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大一統
大一統:
dà yī tǒnɡ
1.《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系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
實在不是一個容易解釋的詞條。
正如:「道可道,非常道」中之「道」。
大一統,是一種概念,一種擁有無限向心力的概念。
大一統,是一種氣魄,一種積極開拓奮發向上的氣魄。
大一統,是一種胸懷,一種兼收並蓄包容一切的胸懷。
大一統,讓我們的民族從分散歸至凝聚,
就算經歷再多劫難,心中仍有一個祖國的輪廓。
中國大一統的王朝有:
1.秦朝
2.西漢 3.東漢 4.西晉 5.隋朝
6.唐朝 7.元朝 8.明朝 9.清朝
世界大一統的帝國/國家有:
1.古代埃及
2.古代希臘 3.亞歷山大帝國
4.古代羅馬帝國 5.拜占庭帝國
6.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
7.新羅(676年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8.蒙古帝國(包括4個汗國,1個宗主國,即後來的大元)(面積4500多萬平方千米,曾經的世界領土最大的帝國)
9.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5世紀)
10.西班牙帝國(16世紀)
11.法蘭西帝國 12.大英帝國(本土30萬平方千米,殖民地3300萬,稱為日不落帝國)
13.俄羅斯帝國/15.蘇聯
14.德意志帝國
15.美利堅合眾國
16.近代日本
促成中華大一統:
為什麼偏偏是中國人創造了中華大一統的奇跡?凡是存在的現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緣由(至於合理與否,則取決於人們各自的利益判斷)。
1 、中國的中原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東部,這里東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亞高寒區,南有南海和熱帶高溫區,因此中原地區自然成為亞洲東部的地理中心。與此同時,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們,在數千年間始終能夠創造出領先的文明與文化,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層出不窮,從而進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經濟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並對周邊地區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2 、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的民族,很早就實施婚姻開放,從而有利於民族融合。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記錄的正是炎帝族與黃帝族通婚的故事,詳情可參閱筆者《牛郎織女隔河望,炎黃戀戰七千年》等文。
3 、從伏羲畫卦、倉頡造字,到秦始皇書同文,中國人始終使用象形文字元號體系(准確說是拼形文字),這種文字有著非常穩定的信息傳輸性能(幾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認得),而且能夠超越語音進行信息交流,並極大地促成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認同。對比之下,與中國面積相當的歐洲,由於採用拼音文字,不同國家的語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從而也就難以產生認同感,至今仍然未能完成大一統事業。
4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認祖歸根的情結,而且古老的記憶都能夠追溯到同一個祖先,因此這種情結特別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5 、中國人有著對「中」的崇拜或偏愛。「中」的字義為,中間,內里,半,中等,適中;中央(央字義為當中,盡,懇求),中心;中庸;是(中聽、中用);古代盛籌的器皿;通忠;姓氏。中原地區處在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這里能夠看到的最明顯的天象之一就是北斗星的繞極旋轉(北極星為天中,黃帝族的圖騰星就是北斗星,並以「斗為帝車」),這種天象給古代中國人的啟示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一種四方環繞中央的社會結構。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確定天下之中所在地,最後選定黃河與洛水交匯處的洛陽為中土。這個選擇可能有著實測的依據,因為洛陽與東海之濱和青藏高原邊緣的距離大體相等,洛陽與燕山山脈和長江的距離也大體相等。
有趣得是,河圖、洛書的結構也是一種中心與四方的關系,包括四方與中心,八方與中心。總之,中國古代特別注重中土、中原、中州,中原與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及由此而擴展延伸的四海、九州、神州、天下。
6 、中國人很早就擁有大一統的哲學理念和政治抱負,例如孔子倡導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以及歷代有識之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
7 、中國人沒有其他國家地區所存在的宗教障礙。
8 、中國古代統治者重視文字的統一,以及度量衡的同一。相傳早在秦始皇之前,黃帝時代就進行過統一文字的工作,帝舜時代就進行過同一度量衡的工作。
9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物品交易和交通建設、驛站建設。《尚書·旅獒》記有:「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詩經》有贊美周代國道平坦筆直的詩句,秦代的國道四通八達,唐玄宗時的國道兩側栽種著果樹。而且,古人還有祭祀道路神的習俗,《宋書·禮志》注引崔實《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游,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
10 、中國古代統治者長期採取懷柔遠方異國、同化異族、吸納異族的政策,有利於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和大中華文化圈。
大一統脈絡: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應握有一統天下的權威,所謂「禮征樂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潛藏著大一統的身影。老子主張以「一」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大一統從此有了本體論。
正式提出「大一統」的是《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唐人顏師古說:「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於,不得自專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李斯更是明確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漢書·王吉傳》中稱: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一統的原始意義正是消滅對手,由帝王一人統治天下。
大一統在中國之所以一成不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古至今,一直有許多中國人熱愛、推崇大一統。唐朝的李白贊嘆道:「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明朝的李贄在《藏書》中尊始皇為「千古一帝」。大一統的邏輯中派生出來的許多觀念使得大一統在中國人的心靈中紮下根來。中國人對大一統形成了精神依賴。例如,大一統的長期壓迫使得中國人在失去反抗勇氣的同時特別追求安全感,也恐懼多樣化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習慣於把死水一潭的大一統當作穩定的秩序。人們把別人的自由始終當作對自己的威脅,把正當的政治訴求看作是對權力的挑戰。
