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每年國外直接對華投資新增流量中

每年國外直接對華投資新增流量中

發布時間:2021-05-10 09:01:31

Ⅰ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是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
對外直接投資,英文全稱是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OFDI。是指我國國內投資者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在國外及港澳台地區設立、購買國(境)外企業,並以控制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2004)。
一般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國投資者為取得國外企業經營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權而輸出資本,設備,技術和管理技能等無形資產的經濟行為。
跨國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到1999年為止,5.3萬跨國公司約有3.5萬億美元資產。且跨國公司的投資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之間,且基本上分布於日本,美國,歐盟三極之中。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引起西方學者的普遍關注,並形成了壟斷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國際產品周期學說、寡頭壟斷行為學說、市場內部化學說及國際生產折中學說等各種旨在解釋並闡述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學術流派。
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包括獲取原材料、尋求知識、降低成本、規模經濟、穩定國內客戶等戰略性動機以及出於發揮其特定優勢而進行國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性動機。
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的重大意義。

Ⅱ 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其中通過兼並實現的佔到當年流量的50%,出現這種情況的 原因及優缺點,如何看待

企業兼並收購之所以成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內涵,這主要是因為跨國公司通過兼並,一是可以迅速擴大資產規模。一家跨國公司的崛起,一般只有幾十年,短的僅有10年,而資產一般有數億美元,高的則達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如美國的微軟公司,在短短的20年時間里就擁有了1.6萬名員工,近400億美元的總資產,成為美國50家最大企業之一。二是可以不斷擴大發展空間。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和加工點遍及世界各地,據美國麥道飛機公司權威研究機構提供的調查報告,美國著名的100家跨國公司共有20 300多家子公司,分布於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公司將直接投資形成自由資產時,相當一部分是靠兼並海外企業而發展起來的。兼並海外企業盡管代價較高,但可以省卻新辦企業的許多繁瑣手續,同時縮短投入產出的周期,許多兼並企業稍作改造便可以投入生產。三是可以不斷延伸產業門類。最初的跨國公司都是某一方面的專業生產企業,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營項目的增加,單一的產業結構已不適應跨國公司大規模、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許多企業竭力尋求發展多元化、多門類的產品經濟,以雄厚的產業優勢支撐公司發展,逐鹿國際、國內市場。美國、日本和西毆的一些著名跨國公司不僅製造產業門類較多,而且非製造業也相當發達,這些跨國公司還辦有分布世界各地的金融、運輸和商業、房地產業,形成一個集生產、銷售、運輸、融資和服務於一體的超級集團公司。

Ⅲ 國際直接投資流量、存量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字面意思:
對外直接投資,英文全稱是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OFDI。是指我國國內投資者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在國外及港澳台地區設立、購買國(境)外企業,並以控制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2004)。
一般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國投資者為取得國外企業經營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權而輸出資本,設備,技術和管理技能等無形資產的經濟行為。
跨國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到1999年為止,5.3萬跨國公司約有3.5萬億美元資產。且跨國公司的投資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之間,且基本上分布於日本,美國,歐盟三極之中。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引起西方學者的普遍關注,並形成了壟斷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國際產品周期學說、寡頭壟斷行為學說、市場內部化學說及國際生產折中學說等各種旨在解釋並闡述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學術流派。
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包括獲取原材料、尋求知識、降低成本、規模經濟、穩定國內客戶等戰略性動機以及出於發揮其特定優勢而進行國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性動機。
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的重大意義。

