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南匯工業園區的部門設置
南匯工業園區在成立管委會的同時,組建了開發公司——上海南匯工業園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為原南匯區政府直屬公司,全面負責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事務。園區管委會和總公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運行模式,管委會負責決策、職能管理以及服務性工作,投資發展總公司是園區開發建設的龍頭公司,負責開發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職能是招商引資、市政建設、房地產開發和物業管理等業務。
管委會下設黨政辦公室、拆遷安置辦公室、經濟管理辦公室、招商服務中心、產業發展中心、投資服務中心、企業服務中心、規劃建設服務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9個一級機構;信訪辦公室、法務辦公室、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等3個二級機構。園區直屬子公司有上海富成私營經濟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南匯工業園區拆房有限公司、上海南沙廣告有限公司、上海兩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兩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南園物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南沙保潔服務有限公司等7家。

② 上海百贏投資有限公司木材來源
2010年9月18至19日,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的眾多國際木業企業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參觀了滿洲里木材交易中心,就滿洲里木業情況及中國木材電子交易市場和中國天津林博園的規劃與發展展開了為期兩天的考察和研討。
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林產業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並以其雄厚的產業基礎和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優勢,越來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和森林資源供應國貿易與投資的首選地。而中國林產業正在經歷著產業水平低、資源與市場國際定價權弱、創新能力不足等嚴重製約發展的困難。中國林產企業需要在技術、品牌、產品結構、國際采購與銷售市場渠道等方面實現突破。因此,國內國外的林產企業非常渴望尋求從資源到產品、從技術到資本,從單一市場到多元市場等優勢結合的產業發展平台。無疑,具備臨港物流與產業基礎優勢、產業鏈結構完整、營銷服務體系健全的綜合產業園恰恰可以充分滿足企業的需求。上海百贏投資有限公司
此次國際研討會圍繞如何在中國口岸和臨港發達地區建設電子交易市場和融合現代會展與林產製造業的綜合園區的規劃建設和未來發展模式。上海百贏投資有限公司
加拿大木材市場集團的全球副總裁傑瑞先生認為,中國有著龐大的木材製造業和龐大的市場需求,這無疑對國外企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北美的木材企業非常希望能在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木材通關條件的港口尋找立足點,引進木材和深加工,逐步形成對俄羅斯木材的競爭優勢。因此,天津林博園在地點的選擇上非常合理,天津有著完善的的港口設施和優美的城市環境。林博園在規劃上應注重適應木材進出口的港口與物流配置,以及方便高效的木材進口手續,園區應堅持規劃的環保措施和對北美木材更便捷的檢驗檢疫服務。上海百贏投資有限公司
德國和美國的木業企業家表示歐美有著全球最好的林產製造業技術、設備和品牌管理,而中國木業的快速發展和活力以及龐大的市場始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林博園這樣的項目,可以把德國的技術、品牌、設備引進中國,再把最好的產品銷售到全球,這本身就是很多國際企業正在尋找的商業機會。林博園的產業研發區和會展區可以和歐美的研發機構和會展服務機構形成戰略合作,共同在市場技術研發與應用、會展服務等方面實現優勢整合。希望林博園在規劃和建設中能充分考慮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建設公平的企業競爭環境,並堅持環保的規劃和建設。中國沿海正在興建一些項目,因此林博園應在綜合服務方面有著更為細致的規劃和成熟的運營管理。
這些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木業企業家們一方面深刻的感受著中國經濟和中國林產業的飛速發展,一方面熱切的希望透過更開放、更國際化、更規范、更優美的商業平台建立企業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商業前沿。
③ 上海兩港投資咨詢公司理財靠譜嗎
上海兩港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理財靠譜嗎,這個就不好說了,這是私人開的,一些投內資公司,我建議你還容是謹慎一點比較好因為像這樣的投資理財公司的,大的時候,都不是很靠譜,就是很,嗯,風險非常大,我建議你想投資還是選擇正規的大公司去投資這樣比較安全資金有保障。
④ 上海航道局的開浚黃浦河道局的成立與發展
(1912-1937年)
1、1912年4月4日帝國主義利用民國政府希望各國承認的機會,逼迫其正式簽訂《辦理浚浦章程》(浚浦章程十二條),並經當時擔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的批准,成立開浚黃浦河道局(簡稱浚浦局)。
2、1911年10月,浚浦局總工程師海德生,依據前任奈格原擬的總體規劃,制訂為期十年(1912年-1921年)的《黃浦江繼續整治計劃》,工程費銀600萬兩。經核准於1912年5月施行。
3、航道改善後,對港口航運和經濟貿易產生重大影響。上海港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已經在世界大港中嶄露頭角,1928年名列世界第14位。1931年,進出上海港貨物3797萬噸(進口2100萬噸),比1928年提高近10%,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七大港。 (1937-1948年)
1、抗日戰爭開始後,浦江兩岸戰亂頻繁,浚浦局的船舶設備盡遭掠奪,疏浚工程全面停頓。日軍利用黃浦江航道作為入侵的跳板,給上海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嚴重破壞了黃浦江航道。
2、日本帝國主義置黃浦江急需而不顧,扣留並強行「租」用大批船隻去日本,上海浚浦局損失慘重。1938年10月28日,上海《申報》稱:「上海浚浦局被日方所扣挖泥技術船,計有建設、海馬、海龍、海虎、測量船等大小十艘。近以黃浦水流及航路均已引起重大影響,淤泥日積,致河床日狹。」
3、戰時,眾多浚浦局職工棄業從戎,依然參加抗戰部隊,打擊日本侵略軍。留局職工則以各種方式反抗日軍統治,拒絕隨船去日本,日軍只得招募社會「閑雜人員」充當船員。 上海解放前夕,航道職工全力開展增薪保船和護產斗爭迎解放。大型萬噸自航耙吸挖泥船「建設號」船員拒赴台灣。
1948年冬,中共地下黨員李正文通過孫恩元(李的聯絡員),和兼局長丁貴堂正式會面,要求以各種借口拖延時間,設置障礙堵住航路,保護海關財產,阻撓物資運台,保護黨的幹部和民主人士進出安全,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曾被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控制達40多年的上海港口治理養護權,終於回到人民手中,舊浚浦局得到新生。
