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智能電網前景及智能電網實行目的
智能電網建設是根據我國能源分布於負荷消納地域分布特點,適應我國當前和未來社會發展所採取的的電網發展方式,對各類能源,尤其是大規模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電的計入和送出適應性強,能夠實現能源資源的大范圍、高效率配置。我國智能電網的建設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智能變電站是堅強智能電網建設中實現能源轉化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前景依然廣闊。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智能電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顯示,智能變電站發展前景依然廣闊。根據國家智能電網「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新建智能變電站達5182座左右,其中新建750千伏智能變電站約19座,500千伏智能變電站約182座,330千伏智能變電站約60座,220千伏智能變電站約1198座,110(66)千伏智能變電站約3710座;改造64座500千伏、18座330千伏、320座220千伏、630座110(66)千伏變電站。
預計「十二五」期間,新建智能變電站智能化部分的投資約為537.6餘元,變電站智能化改造總投資計為93.8億元。「十二五」期間,智能電網建設計劃總體投資1.6萬億元,按照智能變電環節約20%的份額計算,智能變電環節投資額度將達到3200億元,前景依然廣闊。
光伏發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這使得其並網容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圍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伏發電大規模的應用。智能電網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各方利用光伏發電的主動性,提高了光伏發電的開發力度和使用效率。
我國對智能電網的探究也一直在進行。目前,國內電網不能滿足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需求,所以我國將建設以「特高壓為核心」的「堅強智能電網」,以解決光伏發電並網問題,促進新能源的利用。
我國的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利用先進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術。構建以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互動化為特徵的統一堅強智能化電網。
世界各國對智能電網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究,這是由於新能源發電依託著智能電網的發展而發展。智能電網其高速、可靠、經濟、安全的電能輸送通道為光伏發電的電能輸送提供了較好的保障,其發展與應用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❷ 十三五規劃總投資額是多少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在「十三五」期間,交通運輸總投資規模將要達到15萬億人民幣,其中鐵路3 5萬億,公路7 8萬億,民航0 65萬億,水運0 5萬億。
❸ 特高壓電網規劃
分析人士預計投資額達2700億元,平高、許繼等上市公司或獲益
國家電網公司12日首度公布,到2015年建成華北、華東、華中(「三華」)特高壓電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
行情危險!散戶應該盡快離場? 哪些股票值得滿倉買入? 某些股很可能還要漲50%! 機構資金目前已發生大變化 同日,國家電網宣布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的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已通過國家驗收,這標志著特高壓已不再是「試驗」和「示範」階段,後續工程的核准和建設進程有望加快。
分析人士表示,未來5年,特高壓的投資金額有望達到2700億元,這較「十一五」期間的200億投資,足足增長了13倍之餘。由於特高壓設備門檻較高,其投資拉動將使平高電氣、許繼電氣等上市公司受益。
宣布「三縱三橫一環網」
國家電網稱,「十二五」期間是我國特高壓電網發展的重要階段,在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的基礎上,需加快「三華」特高壓交流同步電網建設。2015年,「三華」特高壓電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還將建成11回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據悉,在特高壓交流工程方面,錫盟、蒙西、張北、陝北能源基地通過三個縱向特高壓交流通道向「三華」送電,北部煤電、西南水電通過三個橫向特高壓交流通道向華北、華中和長三角特高壓環網送電。其中,三縱是:錫盟—南京、張北—南昌、陝北—長沙。三橫是:蒙西—濰坊、晉中—徐州、雅安—皖南3個橫向輸電通道。此外,還建設淮南—南京—泰州—蘇州—上海—浙北—皖南—淮南長三角特高壓雙環網。
在特高壓直流工程方面,「十二五」期間,配合西南水電、西北華北煤電和風電基地開發,建設錦屏—江蘇等11回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成青藏直流聯網工程,滿足西藏供電,實現西藏電網與西北主網聯網。
國家電網的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以「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為中心,東北特高壓電網、西北750千伏電網為送端,聯結各大煤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大核電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
特高壓將成重點投資方向
國家電網將其全新戰略「統一堅強智能電網」定義為:以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建設為原則,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徵的國家電網。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國家電網智能電網戰略具有濃厚的「特高壓」色彩。中國的「智能電網」建設仍然是傳統的電力設備供應商受益,尤其是已經形成優勢競爭地位的廠商,傳統電力設備供應商的受益和盈利程度最終仍取決於行業的供應格局和企業自身的地位。
