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指投——專注於成長型企業股權投融資
金指投線上投資學院,將用最靠譜的態度教會大家如何真正掌握股權投資。金指投在為靠譜的項目找到靠譜的錢的同時,打造一個真正的資本圈層。
「很多創業者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無所謂,現階段不考慮收入,不考慮商業化,不考慮成長問題,只要先圈用戶。」曾經的創業者,現為投資人的抱團創投創始人李欣告訴你融資路上,如何看清投資人心裡打的算盤。
如何看待融資與企業戰略
投資人帶給創業者帶來的遠遠不只是錢,以前我們覺得投資人像上帝,他給了我一筆錢,相信我能夠把事業做起來,給了我錢就別管我。現在的情況遠遠不是這樣了。
臉書的天使投資人,PayPal創始人、《從零到一》的作者彼得·蒂爾不僅給了扎克伯格一筆錢,更教給他一個保護條款,用來管理公司治理結構。
看當當和京東這兩家公司在融資上的選擇,當當在紐交所上市,目前市值在5.58億美金;而京東在上市之前的融資就高達28.6億美金。當當的創始人李國慶夫婦在華爾街有著多年的摸爬滾打經驗,而對比劉強東的普通經歷和背景。「現在來看兩家公司,京東的市值是當當的一百倍,為什麼兩種同樣的業務卻有了不一樣的選擇,而關鍵就在於二者在企業戰略和融資上走向不一。」
京東的表現就是不斷融資、不斷燒錢,但燒錢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你看京東到今天為止還在燒錢,它的財務報表銷售收入還沒有盈利,但是他卻釋放給投資者一個信息,那就是,他燒的錢已經產生了一定積累,從而使得在市場形成壟斷優勢,既擁有定價權,又擁有競爭優勢。
知名投資機構為創業公司背書
其一,知名投資機構的品牌能對創業公司進行一些背書。紅杉資本曾投資過思科、蘋果、谷歌這樣偉大的公司。
其二,知名投資機構的專業行業知識能幫助創業者;
其三,知名投資機構有龐大的資源庫,能幫助創業者左右逢緣,快速成長。
投資人想看的和創業者不一樣
第一,永遠是公司收入和現金流的成長。在絕大多數投資人看來,投資一家創業公司就是要讓它產生商業價值,這或許和許多創業者「滿腔情懷」的想法不一樣。很多創業者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無所謂,現階段不考慮收入,不考慮商業化,不考慮成長問題,只要先圈用戶。
第二,公司的用戶增長和活躍度。用戶成長和用戶活躍度能反映企業的商業潛質。
第三,模式和方向。在互聯網領域是贏家通吃的,以社交軟體為例,市場上排名第一的是騰訊,排名第二的是陌陌,而陌陌的日獲用戶只有騰訊的五十分之一。以「汽車之家」為例,占據了汽車社區和內容領域55%的市場,甩第二名非常大的距離。
第四,競爭格局。競爭是殺死創業者最大的威脅,太多的項目因為競爭而死掉,因為第一名已經帶走了所有。要做就做壟斷,在一個細分領域內壟斷,就好比知乎這樣的產品。
如何高效地與投資人溝通
首先,給投資人要的「故事」。我不是教創業者去忽悠,而是通過一個方法有效地傳達內容,學會與投資人引起共鳴。在溝通中,要將項目的整體結構闡述清楚,通過各種對比、推理、證明去闡述項目的細節,然後推動投資人作出決策行動。
「假設你跟投資人溝通一個小時,你有一個小時講你的故事。你能不能在15秒之內概括性的語言說清楚你項目的核心,定項目的基調,最後是5分鍾構建全圖。你能夠很快地涵蓋痛點、市場、模式、競爭、團最、格局等等。然後用大幅度篇幅回答投資人的問題,最後給他一個結尾,讓投資人參與到你項目里來。」
第二,談話技巧。大多數的投資人都喜歡直來直往與誠懇誠實的溝通方式,創業者要學會有問題說問題,不要試圖掩蓋問題;再者,要學會主導溝通,「投資人作為一個合夥人,他是希望你來立整個項目,如果能夠主導跟投資人的溝通以證明創業者對這件事情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來立這件事情。」
第三,展現熱愛。每個投資人都希望創業者能把他未來職業生涯大部分貢獻在創業這件事情這上面。因此,在溝通中,創業者要展現對於行業的理解,特別是行業中細節的理解,用來證明自己的「熱衷」。
第四,避免使用描述性語言。比如「說我這個項目市場前景很大!我團隊很強!我學習能力很強!」
② 黃金定價權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利益