軍管會接管浚浦局後,積極恢復生產,維護黃浦江航道的暢通,施工區域也擴展到江浙沿海及長江部分地區。上海區疏浚隊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促進了港口運輸業的發展。期間,還排除國民黨飛機的騷擾,全力投入南京浦口搶險工程。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河道工程局(於1964年正式更名為上海航道局)挖潛改造增加生產,取得顯著成效。自1963年起又以三年時間繼續貫徹中央調整方針,人員工人增加了30%,生產穩中有升。「文革」開始以後,經營管理和生產秩序受到嚴重干擾。直至70年代初,航道疏浚出現增長勢頭,黃浦江的維護得以加強,長江口航道治理被確定為國家大中型建設項目。1971年國產4500方挖泥船「勁松」、「險鋒」投入長江口使用。為貫徹周恩來總理「三年改變港口面貌」指示,編制了1973—1975年三年計劃和「五五」期間發展規劃,六年完成投資33073萬元,先後引進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等十餘艘。
1976年6月,長江口南槽航道7米航槽通航。長江口航道成為人工常年維護的通海航道。
1978年5月,航道局升格為交通部直屬一級單位。 (1949-1957年)
1、上海剛一解放,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接管江海關的同時,一並接管了浚浦局。1950年1月,浚浦局改由軍管會財軍委航運處接管,接管專員為李益民。接管工作「各按系統,整套接受,經過調查研究,逐步改造」,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為迅速恢復生產,廣大職工積極清理和疏通航道,為確保航道暢通而努力。1950年2月,參加南京浦口搶險工程的船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不顧國民黨飛機的騷擾,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堅持生產,完成的工程量是解放前上海港兩年挖泥量的總和。1954年長江發生超歷史最高洪峰記錄的洪水,直接威脅2000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上海區疏浚隊數百名職工晝夜不停連續奮戰,為泄洪排險,減輕災情做出了貢獻。
3、在三年恢復生產的基礎上,1953年-1957年,上海區疏浚隊通過改造舊企業建立新制度,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超額完成「一五」計劃,促進港口運輸業的發展。 (1958-1972年)
1、「二五」期間,河道工程局廣大職工投入到了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1961年以後貫徹執行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航道工作呈前進勢頭。
2、河道工程局自1963年起以三年時間繼續貫徹中央調整方針,疏浚綜合能力增長了10%,船員工人增加了30%,生產穩中有升。
20世紀50、60年代,長江口航道治理研究工作提到議事日程。1971年國產4500方挖泥船「勁松」、「險峰」投入長江口使用。 (1973-1978年)
1、為貫徹周總理「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指示,編制1973-1975年三年計劃和「五五」期間發展規劃,至1978年,六年完成投資33073萬元。
2、根據交通部、國家建委為長江口航道改善方案的審定意見,上海航道局建立「長江口航道整治工程處」和橫沙基地,並進行航標布設和航道掃測,同時根據北槽河勢變化,改選南槽並開展「大會戰」。1976年6月,長江口南槽航道7米航槽通航。長江口航道成為人工常年維護的通海航道。
3、在全國大建港中,上海航道局承擔華東地區及各主要沿海港口及北方部分港口的航道疏浚、吹填任務,工程量成倍增長。
黨的十一中三中全會以後,上海航道局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從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在發展中抓改革,在改革中促發展,上海航道局開始步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進入新世紀,上海航道局以「振興民族疏浚產業」為己任,奮發有為、開拓創新,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耙吸船艙容位列世界第五。
上海航道局施工足跡遍布中國沿海和大江南北,先後承建了長江口深水航道、太倉中遠國際城陸域圍堤工程、洋山深水港工程、唐山曹妃甸圍海造地工程、黃驊港深水航道工程等數十項國家重點工程。1981年12月27日,航絞1001輪率先走出國門,上海航道局成為我國疏浚行業首個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先後承接亞洲、美洲和非洲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航道疏浚、吹填等工程共計100多項。

⑤ 2020年上海兩個中心建設目標
國際抄金融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襲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國際化程度較高,交易、定價和信息功能齊備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為主體、各類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流動自由的金融人力資源體系;基本形成符合發展需要和國際慣例的稅收、信用和監管等法律法規體系,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與國內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緊密協作的國際航運樞紐港;基本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快捷高效、結構優化的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以及國際航空樞紐港,實現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發展;基本形成服務優質、功能完備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營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環境和現代國際航運服務環境,增強國際航運資源整合能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服務能力。
⑥ 請問誰有上海的資料(包括交通、經濟、發展等等)~~~~~~
上海
「申」、「滬」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斗,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的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烈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4年,全年平均氣溫18.1℃,日照1929.6小時,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里,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與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共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和1991個村民委員會。
黃浦區 面積 12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駐大渡河路1668號。
