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東盟很重要舉列說明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簡稱東盟(ASEAN)。1967年8月8日成立於泰國曼谷,現有10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總面積約449萬平方公里,人口6.54億(截至2018年)。
近年來,東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也積極拓展與區域內外國家合作。其中,中國與東盟國家淵源深厚,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往來頻繁,緊密交織。
過去20年,中國與東盟不斷加強政治互信,人文交流,同時經濟往來成就斐然。2018年11月發表的《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系2030年願景》,進一步拓展了中國-東盟合作,強化了中國-東盟關系,使之成為最具實質性、最具活力和互利共贏的關系之一。
黎剎系統大學政治系主任梅達多:中國和東盟在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雙方建立合作共同體,在今年4月9日舉行了第20次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會議。中國和東盟簽訂的行動計劃已經有82%得到實現,這些行動計劃涵蓋了貿易、旅遊、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健康、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
在中國-東盟關系中,經貿往來是一大亮點。目前,中國已經連續9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7年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2018年,雙邊貿易額達到587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38萬億元,中國和東盟雙向累計投資總額已超過2000億美元。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的新亮點和新焦點。在雙向貿易增長迅速的情況下,通過興建公路、鐵路和港口基礎設施改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交通連接,進而減少物流成本、進一步推動貿易增長,拉動就業。
泰國法政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巴博:中國和東盟關系密切,現在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泰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這也使得我們受益很多,不僅在貿易領域,在投資和旅遊業等很多方面,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對東盟幫助很大,我們東盟國家需要大量投資建設基礎設施。
隨著全方位合作的不斷加深,中國和東盟休戚與共,正在以政治安全、經貿、人文交流三大支柱為主線,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戰略夥伴關系,正在邁向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Ⅱ 2018年10月份在京發布的中國東盟投資貿易指數在哪可以查
人民網
指數報告以東盟10國和6個重點行業為研究對象,構建了業務模型和數據處理模型。其中,業務模型從收益、風險、成長潛力和對華關系4個維度構建層次指標體系;數據處理模型採用灰色層次分析法,形成針對10國國家層面的貿易投資指數和針對6國6個行業(包括農林漁業、建築業、製造業、零售業、交通與倉儲業、公用事業)層面的貿易投資指數。指數得分為100分制,得分越高意味著收益空間越大、安全性越高、成長潛力越強或對華關系越好。在本報告中,將得分75分至100分歸入「優秀」級,50分至74分歸入「良好」級,35分至49分歸入「一般」級,34分以下歸入「較差級」。
報告顯示,新加坡在國家層面貿易投資指數得分最高,為98分,是10國中唯一到達「優秀」等級的國家,其他包括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寮國、緬甸、柬埔寨在內的9個國家均為「良好」級。在行業層面的貿易投資指數上新加坡同樣獨占鰲頭,全部獲「優秀」等級,其他各國的各行業指數多為「良好」級,少數行業例如越南的零售業指數等級為「一般」。
Ⅲ 2013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總額是多少
有抄700億美元:
中國商務部副襲部長高燕23日在北京透露,東盟已成為繼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之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四大經濟體。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共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近2500家,僱用當地雇員近12萬人。
高燕是在當日舉行的「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十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數據顯示,2002年底,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額累計為301億美元。十年來,雙向投資新增額超過700億美元,累計達1007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來華投資771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東盟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據介紹,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主要集中在電力生產、商務服務、批發零售、製造、采礦、金融等領域。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四大經濟體。截至目前,中國企業在東盟共僱用當地雇員近12萬人。
Ⅳ 直接投資的東盟已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第四大經濟體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今日在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發布會上表示,截至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於平、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張曉欽介紹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經貿合作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高燕表示,截至2002年底,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額累計為301億美元。10年來,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信增額超過700億美元,累計達1007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來華投資771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東盟投資236億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5.1%。東盟已經超過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成為繼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之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4大經濟體。
