也有觀點認為,我國投資收益差額為負,原因不在於對外投資回報太低,而是利用外資成本較高,這反映了我國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的結構性差異。
「投資收益出現逆差可能有很多種情況,一方面可能有一部分投資收益當年期沒有迴流。」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稱,「另一方面主要是由於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收益低於外資對華投資收益,這種情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
而從收益項目的最新變動情況來看,2012年投資收益項目逆差421億美元,下降40%。
對於下一階段的經常項目管理政策趨向,外匯局指出,需要按照「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機制。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資本項目首次逆差
去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168億美元的逆差,這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逆差。全年跨境資本流向改變了單邊流入的格局,開始呈現明顯的雙向變化。
外匯局指出,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主要是非直接投資項目逆差較大,反映了境內主體境外資產運用的增加和對外負債的減少。
宋泓認為,資本項目出現逆差很重要的原因是藉助人民幣升值,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增加,並且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發酵,國際市場上的一些投資機會對中國企業很難得,因此出現了比較集中的企業對外投資現象。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其他投資項下凈流出2600億美元,上年為凈流入87億美元。其中,其他投資資產凈流出(即對外資產增加)2316億美元,其他投資負債凈流出(即對外負債減少)284億美元。
另一方面,從銀行信貸收支的數據看,2012年銀行新增各類外匯存款1314億美元,除部分發放境內外匯貸款外,其餘均由銀行用於境外放款和投資。
外匯局認為,其他投資對外資產增加和外匯存款的增加,體現了藏匯於民的積極成果。而去年8月外匯局曾正式發文終結強制結售匯制度,允許企業和居民自主保留合法取得的外匯收入。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指出,此類現象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藏匯於民的過程和效果,但也可能是因為一部分外匯沒有上繳到外匯管理局統籌管理,短期內由企業或個人持有。
對於下一階段的資本與金融項目形式,外匯局指出國內外經濟和金融運行企穩,將有利於穩定我國外部需求,吸引長期資本流入,主要發達經濟體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境內外正利差將刺激套利資本流入我國。
「下一階段將把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結合起來,支持企業『走出去』,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局指出。
❹ 一國經常項目逆差對於該國而言意味著A實際資源流出大於流入 B實際資源流入大於流出 選哪個啊 為什麼
b 啊...經常項目逆差表示 借大於貸.貨幣流出大於貨幣進入..資源流入大於資源流出.......
❺ 結合國際收支失衡對經濟的影響解釋我國為什麼一直都是順差
導致國際收支雙順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國經濟中儲蓄大於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我國最終消費率佔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消費不足帶來儲蓄過高,而高儲蓄帶來的是則高放貸和高投資。在國內消費不旺的狀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對外出口來釋放,由此導致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原因之二: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並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採取一系 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原因之三:國內長期實行的對外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國外資金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的外匯流入並不是以購買外國資本品的方式,即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這些外商將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簡單地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然後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資本品,投資生產的產品進一步通過出口產生經常項目順差,從而產生了「雙順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轉移
通過分析十多年來的海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而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二,在商品結構上,我國順差集中在工業製成品,尤其是輕紡和機電產品上,而同一時期初級產品進出口卻由順差變為逆差;第三,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已經由逆差變為順差;第四,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順差遠遠大於一般貿易順差。如果也對比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統計,就會發現,在我國對美、歐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順差是逐漸縮小的。也就是說,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所以,十多年來我國商品進出口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加工出口產業以外商投資形式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歸根到底是我國在世界產業結構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實上,正是由於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製造流動性過剩。
三、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影響
