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00分:拆分和大比例分紅對基金持有者的影響如何
1.基金拆分是在保持投資人資產總值不變的前提下,改變基金份額凈值和基金總份額的對應關系,重新計算基金資產的一種方式。
假設某投資者持有10000份基金A,當前的基金份額凈值為1.60元,則其對應的基金資產為1.60×10000=16000元。對該基金按1:1.60的比例進行拆分操作後,基金凈值變為1.00元,而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由原來的10000份變為10000×1.6=16000份,其對應的基金資產仍為1.00×16000=16000元,資產規模不發生變化
基金分拆聽起來復雜,而理解起來其實非常簡單。通俗一點說,就是將基金份額按照一定比例拆分成若干倍的做法。比如在特定分拆時點,基金凈值為1.60元,如果在該時點進行基金拆份操作,拆分比例為1:1.60,就是將原有1份基金份額拆分為1.60份基金。
在海外市場,基金份額拆分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營銷方式。他們通常的做法是,當基金份額凈值較高時,採用基金份額拆分的方法;當基金份額凈值較低時,採用基金份額合並的方法。許多大基金管理公司對旗下基金進行多次拆分(合並)運作,例如:Pilgrim Funds,Rydex Funds,Eaton Vance等等。在亞洲,新加坡市場上就出現過許多基金份額拆分(合並)的案例。
基金分拆之後,原有基金投資者的基金資產並沒有發生變化,投資者的投資並沒有任何改變。假設投資者持有1000份基金A,當前則其對應的基金資產為 1600元,在實施基金拆分後,基金份額凈值由原來的1.60元下降為1.00元,而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由原來的1000份變為1600份,對應的基金資產仍為1600元,資產規模並未發生變化。
大比例分紅就是俗稱的凈值歸一,或多或少會有些偏差。
2.影響? 樓上的專家說沒有那是騙人的。
這2種方式目前之所以被廣泛採用,主要還是基金公司為了擴張規模而用的手段,只有規模大了收入才會多。
影響自然是害大一點,不過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好公司、大公司可以較大程度上化解這方面的害處,從而做到盡可能的保護原有投資人。 不過像華夏、上投摩根等是目前為數不多不採取上面2種手段的公司,這個和每個公司的文化不同。 我理解這2家是,只要有業績不在乎規模的大小,這也是為什麼上投摩根能把所有股票型的基金都暫停的根本原因。
3.拆分可以保留原有股票,而分紅則必須拋出一些股票。
剛大比例分紅就意味著基金要賣出手上的股票,那麼再賣股票時就有點像押寶,押錯了對凈值的損傷不言而喻。
還有就是現在的大比例分紅或者是分拆總是伴隨著持續營銷,規模擴張不亞於發個新的基金。 都是有錢亟待買入的類型,這樣那些買入的股票就會上漲,有點幫別人抬轎子的感覺。
如何讓這些錢轉化為對以後業績增長的動力,就看公司的實力了。這方面好公司、大公司更沾點優勢。
⑵ 成龍財富22億;李連傑20億;李連傑1.8億豪宅壹基金
李連傑沒有20億,他的身價跟成龍相差比較大
成龍的22億也是很久以前的數據了
另外別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加實力獲得財富並成功的
當他們每天5點起床練功到晚上十點的時候,請問樓主是否在插科打諢,貪玩偷懶,逃學游盪。以至今日心理不平衡呢?
⑶ 賭王家族的基金制度是什麼
賭王的子孫每個月可以領取六位數的零花錢,有特殊的支出向基金申請,包括教育基金和慈善捐款,如果有敗家行為,將停止一段時間的零花錢。可見賭王的家庭管理也是非常嚴格的。
⑷ 什麼是石油基金呢
石油基金在國內的概念還是很少有人知道,國際上已經很成熟了,因為中國一直沒有開放原油市場的關系,石油基金是主要投資方向在石油行業方面的基金
石油市場沒有開放,我們國家就沒有定價權,所以只要國際價格波動一美元,就會造成十幾億美元損失 石油是全世界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也是波動較大,交易獲利機會最多的商品 所以2009年上海石油交易所,天津渤海交易所按國家和市場需求真正開放了原油市場,這也是對於投資者來說一個巨大吸引,是新一代富豪的誕生時代
我現在從事的行業也是金融行業,就是友恆基金,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那是因為咱們中國原油市場剛開放,上海石油交易所和天津渤海交易所也是剛開設原油這個項目。
世界財富史上,巴菲特、索羅斯等富可敵國的豪富巨賈,他們的暴富成名史,無一不證明了石油行業是人類史上世界頂級富豪的棲息地。
如今在中國,被無數投資家窺視已久的石油行業終於對民間投資開放了。這無疑是一次締造無數億萬富翁的絕好機會,新一輪的投資浪潮即將襲來,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中,誰能緊握機遇,誰能佇立財富潮頭
友恆基金是中國第一支石油類私募投資基金,是由行業內最專業的管理團隊來管理的基金,友恆基金十分看好這次石油市場開放的機會,所以成為了天津渤海交易所第十九位股東,希望和所有看好石油市場的朋友一起創造財富!