黃金定價權不在中國,在倫敦!這個非常重要.....產品定價權,是指企業對其產品價格的制定擁有主動權,改變產品定價不會對企業銷售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擁有定價權的企業,在成本上升時可以通過提價,將新增成本轉移給下游而不影響銷量。擁有定價權的企業通常是行業龍頭、技術領先企業,或替代產品少、有剛性需求的產品提供者。定價權是獲取產業壟斷利潤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國際大宗原材料商品的定價中心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的期貨交易所。鋁、銅、鉛、錫等金屬的價格主要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確定,小麥價格形成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能源價格的中心是紐約商品交易所。由於資本市場可直接作用於各經濟體的合作、競爭關系,對各經濟體的綜合實力影響重大,因而國際市場對金融產品定價權的爭奪也日趨激烈。同時,原材料、糧食、能源等實物商品以及利率、匯率等金融產品,都需通過金融衍生工具來發現價格、對沖風險。因此,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是獲取定價權的重要途徑。 回顧西方主要交易所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國際商品定價中心形成的必要條件是市場規模足夠大,有大量的交易參與者,接近主要產地或消費市場。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全球金融市場24小時不間斷交易,傳統定價中心的地域優勢大大削弱,決定哪個市場擁有定價權的重要因素可最終歸結為買賣雙方能否在該市場中最有效率、最低成本地達成交易。哪個市場能夠提供透明、有效的監管服務,保障交易有序完成,並能恰當控制金融市場風險,交易就會流向該市場。當今主要的交易中心集中在歐美期貨交易所,主要原因就是其市場法治體系更為完備和有效。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國內金融資產的定價權問題逐漸顯現。近年來,我國海外上市企業逐漸增多,國內A股市場雖然還沒有與海外資本市場連通,但由於對資本項目開放的預期,境外機構投資者對海外市場中國股票價格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股票的估值水平。境外一些交易所推出的有關人民幣和國內A股價格指數的金融產品,也開始對我國人民幣遠期外匯市場和A股市場產生一定牽製作用。擁有對國內本土金融資產的定價權,尤其是大盤藍籌股的定價權,對於我國經濟發展十分重要。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還很不夠,金融監管體系仍有待完善。所謂資本市場的深度,是指市場中是否存在足夠大的經常交易量,從而可以保證某一時期一定范圍內的成交量變動不會導致市價的失常波動。資本市場的廣度是指市場參與者類型的復雜程度,參與者的類型和數量越多,市場被操縱的可能性就越小。穩健發展股票市場、創業板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適時推出股指、利率、外匯期貨以及各類期權產品,擴大債券市場等,都是拓展我國資本市場深度和廣度的重要手段。 如果我國能夠抓住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創造更多融資渠道,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設更具流動性和透明度的資本市場,強化對國內金融資產的定價主導權,最終影響全球其他市場的定價,那麼,我國在未來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競爭中將會處於有利地位。因此,建設強大的資本市場,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經濟競爭力的客觀需要,十分必要和緊迫。
③ 期貨里為什麼美國的價格有定價權,我們國家的價格沒有定價權
我來說一下,中國期貨現在的交易量已經全球第一了為什麼沒有定價權
因為在中國期貨市場上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是投機的
而美國大部分都是套保的
市場上有一個風吹草動,國內的投機戶就會進出很明顯不穩定
國外都是大企業大機構的套保所以價格更具有代表性
國內還處於發展期,相信隨著國內企業的大部分參與也會逐步拿下定價權的
④ 石油定價權怎麼從生產方轉移到金融市場
我本人不是非常專業的石油經濟研究人士,只能把自己了解的知道的告訴你,還請你自己決定是否正確,能否對你有所幫助。
簡單的說,生產環境就像賣方者,當石油生產國貨石油生產方把石油生產出來想賣出,那麼要由一個系統或者一個市場形成的一套機制來定價。但這中間涉及到用那種貨幣定價、以什麼標準定價、如何調價(降價與升價)、以及計量單位等等。但賣方在這些因素中占據主動因素或者優勢較為明顯,再配合強勁的軍事做後盾和一定的地緣政治優勢,就逐步演變成了石油金融市場。
以天然氣為例——
天然氣氣價形成因素復雜,天然氣定價機制亦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頁岩氣開發及利用的相關價格及市場拉動政策也沒有出台,成為制約頁岩氣勘探開發的一個關鍵問題。目前天然氣的定價權尚在爭奪之中,哪種貨幣最終將成為天然氣主要結算貨幣尚屬未定,伴隨著天然氣重要性的上升,圍繞天然氣定價權的爭奪將會愈演愈烈。目前全球天然氣貿易存在四大定價系統:一是北美以亨利樞紐為核心的定價系統;二是英國的虛擬平衡點(NBP)定價機制;三是東北亞的液化天然氣貿易定價體系;四是前蘇聯地區採用的雙邊壟斷的政府談判定價模式。