中國政治上長期的大一統窒息了內部競爭,阻隔了外部競爭。統治者為了防止自己的一統江山受到外來「異端」的挑戰,長期閉關鎖國,禁錮外來思想的傳播,視來自西方的思想和制度為異端邪說。而在大一統之前的生機勃勃的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邦國之間的互相競爭的局面極大地激發了個人與社會的創造力,中華文化也是在那個時代奠定了基石。競爭使得每一個人,每一種價值,都有了得以發揮的機會。方方面面的競爭是人類社會得以進步的基本動因。而大一統最恐懼的正是這些競爭,尤其是在政治領域的公開競爭。
大一統的鼓吹者常常以大一統追求疆土的統一來為大一統的暴政辯護。然而,大一統追求的僅僅是疆土意義上的統一嗎?歷任的統治者在統一思想上所花費的心血遠遠大於在統一疆土上花費的功夫。以晚清政府為例,必要時可以讓出疆土,卻決不肯放棄言論鉗制。一統與國家的統一幾乎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統一出現在每個國家,一統卻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大一統在歷史上並不能使中國避免分裂。在秦始皇之前有統一,在華夏一統之後,有過無數次分裂。這樣的分裂往往是因大一統之下的暴政而加劇。
大一統是充分自由與自治的對立面;實現大一統的過程是剝奪自由的過程。「一統」實現了,社會大囹圄也就落成了,每個人的肉體,心智與良知也就被劫持、禁錮了。大一統中最可怕的是用暴力去一統人的靈魂。在許多中國人眼裡,大一統是國家強大的象徵。很少有人認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大一統正是導致中華民族兩千多年苦難歷史的最重要的原因。對中國的落後,大一統「功居其偉」。
需要指出的是,大一統並非是中國唯一的政治傳統。在秦朝實現大一統之前。中國這塊土地上完全是多中心的政治秩序。《史記·武帝紀》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說是,九州鼎立、八方共融、呈現出一派相互競爭、互相砥礪的舜堯、周公景象。在湯武革命時,革命的主力軍是各諸侯。即使到了商、周,仍然是方國眾多,各有自主的管理權力,也各有自己的「中心」(都城)。春秋戰國之歷史,為中國歷史上昌明繁盛之時期,同期之政治除各國之爭斗外,諸侯各國內政清明,罕有暴君的出現。集中的權力越多,出現暴君的可能性越大;一統的波及面越廣,其受害者越多。可以說,「大一統」從來就不是中國普通百姓的意識,而是強加給中國人的政治觀念。歷史終將證明,大一統只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一段漫長而黑暗的插曲。
與中國後來漫長的大一統一元秩序相比,西方的文明走的是與大一統相悖的另一條道路。與中國不同,從羅馬帝國以後也有人不斷嘗試統一整個歐洲,但每次總有一些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反對這個野心勃勃的企圖,挫敗任何企圖一統天下的野心。縱然拿破崙、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狂人屢屢夢想統一歐洲,雖幾乎得手,但無不以慘敗而告終。歐洲發達起來的真正原因,就是沒有大一統,國家之間有競爭,政府之間有競爭。歐洲的歷史可以說是從城邦萬國到多國邦聯的歷史。北美十三州在獨立之後走了一條介乎中國的大一統與歐洲的群雄並立之間的聯邦主義之路,結果造就了今日的美國。
今天歐洲聯盟的全面一體化,絕不是要回到中國的那種秦滅六國的大一統上。歐洲的聯合,不是武力征服的產物,而是建立在盟約基礎上的和平、自願的聯合,這種聯合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個絕對凌駕於成員國之上的用武力維持的中央巨無霸,更不行魚肉百姓的「虎狼之政」。試想,如果歐洲被一個歐洲的「秦國」用武力所統一,北美一直為一個暴秦般的大一統政權所統治,並用武力維持至今,中國至今仍然像歐洲那樣諸邦並存,或像美國那樣合眾邦為一國,那麼今天的世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格局?
「全球化的大一統」:
近年來,全球化正在成為海內外學術界的熱門話題,其中對全球化的經濟和文化意涵的討論尤為熱絡。有人認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間障礙在全世界的自由傳遞,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是指在國際范圍內統一運作的一種經濟運行過程,無論資本流動、勞動力流動、信息傳遞、原料能源的提供、管理和組織的實施等都實現國際化運作,等等。有人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在全世界的推廣和擴張,是現代文明從西方社會向全球的擴展和漫延;有人認為全球化是全球范圍內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逐步一體化的過程。人們對全球化的討論多則重其經濟或文化方面,對其背後所隱含的政治範式著墨不多。經濟全球化是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並且正在推動著現代化社會和世界秩序的重組。
自冷戰結束之後,由於政治、經濟、技術和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全球化進程開始加速。全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政治轉型的過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著調整。最新一波的政治全球化是自1989年沖破柏林牆、冷戰的結束和鐵幕的消失開始的。為什麼全球化直到冷戰結束之後才開始?因為冷戰結束之後,再也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用武力實現世界大一統了。
當今的全球化區別於以往「世界帝國」圖謀的根本之處在於它的和平性格。中國是被迫納入大東亞共榮圈的,但是加入當前的全球化進程卻是完全自願的。在全球化時代來臨之前,人類擴展政治秩序的主導方式是大一統。尤其是在中國,自秦朝征服中原以來,建立和擴展政治秩序的方式至今根本沒有發生變化。在西方,武力政府及隨之而來的中央集權式的統治也一直是建立、維持和擴展政治秩序的主要方法。在西方,威斯特伐尼亞條約為中央集權的、絕對主權的民族國家的出現提供了合法性。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起源於一些國家試圖用暴力的方法通過武力征服他國來建立一統到底的世界帝國。日本用武力試圖拼湊「東亞共榮圈」,是用暴力和一統的辦法來實現區域一體化的一個典型事例。「用武力的批判」來建立世界大一統更是其中的極端。為什麼拿破崙、希特勒、斯大林的擴張不被稱為「全球化」?它們都是靠暴力來實現一體化。全球化的「包容度」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它對封閉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可能是非常不寬容的。
全球化反映了整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正在發生根本的改變。伴隨著全球范圍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不僅在實行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國家之間,十九世紀意義上的國家邊界已經消失;而且,伴隨著商業活動和社會交往的國際化,以互聯網路為代表的現代通訊技術正在沖破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的森嚴壁壘。
全球化的一大特徵就是其涉及面之廣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因為世界的發展方向就是從分散走向一體化,雖然其中不乏一體化後又分裂的事例,但總體上人類無疑是在走向一體化的。這個過程既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因為它幾乎不受任何一方或個人的左右,也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因為它反映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轉變。全球化,尤其與中國的相關性而言,其所蘊涵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所推動的由中央集權大一統向聯邦主義的轉變。全球化蘊涵著一種完全不同於大一統的政治秩序的構建、統合和維持的方式。而這方面的發展需要在對全球化的研究中特別加以關注。