基金的投資方向是石油行業現貨交易市場最賺錢的幾家會員,同時為會員的客戶提供墊資服務,以放大會員的收入,作為入股會員時互惠互利的條件。按照目前獲得的條件,該投資獲得30%以上的年收益率的風險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⑸ 洪泰基金
洪泰基金是俞敏洪與資深投行人士盛希泰共同成立的基金,背後的出資人堪稱「豪華陣容」,包括中坤投資董事長黃怒波、老牛基金會創始人牛根生、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等商界大佬,以及高翎資本張磊、賽富基金閻焱等資本大鱷。
洪泰基金主要有三大投資方向,一是「吃喝玩樂」類的項目,二是教育、環保、健康等具有「精神追求」的項目,三是能顛覆現有行業模式的移動互聯網產品
⑹ 為什麼很多對沖基金總部在康涅狄格州
格林威治是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小鎮,面積很小,只有174平方公里,集中了五百多家對沖基金。格林威治經過幾十年的自然發展形成了目前的規模,可以說它是自發形成的,但是也有過政府的因素在裡面。它的稅收特別優惠,這一點吸引了很多對沖基金在那裡落戶。對沖基金聚集區要放在沿海地區,因為網速非常重要。現在都是拼毫秒級的,網速差個幾秒就是很大的劣勢。沿海離海底光纜比較近,比如上海的崇明島就有海底光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對沖基金中心還要離金融中心近,因為牽涉到銀行的兌換,至少要跟一個比較大的分行有關系。還有就是它周邊的經濟一定要發達。對沖基金的客戶希望所投資的基金離他們不要太遠,放錢在不太遠的地方比較靠得住。所以對沖基金的基地建在窮鄉僻壤是不行的,周邊一定要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對沖基金基地還要有嚴格的安保系統。2003年在格林威治的地下室發生了一個很有名的綁架事件, ESL是一個很有名的基金,掌控著大概90億美元,它的老闆曾經是康州首富,這個人在地下的停車庫被綁架,綁架他的是三個小夥子,他們不知道他是康州的首富,就向他勒索,他就給了他們一張卡,這張卡里有500萬美元,那些人高興死了,就拿著500萬美元到外面買比薩,就在他們買比薩的時候警察根據交易記錄把他們抓起來了。對沖基金基地的生活配套設施也非常重要,因為交易員壓力非常大。
所以對沖基金園區一定要有娛樂設施,要有健康健身設施,同時最好有心理診所。對沖基金聚集的地方物價和房價是非常高的,配套生活設施的建設也需要盡量照顧到小基金或者剛剛起步的基金的生存狀況。格林威治城都是豪宅,非常漂亮,風景如畫,而且非常安靜,但這個地方沒有任何娛樂設施。對沖基金的年輕人沒地方放鬆,比如他贏了很多錢想慶祝一下都找不到地方,這個地方適合老年人,六十歲以上的基金經理願意安安靜靜地過日子
⑺ 深圳市銀豪財富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銀豪財富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2月1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受託資產管理、投資咨詢(不含證券、期貨、保險、銀行業務及其他金融業務),企業管理咨詢(不含人才中介服務),投資興辦實業(具體項目另行申報),經營電子商務(涉及前置性行政許可的,須取得前置性行政許可文件後方可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黃偉琳
成立時間:2014-02-13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610879631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寶源路財富港大廈D座2002E
⑻ 美國富豪的慈善基金受不受國家監管
美國富人熱衷慈善事業的原因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有這樣幾點: 首先是受宗教的影響較大。在現代慈善概念出現之前,慈善是從宗教信仰中產生的。不少美國富豪認為,人賺錢的能力是上帝給予的,有錢人就應該按教義去幫助窮人。 其次體現為一種社會文化。美國人認為,將巨額財產留給後人會剝奪他們創造的能力和進取的動力。一位顧問曾對洛克菲勒說:「你的財產越滾越大,越滾越大,一場雪崩就要發生,你必須設法阻止它。你分散它的速度一定要快於它的增長速度,如果你不這樣做,它將『壓扁』你和你的子孫!」 第三,由於社會貧富懸殊,富人們受到了社會的強烈指責,迫於壓力,他們不得不通過捐款來改變人們對他們的看法,另外,他們也不希望社會動盪甚至解體。 第四,也有一些美國富豪的「義舉」是出於減免稅款、為自己揚名、「製造」成就感等目的。
賺了錢干什麼?美國富豪熱衷慈善事業
