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能源車相關產業鏈的投資機會有哪些
雖因為技術的原因,能源互聯網願景的兌現需要時間,但我們相信,未來互聯網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必將帶來行業的變革。首先體現在對資源配?的優化上,其次,在人們用能的便利方面也將發揮作用。
電力設備走出去或再成為熱點。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電力裝備走出去戰略(以前是電站裝備)。我國電力設備擁有很強國際競爭力,如果配合國家戰略走出去,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特高壓相關的設備,首推平高電氣。
能源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主要有提供設備、搭建平台提供服務和購售電等。
能源互聯網中,企業的主要盈利模式將是提供設備、搭建平台提供服務和購售電等。
如此,傳統的智能電網設備提供商、擁有新能源尤其是分布式能源運營能力的企業及通過參與電改進而參與購售電業務的企業將是主要受益標的。
關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目前傳統公交車計程車都有燃油補貼,不排除未來新能源汽車有燃油補貼的可能;充電站建設補貼政策出台將利好充電樁設備企業並順帶利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包括:森源電氣、科陸電子、東源電器、特銳德等。
選股主線以低估值或漲幅較少標的為主要依據。
繼續重點推薦:林洋電子、森源電氣、科陸電子、華北高速等。提醒關注國電南瑞、四方股份、國電南自、華儀電氣、許繼電氣、理工監測等在能源互聯網中的投資機會。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包括:森源電氣、科陸電子、東源電器、特銳德等。
㈡ 企業集團在投資新能源產業方面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鑒於新能源發電是未來趨勢,因而大力扶持新能源發展,成為了我國能源產業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在政策引導下,新能源發展迅猛,裝機容量節節攀升,但市場消納能力不足,導致大量設備淪為擺設,制約著新能源產業進一步發展。
事實上,新能源的發展確實令人振奮。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行業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為77.42GW,新增裝機容量34.54GW,兩項指標均位列全球首位;同期,風電累計裝機達1.49億千瓦,同比增長13.2%。但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市場消納能力不足瓶頸顯現,致使棄光、棄風等問題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新能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在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背景下,新能源技術裝備有望迎來新一輪增長。只有當技術瓶頸突破後,才能更好地解決新能源波動和間歇特性危及電網安全的問題,減少棄風棄光棄水現象。
此外,綠色發展是未來主要方向和重點工程,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是必然之舉,新能源技術裝備有望占據主流。能源結構調整,也給新能源技術裝備發展帶來市場紅利,利於行業進一步升級發展。
總的來說,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未來會在生產端、消費端填補傳統能源供應缺口,電網、新能源技術裝備等都將配合新能源發展。因此,新能源產業維持中高速增長,將帶動新能源技術裝備壯大變強,前景向好。
㈢ 新能源產業的今後發展走向
新能源是目前社會中最朝陽的產業。
首先新能源作為能源的替代品,可以節約能源,可以享受國家的高額補貼。
第二新能源消耗成本低,在費用上較之能源性更具有經濟性!
第三,由於環境壓力,目前國際上也大力開發新能源,可以說目前新能源產品層出不窮,一旦項目出土帶來的影響和意義重大。將會改變很多行業的現狀和問題。
最後,咱們國家最近幾年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與重視程度不斷加大,使得現狀國能新能源產業發展越來越快。
綜上,新能源項目無論國內外來看都是相當相當朝陽的產業!
