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券商資管與公募基金爭奪

券商資管與公募基金爭奪

發布時間:2021-04-26 02:31:39

❶ 券商資管為何專搶信託的飯碗

來自申銀萬國證券的數據顯示,在目前的理財產品市場上,銀行、保險、信託、基金和券商分別管理著6.7萬億元、6.6萬億元、6.3萬億元、2.6萬億元和1萬億元的理財產品。券商資管自年初的2800億元驟升至目前的萬億規模,無疑成為今年理財產品市場上最大的明星。 筆者仔細研究券商資管受託資產規模的結構發現,在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其定向理財產品規模驟升至8000億元,是券商資管受託資產規模劇增的絕對主力。更為重要的是,券商定向資管產品中,絕大部分是信託業一直獨霸票據和資金池等為銀行轉移表內資產的業務領域。 這引發了理財產品市場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疑問,難道券商資管要朝這個理財產品市場的軟柿子下手?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券商資管為何要搶信託業的通道業務,以及信託業是不是軟柿子這兩個問題。 在回答券商資管為何要搶信託業的通道業務這一問題之前,首先有必要知曉銀行和保險在理財產品市場中的優勢所在。據統計,銀行業每年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超過20萬億元,存量僅為6.6萬億元。這其中的原因在於,銀行循環發行的理財產品多為短期理財產品,實際上,在國內理財產品市場,也只有銀行能夠發行期限在1個月內的理財產品。 更為重要的是,盡管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期限較短,但這並未影響其動輒超過5%的年化收益率,秘密就在於其資金池的業務模式用短期的融資投資長期的項目。當然,其系統內容納的超過百萬億的資產和20萬家營業網點更是銀行眾所周知的獨特優勢。很顯然的是,券商資管和銀行所服務對象並非同一個細分市場,也不具有與之競爭的任何優勢。 再看看保險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吧,國際成熟的保險市場和目前大型國內保險公司的實踐已充分證明,保險業的理財產品承擔著保險的社會功能。其風控意識決定了其與定位保值增值的理財產品存在本質區別,也就是說,在這一領域,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機構並沒有直接的替代和競爭關系。 此外,從表面上看,券商資管和公募基金無論從產品設計、投資范圍,還是發售渠道方面,均存在不少重合的地方。但監管層在今年券商資管一法兩則修改的過程中,執意保留券商資管大小集合產品5萬元和10萬元的投資門檻。這表明,公募基金未來將主攻大眾理財的產品市場,而券商資管的定位將趨於高端,兩者的客戶對象具有一定差異。 不難看出,公募基金、銀行和保險市場均非券商資管適合爭搶的對象,信託業又如何呢?筆者認為,至少有3個理由支持券商正面攻擊信託業的純通道業務。其一,銀行存在表內資產轉表外的動能;其二,信託業通道業務毫無技術含量卻存在3%。的不合理通道費率;其三,券商資管一法兩則的修訂使得券商資管可以合法地藉助定向產品進入銀信合作業務。 事實上,令券商資管垂涎欲滴的不僅是銀信合作業務。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信託業6.3萬億元的受託管理的資產中,銀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業務規模分別為1.84萬億元和2190億元,在信託業受託管理資產總規模中佔比分別為29.13%和3.47%。可見,同屬於純通道業務的私募基金合作也是未來券商資管爭奪的對象。 剩下的一個問題是,信託業就真的是理財產品市場上的一個軟柿子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券商資管之所以可以輕易從信託業爭奪到超過5000億元的市場,原因在於銀監會對銀信合作的監管和信託業較高的通道費率。 在通道費率方面,目前銀信理財產品中,除卻體量大的資金池產品信託公司收費在1%。以下外,普通類銀信理財產品信託公司收費均在3%。左右,而目前銀證合作的通道費率已降至0.5%。。在監管方面,銀監會對信託業轉移銀行表內資產和資金池業務均表態要規范發展,使其規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剛剛進入該行業的券商資管因為遠未到達引發監管層干預的規模,因此政策空間大得多。 由此可見,券商資管輕易搶占市場並不能說明信託業是軟柿子,只是兩者的競爭策略和政策空間不同而已。 不僅如此,近年來,信託業在人才儲備、投資管理能力、客戶渠道和項目資源方面均不可與往年同日而語。截至三季度末,在單一信託業務中,銀信合作的規模依然徘徊在1.8萬億元左右,在單一信託的佔比由一季度末的33.83%降至三季度末的29.13%;而非銀信合作的規模在三季度末達到2.42萬億元,較二季度增長26.7%。 信託業去純通道式的銀信合作化正在加速,而券商資管仍在低技術水平的通道業務領域展開價格戰,令半年內通道費率從3%。下降至0.5%。。 這足以證明,信託業不是券商資管隨意捏的軟柿子,至少現在不是。