美國《商業周刊》20日推出了2003年度美國最慷慨的50位慈善家排行榜。在這個超級豪華的陣容里,有很多大家頗為熟悉的名字: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穆爾、美國有線新聞網的創始人特德·特納等。仔細瀏覽一下名單,不難得出結論:當今的很多美國超級富豪都熱衷於慈善事業。
根據《商業周刊》的統計,蓋茨夫婦的家產有460億美元,他們在1999年至2003年期間,已捐和認捐的慈善款項總額高達230億美元,占他們家產的一半。蓋茨夫婦也因此在50位最慷慨的慈善家中排名首位。在同一時期里,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穆爾及其夫人貝蒂已捐和認捐的慈善款項為70億美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投資家喬治·索羅斯,他的慈善捐款金額是24億美元。
《商業周刊》在公布排行榜的同時還對這些慈善家們的善舉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找出他們的一些共同特點。
共同點之一:掙得少了,但捐得不少。近兩年,盡管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低靡,企業界老闆們獲得的利潤跌到了最低點,但這些榜上有名的慈善家們依然慷慨解囊,為幫助窮人盡一份力。他們幫助的人不僅限於美國國內,甚至很多不發達國家的百姓也從中受益。比如,比爾·蓋茨目前已經捐獻了20多億美元,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在慷慨解囊的同時,慈善家們非常珍視自己創造的財富,他們要求自己的捐款得到公開有效的使用,有些慈善家還把管理企業財務的嚴肅認真勁兒也引入了善款的管理使用中,力爭把他們的錢都用到「刀刃上」。
共同點之二:靠新技術發家的慈善家越來越多。把現在的慈善家和過去的慈善家進行對比之後,《商業周刊》得出結論,靠新技術發家的慈善家已經在美國慈善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從排名表不難看出,蓋茨和穆爾都來自新興的計算機產業。除了他們兩人外,戴爾公司總裁邁克爾·戴爾、EBAY公司的首任總裁傑夫里·斯科林等人也都來自計算機和網路等新興產業。
共同點之三:越來越多的慈善家希望在有生之年捐出財產。過去很多傳統的慈善家都是在遺囑中提出在自己百年之後,把一部分財產設為某項慈善基金,以便為後世造福。但現在的慈善家們更願意在有生之年就大筆捐出自己的財產,還有一些慈善家甚至沒有打算在自己死後留下什麼基金一類的東西。在持這種觀點的慈善家中,靠新技術發家的年輕人是主力軍,如蓋茨。這些年輕的慈善家往往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就建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他們希望能親眼看到自己用才智創造的財富被用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商業周刊》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促使他們這么做。
首先,年輕一代的慈善家認為,自己創造的財富應該由自己來控制,沒有必要把財富留給別人掌握。他們覺得這樣做可以讓自己捐出的善款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其二,年輕的慈善家認為,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幫助,與其百年之後再捐出善款,還不如現在就行動起來幫助那些人。況且「今天有今天的慈善家,明天有明天的慈善家,沒有必要把今天的財富留給明天。」第三,很多年輕一代的慈善家比他們的前輩更有社會責任感,他們深刻地意識到貧富差距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危害,因此決定在個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開始捐出善款,回報社會。第四,通過學習以往富豪的經驗,很多年輕一代的富豪們清醒地意識到,如果對財富積累的追求達到了無法滿足的境地,就很有可能產生難以想像的惡果,不但對事業不利,對家族也沒有任何好處。因此,很多人希望通過捐款來遏制對財富無休止的追求。
在分析了上述原因後,《商業周刊》得出結論認為,隨著年輕慈善家的增多,「做活著的慈善家」將日益成為當今美國慈善家們所推崇的理念。
