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20貴州六盤水市水利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招聘15人公告報名條件是什麼
貴州六盤水市水利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招聘公告,你看一下他們的公告,對報名條件都有嚴格限制的,一般學歷都是大專以上學歷。
『貳』 六盤水市名稱的由來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地處貴州高原的六盤水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這個被譽為「高原明珠」的城市,是當年大三線建設的產物。1964年5月,根據毛澤東同志關於加強基礎工業和備戰的指導思想,把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戰略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設大三線的戰略決策。決定把沿海工業向西南(雲南、貴州、四川)和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遷移,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科學技術力量,用兩、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投資千餘億元,在西南、西北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建成以攀枝花(四川渡口)鋼鐵基地為中心,及相應的交通、煤炭、電力、建材與有色金屬(銅、鋁等)工業基地,為了長期備戰同時還安排了配套齊全的軍事工業和機械製造工業基地,使地處戰略後方的大三線成為一個初具規模、門類齊全、行業配套、獨立生產的工業體系。這是一個宏偉壯觀的戰略規劃。 1964年6月,國家計劃委員會、煤炭工業部按照三線建設的總體規劃,開始對西南三省19個礦區進行實地考察,結果認定地處貴州西部的六枝、盤縣、水城礦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7月在四川西昌召開的西南三線建設長遠規劃會議上確定六(枝)盤(縣)水(城)煤炭工業基地為三線建設重點配套項目。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國家計委、經委和煤炭部等還在北京、重慶、貴陽、昆明、成都、渡口、會里等地開會討論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建設的問題。總的布局設想是按照當時六盤水礦區的精查儲量(87億噸),先在六盤水安排1千萬噸左右的設計生產規劃,經過10年努力後,在六盤水周圍逐步擴大建設規模(如納雍、織金等地),最終建成具有2-3千萬噸生產能力的煤炭工業基地。不僅要保證攀鋼用煤,而且能解決南方各省(如兩廣、兩湖、江西等)長期用煤必須「北煤南運」的重大壓力問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為了落實毛澤東同志「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指示,全國各行各業和國家各個部委都投入了大部或主要力量,積極參加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和具體工作,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即為三線建設的主要工業布局和建設規劃奠定了基礎。國家煤炭部、鐵道部、交通部、冶金部、建材部、水利電力部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工程兵分別奉命派遣大批地質、設計、施工隊伍開進六盤水地區,到1966年7月止,已集中了7萬多人的建設隊伍,加上地方支援力量,共有10萬餘人投入了六盤水開發會戰。在建設方式上採取了用大兵團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辦法;在領導體制上採取建立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等各級戰斗指揮部及黨的組織,建立礦區人民委員會,實行黨政一體、高度集中、政企合一、工農聯盟的辦法,同時借鑒國外托拉斯的經驗進行管理,還採用了將施工隊伍整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工改兵)的辦法;在指導思想上以解放軍和大慶為榜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生產上採用先進技術,生活上因陋就簡。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李富春、彭德懷、李井泉、余秋里、谷牧、程子華、呂正操等先後到六盤水礦區視察,對六盤水的建設作了重要指示。所有參加六盤水會戰的幹部職工,在毛澤東同志指示的鼓舞下,在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以極高的建設熱情和奉獻精神,創造了驚人的業績。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在荒涼落後的六盤水地區就開工了礦井12對,生產能力達825萬噸;洗煤廠4個,洗選能力410萬噸;還建成了為其配套的機械製造廠和修配廠、電廠、礦燈廠、火葯廠,以及礦醫院、總倉庫、水源、鐵路專用線、公路等等。在重點開發六盤水煤田的同時,西南環線成都-昆明、重慶-貴陽、貴陽-昆明三條鐵路開工建設,水城鋼鐵廠、水城發電廠、水城水泥廠等冶金、電力、建材工業迅速興起。正當六盤水三線建設初步取得成果,各項工作開始走向正規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運動暴發了,六盤水被戴上了「黑樣板」的帽子,整個礦區建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而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由於黨和國家的重視及各級黨組織的領導,廣大共產黨員、幹部、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和支援六盤水建設的解放軍指戰員共同努力,六盤水礦區的開發建設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73年,歷經8年的大會戰基本結束,支援六盤水建設的部分單位、部隊3萬多人奉命調離。1975年,鄧小平同志復出並開始抓整頓,煤炭部渡口現場會肯定了六盤水是三線建設的「紅樣板」,六盤水的開發建設又逐步恢復。