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個體投資者風險偏好成長股

個體投資者風險偏好成長股

發布時間:2021-05-02 23:07:33

『壹』 中小投資者們,你們覺得這種分析和你們自身情況相符嗎

說的是對的,但是這篇文章沒有假說也沒有實證更沒有統計模型,假裝是論文純屬垃圾文章

『貳』 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應該如何做大類資產配置

建議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偏股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和QDII基金(包括主要投資港股的基金)的資金分配可依照5:2:1:2的比例為中樞進行配置;風險偏好中等的投資者,則可按照4:3:2:1的比例為中樞進行配置;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則可按照2:4:3:1的比例為中樞進行配置。
偏股型基金:
選擇行業配置均衡績優基金
目前A股仍處在2019年1月以來的上行周期之中,市場將會逐漸演繹「從流動性驅動到基本面驅動」的邏輯。上市公司中報陸續披露,A股公司上半年整體盈利狀況出現較大幅度修復,部分中小創公司利潤增速已經反彈至正增長。二季度絕大多數行業業績出現好轉,業績向好且景氣度向上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汽車、機械、電氣設備等中游製造行業,以及疫情下消費增多的醫葯和食品飲料。展望下半年,保險銀行等金融板塊,建材、化工等周期板塊,輕工家電等地產後周期消費板塊,以及航空、酒店、機場、影視等出行消費板塊也有望恢復。
在投資標的選擇上,建議投資者在進行配置時優先選擇長期業績表現穩健、行業配置均衡的績優基金,謹慎規避重點布局科技、醫葯等前期漲幅較大、估值偏高板塊的行業主題基金;關注金融、周期、地產後周期消費等低估值板塊的投資機會,酌情搭配相關主題基金以把握板塊估值修復所帶來的投資機會。
債券型基金:
注重基金信評團隊實力
站在當前時點來看,被疫情打斷的經濟周期將迎來復甦中繼,下半年經濟名義增速將保持上行。總的來說,在名義增速上行和信用二次擴張休止的作用下,本輪利率上行過程可能還未結束。
建議投資者關注中短債基金的投資價值,可考慮將其作為底倉進行配置,以獲取穩健收益、平滑組合波動。在進行具體投資標的選擇時,考慮資金流動性需求的同時,關注基金公司的信評團隊實力,規避信用風險。
QDII基金:
關注黃金ETF等避險資產配置價值
從各方面數據來看,今年4月是全球經濟的底部,5月至今全球經濟持續改善。這種持續的改善趨勢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單一國家的復甦和改善持續,二是不同國家的改善因疫情發展而存在時間上的差異,兩者疊加決定了海外經濟基本面的改善具有一定持續性。海外復甦可能使得海內外股票市場風格形成共振,繼續推動由成長向價值的風格切換和價值股的修復。值得注意的是,基本面變化使得海外貨幣政策寬松預期面臨潛在變化,享受「流動性盛宴」的階段或已經過去。美聯儲已缺乏再加碼寬松的動力,或對股債市場產生長遠影響。
按照風險分散原則,建議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配置一定倉位的海外資產,重點關注黃金ETF等避險資產的配置價值。在基金選擇方面,建議投資者選擇具有豐富海外管理經驗、投資團隊實力較強的基金公司旗下產品。
建議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可以多看一下銀行理財類產品。而且建議在投資之前到辨險識財查看一下風險評估報告,這樣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該款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點,有效保證資金安全。

