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事當窮則變,能變乃能亨,否極應逢泰,門閭喜事重,什麼意思,請高人指點
做人要學會變通,做事情要多方面俱全
❷ 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研團隊
胡喆女士信誠基金副首席投資官、特定資產管理投資總監上海交通大學技術經濟學碩士,16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先後擔任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海通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海通證券資產管理部研究策劃部經理。2006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基金副首席投資官、特定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王旭巍先生信誠基金副首席投資官,信誠增強收益債券型基金(LOF)、信誠添金分級債券型基金和信誠新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經濟學碩士,21年金融、證券、基金行業從業經驗。曾先後任職於中國(深圳)物資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大連期貨部、宏達期貨經紀有限公司、中信證券資產管理部和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基金副首席投資官,信誠增強收益債券型基金(LOF)、信誠添金分級債券型基金及信誠新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
吳雅楠先生信誠基金投資管理部數量投資總監,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醫葯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有色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基金和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基金基金經理統計物理學博士,CFA,18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 擁有豐富的量化投資和指數基金管理經驗。曾任職於加拿大Greydanus, Boeckh & Associates公司和加拿大道明資產管理公司(TD Asset Management)。現任信誠基金投資管理部數量投資總監兼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醫葯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有色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基金的基金經理。
劉儒明先生信誠基金海外投資副總監,信誠金磚四國積極配置基金(QDII-FOF-LOF)、信誠全球商品主題證券投資基金(QDII-FOF-LOF)基金經理20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其中包含8年海外基金經理的專業資歷。曾先後任職於永昌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富邦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金復華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工銀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和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境外投資部,均從事證券投資研究工作,並曾擔任股票型基金和基金中的基金(FOF)的基金經理。現任信誠基金海外投資副總監,信誠金磚四國積極配置基金(QDII-FOF-LOF)和信誠全球商品主題證券投資基金(QDII-FOF-LOF)基金經理。
曾麗瓊女士信誠基金固定收益總監,信誠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誠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信誠新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信誠季季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和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金融學碩士,12年金融、基金從業經驗; 擁有豐富的債券投資和流動性管理經驗;曾任職於杭州銀行和華寶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間,擔任華寶興業現金寶貨幣市場基金的基金經理,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間,兼任華寶興業增強收益債券基金的基金經理。現任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總監,信誠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誠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信誠新雙盈分級債券型基金、信誠季季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及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張光成先生信誠基金股票投資副總監,信誠盛世藍籌股票型基金、信誠周期輪動股票型基金(LOF)基金經理CFA,10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歐洲貨幣(上海)有限公司研究總監、興業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現任信誠基金股票投資副總監,信誠盛世藍籌股票型基金和信誠周期輪動股票型基金(LOF)的基金經理。