第一,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沖」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下,外匯統一由央行購買。因此,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動的吃進了很多外匯,從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從央行外匯占款存量與基礎貨幣存量變動的趨勢圖可能看出,二者變化趨勢非常一致(見圖4),我們經過簡單計算得出二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98,這說明二者高度正相關。這也證明在近些年來,基於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投放已經成為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於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大致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左右。
由於基礎貨幣投放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因而央行為了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緩解基礎貨幣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要採取經常性的「對沖」操作措施,從商業銀行回籠資金以減少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即外匯占款增量大於基礎貨幣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銀行「對沖」掉。而近年來,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外匯占款增量和基礎貨幣增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見圖4),導致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在國際收支雙順差仍將維持甚至可能更加嚴重的情況下,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是我國貨幣政策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
第二,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限制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也影響了央行的政策調控效果。
面對巨額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的「對沖」操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可能通過「對沖」 完全釋放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同時,「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在人民幣存在很強的升值預期下,外匯會大量流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同樣道理,外匯儲備激增導致的人民幣很強的升值預期,也限制了利率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所以,「對沖」只能說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應該作為日常政策工具而無限期、無休止地使用。目前,央行用於「對沖」操作發行的票據余額高達3萬億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據利率2%左右的水平計算,央行每年為「對沖」操作要支付一筆不菲的成本。
第三,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佔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和與之配套的優惠政策的過度推行導致我國目前的外貿依存度太高,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率從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近70%。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依賴越大,經濟的不確定性就會隨之增加。例如我國目前的出口增長率與美國GDP增長率高度相關(見圖6),這種現象表明我國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會受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第四,國際收支雙順差給人民幣匯率造成持續的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貨幣政策操作的主導權,並陷入人民幣升值壓力與貨幣供給增長的雙重困境。要減輕外匯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這些都會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
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適度升值,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並沒有能夠阻止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長。如果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那麼原本很寬松的貨幣市場將變得過度寬松。這可能會刺激國內資產市場形成泡沫。
第五,國際收支雙順差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銀行資金使用效率值得關注。
巨額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通過結匯轉換成人民幣資金進入商業銀行,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大規模投放在貨幣乘數作用機制下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使市場流動性急劇膨脹。商業銀行的存貸差規模日益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泛濫等問題也開始出現。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能會產生貸款沖動,對資金的使用效率的關注可能遠遠低於對貸款規模的關注,最終可能導致銀行貸款呆壞帳增加和盈利性的下降。
第六, 加劇了我國與相關貿易夥伴國的貿易摩擦。國際收支失衡不可能長期持續,長期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調整壓力。近期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家的重點關注。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國國際收支的長期順差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重點目標,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第七,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流動性過剩還可能會導致投資過熱、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貨膨脹等一系列消極後果。一旦這些問題出現,必然危及整個宏觀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給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造成不確定性。
四、治理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對策