㈣ 新能源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是什麼
目前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總體上偏低,一方面是與不同國家的重視程度與政策有關,另一方面與新能源技術的成本偏高有關,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據預測研究,在未來30年能源發電的成本將大幅度下降,從而增加它的競爭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與多種因素有關,因而成本預測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這些預測結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成本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現狀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尤其是近年來,新能源利用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逐漸成為常規能源的一種替代能源,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將可再生能源作為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以及水力發電、地熱能等的利用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國際能源機構(IEA)對2000~2030年國際電力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來自新能源的發電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將最快。IEA的研究認為,在未來30年內非水利的新能源發電將比其他任何燃料的發電都要增長得快,年增長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間其總發電量將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將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其中生物質能將占其中的80%。2002年全世界消費的可再生能源近30億噸標准煤,約相當於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3,其中傳統可再生能源約佔85%,新的可再生能源約佔15%。在新的可再生能源中,風力發電是發展最快的。在過去的6年裡,風電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22%,2004年新增裝機797.6萬千瓦,全球累計風電裝機達到4731.7萬千瓦。歐洲是世界風電發展最快的地區,2004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的72.4%在歐洲,15.9%在亞洲,6.4%在北美。2003年,歐洲風力發電量達到600億千瓦時(相當於歐盟15國2.4%的電力),滿足1400萬戶家庭的電力需求。太陽能發電也發展很快。2004年,全球光伏電池的生產首次超過了100萬千瓦,比2003年增長了60%。太陽能熱水器是完全商業化了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國者和消費國。國際能源機構(IEA)的一項研究提供的2001年統計數據表明,太陽能集熱器的全球總計安裝面積為1億平方米,排在前位的國家是中國(3200萬平方米)、美國(2340萬平方米)、日本(1210萬平方米)和歐洲(1120萬平方米)。無論是光伏發電還是太陽能熱水器產業,未來的主流趨勢是發展太陽能一體化建築技術。
生物質資源是多樣化的,在全世界應用廣泛。2002年底全球生物質能源發電裝機超過5000萬千瓦,生物液體燃料超過2000萬噸。德國在利用厭氧發酵(沼氣工程)處理廢棄物發電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已建成1900個沼氣工程,2004年沼氣發電裝機27萬千瓦。與此同時,地熱能和海洋能的開發利用也都取得新的進展,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趨勢
縱觀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有以下幾大趨勢:
(1)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成本持續下降。以風力發電為例,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風力發電的單機容量從10千瓦,上升到幾千千瓦。2003年世界安裝的風機平均單機容量已經達到1300千瓦,風電成本從80年代初的每千瓦時20美分,下降到目前的每千瓦時5美分,其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本就下降了50%。據預測,2000至2010年風電成本還可以下降30%。屆時,風電成本基本上可以和常規能源發電相當。
(2)發展速度加快,市場份額增加。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歐盟為代表的地區集團,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連續十多年來,可再生能源的年增長速度在15%以上。近年來,以德國、西班牙等國為代表,一些國家通過立法等方式,進一步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1999年以來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0%以上。發展較快的西班牙,2002年風力發電佔到全國電力供應量的4.5%,德國在過去的11年間,風力發電增長了21倍,2003年佔全國發電量的4%;瑞典和奧地利的生物質能源在其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高達15%以上;巴西生物液體燃料替代了50%的石油進口。
(3)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各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可再生能源,由於其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受到發達國家的青睞。世界各發達國家都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宏大的計劃和工程。歐盟是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最快的地區,也是受益最多的地區。北歐部分國家甚至提出了利用風力發電和生物質發電逐步替代核電的戰略目標。
(4)可再生能源是一種朝陽產業,孕育著巨大的潛在經濟利益。當今世界上,新能源作為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影響已越來越大。據歐洲風能協會統計,2002年全世界風電市場產值在70億歐元,開發出的電力可以滿足4000萬人的需求;預計2020年全世界風機規模將達到12億千瓦,年營業額在670億歐元。光伏發電市場發展前景也很廣闊,據歐盟估計,全球光伏市場到2020年將增加到7000萬千瓦,光伏發電將解決非洲30%、經合組織(OECD)國家10%的電力需求。澳大利亞在新世紀能源規劃中,提出2010年前建立年銷售額40億美元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光伏發電技術開發與製造,估計到2020年美國將佔領全球太陽光伏電池的一半。另外,全世界生物質能源的商業化利用將達到1億噸油當量,並形成千萬噸級規模的生物液體燃料的生產能力。根據歐洲太陽能協會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可能擁有14多億平方米的宏大市場。歐盟計劃到2015年安裝大約1.9億平方米的太陽能熱水器,相當於提供3700萬千瓦和930億千瓦時的電力和電量。
可再生能源不僅擁有良好的經濟前景,而且,隨其產業化的發展,將提供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美國學者認為,投資於能源效率和太陽能等技術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大約是石油、天然氣的2倍。在歐洲已經形成了相當數量的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就業人口。據歐盟的估計,當2010年歐洲風力發電達到約4000萬千瓦、光伏發電3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1000萬千瓦和太陽能集熱器1億平方米時,總計可提供約150萬個就業機會,而且這還不包括每年可能有170億歐元商業出口所創造的、額外的潛在35萬個就業機會。由此可見,可再生能源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潛在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
㈤ 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潛力有哪些盡量全面。謝謝。
光伏、新能源產業是近幾年我國新的經濟亮點,目前的發展前景很好,潛力很大。這幾年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國際上也占據了相當有利的位置。比如我們的光伏產業,佔世界產量的1/3,大量的產品已經經過了國際市場的考驗,這個產業發展的速度也很快。從全球看,每一次經濟危機之後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那麼下一輪新的科技革命是什麼呢?現在各國普遍的看法是能源的革命。能源革命首先就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帶來的巨大挑戰。所以從迎接未來的新能源革命,使我們在這個革命中占據世界的制高點來講,中國要加大力度來支持研發工作,要集聚力量培養人才,形成我們自己的隊伍,形成國家多層次的創新體系,構建我們未來新的技術革命的領軍態勢。
㈥ 新能源行業的前景怎麼樣
你好,我國新能源光伏發電新能源行業前景非常的好!