王國強先生信誠理財7日盈債券型基金、信誠優質純債債券型基金、信誠添金分級債券型基金和信誠年年有餘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管理學碩士,15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先後任職於浙江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健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理財7日盈債券型基金、信誠優質純債債券型基金、信誠添金分級債券型基金和信誠年年有餘定期開放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張倩女士信誠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誠理財7日盈債券型基金、信誠薪金寶貨幣市場基金和信誠3個月理財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工商管理學碩士,10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職於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擔任交易員;2008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交易員,現任信誠貨幣市場證券投資基金、信誠理財7日盈債券型基金、信誠薪金寶貨幣市場基金和信誠3個月理財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宋海娟女士信誠季季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信誠三得益債券型基金和信誠經典優債債券型基金基金經理工商管理學碩士,10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職於長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擔任債券交易員;於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固定收益類投資經理;2013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季季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型基金、信誠三得益債券型基金及信誠經典優債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閭志剛先生信誠四季紅混合型基金基金經理清華大學MBA,13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先後在世紀證券、平安證券、平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從事投資研究工作1。2008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擔任保誠韓國中國龍A股基金(QFII)投資經理(該基金由信誠基金擔任投資顧問),現任信誠四季紅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楊建標先生信誠優勝精選股票型基金、信誠新機遇股票型基金和信誠幸福消費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楊建標,理學碩士。13年證券金融從業經驗。歷任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受託資產管理總部投資經理助理、平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綜合研究所行業研究員、生命人壽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管理中心研究總監、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籌)投資管理部研究負責人。2010年3月加入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投資經理。現任信誠優勝精選股票型基金、信誠新機遇股票型基金和信誠幸福消費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譚鵬萬先生信誠深度價值股票型基金、信誠精萃成長股票型基金和信誠新興產業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經濟學博士,7年證券金融從業經驗。曾任職於華寶信託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分析師。