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金融投資能造就富翁

金融投資能造就富翁

發布時間:2021-05-06 01:06:30

⑴ 「致富之路金融投資決策系統」好不

不要動用太多資金,以免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現在股市已經有了泡沫跡象,提高警惕
除了學校裡面學的以外,再看點其他的技術分析方面的書
股票作手回憶錄》李費佛
《專業投機原理》維克多。斯波朗迪
期貨市場技術分析》
《期貨交易技術分析》施威格
《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約翰。邁吉
股價形態總攬》Bullkwski
《艾略特波浪理論》佛羅斯特
《艾略特波浪理論十三講》郭小洲
《費波納茨數字的應用和買賣交易策略》費雪
《日本蠟燭圖技術》尼森
《股票K線大法》尼森
《主控戰略K線》李進財
《酒田戰法》
《通向金融王國的必由之路》撒普
《市場互動技術分析》墨菲
也不是全都拿來看哈,選幾本重點讀一下下
一定要注意止損,嚴格買賣計劃,遇到價格觸發止損價立即止損離場!!!!特別強調!!!!!
畢業後出來再學點理財方面的知識,樹立理財觀念,你不理財,財也不會理你的

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是美國前幾年的一本暢銷書。作者卡爾森系統地采訪調查了美國170位百萬富翁,從他們的致富經驗中,歸納出人人都可實踐、晉身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第一步、現在就開始投資:美國六成以上的人連百萬富翁的第一步都還未邁出。每個人都有一堆理由,但其實都只是自己在找藉口。沒錢投資:卡爾森建議立即強迫自己將收入中的10%到25%用於投資;沒時間投資:何不立即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把精力花在學習投資理財知識上;擔心股價太高:別忘了,股價永遠會有新高。

第二步、制定目標:這個目標不論是准備好小孩子的學費、買新房子或五十歲以前舒服地退休,任何目標都可以,只要鎖定目標,全心去達成。

第三步、把錢花在買股票或股票基金:「買股票能致富,買政府公債只能保住財富」。百萬富翁的共同經驗是:別相信那些黃金、珍奇收藏品等玩意兒,把心放在股票上,這是建立財富的開始。

從長期趨勢來看,股票每年平均報酬率是11%、政府公債則略高於5%。如果1925年投資1000美元買股票,1998年已值235萬美元,買股票的道理再明顯不過。

第四步、先求一壘安打,別眼高手低:棒球選手如果只想打全壘打,其結果是被三振的幾率會高於只想擊出安打的球員。股市投資的道理亦與此相同。百萬富翁並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的股票而致富,他們投資的是一般的績優股。慢,但是低風險地斂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資:投資必須成為習慣,成為每個月的功課,不論投資金額多小,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美國2/3以上的人,因為他們永無止境地消費,到老才想到投資。

第六步、買了股票就要長期持有:調查顯示,3/4的百萬富翁買股票至少持有五年以上。股票買進賣出太頻繁,不僅要冒風險,還得支付高額資本利得稅、交易費、券商傭金等,「交易越多越不會使你致富,只會使交易商致富」。

第七步、視稅務局為投資夥伴,善用之:厭惡國稅局並不是建設性的思維,把稅務局當成自己的投資夥伴,注意新稅務規定,善於利用免稅投資理財工具,使稅務局成為你致富的助手,才是正面做法。

第八步、限制財務風險:百萬富翁的生活大多很乏味,他們不愛換工作、只結一次婚、不生一堆孩子、通常不搬家、買股票則持有五年以上,生活沒有太多意外或新鮮感,穩定性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理財致富是「馬拉松競賽」而非「百米沖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對於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具有高報酬率之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等待機會再投資。

卡爾森在書中最後舉了一位百萬富翁的例子。這位富翁年薪從未超過4.6萬美元,沒有繼承大筆遺產,有妻兒要照顧,他就是那種你我每天到超級商店都會遇到的平凡人,但他持之以恆,堅持按上述八個步驟去做,最後成為百萬富翁。