『叄』 投資港股會面臨哪些主要風險

『肆』 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該怎樣配比投資品種

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一般分為五大類:保守型投資者、中庸保守型投資者、中庸型投資者、中庸進取型投資者 、進取型投資者。其各自具有的特點是:
保守型投資者:保護本金不受損蝕和保持資產的流動性是首要目標。對投資的態度是希望投資收益極度穩定,不願用高風險來換取收益,通常不太在意資金是否有較大增值。
在個性上,本能地抗拒冒險,不抱碰運氣的僥幸心理,通常不願意承受投資波動對心理的煎熬,追求穩定,適合投資純貨幣類型理財產品。
中庸保守型投資者:穩定是重要考慮因素,希望投資在保證本金安全的基礎上能有一些增值收入。希望投資有一定的收益,但常常因迴避風險而最終不會採取任何行動。
在個性上,不會很明顯地害怕冒險,但承受風險的能力有限,可以適當配置貨幣加混合型基金或者P2P。
中庸型投資者:渴望有較高的投資收益,但又不願承受較大的風險;可以承受一定的投資波動,但是希望自己的投資風險小於市場的整體風險,因此希望投資收益長期、穩步地增長。
在個性上,有較高的追求目標,而且對風險有清醒的認識,但通常不會採取激進的辦法去達到目標,而總是在事情的兩極之間找到相對妥協、均衡的方法,因而通常能緩慢但穩定地進步,適合的類型P2P對部分基金等。
中庸進取型投資者:專注於投資的長期增值。常常會為提高投資收益而採取一些行動,並願意為此承受較大的風險。
在個性上,通常很有信心,具有很強的商業創造技能,知道自己要什麼並甘於冒風險去追求,但是通常也不會忘記給自己留條後路,適合選擇基金加股票、期貨等等投資
進取型投資者:高度追求資金的增值,願意接受可能出現的大幅波動,以換取資金高成長的可能性。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資金增值,常常將大部分資金投入風險較高的品種。
在個性上,非常自信,追求極度的成功,常常不留後路以激勵自己向前,不惜冒失敗的風險,這類投資者通常全資於股票或者期貨或者其他大型投資,追求高風險高收益。

『伍』 如何從無差異曲線上看出投資者個人的風險偏好

首先我們來看看無差異曲線的定義,指的是能給某個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兩種(以兩種為例)商品消費數量組合點的軌跡。
對於不同的消費者,能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無差異曲線的形狀和位置都是不同的,所以相同滿足程度不能決定無差異曲線的形狀和位置。
在生活中人們做出選擇的時候,是考慮了商品的價格與個人收入的,但選擇不是偏好,比如你很喜歡一個超出你購買能力的商品,你偏好它卻無法選擇它。
對於兩個不同的消費者,對於同樣一個消費組合的滿足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效用水平是不同的,但在坐標軸中無差異曲線上點的位置是相同的,所以,無差異曲線即使位置相同,對於不同的消費者而言,效用水平也是不同的,兩者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盡管對於同一個消費者而言,效用水平與曲線位置對應,但效應水平始終與無差異曲線的形狀無關。
最後,是偏好,西方經濟學中的偏好不考慮個人收入、商品價格等因素,單純考慮個人喜好的,無差異曲線的形狀代表了某一個消費者對不同消費組合的偏好,如果此人的消費偏好發生的變化,如季節的變遷對消費組合的影響,形狀也會隨之改變;無差異曲線對於某一個消費者而言有無數條不相交的曲線,如a曲線位置處於b曲線之上,則說明消費者更偏好a曲線對應的商品組合,因為能給他帶來更大的效用。

『陸』 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轉變與什麼因素有關

偏好就喜歡什麼樣風險程度的投資,高風險高回報,一般情況下回報和風險是成正比的;風險態度就是對風險的個人看法,是完全不能忍受還是一定條件下容忍?就是對風險發生情況的接受能力。

