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京津冀協同合作有何優勢
據報道,京津冀三地協同合作的優勢尤其明顯,將有助於三地優勢互補產業升級,協同走向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伴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該產業港已集聚各類機器人企業超過80家,其中75家來自北京,未來這里將打造成集服裝設計研發、面輔料一站式采購、金融服務、倉儲物流等於一體的服裝產業集群。
位於河北滄州的明珠商貿城已經聚集了8000多家來自北京的服裝批發商,吸引他們真正紮根留下的,是滄州給他們打造的服裝全產業鏈。明珠商貿城不遠處,總投資500億元、能容納近萬家企業的服飾產業特色小鎮已經初具規模。
文章來源:央廣網
⑵ 京津冀一體化具體內容
據2019年最新半年報統計,京津冀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河北建設與發展形勢大好,GDP高達17700億元,比2018年上半年漲了7.1%,高出全國平均值0.8%,北京GDP總量15212.5億元,增速6.3%,和全國平均增速持平,而天津盡管上半年首超萬億元,但增速只有4.6%,幾乎是全國最低建設與發展速度。
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資源優勢十分明顯,但經濟活躍程度卻和兩者相比差別很大。那麼,究竟如何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才能翻盤,趕上長三角、珠三角的步伐呢?
實際上,在京津冀區域城市群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兩極分化現象還很嚴重,中型城市的聯系和支持相對薄弱,特大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中小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滯後。因此,建設與發展中等城市是提高京津冀區域城市群建設與發展質量、優化城市群結構的重點和關鍵。

6 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打破區域協同建設與發展的壁壘,形成開放建設與發展格局
要解決整個地區經濟建設與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就必須支持形成經濟協調建設與發展的協同作用和動力的機制和體系。在京津冀協調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機制和體制不協調的現象。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是激發各地區建設與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重要保障。
加快區域的開放融合建設與發展,協同建設自貿區,協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合作建設與發展相關機構和機制的建設。建立產業轉移與合作利益共享機制,構建法治條件下的多方利益相關者參與商業機會制度。尤其要推動市場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促進要素資源的充分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⑶ 京津冀通關一體化改革有什麼好處觀點有什麼看法未來發展前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環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第一,此次改革打破了行政區劃的界限,採取統一的步驟,是深化市場改革的重要結果。
第二,改革使得企業經濟效益大大提高,減少手續,提高通關效率。「改革極大便利了進出口企業,除了節省時間,還將大大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以前企業在異地間申報、運輸、清點等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現在半天就可以全部搞定。」陳乃醒說。
第三,此次改革表明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邁向成熟的同時,也使我國向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的目標邁了一大步。
第四,海關為經濟服務、促進經濟發展的理念正在逐步成熟,同時也真正落到了實處。「我國經濟體制正在進行全方位改革,其中海關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環節。」
第五,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對全國其它地區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⑷ 發改委3萬億投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
每一次zf的大額投資最後影響都是通貨膨脹以及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其它影響我從來沒看到過
⑸ 如果要參與投資,分享京津冀發展的紅利,怎麼做
我認為,可以在靠近京津冀毗鄰的位置購買一套房,先交一部分首付,然後把房出租,用房租還銀行的月供貸款。
⑹ 1.4萬億美元投資,華為喜從天降,張召忠的預言果然是正確的,你怎麼看
晶元作為21世紀科技實力集大成者的產物,在各個電子產品當中都有它的身影,小到一個台燈、手機,大到一輛復興號高鐵,如果沒有了晶元,不說遠的,就說新時代的四大發明:移動支付、高鐵、共享單車以及網購都得陷入停擺。但因為咱們起步晚的原因,許多高端晶元都需要靠進口,根據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在2019年中國晶元自給率只有30%,而當年進口晶元就花費了3000億美元之巨,比石油還要多出600億美元左右。