分權也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遍及各個領域,而治理單位又趨向小型化,整合和分權在同時發展。以歐盟為例,它的一體化程度很高,但成員國內部的分權傾向同樣強烈。高度中央集權的法國近20年來一直在搞分權,英國前兩年向地方議會轉讓了重要的立法權力,比利時已經很小,可人們還想分。這種分權對於理解全球化和分權傾向的關系具有一定啟發意義。「中央」這個概念在全球化時代的全球事務中絕對不可能像其在中國事務中那樣,成為一個如此至關重要的概念。
全球化及與此相聯的全球性制度變遷是客觀發展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全球化即是過程,也是結果。從過程看,全球化不僅是主體間的利益、意義交往過程,也是主體不同行為規則的沖突、相容與共同性新規則的建構過程。全球化不僅指人類經濟聯系的世界化及各發展主體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社會結構等在世界交往中的被認可、合法化;同時,也指作為普遍交往基礎的共同交往規則--制度文明--的產生、發展、形成、轉換。在過程與結果的統一中,制度文明對全球化具有特殊意義。
全球化也是一股巨大的拆解中央集權的力量,雖然也為在特定方面的中央集權提供借口,如加強對某個行業的管制。在全球化過程中,國家的權力被國際組織(世貿組織,國際刑事法庭等,奧運會,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民間部門(private sector)所分享。全球化意味著「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傳統國族國家的地位愈發不重要。全球化極大地模糊了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界線,重寫了國家主權的概念。非政府組織的出現與繁榮改變在第三世界國家,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邊界。各國國家可以選擇加入,或是退出。公民的流動性的增加(移民、留學、工作、旅遊,為遷徙注入了國際因素),意味著政府束縛能力的降低。
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政治特徵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合。二戰以後,尤其是冷戰以後,國家主義開始向聯邦主義轉變。其特徵是各種地區與國際性組織紛紛涌現,其中著名的有聯合國、歐洲共同體等。蘇聯在解體之後開始向邦聯轉變。前蘇聯的成員國變成了一個名為"獨立國家聯合體"的邦聯。歐洲共同體變成了歐洲聯盟,其一體化的速度也相應加快。這兩次轉變都是以某個強大的極權國家的垮台為轉折點的。許多原來是獨立的國家,為了共同安全、經濟一體化和(或)人權保護,結成某種類似於聯邦制的國家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不僅是一種政體形式,而且是一種新型的國際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越來越普遍的這一趨勢,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國家的擴大,而是國家形態的轉變。以聯邦和邦聯為形式的聯邦主義正在超越國家疆界的限制,走向世界舞台,成為締造國際組織的一種新思維。
『貳』 徐岩的學術及社會兼職
國務院學位評議委員會第五屆、第六屆學科評議輕工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十三屆化學科學部評議組成員,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工程與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酶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會常務理事、白酒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釀酒工程技術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 4本學術雜志編委和多本國際雜志審稿人,《微生物學報》等6個學術刊物編委。.

『叄』 大一統是什麼意思
《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系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
古籍解釋
大一統(dà yī tǒnɡ),《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系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
延伸解釋
實在不是一個容易解釋的詞條。 正如:「道可道,非常道」中之「道」。 大一統,是一種概念,一種擁有無限向心力的概念。 大一統,是一種氣魄,一種積極開拓奮發向上的氣魄。 大一統,是一種胸懷,一種兼收並蓄包容一切的胸懷。 大一統,讓我們的民族從分散歸至凝中國大一統封建王朝
朝代
1.西周 2.秦朝 (衛國沒有被滅) 3.西漢 4.東漢(東漢前期軍閥勢力較大,但仍然服從中央政府。後期軍閥割據,但實際已經分裂) 5.西晉 6.隋朝 7.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拒不服從中央) 8.北宋(只統一了除燕雲十六州和西域外的中原地區) 9.元朝 10.明朝(北方還有北元) 11.清朝 (中期才實現大一統,後期租界林立)
促成中華大一統
為什麼偏偏是中國人創造了中華大一統的奇跡?凡是存在的現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緣由(至於合理與否,則取決於人們各自的利益判斷)。 1、中國的中原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東部,這里東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亞高寒區,南有南海和熱帶高溫區,因此中原地區自然成為亞洲東部的地理中心。與此同時,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們,在數千年間始終能夠創造出領先的文明與文化,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層出不窮,從而進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經濟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並對周邊地區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2、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的民族,很早就實施婚姻開放,從而有利於民族融合。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記錄的正是炎帝族與黃帝族通婚的故事,詳情可參閱筆者《牛郎織女隔河望,炎黃戀戰七千年》等文。 3、從伏羲畫卦、倉頡造字,到秦始皇書同文,中國人始終使用象形文字元號體系(准確說是拼形文字),這種文字有著非常穩定的信息傳輸性能(幾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認得),而且能夠超越語音進行信息交流,並極大地促成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認同。對比之下,與中國面積相當的歐洲,由於採用拼音文字,不同國家的語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從而也就難以產生認同感,至今仍然未能完成大一統事業。 4、中國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認祖歸根的情結,而且古老的記憶都能夠追溯到同一個祖先,因此這種情結特別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5、中國人有著對「中」的崇拜或偏愛。「中」的字義為,中間,內里,半,中等,適中;中央(央字義為當中,盡,懇求),中心;中庸;是(中聽、中用);古代盛籌的器皿;通忠;姓氏。中原地區處在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這里能夠看到的最明顯的天象之一就是北斗星的繞極旋轉(北極星為天中,黃帝族的圖騰星就是北斗星,並以「斗為帝車」),這種天象給古代中國人的啟示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一種四方環繞中央的社會結構。