『柒』 投資風險有哪些種類

1. 風險投資

1) VC概念及運作機制
風險投資VC(Venture Capital)又稱「創業投資」是指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有巨大競爭力的企業中的一種權益資本,是以高科技與知識為基礎,生產與經營技術密集的創新產品或服務的投資。
風險投資在創業企業發展初期投入風險資本,待其發育相對成熟後,通過市場退出機制將所投入的資本由股權形態轉化為資金形態,以收回投資。風險投資的運作過程分為融資過程、投資過程、退出過程。
2) 風險投資的作用
風險投資是企業成長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主要表現在:
a) 融資功能:風險資本為創新企業提供急需的資金,保證創業對資金的連續性。
b) 資源配置功能:風險資本市場存在著強大的評價、選擇和監督機制,產業發展的經濟價值通過市場得以公正的 評價和確認,以實現優勝劣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c) 產權流動功能:風險資本市場為創新企業的產權流動和重組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轉換機制和靈活多樣的並購方法,促進創新企業資產優化組合,並使資產具有了較充分的流動性和投資價值。
d) 風險定價功能。風險定價是指對風險資產的價格確定,它所反映的是資本資產所帶來的未來收益與風險的一種函數關系。投資者可以參照風險資本市場提供的各種資產價格,根據個人風險偏好和個人未來預期進行投資選擇。風險資本市場正是通過這一功能,在資本資源的積累和配置中發揮作用的。
風險資本市場是一個培育創新型企業的市場,是創新型企業的孵化器和成長搖籃。風險投資是優化現有企業生產要素組合,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催化劑。風險投資不同於傳統的投資方式,它集金融服務、管理服務、市場營銷服務於一體。風險投資機構為企業從孵化、發育到成長的全過程提供了融資服務。風險投資不僅為種子期和擴展期的企業帶來了發展資金,還帶來了國外先進的創業理念和企業管理模式,手把手地幫助企業解決各類創業難題,使很多中小企業得以跨越式發展。

2. 天使投資

1) 天使投資的概念
天使投資(Angels Invest)是指個人出資協助具有專門技術或獨特概念而缺少自有資金的創業家進行創業,並承擔創業中的高風險和享受創業成功後的高收益。或者說是自由投資者或非正式風險投資機構對原創項目構思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資。它是風險投資的一種形式,。而「天使投資人(Angels)」通常是指投資於非常年輕的公司以幫助這些公司迅速啟動的投資人。
2) 天使投資的主要特點
天使投資作為風險投資的一種,具有其特性。主要是:
a) 資金額一般較小,而且是一次性投入,投資方不參與管理,它對風險企業的審查也並不嚴格。它更多地是基於投資人的主觀判斷或者是由個人的好惡所決定的。通常天使投資則是由一個人投資,並且是見好就收。是個體或者小型的商業行為。
b) 很多天使投資人本身是企業家,了解創業者面對的難處。天使投資人是起步公司的最佳融資對象
c) 他們不一定是百萬富翁或高收入人士。天使投資人可能是您的鄰居、家庭成員、朋友、公司夥伴、供貨商或任何願意投資公司的人士。
d) 天使投資人不但可以帶來資金,同時也帶來聯系網路。如果他們是知名人士,也可提高公司的信譽。
3) 天使資本的主要來源
曾經的創業者;傳統意義上的富翁;大型高科技公司或是跨國過公司的高級管理者
4) 天使投資人的典型代表
浙商、蘇商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商人。

3. 私募股權投資

1) PE概念及運作機制
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權投資是通過私募形式對非上市企業進行的權益性投資,在交易實施過程中附帶考慮了將來的退出機制,即通過上市、並購或管理層回購等方式,出售持股獲利。 廣義上的PE對處於種子期、初創期、發展期、擴展期、成熟期等各個時期的企業進行投資。
狹義的PE主要指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並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成熟企業的私募股權投資部分,主要是指創業投資後期的私募股權投資部分,而這其中並購基金和夾層資本在資金規模上占最大的一部分。並購基金是專注於對目標企業進行並購的基金,其投資手法是,通過收購目標企業股權,獲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然後對其進行一定的重組改造,持有一定時期後再出售。並購基金與其他類型投資的不同表現在,風險投資主要投資於創業型企業,並購基金選擇的對象是成熟企業;其他私募股權投資對企業控制權無興趣,而並購基金意在獲得目標企業的控制權。並購基金經常出現在MBO和MBI中。
2) 私募股權投資的作用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推動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力量。私募股權基金產業的快速發展將為提高金融業的收益率提供新的方法,也為解決民營小企業的金融困境提供有效的途徑,打通產業需求和金融資本獲利的需求。
4. 解析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三者的關系
天使投資是風險投資的一種。風險投資一般投資額較大,在投入資金的同時也投入管理,並且會隨著所投資企業的發展逐步增加投入。天使投資投入資金額一般較小,一次投入,不參與企業直接管理,對投資企業的選擇更多基於投資人的主觀判斷甚至喜好。
PE與VC雖然都是對上市前企業的投資,但是兩者在投資階段、投資規模、投資理念和投資特點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區分VC與PE的簡單方式:VC主要投資企業的前期,PE主要投資後期。當然,前後期的劃分使得VC與PE在投資理念、規模上都不盡相同。PE對處於種子期、初創期、發展期、擴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個時期企業進行投資,故廣義上的PE包含VC。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VC與PE的業務滲透越來越大。很多傳統上的VC機構現在也介入PE業務,而許多傳統上被認為專做PE業務的機構也參與VC項目,也就是說,PE與VC只是概念上的一個區分,在實際業務中兩者界限越來越模糊。比如著名的PE機構如凱雷(Carlyle)也涉及VC業務,其投資的攜程網、聚眾傳媒等便是VC形式的投資。