僅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靜態投資達57億元,因此,上述大量交直流線路如果在「十二五」期間建成,將帶來巨量的投資。國家電網預計,到2020年,我國特高壓傳輸容量接近3億千瓦,其中水電約7800萬千瓦。
據國家電網人士介紹,國內100多家電工裝備企業,參與了特高壓設備研製和供貨,其中,變壓器由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天威保變自主研製;電抗器由西安變壓器公司和衡陽變壓器公司自主研製;斷路器由平高電氣、新東北電氣、西安高壓電氣分別與國外企業聯合研製、產權共享;保護控制系統由南瑞繼保、許繼集團、四方繼保等研製。
中信證券分析師劉磊也認為,「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投資將向特高壓傾斜,初步預計,特高壓交流投資額將達2700億元(「十一五」僅為200億),因此,少數能參與到特高壓工程的廠商會風景獨好。這裡面,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國網收入囊中的平高電氣和許繼電氣,平高是交流線路的最大受益者,許繼是直流線路的最大受益者。
以平高電氣為例,劉磊預計,下半年特高壓工程批量上馬將有定論,按照GIS(封閉式組合電器)占特高壓交流投資12%計算,平高佔40%份額,未來預計特高壓可為平高帶來每年約25億元訂單。
2700 億元
中信證券分析師劉磊認為,「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投資將向特高壓傾斜,初步預計,特高壓投資額將達2700億元(「十一五」僅為200億),因此,少數能參與到特高壓工程的廠商會風景獨好。
http://wenku..com/view/cadd3642a8956bec0975e320.html
❹ 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建設規劃
我國超高壓輸電線路以330千伏、500千伏交流輸電和500千伏、8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為骨幹網架。全國已經形成5個區域電網和南方電網。其中:華東、華北、華中、東北4個區域電網和南方電網已經形成了500千伏的主網架,西北電網在330千伏網架的基礎上,正在建設750千伏網架。但是,由於我國電網跨區域輸電主要依靠500千伏交流和正負500千伏直流,在提高電力輸送能力方面受到技術、環保、土地資源等多方面的制約
而特高壓電網能夠適應東西2000至3000公里,南北800至2000公里遠距離大容量電力輸送需求,有利於大煤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和大型核電站群的開發和電力外送。第一條由集團公司西北電力設計院承擔設計工作的750千伏的官廳至蘭州東輸變電工程截至2012運行安全穩定,為規劃中的國家特高壓電網打下堅實基礎
2008年初,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關於轉變電網發展方式、加快電網建設的意見》,《意見》指出,「…轉變電網發展方式、加快電網建設,就是要加快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國家電網,全面推進『一特三大』戰略;就是要徹底解決電網建設滯後、網架結構薄弱問題,適應電力需求快速增長,實現電網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就是要根本轉變就地平衡觀念,促進電力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實現更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
《意見》首次公開明確了特高壓電網較為詳細的建設規劃,「…『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特高壓電網全面發展,形成以華北、華中、華東為核心,聯結各大區電網、大煤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和主要負荷中心的堅強網架。到2020年,建成特高壓交流變電站53座,變電容量3.36億千伏安,線路長度4.45萬公里;建成直流輸電工程38項,輸電容量1.91億千瓦,線路長度5.23萬公里。特高壓及跨區、跨國電網輸送容量達到3.73億千瓦。電網技術裝備和運行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意見》同時再次強調了「十一五」期間的一些規劃,「…全面建成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和特高壓直流示範工程,初步形成華北—華中—華東特高壓同步電網,基本建成西北750千伏主網架,公司經營區域實現全部聯網,跨國電力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公司電網投資12150億元。到2010年,公司22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線路達到38.9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16.4億千伏安,跨區、跨國輸電容量達到8500萬千瓦,交換電量達到3800億千瓦時。高嶺背靠背、中俄直流背靠背工程,2008年建成投產。靈寶背靠背擴建、淮南—上海特高壓線路工程、南陽特高壓站擴建主變工程,2009年建成投產。加快建設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直流示範工程,確保2010年投產。開工建設錦屏—蘇南±800千伏直流,寧東—山東±660千伏直流,三滬二回、德寶、呼遼、山西—江蘇等±500千伏直流,青藏±400千伏直流等工程。…」對於2008年國網公司的建設計劃,數據顯示2008年將開工33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線路3.2萬公里、變電容量1.9億千伏安,計劃投產線路1.5萬公里、變電容量0.97億千伏安,投資2532億元。其中特高壓、750千伏及跨區電網計劃開工線路1.7萬公里、變電容量1.0億千伏安,計劃投產線路2450公里、變電容量1620萬千伏安。
國家電網公司還公布了2007年簡要的經營業績數據。數據顯示2007年國網公司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54億元,其中電網投資2130億元;110(66)千伏及以上交流線路開工6.0萬公里,投產5.4萬公里;變電容量開工2.7億千伏安,投產2.1億千伏安。完成售電量19742億千瓦時,主營業務收入突破萬億,利稅突破千億。
2008年電網建設計劃投資2532億元,同比增幅仍然維持在10%以上,同時,根據調整後的「十一五」規劃總投資額12150億元的目標,我們估計2009年仍然可以維持10%以上的增幅,即投資額將達到2850億元左右,而2010年將與2009年基本持平。