據悉,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力生產、商務服務、批發零售、製造、采礦、金融等領域。截至目前,中國共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近2500家,僱用當地雇員近12萬人。與此同時,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額東盟對華實際投資32.6億美元;2012年,這一數字為71億美元,增長一倍多。2013年上半年,東盟對華投資達41億美元,累計超過800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6%。目前,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東盟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Ⅳ 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對來的發展形式對雙邊經貿產生什麼影響
產業合作方面:中國與東盟各方的工業化水平、產業結構及資源稟賦等存在差異,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產業協作層面。 按照人均GDP、科技發展狀況、工業化水平和貿易模式,中國-東盟的經濟發展水平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屬於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新加坡、汶萊,具有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優勢;第二層次是馬來西亞,屬於中上等收入水平,具有中等技術及資金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第三層次是中國和東盟的泰國、菲律賓、印尼,屬於中下等收入層次,具有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第四層次是東盟北部的柬埔寨、寮國、越南、緬甸,屬於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具有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如果能夠實現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其市場規模將在世界上各個區域性經濟組織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正逐漸形成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相交織的分工體系,從而形成與發達國家間的有力制衡。 投資合作方面:自2002年11月正式啟動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以來,中國與東盟相互投資不斷擴大。 截至2008年年底,東盟國家對華實際投資520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2008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增速大大加快,同比增長125%,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東盟國家作為其海外拓展戰略的目的地;同時,中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對東盟的投資也出現快速增長態勢。2008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達21.8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125%。隨著《投資協議》的簽署和實施,一體化的實現和貿易、投資壁壘的降低,產業轉移障礙將大大減少,必然能吸引大量資本向區內轉移。 貨幣金融合作方面:具體而言,自貿區內的貨幣和金融戰略應該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推動擴大與東盟十國進行雙邊貨幣互換的規模。中國應該積極推動與更多東盟國家簽署更大規模的貨幣互換協議,並努力在近幾年內將雙邊機制擴大為區域多邊機制,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區內貨幣互換框架;其次,推動人民幣在自貿區內部結算規模的擴大。東盟是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也是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的境外區域之一。2008年,雙方貿易額達到2311.2億美元。這個金額如果以人民幣結算,超過1萬億的規模。同時也可以改善該地區對美元的過度依賴;再次,推動建立與東盟國家的匯率協商及聯動機制,降低美元匯率波動的負面影響,鼓勵一些國家實行與人民幣掛鉤的匯率機制;最後,在《清邁協議》基礎上積極促進區域金融合作,建立機構化的區域危機救助機制,培育包括亞洲貨幣市場基金外匯儲備基金在內的區域金融市場,為推動由「10+3」成員國13種貨幣組成貨幣聯盟和亞洲匯率聯動機製做好制度性准備。 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 然而,中國-東盟合作的戰略意圖絕不僅僅於此。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後危機時代「中國-東盟自貿區-東亞經濟一體化-東亞共同體」的發展脈絡依稀可見。目前以「東南亞共同體」為核心,以東盟10+1合作機制(東盟加中國)為第一外圍,以東盟10+3(東盟加中日韓)合作機制為第二外圍,以東亞峰會為代表的「10+6(再加上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合作機制為第三外圍的「同心圓」戰略正在構築。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快速增長的國家和經濟體轉移,下一輪增長的強大驅動力,將來自於中國等在內的東亞新興經濟體國家,一個更加均衡、更加富有活力的國際經濟新格局正在形成。
Ⅵ 中國對東盟主要出口哪些產品
中國對東盟出口的主要商品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紡織紗線、摩托車等。
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取得歷史性成就。2020年,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這標志著中國與東盟互為雙方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區域新經貿合作格局正式形成。自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開始算起,雙方僅僅用了10年時間就將經貿聯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
「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實施以來,雙邊經貿合作進入快車道,貿易投資額連年增長,2010年至2019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規模年均增長9.4%。2019年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總值達6414.6億美元,累計雙向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

(6)中國向東盟雙向投資額擴展閱讀:
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大步進展的關鍵因素:
回望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發展進程,今天取得重大成就既是因為雙方共同付出辛勤努力、不斷深化合作共識,更是由於雙方能夠一直秉持以下三種精神:
1、包容共贏的開放精神。
2、平等協商的務實精神。
3、創新探索的變革精神。
Ⅶ 舉例說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以後對中國產品進出口,對中國向東盟投資的積極作用
近期,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額增長了20%。其他地區的貿易情況沒有增長。
我覺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的減免,對東盟的貿易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們出口的貨物貨櫃量都在增長。
Ⅷ 中國—東盟是如何解決技術人才稀缺難題的
隨著中國—東盟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不僅需要學術型人才,還需要技術型人才。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另一種形式,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解決技術型人才稀缺難題的有效方式。」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林震25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