『捌』 如何理解中國股市特殊的"風險偏好

中國A股市場不過是一個成立20多年的「嬰兒」市場,所以我們的股市現在存在的很多不合理現象也能理解(注意是不合理而不是無效),本來中國股市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為國有企業脫困,並且直到今天,市場仍有這樣的訴求(相比當初已經大幅改變)。
所以,我們不能盲目的把成熟市場的投資准則用在中國股市的投資上,我們不得不面對中國股市的一些特殊的風險偏好。當然,任何「成功」的投資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如果能理解中國股市的特殊性,就能更好的幫助我們投資成功。
簡單來說,中國股市最特殊的一點是:整體市場的估值一直以來都處在非常高的狀態。當然這個高估值的狀態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在不同板塊間不斷切換的(比如07年的大藍籌泡沫,09年後的小盤股泡沫)。
事實上往前看20多年,在A股的主流資金在大部分時間里對大部分股票一直在玩擊鼓傳花的游戲,而非基本面投資。如果你是一個投資人,你買入股票的理由無非是因為分紅、股價被低估、未來高成長等因素。
但不幸的是,如今一大批A股的盈利與上市之初相比沒有大的變化、甚至大幅倒退,也沒有任何的分紅,從基本面看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和成長性,比如主板的上海物貿、氯鹼化工這類僵屍股,粗略估算一下這類股票主板至少三五百隻吧,創業板以後也會出現的)。
但即便是這樣,他們依然享有很高的估值在上市,為什麼?因為A股沒有退市,IPO又受限,所以場內資金可以不斷的玩擊鼓傳花的游戲,一輪又一輪,並其一些垃圾公司還有收購或被收購的預期。
再比如,很多股票在B股的價格非常便宜,還記得之前差點退市的閩燦坤嗎?它的市值可能是B股最小的公司,雖然它還在盈利,但不會有人花幾個億將它私有化,除了估值貴的因素外,大股東更需要的是維持一個上市公司的資格。因為只要不退市就有機會繼續」傳銷「下去,而很多公司一旦退市了,即使只有原來1/10的價格,也沒人願意買了。
所以我們的股民在過去的時間里,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把這些公司傳來傳去,使得這些公司的股價不斷的波動。這些股票,作為公司他們沒有任何價值,漲跌幾乎無關公司的基本面,他們存在的意義僅僅就是賭桌上的籌碼,供大家擊鼓傳花賭博之用。
並且這種市場偏好存在的時間越久,預期就會越來越自我強化(正反饋),並且A股的上市公司或大股東也會利用了市場的這種情緒,不斷地搞題材、搞重組,有的甚至還自己參與坐莊操縱股價(當然是為了維護上市的地位,或者想要高位減持、增發圈錢),不斷上漲的股價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的預期。
最後的結果是皆大歡喜,大股東維護了上市公司的市值,同時也「改善了生活」,而小散戶獲得了投資上的「浮盈」。只要韭菜還能不斷的入場,這個正反饋的擊鼓傳花的游戲就能一直玩下去。
也因為A股的這種高估值和題材炒作的劣幣環境長期存在,所以堅持傳統投資准則的投資者在投資A股時都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因為你辛苦的研究換不來正確的邏輯兌現。低估的股票會長期低估,做價值投資的很難等到價值的回歸;而高估的股票也會長期高估,做成長股投資的幾乎等不到便宜的買入機會。
就拿這幾年的行情來說,一言以蔽之就是:不確定性越高的股票獲得的溢價越大(小市值題材股代表),反之確定性越高的股票獲得的溢價越小(大市值藍籌股代表)。並且因為市場的投資者傾向追求那些短期無法證偽的故事,樂意將股價推至泡沫,所以A股的投資者都喜歡追漲殺跌,價格和趨勢比價值更重要。
特別的,在2014年末這波指數大漲行情之前,A股出現了極端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少數的大市值藍籌股相比較成熟市場的藍籌股在估值上也具有優勢,而另一方面除掉少部分的大市值藍籌股,整體市場的估值貴的離譜(特別是以新興產業、題材股、ST殼股票為代表的小市值公司)。具體的數據如下(我以港股和美股做對比):
截至2015年2月13日,A股近2600家公司,PE>100或虧損(TTM&扣非)的公司共有1154家(PE大於100的公司592家),佔比45%,PB>5的808家,佔比31%;而PE<10的33家,PB<1的12家。
港股近1790家公司,PE>100的公司只有50家,而虧損的公司比較多有544家,PB(預測值)>5隻有20家。而PE<10的有489家,PB<1的有157家。
紐交所總共3854隻股票:PE>100的111家,虧損的506家,合計佔比16%,PE<10的270家,佔比7%。納斯達克共有3419隻股票:PE>100&虧損93+1202家佔比38%,PE<10的171家,佔比5%(來自Google Market Screener數據,不一定準確,且沒有PB數據)。
由此可以看出PE>100的公司在港股和美股是非常少的,而A股的估值顯然要遠高於成熟市場。
或許有人會想A股的公司成長性更高,所以估值更高,那麼繼續加入ROE和ROIC的對比:
A股ROE(TTM)大於15%的有342家,佔比13%,ROIC(TTM)大於15%的有203家,佔比8%。其中還包括125家新上市的公司(新上市公司ROE和ROIC普遍較高)。
港股ROE(TTM)大於15%的有394家,佔比22%,ROIC(TTM)大於15%的有202家,佔比11%。
紐交所ROE(TTM)>15%的635家,佔比16.5%,ROIC(TTM)>15%的255家,佔比6.6%。NASDAQROE(TTM)>15%的434家,佔比12.7%,ROIC(TTM)>15%的256家,佔比7.5%。
可見,A股的成長性並沒有高於港股和美股,甚至比她們更低。
再看A股不同風格板塊之間的估值對比:


其中創業板整體估值接近80倍PE、6倍PB,一些新興產業的公司動則PE100倍以上,PB10-20倍。並且不僅僅是創業板,除掉少部分大藍籌外整體市場的估值一樣驚人的貴,各種題材股、垃圾股滿天飛。
反應非權重股指數的中證500指數的市盈率高達40倍(PB等於3),整個滬深A股主板市盈率的中位數為45倍左右,相比之下,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對應的市盈率中位數分別為17倍和19.3倍。
甚至,在大藍籌股中也不乏泡沫嚴重的品種,比如因一路一帶概念炒高的基建、鐵路(南北車、馬鋼、中冶、中鐵A股遠高於港股,甚至貴一倍),券商股更是泡沫嚴重,幾個龍頭券商都接近全球大投行的市值了。
另外,航運(中遠洋、中海集運)、有色(中鋁、江銅)等大藍籌泡沫也非常嚴重,A股溢價都在50%以上。其他上證50的大藍籌不說泡沫,估值相比港股也沒有優勢,五大行A股平均貴20%。來看AH同股同權的上市公司對比(這只截止2014年12月30日的數據,2015年1月大部分藍籌股的差價進一步拉大):


從AH的對比上不難看出,市值越大的公司,A股溢價越小,而市值越小的公司,A股的價格數倍於H股。
另外,在2014年末這波藍籌行情之前,AH溢價指數是低於100的,港股的大藍籌整體要溢價A股,也就是說,A股的藍籌股在2013年和2014年大部分時間里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AH溢價指數如下(注意影響AH溢價指數的主要是大市值公司):

