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2018年基金公司利潤

2018年基金公司利潤

發布時間:2021-04-25 08:05:26

① 國內有哪些比較好的公募基金公司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2019年全年易方達基金以4047.87億元的非貨幣基金規模位居榜回首;華夏基金非答貨幣基金規模3437.02億元排名第二;博時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3270.39億元位列第三。規模超過3000億元的還有廣發基金和匯添富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分別達3184.45億元和3104.48億元。
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有南方基金、中銀基金、嘉實基金、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

② 2018年基金經理收入會不會下降

基金從發行來到集中認購,然後幾個月的源封閉期(基金經理用募集到的基金資金買入各類證券品種),然後就會打開,投資者可以自由申贖,
如果一個基金規模過於龐大,基金會被暫停申購但可以贖回,如果規模過於小,基金會被大力宣傳投資者買入(通過分紅或拆分等營銷手段)
如果一個新基金在發行募集期很多人搶購,那麼基金就會被按照一定比例配售,就是說你有錢也不一定買到或者全額買到

③ 2018年貨幣基金收益排行榜

謝謝邀請!
你可以在基 金買 賣網——基 金收 益排 名欄進行篩選。
也可以在基 金買 賣網——基民 愛問向老 師提問。希望能幫助到您。

④ 多家基金公司都會跟隨機構布局年報行情嗎

時值年報行情,估值、盈利成為基金經理選股的主要邏輯。多家基金公司表示,藍籌龍頭及低估值績優成長股都會關注。九泰基金宏觀研究策略組組長王義發表示,中小創的機會正在醞釀,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2018年流動性有望出現改善,銀行間利率或下調,有利於中小創公司股價回升。其二,創業板整體估值已處於底部區域,若後期市場風險偏好回升,將帶來較大的盈利空間。今年以來,很多公募基金集中調研中小公司,雖然業內尚未形成重配的共識,但大多數已開始准備,試圖打好「前哨戰」。

盈米財富基金分析師陳善楓認為,參與年報行情需要注意三點。首先,敢於率先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業績一般較好,這也是年報行情開展的基礎。其次,重點關註上市公司的業績快報,對於行業龍頭可給予足夠的重視。最後,受偏好高分紅的外資不斷進入,以及監管層對A股現金分紅重視等因素影響,高分紅股也值得配置。

⑤ 目前哪個公司的貨幣基金的年收益率比較高

總體來看,國內各家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收益水平都非常相近,沒有哪專只貨幣基金或者哪家屬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收益明顯偏高。
接著到我回答問題,當天2018年5月6日,按照,所有國內貨幣基金最近一年收益率高低排序,收益最多的是興全貨幣基金b,該基金最近一年的收益率是4.71%。
排在第一百名的是天弘弘運寶貨幣基金,該基金最近一年的收益率是4.26%。
兩者排名雖然差距一百名,但整體的收益率差別不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內主要貨幣基金的收益差別微乎其微。這是因為貨幣基金的投資目標和投資方式的特性來決定的。

⑥ 1000元投資基金一年能掙多少錢

基金的收益率是不固定的。

⑦ 你們買多少年基金了總共盈利大概有多少

我第一次接觸基金應該是16年左右。當時我還存了余額寶。曾經支付寶推薦的投資白酒,我都不知道是什麼,閉著眼睛買了1000塊 大概過了一年零一個月,看到虧損100多,以為這個東西沒保障!然後就清倉了 基金正式申購應該在2018年左右。我買了一個醫療基地1000和一個黃金首飾。黃金首飾基數波動,賺了100多塊就賣了 後來我只保留了醫療基地 就是這個醫療基地,我眼睜睜的看著它的收入增長到120%,期間一直沒有加倉 我還是沒有意識到用基金可以賺錢,因為我只買了一千,收益好像不明顯 直到今年疫情,我回娘家呆了很久,和哥哥談基金的事。這也是一次隨意的談話 沒想到他是認真的。他去證券公司買了50萬的債券基金(他不懂,只知道比買正規理財好)。

⑧ 2018年指數基金公司分紅排名

2018年僅剩下最後一個月的時間,基金業績年度排名爭奪戰也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縱觀2018年整專年的基金業績情況,可以屬說是屍橫遍野。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日,僅有貨幣型、債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為正,權益類基金幾乎全軍覆沒。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為-19.02%,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為-11.88%,QDII基金平均收益為-4.62%,債券型基金平均收益為4.42%,貨幣型基金平均收益為3.46%。

⑨ 2018年,怎麼配置基金能賺錢,而且是穩健的賺錢

導言

2015年以來分級基金、定增基金、保本基金、委外定製基金與貨幣基金或多或少都受到監管影響。

同時公募基金的規模已經從最初的幾百億規模增至逾十一萬億,如同達里奧新書《原則》中所述的那樣「唯有進化是唯一不變的」。

那麼對於基金公司而言,2018年如何布局基金產品線呢?

一、投資者的進化

如果問個人投資者買基金的目標是什麼?