目前,美國在圍繞定價權和結算貨幣的爭奪中處於明顯優勢地位。但是,由於各方力量明顯相互鉗制,無論哪一方都無法在短期內取得最終的勝利,這為中國在天然氣市場上的崛起提供了時間窗口。一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費國,中國消耗著全球40%的金屬、20%的能源和21%的農產品;另一方面,中國有著全球最為豐富的頁岩氣儲量,開采前景廣闊。換言之,中國同時在國際商品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兩端占據著重要地位,中國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借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的良好時機,多措並舉,提升自身在國際天然氣市場的定價話語權,參與國際天然氣財富版圖的再分配。應盡快完善國內非常規天然氣價格的定價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並鼓勵市場競爭和多種經濟成分進入非常規天然氣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我國的天然氣產業。穩步籌劃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和香港商品交易所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天然氣期貨合約。利用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天然氣期貨交易,增強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
⑤ 完全壟斷型市場對投資者選擇個股的影響
中國石油、電信、電力、通信等領域就屬於完全壟斷型市場,但是它們有沒有壟斷利潤呢?它們的壟斷利潤是否會給投資者帶來福音呢?它們的壟斷利潤到底花在了什麼地方呢?……事實是,中國很多壟斷公司並不能給投資者帶來高額的回報。
⑥ 機票定價權該如何交還給市場
國家發改委、民航局日前發布通知,要求5家以上(含5家)航空運輸企業參與運營的國內航線,國內旅客運價實行市場調節價,由航空運輸企業依法自主制定。通知指出,每家航空運輸企業每航季上調實行市場調節價的經濟艙旅客無折扣公布運價的航線條數,原則上不得超過本企業上航季運營實行市場調節價航線總數的15%;每條航線每航季無折扣公布運價上調幅度累計不得超過10%。

取消「價格下限」,最大的意義在於政府部門放棄對市場主體的價格干預。一方面,把定價權還給航空公司,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有靈活自主的競爭權,這是民航生存發展的內在呼喚;另一方面,在價格下限禁令下,機票低於5.5折就意味著違法,如果再不把定價權交給企業,民航怎麼面對高鐵的競爭?
如今放開限價令的最大意義,在於機票低價票的名正言順,從此可以直面與高鐵競爭了。尤其是取消機票價格下浮限制後,航空公司會迫於競爭壓力,選擇更低廉的勞動力,制定更精準的營銷方案,實施更嚴格的績效管理,如價格下來了,服務水平卻上去了,最終贏得更多的客戶,無疑是雙贏之舉。
⑦ 定價權交給航空公司會引發票價大幅上漲嗎
對航空公司來說,市場化定價航線增多,意味著有更大自主權,可以依據自身經營、市場競爭情況,對不同時段、淡旺季靈活定價,甚至針對不同消費者區別定價,有助於更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對旅客來說,很多人擔心定價權交給航空公司會引發票價大幅上漲。

本次民航局推出採用市場競價機制的306條航線,總體佔比不大。可理解為在競爭較充分的航線上自主定價,提價航線條數不超過15%和漲幅不得超過10%是確保民航票價整體漲幅的涉及面和絕對值,控制民航票價上漲的節奏穩定,盡量消除民航服務提價引發的社會影響。
⑧ 為什麼日本掌握橡膠期貨定價權
日本掌握橡膠期貨定價權的原因在於:
1、交易時間早。日本期貨交易所內成立時間比中容國早,交易橡膠期貨的開始時間也比中國要早,而且日膠期貨早盤開始時間是8點,也比中國交易時間早1小時。日本的天膠市場的定價權對國際市場價格有著重要影響,國內盤依據國際走勢,就跟隨日本期貨價格標准。
2、法律法規的完善。日本政府對期貨市場的監督與管理首先從立法開始,每5年對法律進行1次修改。如1992年的法律將海外會員的入市管理及投資者的保護納入其中。
3、合約設計的科學性。在新品種上市之前,都會成立品種管理委員會,由交易所成員&專業人士組成。
4、交易參與者的國際性。日本期貨法從1992年開始規定,允許國外會員以准會員的形式入場交易,即國外會員入要參與交易,只能由日本本國會員進行代理,但與一般的投資者不同,享受較為優惠的待遇。這是為了鼓勵國外會員參與日本期貨市場的交易,提升日本期貨市場的國際地位,使本國的期貨交易在國際范圍更具影響力。