在最近召開的十四五計劃會議中,明確出要:「推進能源革命」、「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要求,為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而光伏發電光技術降本空間大、技術進步快、產業化確定性強,是未來主要發展的低成本節能發電方式之一。
未來,我國很多城市農村家庭房屋、建築的屋頂都會安裝光伏電站,來推動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而且,國家在推動光伏發電普及上,每年都會有補貼政策發布。
2020年3月10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文件《關於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2020年度新建光伏發電項目補貼預算總額度為15億元。其中:5億元用於戶用光伏,補貼競價項目(包括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按10億元補貼總額組織項目建設。即是戶用補貼總額為5億元,工商業與地面競價項目位10億元。
2020年4月2日,國家發改委共同發布權威文件,明確說明裡2020年光伏補貼政策。明確到:納入2020年財政補貼規模的戶用分布式光伏全發電量補貼標准調整為每千瓦時0.08元。即是,戶用電站每發一度電的補貼是0.08元。
由這兩個政策可以得出,2020年的戶用補貼規模為:
按照戶用光伏總補貼額度5億元、年利用小時數1000小時和國家有關價格政策測算,並按照50萬千瓦區間向下取整確定。
當戶用光伏度電補貼強度為每千瓦時0.08元時,5億元÷1000小時÷0.08元/千瓦時=625萬千瓦。向下取整為600萬千瓦。即6GW。即是2020年可納入補貼的容量為6GW。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解讀,2020年納入規模的戶用項目為:2020年1月1日~並網截止日。需要重點強調是:國家不允許提前搶戶用指標,先建先得的行為。
所以,整個資本市場和社會對新能源發展非常看好,值得期待!
資訊來源:碳銀網 碳盈協同
㈦ 請問如何看待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投資機會
十二五規劃中的七大新興產業分別是:節能環保,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以及新材料。
個人比較看好的是細分後的生物育種以及高端裝備製造業,畢竟中國是個僧多粥少的國家,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環境的不斷惡化,不過其他產業如何發展,但基礎始終是農業,糧食問題永遠都是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國家在糧食問題上一定會加大扶持力度,這里個人最偏好的是登海種業,不過股價有些高。另一個就是高端裝備製造業了,裝備製造業是典型的周期性行業,而我國也正處於也將繼續處於一個經濟不斷增長,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中,經濟的快速增城帶來的就是基礎設施需求的不斷加大,包括各種工程器械,近期的高鐵股集體走強也應證了這一點,這個行業我比較偏好徐工,股價也偏高,但馬上要10轉10了,價格會下來的。
㈧ 新能源行業面臨了什麼樣的機遇有哪些
國家會大力推行,有與led產品相關的太陽能,核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等。
照明消耗約占整個電力消耗的20%左右,降低照明用電是節省能源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途徑。人類現有傳統能源 如:石油、煤、天燃氣、核能等都在200年左右時間以內要枯竭,隨著傳統能源的緊缺,LED節能照明的發展就是是必然的趨勢,而且也具備相當的優勢。世界各國對能源供應安全的擔憂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推動了世界范圍內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節能產業的迅速發展。在當今電能需求與生產日趨失衡的條件下,最有效的因應途徑就是提升能效,即利用技術,以更少的電能來執行相同的任務或功能。
哈哈,綠創龍好呀!
㈨ 新能源產業投資如何可靠嗎
看是在哪投資了,如果是在建融投資投資的話,還是可以的。
㈩ 新能源行業現在什麼發展前景
一方面是能源消耗量巨大,另一方面卻是一次能源儲量有限,能源結構亟待調整,在雙重因素影響下,新能源發展需提速。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
中國能源需求的急劇增長打破了中國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格局,自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且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國接入世界能源市場的競爭。由於中國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量的相對不足,未來中國能源供給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高。
根據《 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爭取達到16%。「十一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10%比例的目標沒有實現,在接下來的「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需大力加快,新能源行業投資機會將持續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