但在2014一波瘋狂的主板指數行情之後,A股已經整體溢價H股30%之多了,在有滬港通的前提下,也沒有出現資金向估值更低的港股流動的趨勢。為什麼?這肯定不能用兩地在基本面上的不同理解來解釋了。
想一想,如果A股的小公司現在立馬在港股或者美股上市,定價會是多少?或許PE\PB等指標在A股大多數時候是不能以國際標准來衡量的(這里多說一句,很多人還孜孜不倦的為小盤股高估尋找邏輯,這其實是很荒謬的,一個人是胖子還是瘦子一眼就能看出,再討論300斤算胖子還是350斤算胖子根本沒有意義)。
綜合上面幾個對比和數據,顯而易見的是,A股整體的高估非常明顯,其中小盤題材股、新興產業股、殼價值股的估值最為離譜,並且A股的藍籌股也並不是那麼的便宜了。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A股的估值體系和成熟市場存在巨大的差距,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市場是無效的,這種現象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雖然影響市場整體估值體系的原因非常復雜的,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把它簡單的歸納為:人口結構、市場構成、資金成本、資金利率、市場體制、特殊的社會環境、政治體制的合力作用。
1市場制度——發行制度、退市制度、法律制度等都不完善
發行制度方面,由於證監會愛民如子,害怕散戶不能接受注冊制後天量的供應,所以總是暫停IPO或控制發行數量,另一方面還要人為的壓低發行價,於是,在新股的供應量不足且發行價大幅低於市場平均估值的情況下,少量的新股上市既不能影響現有市場的估值,反而在上市後遭遇爆炒。
還記得創業板剛開放時新股無論多高多離譜的估值都能發出去,且大多不會破發,而2014年下半年的新股在人為調控發行價的情況下,出現齊刷刷的44%+N個漲停的奇葩景象。
放眼全世界,都找不到A股這樣的IPO市場,我認為這就是IPO管制的必然結果,如果新股完全實行市場化,想上就能上的話,那麼情況會完全不同。很多新股會破發,更多的老股(主要是中小板+創業板+主板的高估值小盤股)會面臨巨大的估值重估的壓力。
退市制度方面,由於A股幾乎沒有退出機制(特別是07年之後退市的股票屈指可數),即便買到的垃圾公司最終真的要退市了,只要有人去證監會鬧一鬧,國家自然會想辦法幫你兜底(愛民如子啊)。一樣有人幫你兜底。所以股票的殼價值一直居高不下。
過去20年,你只要建立一個ST(或市值低於20億)的組合,你不僅能跑贏任何指數,更能取得近30%的年化收益(20年年均30%是什麼概念,好好想想)。既然絕大多數的垃圾股最終都會暴漲(借殼重組、收購資產),那還有什麼理由阻止大家去賭博呢?
法律制度方面,由於我國的證券法很早就頒布了,其中很多法律法規已經不再適用,比如企業欺詐上市或財務造假的問題,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處罰依據是《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即:「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30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
最高只有60萬的罰款,並且沒有退市的要求,那麼很難阻止企業造假的沖動,畢竟造假上市可以換取幾個億甚至更高的利益。另一方面,真的遇到大股東內幕交易,弄虛造假的違法的情況,散戶拿大股東根本沒辦法,訴訟無門。
政府在市場制度的建設上一直不能有效的執行,也無法給市場穩定的預期(朝令夕改),所以進一步加劇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環境,所以,進一步導致了估值的錯誤定價,並且這種錯誤定價無很長時間都無法修復,股票價值回歸的唯一途徑就是市場情緒和偏好的改變。
2市場環境——散戶為主
目前在滬深交易所個人投資者近9000萬,其中50萬元人民幣以下投資者完成的交易約占股票交易總量的60%。個人投資者在交易金額中佔比八成以上,而美國個人投資者比例在5%,香港大概是25%,同時A股換手率是香港和美國的10倍以上。
