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金從業資格考試 題庫多少題啊 哪裡能找到真題啊 (對了 大家有沒有推薦的討論考試的論壇呢)
考生您好,首先每場考試的機考模式中自帶題目是每科10000道,隨機抽100道題給每位考生,每個考生的題目都可能是不一樣的,包括題目本身或題目順序。所以不論是題庫數量還是題庫本身都不太可能完全讓你全部知道,畢竟出題組的老師是和協會簽訂了不外泄題目協議的,市面上不論哪種說法的真題也好押題也好其實都是不準確的說法,應該都叫做練習題才比較正確。
2.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怎麼報名啊是網上報名,還是現場報名啊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報名按照時間優先、繳費優先的原則,並且只接受個人網上預約報名。
1、每位考生每個考試日限報二個科目。
2、同一考試日只能選擇一個考點報考。
3、同一時段多科目同時開考的場次,考生只能報考其中一個科目。
4、考生自報名成功之時起至該次預約式考試報名截止日一周前(具體日期詳見考試預約窗口)可選擇退考(退考流程參見《證券業從業人員資格預約式考試規則》)。退考的考生須間隔一次預約式考試之後才可以再次預約同科目考試,但考生已報名成功的其他科目考試以及報考全國統考不受影響。
5、單場報名名額已滿後,如有考生選擇退考,在報名有效期內將會再次開放該場次報名,接受考生報名。
6、已參加預約式考試的考生,須間隔一次預約式考試之後才可以再次預約同科目考試,但不影響報考全國統考。
高頓網校是財經教育領導品牌,更多財會問題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提問。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3. 環渤海地區的兩灣合作論壇
一、前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形勢和國際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與中東各國都面臨著求和平、謀發展的共同任務。中國環渤海經濟區的快速振興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雖相隔遙遠,但並駕齊驅,相互需求不斷增多,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面臨著重大戰略機遇。
在此有利形勢下,一批外交經驗豐富的中國前駐阿拉伯國家大使和相關專家學者通過長期觀察研究,並與國內和阿拉伯有關方面聯系協商,正式由中國阿拉伯交流協會適時提出「兩灣合作論壇」這一概念。
「兩灣合作論壇」所處的國際大背景是,和平、合作、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時代的特徵;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已促使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走到了一起,這是一種歷史的機遇和緣分。
建立「兩灣合作論壇」這一平台,是中國和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進行溝通交流、務實合作、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促使雙方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共同願望和需要。
「兩灣合作論壇」將首先致力於構建和打造,渤海灣和阿拉伯灣兩地區舉行經濟理論交流和開展經貿洽談的「兩灣明珠大廈」,這既是雙方溝通對話的匯合點,也是雙方務實合作的出發點。
我們堅信,「兩灣合作論壇」在各自國家政府和民間的大力支持下,將從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精英們的手中順利健康誕生,必將成為全球地區合作的楷模與旗幟。
二、兩灣介紹
1、兩灣基本概述
(1)環渤海地區發展形勢與中國經濟第三個增長極的形成
環渤海經濟圈處於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地帶,是中國北部的黃金海岸;包括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時可輻射到山西省及內蒙古中部和東部盟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佔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環渤海地區共有157個城市,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營口、秦皇島、唐山、東營、煙台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沈陽、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濟南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已成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引擎。該區域被經濟學家譽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增長極,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環渤海經濟圈概念的提出已有20多年。中國政府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和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開展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多贏,是學術界和經濟界對環渤海經濟圈的共識。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環渤海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為該區域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創造了有利和必要的條件。
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已轉向亞太地區,而亞太地區中,東北亞地區正在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條件、多層次的經濟結構和巨大的開發潛力而為國際經濟界所矚目。環渤海經濟圈東臨日本、朝鮮、韓國,北臨蒙古、俄羅斯,位居東北亞中心,輻射亞太經濟區,既是中國北方內陸及三北地區與沿海地區的天然結合部,又是通向亞太地區和走向世界的出海口,處在「東來西往、南聯北開」的有利位置,有著成為東北亞經濟核心的潛在優勢。
(2)海灣地區經濟發展形勢與資本市場的轉移
海灣(又稱阿拉伯灣或波斯灣),位於亞洲西南部,是介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的海面,全長1040公里,約有25.9萬平方公里。海灣地區總面積約為48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18億,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和外籍移民,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 海灣地區包括8個國家, 即海灣合作委員會(GCC)6個成員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巴林和卡達)和伊朗、伊拉克。 海灣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的地區,號稱「世界油庫」。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65%,年產量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的海灣石油,成為世界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血液」,也為海灣國家帶來了滾滾而至的石油美元。 海灣國家利用豐富的石油美元,在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和巨大的進步。但由於原先工業基礎薄弱,缺乏應有的自然條件和人力資源,加之各國市場比較小,所以巨額的石油收入除有限投資於石化行業外,尚沒有建立起較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從而導致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到國外資本市場,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海灣阿拉伯國家85%的財富都投資在海外,只有不足15%的財富投資在國內。海灣阿拉伯國家擁有近20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其中僅沙特一國就擁有約8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阿聯酋和科威特也分別擁有約5100億美元和28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流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其主要形式為不動產、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出於對資金安全的擔心,大量海灣資本在「9·11」以後流出美國,據估計約有2000億美元的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資金撤離了美國。 由於海灣阿拉伯國家經濟總規模僅有8000億美元,遠遠小於其20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他們的9個證券交易市場市值總額最高時僅為1400億美元,所以沒有能力吸納龐大的石油美元迴流,大量的過剩資金在阿拉伯市場找不到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中國經濟的高速平穩發展,也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不斷波及和影響,海灣國家審時度勢提出了「向東方看齊,向東方發展」的戰略思路,把投資的目光轉向了中國。因此,有理由認為,今後海灣阿拉伯國家新增的石油美元以及從西方迴流的資本,肯定會或多或少地流向經濟蓬勃發展、市場健康穩定的東方國家。 (1)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非常明顯