閘北區 面積 29平方千米,人口 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駐大統路480號。
虹口區 面積 23平方千米,人口 79萬。郵政編碼200080。區人民政府駐虹鎮老街。
楊浦區 面積 6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 面積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萬。郵政編碼201100。區人民政府駐莘庄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 面積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1900。區人民政府駐密山路5號。
嘉定區 面積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駐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 面積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郵政編碼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 面積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 面積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600。區人民政府駐園中路1號。
青浦區 面積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2017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 面積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萬。郵政編碼201300。區人民政府駐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 面積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400。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解放中路。
崇明縣 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02150。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人口
由於大量人口遷入和外來流動人口增長迅速,上海人口總量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時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解放時,上海人口為520萬,2005年11月1日零時,上海市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與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萬人,增長8.35%;年平均增加27.4萬人,年平均增長1.6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為438萬人,佔24.63%。。
人口自然變動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數為12.39萬人,出生率為7.04‰;死亡人口為10.7萬人,死亡率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的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第13年保持負增長。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893萬人,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為88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8%。性別比為100.90(以女性為100)。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據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在上海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佔比重達到18.1%,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佔24.8%,提高1個百分點;初中及小學文化程度人口佔51.6%,比重下降了6.3個百分點。
人才居住證
上海不斷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優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萬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境外人才0.4萬名,境內人才5.87萬名。在獲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66.2%,碩士、博士以上佔7.8%。
就業
上海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促進就業。2004年末,上海共有從業人員836.4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49.29萬人,佔17.8%;集體單位從業人員225.52萬人,佔27%;「三資」、私營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461.68萬人,佔5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的首次下降。
經濟增長
進入新世紀,上海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著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擴大內外開放,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14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75.3%,平均每年增長11.9%。
財政收入
在總體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4095.81億元,比2000年增長1.3倍,平均每年增長18.5%。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增值稅226.12億元, 增長13.4%;營業稅512.93億元,增長15.9%;個人所得稅111.92億元,增長26.2%;房產稅34.1億元,增長25.9%。「十五」時期,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4726.5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3.6%,相當於建國至「九五」期末總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裡,完成的財政收入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產業結構