2008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誠深度價值股票型基金、信誠精萃成長股票型基金和信誠新興產業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鄭偉先生信誠新興產業股票型基金、信誠中小盤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金融學碩士,9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職於華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研究員;2009年加盟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擔任股票研究員及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經理職務。現任信誠新興產業股票型基金、信誠中小盤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李舒禾女士信誠全球商品主題證券投資基金(QDII-FOF-LOF)基金經理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碩士,10年基金從業經驗 2004年7月至2011年初曾任職於台灣寶來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豐富的全球資產配置和ETF投資經驗 2006/9 ~ 2010/9期間擔任寶來全球ETF穩健組合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經理,該基金的投資內容以ETF為主,資產范圍包括股票、債券、商品、REITS、貨幣、杠桿等。 2010/11 ~ 2011/3期間擔任寶來黃金期貨信託基金經理,該基金主要投資於黃金期貨。現任信誠全球商品主題證券投資基金(QDII-FOF-LOF)的基金經理。
聶煒先生信誠新機遇股票型基金(LOF)基金經理碩士學位,CFA,5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歷任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華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2013年4月加入信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職務,現任信誠新機遇股票型基金(LOF)基金經理。
楊旭先生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醫葯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有色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基金和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基金基金經理哥倫比亞大學數學金融碩士、運籌管理學碩士,紐約大學化學碩士。曾擔任美國對沖基金Robust methods公司數量分析師,華爾街對沖基金WSFA Group公司助理基金經理,該基金為股票多空型對沖基金。2012年8月加入信誠基金,曾分別擔任助理投資經理、專戶投資經理。現任信誠中證5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滬深300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醫葯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有色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基金、信誠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分級基金的基金經理。

❸ 陽志剛 陽氏家族的來源問題
一、姓氏淵源:
1、源於姬姓,出自源於東周時期的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考》記載,周朝時期有個附庸方國、陽國(今山東青州),其地與齊國接壤。東周惠王姬閬執政時期,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氏。
2、源於姬姓,出自東周周景王姬貴給少子樊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廣韻》記載,東周時期,周景王姬貴封其少子樊於陽邑(今河南濟源),世稱陽樊。後為避周亂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為陽氏一支。
3、源於鮮卑族,出自代北莫胡盧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莫胡盧氏,代人,(魏)孝文改為陽氏。」
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帶)鮮卑族人入主中原後,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順利平定地方叛亂後,把徹底的漢化政策當成一生最重要的事業的,誰敢阻攔,就得遭到最無情的懲罰。他的親生兒子、十五歲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違抗父親的漢化政策而送了命。
