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周期的理論概述。生命周期理論這一概念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著名經濟學家侯百納提出的。近年來我國對這一理論的研究主要是通過介紹外國的理論。經過了進一個世紀的發展與整合,生命周期理論的中心就是指導個人理財,其特點就是結合了現代金融投資理論,利用的是現代高難的數學方法,憑借的就是發達的金融市場。2、生命周期階段的劃分。生命周期理論的精髓就是使客戶在整個人生不同階段合理分配財富,達到最優效果。也就是說,如果按照人生周期這一理論來理財的話,那麼人生就應該被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階段的方法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也就是說可以有不同的劃法,在此簡單介紹一下兩位科學家對人生階段的劃法。弗蘭克.莫迪利亞尼把消費者的人生分為了三個階段一少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他認為在少年期與老年期時消費要大於收入,反之在壯年期,收入要大於消費。URS把消費者分為了四個階段一少年期、大學階段和參加工作初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他還不同階段的客戶提供了不同的產品,如少年期的優惠利率儲蓄賬戶,大學階段和參加工作初期的信用卡,成年客戶另增加的按揭退休規劃,老年期的年長者賬戶等等。
小財迷理財表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B. 如何理解生命周期理論
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概念應用很廣泛,在心理學上主要是指人的生命周期和家庭的生命周期,是指它的出生、成長過程、衰老、生病和死亡的過程。
個體生命周期
提起個體生命周期,首先會想到埃里克森的個體發展的模型,卡特和莫麥戈得里將個人發展納入到家庭中,提出了具有創見性的個體心理發展階段模型。[1]
(1)嬰兒期(0-2歲)共情和協調情感反應的發展,個體大腦被塑造成可以負擔終身的情感學習。
(2)兒童早期(2-6歲)對相互依存的的進一步認識,兒童早期接近尾聲時,個體獲得了共情、關系性,有關依存的知覺和直覺的能力。
(3)兒童中期(6-11、12歲)道德發展,包括智力邏輯和良心邏輯的發展
(4)青春前期(女孩11-13歲,男孩12-14歲)尋找自己的聲音,真實性發展的開始。有能力清晰的理解關系,認識到關系中的不正當並對此表示反感。
(5)青春期(13、14歲-21歲)尋找認同,在社會、父母和同伴的壓力下,年齡、性別和種族等刻板印象問題繼續內化到觀點和感受中,學習關注自己與關注他人之間尋找平衡,不在人雲亦雲。
(6)成年早期(21-35歲)發展與參與深度關系的能力,個體將對家庭的關心和職業的關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發展一個核心的自我,將關於關系、直覺以及道德良心的發展有意識的結合在一起。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
(7)成年中期(35-50或55歲)真正力量的出現,變得更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在平衡多重任務中能夠反思自己的優先需要,能夠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
(8)成年晚期(50、55歲-75歲)睿智時代的開始,重新利用互相依存的智慧,為他人提供幫助,將自己的價值觀傳授給他人,重新傾向於精神原則,並且追求生命、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和諧。
(9)老年期(75歲以上)悲傷、喪失、重新振作、反思和成長,這是一個反思自己一生的階段,重新賞析和接受自己。
C. 生命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概念應用很廣泛,在心理學上主要是指人的生命周期和家庭的生命周期,是指它的出生、成長過程、衰老、生病和死亡的過程。
家庭生命周期理論為人們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用來預見家庭都要經歷的發展階段,提供了對於家庭問題出現在過去的經歷,現在試圖去處理任務,將來要往哪裡去的視野。
這是一種關注家庭能力的更積極的角度,認為家庭能夠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同時,能完善並改變其結構。

(3)生命周期理論老年投資擴展閱讀
家庭生命周期:
1、離家,孤身的年輕人:接受自我在情感上和經濟上的責任。
2、通過婚姻的家庭聯合:新夫婦:對新系統的承諾。
3、有年幼孩子的家庭:接受新成員進入家庭。
4、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增加家庭界限的靈活性,以容許孩子的獨立,接納祖父母的衰老。
5、孩子離家生活:接納家庭系統大量的分離和加入。
6、生命晚期的家庭:接納代際角色的變化。面對生理上的衰老,維持自己以及伴侶的功能和興趣;
D. 什麼是生命周期理論它在個人理財規劃中如何應用
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概念應用很廣泛,在心理學上主要是指人的生命周期和家庭的生命周期,是指它的出生、成長過程、衰老、生病和死亡的過程。