散戶比例高是所有股市成立早期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因為這個時期衍生品市場不夠發達,同時老百姓也沒有其他足夠的理財渠道,並且國家對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又不夠,成熟市場的資金對國內投機環境影響很小。
另一方面,A股的投資者並不是傳統認識中的風險厭惡者,而是風險喜好者。所以A股市場特有的邏輯是不確定性越高、風險越高的品種估值就越高。為什麼全民賭性很重,只爭朝夕呢?
耶魯大學研究顯示20歲左右和40-50歲的人風險偏好最高,因為20歲的人沒有資本基礎,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個國家中40-50歲人口佔比如果在上升周期通常這個國家資產泡沫比較高,日本在1965-1990年前後40-50歲人口上升比較厲害的時候,股票、地產都出現大幅飆升。
接下去隨著年齡上升,風險偏好會下降,中國40-50歲人口的上升周期是1988年到2012年,所以,不難理解市場風險偏好很高。並且主題投機盛行,因為簡單粗暴的邏輯更容易被沒有專業知識的散戶接受,並轉換為實際操作。例如:奧巴馬連任,澳柯瑪漲停;李天—螵娼被抓,天—股份跌6%;情人節,東方賓館漲停……
3市場利率——國內無風險利率長期在10%以上
比如唱起來幾乎沒有一個債券違約,垃圾債動則10%-20%的收益率,而優質債券只有3%-5%的收益率,那麼在剛性兌付的基礎上,為什麼不買20%收益的垃圾呢?大家賭博的心理越來越強,都在找高風險資產。因此藍籌股等低風險的資產沒有吸引力,而同時A股又相對封閉,人民幣沒有國際化,外資無法用低成本資金抄底高分紅股票。
4體制
往大了說中國股市也是國家體制的映射,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我們的股市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股市。想一想為什麼美股會長牛,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的有跟隨時代潮流的公司在上市,而被時代淘汰的公司在退市,所以縱使時光荏苒,美股依然常青。
反觀A股,什麼公司能上市基本領導說了算,而退市也更是如此。A股長期以來都是權貴們魚肉小散戶的場所。但大多數投資者依然選擇蒙住自己的雙眼,視這些問題而不見,甚至一直在做著「中國夢」,頻頻期待牛市的來臨。
牛市真的來了又如何?只要體制不變,一切牛市不過是過眼雲煙,牛市只會消滅更多的人(我不知道大家期待的牛市是什麼,反正我期待的牛市肯定不是一個政策主導的暴漲暴跌的短命牛市,而是一個在健康的市場/國家體制下,企業治理優秀、基本面向好、估值體系合理的長期向上的牛市)。
綜上,A股的高估值並不是市場無效的表現,反而是在種種客觀條件下市場必然的選擇。很多人總是抨擊A股市場如何如何糟糕,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考慮過,在當前的社會環境、市場制度、投資者構成、政治體制等條件下,或許當前的A股市場已經是「最理性」的了(曾經我也是其中一個)。
在出現根本的變革之前,拿其他成熟市場的股市和中國股市進行比較顯得毫無意義,因為市場相對自身環境而言都是非常有效的,換句話說,市場本身並沒有錯,因為所處的環境決定了市場的運行方式,認為市場錯了不過是投資者對「環境」的失望預期罷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投資A股就一定要與這個不成熟市場下的種種奇葩偏好「同流合污」,就如本節文開頭所說,任何「成功」的投資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如果能理解中國股市的特殊性,就能更好的幫助我們投資成功。
當然在我眼中的「成功」和大多數A股投資者不同,我追求的是:長久穩定的收益(我的「三好」投資理念本質上就是為了追求穩定的收益,而「穩定」是指風險和收益的最優平衡,簡單表示就是價值at風險),而大部分人追求的是「朝夕瞬間的美好」。