拓拔宏不僅是下令國民禁穿被稱為「胡服」的鮮卑衣,還禁止國民再說鮮卑話,甚至把祖上傳下來用了不知道多少代的姓氏也改成了漢姓,他帶頭把自己的姓「拓拔」氏改成了「元」氏。這還遠遠不夠,他要大臣百姓讀漢書,學禮儀,背儒典,居然還把無上神聖的祭祀儀式也改頭換面,用了漢族那套,築圓丘祭天,掘方池祭地,棄本族天神不顧而祭起昊天大帝和五方上帝。
對於漢化改革政策的實施,北魏孝文帝是極為堅毅的,他完全不理會幾乎所有人的反對;因為他更是強大的,幾乎是獨自一人按著自己的規劃,一步步把整個鮮卑民族這個來自遙遠北方、茫茫草原的桀驁不馴的民族引到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軌道上來。雖然元宏(拓拔宏)以三十三歲壯年病逝,但他成功了。
二、得姓始祖:陽樊。
陽氏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後的周景王時,景王姬貴將自己的小兒子樊封在陽邑(今河南濟源),世稱陽樊。周景王少子的後裔因為躲避內亂來到燕國,並以原來封邑名中的陽字作為家族姓氏,遂成陽氏。陽氏後人多奉陽樊為陽氏的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陽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五百位。
大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周景王年間,陽國被鄰國齊國吞並,陽國滅亡後,陽國的子孫,為陽氏是周景王的後代。陽國原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所在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了懷念故國,就以故國為姓而姓了陽。
另外,關於陽氏的源流,《姓考》一書曾經指出,陽是古國的名稱,周惠王時,齊國人過侵略遷入陽國,陽國亡,子孫就以國為姓。在《通志·氏族略》上則說,陽國與齊國鄰近,閔二年,齊人入侵,陽國子孫就以國為氏。此外,《廣韻》上說,周景王封小兒子陽樊於陽,他的後裔為了避周時之亂,遷到燕國,以故國命姓氏,望族出於玉田。就是說,陽氏子孫的發祥之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部。
陽氏子孫的發祥之地就在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部。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陽都縣:漢朝時期縣名,隸屬於徐州琅琊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鄉之東的黃疃村一帶。漢朝滅亡後即被廢黜。
2.堂號:
啟胤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周封少子;唐著諫官:上聯典指陽氏的來歷。「少子」,謂幼子,小兒子。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北平人陽城,字亢宗,少年時家貧而好學。登第後隱於中條山,德宗召他為諫議大夫。宰相陸贄受戶部侍郎裴延齡誣陷被免職,內外震恐,不敢發言。陽城與拾遺王仲舒等上疏論裴延齡的奸佞,要求挽留陸贄。德宗又想用裴延齡為相,陽城大哭於宮廷,極力阻止。後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聖門高弟;太子老師:上聯典指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陽貨,魯國人。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大學者陽孝本,字行先,博學行高,蘇東坡也很佩服他。他隱居山中講學二十年,朝廷要他出來做官他不去。再三請他去給太子講學當老師,他才去了。被授予博士,以直秘閣歸。
2.八言以上通用聯:
八科皆中,累遷御史;四世同居,詔表門閭: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國子祭酒陽嶠,武後時,舉八科皆中,累遷右台御史。以清白聞,終國子祭酒。下聯典指南齊時期的名人陽黑頭,華陽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詔表門閭。
玉種蘭田,喜獲佳人淑配;袍遺貴寶,幸沐天子恩榮: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名人陽雍伯,一稱羊公。嘗設義漿給行人三年。一人飲訖,懷中出菜子一升,與之,曰:「種此生美玉,並得好婦。」後娶北平徐氏女,於所種處得白璧以為聘。生十男,皆俊異,位至卿相。下聯典指魏國陽氏名人陽彪事典。
六、歷史名人:
陽 貨:(生卒年待考),名虎,字貨;魯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魯國大夫。
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這時陽貨又掌握著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後,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後來他與公山弗擾共謀殺害季桓子,失敗後逃往晉國。
陽處父:(生卒年待考),春秋時代晉文公、襄公時人。著名晉國大夫。
他雖然不算多麽顯赫的人物,但是卻主導了一次震驚當時的人事異動,即所謂「易中軍」並涉入所謂的「三易中軍帥」的權力斗爭的漩渦,最後身死名裂。
陽處父的身分及權力,功勞等各方面探討所謂「易中軍」及「三易中軍帥」的相關問題,認為陽處父只是檯面上的白手套型的人物,幕後的操縱者,其實是晉襄公。
陽處父的失敗,即是晉襄公的失敗。對陽處父的評價,包括所謂的「仲尼曰」及《禮記·檀弓篇》的記載,以二者之時代背景及個人立場之故,皆未能肯定陽子行事,實有失公允。以為陽子忠貞,可比荀息。