經濟學中講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順差還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狀態。因為失衡就表示資源的錯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狀態盡管可以維持一時,但從長期看都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一國不主動採取措施校正其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那麼,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套利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可能對其結構失衡進行「強制校正」,而這種「強制校正」往往是以國內經濟的破壞性回歸為代價的。日本泡沫經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勢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調整出口導向戰略。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佔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已經到了從根本上改變以出口導向型戰略主導經濟發展的時候了。應當逐步降低高額貿易盈餘,同時不斷優化貿易結構。在出口方面,可以對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簡單加工品徵收出口關稅,並降低出口退稅,從價格信號上影響出口商品結構;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出口,並為有自主創新能力產品的出口創造更多的優惠條件,從產業政策上引導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在引鼎場尺渡侔盜躊醛穿互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策略上,有必要調整引資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和效益。目前我國已經通過內外資企業的兩稅合一來實現內外資在稅收上的國民待遇。今後,還應調整各地引進外資的政策,逐步取消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在控制外資流入數量的同時,提高外資流入的質量。
二是要擴大內需,化解國內儲蓄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消費不足,儲蓄過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儲蓄、促進內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改革現行收入分配製度。中國消費水平低的問題首先是因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個收入問題,並不是消費的問題。所以,要刺激消費,首先是要增加農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經濟學基本理論認為,富人的消費傾向低,窮人的消費傾向高。而我國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長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階層獲得,但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比較低的。因此,要擴大消費的比例,就得改變現在的收入再分配製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額,縮小收入差距,從而從整體上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
其次,盡快實現公共財政的轉型。目前,我國本幣凈儲蓄的積累,是促成投資擴張和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幣儲蓄率過高的源頭正是我國財政政策在公共建設領域的長期缺位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國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遠遠不夠,導致居民自身要為這些公共產品來買單,其未來消費支出的預期過高,只能通過控制當前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來應對。只有加速國家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加大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使社會抵抗風險的能力加大,每個人的儲蓄率下降,才能縮減私人部門的凈儲蓄動機,持續有效地啟動內需。
三是要加強國際間政策協調。我國的貿易失衡不僅源於自身結構性失衡,也部分地源於主要貿易夥伴的結構性問題。只有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才能有效地解決我國貿易失衡問題。特別是對於當今世界貿易赤字主要來源、也是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的美國,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貿易失衡的調整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國採取措施擴大私人消費、逐步放開對外投資、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重要調整的同時,美國也應該至少在以下方面採取調整措施: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壓縮居民消費規模;放鬆對華出口管制等。因此,調節貿易平衡是貿易夥伴國之間的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貿易夥伴國的積極配合。我國應加強談判力度,提高國際間的政策協調能力,爭取主要貿易夥伴國的積極配合。
❻ 為什麼2011年國際收支中收益逆差突然增大
根據2012年金融數據顯示,繼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出現1998年以來首次季度負增長後,2012全年儲備資產增量大幅減少。資本的跨境流動也從單邊順差轉成雙向流動。表1的數據顯示2012年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高達1173億美元,比2011年順差1861億美元大幅減少了3034億美元。國際收支賬戶從「雙順差」格局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正常態,這也意味著國際收支總體將趨於平衡。這種現象是由於投資負收益以及資本外流所導致的。首先關於負收益,從1998年以來的數據顯示,只在2007年、2008年、2009年這3年期間投資收益凈額為正。其投資收益凈額累計高達-1654億美元。而2012年服務貿易與海外投資負收益合計高達1130億美元,投資負收益問題呈現十分嚴重的態勢。其次資本外流問題。主要有這樣幾個關鍵因素:1、由於中國的富人群體在將資產轉移至海外。2、與進出口相關的公司企業轉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隨著中國投資環境的良性化發展國際直接投資也不斷湧向中國。但是近些年來中國的對外投資額也在不斷增長。2002至2011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速達44.6%。