第一、環渤海地區屬資源型經濟區域,自然資源豐富,且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利用。其中,能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原油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3%,煤炭探明儲量佔全國煤炭總儲量的60%以上,在中國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價值的礦產資源達100多種。環渤海經濟圈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漁業資源,同時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和畜牧業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牛羊養殖居中國之首。
第二、該地區海陸空交通發達。區域內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線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為中心,以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五省會城市為支點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凸現新的優勢,金融環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經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汽車、紡織、食品等八大支柱產業,同時以優勢的教育、科技資源帶動了高科技產業發展,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等已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產業,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金融區,並對國際金融改革提供嘗試。
第四、該區域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高度聚集,教育資源堪稱中國最優,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北京的重點高校佔全國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全區擁有高等院校376所,佔全國的27%,高等院校教師約佔全國的1/3,高校學生數約佔全國的1/4以上。從1990-2006年,該地區普通高校數和在校生規模所體現出的整體培養能力一直很強,五省市在中國的比例穩定在22%~24%,超過「珠三角」、「長三角」兩經濟圈的總和。
(2)海灣國家經濟發展的優勢十分突出
第一,海灣國家是世界石油寶庫,每年所產原油出口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1/3,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估計還可開采80年。可以說未來半個世紀內,海灣國家仍是世界動力的源泉。
第二,海灣國家生產的石油美元為他們帶來巨額資本財富。隨著近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走高,海灣六國石油財政收入大增。沙特沙美銀行預測,如果世界石油價格維持在每桶50美元,未來20年海灣6國將產生24萬億美元的巨額收入。海灣投資商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主力軍,他們手中的巨額財富使其在國際市場選擇最適合發展的投資領域,以及收購海外資產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主動權。
第三,海灣國家在中東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發揮著重大作用。阿拉伯22個國家均屬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石油、天然氣、旅遊以及農牧業是主要經濟支柱。石油也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有,主要以海灣國家為主。海合會成員國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阿拉伯聯盟和伊斯蘭國家組織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海灣國家曾以石油為武器在國際政治中發揮過重大作用。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海灣國家又以其豐厚的石油美元抵禦了這一危機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第四,海灣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利用充裕的石油美元,創造了沙漠奇跡,建設了世界之最,構築了富足文明的社會,並形成了資本輸出、轉口貿易、技術設備引進、勞務用工的大市場。預計海灣六國未來10年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4.5%,高於世界年均增長3.3%的水平。這對於保持它的資本力量和市場地位將發揮重要作用。
(3)兩灣開展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存在很強的互補性
第一,海灣國家與中國開展能源和商品貿易互補性很強
在中國與海灣國家的關系中,經貿關系無疑佔有重要地位。當前這種關系又集中體現在雙方能源貿易、商品交易和工程承包等領域。一方面,中國是一個正在快步走向「世界工廠」的大國,其製造業產品包羅萬象,為海灣國家輸入了價廉物美的豐富商品,1991—2005年間,雙邊貿易額從15億美元猛增到338億美元,擴大了20多倍。另一方面,中國又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海灣國家及時滿足了中國的需要,變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地,2008年僅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就高達2500萬噸。
第二,開展雙邊合作可以提升和鞏固各自的國際經貿地位
海灣國家為了鞏固自身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地位,需要一個穩定可靠的購買夥伴,中國已經擔當起這一角色。據報道,中沙兩國正在醞釀一個儲油規模達數千萬噸的大型合資項目,阿卜杜拉國王對此親自過問,更表明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正在從單純的貨物貿易關系向合作穩定國際市場價格的新高度邁進。
對於中國而言,加強與海灣國家的合作關系,不僅能進入這個擁有267萬平方公里土地、3400萬人口、500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市場,而且也可以進入面向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市場。僅地處中東「五海三洲」中樞的阿聯酋迪拜一地,對非洲、中東、東歐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就占整個阿聯酋年進口額的40%。由於看到了轉口中國商品的發展潛力,海灣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意在這方面與迪拜競爭。
第三,雙方開展投資合作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投資領域,對於海灣國家數以千億計的「石油美元」而言,中國正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盡管迄今賬面統計上,海灣國家在華直接投資為數寥寥,合同金額不過10.4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7.1億美元,但這項統計沒有納入海灣國家對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的組合投資,而組合投資才是海灣國家對外投資的最常用方式。來自海灣國家的石油美元大量湧向與中國相關的證券資產,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如果中國和海灣國家協商合作,共同開創和試行符合海灣投資和盈利的新模式,如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中國與海灣國家的資本合作就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上所述,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中國與海灣國家深化合作關系都是互利共贏之舉。在此種情況下,我們倡導舉辦「兩灣合作論壇」,可以說恰逢其時,完全符合中國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發展的需求,也符合海灣國家和平發展、對外開放的根本利益,更符合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開展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系的長遠目標。
