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基金賺錢,而部分基民卻難賺錢
因為很多購買基金的朋友是非常喜歡操作的,而且所追尋的理念也是追漲殺跌,所以他們才能夠在購買基金的過程當中虧損的。
其實很多對於基金投資時間比較長的朋友都知道,只要能夠長期的持有一隻基金,大概率還是能夠賺錢的。很多基金的年投資回報率還是比較高的,只要我們不瞎進行操作,就能夠獲取一些利潤。
一、基金投資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我認為在基金的投資過程當中,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比擁有博學的知識更有幫助。基金市場當中擁有很多的學霸,而且很多人對於自己的能力也是非常自信的,即使擁有很多的知識,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也是會出現虧損的情況。
作為一個新手投資者,我認為只要做好了以上三個方面就能夠提高自己賺錢的概率的。其實基金投資是非常講究概率的,因為市場的波動是沒有任何的規律的,基金市場上有人賺取了收益,那麼就會有人虧損收益的,在正確的理念的指導之下,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回報。
㈡ 基金到底還能不能買 在網上看到有很多人說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一起騙基民的錢真的是這樣的嗎
騙錢是不可能的,就是怕遇到不負責任的基金經理拿你的錢亂投資亂買股票,拿你的錢打專水漂屬,那就杯具了,不過大多數還是很專業的,選擇基金就是選擇基金經理,如果選對了基金經理,基金當然會賺錢,大爛基就別碰了,挑點熱門的買,比如富國天惠,大投摩根中國優勢,金鷹中小盤都是蠻不錯的基金
㈢ 基金如果賺得多,基金經理可以拿大頭不分給基民可以這樣操作嗎
不可以基金是通過基金購買股票債款來進行運作,而上漲下跌都是通過其運作來進行,而基金大漲也不會變成現金,除非賣出才可以,所以是不可能不給基民分錢的,
㈣ 為什麼明明基金賺錢,基民卻總是虧錢
如果基金業績很好,可是基民還是在虧錢,那就只有一種解釋「高買低賣回」。
下圖是2011年到答2019年,股票型基金的份額變化情況。

由上圖可知,
1.2015年大牛市的時候,投資者持有股票型基金的份額最高的。也就是說,大家在市場高點的時候,拚命的買股票型基金,俗稱「高買」。
2.在2014年熊市的時候,由於市場一直跌跌不休,投資者就把持有股票型基金贖回了(俗稱「低賣」),進而讓2014年的股票型基金份額是最低的。
所以即使基金業績再好,如果你總是這樣「高買低賣」,虧錢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㈤ 基金經理不是個個都很厲害么,怎麼虧損的還不少呢!!
問題很好回答。他們搬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理論層面上的,只有實踐才能證明一個基金經理合格與否。打個比方,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差的的人,在股票市場有很豐富的經驗和對股票有很深的造詣,那麼,他管理基金的能力不一定比那些有著高文憑的基金經理差,也就是說,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踐。
另外,中國的基金不但在交易時要收取基民的手續費,同時,只要你持有基金,他們還要收到管理費,這樣,如果某基金不賺錢,那麼它還是扣除每天的管理費,所以,基金只有大規模盈利才能保證基金凈值的上升。這不比自己玩股票,賠了就是賠了,而買基金不同,如果工、賠了的話,不但要賠錢,還要給基金公司交管理費,等於是雪上加霜。中國的基金有時候還會出現與私募串通幫私募接高位股票的事情。還有的時候,基金的凈值不是算出來的,而是開會開出來的,例如說,某天股市大漲,某基金公司可以先不公布他們的凈值,而是先看看其它基金公司公布的相應凈值漲了多少,如果別人漲了2%,那麼該公司也會公布出2%左右的上升,其實當天他們可能凈值升了5%,在這種情況下,剩餘的3%就被基金公司私吞,畢竟凈值到底是多少,別人根本就不知道,只有基金公司自己清楚,他們說是多少就是多少,反正虧的還是基民的錢。
因為中國基金業現在缺乏的不僅僅是經驗,更主要是道德上面的約束,造成了中國的基金業水平不一。
㈥ 基金公司是如何賺基民錢的
主要是基金的費率 認購、申購、贖回、託管,都是收費的
別小看它,一家基金公司為例,管理的基金凈值在100億左右,按照基金資產凈值1.5%的年費率計提管理費,一年就是1.5億,而基金公司的平均員工為80人。換句話說,80個人一年創造利潤1.5億元,而且是旱澇保收。同時管理幾支基本的話,!!金飯碗啊……