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201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1.69萬億美元,年末存量21.17萬億美元。而201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佔全球當年流量和存量的4.4%和2.2%,分別排在第6位和第13位。3、2012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整體走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年初到5月初,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穩中略升。第二階段,自5月中旬到9月初,人民幣中間價和即期匯價雙雙走軟。第三階段,9月中旬至今,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即期匯價重新轉強。從這足以看出由於受到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劇烈波動的影響,國際資本也自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流出中國。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總體持上升階段,但資本流出也受到了劇烈波動的影響。預計未來5―10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量也將上升到新的高度。
❼ 為什麼對外投資會增加我國的外匯儲備
應該是外商對中國的投資會增加我國的外匯儲備,如果是中國對外投資,那就會減少我國版的外匯權儲備,因為外國政府相對於美元的外匯儲備並不認可人民幣。
外匯儲備來源於一個國家的外匯收入,其按照收入一般分為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經常項目收入,也就是當一個國家的出口貿易順差大的話就會增加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
第二種:就是資本項目收入,也就是一個國家外商直接投資大於本國對於國外的投資也會增加一個國家的外匯收入。
總的來說要提高外匯儲備也就是要提高本國出品產品的競爭力,和擁有一個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
相關知識點: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❽ 請問一下我國在外直接投資出現逆差說明了什麼 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出現順差又說明了什麼
愛國者國慶60周年演講稿:放歌祖國60年
天安門廣場上的巍峨的華表,記載了共和國60年的歷史滄桑。歷史的耳畔,銘記著祖國60年前建國禮炮的隆響,60年前,一位巨人俯瞰著世界、聲音洪亮, 讓全世界震撼了,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那鮮紅勝利的旗幟,在北京、祖國的各地迎風飄揚,從此中國人民昂起了頭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歷史銘刻如歌的歲月,塗染金秋十月的陽光,一聲嘹亮慷慨激昂,築起了一座共和國的豐碑,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輝煌的紀元,激揚的文字,輝煌的歷史,抒寫了新中國燦爛的篇章,人民自豪地指點江山。苦難的祖國母親,敞開黃河的胸懷,長江的臂膀,長城由衷地歡暢,祖國豪邁地走進了共和國時代,也走向了繁榮富強。謳歌共和國的歷史,60年繽紛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海之濱,山之陽。泛起層層漣漪,響起陣陣回響,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一個主題:偉大祖國母親萬歲!我們以《詩經》關雎的歌喉,以屈原《橘香》的音韻,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秦腔、用梆子與鼓詞唱響您歷史恢宏歲月的滄桑與輝煌,唱響您不屈的尊嚴與神聖。我們回想建國恢復經濟三年;回憶抗美援朝通過鴨綠江,回想「三反」五反歲月「,從人民公社號聲嘹亮,祖國十年麥浪滾滾閃著金光……文革浩劫留下多少遺憾與悲壯……,階級斗爭不是人民走向富裕,國家走向富強的方向!國人不會忘記計劃經濟時期憑證供應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兩件新的衣裳,「過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們那個時期的同齡人都有過的願望,買東西憑票更是讓國人難忘,三十年前,許多家庭只有一間住房,幾乎相同的布局就是一個大立櫃和一張床……
6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60年的個人經歷讓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60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國家經濟在三十年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三十年間發生著巨變,衣食住行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哪一樣都是翻天覆地的改善。六十年間的種種變化讓我感慨多多,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黃金時代,這種幸福和安定和諧的局面也需要我們倍加珍惜和維護,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奮斗,祖國還會越來越富強,人民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改革開放,使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手挽手,心連心,團結救災的願望!
改革開放,使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亂又臟。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綜合國力大幅度增長。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和增強。
60個春秋,錦綉大地神采飛揚。60個春秋,江山如畫詩意酣暢。 60個春秋, 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放歌農村豐收的喜悅與歡唱。 60個春秋,奧運鳥巢拱起鋼鐵的脊樑,神舟實現太空翱翔。60個春秋,一座座天塹變通途, 雄偉的三峽大壩鎖住萬里長江。60個春秋,人民的軍隊威武雄壯,捍衛祖國的江山鐵壁銅牆。 60個春秋, 改革的春風,讓人民喜奔小康,實現了舉辦奧運會的夢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 勃發出震驚世界的力量, 實現著光榮與夢想!
讓您的靈魂與精神唱響。親愛的祖國,讓我們以億萬雙手,編織花壇錦綉,建造華燈明亮;讓我們在金黃季節里,黃金般的早晨,把五星紅旗飄揚國歌唱響,唱響千百年來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黃河猛、長江長、泰山雄、昆侖莽,萬里山河浩浩盪盪從天安門前走過,走過一隊隊鐵軍,走過一隊隊鋼搶,走過一車車導彈,走過60年共和國的無比輝煌……走出中國人民最風光最風情的步伐,走出的方陣顯赫中華民族最壯美最雄壯!親愛的祖國,五千年的蘊含和積淀,60年的揚棄和繼承,和平與發展是共和國熱切表達的希望。祖國啊!我為你自豪,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匯入歷史的長河,永遠在我的胸中激盪。祖國啊!我為你驕傲,在這精彩神奇的土地上,構建和諧社會的藍圖,一次次萌發騰飛的希望,煥發出科學發展的容光。滿懷豪情的展望未來,執著的堅信20年後的暢想,中華民族的明天更加絢麗美好!共和國一定會走向新的輝煌!
