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與東盟國家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貿區建成後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大大刺激貿易量的增加,因為大部分產品的關稅降到零,非關稅壁壘也將減少。
其次,雙方相互直接投資將進一步擴大。這得益於兩個條件的成熟:第一,2009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自貿區《投資協議》,雙方開始開放投資市場;第二,中國—東盟100億美元的投資合作基金也將啟動。兩者將刺激投資力度的加大,也可以扭轉目前中國在東盟投資低於東盟在華投資的失衡問題。
此外,在貿易結構中,服務貿易的比重將加大,尤其在金融、保險、電信、旅遊、建築等敏感領域的合作將會進一步展開。
還值得一提的是,自貿區對於雙方產業鏈的調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帶來契機。
㈡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投資協議
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商務部陳德銘部長與東盟10國的經貿部長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投資協議》。該協議的簽署向外界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國和東盟各國願同舟共濟,攜手抗擊金融危機,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為東亞地區和全球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投資協議》包括27個條款。該協議通過雙方相互給予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投資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資相關法律法規的透明度,為雙方投資者創造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資環境,並為雙方的投資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從而進一步促進雙方投資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此次《投資協議》的簽署標志著雙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協議的主要談判,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2002年中國與東盟啟動了自貿區的談判,2003年「早期收獲計劃」正式實施,2004年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 2007年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

㈢ 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的投資
商業策略
中國-東盟基金的投資團隊對潛在投資項目進行盡職調查,內容包括行業吸引力及增長潛力,企業的財務表現和競爭力,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和項目的環保貢獻和社會責任等方面。
基金幫助企業及項目實施有效的商業模式,為其提供增值服務。
基金的具體投資策略包括: 單筆投資額通常介於5千萬至1.5億美元之間; 希望與其他戰略投資者實現共同投資; 採用多元化的投資形式,包括股權、准股權及其他相關形式; 不謀求企業控股權,持股比例小於50%; 可投資非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 綠地投資與褐地投資相結合 社會責任
基金遵守所投資區域的法律法規,採用國際上社會環境管理系統中的高標准來規范旗下投資項目的社會責任,並遵循多種國際通行的反腐敗和反洗錢政策。
基金的被投資公司需要採用世界銀行所倡導的環境和社會(E&S)准則。

㈣ 中國東盟貿易區的現狀和前景的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一東盟自貿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與東盟相互投資不斷擴大。截至2008年底,東盟國家對華投資項目3.2286萬項,合同外資金額1119億美元,實際投入520.1億美元,占我國吸引外資的6.08%。2003-2008年,東盟對華實際投資金額從29.3億美元增至56.4億美元,平均增速達31.1%。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東盟對華投資增速仍達到了24.4%,其中增長最快的是越南,增幅達83.6%。東盟對華投資主要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五國,投資領域包括房地產業、製造業、交通運輸業、賓館、飯店、住宅、金融、零售、石油化工、旅遊、礦產資源開發等行業。
同時,中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對東盟的投資也出現了快速增長態勢。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3-2008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由1.19億美元增至24.84億美元,增長了近20倍,平均增速331.2%。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增幅仍達156.1%,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東盟國家作為主要投資目的地。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尼、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寮國等國,投資領域分布較廣,涉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製造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業、金融業、采礦業和建築業等領域。
隨著中國一東盟自貿區建設的不斷深入,目前東盟國家已經成為中國海外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場和勞務市場。截至2008年底,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簽訂承包勞務合同總額達692.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29.3億美元。新加坡、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是中國在東盟國家開展承包勞務合作的主要市場。 在自貿區的框架下,未來中國還將通過積極推進大湄公河、泛北部灣合作,並參與東盟東部增長區等次區域經濟合作,改善次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次區域內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謀求與東盟尤其是其欠發達國家之間的務實合作與共同發展。
未來,中國與GMS合作成員國在交通、能源、電信、農業、環境、旅遊、人力資源開發、貿易便利化和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同時,還將積極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啟動一批優先合作項目,以海上合作為紐帶,促進區域內各國港口與物流領域的合作,提高通關便利化程度,建成一個富有活力的海洋運輸通道和沿海經濟帶。未來,GMS和泛北合作將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新亮點,為推動中國擴大對東盟的開放合作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同時,中國還將以東盟東部增長區發展夥伴國的身份,積極參與到東部增長區的合作中,落實已經簽訂的《框架合作協議》,與成員國在農林漁業、資源開發、交通、旅遊、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將不斷深入發展。 此外,中國與東盟在能源、環保、通信等領域的合作也將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並成為中國擴大對東盟開放與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量。
㈤ 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的背景
中國-東盟基金是專注投資東盟地區的大型股權投資基金。基金的募集的一期資金規模為10億美元,目標總規模為100億美元。
截至2013年底已完成在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印尼的九項投資。