至於投資所得的利潤有50%-90%要分給投資人,剩下的還要支付各種系統維護、合作單位費用、員工工資等,剩下的就比較少了
㈦ 為什麼基金賺了 基民卻虧了
雖然今年公募基金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但是從歷史數據上看,公募基金還是很賺錢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三思君就以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編制的「股票基金」指數(H11021)為例,來給大家看看國內公募基金的歷史表現。
數據顯示,股票基金指數(H11021)從2002年12月31日成立時的1000點,漲到了目前的6146.18點。換一句話講,該指數在過去的16年間,其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2%。

在市場火熱的時候,不僅新基金的發行數量會大幅增加,而且發行的規模也會飆升。
比如今年年初發行的興全合宜混合A(163417),首發當日就募集了300多億,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然而,大半年過去了,從這只基金的凈值表現看,下跌了15%。
在這里,三思君並不是說興全合宜混合A(163417)不好。因為從基金經理謝治宇曾管理的基金業績上看,還是很有能力的。只是想告訴大家,能夠給基民賺錢的基金,從來都不是搶的。
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大家又不買基金了。比如就像現在,即使基金公司使出渾身招數,也很難保證新基金會發行成功。
所以,三思君總結基民之所以總是虧錢的原因就是:在市場高位或火熱的時候大量買入,然而在市場低位時又選擇賣出。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了大多數買基金的投資者之所以虧錢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㈧ 基金經理那麼牛 為什麼還要靠傭金賺錢
大家在買基金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基金經理那麼牛,為什麼還要靠傭金賺錢?
對於這個問題,三思君覺得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
1.基金經理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一個團隊
看到這里,可能有些投資者會問,不是說投資主動型基金的核心就是看基金經理嗎?基金經理的能力強,那麼這只基金未來表現好的概率,也就高很多。
為什麼現在又要強調團隊了呢?
其實基金管理人在做投資時,都是高度分工的。一隻基金從成立、交易、投資、研究、信息披露等環節都是由不同的團隊分工合作的。所以一個人,是很難同時完成上述環節的。
就說投資標的的選擇吧。
作為一隻基金,你不可能只買3—5隻股票吧,最少也要20多隻,甚至多的時候有幾百隻。
這幾十隻股票的實地調研、與公司管理的接觸、公司的定期報告等,都要了解一下吧,而且由於國家宏觀面或公司基本面的變化,你也要跟蹤吧,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這些的。
2.離開團隊,意味著失去了平台的「資源」
當基金經理離開團隊選擇單干時,也就失去了平台的很多「資源」。比如券商提供的服務,行業專家提供的意見等。同時也意味著,一個人要做的事情比以前有團隊時,多了很多。
所以有些選擇單乾的基金經理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其業績並不如人意。
比如像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偉,在管理華夏大盤精選基金(000011)的6年126天的時間內,這只基金的凈值上漲了11.95倍。最後讓這只基金成為了國內首隻累計凈值破10元的基金。
說實話,業績無可挑剔。
然而這位昔日「公募一哥」,轉戰私募以後,其管理的私募基金竟然出現了清盤的事件。
雖然三思君不敢說這完全就是失去了平台的「資源」所導致的,但也不能說,一點影響都沒有吧。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很多投資者都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END -
㈨ 基金公司賺到的錢什麼時候分給基民
基金公司賺到的錢不會分給基民,那是人家勞動所得。
只有除去基金公司所得,剩餘的才是基民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