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是什麼意思
過份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
原文: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釋:
甚愛:過分貪愛。費:耗費,破費。厚亡:大損失。
外物是用來養護生命的,不應過份耗費生命去追求外物。執著於名利之愛的,必然刻意求之,為此而投機鑽營、殫精竭力,必然會有大的耗費。知足則簞食瓢飲而自樂,知足便會適可而止,能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觀規律,能遵循客觀規律就不會有憂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長久。

(1)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投資擴展閱讀:
意譯:所以,過份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知道滿足就不會遭致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致危殆,這樣才可以平安長久。
先秦·李耳《老子》:「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釋義為,「所以說,過份的貪求物質與名利慾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結果失去越大,貪求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結果往往身遭橫禍。」
B. 在《道德經》中,為何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在《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有一句著名的話,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句話的原意是:過分地追逐名聲,就必然會浪費精力,過多地追求財富,就會背負巨大的負擔而死去。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社會,人們更在瘋狂地追名奪利,那些影視明星們終日像孔雀一樣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容貌,專家學者們也不甘寂寞,經常在鏡頭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些都是追求名聲的具體表現。

名與身孰親?就是指有些人把外在名聲看得比自己的身體更重要,有人為了一些虛名而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浪費自己的精神生命,有人為虛名沒日沒夜地工作,更有人通過犧牲自己的身體和思想自由來花獲得這些虛名。
C. 「甚愛必大費,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釋】甚愛:過分貪愛.費:耗費,破費.厚亡:大損失.
外物是用來養護生命的,不應過份耗費生命去追求外物.執著於名利之愛的,必然刻意求之,為此而投機鑽營、殫精竭力,必然會有大的耗費.知足則簞食瓢飲而自樂,知足便會適可而止,能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觀規律,能遵循客觀規律就不會有憂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長久.
意譯
所以,過份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
知道滿足就不會遭致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致危殆,這樣才可以平安長久
D.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意思是: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這句話出自《老子·德經·第四十四章》,此章是講人之尊嚴的。以名與貨和人的自身價值對比,也是要人自重、自愛。
老子宣傳的是這樣一種人生觀,人要貴生重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難;反之,為名利奮不顧身,爭名逐利,則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之可悲下場。

(4)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投資擴展閱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相比孔子一生致力於復興周禮,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從某種程度而言:孔子研究的是人倫社會領域的學問,而老子希望解析天地宇宙的奧秘,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兩種物質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於是整個宇宙就呈現一種陰陽互補此消彼長的動態變化,如果在這個世界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變化本身。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就是指的這種永恆變化著的宇宙一般規律,而德類似於哲學中的方法論,指的是在這種一般規律下我們人類的應對方法。
如果說老子的道是陰陽互補變化不止,那麼老子的德可以簡化為四個字:無為而治。
首先要明確無為而治的核心在於治,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對今天的國家治理、企業管理、教育理念以及個人人生規劃均有借鑒意義。
E. 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的意思
意思是過份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
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譯文:所以說,過份的貪求物質與名利慾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結果失去越大,貪求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結果往往身遭橫禍。

(5)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投資擴展閱讀: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F. 有沒有有關老子《道德經》中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例子
自己寫的,這篇不是很用功,看看能不能給你些提示
第四十四章 適可而止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在第五章中,我們得到一句話「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本章老子繼續談「守中」。
老子先列出了一系列常人所求的「德(得)」:名聲、生命、財富。並且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名聲和生命哪個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財貨哪個更重要?獲得和失去哪個更有害?面對這一系列的疑問,我們不得不再談談名、利、命。
古往今來,我們鄙視那些視財如命者,稱他們為守財奴;仰視那些守名捨命者,頌他們捨生取義。而老子卻主張「名利」都不要,原原本本地保住自己的「命」。因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珍惜名聲必然會消耗大量精力去維系它,斂藏的東西越多,當你兩腿一登的時候,失去的不也是越多嗎?
所以,後世出現了許多舍名、利而求保命的人。霸田自污的蕭何、三聚三散的范蠡、求封「寢丘」的孫叔敖……他們無不是明白了這一道理,得以功成身遂的。用老子的話講,這就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或者四十二章所講的「沖氣以為和」的「和」也可以做它的注釋;用孔子的話說,這就叫「中庸」或者叫「守中」,如《論語》中的「欲速不達、過猶不及、文質彬彬」等,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當然,老子的要「命」也是為了「用」的。小則保身,大則治國。因為只有「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教導我們說:真理往往向前邁一小步就是謬誤。持中之德(得),才能真德(得)。
G.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多情必寡情,過分必失分!是什麼意思
過分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人太多情必然不專一,導致寡情;做事要把握分寸,過了必然失去你做人的分量。
H. 甚愛畢大費 多藏必厚亡 什麼意思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的愛惜會招致巨大的付出,過多的擁有會導致沉重的損失。
言出《老子》,非常富有人生智慧的兩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