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確定天下之中所在地,最後選定黃河與洛水交匯處的洛陽為中土。這個選擇可能有著實測的依據,因為洛陽與東海之濱和青藏高原邊緣的距離大體相等,洛陽與燕山山脈和長江的距離也大體相等。 有趣得是,河圖、洛書的結構也是一種中心與四方的關系,包括四方與中心,八方與中心。總之,中國古代特別注重中土、中原、中州,中原與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及由此而擴展延伸的四海、九州、神州、天下。 6、中國人很早就擁有大一統的哲學理念和政治抱負,例如孔子倡導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以及歷代有識之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 7、中國人沒有其他國家地區所存在的宗教障礙。 8、中國古代統治者重視文字的統一,以及度量衡的同一。相傳早在秦始皇之前,黃帝時代就進行過統一文字的工作,帝舜時代就進行過同一度量衡的工作。 9、中國人自古就重視物品交易和交通建設、驛站建設。《尚書·旅獒》記有:「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詩經》有贊美周代國道平坦筆直的詩句,秦代的國道四通八達,唐玄宗時的國道兩側栽種著果樹。而且,古人還有祭祀道路神的習俗,《宋書·禮志》注引崔實《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游,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 10、中國古代統治者長期採取懷柔遠方異國、同化異族、吸納異族的政策,有利於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和大中華文化圈。
編輯本段世界大一統的帝國/國家
1.古代埃及 2.古代希臘 3.亞歷山大帝國 4.古代羅馬帝國 5.拜占庭帝國 6.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 7.統一新羅(676年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部分地區) 8.蒙古帝國(包括四大汗國:察合台汗國、伊爾汗國、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1個宗主國:元朝,即後來的大元)(面積4500多萬平方千米,曾經的世界領土最大的帝國) 9.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5世紀) 10.俄羅斯帝國(包括蘇聯時代)聚, 就算經歷再多劫難,心中仍有一個祖國的輪廓。
大一統思想由來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應握有一統天下的權威,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潛藏著大一統的身影。老子主張以「一」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大一統從此有了本體論。
大一統的正式提出
正式提出「大一統」的是《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唐人顏師古說:「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子,不得自專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李斯更是明確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漢書·王吉傳》中稱: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一統的原始意義正是消滅對手,由帝王一人統治天下。
大一統思想紮根中國的根源
大一統在中國之所以一成不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古至今,一直有許多中國人熱愛、推崇大一統。唐朝的李白贊嘆道:「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明朝的李贄在《藏書》中尊始皇為「千古一帝」。大一統的邏輯中派生出來的許多觀念使得大一統在中國人的心靈中紮下根來。中國人對大一統形成了精神依賴。
編輯本段全球化的大一統
經濟全球化的大一統
近年來,全球化正在成為海內外學術界的熱門話題,其中對全球化的經濟和文化意涵的討論尤為熱絡。有人認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間障礙在全世界的自由傳遞,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是指在國際范圍內統一運作的一種經濟運行過程,無論資本流動、勞動力流動、信息傳遞、原料能源的提供、管理和組織的實施等都實現國際化運作,等等。有人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在全世界的推廣和擴張,是現代文明從西方社會向全球的擴展和漫延;有人認為全球化是全球范圍內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逐步一體化的過程。人們對全球化的討論多則重其經濟或文化方面,對其背後所隱含的政治範式著墨不多。經濟全球化是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並且正在推動著現代化社會和世界秩序的重組。 自冷戰結束之後,由於政治、經濟、技術和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全球化進程開始加速。全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政治轉型的過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著調整。最新一波的政治全球化是自1989年沖破柏林牆、冷戰的結束和鐵幕的消失開始的。為什麼全球化直到冷戰結束之後才開始?因為冷戰結束之後,再也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用武力實現世界大一統了。 當今的全球化區別於以往「世界帝國」圖謀的根本之處在於它的和平性格。中國是被迫納入大東亞共榮圈的,但是加入當前的全球化進程卻是完全自願的。在全球化時代來臨之前,人類擴展政治秩序的主導方式是大一統。尤其是在中國,自秦朝征服中原以來,建立和擴展政治秩序的方式至今根本沒有發生變化。在西方,武力政府及隨之而來的中央集權式的統治也一直是建立、維持和擴展政治秩序的主要方法。在西方,威斯特伐尼亞條約為中央集權的、絕對主權的民族國家的出現提供了合法性。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起源於一些國家試圖用暴力的方法通過武力征服他國來建立一統到底的世界帝國。日本用武力試圖拼湊「東亞共榮圈」,是用暴力和一統的辦法來實現區域一體化的一個典型事例。「用武力的批判」來建立世界大一統更是其中的極端。為什麼拿破崙、希特勒、斯大林的擴張不被稱為「全球化」?它們都是靠暴力來實現一體化。全球化的「包容度」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它對封閉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可能是非常不寬容的。
全球化大一統的特徵
全球化反映了整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正在發生根本的改變。伴隨著全球范圍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不僅在實行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國家之間,十九世紀意義上的國家邊界已經消失;而且,伴隨著商業活動和社會交往的國際化,以互聯網路為代表的現代通訊技術正在沖破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的森嚴壁壘。 全球化的一大特徵就是其涉及面之廣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因為世界的發展方向就是從分散走向一體化,雖然其中不乏一體化後又分裂的事例,但總體上人類無疑是在走向一體化的。這個過程既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因為它幾乎不受任何一方或個人的左右,也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因為它反映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轉變。全球化,尤其與中國的相關性而言,其所蘊涵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所推動的由中央集權大一統向聯邦主義的轉變。全球化蘊涵著一種完全不同於大一統的政治秩序的構建、統合和維持的方式。而這方面的發展需要在對全球化的研究中特別加以關注。 分權也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遍及各個領域,而治理單位又趨向小型化,整合和分權在同時發展。以歐盟為例,它的一體化程度很高,但成員國內部的分權傾向同樣強烈。高度中央集權的法國近20年來一直在搞分權,英國前兩年向地方議會轉讓了重要的立法權力,比利時已經很小,可人們還想分。這種分權對於理解全球化和分權傾向的關系具有一定啟發意義。「中央」這個概念在全球化時代的全球事務中絕對不可能像其在中國事務中那樣,成為一個如此至關重要的概念。
