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進行合理的資產配置
很多理財專家通過觀察和計算以後,發現,現在家庭合理資產配置的比例應該是4321,也就是說普通家庭每年40%的收入,用於供房或者其他方面的投資,然後30%的收入用於平時家庭正常生活的開支,家庭收入的20%可以用於銀行定期存款,以備生活中的不時之需,餘下的10%則應該用來購買針對疾病和養老的保險產品。
㈡ 如何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是理財提出的一個理財方案。主要是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收入情況和家庭情況、不同投資意向的人群,滿足他們需求的同時,縮小資產風險的一種形式。
資產配置,主要取決於其所處的人生階段,而非擁有資產的絕對數量。一般來說,資產配置猶為重要,畢竟人生能經得起幾回博。那麼,有哪些步驟可以幫你進行資產配置,第一步,需要根據理財標的對資產進行分類。
資產的類別通常有兩種:一是實物資產,如房產、藝術品等;一是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基金等。如果按理財標的劃分的話,則可分為風險理財標的和無風險理財標的。房產、股票、基金、藝術品通常歸為風險理財標的,銀行存款則是典型的無風險理財標的。在各類理財標的中,收益率與風險呈正相關性,在各類資產中,由於資金的稀缺性,如房市與股市,從歷史經驗上看,具有明顯的「蹺蹺板」效應。
第二步,需要依據個人特點進行資產配置。即便資產不是很多,資產配置仍然是很有必要的。其中,年齡、投資屬性、市場狀況是很重要的參照指標。如年齡較輕、負擔輕、風險承受能力強,積極型規劃就比較適合,資產配置中高風險標的就可以多配一些。而「三明治」一族(上有老、下有小)則適合穩健進取型規劃,配置中可包括20%的股票、20%的基金、20%的定存以及相應比例的保險等。
投資標的的選擇:一是投資於相關系數低的不同種類的產品,二是根據不同的市場行情來調整不同的產品結構。兩個投資產品的相關系數是指一個投資產品的市場表現給另一個投資產品的市場表現所帶來的影響程度。進行資產配置,不同投資產品之間的相關系數要越低越好,才能夠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如債券和股票之間的相關系數就非常低,因為他們的投資方式完全不同;同樣屬於基金產品,股票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相關系數就接近零;不同行業的股票如電力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相關系數就比較低。
第三步,適時進場投資並定期檢視投資績效。資產配置計劃一旦得到確認,擇機執行極為重要。對於無風險理財標的而言,時間為王,投資是越早開始越好,從長期來看,復利價值是驚人的。而對於風險理財標的而言,選擇進場時機更是一門藝術,善用不同資產之間的轉換,對於捕捉進場時機也很關鍵。對資產配置效果的評估及調整,能夠幫助修正計劃與目標的偏離,強化資產配置的收益與抗風險性。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由於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因此個人投資者要把握市場先機比較難。
㈢ 穩健型投資者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相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從而導致理財需求的層次和循序也不相同,因此,適合他們的資產配置方案也各不相同。 投資者投資理財產品的第一步就是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從投資者的投資類型上看,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即謹慎型投資者、穩健型投資者、平衡型投資者、進取型投資者、激進型投資者。謹慎型投資者本能地抗拒風險,追求穩定的回報,以保護本金不受損失為前提。穩健型投資者承受的風險能力有限,希望在保證本金安全的基礎上,投資能帶來增值收入、獲取一定的收益。平衡型投資者渴望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又不願意承受較大的風險,寧願選擇收益增長緩慢又穩定的理財品種。進取型投資者專注於投資的長期增值,敢於冒險但又會給自己留後路。激進型投資者高度追求資金的增值,常常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到風險較高的品種。 因此,投資者在投身理財市場中,首先要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屬於哪一類型的投資者。然後,再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資產配置方案。以下以一個家庭的實際案例加以分析。 李先生,34歲,職業經理人。李太太,29歲,職業會計。女兒,2歲。目前李先生和李太太每月收入結余全部做定期存款,除基本保障外,夫婦二人沒有購買任何商業保險。近期准備貸款購買商品住宅一套。在風險偏好上,兩人均屬於穩健型投資者。 理財分析師認為,李先生家庭資產配置的最大問題是金融投資佔比太低,資產流動性較差。家庭也缺乏足夠的保障,對於「雙支柱」家庭來說,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 理財分析師建議:一是,家庭備足一定的流動資金應對短期資金需求。李先生可將家庭資產的30%分別配置存款、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產品,在保證資金流動性的基礎上盡量獲取較高的收益;二是,投入家庭可投資資產的15%購買商業保險以彌補家庭的風險缺口,險種以重疾險和兩全險為主;三是,在購房貸款方面,量入為出,每年還款額度不應超過家庭可投資資產的30%,以避免壓力過大;四是,提前為孩子的未來教育費用做准備,可將家庭可投資資產的20%配置在較為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或債券型基金上;五是,可考慮適當進行風險更高的證券投資,但額度以不超過家庭可投資資產的5%為宜。(俞悅) 原標題:
㈣ 請問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御峰君融 梁漓清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否需要資產配置,主要取決於其所處的人生階段,而非擁有資產的絕對數量。一般來說,資產配置猶為重要,畢竟人生能經得起幾回博。那麼,有哪些步驟可以幫你進行資產配置呢?第一步,需要根據理財標的對資產進行分類。資產的類別通常有兩種:一是實物資產,如房產、藝術品等;一是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基金等。如果按理財標的劃分的話,則可分為風險理財標的和無風險理財標的。房產、股票、基金、藝術品通常歸為風險理財標的,銀行存款則是典型的無風險理財標的。在各類理財標的中,收益率與風險呈正相關性,在各類資產中,由於資金的稀缺性,如房市與股市,從歷史經驗上看,具有明顯的「蹺蹺板」效應。第二步,需要依據個人特點進行資產配置。即便資產不是很多,資產配置仍然是很有必要的。其中,年齡、投資屬性、市場狀況是很重要的參照指標。如年齡較輕、負擔輕、風險承受能力強,積極型規劃就比較適合,資產配置中高風險標的就可以多配一些。