而在國內還有一個不得不面臨的嚴峻事實:造不出頂級水準的光刻機。中國最牛的光刻機生產商是上海微電子裝備公司,而就是這家中國最牛的公司目前生產的光刻機加工製程cheng也只是90nm,相當於2004年英特爾晶元的水準。
當然也不要小瞧了這個90nm的國產光刻機,畢竟它能在「所有進口光刻機都停止工作和進口晶元被斷供」的極端情況下,讓我們依舊有芯可用。
不過令人驚喜的是,國家也開始正視這一困難的局面,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國將准備在下一個五年計劃當中大力扶持半導體行業,並且投入高達1.4萬億美元的資金。
1.4萬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是近10萬億元,這對於華為而言簡直是喜從天降。
而此事也證明張召忠的預言果然是正確的,因為早在前段時間張召忠就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三年後美國晶元就沒人要,因為中國滿大街都是了。
之前還有人對張召忠的預言產生質疑,但現在隨著國家1.4萬億美元投資的傳出,
未來在資金、政策、人才以及行業凝聚力都聚齊的時候,何愁「中國芯」不成,只需要再等個幾年,最終的結果就會像張召忠說的那樣。
⑺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改革藍圖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了細化清單和路徑設計後,還得三地踏石留痕的執行力,並重視改革驅動的作用,用改革為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勢能動能。
有了規劃綱要,意味著京津冀地區政策互動、資源共享、市場開放會被納入到體系化、全局性設計中。這有利於在統一規劃產業布局、生態結構,建立一體化市場,將首都「健體」做減法和區域聯動算加法結合。京津冀區域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來已久,北京有「大城市病」,津冀則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而協同發展、協調邁進,則是化解的不二良方。至於怎麼協調,有了極具針對性的細化清單和路徑設計後,還得三地的主動作為、踏石留痕的執行力,並重視改革驅動的作用。
這種改革,是囊括多方面的,它旨在形成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多向反哺。可以預期,在未來的實施過程中,政策松綁及由此帶來的巨量資金流均不成問題。前不久,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自貿區已經掛牌,河北優勢產能也正在「走出去」。而據財政部此前估算,三地協同發展僅在未來6年內,就可能撬動42萬億元的投資。京津冀成為資本青睞的熱土,已成定局。
但京津冀協同發展應放眼長遠,不能只是成為資本的盛宴,還得重視改革創新的內生動力。它要在「新常態」語境下形成新增長極,就得在行政規劃先導的環節,以改革提升並改善政府治理,通過建設法治、責任、陽光政府來避免走彎路。
一方面,三地應在協同發展框架下謀劃各自發展,完善落實京津冀協議責任機制,清理和廢除妨礙區域統一市場形成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切實做到平等互補、相輔相成。另一方面,在政府職能轉變上,三地都摒棄高成本與低效率的治理模式。以環境為例,作為全國空氣污染最重的區域之一,京津冀三地均面臨著嚴峻的治理形勢,所以區域聯動治污當在制度、布局、技術等層面更好地破題。
協同發展,還應秉持「民眾福祉改善」的導向。要保障京津冀全體公民能共享區域經濟發展成果,在地區、城鄉和不同人群之間實現均等化,其中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的目標尤為迫切。比如,消除人才在區域內的流動障礙,探索共享優質公用服務資源的新路徑等等。
《綱要》落地,大幕開啟。協同發展需要在改革助力下,形成更強大的勢能與動能,唯有深化改革的鋪路,才能消除落實中的諸多難題,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
2015年7月,在11日閉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表決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的意見》。其中,涉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些重磅信息首次向社會披露:北京將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在2017年取得明顯成效;「控」與「疏」雙管齊下,嚴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萬以內,中心城區力爭疏解15%人口。
這將北京從單中心模式變為多中心模式,解決人口擁擠、交通擁堵、公共資源緊張等「大城市病」的困擾,是政府和社會達成的共識。但作為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建設變化敏感而復雜。此次會議透露的信息意味著,北京真正在功能疏解方面實現歷史性破局。

⑻ 4萬億投資的成效與影響反思
投資直接結果帶來了5年的繼續增長,但是增長後勁極差,且呈現越來越慢的態勢,直接影響就是又一輪的房地產泡沫的暴增。
直接影響為兩方面:產業界基本都涉足地產,導致沒有一個行情成為新的增長動力。地方政府像嗑葯了一樣無法離開地價升值。房價高企,老百姓剛需得不到滿足引起了社會矛盾,憤怒的沉腚。
說到底08年四萬億刺激沒有讓中國經濟倒退是直接結果好的一面,但帶來了更嚴重的後果,該後果就兩個辦法解決,加速轉型,加倍專注,或者是飲鴆止渴。
反思:資金量化寬松一定要用到合適的地方,近年資金吹大了地產引發了民生問題,資金讓影視行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垃圾作品,精神文化層大幅降低。如果資金能夠引導正確的市場化,就會想IT行業一樣,更替和發展非常的快,而目前沒有第二。
⑼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42萬億是多少
首都就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