上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2005年,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75.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87.8%,平均每年增長1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588.38億元,比2000年增長66.7%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調整為0.9∶48.9∶50.2。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2004年,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居第三產業之首,達到10%;上海保險網批發和零售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房地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上海的就業結構變化顯著,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2005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從2000年的10.8:44.3:44.9調整為7.1:37.5:5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10.5個百分點,第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則分別下降3.7個和6.8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246.86億元,增長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2%。投資結構發生新變化。從產業投向看,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54.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增幅明顯高於工業投資增長7.3%的水平。從經濟類型看,非國有經濟投資2302.28億元,增長8.1%;國有經濟投資1240.27億元,增長29.9%。民間投資比重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間投資完成942.15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所有制結構
上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國資、外資、民資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為57.5%;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為42.5%。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為16.4%。
農業產值
上海郊區以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重點,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7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3.39億元,比2000年下降7%。
農副產品生產
上海嚴格實行耕地保護,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6.6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05.36萬噸。全年優質稻種植比例達到94%,優質油料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0%。農業標准化生產水平繼續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冊品牌的農產品139個,有149家企業的27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
農產品出口
上海農產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郊區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14.55億元,比上年增長37.4%。農產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產等品種的基礎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為歐洲、中東、美國、南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穩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4.82億元,引入產業開發項目128個,有163項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
農業規模化經營
上海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農業產業化企業,3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40多萬戶分散農戶、10萬公頃種養面積進入規模經營產業鏈。全市糧食規模經營面積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比重達到45.9%。
工業發展
上海依託大基地、大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生產持續增長。2005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4155.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94%,平均每年增長14.2%。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912.93億元;輕工業增加值1081.75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87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1.4倍,平均每年增長19.2%。
重點發展行業
重點發展行業對上海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明顯。2005年,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精品鋼材製造業、成套設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葯製造業六個重點發展行業完成總產值999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拉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10.1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3.2%;其新增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產值的比重達到70.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85.2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63.5%。
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8.6%。其中,電子及信息領域完成工業總產值3530.92億元,增長29.3%;光機電一體化完成工業總產值468.9億元,增長14.4%;生物、醫葯技術完成工業總產值233.69億元,增長11.7%。
區縣工業
