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度,阿里,新浪,攜程,騰訊最大的股東是誰
網路是搜索引擎領頭羊的大股東,阿里是電子商務的最大股東,新浪和騰訊是社交媒體的大股東,要說誰的收入多那肯定是騰訊;攜程是干什麼的我想旅遊的人都知道……
❷ 騰訊、攜程聯合成立同程航旅科技,騰訊、攜程成立這家公司的最終目的是啥
騰訊、攜程聯合成立同程航旅科技,騰訊、攜程成立這家公司的最終目的是對抗阿里巴巴系的飛豬。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飛豬品牌一直利用阿里巴巴的平台流量來擴展自己的業務。
這也對攜程等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雖然阿里巴巴旗下的企業口碑是比較中流,甚至是差的,但是扛不住人家家大業大。
而騰訊和阿里巴巴一直有競爭的關系在。
所以,騰訊才會有和攜程聯合起來的這個動作。

在阿里巴巴進軍出行行業之後,騰訊一直沒有相應的動作。
而如今騰訊作為阿里巴巴的競爭者,終於做出了動作。
這家公司的最終目的,的給我留言吧。
❸ 騰訊跟同程旅遊是什麼關系
同程旅遊獲得超過60億元人民幣投資,其中萬達文化集團出資35.8億元人民幣領投,騰訊產業共贏基金、中信資本等多家機構參投。
2012年,騰訊向同程網投資了「四五千萬」元人民幣,占股為4%。原本騰訊的戰略投資多出資20%左右,但同程網當時正准備在A股上市,他們有其他顧慮:如果騰訊持股比例在5%以上,隨後同程網與騰訊的業務合作,勢必會形成關聯交易。考慮上市合規性的問題,最終騰訊投資低於5%。
投資之後,騰訊並未如預期給同程網帶來很多用戶。吳志祥說,騰訊將同程網放在QQ旅遊主業上,但騰訊網的用戶增加了10%不到。
但加入騰訊軍團後,「騰訊+同程網+藝龍」(騰訊於2011年購入藝龍16%的股權)與攜程的移動端大戰結局又變得撲朔迷離。
❹ 騰訊在旅遊電商領域的投資思路是什麼已經投資的藝龍網和同程網和騰訊 QQ 旅遊是如何進行整合的
謝邀。首先我想說的是騰訊在在線旅遊這個領域的步伐應該是BAT三者當中最落後的,但是後勁卻最足,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有微信這張船票。先說說落後的方面:網路收購了去哪兒,最近又鬧出了收購攜程的緋聞,並且這個緋聞成真的概率很大,就好比文章最近的被爆料。如果最終攜程和去哪兒都歸入網路,毫無疑問網路將成為在線旅遊的巨無霸。阿里的淘寶旅遊自然是不用說了,此外還投資窮游網、在路上等在線旅遊的垂直企業。從上面可以看出三巨頭在在線旅遊的投資思路都是打造一個完整的閉合在線旅遊產業鏈,覆蓋從旅遊計劃、搜索預定、分享等所有旅遊的接觸點。推而廣之,其實在線旅遊也算是O2O的一種,而且是目前最適合O2O的一個垂直領域。三巨頭在在線旅遊布局的思路應該是和整體O2O的布局思路一致的。再說說後勁:相信最近不少童鞋已經聽說同程的機票入駐了微信的「我的銀行卡」,赫然與滴滴打車並列,更別說早已經在微信公眾平台上泛濫的各個航空公司的直營號。一個旅客永遠不會裝十幾個航空公司的APP,但他卻有可能關注10幾個航空公司的微信公眾號。未來騰訊肯定會將微信與在線旅遊進行深度的整合,從機票(同程)、酒店(藝龍)甚至是未來的景區門票等旅遊產品都將全面覆蓋。打造成一個無線端的「在線旅遊平台」未必沒有可能。
❺ 請問,微信,阿里巴巴,騰訊,攜程,京東,美團這些企業是屬於哪個國家控股的
沒有一個是國家控股的 是很多投資公司和個人分享股權,有國內的公司和個人,也有國外的公司和個人 另外糾正一下,微信是騰訊公司的一個產品,不是一個公司
❻ 攜程創始會員每月投資多少
攜程創始會員每月應該投資5000塊錢
❼ 攜程投資超音速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攜程今日宣布與美國超音速飛機製造商Boom Supersonic達成戰略投資,助力Boom加速2.2馬赫超音速客機的研發。不過雙方並未公布具體金額。
Boom Supersonic是一家創立於美國丹佛的超音速飛機製造商。Boom目前正在研發的55座超音速飛機飛行時速為2.2馬赫(約合2333千米/時),比普通客機快出一倍多,機票價格卻與同航線的商務艙持平。客機預計於2020年中期進行首飛,屆時從上海飛往洛杉磯將從現在的12小時縮短到6小時。
攜程方面稱,會與Boom通力合作,將超音速飛行帶來中國。不過攜程方面並未公布具體的投資金額。
「攜程與Boom攜手,這是對新一代旅行的戰略投資。」攜程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會主席梁建章表示,「攜程希望利用其在商旅市場的行業經驗幫助Boom進一步鞏固其與中國航空公司的合作關系。」

Boom目前正在研發的55座超音速飛機飛行時速為2.2馬赫(約合2333千米/時),比普通客機快出一倍多,機票價格卻與同航線的商務艙持平。客機預計於2020年中期進行首飛,屆時從上海飛往洛杉磯只需要6小時,而不再是12小時。上海飛北京或只需要45分鍾,不過攜程方面向鳳凰網科技表示,45分鍾這一時間是直線距離的飛行時間,加上起飛降落的減速,實際飛行時間肯定不止45分鍾。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並有望在2022年實現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