制度文明對全球化具有特殊意義
全球化及與此相聯的全球性制度變遷是客觀發展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全球化即是過程,也是結果。從過程看,全球化不僅是主體間的利益、意義交往過程,也是主體不同行為規則的沖突、相容與共同性新規則的建構過程。全球化不僅指人類經濟聯系的世界化及各發展主體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社會結構等在世界交往中的被認可、合法化;同時,也指作為普遍交往基礎的共同交往規則--制度文明--的產生、發展、形成、轉換。在過程與結果的統一中,制度文明對全球化具有特殊意義。
全球化意味著「去國家化」
全球化也是一股巨大的拆解中央集權的力量,雖然也為在特定方面的中央集權提供借口,如加強對某個行業的管制。在全球化過程中,國家的權力被國際組織(世貿組織,國際刑事法庭等,奧運會,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民間部門(private sector)所分享。全球化意味著「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傳統國族國家的地位愈發不重要。全球化極大地模糊了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界線,重寫了國家主權的概念。非政府組織的出現與繁榮改變在第三世界國家,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邊界。各國國家可以選擇加入,或是退出。公民的流動性的增加(移民、留學、工作、旅遊,為遷徙注入了國際因素),意味著政府束縛能力的降低。
全球化與國家的聯邦形式
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政治特徵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合。二戰以後,尤其是冷戰以後,國家主義開始向聯邦主義轉變。其特徵是各種地區與國際性組織紛紛涌現,其中著名的有聯合國、歐洲共同體等。蘇聯在解體之後開始向邦聯轉變。前蘇聯的成員國變成了一個名為"獨立國家聯合體"的邦聯。歐洲共同體變成了歐洲聯盟,其一體化的速度也相應加快。這兩次轉變都是以某個強大的極權國家的垮台為轉折點的。許多原來是獨立的國家,為了共同安全、經濟一體化和(或)人權保護,結成某種類似於聯邦制的國家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不僅是一種政體形式,而且是一種新型的國際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越來越普遍的這一趨勢,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國家的擴大,而是國家形態的轉變。以聯邦和邦聯為形式的聯邦主義正在超越國家疆界的限制,走向世界舞台,成為締造國際組織的一種新思維。
『肆』 徐岩的人物生涯
沈陽化工學院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本科畢業,2006年獲華東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專業工程碩士學位。現寧波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教師。多年來一直從事化工過程機械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發表科研論文10餘篇,主持市級科研一項,校級科研一項,作為主要參加者參與省級自然科學基金1項,市級科研3項,橫向課題8項,資金100餘萬元,並獲市級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二)。
主要研究方向為:(1)化工過程機械;(2)過程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Research Interests /研究興趣
過程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過程流體機械
Research Projects/研究項目
〔1〕在線轉子動平衡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茂名市科技計劃 茂名市科技局2003.10)
〔2〕乙二醇反應器進料泵擴能改造(茂名學院2002.9)
Selected Publications/部分發表論文
〔1〕徐岩,朱曉東.反應器進料泵機械密封失效原因分析[TH].流體機械.流體機械, 2002,31(9):38-40
〔2〕徐岩,朱曉東.高速切線泵過載原因分析及改造[TH].水泵技術, 2002,3:31-34
〔3〕徐岩,鍾經山.超高壓壓縮機填料環腐蝕原因與對策研究[TH].壓縮機技術, 2003,5:8-10
〔4〕徐岩,王大成,彭耀海.再沸器泄漏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TH].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03.16(4):52-55
〔5〕徐岩,朱曉東.低溫乙烯球罐局部缺陷的修復[TE].石油化工設備技術,2004,25(2):17-19
〔6〕徐岩,宣征南.提高低比轉速離心泵揚程探討[TH].水泵技術,2004,6:11-14
〔7〕徐岩,宣征南.提高反應器進料泵揚程的方法[TE].石油化工設備技術,2007,28(3):33-35
〔8〕徐岩,宣征南.離心泵轉子在線動平衡測試中的信號分析處理[TH].茂名學院學報,2007,17(4):11-14
〔9〕徐岩,李多民.離心泵轉子在線動平衡測試系統設計[TH].機電工程技術,2008,37(5):56-59
〔10〕Dacheng Wang,Yan Xu,Yong cai,Tianxiang Li.Research on axial spring rate calculation of PTFE bellows. Journal of Pressure EQuipment and Systems 2004,2(2):91-94
〔11〕朱曉東,徐岩.乙烯裂解爐爐管材質損傷[TE].石油化工設備技術,2004,25(6):51-54
〔12〕陳帥,徐岩.帶監測裝置蒸汽疏水閥的開發與研究[TH].閥門,2008,6:23-25
〔13〕李多民.化工過程機器.中國石化出版社(參編4萬字)2007,3

『伍』 徐彥現在經手的基金可以繼續持有嗎
徐岩現在經手的基金也可以繼續的持有,以後還會更多的。
『陸』 青年與社會的目錄·2014年 19 期
中國多項民生改革加速落地29省份啟動「單獨二孩」
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破題15省城鄉養老保險完成並軌
學會寬容
淺論大學生黨員如何加強黨性修養 高玉芝
黨的三代領導人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論述及啟示 胡忠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問題研究 張家銥,付建波
「以人為本」理念下大學生預備黨員教育途徑的思考 張立
社區環保的社會工作介入 江董玉
加強黨建促進供電企業營銷服務工作水平的提升 黃超波
群眾路線在思政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崔可偉
推進機關黨建與行政工作的有機結合 沈季
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思考 丁毅,楊鑒福
保持大學生黨員先進性應強化黨員意識 劉宇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淮陰師院城環學院為例 董旭冉
共青團組織發展與社會管理創新 趙穎
流動人口的社會服務管理及其優化 陳雲
淺談創新地勘單位黨建工作 鄧艷萍