叔向忠於公室,世所共知。叔向猶願效法陽子,亦所謂推己及人也。
陽雍伯:(生卒年待考),一稱羊公。著名漢朝名士。
嘗設義漿給行人三年。一人飲訖,懷中出菜子一升,與之,曰:「種此生美玉,並得好婦。」後娶北平徐氏女,於所種處得白璧以為聘。生十男,皆俊異,位至卿相。
陽 尼:(生卒年待考),字景文,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累世仕於慕容氏。
陽尼自小就非常好學,博覽群書。當時的幽州刺史胡泥,對陽尼的才學十分欣賞,上表推薦他,被封為秘書著作郎,後被任命為國子學祭酒。
北魏高祖孝文帝崇信佛教,曾經親自在苑堂講解經典,讓陽尼旁聽。後來,陽尼擔任幽州中正職。北魏孝文帝駕臨,命令各州中正各自舉薦有才學之人,陽尼和齊州中正都舉薦了自己的兒子。
北魏孝文帝說:「昔有一祁,名垂青史;今有二奚,當聞來牒。」
陽尼出任幽州平北府長史兼漁陽太守,還未上任,因任中正時收受同鄉財物事發,被罷官。
陽尼回到家鄉,編纂《字釋》數十篇,未就而卒。終年六十一歲。
陽 介:(生卒年待考),字天佐,陽尼之子;北朝北魏人。
官至冀州默曹參軍,早卒。
陽鳴鵠:(生卒年待考),陽尼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有才名於時,官至幽州司馬。
陽季智:(生卒年待考),陽尼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有才名於時,官至幽州司馬。
陽 荊:(生卒年待考),陽季智從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官至范陽太守,有吏能。卒,贈平西將軍、東益州刺史。
陽 璠:(生卒年待考),陽季智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官至散騎常侍。
陽伯慶:(生卒年待考),陽季智從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官至汝南太守。
陽 固:(公元?~523年待考),字敬安,陽尼之孫,陽承慶之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陽固性格灑脫大方,不拘小節。年輕時,喜歡和劍客交往,好行俠仗義,不營正事。到二十六歲時,開始轉變,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知識非常淵博。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陽固跟隨大將軍劉昶出征義陽。劉昶性情暴躁,治軍嚴厲凶暴,人都不敢言。陽固苦苦勸諫,劉昶大怒,想殺他,後豁免,讓他任開路先鋒。
陽固是個儒雅之人,臨敵卻勇敢果斷。劉昶這才覺得他是個奇才,不敢怠慢他。軍隊凱旋而還,劉昶向高祖推薦了陽固。陽固年僅三十歲,就擔任了大將軍府的參軍,跟隨劉昶鎮守彭城,並兼任長史。
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出任北平太守,頗有政績。
宣武帝初年(公元500年),外戚專權。陽固作《南北二都賦》,諷刺達官顯貴奢靡之風。
世宗末年,中尉王顯新豪宅建成後,宴請賓客,酒酣,問陽固:「此宅如何?」
陽固回答說:「晏嬰湫隘,流稱於今,豐屋生災,著於周易。此蓋同傳舍耳,惟有德者能卒。願公勉之。」
王顯嘿然。
有一天,王顯又對陽固說:「吾作太尉府卿,庫藏充實,卿以為何如?」
陽固回答說:「公收百官之祿四分之一,州郡贓贖,悉入京藏,以此充府,為足為多。且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豈不戒哉!」
王顯很不高興,從此懷恨在心。後來,找個借口,罷免了陽固的官職。
肅宗繼位,陽固任尚書考功郎。趙祖悅襲據硤石,肅宗任命尚書李平為大將軍,節度討硤石諸軍。封陽固為七兵郎中。
陽固作戰很勇敢。李平非常欣賞他。軍中大事,都與他商量。後又讓他統領水軍。陽固設奇計,攻打賊寇,先期佔領外城。戰爭結束後,陽固被任命為步兵校尉,領汝南王悅郎中令,加寧遠將軍。王悅當時年少,行為多有不法,形同小人。陽固上疏切諫。王悅敬憚之。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陽固逝世,終年五十七歲,贈輔國將軍,太常少卿,謚曰文。
陽固剛直雅正,不畏強御,文學兼致,居官清潔,終末之日,家無余財,室徒四壁,無以供喪,他的親故出資將其發送埋葬。陽固臨死時,告誡他的子孫遵從祖制、以儉約修身治家。
陽固有文才,博覽群籍,善詩、賦,著有《演賦》、《刺讒嬖疾幸詩》、《終制》等。
陽 藻:(公元?~527年待考),字景德,陽尼從孫;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少孤,有雅志,涉獵經史,任中書博士、寧遠將軍、領統軍等,外防內撫,甚得居邊之稱。以年老歸,閉門不問世事,
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5~527年)為杜洛周所囚,在獄中發病逝世。
陽令鮮:(生卒年待考),陽藻從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任京兆郎中令。
陽世和:(生卒年待考),陽令鮮之子;北朝北齊人(今河北薊縣)。
官至齊州驃騎司馬。
陽延興:(生卒年待考),陽藻從弟;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官至南豳州刺史。
陽 弼:(生卒年待考),字世輔,陽藻之子;北朝北魏人(今河北薊縣)。
長於吏事,官本州別駕。杜洛周陷城,弼遂率宗親南渡,居於青州,值邢杲起逆,城民疑河北人為內應,遂遇害。
陽乘慶:(生卒年待考),陽尼從孫;右北平無終人(今河北薊縣)。