Ⅳ 從2012年的情況來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流量最高的國家是以下哪一項

不太清楚,

Ⅳ 各省近10年來外國直接投資建立新企業數量 數據

太長了,字書\數超過規定,自己看全文吧 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利弊之新實證分析* 中華財會網() 2003-11-29 二、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概況 1、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 從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來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外商在華投資主要在旅遊賓館和中低檔加工貿易型製造業。此後,工業領域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加,在外商實際投資額中佔主要份額。90年代初期, 投資於房地產業的外資增加較快,個別年份佔到外商實際投資額的1/3以上,最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累計看,投資於工業的外資仍然占最大的份額,約佔60%。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從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在製造業,2000年外國在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的56.35%,合同外資額的50.31%,實際使用外資額的46.39%投放在製造業;在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中比重較大的還有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8.25%)、房地產業(8.36%)、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7.82%)、社會服務業(3.92%)等,而採掘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教育事業的比重不大。 2、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 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數地區。在整個80年代,外商直接投資投向沿海地區的佔90%以上。 90年代以後,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總的趨勢沒有明顯改變 ,在沿海地區的投資,累計仍佔全部投資額的88%。外經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國直接投資於東部地區佔87.88%,中部地區9.29%,西部地區僅佔2.82%。截至1999年,東部地區累計使用外國直接投資佔全國的87.84%,中部地區佔8.94%,而西部地區僅佔3.22%。 3、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來源 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初期,在華投資的外商主要採取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兩種方式。90年代以來,外商獨資企業的比例有較快上升,自1997年起,新設立項目中,外商獨資經營的項目數超過中外合資經營的項目數,自1998年起,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的合同金額超過了中外合資經營項目的合同金額。但以累計數計,中外合資經營仍然是占最大份額的投資方式,占實際投資額的近一半,外商獨資經營所佔比例不到1/3。 根據外經貿部的統計數據(如下表),截至200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分方式看獨資經營企業佔31.58%,合資經營企業佔45.99%,合作經營企業佔20.52%。截止2000年外商直接投資分方式統計 金額單位:億美元方 式 項目數 比重 合同外資金額 比重 實際使用外資 比重總 計 364,055 100.00% 6760.22 100.00% 3479.66 100.00% 合資經營企業206,74 56.79% 2904.80 42.97% 1600.19 45.99% 合作經營企業49,779 13.67% 1487.36 22.00% 714.18 20.52% 獨資企業 107,352 29.49% 2319.86 34.32% 1098.93 31.58% 合作開發 177 0.05% 48.20 0.71% 66.36 1.91% 資料來源: 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來源來看,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中,來自港、澳、台的資金一直占較大比重,在90年代以前,港、澳、台投資約佔80%左右。90年代初期以來,其他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明顯增加,港、澳、台資金比例逐年下降,但累計仍占近60%。 三、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的產出是資本、勞動、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函數。外國直接投資通過作用於上述變數來影響經濟增長。本文從外國直接投資與東道國國內投資、就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的關系入手,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框架下研究外國直接投資作用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機制。 1、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GDP 圖1給出我國1983-2001年經濟增長率(GGDP)與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FDI/GDP)的變動情況。沈坤榮教授(1998)在作經濟增長率與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分析時,選用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是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並換算成美元的實際GDP。筆者認為,FDI作為對東道國的投資,其購買各種原材料以及支付工人工資都必然按照當年價格核算,因而以FDI與以當年價格計算並換算成美元的GDP相比的比值作為衡量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的指標更具科學性。從圖1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由於我國利用FDI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到1%,因而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是十分明顯,1991年以後,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1992、1993年,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幾乎成直線上升態勢,1994年FDI/GDP達到了6.22%,外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漸趨明顯。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4-2000年各卷,2000、2001年數據取自《宏觀經濟研究》2001、2002年第3期。註: 左方坐標表示GGDP ,右方坐標表表示 FDI/GDP G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增長率,將GDP換算成美元時用貿易平均匯價。如前文所述,定量的測定外國直接投資對本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做法是以經濟增長率為被解釋變數,以外國投資水平和外國資本的積累為解釋變數,進行回歸分析;另一種做法是通過生產函數導出的增長方程研究外國資本對本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考慮到估計我國的生產函數比較困難 ,本文參考Maxwell J.Fry建立的FDI與國內投資、出口、GDP增長率關系的多元回歸模型(Fry,1995),對1990-2001年的時間序列資料進行經濟計量檢驗: YG=a+b*YG(-1)+c*IG-d*IY(-1)+e*FDIY+f*FDIY(-1) +g*IF+h*XKG+ε 其中,YG表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IG表示國內投資增長率,IY(-1)表示前一期的國內投資佔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FDIY(-1)表示前一期的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IF表示通貨膨脹率,XKG表示出口額佔GDP的比重,ε為隨機項。運用EVIEW軟體包,估計結果如下: 按照Maxwell J.Fry的模型,我們得到回歸方程①。回歸方程①考慮了國內投資增長率、前一期的投資佔GDP的比重、通貨膨脹率、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等諸多經濟變數,從結果看雖然方程的擬合優度比較高,但各參數的T檢驗值明顯偏小,顯著性都不高。