淺談共青團組織如何更好地服務於青年創業就業工作 劉笑
群眾路線:實現中國夢的生命線 馬征
群眾路線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張玥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劉西閣
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探討 陳晶
在黨員幹部中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路徑研究 龐莉
貧困地區農村青年創業問題思考--以沅陵縣為例 李功員
在青年群體中開展「中國夢」教育初探 帥永平
中國文化視角下青年中國夢的實現路徑研究 王羚又
大學生兼職中的法律常識研究 林福燕
大學生校外租房的「始作俑者」 楊豐伃
高就業壓力視域下大學生社會適應力闡微 李鵬鴿
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戴傑,胡惠蘭
淺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嚴芳
淺析上海大學學生的責任感--由上海大學校訓談起 吳明龍
淺析外語專業青年教師在教學中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以阿拉伯語專業為例 隆婭玲
網路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探索 羅贛虹,李建軍,王輝
應用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文華偉
運用自媒體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 聶東雪
大學生論辯式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劉海輝,張林
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產生影響的研究 張志偉,張守忠,楊俊,焉石
淺談加強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重要性 劉貴遠
誦讀國學經典,培養合格大學生 錢書新
淺談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新途徑 李穎存
我國大學教育基金會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楊卓英,陳凱洪,黃瓊玲,戴江
大學生女寢室人際交往--男生入女寢案件的處理 金思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策略研究 何江,楊志軍
儒家修身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價值 程得中
提升成都學院大學生廉潔教育實效性研究 王煥舉
大學生信息消費的調查研究 段君瑞
關於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若干思考 張佩
紅色校史與校訓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運用研究--以特色院校中北大學為例 楊亞君,檀躍宇
基於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研究 程文文
健身氣功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 王海虎
青年本質的三個邏輯追問 田茂嬌
團體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趙源,陳瑞,劉珂靚,牟若菲
形式與政策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作用 王麗華,楊丹,林昆,宋說講
以中國夢思想凝聚廣大國有企業青年員工 柳鵬
公證賠償責任過錯的認定及賠償范圍的思考--由北京方圓公證處賠償120萬元談起 姜曉鳳
實現擔保物權案件的實務問題探討--以非訟事件訴訟化為視角 張冠軍,梁田
略論我國現行繼承製度的不足與完善 陳宏亮
卡特爾案件中的化圓為方問題--以一個從業律師的角度看合規、罰款、寬大處理及其和解制度 德克·施羅德,洪鋆
論司法機關怠於履行職責的國家賠償責任 蘇雯雯
我國商業銀行破產清算的法律思考 王競,劉琳
我國行政許可後續監管的存在問題 韋鵬
再談外國軍艦在領海的無害通過權 張孝陽
芻議整風活動的法治化演進 張毓富
純經濟損失的現狀及立法方向 張群,吳其達,辛蘇文
互聯網維度下的版權侵權之舉證責任 臧曉圓
律師「死磕」現象分析 王文娟
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以吉林省森工集團為例」 李喬
論賦權視角下的企業社會工作的介入策略 賀靜
「職業打假人」與「誠實信用原則」的博弈 湯麗馨
論經濟法基本原則之國家適度干預原則 呂柏婷
論勞動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的產生形式 王虎華
司法解釋(一)實施後《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分析 譚舒
談談夫妻關系的內容與形式 李占傑
用人單位內部勞動規則研究 董文銳,蔡志海
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激勵機制研究 魏瑋
辯訴交易制度弊端研究 袁昊宇
當前國有企業工會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庚馨傑
電商時代淘寶中小賣家營銷策略分析 張帆,於小燕
讀《沖突法的危機》有感 王冠楠
高密度電法物探技術在西北地區勘察中的應用研究 詹俊
構建我國民事強制律師代理制度的思考--以「適用范圍」為視角 季路璐
廣東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方參與主體滿意度研究 王珍珍,胡婷婷
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運用的問題及對策 李一驍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升企業軟實力 胡軍
論「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從監所檢察部門角度展開 李智瑞,李鐸月
論解決自然人國籍消極沖突的方法 李洪健
論虐待罪 姜雪燕,趙燕燕
論危害國際民用航空安全罪的新發展--以《北京公約》和《北京議定書》為視角 王婷
淺談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的競合 楊濤
淺析媒介審判與司法審判的關系 牛妍
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王崧年,李小傑
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及其基本原則 劉陽
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制研究 陳琦,文龍
新公司法對公司治理結構影響淺述 仝舒男
關於網路反腐的幾點思考 徐曉英
大連高校日語借詞流行語的使用狀況及大學生心態之研究 孫滕
「情境教學」--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 顧露露
川東北地區家長社會交際能力與中學生心理健康關系的調查研究 陳衛星,李慶曦
培養初中生數學審題能力的研究 靳玉民
醫學院校一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徐娟
淺析高校圖書館「無書化」的發展趨向 黃海霞
高校教師評價激勵機制改革研究 曹榮莉
國外小班化教育發展 張鳳嬌,浦新
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牛得膘
新疆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李厚建
高校黨員大學生的主體性教育工作 鄭業剛,黃俊會
成人高等教育中「自主學習、多維互動」型教學模式的思考 宮麗華,黃濤
從范疇化角度解讀英語習語 丁媛媛
校企合作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淺析 餘生
高校女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及充分發揮優勢探析 胡紅婷,林威
探析高校輔導員如何改善大學生學風建設的對策 李楊
從學術制度角度談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段雨欣
從語言經濟學角度看商務英語教學 白蘭