通過對「兩灣合作論壇」的實施和舉辦,我們可以找到,雙方利益的匯合點,雙方優勢的結合點,雙方差異的求同點,雙方問題的著力點,從而實現我們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三、論壇介紹
1、論壇基本概述
兩灣合作論壇(英文:Two-Gulfs Cooperation Forum,縮寫TGCF),為非盈利性、定期定址的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合作會議;由中國環渤海灣地區和海灣國家地區共同參與,每年擬定於5月28日至30日舉辦年會。會議將通過《聯合公報》、《指導原則》等文件,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一個共商經濟、貿易、社會、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台。
兩灣合作論壇首先起始於中國與海灣六國之間的國際會議,其次再提升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有關伊斯蘭國家工商界、企業界和學術界知名人士,就區域經濟合作,推進相互之間友好往來和經濟發展為目標的高層次對話平台。
兩灣合作論壇作為一個非政府、非盈利、開放性的國際會議,是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贏為主旨,立足中國環渤海灣和阿拉伯海灣,推動各國間的經濟交流、協調與合作;同時又面向世界,增強中國、阿拉伯與世界其它地區的對話與經濟聯系。
兩灣合作論壇在雙方協商、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也要在海灣六國區域內安排建立對等的總部大廈和舉辦相應的論壇,這樣既可以加大雙方往來的密度和友誼,也有利於加強雙方務實合作的節奏和效益。
2、 論壇目標任務
第一,為政府要員、商業領袖、企業精英和經濟知名學者提供非官方色彩的高層對話平台,以增進各方了解,著力合作,減少摩擦,擴大和深化貿易和投資聯系。
第二,推動中國與海合會各國建立中阿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擴大和深化各方夥伴關系。
第三,為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增添實質內容,並大力推動雙方的務實合作項目。
第四,為中國與海灣地區企業尋找合作機會提供交流平台。
第五,為中國與海合會各國的經貿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咨詢等多項服務,並引導企業在符合國家戰略規劃和政策的軌道上開展對阿拉伯國家的經貿往來。
第六,通過宣言、研究報告等形式,向有關國家政府和社會就發展中阿經貿建言,引導形成良好的政策和輿論環境。
3、論壇運營構想
第一,經常性地舉辦各種會議,如論壇大會,展覽活動、研討會、座談會和講座,討論貿易、投資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重大問題。
第二,安排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地方政府、商業團體的交流活動,協助、推動建立夥伴關系。
第三,為有意向企業安排單個或組團考察訪問,開辟商業機會。
第四,獨立或合作開展有助於實現論壇宗旨的各類研究活動,通過公開發布信息和客戶專用報告等形式為發展兩灣地區經貿提供指導咨詢。
第五,開展人力資源培訓工作,重點是在中國舉辦阿拉伯語培訓,並探索向海灣國家輸出漢語培訓師資和服務,以及為企業管理人員開辦相關培訓班;中長期目標是成為中國和海灣國家大學生、商學院學員等的實習培訓中心,為中國與海灣地區企業界選拔培養人才服務。
第六,投資開發建設兩灣合作論壇總部——「兩灣明珠大廈」,作為論壇永久會址,以及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的開展經貿活動及商貿服務的中心。 第一、「兩灣合作論壇」年會
每年5月28日至30日定期舉辦年會,主要討論加強中國和海合會各國在經貿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回顧論壇行動計劃執行情況;研商雙方共同關心的其他事務。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石油裝備與技術合作洽談會
擬與山東省東營市人民政府合作,每年10月18日定期定址舉辦。旨在深化東營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友好關系,推動東營石油技術和裝備進入該地區石油采煉市場。
第三、「兩灣合作論壇」能源項目與技術合作專題會議
擬與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每年11月-12月間定期定址舉辦。旨在進一步擴大中阿能源項目與技術交流,實現兩灣能源合作的務實目標。
第四、「兩灣合作論壇」投融資洽談會
擬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等環渤海各省市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促進中阿投融資發展,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搭建投融資橋梁,推動阿拉伯資本與中國區域經濟項目的有效對接,促進中阿投資與貿易合作不斷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第五、「兩灣合作論壇」房地產金融合作峰會
擬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加強中阿房地產金融領域的廣泛合作與共同發展,促進房地產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良性循環,保障房地產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第六、「兩灣合作論壇」市長聯席會議
擬與環渤海各省市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形成環渤海經濟圈內的省、市合作機制和協調機制,促使區域內對海灣國家經貿文化交流、進出口業務、資本引進等協同、有序進行。
第七、「兩灣合作論壇」之中阿商品交易博覽會
擬與山東省臨沂市人民政府合作,定期定址舉辦。旨在進一步擴大中阿商品交易合作的
力度和水平,幫助雙邊開展深入務實的商品貿易合作。
5、論壇發展願景
通過兩灣合作論壇,逐步實現如下發展願景:
第一,建設地區間國際會議平台,成為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間開展經貿投資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1)以開展兩灣能源合作為重要主題,進一步加大雙向投資、承包工程、商品貿易、勞務輸出、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內容;
(2)積極推動環渤海經濟圈內的地方政府與海灣國家建立密切廣泛的經貿投資領域合作,擴大雙邊的各種友好交流,締結為友好省或友好市關系;
(3)積極推動環渤海各省市和海灣國家重點企業開拓對方盈利好的市場渠道。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成為推進中國-海合會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助推器及雙邊開展自由貿易的有力平台之一。
(1)成立兩灣合作論壇自由貿易辦公室,以石油石化產業的經貿技術論壇交流和展覽展銷會為龍頭,積極促進紡織品、服裝、機電產品、農牧產品等多方位合作。
(2)建設海灣王室采購中心,打造中國環渤海灣地區和海灣國家的政府要員、王室人士、金融財團、商業領袖、企業精英和經濟知名專家學者等有關人士共同參與的交流與采購平台。
(3)與山東省東營市合作成立中阿石油裝備采購基地,與河北省鹽山縣合作成立中阿管道裝備采購基地。
第三,在兩灣合作論壇的基礎上建設論壇總部基地——「兩灣明珠大廈」。
(1)聯合環渤海灣省市和海灣國家企業把兩灣合作論壇總部基地創建成務實高效、頗富魅力的大廈,為中東阿拉伯國家石油企業及全球穆斯林提供良好的會議研討、商貿洽談、旅遊度假、禮拜、采購的標准場所。
(2)為環渤海各省市政府、企業及海灣國家的有關商工會及相關企業駐華代表處提供總部基地辦公室,便於中、阿直接聯系,真正達到兩灣合作的實質性目標。
第四,推動區域內天津市與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國家有關城市實現通航業務。
第五,成立兩灣聯合商會,便於協調和開展兩灣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第六,積極實現在對方國家或城市建設工業城或商城,共同促進雙邊有效務實的合作。
6、論壇實施意義
第一,兩灣合作論壇符合環渤海經濟圈各省市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由於區域劃分等綜合復雜原因,環渤海經濟圈還沒有象珠三角、長三角那樣形成較統一的國際貿易體系,也沒有形成環渤海經濟圈的省級合作機制。兩灣合作論壇將為環渤海灣各省市提供一個協商共議國際經貿文化交流和對外開展合作的平台。推動建立環渤海經濟圈的省市級合作機制,擴大相互之間的合作意向,拓展合作方式與內容,協調與海灣國家的國際貿易和各種交流,促進區域內各省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二,兩灣合作論壇符合海灣國家與中國開展投資合作的需求
