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金融體制的利弊是什麼
與其說美國的金融體系有什麼弊端,倒不如說美國整個經濟社會體系專有什麼利弊。美屬國奉行自由經濟的理念,在這樣的理念下,政府對經濟活動很少干預,以致形成今天「小政府」的格局。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結果就是在美國,最優秀的人才都去經濟領域(如銀行保險證券咨詢或是實體經濟)而不是像中國都去考公務員。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作為經濟活動監管者的政府永遠追不上那些經濟領域的天才的腳步,體現就是立法的腳步遠遠落後市場發展的步伐。舉個例子,今天華爾街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或許50年後國會的那幫人才會弄明白是怎麼回事,然後制定法律進行監管,但是那個時候,金融衍生品或許又已經跑出去一百年了。這就是問題所在。
『貳』 美國金融體系的介紹
美國金融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聯邦儲備銀行系統,商業銀行系統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由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主導。

『叄』 美國金融體系是什麼樣的
美國的國債不愁賣不出去,美國只要缺錢了就可以發行國債,自然有人買
『肆』 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金融體系嗎
美國具有世界上最興旺的金融業,其金融監管嚴厲而不失靈敏性。縱觀美國金融監管制度變革的歷史,大致遵照了自在競爭——金融管制——放鬆管制——重新管制的變化過程。
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業較少遭到管制,處於自在競爭時期。直到1914年美國依法設立了中央銀行——聯邦儲藏體系,才標志著美國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制度的構成。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宣布了經濟自在主義的破產,美國政府對金融業的態度從較少干預轉為全面的直接收制。20世紀70年代,美國墮入「滯脹」危機,新經濟自在主義重振旗鼓,並開端影響政府的經濟政策。放鬆管制浪潮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到達高潮,這一方面帶來了金融業的蓬勃開展;另一方面由於在放鬆管制的同時缺乏必要的監視,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金融危機,如20世紀80年代迸發的儲貸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監管進入了理性變革時期,在監管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停止了變革。1999年《金融效勞現代化法》的出台,廢棄了美國66年的分業運營制度,揭開了金融業混業運營的序幕。
從以上金融監管制度的革新過程來看,美國金融監管制度是在一次次整治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樹立並完善的,每一次危機都迫使監管當局對監管重點和監管方式停止調整和變革,以順應金融環境變化的新請求。
『伍』 我國金融體系融資結構與美國的區別是什麼
國金融體系的結構問題:我國一高七偏的金融結構.,非金融機構(居民、企業和政府)的融資結構偏間接融資,金融機構的類型結構偏商業銀行機構,銀行市場結構偏大銀行壟斷。銀行所有制結構偏國有銀行,銀行貸款類型結構偏企業生產經營貸款。銀行貸款對象結構偏國有大型企業貸款。金融區域結構偏大中城市。結構性扭曲的低效能效應個人和企業「借錢難」與「投錢難」同時存在。較多年份國內投資小於國內儲蓄。外資進入和內資外逃同時存在。不同行業和地區企業的資金利稅率相差迥異。作為國有商業銀行主要貸款對象的國有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每況愈下。作為銀行主體的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積累了太多的不良貸款

在美國,銀行資產對GDP的比重為53%,只有德國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國的股票市值對GDP的比重為82%,大約比德國高三倍。因此,美國英國的金融體制常常被稱為「市場主導型」,而德國、法國、日本則被稱為是「銀行主導型
一個金融體系包括幾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第一,金融部門(FinancialSector,各種金融機構、市場,它們為經濟中的非金融部門提供金融服務),第二,融資模式與公司治理(,居民、企業、政府的融資行為以及基本融資工具;協調公司參與者各方利益的組織框架)第三,監管體制(RegulationSystem)。金融體系不是這些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適應與協調。
因此,不同金融體系之間的區別,不僅是其構成部分之間的差別,而且是它們相互關系協調關系的不同
『陸』 美國和中國金融體系的差異。
1、我國金融體系中的金融調控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機構是中國銀監會.