到了1978年,六盤水礦區建設已初具規模,成為一個以煤炭為重點、包括冶金、電力、建材等工業在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六枝、盤江、水城三個礦務局已建成礦井22對(投產21對),設計總能力1120萬噸,建成洗煤廠5個,設計能力491萬噸,建成了為煤礦生產服務的機械製造廠、礦燈廠、火工廠等;水城鋼鐵廠已達到年產25萬噸生鐵;水城發電廠年發電量已達到5萬瓩;水城水泥廠已年產水泥60萬噸。三線建設的偉大成果,為六盤水地方政權的形成奠定了堅定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組織基礎,為六盤水的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考慮到六盤水的長足發展和便於實行全面規劃統一領導管理,貴州省政府於 1975年5月向國務院建議將六盤水地區改設為六盤水市(省轄市)。1978年12月18日,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當天,國務院以國發(1978)264號文件批復,同意將六盤水地區改設為六盤水市,轄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縣級特區。從此,在黨的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六盤水市的發展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六盤水市的體制沿革]1964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建設大三線的戰略決策,6月確定貴州省的六枝(時屬安順地區)、盤縣(時屬安順地區)、水城(時屬畢節地區)礦區為三線建設重點。1965年1月,經國家經委批准成立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西南煤指),3月,中共貴州省委支援三線建設領導小組成立。1965年11月29日,貴州省人民委員會決定設立六枝、盤縣、水城礦區人民委員會,受煤炭工業部和貴州省人民委員會雙重領導,從貴州省的六枝、盤縣、水城、威寧、普定、鎮寧和雲南省的宣威劃出部分區、社(隊)歸新成立的三個礦區,原六枝、盤縣、水城三縣仍歸安順、興義、畢節地區管轄。1966年2月22日,礦區改稱特區。4月,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六盤水地區工業建設總指揮部。1967年春,貴州省軍區對六盤水實行軍事管制,六盤水地區工業建設總指揮部自然消失,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名存實亡。1967年10月29日和1968年4月18日,經貴州省革命委員會、貴州省軍區批准先後成立水地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地革籌)和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地革委)。1970年12月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復同意成立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地區一級政權機關,撤銷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原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特區分別與郎岱(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縣合並為六枝特區、盤縣特區、水城特區,行使縣一級職權,歸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8年1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六盤水地區改設為六盤水市(省轄市),下轄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特區。 1987年12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水城特區,分設鍾山區和水城縣; 1999年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盤縣特區更名為盤縣。至此,六盤水市轄一特區二縣一區,為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鍾山區。人口266萬,面積9914平方公里。 [六枝特區] 原為郎岱縣。1950年1月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安順專區。 1960年5月27日撤消郎岱縣,改設六枝市。1962年10月2日六枝市改為六枝縣。1965年11月29日三線建設時期在六枝境內設立六枝礦區人民委員會,受煤炭工業部和貴州省人民委員會雙重領導,六枝縣仍歸屬安順專區。1966年2月22日,礦區改稱特區,同時六枝縣復名郎岱縣。1970年12月2日,原六枝特區與郎岱縣合並為六枝特區,歸六盤水地區領導,行使縣一級職權。 1978年12月18日,六盤水地區改為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名稱不變,歸六盤水市領導。 [盤 縣] 原為盤縣,1949年12月解放,1950年4月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興仁專區。1952年12月4日興仁專區改為興義專區,盤縣隸屬關系不變。1956年7月18日,興義專區撤銷,與安順專區合並,盤縣歸安順專區。1965年8月17日恢復興義專區,盤縣復歸興義專區。1965年 11月29日三線建設時期在盤縣境內設立盤縣礦區人民委員會,受煤炭工業部和貴州省人民委員會雙重領導,盤縣仍歸屬興義專區。1966年2月 22日,礦區改稱特區。1970年12月2日,原盤縣特區與盤縣合並為盤縣特區,歸六盤水地區領導,行使縣一級職權。1978年12月18日,六盤水地區改為六盤水市,盤縣特區名稱不變,歸六盤水市領導。1999年2月 28日,盤縣特區更名為盤縣。 [水城縣] 水城縣,1950年2月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畢節專區。 1965 年11月29日三線建設時期在水城境內設立水城礦區人民委員會,受煤炭工業部和貴州省人民委員會雙重領導,水城縣仍歸屬畢節專區。 1966年2月22日,礦區改稱特區。 1970年12月2日,原水城特區與水城縣合並為水城特區,歸六盤水地區領導,行使縣一級職權。1978年12 月18日,六盤水地區改為六盤水市,水城特區名稱不變,歸六盤水市領導。1987年12月15日,撤銷水城特區,分設水城縣和鍾山區。 [鍾山區] 1987年12月15日,鍾山區建立,為縣級區,歸六盤水市領導。參考網站: http://sw.gzlps.gov.cn/art/2005/03/26/art_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