海灣阿拉伯國家是世界重要的資本輸出地區。海灣國家的對外投資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熱切關注。近來,隨著石油價格的攀升,海灣國家的資本積累變得更加雄厚,不僅有力地推動著自身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海外投資的力度和范圍也在不斷增加。近來海灣國家對華投資,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領域上均有著實質性突破。兩灣合作論壇的舉辦,為海灣國家在中國環渤海省市尋找最為盈利的項目和最佳合作夥伴,架起了重要橋梁,並為共同協商創建新型投融資模式作出積極有效的努力。
第三,兩灣合作論壇將成為中阿合作論壇、中非合作論壇的有益補充
近來,在中國與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已經成為中國政府與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政府間開展交往的重要官方平台,共同建立的各項機制已經深化了雙邊開展務實往來的合作目標。而兩灣合作論壇作為開展民間交往與合作的重要平台,按照官方既定的聯合公報和執行計劃開展合作,必將成為中阿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在成員層次及地域和宗旨方面的補充和延伸,將會十分有利於解決雙邊官方所顧及不到的問題和矛盾,特別是可以大力促進民間的交流與友誼。
第四,兩灣合作論壇將成為推動中阿地區間經貿合作的國際盛會
業已存在的博鰲亞洲論壇、達沃斯論壇、歐亞經濟論壇、中國-東盟經濟論壇等國際會議的成功模式,為兩灣合作論壇的建立提供了樣板和借鑒。兩灣合作論壇將取之所長,靈活運用,標定獨有特色,樹立自我旗幟,爭取辦成科學、發展、和諧、平等、互惠的,共商經濟、貿易、能源、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台和國際盛會,為兩灣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
1、承擔職責不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
世界銀行,主要是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
2、主要業務不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業務活動有:向成員提供貨款,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研究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有關問題,研究擴大基金組織的作用,提供技術援助和加強同其它國際機構的聯系。
世界銀行主要業務是貸款項目、非貸援助。
3、成立目的不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為了調整國際貨幣關系而建立的。
世界銀行是一個主要協調對發展中國家長期貸款和投資而產生的國際金融組織,其宗旨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成員國提供長期(一般為50年)貸款和投資,以促進其經濟的發展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聯系:兩者都是根據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的決定,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45年12月27日同時成立。總部均設在華盛頓。兩家機構均屬於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
聯系
兩者都是根據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的決定,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45年12月27日同時成立。總部均設在華盛頓。兩家機構均屬於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

(4)基金業協會bbs擴展閱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職能:
1、制定成員國間的匯率政策和經常項目的支付以及貨幣兌換性方面的規則,並進行監督;
2、對發生國際收支困難的成員國在必要時提供緊急資金融通,避免其他國家受其影響;
3、為成員國提供有關國際貨幣合作與協商等會議場所;
4、促進國際間的金融與貨幣領域的合作;
5、促進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步伐;
6、維護國際間的匯率秩序;
7、協助成員國之間建立經常性多邊支付體系等。
世界銀行的目標:
1、終結極度貧困,將日均生活費低於1.2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到3%以下。
2、促進共享繁榮,促進每個國家底層40%人口的收入增長。
5.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成員名單
政府機關人員:
1.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2. 陳文輝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3. 範文仲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
4. 方星海 中財辦經濟一組巡視員
5 管濤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
6 紀志宏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
7. 賈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8. 李波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
9. 李伏安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河南監管局局長
10. 劉春航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局長
11. 廖岷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局長
12. 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
13. 潘功勝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14. 祁斌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主任
15. 沈曉暉 國務院研究室國際司司長
16. 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
17. 閻慶民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18. 張健華 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
19. 張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執行董事
20. 張育軍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
研究機構人員:
21. 白重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22. 丁志傑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
23. 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24. 李稻葵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25. 陸磊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
26. 瞿強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27. 魏尚進 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
28. 巫和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29. 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30. 殷劍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31. 鍾偉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商業機構人員:
32. 高善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33. 哈繼銘 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
34. 黃海洲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研究部聯席主管
35. 黃金老 華夏銀行副行長
36. 連平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37. 馬駿 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38. 孫明春 上海博道投資首席經濟學家
39. 徐剛 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
40. 袁力 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
論壇特邀成員:
1. 郭濂 國開行金融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2. 黃明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3. 黃志強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4. 何東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
5. 胡一帆 海通國際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
6. 金中夏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所所長
7. 李麟 浦發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
8. 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9. 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10.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11. 馬寧 高華證券公司副總經理、研究總監
12. 彭文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13. 沈建光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
14. 盛松成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
15. 孫國峰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16. 王志浩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
17. 吳高連 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8. 武劍 中國光大銀行專職董事
19. 謝多 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黨委書記
20. 熊志國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
21. 許憲春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22. 徐忠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
23. 張承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24. 張霄嶺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監管三部副主任
25. 鄭京平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
26. 諸建芳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7. 朱寧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28. 周道許 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貴州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
29. 鄒加怡 財政部國際司司長
論壇特邀研究員:
1. 程漫江 中銀國際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
2. 王信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
3. 向松祚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4. 張斌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5. 張明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6. 周誠君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7. 祝丹濤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處長、副研究員

6. 世界經濟頂級論壇是什麼
1)夏季達沃斯年會閉幕 參會企業家給予高度評價 參加此次年會的企業家對會議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同時希望在夏季達沃斯年會上能夠聽到更多中國新領軍者的聲音。 英國WPP集團總裁彼得托利爾在世界經濟論壇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參會者的高度投入、舉辦方的盡心盡力,使得這次年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說到對下一次會議的期待,希望這種以新領軍者為主題的年會能夠有更多中國新領軍者的聲音。 他說,人們一般對知名度高的企業和人更感興趣,但是給予新名字更多的關注同樣重要。「像今天的發布會就應該邀請更多新領軍者企業代表參加。」托利爾說。 世界經濟論壇董事會成員、法國陽獅集團董事長毛里斯萊維也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大連的夏季達沃斯年會已經很難再超越,無論是交通、酒店,還是會場,都非常棒,但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對話。 據介紹,全球有500多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參加此次年會,其中約25%來自中國。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參加了8日的發布會。他表示,無論是大連的環境,還是會議的組織,此次年會都非常好,比在達沃斯的感覺不差。年會不但讓中國企業了解了世界,也讓世界企業了解了中國。 不過,企業家們認為,會議可以增加更加互動環節,這么多的全球企業領袖聚集在一起,機會難得,會議可以以更加非正式的方式舉行,讓參與者有更多溝通的機會。世界經濟論壇以首屆新領軍者年會命名的夏季年會於6日至8日在中國大連舉行,下一屆年會將於2008年9月在中國天津舉行。 (2)樊綱:特別國債可惠及個人投資者 發表評論: 樊先生不愧是精英,「拋開食品以及房租上漲」談通脹更是精英理論! 對基層老百姓來講,還有比食品和房租更迫切的消費需求嗎? 對於某個階層:食品和房子在他們的消費中無足輕重,因此可以拋開。樊先生代表的是這些人吧。 (3)雖然夏季達沃斯明天就要在大連開幕,雖然眾多企業家明星如潘石屹等多次在博客里介紹達沃斯,雖然達沃斯已經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全球化符號,但是,對中國人而言,達沃斯仍然有其鮮為人知的一面: 1、1970年,瑞士商學院31歲的教授克勞斯.施瓦布向歐洲企業界倡議,為應對國際競爭的嚴峻挑戰舉行一次非正式會晤。1971年1月,400多名企業家和學者參加了歐洲管理論壇(世界經濟論壇前身)。此後,施瓦布逐步將美國和其他發達、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力量攏至達沃斯。每年年會都有近百個國家的政要、企業家、經濟學家、科學家、演藝明星和新聞記者等約2000人聚集達沃斯小鎮,研究和探討當今世界經濟的現狀和前景,尋求應對世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的辦法。 2、從0到世界頂級,達沃斯論壇也經歷了幾個轉折點。一個轉折點是逆勢引入「中國概念」,自1979年以來,中國應邀派代表團達沃斯論壇,並有政府領導參與。另一轉折點是2002年,「911」事件之後,達沃斯再次逆勢把論壇移往紐約。2007年在中國大連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則被稱為是新的轉折點。 3、達沃斯注冊的是非盈利性基金會,但其商業運作卻非常完備。達沃斯論壇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收取會員費、論壇戰略夥伴和議題合作夥伴的合作費以及年會、地區性會議和峰會的會費來維持論壇運轉。扣除每年運營所需成本之外,有任何盈餘,將會再次投資,或者是建立新的計劃或項目,或者是既有的項目。對達沃斯而言,會員和合作夥伴公司是其核心動力。最近幾年來,世界經濟論壇總收入一直處在穩步上升中,2001年總收入為7220千萬瑞士法郎,2002年總收入為6645萬瑞士法郎,2003年為7406萬瑞士法郎,2004年為8334萬瑞士法郎,2005年則達到1.04億瑞士法郎。與此相對應的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員工有262名,來自52個國家。 4、除了年會之外,世界經濟論壇還有區域峰會、會員內部交流、全球競爭力報告等機構報告。如果說一個論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影響力,世界經濟論壇擁有的1010家會員(大多是世界1000強企業)則保證了它完全可以把所有競爭對手甩在身後。 5、頂級企業家到底為什麼樂此不疲?《商業周刊》給出的答案是,「因為達沃斯有讓他們快樂的承諾。事實是,金錢和權力並不必然使人快樂。社區是快樂的強有力的製造者,這使得CEO們又一次回來。」更為重要的是,達沃斯上還有一個非會員看不到的一面,那就是行業會議,很多企業家都是受益於這個行業會議。芮成鋼甚至說,每年達沃斯論壇有相當多行業會議,這個會議在正式議程上找不到,是單獨私密的會議。這部分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才真正吸引大企業CEO。到達沃斯會發現,有的人只能參加正式會議,還有一些人大部分時間不在正式議程,而是忙於參加這些所謂行業巨頭會,這也是西方人管達沃斯叫資產階級俱樂部的主要原因。 6、達沃斯很早就進入了中國。1980年,施瓦布主動聯繫到中國國家經委,希望能夠與中方合作,通過組織研討會的形式「給中外企業彼此了解的機會」。5月1日,時任國家經委辦公室主任的袁寶華率領國家經委代表團訪問歐洲時,在瑞士日內瓦歐洲管理論壇(世界經濟論壇的前身)總部與施瓦布面談時,有了合作的初步意向。1981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聯合會的前身)合辦的第一屆「企業管理國際研討會」(中國企業高峰會的前身)召開。 7、達沃斯也遭遇「反全球化」的聲討。每年達沃斯論壇舉辦其間,蘇黎世都有反全球化遊行。馬雲第一次去達沃斯,甚至看到了碉堡、沙袋和機槍。「大廳里的企業家在台上談希望全球化為人類做出貢獻,門外則對這些企業家破口大罵。」馬雲一篇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中這樣寫到。 8、頗有性格的施瓦布,施瓦布是達沃斯的幕後推手。盡管已年近七旬,施瓦布沒有流露出任何退下來的意思。他對西方媒體表示,「我認為只要我能夠從心理和生理上合理地鍛煉各種功能,就沒有必要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7. 有哪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將參加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中國大陸區域