官至太學博士,繼承祖父遺志,撰《字統》二十卷,行於世。尼從孫固,字敬安,歷官北平太守、郎中令、前軍將軍。固為人剛直雅正,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沒之日,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
陽詮之:(生卒年待考),字子衡,陽尼重從孫,陽固次子;右北平無終人(今河北薊縣)。
少著才名。曾任辟司徒行參軍。早為門生所害,時人悼惜之。
陽 耽:(生卒年待考),十六國時前燕人(今河北薊縣),晉末官至遼西太守。
前燕主慕容廆破鮮卑段氏,禮而用之。廆立郡以統中原流人,以耽等為謀主,委以庶政。先後歷軍咨祭酒,東夷校尉。其子陽鶩及侄陽裕皆仕燕,任要職。
陽 鶩:(生卒年待考),字士秋,陽耽之子;十六國時前燕人(今河北薊縣)。
陽鶩自小好學,卓識不凡,初任平州別駕,多次進獻治國安邦之策,大多被採用。慕容廆認為他是個奇才,升他做遼東太守。
北魏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廆卒,其子慕容皝嗣位,任用王誕為左長史。王誕以陽鶩才能超眾為由,把左長史的位子讓賢給他。
北魏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立為燕王,任陽鶩為司隸。陽鶩幫助慕容皝東西征伐,出謀劃策。慕容皝臨終時,對他的兒子慕容俊說:「陽士秋忠心耿耿,很有才幹,可託付大事,你要好好待他。」
慕容俊稱雄中原,陽鶩之功,僅次於慕容恪。後來,慕容暐竊取王位,以師傅之禮待他,倍加隆寵,官至太尉。
陽裕感嘆地說:「過去像常林、徐邈那樣的一代名臣,還多次推讓至關重要的、顯赫的職位,我這樣年事已高、才能低微的人,怎麼能擔當重任呢?」於是,堅決請求辭職,言語懇切至極。慕容暐卻不答應。
陽鶩歷事廆、皝、俊、暐四朝,德高望重,從太宰慕容恪以下都禮拜他。但陽鶩謙恭謹厚,超過他幼年還沒有做官的時候。他經常告誡約束自己的子孫。
陽鶩的子孫雖然顯達的很多,卻沒有人敢違背他制定的法度。陽鶩生活非常簡朴,常乘弊車瘠馬。
陽 裕:(生卒年待考),字士倫,陽耽之侄;十六國時前燕人(今河北薊縣)。
陽裕自小是個孤兒。他的叔父陽耽在陽裕幼時,就認為他是個奇才,說:「此兒非惟吾門之標秀,佐時之良器也。」
王浚任幽州牧時,嫉妒陽裕之才,棄之不用。石勒攻克薊城(今北京)後,問棗嵩:「幽州之士,誰最有才能?」棗嵩曰:「北平陽裕」。石勒想重用陽裕,而陽裕卻微服潛逃他方。
當時,鮮卑單於段眷為晉朝驃騎大將軍、遼西公,特別虔誠地邀請陽裕。於是,陽裕答應了他,拜為郎中令、中軍將軍,位列上卿。輔佐段氏五主,很受尊重。
後來,段遼與慕容皝相護攻擊。陽裕勸諫段遼說:「親近仁德的人,和善親鄰的國家,是治國最重要的方法啊!慕容氏和我們世代姻婚,相互為甥舅,況且慕容皝很有才幹。我們和他們結怨,每個月都有戰爭。百姓疲憊,得不償失,恐怕國家的患亂就要從此開始。我希望兩方面能追補以前的過失,重歸於好,以安定國家和人民。」段遼不從,出為燕郡守,北平相。
北魏咸康四年(公元338年)農歷3月,趙王石虎(字季龍)出兵攻打遼西,長馳直入薊城(今北京)。段遼所屬漁陽、上谷、代郡各太守相繼投降,攻佔了四十餘城。北平相陽裕率領軍民登上燕山,嚴密地防守。石虎屬下諸將領恐怕陽裕成為以後的禍患,都想進攻他。石虎說:「裕儒生,矜惜名節,恥於迎降耳,無能為也。」於是,繞過此地,進入徐無縣(今河北遵化)。段遼因其弟與燕王慕容皝交戰大敗,不敢再戰,率其妻室宗族逃到密雲山。
趙王石虎把段遼國三百多萬戶遷到雍、司、兗、豫四州。士大夫中有才幹、有德行的人,皆加以擢拔和續用。
陽裕來到軍門前請降。石虎責備他說:「你從前是奴虜的時候逃走,現在是士人的時候來降,難道是你知道天命、還是你無處可逃?」
陽裕回答說:「我從前奉事王浚,不能匡救,逃到段氏,又不能保全。現在你張網招攬天下的士人,幽、冀二州的豪傑沒有不望風歸服的,如果和你並肩共事,並沒有什麼可慚愧的。至於生死,全由你來決定。」
石虎聽了很高興,即刻任命他為北平太守。後任尚書左丞。咸康四年(公元338年)農歷12月,段遼派遣使者向趙國請求投降。不久,後悔了。又派使者向燕國請求投降。趙王石虎派征東將軍麻秋率領兵眾三萬人迎接段遼。因陽裕是段遼的舊臣,石虎讓他做麻秋的司馬。
然而,燕王慕容皝親自率領眾將領迎接段遼。段遼與燕王秘密謀劃伏擊趙軍。於是,慕容皝在密雲山埋伏精銳騎兵七千人,並在三藏口把麻秋打的大敗。陽裕也被燕兵捉住。慕容皝早就聽說過陽裕的賢名,立即將他釋放,拜為郎中令,後升為大將軍、唐國內使、大司馬。東破高句麗,北滅宇文歸,都是陽裕出的奇謀。慕容皝對陽裕非常器重。
陽裕心思靈巧。北魏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慕容皝讓他在柳城(今遼寧朝陽)以北建造宗廟和宮殿,稱之為龍城。龍城的所有城池宮閣,都是陽裕設計建造的。
陽裕一生謙恭清儉,剛簡慈篤,雖數居高位,卻如同普通百姓。對因罪流亡、羈押或死亡的士大夫之子女,都加以撫恤;對有不賢不肖子孫的長者,就像對待自己父母那樣去伏侍。所以,時人對他非常推崇敬仰。
陽裕終年六十一歲,慕容皝非常哀慟。
陽 之:(生卒年待考),陽固之子,陽休之弟;北朝東魏人(今河北薊縣);
東魏天平(公元534~537年)中入閣。
陽 昭:(生卒年待考),字元景,陽固之弟;北朝北齊人(今河北薊縣)。
學涉史傳,尤閑案牘。拜為文襄府參軍。
北齊天保初(公元550年),除給事黃門侍郎,出為青州高陽內史,卒。著有《文集》十卷。
陽俊之:(生卒年待考),陽固之子,陽休之弟;北朝北齊人(今河北薊縣)。
官至通直常侍、尚書郎。有文集傳世。
陽休之:(公元509~582年),字子烈,陽尼重從孫;右北平無終人(今河北薊縣)。
雋爽有風概。少勤學,愛文藻。弱冠即有聲譽。
仕魏,東魏武定年間,歷官中書侍郎,官至黃門郎。
北齊天統年間(公元567年),官拜吏部尚書。北周武帝年間,官拜州刺史。著有《幽州人物誌》。
凡所選用,才地俱允。周武帝平齊,拜陽休之為上開府,和州刺史。隋開皇二年罷任,終於洛陽,年七十四歲。
陽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古今人物誌三十卷,並行於世。