❺ 目前我國超高壓交,直流電線路都有哪些
1、 我國目前的特高壓線路已經有27條之多了。當然這包括了特高壓交流,和特高壓直流;含已投入運行,已在建,及已規劃的;
2、輸電電壓一般分高壓、超高壓和特高壓。國際上,高壓通常指35~220kV的電壓;超高壓通常指330kV及以上、1000kV以下的電壓;特高壓指1000kV及以上的電壓。高壓直流通常指的是±600kV及以下的直流輸電電壓,±800kV以上的電壓稱為特高壓直流輸電;
3、具體27條特高壓線路請詳細參考:http://weibo.com/ziranpai2009
❻ 特高壓直流,什麼是特高壓直流
直流特高壓(UHVDC)是指±800kV(±75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及相關技術。直流特高壓輸電的主要特點是輸送容量大、電壓高,可用於電力系統非同步聯網。直流特高壓輸電系統由送端交流系統、整流站、直流輸電線路、逆變站、受端交流系統五個部分構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換流站,而換流站的心臟換流變又是整個直流輸電系統的重中之重。
應用特點
直流輸電是世界上電力大國解決高電壓、大容量、遠距離送電和電網互聯的一個重要手段。直流輸電將交流電通過換流器變換成直流電,然後通過直流輸電線路送至受電端並通過換流器[span]變成交流電,最終注入交流電網。相對交流輸電來說,直流輸電具有輸送靈活、損耗小、能夠節約輸電走廊、能夠實現快速控制等優點。特高壓直流輸電具備點對點、超遠距離、大容量送電能力,主要定位於我國西南大水電基地和西北大煤電基地的超遠距離、超大容量外送。
使用情況
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發展迅速,以國家電網為例,金沙江一期溪洛渡和向家壩送出工程將採用3回±800千伏、640萬千瓦直流特高壓送出,四川錦屏水電站採用1回±800千伏、640萬千瓦直流特高壓送出,以上工程計劃在2011年底~2016年期間陸續建成投運。金沙江二期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送出工程也將採用3回±800千伏、640萬千瓦直流特高壓送出。哈鄭特高壓工程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800千伏)、輸送容量最大(800萬千瓦)、直流電流最大(5000安培)、輸送距離最長(2210.2千米)、技術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也是我國「疆電外送」的首個特高壓項目。該工程於2014年1月27日投入運行。
2015年4月,我國首條±11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完成可研評審:為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加快准東地區煤電基地開發和外送,緩解東部地區環保壓力,國家電網公司委託電力規劃總院在北京組織召開准東—華東(皖南)特高壓±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會[1] 。
2016年第一條特高壓輸電工程准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准東—皖南工程」)1月11日正式開工。該工程起點位於新疆昌吉自治州,終點位於安徽宣城市,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安徽6省區,線路全長3324公里。工程投資407億元,預計2018年建成投運。准東—皖南工程實現了自主創新的新跨越。電壓等級由±800千伏上升至±1100千伏,輸送容量從640萬千瓦上升至12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提升至3000—5000公里,每千公里輸電損耗降至約1.5%,進一步提高直流輸電效率,節約寶貴的土地和走廊資源。
❼ 交流特高壓輸電與直流特高壓輸電的區別哪種好一些
在能源輸送體系中長期佔有較大比重,當輸電距離比較遠時直流輸電比較經濟,線路損耗少。穩定,高效,節約成本,是未來電網的發展趨勢。
❽ 特高壓直流的使用情況
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發展迅速,以國家電網為例,金沙江一期溪洛渡和向家壩送出工程將採用3回±800千伏、640萬千瓦直流特高壓送出,四川錦屏水電站採用1回±800千伏、640萬千瓦直流特高壓送出,以上工程計劃在2011年底~2016年期間陸續建成投運。金沙江二期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送出工程也將採用3回±800千伏、640萬千瓦直流特高壓送出。哈鄭特高壓工程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800千伏)、輸送容量最大(800萬千瓦)、直流電流最大(5000安培)、輸送距離最長(2210.2千米)、技術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也是我國「疆電外送」的首個特高壓項目。該工程於2014年1月27日投入運行。
2015年4月,我國首條±11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完成可研評審:為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加快准東地區煤電基地開發和外送,緩解東部地區環保壓力,國家電網公司委託電力規劃總院在北京組織召開准東—華東(皖南)特高壓±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會 。
2016年第一條特高壓輸電工程准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准東—皖南工程」)1月11日正式開工。該工程起點位於新疆昌吉自治州,終點位於安徽宣城市,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安徽6省區,線路全長3324公里。工程投資407億元,預計2018年建成投運。准東—皖南工程實現了自主創新的新跨越。電壓等級由±800千伏上升至±1100千伏,輸送容量從640萬千瓦上升至12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提升至3000—5000公里,每千公里輸電損耗降至約1.5%,進一步提高直流輸電效率,節約寶貴的土地和走廊資源。

❾ 特高壓的現狀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的超高壓是西北電網750千伏的交流實驗工程。首個國內最高電壓等級特高壓交流示範工