高等數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探討 田仁碧
高職院校青春健康教育同伴教育模式的效果分析 李清
能力本位與高職英語聽說課堂的行動研究 王明琪
民辦高職院校黨員服務平台構建初探--以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創建「創新黨員服務中心」為例 藍瑞榮,麥韜芙
淺論高師聲樂教學的民族性建設 張天慧,李巧偉
淺談高校大學生入學教育研究的問題與對策 吳迪,周艷華,鄧銘,田立
職業院校學生禮儀素質培養研究 楊雯
淺析激勵理論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運用 王廣華
在科技人才培養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劉敬
案例教學法在Office宏教學中的運用 楊滿
談如何把思想政治課與學生日常行為結合起來 羅傑祥
「國獎」何以助力地方高校發展 張凌,楊麗
「學教一體,自主合作」模式下的如何上好數學復習課 陸英華
《開明國語課本》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啟示 王喆
創新教育背景下英語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許多文,林碧成
對黑龍江高校公共體育課滑冰課程的現狀分析 楊鎮江
輔導員應對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能力研究 徐曉寧
高校輔導員談心藝術探究 王琦
高校日語口譯教學現狀、發展和改革方向 王岩,李福貴
高校涉外工作者素質專業化的研究 徐匯飛
高校校園媒體的德育功用初探 周亮,付靜秋
高校校園媒體責任與發展問題初探 楊靜
高校院(系)級學生會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李曉,袁泰喆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姚又丹
關於《西方經濟學》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教學改革的研究 辛超麗,張景春
關於裝飾藝術設計教學的若干思考 王利君,楊英
基於反思性英語教學的實踐思考 倪博
基於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全程化就業工作體系構建 黃海燕
精品課程網站系統的構建初探 李素明,顧冬娟
課程社會學視域下學生評價活動的差異性分析 齊麗娟
略論高校輔導員的談心教育 趙李梅
普通高校跆拳道課程教學效果的問題分析--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 崔長松
淺論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 羅慶
淺談多媒體教學在解剖學教學中的利弊 陳海瑞
淺談高校實驗室維護與安全管理 李憲雄
淺談高職行業英語教學 王婷
淺談繪畫在中職生教學中的能動--素描課中的教與學 趙皖平
淺談課程及課程改革 朱蕾
淺談小學德育課程的生活化發展方向 鄒運秀
淺談英語翻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陳思悅
淺探技工院校學生的學業評價 夏卉榮,賈利軍
淺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 林松
淺析高職學校兵乓球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劉永平
讓學生快樂有效地學習字母--以PEP1 Unit2 Letters and Sounds教學片斷為例思考新教材下的字母語音教學 吳曉慧
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中的應用 趙曼麗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語言性別差異 李喬娜
試論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 蘇芳
試析做好高校國家助學金評選發放工作的意義 李鐵
斯坦福實驗對兒童教育環境的啟示 葉薇
談強化警體技能教學訓練的必要性 韓太日
探究新媒體在英語ESP教學中的優勢 王瑞
探討中學高級英語教學中的語境問題及處理對策 常蓉芳
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門路的對策研究 林浩貴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 黃南學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徐彥,李欽
英漢諺語的翻譯方法 鄭輝
語文教學中辛棄疾婉約詞意象分析 童雋姝
中外公共圖書館弱勢群體服務的對比研究 方秋香
貴州民族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演進及其影響--以貴州17個世居民族為分析對象 肖倩
現代慈善觀培育途徑淺析 韓文華,程渝
辦好周末文化廣場促進和諧校園建設--以河南農業大學周末文化廣場為例 馬菲
殘疾人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探析 尉家旗
成本效益視角下我國社保基金信託貸款投資保障房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張會陽
重拾傳統道德,引領社會風尚 余士忠
東西部初中教師績效工資實施及滿意度的差異分析--以東部A省、西部B省為例 陳利達
淺論泰語動賓結構合成詞的構成 韋玉
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現存問題及中國之對策的研究--基於該機制及中國所處之現狀引發的討論 王嘉華
公開招聘中小學教師筆試概述 呂程琳
對區縣公共圖書館志願者管理的淺析 陳雪珍
公平、效率--美國憲法第十六條修正案及其影響 梁誠悅
關於理工科大學朋輩輔導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以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的調查樣本為例 駱玉麗
國內外「博物館化」表徵簡述 謝開
互累症研究述評 王小悅
加強領導幹部「八小時外」監督的路徑探索 張莎莎
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分析 李東生
淺析我國「三公」消費遏制機制 黃旭彬
書法大眾化與精英化的分野流變及責任擔當 欒建利
現代性與現代化 管堃潔
情境德育:拓寬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現途徑 徐嫻
中國智力迴流的原因:基於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實證分析 母澤洪,袁家菊
人性假設觀下的網路嵌入性及其對社會工作的啟示 馬雪楊,張潔
當下我國傳媒娛樂化發展的特徵分析 靳悅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以蘇州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為例 劉孜若
簡析功能派翻譯理論及其翻譯規則的應用--以馬克·吐溫「男孩的夢想」的翻譯為例 劉曉晨
社會分層視域下的擇校現象 徐蘭
古今漢語稱謂語的禮貌表達及社會文化內涵 姜麗麗
旅途中麥當勞化的分析和思考 曹亞彬
互聯網廣告在移動終端應用淺述 錢俊廷,張永寧
社會工作介入聽障兒童家庭教育探析 沈蓮
設計文化與動畫藝術淺述 王金婷,張永寧
新形勢下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 江建軍
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影響因素分析--以深圳市為例 張冰
設計文化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回歸 婁閣,朱華
對於合唱比賽中唱紅色歌曲的幾點思考 趙人輝
公共圖書館的古籍保護與修復工作初探 陳彥婷
管樂器在日常使用中應注意的基本保養 邱紫鵑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構路徑 石林
加強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思考 向榮
軍隊情商的構成與培養初探 翟貝貝
跨文化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 劉冬梅
跨文化視角下景德鎮陶瓷文化軟實力的研究 韋璐,陸璇
承德市中小學公共關系評估初探 賈軼群,初向鑫,王洋
量變到質變: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非盲目擴張 麥偉傑