而「三明治」一族(上有老、下有小)則適合穩健進取型規劃,配置中可包括20%的股票、20%的基金、20%的定存以及相應比例的保險等。投資標的的選擇:一是投資於相關系數低的不同種類的產品,二是根據不同的市場行情來調整不同的產品結構。兩個投資產品的相關系數是指一個投資產品的市場表現給另一個投資產品的市場表現所帶來的影響程度。進行資產配置,不同投資產品之間的相關系數要越低越好,才能夠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如債券和股票之間的相關系數就非常低,因為他們的投資方式完全不同;同樣屬於基金產品,股票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相關系數就接近零;不同行業的股票如電力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相關系數就比較低。第三步,適時進場投資並定期檢視投資績效。資產配置計劃一旦得到確認,擇機執行極為重要。對於無風險理財標的而言,時間為王,投資是越早開始越好,從長期來看,復利價值是驚人的。而對於風險理財標的而言,選擇進場時機更是一門藝術,善用不同資產之間的轉換,對於捕捉進場時機也很關鍵。對資產配置效果的評估及調整,能夠幫助修正計劃與目標的偏離,強化資產配置的收益與抗風險性。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由於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因此個人投資者要把握市場先機比較難。但投資者可以借鑒幾個關鍵的市場信號,可以較易判斷的兩個市場信號是市場利率水平和股市行情。舉例來說,在目前的市場低利率水平下,當然應該加大風險收益品種的投資比例。風險收益型的投資產品很多,諸如股票、股票型基金、某些另類投資、創業投資等等都屬於這種類型。據海外一些著名的私人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建議目前平均的資產配置比例為固定收益產品佔25%~40%,風險收益類產品占據主要地位。西班牙人塞萬提斯稱得上是資產配置的鼻祖了,他在《堂61吉訶德》中提出「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被大家廣為引用。但也存在著一個誤區,一般人都會認為只有資產雄厚的人才需要進行配置,如果錢本來就不多,索性賭一把,就無需再配置了。其實不然,資產配置的本意是指為了規避投資風險,在可接受風險范圍內獲取最高收益,其方法是通過確定投資組合中不同資產的類別及比例以及各種資產性質的不同,在相同的市場條件下可能會呈現截然不同的反應的特點,而進行風險抵消,享受平均收益。對投資人來說,資產配置能否帶來優質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對資產配置的認知及對生活的期望值。在證券市場轉暖的今天,您的資產配置計劃是否應該進行修正了?
㈤ 資產配置的基本步驟有哪些
資產配置的基本步驟:
一、明確投資目標和限制因素。
通常需要考慮到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和時間跨度要求,還需要注意實際的投資限制、操作規則和稅收問題。比如,貨幣市場基金就常被投資者作為短期現金管理工具,因為其流動性好,風險較低。
二、明確資本市場的期望值。
這一步驟非常關鍵,包括利用歷史數據和經濟分析,要考慮投資在持有期內的預期收益率。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在這一步驟具有相對優勢。
三、明確資產組合中包括哪幾類資產。
一般來說,資產配置的幾種主要資產類型有:貨幣市場工具、固定收益證券、股票、不動產和貴金屬(黃金)等。
四、確定有效資產組合的邊界
找出在既定風險水平下可獲得最大預期收益的資產組合,確定風險修正條件下投資的指導性目標。
五、尋找最佳的資產組合。
在滿足投資者面對的限制因素的前提下,選擇最能滿足其風險收益目標的資產組合,確定實際的資產配置戰略。
㈥ 普通投資者,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全球資產配置之抄父」加裡布林森就襲說過: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市場,確定好投資類別。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那麼,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通常需要考慮到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和時間跨度。
一、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種因素,包括投資者的年齡或投資周期,資產負債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二、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三、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四、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㈦ 穩健型投資者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相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從而導致理財需求的層次和循序也不相同,因此,適合他們的資產配置方案也各不相同。
投資者投資理財產品的第一步就是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從投資者的投資類型上看,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即謹慎型投資者、穩健型投資者、平衡型投資者、進取型投資者、激進型投資者。謹慎型投資者本能地抗拒風險,追求穩定的回報,以保護本金不受損失為前提。穩健型投資者承受的風險能力有限,希望在保證本金安全的基礎上,投資能帶來增值收入、獲取一定的收益。平衡型投資者渴望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又不願意承受較大的風險,寧願選擇收益增長緩慢又穩定的理財品種。進取型投資者專注於投資的長期增值,敢於冒險但又會給自己留後路。激進型投資者高度追求資金的增值,常常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到風險較高的品種。
因此,投資者在投身理財市場中,首先要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屬於哪一類型的投資者。然後,再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資產配置方案。以下以一個家庭的實際案例加以分析。
李先生,34歲,職業經理人。李太太,29歲,職業會計。女兒,2歲。目前李先生和李太太每月收入結余全部做定期存款,除基本保障外,夫婦二人沒有購買任何商業保險。近期准備貸款購買商品住宅一套。在風險偏好上,兩人均屬於穩健型投資者。
理財分析師認為,李先生家庭資產配置的最大問題是金融投資佔比太低,資產流動性較差。家庭也缺乏足夠的保障,對於「雙支柱」家庭來說,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
理財分析師建議:一是,家庭備足一定的流動資金應對短期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