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包括以下機構:
一、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
二、國有商業銀行:
1、中國工商銀行
2、中國農業銀行
3、中國銀行
4、中國建設銀行
三、股份制商業銀行:
1、交通銀行
2、中信實業銀行
3、中國光大銀行
4、深圳發展銀行
5、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6、招商銀行
7、民生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等
四、政策性銀行:
1、國家開發銀行
2、中國進出口銀行
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五、主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1、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2、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銀行
3、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4、國家外匯管理局
六、外資銀行和涉外金融機構。
除了銀行體系以外;包括證券機構
在中國來說,我覺得我們國家是一個新興市場,我們的法律體系還不太完善,我們市場本身的盡管也還是不太完善,所以責任追究機制還不是那麼有效。我覺得我們的央行還不是獨立的,還是政府的一個部分。所以我認為我們國家要避免大的金融危機,有效的機制其實是有一個強大而負責任的政府。
首先中國的金融體制的確效率不高,但是這個效率不高要放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整個歷史過程來看。
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我們的金融體制改革比較落後的格局,是整個經濟改革的需要。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一個微弱的金融壓抑體系,而政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比較有意識地放緩對金融業的開放,利用不是太開放的金融業狀況,比較廉價地從金融體系裡面借錢。能夠維持一些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從而減輕改革的痛苦,這是整個改革的大思路。
當然我們的改革到目前為止非常成功了,所以今天的主要任務是怎麼提高金融體制的效率。
金融業裡面資金的流動跟金融服務的開放恐怕是兩回事,金融資金的服務是指可不可以允許百姓自由地把人民幣資產轉化成美元、日元、澳元出國投資,這一方面我們沒有完全放開。
另一方面是金融業的放開,在我們的金融沒有完全流動的情況下,我們已經邀請到很多境外的跨國金融機構在境內運作,通過金融服務業的開放我們提高了競爭程度和效率。
完全放開金融市場會帶來很大沖擊
『柒』 美國金融發展中形成現代金融體制特徵,
世界各國金融業發展已明顯呈現以下十大特徵和趨勢:一是金融管制放鬆化;二是金融創新化;三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四是融資證券化;五是銀行經營國際化;六是銀行業務全能化;七是銀行資本集中化;八是金融業電子網路化;九是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十是金融監管國際化。
一、金融管制放鬆化
1、價格自由化:即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放開匯率管制,取消證券交易中的固定傭金制度;
2、公平競爭:擴大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和經營權力;
3、加強和改善金融市場的管理:改革金融市場,放鬆金融機構進入市場的限制,豐富金融工具和融資技術;
4、實行資本流動自由化:相繼放寬外國資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以及本國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國外市場的限制。
二、金融創新化
金融創新主要體現於期權和期貨交易的發展,證券市場上大量新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的出現,以及銀行國際業務中貨幣和利率的互換、票據發行便利和遠期利率協議等新的交易技術和業務的發展。
三、金融市場全球化
金融市場全球化是指由於科技進步、金融創新及金融管理的自由化,使得各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緊密連接,逐步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四、融資證券化
美國,融資證券化表現得最為顯著,幾乎滲透到經濟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並成為投資銀行業新的角逐領域,近20年來,國際融資證券化促進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
五、銀行經營國際化
銀行經營跨國界發展,不但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及新的金融工具和技術的廣泛運用,而且加速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進程,90年代以來,銀行經營國際化進一步向全球化發展,並逐漸形成銀行國際業務與國內業務的合理分工,即大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競爭,中小銀行則在國內金融市場上發展。
六、銀行業務全能化
金融業由「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專業化模式向「綜合經營、綜合管理」全能化模式的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金融業發展的主流。
七、銀行資本集中化
銀行並購活動將銀行資本的國際集中化程度再次推上了新的高度,它既向全球吸收資金,又向全球貸放資金,成為貨幣和資本國際流動的主要承擔者。由此可見,這些活動無疑會有力地促進銀行業務向更高層次的全球化方向發展。
八、金融業電子網路化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金融服務電子網路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使得全球金融一體化深深地依賴金融服務電子網路化的發展,同時也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國金融業電子網路化的時代特徵。
九、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
1、從金本位到1945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工;從60年代美國在西方經濟中的地位日趨下降,到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反映了國際貨幣體系日益趨向多元化格局的發展歷程。
2、90年代以後,美元地位有所削弱,日元和德國馬克的地位則不斷增強,從而形成了美元、日元和馬克三幣並重的多元化國際貨幣格局。
十、金融監管國際化
9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地區范圍以及雙邊范圍內各個層次上的國際銀行監管合作都得到了空前發展。
1、巴林銀行倒閉事件表明,監管當局之間的有效溝通可以加強對國際性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的監督與管理。
2、各國監管當局對創造和維護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都十分關注,以便其本國銀行參與其中的競爭。
3、1995年哈利法克斯和1996年裡昂高峰會議的公報都表明,人們對不受監管或監管不充分的金融活動所產生的潛在系統性風險開始給予極大關注。
正是基於這些原因,世界各國政府、中央銀行和監管當局在90年代給予國際銀行監管合作的優先考慮甚於以往任何時候。
『捌』 美國的金融體系和商貿體系與中國有什麼不同詳細一點!!!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中國目前沒有發生金融危機,只是說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金融市場受到一定的沖擊。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較低,不容易受外界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次貸危機對美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房價下跌導致次級貸款者斷供,依靠高杠桿生存的地產商如房地美房利美由於資金鏈斷裂無法付息而倒閉,而這些次級貸款又被投資銀行和SPV機構資產證券化後做成CDO,CDS打包賣出,即是債券,投行自己也買下很多,此時次貸者無法償還貸款,這些資產就成為不良資產無法產生現金流,於是購買者大量虧損,一批投行,保險公司,銀行倒閉。由此產生的悲觀預期使得股指大跌。
中國受到的沖擊主要來自於出口的驟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都有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的傾向,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受到影響不在話下。另外就是一些大的金融機構很不幸也購買了些次級債券,虧損嚴重,比如中國銀行。對股市的影響也主要來自於由於出口下降導致的悲觀預期和一些國際游資的撤離。
從目前的情形看,美政府主要側重於救金融(救金融機構),而中國政府則側重於救經濟(四萬億投資計劃)。本人認為,這場金融危機不能片面的感到悲觀,一方面它可以促進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另一方面促進產業調整,又未必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