共同點之四:慈善家們不願為子孫留下太多的遺產。《商業周刊》的調查顯示,美國慈善家希望留給子孫的遺產僅占其全部財產的一小部分。多數慈善家認為,辛勤的工作和創業的經歷是每個人的寶貴財富,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如果給子孫留下太多的遺產,就不免會助長他們不思進取的思想,對子孫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大部分美國人崇尚通過個人努力創造財富,繼承遺產被認為是不勞而獲,甚至有人認為那無異於「搶劫」。在50大慈善家名單上排名第五的美國世紀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斯托爾斯說:「我們不想把財產都留給孩子們,這樣會毀了他們。如果給孩子們留下巨大的財富,讓他們甚至連早晨早起的理由都沒有,那我們就害了他們。」 斯托爾斯夫婦打算把他們大部分的財產都捐給他們在堪薩斯創立的一個醫療中心。斯托爾斯開玩笑地說,他希望他們去世之後,他的孩子開車路過堪薩斯醫療中心時會驕傲地說:「這是我父母留給我的遺產。」
此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很多年輕人在繼承了父輩的遺產後揮霍無度,往往成了「敗家子兒」,而且他們比中產家庭甚至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頹廢等不良精神狀況。這也促使慈善家們更願意在有生之年把財富捐出來,「留給子孫1000萬美元,而不是1億美元,讓他們過得舒服但不奢侈」。
另外,在留給子孫小部分遺產的同時,很多年輕一代的慈善家在自己的孩子還小時就教他們要節儉,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比如戴爾公司總裁邁克爾·戴爾的4個孩子現在都成了小慈善家,他們生活節儉,熱衷公益事業。安·魯瑞在50大慈善家名單上排名第43位,她的6個孩子生活簡朴得一如平常人家的孩子,他們甚至從打折商店裡購買傢具。魯瑞以他們每個人的名義各設立了一項慈善基金,讓他們捐款救助他人。魯瑞說:「孩子們都想向人們表明,他們正在這個世界上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依靠父母。」
共同點之五:不願透露姓名的慈善家增多。《商業周刊》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在美國還有一批隱姓埋名的慈善家,他們往往在捐出善款以後不留下任何「痕跡」。這些人不願意拋頭露面,也不願意讓公眾知道自己是干什麼的。他們認為,既然上帝賜予他們巨大的財富,那麼他們就應該作出回報。《商業周刊》認為,這樣的慈善家在美國有增加的趨勢。
為啥美國富翁熱衷慈善?
在人類文明史中,美國巨富行善並不鮮見。100多年前,財閥洛克菲勒和卡內基就曾捐出相當於現在的140億美元的善款。卡內基說「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在美國富豪中,熱心慈善事業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為什麼美國富豪不把財富傳給自己的孩子呢?
第一,美國崇尚個人奮鬥打天下,不像其他一些國家尊崇世襲的爵位和財富。很多通過艱苦創業而成功的美國企業家不相信財富可以傳代。他們知道,由於富家子弟在鈔票堆中長大,一輩子不愁吃喝,無憂無慮,容易養成揮金如土、逍遙度日的不良習氣。金錢不但不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反而有可能對孩子帶來傷害。
比如,巴菲特和蓋茨都相信 「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則,寧願將錢捐獻給社會也不願多給錢讓孩子去揮霍。蓋茨曾經說過:「當你有了1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明白錢不過是一種符號,簡直毫無意義。」蓋茨對社會如此慷慨大方,然而對子女則「吝嗇」。巴菲特也對世襲財富的概念不屑一顧。他說:「我從來不相信王朝世襲式的財富。」巴菲特在回答記者有關為什麼不把資產留給孩子的問題時說,他相信財富來源於社會,最後也要反饋給社會。他說,他已經給孩子留下足夠的生活費用了。
第二,美國的稅收制度也鼓勵慈善捐助行為。目前美國開征50%的遺產稅,遺產越多稅率越高,但是捐獻出去的資產免徵遺產稅。許多富豪的後代索性把家產捐獻出去,今後還可以享受捐贈部分10%的個人稅收減免優惠。一些富豪也想到,與其大半遺產要交稅,還不如先捐掉一部分,既得到了好名聲,今後後代繼承的部分實際比全額繼承再交稅也少不了多少(盡管2010年成為美國歷史上零遺產稅的一年,即由於2009年年底美國國會未能及時就減稅政策達成修訂共識,很多美國人不用交遺產稅,但2011年仍將繼續恢復徵收)。可以說,慈善減免稅收的制度,是美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催化劑。據統計,在過去40年中,美國人年均慈善捐款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