區縣工業增長加快。2005年,上海規模以上區縣工業完成總產值917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增幅高於全市工業4.1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全年「1+3+9」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734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9個市級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1399.77億元,增長19.2%。
工業經濟效益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總體良好。2005年,上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3。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39.56億元,實現稅金605.59億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47.95億元,占工業利潤總額的47.7%;實現稅金242.44億元,占工業稅金總額的40%。
工業產品產量
適應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6%。集成電路、微型電子計算機、民用鋼質船舶、汽車、房間空氣調節器、行動電話機、程式控制交換機等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109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產品製造業增加值653.75億元,增長25.8%;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1.66億元,增長12.7%;信息服務業增加值422.5億元,增長26.4%。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加快。2005年,上海用於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308.87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8.7%。2005年末,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增加到30G;國際互聯網用戶803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47.4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70萬戶和88.58萬戶。全市有衛星站點915個。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約化信息管線、超級計算中心、互聯網路交換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加快了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
城市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至2005年末,社會保障卡累計發放963.67萬張,公交「一卡通」銷售量達到1974.02萬張,數字證書發放56.1萬張。社會誠信體系進一步完善。至2005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共採集618萬市民的信用記錄,比上年末增加85萬人;出具個人信用報告460萬份,增加182萬份;企業聯合徵信入庫量達到60萬戶。
城市建設投資
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達到3257.21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2.6%,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4.6%。城市基礎設施網路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大城市建設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設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目標,科學統籌,加快推進,相繼建成了一批跨黃浦江的大橋、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鐵、磁浮線、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等標志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設完成投資607.13億元。年內洋山深水港一期、浦東鐵路一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東海大橋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A6新衛、A7亭楓等高速公路建成;軌道交通4號線投入運營;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車,使中心城區的越江車道數增至54條。
舊區改造
上海新一輪舊區改造突出重點,保持合理規模。2001~2005年,全市共拆除舊住宅建築面積2431.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36.57萬戶。2005年,全市完成舊居住區綜合整治1.31萬幢,面積1550萬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積386萬平方米;更新維修電梯360台。
環境保護和治理
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上海整體生態環境繼續改善。2005年,全市用於環保的資金投入281億元,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07%。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區河道76條(段)共60公里,中心城區河道水質明顯改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蘇州河水系有594家單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質指標已穩定達到景觀水標准。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2%。全市區域月降塵平均值為8.8噸/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污染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71萬噸/日,比上年增加28.4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400噸/日。
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建設加快推進。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園林綠地面積2.89萬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1.2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7%。近年來相繼建成了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廣場公園三期、徐家匯公園三期、延虹綠地、世博林綠地、新江灣城綠地等200多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使市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至2005年末,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17.77萬人,科技活動人員7.52萬人。企業辦科技機構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05年,全市用於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2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5%,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4個百分點。