石油/鋼鐵/電力/能源/煤礦:
鮑誼安(I. D. Bauert) 中國區執行董事 力拓有限公司
Soumen Bhattacharya 中國區總經理 信實工業有限公司
陳黎明 總裁 BP(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蔣大龍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
金建平 總經理 天津市燃氣集團公司
施正榮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
鄧寧 中國區經理 安賽樂米塔爾公司
賈寶軍 總經理 中鋼集團
李強 總經理 天津鋼管集團公司
馬國強 總經理、董事 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孫伯全 董事長 天津燃氣集團有限公司
Isikeli Taureka 總裁 雪佛龍中國能源公司
王旭光 總裁 大連海昌集團有限公司
張鐵漢 總經理、黨委書記 鞍山寶得鋼鐵有限公司
張祥青 董事長 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張曉剛 總裁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朱繼民 董事長 首鋼集團公司
張元榮 副總裁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地產/建築/工程建設:
馬駿 董事長 天津住宅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朱夢河 董事長 天津渤海和興集團有限公司
孫明楠 董事長 大連鵬生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孫蔭環 董事長 億達集團有限公司
王健林 董事長兼總裁 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張奕曉 首席執行官 廣東浩和建築有限公司
周泊霖 董事長兼總裁 大連宏光好運來集團有限公司
徐明 董事長 大連實德集團
許立凡 董事長 天津泰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張軍 首席執行官 天津泰達集團有限公司
交通運輸/物流倉儲/外貿:
孫宏 董事長 大連港股份有限公司
王樹生 董事長 大田物流有限公司
魏家福 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王志忠 首席執行官 天津物資集團有限公司
Richard Zhu 首席運營官、 智傲物流有限公司
Ye Ming 副總經理 天津濱海服務外包產業有限公司
於汝民 董事長 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
咨詢公司/律所/會計師事務所:
彼得•紐曼(Peter Neumann) 股東 GT律師事務所
Alan Cao Runhuan 中國區副總裁 簡柏特集團
周浩良 大中華區副總裁 CA Technologies公司
秦敏 政府事務總監 麥肯錫公司
Charles Hunting 亞洲區首席執行官 簡柏特集團
謝祖墀(Edward Tse) 大中華區主席 博斯管理咨詢公司
吳琪 運輸部亞洲主管、亞洲領導團隊成員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
Franny Yao 合夥人 安永
謝佳揚 亞太區商業發展和公共事務地區執行合夥人 德勤
趙民 創始人、董事長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
袁建華 執行董事 上海萬寶盛華人力資源有限公司
餐飲/零售/服裝:
陳耀昌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沃爾瑪中國公司
蘇敬軾 全球副董事長、中國事業部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百勝餐飲集團
王吉萬 董事長 青島亨達集團有限公司
朱德宇 總裁 貝因美集團有限公司
金融/保險/銀行/投資:
張楷淳 大中華區總經理 Visa公司
陳志宏 大中華區和東南亞首席執行官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
都特巴耶夫•努爾郎(Nurlan Dutbayev) 執行理事 Samruk-Kazyna JSC主權財富基金
范勇宏 總裁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AMC)
Goh Chye-Boon 首席執行官 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李春津 董事、副總裁 天津濱海發展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林清德 中國區執行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渣打銀行
馬勤 執行董事 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潘功勝 執行董事兼高級執行副總裁 中國農業銀行
秦亞峰 副總裁 華安保險有限公司
隋運生 執行副總裁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
譚強 代理首席執行官 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王建東 總經理 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王勁平 行長 大連銀行
吳鷹 董事長 China Capital Group
肖鋼 董事長 中國銀行
朱雲來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朱鴻傑 副行長 中國進出口銀行
楊戈 中國區首席代表 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集團
趙世剛 首席執行官 渤海銀行
趙令歡 首席執行官 弘毅投資
鄭偉鶴 董事長 同創偉業
俞熔 董事長 上海天億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熊焰 董事長 北京環境交易所
楊松賀 董事長 河南銀鴿實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徐越頻 董事長 江蘇仁泰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Zhang Zhenxin 董事長 United Venture Group
Zhang Jing 執行董事 United Venture Group
移動通信/電信運營/電信設備/網路設備
郭驊 亞太區副總裁兼總經理 Neustar公司
李剛 高級副總裁 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國聯通)
胡厚昆 董事會成員、執行副總裁、首席營銷官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蔣亞非 高級副總裁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拉傑夫•辛格--莫拉雷斯(Rajeev Singh-Molares) 亞太區總裁、執行副總裁 阿爾卡特-朗訊
王紅梅 發展戰略部總經理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
王建宙 董事長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
王翔 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 高通中國有限公司
Morris Zhang Jiahong 中國區執行董事 Kudelski 集團
互聯網運營/電子商務
唐岩 副總編 網易公司
王宏 副總編 搜狐公司
王利芬 創始人、總編 優米網
王樹彤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敦煌網
朱向陽 總編 優酷網
張朝陽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搜狐公司
計算機軟體/信息服務
郭為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
侯寧 品牌管理和企業文化中心主任 東軟集團
Qu Jiadong 執行董事 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李開復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創新工廠
林宇 首席執行官 網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劉淮松 總裁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