❾ 中國近幾年國際收支為什麼從雙順差變成一順一逆以及用的政策
縱觀貳0依貳年的國際收支情況,歷經十餘年的「雙順差」現象不復存在,中國國際收支出現「經常項目順差、資本與金融項目逆差」搭配的新格局。 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貳0依貳年全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依9三依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依陸吧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9陸陸億美元。 「貳0依貳年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較貳0依依年增長陸%。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初步形成『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新格局,外匯儲備增長明顯放緩。」外匯局對此指出。 經常項目盈餘收窄 投資收益逆差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國際收支總順差依漆陸三億美元,下降5陸%,大大低於貳00漆年~貳0依依年年均順差四55貳億美元的規模。 根據外匯局數據測算,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為貳.三%,已處於國際認可的合理范圍之內。一般而言,這一比值反映經常項目是否出現過度盈餘,國際上通常認為低於四%是較為合理的區間。我國這一比值曾在貳00漆年達到依0.依%的高峰,印證了此前中國國際收支出現過度的貿易盈餘。而此後數年,該比值逐步回落。 外匯局指出,貳0依0年~貳0依貳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佔比的下降,主要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變化。 「我國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推動了進口增長。」外匯局稱,「其次,我國更加註重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態環保,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加大了出口企業相關成本。」 根據外匯局統計數據,貳005年~貳0依依年,我國對外投資收益率均值為三.三%;美國這一比率為四.三%,德國和日本分別為三.吧%和三.四%。 業內也有觀點認為,我國投資收益差額為負,原因不在於對外投資回報太低,而是利用外資成本較高,這反映了我國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的結構性差異。 「投資收益出現逆差可能有很多種情況,一方面可能有一部分投資收益當年期沒有迴流。」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稱,「另一方面主要是由於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收益低於外資對華投資收益,這種情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 而從收益項目的最新變動情況來看,貳0依貳年投資收益項目逆差四貳依億美元,下降四0%。 對於下一階段的經常項目管理政策趨向,外匯局指出,需要按照「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機制。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資本項目首次逆差 去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依陸吧億美元的逆差,這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逆差。全年跨境資本流向改變了單邊流入的格局,開始呈現明顯的雙向變化。 外匯局指出,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主要是非直接投資項目逆差較大,反映了境內主體境外資產運用的增加和對外負債的減少。 宋泓認為,資本項目出現逆差很重要的原因是藉助人民幣升值,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增加,並且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發酵,國際市場上的一些投資機會對中國企業很難得,因此出現了比較集中的企業對外投資現象。 數據顯示,貳0依貳年,我國其他投資項下凈流出貳陸00億美元,上年為凈流入吧漆億美元。其中,其他投資資產凈流出(即對外資產增加)貳三依陸億美元,其他投資負債凈流出(即對外負債減少)貳吧四億美元。 另一方面,從銀行信貸收支的數據看,貳0依貳年銀行新增各類外匯存款依三依四億美元,除部分發放境內外匯貸款外,其餘均由銀行用於境外放款和投資。 外匯局認為,其他投資對外資產增加和外匯存款的增加,體現了藏匯於民的積極成果。而去年吧月外匯局曾正式發文終結強制結售匯制度,允許企業和居民自主保留合法取得的外匯收入。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指出,此類現象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藏匯於民的過程和效果,但也可能是因為一部分外匯沒有上繳到外匯管理局統籌管理,短期內由企業或個人持有。 對於下一階段的資本與金融項目形式,外匯局指出國內外經濟和金融運行企穩,將有利於穩定我國外部需求,吸引長期資本流入,主要發達經濟體繼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境內外正利差將刺激套利資本流入我國。 「下一階段將把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結合起來,支持企業『走出去』,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局指出
❿ 我國對外貿易到底是順差還是逆差
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
作用,是各國加速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
濟發展的「推進器」,進出口也從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厚的外匯儲備成為我
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定心丸」。隨著貿易順差大量產生,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
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海關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一張一
張進出口報關單累加、審核、統計出來的,其准確性、權威性國際公認。通過對海
關統計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可以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和貿易順差問題有一個更加
清晰的認識。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推動了
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
198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27.9億美元;之後
經過6年的發展,於1994年再邁一個千億美元的台階;1997年,外貿總值突破3000
億美元,並首次躋身世界10大貿易國行列。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對外貿易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年都以20%
以上的速度遞增,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2004年對外貿易進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6年對外
貿易進出口高達1.7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並進一步縮小與第二大貿
易國的差距;加入世貿組織5年間合計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從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
織之前23年的總和;2006年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
對外貿易的良好發展,對於解決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國產品
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表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
經濟部門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
品、原材料、技術等,加速工業化進程,改變傳統產業格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
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
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
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
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
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
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
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
過對外貿易得以實現,2005年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
進口第三大國。由於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
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
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四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規模效益。
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2001年底
我國的外匯儲備剛剛超過2000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1萬億美元,同期貨物貿易順
差累計達到3675億美元,相當於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43%。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
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