上海中長期發展目標
面對充滿機遇而又富有挑戰的21世紀,上海已經確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⑦ 太倉武港碼頭有限公司的公司簡介
太倉武港碼頭有限公司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太倉市境內,隔江與上海崇明島相望,上游距白茆河口約10千米,下游距吳淞口約47千米,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在長三角布局的一個進口鐵礦石裝卸、存儲、中轉的大型專業化散貨碼頭。
太倉武港碼頭有限公司由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全資子公司香港武港貿易有限公司、中國外運長航集團公司、寶礦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四家大型企業集團共同投資建設。其中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佔55%股份,香港武港貿易有限公司佔25%股份,中國外運長航集團公司佔10%股份、寶礦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佔10%股份。
太倉武港碼頭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於2007年9月20日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為18.15億元人民幣,佔地面積為172.91萬平方米。卸船碼頭長715米,擁有20萬噸級和15萬噸級礦石卸船泊位各1個(兼靠25萬噸級),配備了4台橋式抓鬥卸船機,每台時效率2100噸;裝船碼頭長380米,擁有5000噸長江分節駁裝船泊位4個,配備移動式裝船機2台,每台時效率4200噸;堆場總面積26萬平方米,堆存能力為178萬噸,配備4台斗輪堆取料機,每台時效率4200噸。2008年12月30日公司一期工程開始投入試生產運營。2009年7月12日獲得碼頭口岸開放正式批文,全年公司共接卸鐵礦石452萬噸、出運鐵礦石371萬噸。2010年,公司累計接卸鐵礦石1100萬噸,出運鐵礦石1086萬噸,完成吞吐量2186萬噸。2011年,公司生產、建設、經營、管理形勢一片良好,一期工程於10月12日獲得交通運輸部竣工驗收,12月12日獲得交通運輸部頒發的《港口工程竣工驗收證書》,並獲得靠泊25萬噸級礦船的資格。2011年,公司完成鐵礦石接卸量1495.3萬噸,同比增長35.9%;完成出運量1490.3萬噸,同比增長37.1%;完成吞吐量2985.6萬噸,同比增長36.5%;完成營業收入32291.5萬元,同比增長46%;實現利潤總額7302萬元,同比增長286.7%。
蘇州港太倉港區武港碼頭公司小船裝船泊位工程(二期工程)總投資45236萬元人民幣,利用主碼頭內側岸線建造小型裝船碼頭,按照「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的原則,充分發揮長江岸線能力。碼頭長度400m,布置2000噸級裝船泊位4個、斗輪機基礎4條和預留斗輪機基礎2條,設計年吞吐鐵礦石180萬噸(內貿出口)。二期工程於2011年11月1日開工建設,2012年三季度完成交工驗收,投入試生產運營,公司新增堆存能力72.9萬噸,進一步提高了公司接卸能力,二期工程建成後運行情況良好。2012年,公司完成鐵礦石接卸量1986.4萬噸,同比增長32.8%;完成出運量2031.7萬噸,同比增長36.3%;完成吞吐量4018.1萬噸,同比增長34.6%;完成營業收入41764萬元,同比增長29%;實現利潤總額13555萬元,同比增長85.6%,高標准提前實現了「三年接卸量達到設計能力,打造長江第一進口鐵礦石中轉碼頭」的目標。公司已成為長江沿線規模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港口企業,並且成為寧波港在外投資企業第一個利潤超過1億元的單位。
公司三期工程計劃總投資4.57億元,將再新增29.6萬平方米堆場,增加堆存能力158.3萬噸,並在卸船碼頭增設1台卸船機,堆場新增2台堆取料機以及相應配套系統。考慮到與生產需求相匹配,優化施工方案和減少建設費用以及營改增等因素,三期工程將按照「一次設計、分步建設、分步投運」的原則推進,工程於2013年5月30日開工建設,計劃於2014年底一台卸船機和兩幅堆場建成投產,整個工程於2015年底全部建成投產。
太倉武港碼頭工程全部建設完工,將使得公司堆場總堆存能力達到420萬噸,年卸船能力達到2500萬噸以上,成為長江沿線能力最大的鐵礦石中轉碼頭。
2013年,太倉武港碼頭有限公司完成接卸量2255萬噸,同比增長13.5%;完成吞吐量4504萬噸,同比增長12.1%;實現利潤1.73億元,同比增長28%。吞吐量連接3年占太倉港吞吐量的1/3。
太倉武港碼頭行政區環境優美,是機關辦公和員工生活的基地,用地總面積61332平方米,於2010年完工投入使用。建有行政辦公樓、職工活動中心、三棟宿舍樓、一棟食堂及其它輔助建築。為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公司建設了標准籃球場和小型足球場各一座,並建設了「職工之家」,內設職工讀書站、健身房、檯球室、乒乓球室、練歌房、練舞房、棋牌室、招待所等。公司讀書站藏書3000多冊,報刊、雜志共計40餘種,各類光碟80餘盤,職工讀書站已成為廣大員工在讀書中尋找樂趣、在學習中增長才幹、在工作中提高技能的精神家園。
公司所屬行業特徵明顯,可滿足長三角地區日益增長的進口鐵礦石需求,緩解長江沿線的運輸壓力,進一步完善長江沿線外貿進口鐵礦石運輸系統。公司憑借得天獨厚的長江下游最優越的深水岸線、先進的裝卸設施、極具個性化的服務措施以及與寧波北侖港、舟山港等外海鐵礦石碼頭的多種套餐模式,在長江沿線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
公司充分發揮四方合作優勢,凝聚發展合力。公司領導班子率領全體員工銳意進取、只爭朝夕,積極營造「愛港敬業,頑強拼搏,追求卓越」的幹事創業氛圍,先後兩次榮獲股份公司「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提出了打造「共贏」的文化理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創造市場,贏得客戶」,已發展了武鋼、沙鋼、中信泰富、南鋼、萍鋼等30餘家客戶,形成了覆蓋湖北、江蘇、上海、江西等十多個省、市的客戶網路。公司順利通過ISO三標一體認證,並先後榮獲江蘇省文明單位、蘇州市總部企業、太倉港投資建設先進單位、太倉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蘇州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太倉市勞動保障誠信A級企業、太倉市文明單位、太倉口岸先進單位、港區第三產業發展先進企業、創建全國模範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先進集體、蘇州市模範職工之家、蘇州市文明單位等國家、省、市各級榮譽四十多項。
公司將秉承「誠信守法、優質服務、以滿意回報顧客,預防為主、持續改進、以綠色回報自然,安全健康、以人為本、以和諧回報社會」的理念,按照「創新思路、工作提升、系統優化」的要求,以「優質、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務打響武港品牌,將武港碼頭建設成為集一流的碼頭、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效益、一流的團隊為一體的現代化碼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