㈥ 中國東盟經貿合作主要是哪些產業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雙方投資合作逐步加快,在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農業、通訊、電力、勞務合作、工程承包等諸多領域的投資合作進展順利。 2003年至2009年,東盟對中國實際年投資額從29.3億美元增長到46.8億美元;中國對東盟的實際年投資從2.3億美元增長到30億美元,增長超過13倍。2009年,東盟國家在華投資居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其中,新加坡是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國。2010年上半年,東盟對華直接投資約31億美元,中國對東盟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約12億美元。
㈦ 如何解決中國與東盟各國相互投資的問題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28日以絕對多數票通過決定,批准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及其兩個修改議定書,從而為中國與東盟雙方於10月正式簽署加入該條約,在法律程序上鋪平了道路。 這項以「促進該地區各國人民間的永久和平、友好與合作,以加強他們的實力、團結和密切關系」為宗旨的條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於1976年2月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訂立的,兩個修改議定書的制定則是為了使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可以加入條約。條約是東盟基礎性政治文件,被視為東南亞國家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對條約的宗旨和原則及相關條款表示贊同。自1998年以來,東盟多次表示希望中國作為該地區以外的大國第一個加入條約。 東盟是中國的友好近鄰和重要的合作夥伴。中國和東盟各國都十分重視維護和發展睦鄰互信夥伴關系,堅信這種關系的發展對雙方以及本地區的安全、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表明中國與東盟的政治關系大幅度提升,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中國領導人倡導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思想在中國與東盟關繫上再一次得到體現。 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發表了聯合聲明,決定建立面向21世紀睦鄰互信夥伴關系。雙方一致同意將《聯合國憲章》、《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公認的國際法作為處理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近幾年,中國與東盟關系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不斷增強,經濟交融日益緊密,合作越來越富有成果。雙方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建立自由貿易區;雙方發表了《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雙方還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就和平解決爭議,開展南海合作達成共識;今年4月,雙方領導人就非典型肺炎問題舉行特別會議,開辟了雙方合作的新途徑;在本月中旬在金邊舉行的中國與東盟外長會上,雙方就中國作為第一個域外大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達成共識,雙方將於今年10月正式簽署這一文件。 中國與東盟在加強地區合作、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上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區域合作,努力實現與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中國已成為東盟與中日韓(10+3)、亞洲合作對話(ACD)等地區合作機制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將繼續支持本地區逐步建立完善的貿易與投資框架,最終形成物資、人員、技術和信息的自由流動,以積極、開放、包容、合作的態度支持亞洲多層次合作機制齊頭並進發展,調動各種有利因素,不斷增強合作基礎,擴大參與范圍。 隨著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與東盟各國關系將得到進一步的全面發展,中國和平與穩定的周邊關系將得以進一步鞏固,中國與東盟的友好合作與共同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㈧ 直接投資的東盟已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第四大經濟體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今日在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發布會上表示,截至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於平、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張曉欽介紹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經貿合作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高燕表示,截至2002年底,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額累計為301億美元。10年來,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信增額超過700億美元,累計達1007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來華投資771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東盟投資236億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繼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之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據悉,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力生產、商務服務、批發零售、製造、采礦、金融等領域。截至目前,中國共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近2500家,僱用當地雇員近12萬人。與此同時,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額東盟對華實際投資32.6億美元;2012年,這一數字為71億美元,增長一倍多。2013年上半年,東盟對華投資達41億美元,累計超過800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6%。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東盟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