個體生命周期
提起個體生命周期,首先會想到埃里克森的個體發展的模型,卡特和莫麥戈得里將個人發展納入到家庭中,提出了具有創見性的個體心理發展階段模型。[1] (1)嬰兒期(0-2歲)共情和協調情感反應的發展,個體大腦被塑造成可以負擔終身的情感學習。
(2)兒童早期(2-6歲)對相互依存的的進一步認識,兒童早期接近尾聲時,個體獲得了共情、關系性,有關依存的知覺和直覺的能力。
(3)兒童中期(6-11、12歲)道德發展,包括智力邏輯和良心邏輯的發展
(4)青春前期(女孩11-13歲,男孩12-14歲)尋找自己的聲音,真實性發展的開始。有能力清晰的理解關系,認識到關系中的不正當並對此表示反感。
(5)青春期(13、14歲-21歲)尋找認同,在社會、父母和同伴的壓力下,年齡、性別和種族等刻板印象問題繼續內化到觀點和感受中,學習關注自己與關注他人之間尋找平衡,不在人雲亦雲。
(6)成年早期(21-35歲)發展與參與深度關系的能力,個體將對家庭的關心和職業的關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發展一個核心的自我,將關於關系、直覺以及道德良心的發展有意識的結合在一起。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
(7)成年中期(35-50或55歲)真正力量的出現,變得更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在平衡多重任務中能夠反思自己的優先需要,能夠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
(8)成年晚期(50、55歲-75歲)睿智時代的開始,重新利用互相依存的智慧,為他人提供幫助,將自己的價值觀傳授給他人,重新傾向於精神原則,並且追求生命、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和諧。
(9)老年期(75歲以上)悲傷、喪失、重新振作、反思和成長,這是一個反思自己一生的階段,重新賞析和接受自己。
E. 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什麼,該理論對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活動有什麼指導作用
賀龍的農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核心觀點是非常好的日子,理論的KOL公司對外投資活動非常有幫助。
F. 生命周期理論的主要理論觀點
提起個體生命周期,首先會想到埃里克森的個體發展的模型,卡特和莫麥戈得里將個人發展納入到家庭中,提出了具有創見性的個體心理發展階段模型。
(1)嬰兒期(0-2歲)共情和協調情感反應的發展,個體大腦被塑造成可以負擔終身的情感學習。
(2)兒童早期(2-6歲)對相互依存的的進一步認識,兒童早期接近尾聲時,個體獲得了共情、關系性,有關依存的知覺和直覺的能力。
(3)兒童中期(6-11、12歲)道德發展,包括智力邏輯和良心邏輯的發展
(4)青春前期(女孩11-13歲,男孩12-14歲)尋找自己的聲音,真實性發展的開始。有能力清晰的理解關系,認識到關系中的不正當並對此表示反感。
(5)青春期(13、14歲-21歲)尋找認同,在社會、父母和同伴的壓力下,年齡、性別和種族等刻板印象問題繼續內化到觀點和感受中,學習關注自己與關注他人之間尋找平衡,不在人雲亦雲。
(6)成年早期(21-35歲)發展與參與深度關系的能力,個體將對家庭的關心和職業的關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發展一個核心的自我,將關於關系、直覺以及道德良心的發展有意識的結合在一起。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
(7)成年中期(35-50或55歲)真正力量的出現,變得更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在平衡多重任務中能夠反思自己的優先需要,能夠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
(8)成年晚期(50、55歲-75歲)睿智時代的開始,重新利用互相依存的智慧,為他人提供幫助,將自己的價值觀傳授給他人,重新傾向於精神原則,並且追求生命、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和諧。
(9)老年期(75歲以上)悲傷、喪失、重新振作、反思和成長,這是一個反思自己一生的階段,重新賞析和接受自己。 (1)離家,孤身的年輕人:接受自我在情感上和經濟上的責任。自我與原生家庭的分離;發展同齡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在工作和經濟獨立方面確定自我。
(2)通過婚姻的家庭聯合:新夫婦:對新系統的承諾。婚姻關系的建立;與延伸家庭、朋友重新組合人際關系,以接納新的夫妻關系。
(3)有年幼孩子的家庭:接受新成員進入家庭。調整婚姻關系,為孩子留出空間;共同承擔孩子的養育任務、賺錢和家務勞動;與延伸家庭的重新調整關系,以容納父母和祖父母的角色。
(4)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增加家庭界限的靈活性,以容許孩子的獨立,接納祖父母的衰老。調整親子關系,使青春期孩子能夠自由進出家庭系統;重新聚焦在中年的婚姻和職業問題上;開始照顧老一代人。
(5)孩子離家生活:接納家庭系統大量的分離和加入。重新審視二人世界的婚姻系統;在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發展成年人對成年人的關系;調整關系,吸納子女的配偶,孫輩及婚親的角色;處理父母的衰老和死亡。