程,是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全長640公里,縱跨晉豫鄂三省,其中還包含黃河和漢江兩個大跨越段。線路起自山西1000kV晉東南變電站,經河南1000kV南陽開關站,止於湖北1000kV荊門變電站。2008年12月30日22時,該工程投入試運行,2009年1月6日22時,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
直流方面,四川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範工程已順利投入運行,這是目前規劃建設的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距離最遠、容量最大的直流輸電工程;錦屏-蘇南±800kV特高壓直流線路工程也於2012年5月13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國家電網公司在2010年8月12日首度公布,到2015年建成華北、華東、華中(「三華」)特高壓電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
同日,國家電網宣布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的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已通過國家驗收,這標志著特高壓已不再是「試驗」和「示範」階段,後續工程的核准和建設進程有望加快。
2015年7月24日,在江蘇省東台市,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線特高壓交流工程開建。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之一,變電容量1200萬千伏安,線路全長759.4千米,新建輸電線路2×780公里,工程投資268億元。該工程是迄今規模最大、建設難度最大的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後可增強長三角地區電網互聯互通、相互支援的能力。
中國的特高壓輸電網,建設不到10年就具備了世界最高水平,創造了一批世界紀錄。晉東南—南陽—荊門線路是世界上第一個投入商業運行的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向家壩—上海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則是世界上同類工程中容量最大、距離最遠、技術最先進的。中國的成就,被國際大電網組織稱之為「世界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國未來將在特高壓骨幹網的基礎上建立全國智能電網,目前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已經超過了美國。
作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中首批獲得核准並率先開工建設的特高壓工程,跨越淮河、長江的皖電東送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於2014年9月開工建設。原計劃於2016年3月投入運行,現2015年10月工程即將進入驗收階段,可望提前投入運行。 分析人士表示,未來5年,特高壓的投資金額有望達到2700億元,這較「十一五」期間的200億投資,足足增長了13倍之餘。
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到,「適應大規模跨區輸電和新能源發電並網的要求,加快現代電網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完善區域主幹電網,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先進輸電技術,依託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切實加強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增強電網優化配置電力能力和供電可靠性。」 這將意味著特高壓輸電工程已被正式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當中。
國家電網發展策劃部專家張克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核電、風電包括作為清潔能源的水電,未來的發展都將有賴於建設特高壓電網。以風電為例,國家規劃風電在2020年達到1.5億千瓦以上的裝機容量,但目前八大風電基地的裝機容量已經佔到總裝機容量的80%,其中五大風電基地都在三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僅新疆、甘肅、內蒙古、吉林等省及自治區的風電裝機就有8000萬千瓦,因此風電消納存在很大問題。只有藉助特高壓電網才可將如此集中和不穩定的電力傳輸到華北和華中等負荷中心。他表示,特高壓建成後,可大規模開發風電,並做到高效率消納,從而將一度頗為嚴重的棄風現象控制在1%。
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張正陵接受《路透》采訪時表示,特高壓(UHV)智能電網對內地電力發展是必須的,未來五年國家電網將投入6200億元人民幣,建設20條特高壓線路,以將西南的水電和西北的風電傳輸至中國東部。發展特高壓電網不僅是技術革新,還實現遠距離運輸,解決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且能改善當前中東部面臨的嚴峻環境壓力。
所謂特高壓電網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負80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的輸電網路,它的最大特點是可以長距離、大容量、低損耗輸送電力。內地76%的煤炭資源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資源在西南部,而70%以上的能源需求在中東部,普通電網的傳輸距離只有500公里左右,無法滿足傳輸要求。
截至目前,內地特高壓電網已完成一條特高壓交流線路和兩條特高壓直流線路,共達4633公里,在建的有兩條交流和兩條直流線路,達6412公里。
2015年10月7日,國內變電容量最高的6000兆伏安1000千伏特高壓主變器系統在蘇州完成安裝。此舉標志著全球在建規模最大、變電容量最高、單體供電能力最強的1000千伏特高壓變電站核心工程建竣。
1000千伏特高壓蘇州變電站是國內首座雙站同址建設的特高壓變電站,首期工程安裝到位的電力系統分別服務上海和江蘇。該變電站遠景將建設6組3000兆伏安主變器系統,變電總容量達18000兆伏安。
作為「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重要節點,蘇州變電站建成投運後,對於提高華東地區清潔能源和電網負荷接納能力,增強長三角電網抵禦重大故障能力和皖電東送可靠性,均具重大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