劉天文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黃耀輝 總經理 Adobe系統公司
蕭潔雲 總裁 思愛普中國公司
羅文德(Raghavendra Tripathi) 北亞區域經理 馬恆達薩蒂揚公司
Rangarajan Vellamore 首席運營官 印孚瑟斯技術(中國)有限公司
汪旭 首席執行官 首都信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王勇峰 總裁 東軟集團
黃永恆 大中華區總裁 SAS公司
鄭衛寧 董事長 殘友集團
張亞勤 公司副總裁兼董事長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
徐沛欣 首席執行官 北京紅孩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張旭光 首席執行官 天津中環電子信息集團集團有限公司
電器/家電/電子
郭慶存 副總裁 海信集團公司
李東生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TCL集團
梁啟春 品牌總經理 TCL集團
李蔚 董事長 青島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
吳克松 副董事長 海爾集團
肖志國 董事長 路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邢國友 董事長 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
葉祥堯 董事長 長城電器集團有限公司
汽車行業
祁玉民 董事長兼總裁 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江靖 董事長 中國南車集團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王鴻康 總經理 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
溫躍忠 GE能源副總裁、GE能源中國總裁 通用電氣(GE)
張世堂 董事長 天津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機械/電器設備/自動化/重工/輕工
呂書國 副總裁 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穆傳江 總裁 大連冰山集團有限公司
彭小峰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賽維太陽能公司
虞成華 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虎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化工/生物/制葯/醫療/農林/畜牧
秦引林 董事長 柯菲平醫葯有限公司
陳本洲 副總裁 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丁曉楓 總經理 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晨陽 亞洲區總裁 QIAGEN公司
石博韜(Peter Sykes) 大中華區總裁 陶氏化學公司
田仁禮 首席執行官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Eugene A. Vivino 戰略規劃領導人 BD公司
馮納璽(Michel Vounatsos) 中國區高級副總裁、執行董事 默沙東(中國)有限公司
吳厚剛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張大寧 院長 天津中醫院
趙立志 董事長兼總經理 天津渤海化工集團
閆希軍 董事長 天士力集團
NGO及其他
栗憲庭 藝術評論家、館長 北京宋庄美術館
王建盛 合夥人 英聯公司(重名的太多,不確定)
汪繼雲 會長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杭州分會
吳昌華 大中華區總裁 氣候組織
楊富強 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
章建康 駐華代表 適宜衛生科技組織(PATH)
張幼雲 副會長 中國就業促進會(CAEP)
余隆 指揮、藝術指導 北京國際音樂大師班夏令營(BIMFA)
徐冰 藝術家 徐冰工作室
徐匡迪 會長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CFIE)
張穎 總經理 青蛙設計公司
歐洲嘉賓
佐恩-馬哈茂德-阿卜杜拉 首席執行官 百事(歐洲)公司
謝爾蓋-柯斯汀 創始人兼總裁 歸途公司
約克-門多薩-威爾遜 國際投資者關系主管 烏克蘭資本管理系統公司
多爾巴-恰蘭-潘達 董事會主席 三角洲維爾馬爾獨聯體有限公司
阿米爾-艾斯多夫 開采及金融業務發展主管 烏克蘭資本管理系統公司
馬蒂亞斯-克拉姆 攝影師 馬蒂亞斯克拉姆AB公司
伊戈爾-阿赫梅羅夫 首席執行官 阿弗拉爾能源集團
內里奧-亞歷山德里 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 泰諾健公司
盧克-阿爾菲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 英國Oxitec生物技術公司
迪特爾-阿默爾 首席執行官 德國Conergy AG公司
克里斯汀-安格梅爾 首席執行官 安格梅爾布拉姆蘭格集團公司
亨利德阿倫貝爾王子 創始人 比利時聯賽俱樂部
大衛-阿克雷斯 企業及政府事務總裁 萬寶勝華人力資源公司
基斯-阿特伍德 行政總裁 英國E2V技術公司
塔基-阿齊茲 常務董事 達什伍德集團公司
費迪南多-貝加利-法爾科 總裁 GE國際公司
阿列克謝-貝爾斯科夫斯基 系主任 國家科學院信息情報學聯合研究所
朱利安-伯格茲 所有人兼首席執行官 法國伯格茲儀表公司
傑歐-貝利瑪麗亞 常務董事 兒童社會與金融教育所
米莎-波恩 科學組組長 荷蘭一級方程式管理學院
西蒙-亨利 首席財務官 皇家荷蘭殼牌公司
安東尼-凡-馬里 副教授 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
弗蘭斯-亞歷山大-奧滕 董事會主席 荷蘭Lemnis照明公司
艾哈邁德-奧倫 首席執行官 土耳其伊赫拉斯近控股公司
比倫特-格克圖納 董事會主席 Mineks國際公司
伊恩-戈爾丁 院長 牛津大學21世紀學院
維瓦克-古普塔 常務董事 英國Lab49
埃里克-阿萊 創始人及執行合夥人 Algebris(英國)投資公司
蒂姆-哈珀 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英國Cientifica有限公司
馬丁-赫爾博 常務董事 瑞士領導力與人力資源管理學院
加文-希爾 財團財務總監 英國聯合保健股份公司
勞倫斯-貝恩 首席運營官 英國Premier Farnell集團
拉克什-哈辛 首席執行官 柯爾特技術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詹姆斯-卡梅隆 董事會副主席 英國氣候變化資本集團
辛西婭-卡羅爾 行政總裁 英美公司
理查德-科斯特 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英國科里勃&加文安德森公司
索尼婭-康特拉 聯合院長 牛津大學21世紀學院納米醫葯研究院
傑夫卡-特莫爾 主持人 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
安努辛格-胡特 研究員 劍橋大學英國皇家學院
邁克爾-德雷克斯勒 全球總戰略、商業投資銀行及財富管理常務 董事 巴克萊銀行
喬納森-弗林特 聯合院長 牛津大學21世紀學院思維與機械研究院
泰德-弗拉德 常務董事;歐洲金融機構團體聯合負責人 德意志銀行
馬克-福斯特 集團行政總裁;全球市場管現顧問 埃森哲管理咨詢公司
大衛-加拉格爾 高級合夥人兼總裁 凱徹姆利昂有限公司
詹姆斯-吉福德 常務董事 聯合國投資規范公司
菲利普-胡貝爾 聯合首席執行官 健太朗有銀公司
彼得-拉齊 常務董事 埃森哲管理咨詢公司
哈尼-萊茲卡尼 投資總監 奧拉揚歐洲公司
蘇迪-馬赫沙瓦里 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負責並購業務 安賽樂米塔爾集團
弗朗索瓦-澤維爾-麥爾曼 歐洲金融組負責人 高盛國際
馬爾科姆-麥卡洛克 院長 牛津大學21世紀學院低碳節能交通研究院
羅賓-尼布萊特 院長 查塔姆研究院
里德-帕赫特 行政總裁 貝魯水
史蒂夫-霍華德 首席執行官 氣候集團
卡約-科赫-韋澤 副主席 德意志銀行
熱拉爾-萊昂斯 首席經濟學家 渣打銀行
約翰-麥納斯-貝爾 首席執行官兼主編 英國《智能運輸》雜志社
大衛-諾瓦克 合夥人 克萊頓,都貝里耶&萊斯有限公司
法比奧-卡瓦利 首席執行官兼首席商務師 瑞士mondo生物技術公司
馬里奧-格雷科 教授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何亞菲 大使 中國常駐代表團
讓-盧克 產品線管理高級副總裁 庫德爾斯基集團
賈米爾-埃爾哈森 首席執行官 Jamyco控股(盧森堡)公司
安德烈-庫德爾斯基 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庫德爾斯基集團
阿德里安-芒克 常務董事;通訊及媒體負責人 世界經濟論壇
卡洛斯-莫雷拉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WLSeKey公司
克里斯托夫-尼古拉 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庫德爾斯基集團
赫伯特-奧博哈恩斯利 經濟與國際關系負責人 雀巢公司
史蒂芬-卡特 市場戰略及通訊總監;執行副總裁 阿爾卡特-朗訊
休伯特-迪歐 首席執行官 巴黎發展署
托馬斯-恩德斯 首席執行官 法國空中客車公司
沃爾夫岡-萊馬赫 首席執行官 德普達洲際公司
讓-伊夫-納烏赫伊 高級副總裁 法國陽獅集團
萊納-歐勒 公共事務與通訊高級副總裁 法國空中客車公司
米舍利娜-鮑薩阿爾特 國際部主管 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
埃克哈德-科德斯 管理委員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麥德龍集團
斯特凡尼-車爾尼 聯合創始人兼常務董事 德國DLD媒體及風險投資公司