人人都能成百萬富翁:理財吃透三句話(極品)
理財專家告訴我們:理財的最佳方式並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資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並且持之以恆,若干年之後——人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我每月到企業舉辦一小時的免費「理財講座」,一直都很受員工們的歡迎。講座內容很少涉及復雜難懂的技術操作層面,也幾乎不進入到產品介紹環節,因為據我了解,國內一般的中產白領們,目前普遍缺乏的是幾個重要的理財概念——這些概念,會影響他們以後的行為,假如他們能老老實實執行這些理財上的概念,至少堅持10年以上,那麼,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第一個理財概念:

區分「投資」與「消費」

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一般人消費前,沒有這種概念,學經濟學的人消費前會考慮,這個消費是屬於「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先請看一個明顯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

甲去通州購買了一套房。

乙去買了一輛「奧迪」。

5年後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

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歷、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移在了房子里,以後還是都歸自己。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

再看第二個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陳老師,我覺得客戶甲有點怪。她說: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很久,始終沒買,但客戶甲其實並不缺錢。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碟,6張光碟賣到天價15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演唱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1500的幾張光碟呢?

解答如下:客戶甲是將學的經濟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戶甲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買光碟,這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它增長了客戶甲的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客戶甲用新學的智慧,會賺回1500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

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在生活中,還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1) 客戶甲會花3萬人民幣去買一幅油畫,但不會花3萬去買二手車。

(2) 客戶甲會花1萬去買人壽保險,但不會花1萬去歐洲度假。

(3) 客戶甲會很捨得花錢買書,但不捨得花錢去看電影。

以上哪些是「投資」行為,那些是「消費」行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下面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屬於「投資」行為,那麼,多貴都不必討價還價,因為錢最終還是歸自己。

富有的人是「小錢糊塗,大錢聰明」,一般的人是「小錢精明,大錢糊塗」

「投資」行為 「消費」行為 房產

國家債券

銀行產品

辦實業

收藏品

汽車

買衣服

食物,上飯館

電影,打保齡球

度假

有些人收入高,但財富少,原因是他花費在「消費」行為上,客戶甲大部分花費在「投資」行為中。花在「投資」行為上的錢,沒有落在別人手裡,最後還歸自己。

第二個理財概念:

「哈佛」教條

大家每個月都會將工資一部分儲蓄起來,有些人儲蓄10%工資,有些20%,有些30%。大部分人是一個月後,把沒有花出去的錢儲蓄起來,而且每個月儲蓄多少基本沒譜。

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的經濟學課,只教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

第二個概念: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才進行消費。

哈佛教導出來的人,以後都很富有,並非主要因為他們是名校出身、收入豐厚,而是他們每月的行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點不一樣:

哈佛教條:儲蓄30%的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消費。每月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只會超額完成,剩下的錢就越來越多。

一般人:先花錢,能剩多少便儲蓄多少,儲蓄剩下的錢並不多。

第三個理財概念:

「理財三句話」

理財走不出三句話,如果每句話都能吃透,並且完全執行,那麼,打工一族都可以變得非常富有。

很多朋友都知道客戶甲的出身——難民,一無所有。到加拿大學經濟學也是拿著獎學金,家裡七兄弟姐妹,沒有錢送客戶甲們上大學,上大學後,從來沒問家裡拿過錢。畢業後打工,但客戶甲堅持「理財三句話」原則,用經濟學學到的學問,用到日常生活里,一步步走下去。現在20年後,客戶甲有4套房,每月收租便有1萬多的收入,也算是半個富有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做得到,在這公開這秘密。以前這些重要的理財概念,課程裡面都有教。

再舉一些實例給大家看:巴菲特在他的書本里說他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到13歲時,當他有了3千塊,他買了一隻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85歲,是美國首富,比「微軟」主席比爾·蓋茨還有錢。

學員有時候會問,如何能每年回報率達到10%以上。答:其實現在要銀行裡面,它們提供很多理財產品:基金,外幣,QDII。 這些銀行產品略有一點風險,但風險假如你能有效的管理它,10%的回報率其實也不難。當然,假如沒有受過專業培訓,你自己是瞎摸,你會虧掉很多錢。但你有兩個途徑:

(1) 花點錢去學。

(2)你自己沒時間,那麼可以去找專業的理財師。

找專業理財師,要分辨他們的專業資格,你可以參考幾個條件:

(1) 已經考取了的理財規劃師認證:中國注冊理財規劃師(CFP),全名是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2005年已經在北京舉行公開考試,現在很多銀行的從業人員都在考。合格率偏低,暫時銀行裡面有資格的人也不多。

(2) 有10年以上的理財經驗。但其它有興趣想多認識理財學問的,可以參加公開課程,費用只是幾百元一節。參加學習的費用,是「投資」行為,並沒有「花出去」,以後還是歸你自己,學過以後,就不會「小錢精明,大錢糊塗」了。
一般人錯誤的理財觀念:

掙得多,所以富有

很多人認為,甲收入每月1.5萬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便應該比乙富有,這觀念在社會上很普遍。但這是錯的觀念,錯得很離譜。錯在哪裡?富有的定義,並不是你每月工資掙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財富。請看例子:

美國人每月工資高中國二、三倍,照一般的觀念看,一般的美國人應比中國人富有。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一般美國人都有幾張信用卡,他們喜歡消費,每月不單只是「月光一族」,更普遍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債。在美國,理財規劃師的理財講座,一般時間花在講「如何減少你的債務」。

一般美國人,銀行的儲蓄都不夠美金幾千元。在中國,沒有這種情況,中國人善於儲蓄,一般人在銀行都有存款,超過十幾萬元的,人數還不少。

所以,不要以為老美每月掙錢多就富有。其實,一般老美的白領比中國人的白領窮得多。當然,在北京見到的很多外派到北京工作的老美,是美國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國白領,有錢人佔多數。

中國的中層白領,比美國的白領富有。請記住:富有不是比較每月工資,而是比較「剩下儲蓄在銀行里的存款」,以這個定義來講,中國人中層白領在銀行的存款,遠比美國中層白領高。

還有一個例子:

一般人以為台灣人工資平均高出內地一倍,他們自然比我們富有,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去過台灣的朋友都知道,台灣地鐵單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3元;台灣午飯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台灣租一套房6500元,北京在通州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台灣人每月掙15000元,減去房租6500元,交通費1000元,吃飯300元,交稅1500元,一點點娛樂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

北京的初級工程師,每月工資8000元,減去交稅1000元,減去房租1500元,交通費300元,吃飯1000元,娛樂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請問:是台灣人每月工資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還是北京工程師,每月工資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已經造就了富有的一批人,請看《財富》雜志一年前的「富有」的人的調查報告,他們調查手頭上持有「現金100萬美元存款的人」,在亞洲區有多少人擁有這種財富。

答案是:香港4萬人,台灣8萬人,日本12萬,中國30萬。中國每年增長率遠遠超出其他亞洲國家。所以人們不會覺得奇怪,外資銀行到北京開業,老是在推廣「理財服務」,因為中國這個地方,正是比較欠缺這一塊的知識。

⑵ 為什麼公司上市就可以造就很多千萬富翁

最基本的金融問題~~中國的證券市場是由嚴苛的政策的~~不是一上市就虧~~而是必須連續多少年盈利,每年盈利必需是多少,才允許上市。所謂上市就是合法融資~~~上市前企業內部員工可以認購內部原始股~~這時候很便宜~~~可能一股就一塊錢~~這樣認購一萬股也不過一萬塊~~而一上市就會有人炒作~~這就是所謂的泡沫經濟,當一股炒到100元的時候~~當初那一萬的原始股就值100萬了~~。

⑶ 想靠炒股成為有錢人,靠譜嗎

靠譜,所有炒股的人都是這么想的,但絕大多數最後連老本都賠進去了,炒股其實跟買彩票是一樣的,只是彩票的速度更快而已。

⑷ 金融投資行業為什麼能賺那麼多錢那些錢都是從哪來的

有的就是像打水漂一樣的
到時候什麼也是沒有的啊

還不如自己開店比較靠譜的啊

⑸ 誰能通俗地解釋一下:任何一項金融投資的價值 等於 它未來期望現金流的現值.