(6)生命晚期的家庭:接納代際角色的變化。面對生理上的衰老,維持自己以及伴侶的功能和興趣;為扮演更為核心的中年一代提供支持;在系統中為年長一代的智慧和經驗留出空間,支持年長一代,但不包辦代替;應對配偶、兄弟姐妹和其他同班的喪失,為自己的死亡做准備。 阿羅斯和羅吉斯的研究發現,離婚家庭會經歷一些預兆:決定離婚;家庭系統被告知即將到來的離婚;現實的分離;系統的重組;系統逐漸穩定,形成一個新系統。
家庭離異後的家庭狀況
(1)獲得監護權的父母:維持與前配偶作為父母的交往;支持孩子與前配偶以及他或她的家庭交往;重組自己的社會網路。
(2)沒有監護權的父母:維持與前配偶作為父母的交往;支持有監護權的父母;有孩子建立有效的教養關系;重建自己的社會網路。 再婚家庭除了順利經歷合理化、處理離異有關的問題以及孩子教養問題外,還要重新認識家庭的含義。
(1)進入一種新關系:從第一次婚姻失落中走出來。
(2)設想和計劃新的家庭:需要時間和耐心來適應家庭模稜兩可的復雜性;內心恐懼和忠誠方面的沖突、系統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協調多重新的角色、情感問題和界限問題。
(3)再婚和重組家庭:與新配偶依戀關系的確定,建立理想的家庭,接受不同的家庭模式,這樣的家庭結構具有可滲透性。

G.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內容
產品生命周期(proct life cycle),簡稱PLC,是產品的市場壽命,即一種新產品從開始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整個過程。費農認為:產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營銷生命,產中和人的生命一樣,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這樣的周期。就產品而言,也就是要經歷一個開發、引進、成長、成熟、衰退的階段。而這個周期在不同的技術水平的國家裡,發生的時間和過程是不一樣的,期間存在一個較大的差距和時差,正是這一時差,表現為不同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市場上的競爭地位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變化。為了便於區分,費農把這些國家依次分成創新國(一般為最發達國家)、一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典型的產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即介紹期(或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階段:介紹(引入)期
指產品從設計投產直到投入市場進入測試階段。新產品投入市場,便進入了介紹期。此時產品品種少,顧客對產品還不了解,除少數追求新奇的顧客外,幾乎無人實際購買該產品。生產者為了擴大銷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銷費用,對產品進行宣傳推廣。該階段由於生產技術方面的限制,產品生產批量小,製造成本高,廣告費用大,產品銷售價格偏高,銷售量極為有限,企業通常不能獲利,反而可能虧損。
2.第二階段:成長期
當產品進入引入期,銷售取得成功之後,便進入了成長期。成長期是指產品通過試銷效果良好,購買者逐漸接受該產品,產品在市場上站住腳並且打開了銷路。這是需求增長階段,需求量和銷售額迅速上升。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潤迅速增長。與此同時,競爭者看到有利可圖,將紛紛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使同類產品供給量增加,價格隨之下屬,企業利潤增長速度逐步減慢,最後達到生命周期利潤的最高點。
3.第三階段:成熟期
指產品走入大批量生產並穩定地進入市場銷售,經過成長期之後,隨著購買產品的人數增多,市場需求趨於飽和。此時,產品普及並日趨標准化,成本低而產量大。銷售增長速度緩慢直至轉而下降,由於競爭的加劇,導致同類產品生產企之間不得不加大在產品質量、花色、規格、包裝服務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起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階段:衰退期
是指產品進入了淘汰階段。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等原因,產品的銷售量和利潤持續下降,產品產品在市場上已經老化,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市場上已經有其它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新產品,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此時成本較高的企業就會由於無利可圖而陸續停止生產,該類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陸續結束,以至最後完全撤出市場。