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
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據有關專家分析,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
,有效帶動了國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184萬人,是近年來新增就業人數最多
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積極作用。與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的發展更具開放
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更大,多年來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長
。據有關專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
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貿易順差是我國積極利用外資政策和特有貿易結構的必然結果,也是國內
經濟長期健康快速發展的正常表現
長期以來,我國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近幾年世界經濟全面增長,
為我國積極利用外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要
貿易方式、以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出口主體的我國特有的貿易結構。這是我國對外貿
易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一方面,我國良好的工業配套能力和大量廉價勞
動力,加速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另一方面,由於加工貿易實行保稅政策,對於
外資投入加工貿易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因此,長期以來,加工貿易成為我國外貿的
「半壁江山」。加工貿易是一種增值的貿易形式,必然產生貿易順差。2006年我國
貿易順差總額為1775億美元,其中,進出口為逆差的貿易方式有:外商投資企業設
備進口逆差278億美元,保稅區、保稅倉庫進出口逆差600億美元,還有其他貿易方
式有部分逆差;進出口為順差的貿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貿易進出口順差831億美元
,而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則高達1889億美元,超過了貿易順差總額。由此可見,當
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增長。2006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達
630億美元,已經連續3年保持在600億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入到了製造業
中。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全球500強已有480多家在華投資,我
國已成為一些重要工業品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
位日益鞏固。一方面,外商投資企業面向國內市場生產,替代了部分進口需求。鋼
材、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尿素等產品進出口態勢已經發生
了明顯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市場有限,外商投資企業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
求。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
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除上述兩個長期因素外,我國貿易順差問題也與下面三個短期因素有較大關系
:
一是部分企業在出口退稅率調整前突擊出口。近兩年,國家對「兩高一資」(
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相繼調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率。企業往往根據政策調
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擊出口。如2006年鋼材、服裝等產品集中突擊出口現象較為明
顯。
二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促使企業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幣兌美元
匯率相比匯改前累計升值幅度已達6%。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
規模大、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將會帶來好處,而對以出口為主、
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則會帶來沖擊,如電子、紡織、機械等行業。為
了減小或避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沖擊,許多企業紛紛加快出口步伐,而對進口采購
則持觀望態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價格。由於近年來國內土地、原材料、勞動
力等價格上升,導致企業出口成本上升,許多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轉嫁部分成本
。與2005年相比,2006年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上升4.2%,而進口價格總體僅上升3%。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國家打擊出口騙稅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企業守法自律意識的
不斷加強,企業出口騙稅違法行為逐步減少;導致出口價格總體水平提升的直接因
素是人民幣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總體上升。因此,從海關統計角度分析,所謂「大
量出口高報價格以騙取出口退稅、導致巨額虛假貿易順差」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
除此以外,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對我國實行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出口封鎖,導致
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所急需的技術及其設備進口不足,這也是造成大額貿易順
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必須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貿易順差大幅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我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和特有的貿易結構,決定了我國貿易順差現象將長期
存在。國際上判斷貿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貿易順(逆)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額相比,
在10%以內的為基本正常,這個10%也可稱為貿易失衡「警戒線」。2006年我國貿易
順差1775億美元,約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10.1%,剛剛觸及「警戒線」。從當前世
界第一大出口國德國的情況來看,德國從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間,對外貿易均為
順差,2002年貿易順差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過1900億美元。
其中貿易不平衡度超過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達12.7%,超過我國目前的貿易不
平衡程度。因此,我國目前存在的大額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額貿易順差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如: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
貿易摩擦加大,出口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風險增大;我國外匯管理面臨更加放
開的國際壓力;國內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等。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
既積極、又穩妥的辦法,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不但要在外貿領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領域動腦筋,
不但要在轉變出口增長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擴大進口、增加內需上做文章。首先
,要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刺激內需,改善國內消
費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通過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的
產品目錄,對「兩高一資」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進行政策調整。再次,對利用外資政
策進行必要的調整,由「招商引資」轉為「選商擇資」、「養商育資」等。第四,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合理引導升值預期。第五,在調整出口結構和擴大進口
方面做一些具體的工作,特別是要促使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放鬆高精技術及其產品
對我國的出口限制,使進出口結構更趨優化,緩解順差上升過快的壓力。
總之,面對大量貿易順差產生的新形勢,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既要高度重
視貿易順差問題帶來的外部失衡和內部影響,也要正確認識到貿易順差的客觀必然
性。只要我們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積極穩妥地處理問題,我國對外貿易就能始終
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