現值就是現在投抄入一筆錢在未來某一時間點上能得更多的錢,而現在投入的錢就是這未來得到錢的現值。想要清楚先要明白這句話才能看下面的
其實在經濟上說咱手裡的錢是為了掙錢不是虧錢的對吧,我們在選擇一項金融資產的投資與不投資時,應該考慮他未來能給我們帶的利潤的。如果我手裡有兩個項目一個項目帶來的利潤大於另一個那麼我們一定選擇利潤更大的。所以在金融資產的價值上我們要選擇也是要選一個高於或者至少等於我手裡這筆錢用到目前投資帶來利潤最高的項目(這也叫機會成本)帶來的本利和,你這個問題就是在考慮要投資的金融資產現值時要求最低的標准就是不會喪失機會成本和利潤。所以要說一項金融資產的投資要等於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那麼求的是內含報酬率。

⑹ 普通工薪族怎樣理財能成為百萬富翁

管理好資產的第一步:省錢
這年頭花錢的地方多,省錢的地方少,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通過日常生活的勤儉節約,「省出第一桶金」才是上策。不提倡省錢就要勒起褲頭帶過日子,要花在刀刃上。如果你不知道哪些花費是不必要的,記賬吧。把每一筆支出記下來,一個月後總結一下,然後相應的在下一月減少自己覺得不必要的花費。通常來說,自己做飯比叫外賣省錢,坐公交要比打車省錢,減少下館子的次數,減少朋友聚會的次數,減少買新衣服的次數能省下更多的錢。這樣一個月省下一千並不是什麼難事。
管理好資產的第二步:投資
攢下來的錢不要全放在銀行里吃利息。銀行利息率太低,儲蓄增值較小,利息率甚至趕不上通脹率。要讓錢生錢,就要投資。並不是支持把所有積蓄都放在投資上,這樣風險太高。建議存一定資金在銀行,雖然利率不高,但勝在安全。然後用一部分流動資金做投資。那麼普通工薪族投資那些理財產品比較靠譜呢?投資也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當下什麼投資方式最受歡迎?當然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投資門檻低,靈活性強,適合想投資理財的普通工薪族。

⑺ 如何理財能從百萬富翁變成億萬富翁

要想讓自己的錢升值就要考慮用它做本金來升值,可以自己開個電,賣實物,也可以做金融投資,做金融投資會快些,但是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同樣收益和風險成正比。

⑻ 投資金融,怎樣最快變成百萬富翁

10+10=20天就成了百萬富翁了哈。 可能你說你不能穩定日盈利10%,那我們就按2%來算吧,看看多久進階百萬富翁之列? 花一萬配資十萬,如果你能穩定日盈利2%的話,不計復利,五十天就有十萬了,再用十萬配資一百萬,還是按日盈利2%來算,五十天就擁有一百萬了哈,就是這么簡單!50+50=100天就成了百萬富翁了哈。 可能有些朋友還是覺得有點玄,我再給大家算一下,按月盈利5%來算 花1萬配資10萬,月盈利5%,兩個月就盈利1萬,再用2萬配資20萬,還是月盈利5%,兩個月盈利2萬,再用4萬配資40萬,兩個月盈利4萬......以此類推,資金兩個月翻一番,一年下來資金變成初始資金的2*2*2*2*2*2=64倍,再配資做兩個月就變成了128萬

⑼ 金融投資業能賺大錢嗎

應該不會,畢竟這個世界上能像索羅思這樣的不多(像他那樣胡搞也不對)。不過能夠做到華爾街也不錯了呀。如果和股票打交道的話,搞投資對我們平常的人來說基本上很難賺錢,即使是專業的(嘿嘿,我就是學這個的)也無法在投資的時候不受心理因素的影響,想賺錢就做高薪的職業嘛,比如金融分析師、操盤手,也都和投資有關,領工資還是穩定一些。當然找到一些新鮮的規則肯定炒股賺唄。

⑽ 公司一上市就造就富翁,怎麼一回事不懂,公司資產增加了,但是那些都是投資人的錢啊怎麼造就富翁的

控股人拋售自己手上的股票,可以得大筆現金,舉例:你持有3000萬股40元價格的股票,套現就是12個億,富豪就是這么練成的

閱讀全文

與金融投資能造就富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