❷ 信託與券商資管的區別,股權質押信託是什麼意思

資管產品,是獲得監管機構批準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向特定客戶募集資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戶財產委託擔任資產管理人,由託管機構擔任資產託管人,為資產委託人的利益,運用委託財產進行投資的一種標准化金融產品。目前我國有91家公募基金,但證監會只批復了67家公募基金可以設立全資子公司做特定資產管理業務(這些在證監會網站可查詢)
資管產品與信託產品的區別:
相同點:
1.必須報備監管部門,信託是銀監會監管,資管計劃是證監會監管;
2.資金監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3.認購方式相同,項目合同、說明書等類似;
4.本質相同通道不同,都屬於投融資平台,都可以橫涉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產業市場等多個領域;
不同點:
1.全國只有68家信託公司,而資產管理公司只有67家,牌照資源稀缺性更加明顯;
2.資產管理公司投研能力強,尤其在宏觀經濟研究、行業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在這樣的研究團隊指引下選擇可投資項目,能有效的增加對融資方的議價能力並降低投資風險;
3.信託報備銀監會1次,募集滿即可成立;資管計劃要報備2次,募集開始時報備1次,募集滿後驗資報備1次,驗資2天後成立;
4.資管計劃具有雙重增信,經過資產管理公司、監管層的雙重風險審核
5.資管計劃小額暢打,最多200個名額
6.收益高,資管計劃一般比信託計劃高1%/年;期限短,資管計劃期限一般不超過2年
今後趨勢:基金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是證監會提倡的金融創新結果,因監管嚴格、運作靈活,收益較高,小額不受限制、專業管理等優勢,未來基金專項資管用來分拆信託或發起類信託產品是一種必然趨勢。
股權質押信託:顧名思義,就是融資方把股權質押給信託計劃。信託計劃的底層資產就是股權的質押。