未來會怎麼樣?
雖然過去20多年來A股一直處在特殊的市場環境中,形成了特殊的風險偏好,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我認為隨著國家的改革與進步,資本市場也在改革與進步,A股會變得越來越成熟。並且,我認為這一天越來越近了,或許未來5年之內就能看到根本性的改變。
首先,在未來10年內,中國將的人口結構將會出現巨變(中國20-64歲勞動力2015年後開始負增長),這意味著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開始下降。其次,各種衍生品,如個股期權、轉融通(加強融券力度)、小盤指數的股指期貨等未來也會不斷地推出,做空將會變得更為便捷。
最後,市場制度也會在未來出現大改革,2014年已經看到些許苗頭,嚴格的退市制度已經開始實施,注冊制更是提上日程,預計會在2015年正式開始,而證券法的修法也會在2015年完成。我個人認為注冊制會是改變中國股市當前高風險偏好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當前不開放注冊制的情況下,每年都有數百家企業排隊上市(500家為基準),那麼注冊制開放後至少每年會有近千家的企業排隊上市(近千家只是我粗略估算的結果,由於中國金融體系的特殊性,資源錯配的現象特別嚴重,最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融資最難,所以注冊制後企業一定會積極的上市,當然從這個層面理解,注冊制也是國家為中小企業鋪的路)。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在「籌碼」的供應量大大增加的情況下,擊鼓傳花的「市值傳銷」游戲註定會玩不下去,因為有更好更便宜的「籌碼」源源不斷的上市。
想像一下,按照每年1000家的上市速度,三年之後就會有3000家公司(即便按照300家/年的速度,也有1000家),3000家公司你光看一遍名字就要花很久的時間,更別說熟悉基本面了。
上市公司想要讓你記住公司股票的名字都很難,更別說向你「傳銷」股票了。所以現有支撐高估值股票的邏輯將不復存在(「故事+籌碼」的稀缺性消失),即便是因為基本面優秀而享受高估值的股票,其高估值也會被源源不斷的「籌碼」給稀釋了(「錢」分流了)。
此外,殼股票將會變得毫無價值,因為相比借垃圾殼的成本,直接上市更劃算。另一方面,如果退市能夠堅決執行,會進一步打擊沒有基本面支撐公司的估值。可以預見大量垃圾公司最終成為仙股。
對於散戶來說,投資的難度將會大大增加,即便不考慮大量的退市,在每年近千家的IPO的情況下,散戶根本無暇顧及那麼多進進出出的股票,慢慢退出市場是可以預見的。
我預測,未來5年,A股的估值體系會徹底打破重建(比如確定性大的優質藍籌股獲得溢價,而確定性低的垃圾股將獲得折價)。我樂觀的相信A股的市場制度會建設的越來越好,迎來真正有質量的長期牛市(如果不樂觀的話我早就徹底告別A股投資港股和美股了)。
但就目前來說,在估值體系沒有徹底打破重建之前,在市場制度(發行制度、退市制度、法律法規)、市場構成、市場偏好沒有徹底改變之前,絕對不可能再誕生一輪指數或個股的牛市,只能說下跌空間有限。並且我悲觀的認為,隨著IPO的批量發行、注冊制的臨近、經濟轉型的陣痛(舊經濟開始長期萎靡,新經濟青黃不接),A股將會繼續熊途漫漫,當然就目前藍籌股的估值,我並不看空指數。
樂觀的情況下,指數或許能依靠大藍籌的穩定而橫盤或繼續小幅攀升(慢牛),但個股的超級大熊市將無可避免(或者可以退一步想,如果在注冊之後高估值的股票繼續牛市,那會是什麼樣的市場狀況?可能嗎?)。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想,雖然長期看,常識告訴我們,泡沫的結局已經註定,但具體要如何演繹,上帝都猜不到,誰讓我們既有全世界「最優質(低估值+高ROE)」的藍籌股,也有全世界最貴的「整體個股」(也可以說成「非藍籌」)。未來幾年的A股註定異常精彩,好戲不斷。

閱讀全文

與個體投資者風險偏好成長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