約翰-卡斯帕-卡梅琳 企業發展主管 贏創工業集團
安德烈亞斯-海拿克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對話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邁克爾-英納克 企業通訊及公共事務高級副總裁 麥德龍集團
梅拉妮-克瑞斯-威爾扎克 執行副總裁 德國郵政敦豪
巴特-馬庫斯 普通合夥人 惠靈頓合夥人公司
迦納-邁克爾-庫恩特 總負責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烏珀塔爾研究所可持續 消費與生產合作中心
伊戈爾-德古納瓦 董事會主席 海事銀行
奧爾加-德古納瓦 董事會主席 俄羅斯外貿銀行
伊萬-葉戈羅夫 總幹事 Ak Bars控股公司
安德烈-埃林森 副行政總裁 基本元素集團
佐法-卡拉耶夫 副總裁 Ak Bars控股公司
弗利克斯-哈斯 首席執行官 德國Amiando公司
馬丁-海明 副教授 技術中心與創新管理公司
亞歷山大-伊夫列夫 合夥人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德米特里-科諾夫 總裁 俄羅斯Sibur控股實業
德米特里-科羅布科夫 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 ADV營銷傳播公司
尼古拉-克位薩溫 項目主管 基本元素集團
羅伯特-明尼戈雷伊夫 管理委員會主席 俄羅斯Ak Bars銀行
羅伯特-穆辛 董事會主席 俄羅斯Ak Bars銀行
艾農麥伽-哈勒拉 院長兼首席執行官 芬蘭技術學院
馬可-麥格納尼 常務董事 義大利Mediobanca SpA銀行
托馬斯-毛羅辛納托 研究員 帕多瓦大學
穆罕默德-哈桑 執行董事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
哈利-大衛 董事會主席 飛格樂思有限公司
塞德-埃爾-扈利 總裁 希臘綜合承包商公司
薩默爾-扈利 執行副總裁 希臘綜合承包商公司
哈維爾-馬丁內斯-莫格爾薩 首席研究員 雷伊胡安卡洛斯大學
馬哈茂德-薩夫瓦特-毛希丁 埃及投資部長 埃及
凱文-奧康納 高級講師 都柏林大學
中國香港嘉賓
Alice Au 執行合夥人兼首席執行官 海德思哲國際咨詢(Heidrick & Struggles)
高哲銘(Amir Gal-Or) 執行合夥人 英飛尼迪集團/英飛尼迪中-以基金
博泰(Jasjit S. Bhattal) 躉售部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野村控股公司
彼得•查爾頓(Peter Charlton) 亞洲區主管 英國高偉紳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 LLP)
陳恂 執行董事 銀湖投資集團
張志偉 北亞主管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
唐克文(Thomas Crampton) 360度數字影響力亞太主管 奧美公關國際集團
托馬斯•伊斯頓(Thomas Easton) 亞洲商業總編 《經濟學人》
Masako 葉嘉倫(Karen Fifer) 消費者市場行為地區執行合夥人 海德思哲國際咨詢(Heidrick & Struggles)
約翰•弗利(John Foley) 亞洲辦事處主管 Breakingviews Ltd
埃里克•弗蘭克(Eric Frank) 全球投資和咨詢總裁 湯森路透
席伯倫(Rafael Gil-Tienda) 亞洲區董事長 威達信集團(MMC)
高美嫻(Michelle Guthrie) 會長 國際計劃兒童發展協會
Hans Hickler 亞太地區首席執行官 Agility公司
胡一虎 電視節目主持人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
簡碧佩(Deborah Kan) 節目主持人、記者 湯森路透亞洲有限公司
伊利亞娜•李 亞太區執行編輯 美國有線新聞網國際頻道
梁錦松 高級執行董事、大中華區董事長 百仕通集團(香港)有限公司
劉長樂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
菲利普•林奇(Philip Lynch) 亞太和中東地區首席執行官 野村亞洲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馬錦華 執行理事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
菲利普•麥克萊倫(Philip McClellan) 亞洲區首席編輯 《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莫昆庭 合夥人 殷拓集團亞洲有限公司
Lou Pagnutti 亞太地區執行合夥人 安永
8. 如何成為證券分析師
金融分析師證是金融證券投資與管理界的一種職業資格證書,簡稱CFA,由CFA協會所回授與,金融分析答師在投資金融界被譽為「金領階層」。
金融分析師(CFA)考試

金融分析師考試共有三個等級,Level I、Level II和Level III,考試在全球各個地點同意舉行,考試內容涵蓋了廣泛的金融知識,同時考察當年最新的金融市場相關知識以及最新金融領域研究成果。考試難度逐級遞增,而且不能越級考試,必須從一級到二級再到三級,各級考試的通過率約40%。
金融分析師(CFA)考試內容
包括:道德和職業標准、數量分析、經濟學、財務報表分析、公司金融、投資組合管理、權益類投資分析、固定收益證券分析、衍生工具分析與應用、其它類投資分析。
9. 第二屆中國國際慈善論壇獲獎名單
一、 國際慈善名人獎
楊 瀾 全國政協委員 陽光文化基金會 董事局主席
李雙江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 教授、將軍 著名歌唱家
宋祖英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著名歌唱家
胡榮強 世界華人協會主席、中國兒童慈善家
馬艷麗 北京馬艷麗高級時裝有限公司 設計師
陳思思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 解放軍第二炮兵文工團青年歌唱家
睿吉祥活佛 馬來西亞嘎檔巴佛教總會會長 新加坡嘎檔巴佛學會會長
杜廣河 中國陽光助殘協會 會長
付笛聲 青年歌唱家
任 靜 青年歌唱家
黃志堅 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 副會長
關牧村 著名歌唱家
張靚穎 青年歌手
二、 功德人物獎
郭鶴年 香港嘉里集團 董事長
龍鳳翔 澳大利亞華人慈善家
釋道極 遼寧佛教協會 副會長
海濤法師 台灣佛教生命電視台 台長
睿吉祥活佛 馬來西亞嘎檔巴佛教總會會長 新加坡嘎檔巴佛學會會長
恆誠法師 河北泊蓮禪寺 住持
衍慈法師 香港佛教律儀凈苑 住持
宏永法師 龍門佛學研究會 會長
秋央珠扎活佛 亞龍蓮花庄嚴寺 住持
持忠法師 雲南黃龍寺 住持 雲南紅河建水佛教協會 會長
徑美思成、嘉木措 內蒙古公尼召佛寺 方丈
扎西郎加活佛 四川省甘孜州貧困群眾醫療救助協會 會長
國富法師 安徽大九華山無相禪寺 主持
釋海泉法師
三、 國際民間慈善獎(人物)
李 信 內蒙古赤峰市政協 常委
謝景貴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曾德梅 著名愛心老人、感動福建十大人物
馬艷榮 北京興隆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文助 台灣著名企業家、慈善家
孫茂芳 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副政委、京城活雷峰
周富如 合肥慈善總會 會長
黃輝松 著名醫師
林 東 澳門東井圓佛堂 住持
李女明 永年慈善總會 會長
楊 洪 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 會長
劉善夫 舟山劉善夫易學文化咨詢服務中心
冰 梓 國際慈善論壇 慈善大使
毛猛平 哈爾濱市呼蘭區政協常委、呼蘭區文聯 主席
國際民間慈善獎(單位)
美國利眾基金會
馬來西亞嘎檔巴佛教總會
北京大成增長投資有限公司
金鼎恆通金屬製品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 日本生產教育協會
香港釋覺國際集團
重慶渝中區慈善會
雲南教育基金會
深圳獅子會
安徽太和長江有色金屬有限公司
北京友安科技有限公司
百年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四、 國際企業公民示範獎(單位)
通用電氣(中國)有限公司
可口可樂 (中國) 有限公司
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
金光紙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沃爾瑪(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戴爾(中國)有限公司
北京大成增長投資有限公司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香港嘉里集團
上海復星集團
五、 國際慈善功勛獎(人物)
郭鶴年 香港嘉里集董主席
曾憲梓 金利來集團創始人
睿吉祥活佛 新加坡嘎檔巴佛學會會長
淺野 秀滿 財團法人 日本生產教育協會
國際慈善功勛獎(單位)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馬來西亞嘎檔巴佛教總會會長
0
10. 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怎麼退費
您好,已成功報考的考生(報考科目顯示「已繳費」),可在考試報名結束前申請退費回。答
申請基金從業考試退費流程:
登錄基金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報名網站—>自行確認不需參考科目—>刪除已繳費考試科目—>等待退款。
已成功報考的考生(報考科目顯示「已繳費」),可在考試報名結束前申請退費,超過所規定的退費時限的,其報名費不予退還。
在線支付退款將退還至原付款時使用的銀行卡。根據商業銀行相關規定,退費可能會產生手續費,相關手續費由考生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