5、泰國、印度尼西亞等產膠國的期貨市場不成熟,法律法規不完善導致其無法取得橡膠的定價權。
⑨ 決定上品定價權的因素有哪些
許多人總在批評說市場中有大量未銷售的「空置房」,其實不過是提供人們按其他消費需求進行選擇的展示過程。如果沒有了可以挑選的機會和產品,那麼必然產生的結果就只能是消費者退而求其次了。一旦到了消費者失去了主動的消費選擇權和拿腳投票的權利時,也就無法甄別品牌的優勢和產品的優勢了,形成了買方的定價權轉移到賣方手中的趨勢,而這並非正常的市場秩序。
正常的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博弈的結果,本應是一種協商機制。但當市場中的某個生產環節中出現了行政的壟斷時,這種協商的調節機制就被破壞了,就從土地供給中的價格博弈傳導到消費層面。
土地供給的環節是政府與投資者之間的博弈關系,可以讓土地的資源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配置。但當這種壟斷在數量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就向消費層面轉移這種博弈,不是投資者在生產中消化土地的漲價因素,而是向消費者轉嫁,從而使政府與投資者的博弈變成了直接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關系。
經濟學家們在觀察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時,很關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同時也更關注生產資料價格和工業品出產價格的變化,因為生產資料價格是整體物價預期的基礎條件。但近幾年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幅度都大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卻沒有引發全面物價的上漲,重要的原因在於在買方市場為主時,供大於求或供求相對平衡時,生產者不敢也不能將生產資料的上漲壓力向下游消費者轉移,只能壓縮生產成本與管理成本去消化。
但房地產則不同了,前者的「生產資料」的壟斷和稀缺性供給無法扭轉供不應求的局面,而消費需求的增長和收入的增長給了向下游消費者轉嫁的機會,並且讓這種轉嫁在無消費傾向選擇餘地中放大,並讓市場價格扭曲。
必須從消除市場壟斷性障礙、還市場機制的完整入手才能恢復價格機制對市場調節的作用,讓消費者擁有選擇權和定價權。否則房價就會從政府的土地壟斷性定價權變成市場供求不平衡中的賣方定價權。
當市場集中於打開發商的板子時,卻不知道這種定價權的壟斷性並不在開發商手中。只有供不應求時才能讓開發商「打鬼藉助鍾馗」,擁有了優勢地位。只有加大供給才能打破這種優劣的對比局面,讓市場在競爭中恢復其本來面目,讓消費者有機會成為決定價格的一方。
⑩ AH股的市場定價權
這首先說明A股市場重新奪回了對於國內大型企業的市場定價權。隨中鐵之後的太保集團擬發行不超過9億股H股,H股發行價格將不低於A股價格,再明確不過地說明了從國際投資者手中奪回定價權的目的。
H股定價權存在天然缺陷,由於港幣是非主權貨幣,必須由掛鉤的主權貨幣如美元代為定價,其中的匯率風險、市場風險通通表現在過低的定價之中。香港民眾雖然分得杯羹,但利益的大頭被國際投資者俘獲,因為國際市場的路演無法避開這些體形龐大的國際投資者。中石油中石化1塊多港幣的IPO價格形如明顯的利益輸送,誰讓你自己拱手將定價權拱手交給了別人呢?
先H後A模式同樣存在境外投資者大肆獲取無風險溢價的問題。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在11家回歸A股上市的H股之中,A股上市前的三個月H股股價不論市況都會逐步上升,逐步上升是一種溫和的遮羞說法,在A股上市前中人壽等公司的股價暴漲,提早收割內地溢價的紅利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而內地不得不一再在投資者不勝寒的高價發行新股。一旦A股正式上市後,H股表現各異,差價逐漸收窄。據摩根大通估計,A股與H股差價可以收窄至35%,主要是由由內地可望有300億美元QDII資金投資於港股所帶動。主要也因為先A模式擠佔了剪內地投資者羊毛的空間。
以往發行H股或者紅籌股一為收集外匯,二為在東亞金融危機後扶持香港市場,三因A股市場容量過小,只能在「大局」之下行無奈之事。如今隨著政府做大內地資本市場、人民幣匯率逐步市場化決心已定,收回定價權宜早不宜遲,讓國際投資者動輒收獲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港幣,以有限財力行無限好事的無謂利益輸送不能再干。大型企業在香港市場定價從一開始就是權宜之舉,行之於長遠將對中國經濟造成破壞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