論公共管理人才的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培養 蔣周凌,李靜,王華武
論社會因素對翻譯的影響 馬曉偉
論提高中職院校檔案管理的對策 朱有法
論圖書館管理思想與模式的變革 魏家琴
淺談Flash動畫畫面的視覺特徵與情感研究 田梓林
淺談全球化國際環境下中國的大國意識 李萍
淺談城市相對的發展--以大連為例 王蘇
淺談如何開展工會女工思想政治工作 阮錦芳
淺談校園文化景觀的研究與發展 杜雙作
淺談行政單位資產的核算 王灝涵
淺談中國書法字體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 賴姝
淺析傳統武術的現代社會價值 李波
淺析電視新聞的采編技巧 胡婧
淺析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方法與數據的誤用 項則徐
淺析市長與城市建設 劉錚
淺議新媒體時代的外交新現象--以微博外交為例 榮梓汀
羌舞健身廣播操對北川中學學生心理焦慮影響研究 孫愛華,孫君紫
讓批評與自我批評「落地生根」 葛欣
聲樂表演心理素質問題分析 朱傑
試論權力腐敗與責任的不對稱關系及表現 楊俏
談談調查研究 王遠塵
四川省現階段農業僱工的成因與影響簡析 殷麗梅
探析變譯理論在公司名稱英譯中的運用 李蒙蒙
圖書資料破損的原因與對策探討 周航宇
土家語的變化和瀕危成因 邱曉東
拓展深化軍隊改革的視野 段正發
網路時代下對室內設計的再認識 閆麗 平,朱華
文化價值在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體現 溫金龍
性別角色歷史變遷視角下的漢英語言性別歧視探微 鄒強珍
醫患關系視角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現實意義 溫磊
英語在我國的發展問題探究 陳修磊
員工綜合素質及能量提升研究 嚴寒雪
中外政治制度比較 高柏枝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 謝瑞
中葯說明書翻譯的幾點探討 馬倫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理論及其中國化 賀撒文
毛澤東早期政治思想的發展階段及特點論析 李冬梅
「未知生,焉知死」再探--孔子鬼神觀中的人文取向 葛怡爽
從傳統孝德觀看當代中國孝文化的構建 王警弘,李囝
淺談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 閆文璐
新時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狀與對策 鄒影,劉曉霞
《共產黨宣言》中的民族剝削思想研究 田宇
論《反對自由主義》的當代意義 石喬
中亞地區伊扎布特組織的歷史淵源及其新發展 郎正文,雷琳
淺談隋唐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許盼盼
加里斯·愛德華科幻電影中的「隱喻」與「生態觀」--從《怪獸》到《哥斯拉》的解讀 唐源
以茶為緣,構建和諧世界 李媛媛,周玲
城市消費主義的興起及其對農村建設的影響 代欣傑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維度 王小絮
初探唐代奴婢的地位及數量變化 蓋清霞
調他人之琴瑟,代薄命之裳衣--《聊齋志異·宦娘》之宦娘個性特徵分析 周姮
簡述格蘭諾維特鑲嵌理論與批判性解讀 吳紹敏,謝艾迪
費蘭德·布羅代爾「長時段」理論與我國農業集體化運動 徐慶
解讀莫奈與印象派 李鳳齊
景東花山鄉春節習俗的地域文化特徵與現代變遷 李如海
遼寧抗日義勇軍在局部抗戰中的作用研究 劉雪
毛澤東的政治價值觀 劉景
毛澤東矛盾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的貢獻研究 王進輝
淺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連方圓
淺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的內涵 王星亮
淺談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及其啟示 龐博,葛馨陽
淺析芝諾悖論的結構及其辯證要義 張淑慧
也談「風馬牛不相及」之「風」 馬躍
評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研究》 朱沖
推廣快樂閱讀理念打造「圖書館里的學校」

『柒』 徐岩的科研成果及獎勵
科研成果:
承擔或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重點項目2項、國家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等國家級和5項省部級課題,研究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二等獎等省級以上獎勵5項。成果達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在多家上市企業形成明顯的經濟效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34篇論文(SCI/EI收錄14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授權5項),出版專著3本;省級精品課程的負責人,主持教改項目3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科技獎勵:
1)工業生物催化關鍵技術及在食品添加劑製造中的應用,2006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蘋果深加工發酵酒關鍵技術研究開發,2004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蘋果酒生產關鍵技術研究,2005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4)蘋果酒系列產品開發研究,2004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5)洋河大麴中華根霉的研究及其在白酒生產中的應用,2003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捌』 2015年有沒有申購新股的基金發行
有很多打新的基金發行,例如華安新活力靈活配置混合、華安安享靈活配置混合、華安新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型、華安新優選靈活配置混合型等等。
基金(Fund)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基金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主要包括信託投資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人們平常所說的基金主要是指證券投資基金。
證券投資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基本分析法,技術分析法、演化分析法,其中基本分析主要應用於投資標的物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上,技術分析和演化分析則主要應用於具體投資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判斷上,作為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補充。
這種民間私下合夥投資的活動如果在出資人建立了完備的契約合同,就是私募基金(在我國已經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的監管和合法性支持,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於2013年6月1日已經正式實施)
如果這種合夥投資的活動經過國家證券行業管理部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審批,允許這項活動的牽頭操作人向社會公開募集吸收投資者加入合夥出資,這就是發行公募基金,也就是大家常見的基金。
基金不僅可以投資證券,也可以投資企業和項目。基金管理公司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託管人(即具有資格的銀行)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投資,然後共擔投資風險、收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