產品生命周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業制定產品策略以及營銷策略有著直接的聯系。管理者要想使他的產品有一個較長的銷售周期,以便賺取足夠的利潤來補償在推出該產品時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經受的一切風險,就必須認真研究和運用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此外,產品生命周期也是營銷人員用來描述產品和市場運作方法的有力工具。但是,在開發市場營銷戰略的過程中,產品生命周期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因為戰略既是產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又是其結果,產品現狀可以使人想到最好的營銷戰略,此外,在預測產品性能時產品生命周期的運用也受到限制。
H. 試論述國際投資學中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三個階段及三階段模型的區位轉移
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國際直接投資的產生是產品生命周期三個階段更迭的必然結果。該模型假設世界上存在三種類型的國家,第一類是新型產品的創新國,通常指最發達國家,如美國;第二類是較發達國家,如歐洲各國、日本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第三類是發展中國家。隨著新產品依次經歷創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准化階段,其生產的區位選擇也依次從最發達國家向較發達國家,再到發展中國家轉移。
在新產品的初級階段,新產品首先在最發達的美國的創新企業生產並逐漸進入大規模生產,這一時期的產品主要滿足本國市場的需求,因為只有本國的人均收入最高,只有本國存在對昂貴的新產品的消費群體。由於美國消費者對其它較發達國家消費者有示範作用,其它發達國家的高收入階層也產生了對該種新產品的消費需求,所以隨著產量和銷售量的增加,有一小部分產品出口到其它較發達國家。由於在這一階段創新企業擁有獨占的技術壟斷優勢,其它發達國家也沒有與之競爭的對手,創新企業基本上控制著國內外市場分額。在這種情況下,產品在國內生產將更為有利。所以這一階段還沒有發生國際直接投資。
到了產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階段,即成熟階段,出現了由寡佔競爭引起的對外直接投資。較發達國家的競爭廠商開始仿製創新企業的新產品,為了保護這些仿製廠商的利益,各國政府可能採取限制進口提高關稅的政策,以支持本國企業迅速發展新產品替代進口。在這種情況下,創新企業為維持其在國外的商品份額,饒過貿易壁壘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東道國建立子公司,專門供應東道國市場。在這時期,由於技術壟斷局面完全被打破,創新企業一方面通過新產品異質化來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也通過許可證方式獲取收益。新產品市場的壟斷競爭局面正式形成。最發達國家的出口和較發達國家的進口開始減少,發達國家對新產品的消費對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具有示範效應,導致發展中國家對該新產品的需求增加,從而又導致發展中國家對該產品的進口增長,各發達國家的廠商都轉向發展中國家出口該產品。隨著較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仿製廠商的出現和發展中國家消費的增加,各發達國家的廠商都開始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因此,發展中國家也產生了對該產品的少量生產能力。總之,在這一階段產生了國際直接投資,並且投資的區位重點主要是在較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到了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後階段即標准化階段,新產品的生產已經成為標准化生產,技術已經普及,技術方面的壟斷優勢已經完全喪失,價格方面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降低成本已經成為增強競爭力的第一要旨。而這一時期只有發展中國傢具有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和資源優勢。因此發達國家的廠商就把新產品的生產完全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進行。這時發展中國家對該產品的生產急劇增加,不僅滿足本國市場,還反過來向最發達的美國和其他較發達國家出口。所以在產品標准化階段,發展中國家對該產品的出口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I. 家庭理財可以依據哪些理論(例如:生命周期理論和組合投資理論)
1,經濟周期來理論,家庭源理財方向和國家經濟方向同步,通常分為繁榮,衰退,低谷,復甦四個階段,相應的投資策略也分為進攻,攻守兼備,保守等等,一般以40個月為一個短周期。
2,年齡比例投資組合理論,按照年齡來確定自己的投資組合中成長型資產(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的比例,比如幾年20歲,那麼成長型資產佔得比例大約100-20=80%左右,如果是60歲,那麼就是100-60=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