陽 斐:(生卒年待考),字叔鸞,陽藻之子,陽弼之弟;北朝北齊人(今河北薊縣)。
自幼有志向,涉獵經史。
北魏太和初年(公元477年),考中秀才。
北魏孝庄帝(公元528~529年)時,陽斐因在西袞州督護流民有功,賜爵方城伯,歷任御史、廣平王開府中郎,修《起居注》。後來,出使梁國。梁國尚書羊侃,是北魏的叛臣,曾與陽斐是同學。羊侃想請陽斐到家中敘舊,請了三次,陽斐都拒絕了。
有個梁人對他說:「羊侃來到梁國已經很長時間了,而且你們的國家已發生很大的變革,連李廬都到羊侃家中拜訪,你為何這么難請呢?」
陽斐回答說:「柳下惠可以,我卻不可以。」
梁國君主親自對陽斐說:「羊侃特別想見你,如今我們兩國和好,天下一家,還怎能再論彼此呢?」
陽斐始終沒有答應。
出使梁國回來,任廷尉少卿。
北齊天保初(公元550年),任鎮南將軍、尚書吏部郎中。顯祖文宣皇帝高洋親統大軍,向北防禦匈奴,命陽斐監築長城。
北齊乾明元年(公元559年),拜為廷尉卿,遷衛大將軍兼都官尚書。
後任太子少傅,徙殿中尚書,卒於位。
陽師孝:(生卒年待考),陽斐之子;北朝北齊人(今河北薊縣)。
官至中書舍人。四十四:陽辟強陽辟強,字君大,北朝北齊人,陽休之子。官至尚書水部郎中。
陽 城:(生卒年待考),字亢宗;陝州夏縣人(今山西夏縣)。著名唐朝大臣。
唐德宗時,他出任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當時道州一帶多矮人,身高不過3尺,歷來的地方官把這些矮人作為特產土貢獻於朝廷,專供朝廷取樂玩耍。
陽城上任後,看到這種不人道的行為甚為憤怒,他上疏陳述了歷年因貢矮奴給道州人民帶來的無盡苦難,要求皇帝免除這項陋規。唐德宗看後遂同意停止當地土貢。道州百姓聽到這一消息無不感恩戴德。後來,民間便把陽城奉為福星,將他塑造成為天官模樣,一身朝官裝束,一派和顏,充滿了福運和財氣,這也表達了人民對陽城的崇敬之情。
現在,陽城的故鄉夏縣廟前鎮還保留有他的墓冢和祭祀他的陽公廟。
陽孝本:(公元1039~1122年),字行先;江西贛州上猶安和鄉蓮花井村人。著名宋朝學者。
陽孝本少年時勤奮好學,二十九歲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上庠(大學),因才華出眾,學識淵博,被左丞蒲宗孟聘為西席(教師),但他看不慣統治階層的驕奢專橫,不久便辭職還鄉。回家後他將家產分為三份,一份送給鄉中師友,一份捐給贛州通天岩的寺廟,一份留給自己日常應急,然後便到通天岩隱居,號稱玉岩居士。
公元1094年,蘇東坡被貶路過贛州時,聽說有位任過左丞西席的人在通天岩隱居,於是專程前往拜訪,兩人相見,「深訝相遇之晚,遂為刎頸之交」。此後,陽孝本多次來到蘇東坡下榻的地方回訪,兩人除在廉泉旁幾次徹夜長談之外,還攜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處憑吊。相見時難別亦難,陽孝本還租一葉扁舟,邀蘇東坡到自己的家鄉蓮花井和梅嶺嶂等地遊玩遣懷,因此,便有了蘇東坡稱頌上猶江的名詩:「長河流水碧潺潺,一百灣兮少一灣。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數與人看。」與此同時,蘇東坡寫了一首推崇陽孝本超然塵世之外的贊詩:「道不二,德不孤。無人所有,有人所無。世之所寶者五,天嗇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計之不足,歲計之有餘也。」。
宋大觀三年(公元1107年),六十八歲的陽孝本被朝廷任命為直秘閣參事,但陽孝本對腐敗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辭官還歸通天岩繼續隱居。
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八十四歲的陽孝本在通天岩無疾而終。
後人把陽孝本的生平業績載入《宋史·隱逸》中,將其散見詩詞整理成冊曰《玉岩遺錄》並贈匾稱其為「南贛鄉賢」。
現上猶縣和鄉聯合村陽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蓮花井」、「陽氏宗祠」、「祖墳」等有關他的文物古跡。堅守中原文化傳統,遵循儒家禮學的客家人為紀念這位德行高尚的名士,在當年蘇陽通宵暢談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蘇陽夜話亭,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陽公祠。
陽靜立:(生卒年待考),隋朝人(今河北薊縣),北齊陽昭之子。
性淳孝,操履輕方,美詞令,善尺牘。仕齊,官至三公郎中。隋開皇初,為州主薄。
陽 嶠:(生卒年待考),唐朝人(今河北薊縣),陽休之四世孫。
舉八科皆中,拜為右台侍御史。
唐睿宗繼位(公元684年),被封為尚書右丞。後歷任魏州刺史、兗州都督、荊州長史、本道按察使,以清白聞名於世。
逝世後,大唐王朝賜謚號為「敬」。
陽自碧:(公元1918~今),四川巴中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機要科譯電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機要科譯電員、股長、副科長,中共中央機要科股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機要科副科長、科長,冀熱遼軍區司令部機要科科長,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機要處副處長,華北軍區司令部機要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機要局副局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五十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