❸ 券商資管為何專搶信託業的飯碗

來自申銀萬國證券的數據顯示,在目前的理財產品市場上,銀行、保險、信託、基金和券商分別管理著6.7萬億元、6.6萬億元、6.3萬億元、2.6萬億元和1萬億元的理財產品。券商資管自年初的2800億元驟升至目前的萬億規模,無疑成為今年理財產品市場上最大的明星。
筆者仔細研究券商資管受託資產規模的結構發現,在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其定向理財產品規模驟升至8000億元,是券商資管受託資產規模劇增的絕對主力。更為重要的是,券商定向資管產品中,絕大部分是信託業一直獨霸票據和資金池等為銀行轉移表內資產的業務領域。
這引發了理財產品市場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疑問,難道券商資管要朝這個理財產品市場的軟柿子下手?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券商資管為何要搶信託業的通道業務,以及信託業是不是軟柿子這兩個問題。
在回答券商資管為何要搶信託業的通道業務這一問題之前,首先有必要知曉銀行和保險在理財產品市場中的優勢所在。據統計,銀行業每年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超過20萬億元,存量僅為6.6萬億元。這其中的原因在於,銀行循環發行的理財產品多為短期理財產品,實際上,在國內理財產品市場,也只有銀行能夠發行期限在1個月內的理財產品。
更為重要的是,盡管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期限較短,但這並未影響其動輒超過5%的年化收益率,秘密就在於其資金池的業務模式——用短期的融資投資長期的項目。當然,其系統內容納的超過百萬億的資產和20萬家營業網點更是銀行眾所周知的獨特優勢。很顯然的是,券商資管和銀行所服務對象並非同一個細分市場,也不具有與之競爭的任何優勢。
再看看保險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吧,國際成熟的保險市場和目前大型國內保險公司的實踐已充分證明,保險業的理財產品承擔著「保險」的社會功能。其風控意識決定了其與定位保值增值的理財產品存在本質區別,也就是說,在這一領域,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機構並沒有直接的替代和競爭關系。
此外,從表面上看,券商資管和公募基金無論從產品設計、投資范圍,還是發售渠道方面,均存在不少重合的地方。但監管層在今年券商資管一法兩則修改的過程中,執意保留券商資管大小集合產品5萬元和10萬元的投資門檻。這表明,公募基金未來將主攻大眾理財的產品市場,而券商資管的定位將趨於高端,兩者的客戶對象具有一定差異。
不難看出,公募基金、銀行和保險市場均非券商資管適合爭搶的對象,信託業又如何呢?筆者認為,至少有3個理由支持券商正面「攻擊」信託業的純通道業務。其一,銀行存在表內資產轉表外的動能;其二,信託業通道業務毫無技術含量卻存在3%。的不合理通道費率;其三,券商資管一法兩則的修訂使得券商資管可以合法地藉助定向產品進入銀信合作業務。
事實上,令券商資管垂涎欲滴的不僅是銀信合作業務。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信託業6.3萬億元的受託管理的資產中,銀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業務規模分別為1.84萬億元和2190億元,在信託業受託管理資產總規模中佔比分別為29.13%和3.47%。可見,同屬於純通道業務的私募基金合作也是未來券商資管爭奪的對象。
剩下的一個問題是,信託業就真的是理財產品市場上的一個軟柿子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券商資管之所以可以輕易從信託業爭奪到超過5000億元的市場,原因在於銀監會對銀信合作的監管和信託業較高的通道費率。
在通道費率方面,目前銀信理財產品中,除卻體量大的資金池產品信託公司收費在1%。以下外,普通類銀信理財產品信託公司收費均在3%。左右,而目前銀證合作的通道費率已降至0.5%。。在監管方面,銀監會對信託業轉移銀行表內資產和資金池業務均表態要規范發展,使其規模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剛剛進入該行業的券商資管因為遠未到達引發監管層干預的規模,因此政策空間大得多。
由此可見,券商資管輕易搶占市場並不能說明信託業是軟柿子,只是兩者的競爭策略和政策空間不同而已。
不僅如此,近年來,信託業在人才儲備、投資管理能力、客戶渠道和項目資源方面均不可與往年同日而語。截至三季度末,在單一信託業務中,銀信合作的規模依然徘徊在1.8萬億元左右,在單一信託的佔比由一季度末的33.83%降至三季度末的29.13%;而非銀信合作的規模在三季度末達到2.42萬億元,較二季度增長26.7%。
信託業去純通道式的銀信合作化正在加速,而券商資管仍在低技術水平的通道業務領域展開價格戰,令半年內通道費率從3%。下降至0.5%。。
這足以證明,信託業不是券商資管隨意捏的軟柿子,至少現在不是。

❹ 券商的資管業務募集資金後,主要投向哪裡有什麼限制么

相對於公募基金一種非公開募集的基金,投資方向比較靈活,可以是債專券、股票、期屬貨等投資渠道,與基金的不同是私募不接受監管
比如我想募集資金投資股票,就通過朋友或一些機構等渠道募集資金,對所募集的資金進行資產管理的計劃就是私募資管計劃,流程比公募基金簡單,不需要備案

❺ 在資管,券商和公募基金做機構銷售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就是這三家公司向機構售賣的東西不一樣:資管是售賣資管產品,找版通道業務以及委權託管理業務;公募機構是做公募基金推介,定製產品推介,通道業務等;而券商機構銷售什麼都能幹,就是很多客戶經理不專業,就像我

❻ 證劵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和公募基金有什麼區別呢 我看資產管理業務和基金的形式差不多。

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包括產品的持續時間,可以申購贖回的時間方式等等

❼ 券商集合理財與公募基金有哪些不同,投資哪個比較好

2)募集方式不同 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不能公開宣傳,募集范圍相對教窄;而公募基金的募集可專以公開宣傳,募集屬的范圍相對較寬。 3)收益不同 ①投資收益不同:雖然兩者投資范疇基本一致,不過由於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在投資范圍上可以投資開放式基金,這就使得券商可以選擇優秀的基金,投資收益率會高於開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 ②管理人的收益不同:基金管理人的收益來源於管理費用,而券商的收益不僅來源於管理費還包括業績分成。業績分成的收益方式對管理人有激勵作用,也公平對應於其承擔的風險。 4)安全性不同 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優與基金。集合理財可以「隱性保本」。據了解,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一般在合同中規定收益分配比例和虧損承擔責任,而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合同,一般情況下,虧損是由投資者全部承擔,而券商可以以自有資產購買一定比例本公司開發的集合產品,並可在有關協議中約定,當投資出現虧損時,證券公司投入的資金將優先用來彌補該公司其他購買人的損失。

閱讀全文

與券商資管與公募基金爭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