那一定是賺錢,而且是穩健賺錢。

但是歷經被市場無數次教育,以及被騙子的無數次忽悠,投資者們都覺得自己這個目標有點不切實際了,並且開始逐步認可基金長期投資的價值,資產配置理解也開始深入人心。

另外一方面,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中的佔比也逐年提高。

機構投資者偏好績優基金與工具化產品,隨著機構投資專業化,預計對工具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

如果問投資基金最大的需求是什麼那一定非養老需求莫屬,而且美國共同基金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截至2016年底,美國共同基金規模的89%持有人為個人投資者,這些個人投資者都是通過養老賬戶(401K/IRA賬戶)購買的共同基金。

個人投資養老並不是由國家制度決定的,而是由人口結構決定的,如果三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怎麼搞計劃都沒問題,但是如果一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怎麼搞計劃都是問題。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個人投資養老是必然趨勢,養老需要長期投資,長期投資收益最佳的便是股票資產,投資股票資產最優的途徑就是公募基金。

前面兩個結論相對比較明確,中國未來是否可以建立如同美國市場那樣的買方投顧制度?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

所謂的買方投顧指從投資者那裡直接收取咨詢費而非從產品方獲取銷售傭金,誰給錢就為誰賣力、就以誰利益至上在投顧市場同樣適用。

假設買方投顧制度建成,那麼買方投顧與投資者利益一致,導致買方投資者的專業化程度大幅提升,相對應的是對以指數基金為代表的低成本基金需求的激增。

二、資產配置的需求

經歷2015年的閃電下跌之後,2016年可謂是資產配置元年,接著2017年公募FOF出現。

如同所有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起初的狀態都是不夠完美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偏股型基金的規模從2007年到2017年基本沒有變化,保持在兩萬億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私募基金崛起導致的分流作用。

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業績誰更好,估計兩者相差不多。但是私募銷售費用更高,所以銷售渠道更喜歡私募基金。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而言,什麼樣的產品是好產品?

如上圖所示,如果在原有產品的資產配置中添加新的產品,有效前沿得到有效的改善則這個新產品就是一個好產品。

頻繁發行新的偏股型基金可以增加權益型基金的規模嗎?

我們已經嘗試了十年時間(2007-2017)證明頻繁發行新產品無法使得偏股型基金整體規模增長,但是可以改變在不同基金公司之間的存量規模。

作為資產配置型投資者而言,筆者更需要一下產品:

長期業績優異的基金:這點估計僅是奢望,歷史優異未來一定優異嗎?

投資海外的QDII基金:歐洲國家股票ETF(法國、義大利等等),亞太國家股票ETF(馬來西亞、越南等等),低成本的Reits基金、低成本的原油基金、低成本的商品期貨基金等等,但是沒有QDII額度。

目標日期基金:很多公司都開始布局,問題是海外401K/IRA賬戶崛起都是基於減稅政策,中國目前尚無資本利得稅,那麼長期投資基金可以減免個人所得稅嗎?

以目前國家財政狀況,這個短期很難、很難,你這個不是要割財政的心頭肉嗎?

FOF資產配置:受制於國內公募基金債券杠桿最大140%,導致海外風險均衡策略在國內都變形成CPPI策略,更多的是噱頭忽悠客戶。

或者再出一個補充政策,風險均衡策略的債券可以上四倍杠桿,估計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基本沒有什麼可能!

杠桿型ETF基金:分級基金都快Game Over,還要搞杠桿ETF,你不要給監管找事了好不好?

其他思路大家繼續,不要有局限性、大膽想。

領導說了,你們繼續想…我們繼續否…產品的創新是有周期性的,2007-2015年是金融產品創新的黃金八年,2015年之後進入嚴監管時期,具體持續多久誰也不知道。

但是估計四五年之後,又是一輪產品創新周期,之後必然產生新的安全隱患,接著就是金融危機……

如此循環往復,這個就是金融產品創新的周期性趨勢,誰也無法改變……

三、基金公司的選擇

目前公募基金有一百多家了,有人說排名三十名之外的死亡概率為99%,當然不排除天弘模式的重現,例如騰訊參股某小基金公司。

截至2017年世界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管理規模為6萬億美元,第二名的領航集團(Vanguard)管理規模近4萬億美元,兩種合計約10萬億美元,約65萬億人民幣,目前整個公募規模僅11萬億,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公募基金公司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換一個角度,我們會發現美國共同基金市場的行業集中度非常之高,估計前十資產管理公司佔比整個行業在90%之上。

而且行業龍頭都是以指數基金為主的公司,相比較主動基金,指數基金的同質化更為嚴重,唯有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才更有競爭優勢。

不僅在美國市場而且在中國市場已經證明,長期獲取超額收益的方法只有一個,降低基金運營成本(管理費、託管費、交易傭金),省下就是賺到的,根據貝萊德與領航集團統計兩者每年可以給投資者節約僅100億美元的費用成本。

資產管理公司或者基金公司是智力密集型企業而不是人力密集型企業,同樣的投資團隊並非因為管理規模增長而需要更多人力,唯有新產品才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才。

未來基金公司選擇僅有兩條路,大而全的資產管理巨頭(指數基金、主動管理)、小而精的特色產品提供商(特色投資、特色產品例如杠桿ETF)。

「唯有進化是唯一不變的」,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而不是坐等。

筆者最討厭哪些說「合規創造價值」的人,什麼百年老店靠合規,但是也要看清趨勢,我們就暫時尊重一下合規吧。

作者丨鄭志勇

來源丨合晶睿智

*重要聲明:「資管縱橫」微信公眾平台所發布的文章或其他內容是基於我們認為可靠且已公開的信息,但我們對這些信息的准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文中觀點不會發生任何變更;文中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操作建議,不構成任何銷售要約,「資管縱橫」不對此提供任何擔保。

閱讀全文

與2018年基金公司利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