基於此,筆者選取顯著性較高的經濟變數作回歸分析,經過多次試探和調整,得到較為讓人滿意的回歸方程②。從回歸方程②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增長率與當年的投資增長率、前一期的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和出口佔GDP的比重呈正相關,而且相關系數較高,顯著性較好。其中,總體回歸方程在95%的水平下顯著成立 ,國內投資增長率在1%的水平上顯著,FDIY(-1)和XKG在10%的水平上顯著 。與前一期投資佔GDP的比重成負相關,但統計不顯著。因此,從經濟計量學的角度來看外國直接投資至少從總體上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而前一期的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主要是因為我國一直對跨國公司的並購行為予以限制,外商投資主要是以新設企業的形式出現,當年的投資往往要到下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投入生產運營。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漸放寬對跨國公司並購的限制,這種局面會有所改變,會出現下文所談到的FDI並不增加國內總投資,只是把內資企業從國內市場上「 擠出」的現象,這種並購並不增加東道國的生產能力,其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2、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國內投資 一般來說,一國的國內投資(Domestic Investment)由本國投資(National Ivestment)和外國投資(Foreign Investment)兩部分構成。外國直接投資作為國內投資總額的一個部分,其不同的投資形式對投資總量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用於並購現有企業的FDI實際上並不增加國內總投資,只是用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代替了內資企業,把內資企業從國內市場上「擠出」。Reisen(1996)對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吸收國際資本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在拉丁美洲,大多數外國投資者出資收購現有的企業,FDI以債權-股權掉期和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形式存在,並未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筆者參考沈坤榮教授(1999)在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對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長影響時建立的方程,對中國FDI與國內投資的關系作計量研究。 IY=a+b*YG(-1)+c*IY(-1)+d*FDIY+e*REXL+f*IR+g*IF+ε,其中,IY表示投資佔GDP的比重,YG(-1)表示前一期的經濟增長率,IY(-1)表示前一期的投資佔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REXL表示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IR表示國內金融市場一年期貸款利率,IF表示國內通貨膨脹率, ε為隨機項。 運用EVIEW軟體包,回歸結果如下: IY=30.78+0.20YG(-1)+0.8IY(-1)+2.72FDIY-3.62REXL-0.95IR-0.0.36IF③ (0.62) (2.66) (2.77) (-2.73) (-3.33) (-2.55) R2=0.9896 Adj- R2=0.9689 D-W=3.51 F=47.67 IY=32.79+0.88IY(-1)+ 3.27FDIY- 4.24REXL - 0.95IR- 0.4IF④ (3.35)** (8.99)* (-5.26)** (-3.61)** (-3.38)** R2=0.9883 Adj- R2=0.9737 D-W=2.65 F=67.61 根據沈坤榮教授的回歸模型,我們得到回歸方程③。考慮到前一年的經濟增長率YG(-1)的顯著性不高,不能通過檢驗,因而將這一解釋變數捨去,得到回歸方程④。從回歸方程④不難看出,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各參數能夠通過t檢驗,其中IY(-1)、REXL、IR、IF在5%水平上顯著,FDIY在1%水平上顯著,因此回歸方程式是確實有效的 。從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中國國內投資與國內利率呈負相關關系、與上年投資正相關,這與理論上國內投資應與國內利率負相關、與上年投資正相關相吻合。不過理論上國內投資與實際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相關系數不定,而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國內投資與實際匯率、通貨膨脹率呈負相關關系。可見,我國利用FDI有助於當年國內投資的增加,沒有將本國的投資「擠出」,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利用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是以新設企業形式出現,而很少通過並夠實現。 3、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國內就業 我國是典型的勞動力過剩經濟,且大量剩餘勞動力沉澱於農村。加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非農產業對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是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核心問題之一。外資流入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從絕對數量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吸納從業人員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從1985年的6萬人增加到1999年的612萬人(2000、2001年的數字應該更大,不過限於沒有2001、2002年的統計年鑒,數據只能採集到1999年);從不同時期各經濟類型吸納的新增從業人員的數量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也是相當可觀的。如1991-1999期間,外商投資企業新增從業人員546萬人,而同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不但沒有增加就業人員,還分別縮減了1774、1837萬人。 我們以外商投資經濟從業人數為被解釋變數,以FDI為解釋變數,進行計量分析。 N = 99.03 + 0.13FDI (3.47) (12.29) R2=0.9497 Adj- R2=0.9434 D-W=1.54 F=151.08 LNN = 1.63 +0.57LNFDI (3.56) (9.06) R2=0.9214 Adj- R2=0.9102 D-W=2.09 F=82.14 其中,N表示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數(以萬人為單位),LNN為N的自然對數,外商直接投資數額以億元為單位。容易看出,上述回歸效果很好。從回歸的結果來看,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億元,外資企業將新增從業人員0.13萬人,外商直接投資每增長1%,外資經濟吸納從業人數將增加0.57個百分點。 4、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TFP 新古典增長理論用TFP來解釋產出中不能用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解釋的剩餘部分,TFP涵蓋了制度、資源結構、技術等因素,其中資源結構對TFP的初始水平影響較大,對TFP的變化影響較小,而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能夠顯著地影響TFP的變動。外國直接投資促進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提高主要通過技術的外溢效應(Spillover)和制度的示範效應。技術的外溢效應可以通過轉移技術導致的技術進步的硬途徑和伴隨技術轉移過程的直接投資帶動技術進步的軟途徑實現。何潔、許羅丹(1999)借鑒Feder(1982)的計量方法,利用生產函數建立回歸方程,得出結論: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我國內資工業企業的技術外溢作用(即產量的增加)就提高2.3個百分點。在何潔(2000)的另外一項研究中,他發現9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部門引進的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體質量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和我國內資工業企業部門相比,工業部門的外資企業總體要素邊際生產率並不存在明顯的優勢,這說明對我國總體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並無太太大的幫助,當然外資企業對內資工業部門的總體外溢效應是現實存在的,而且這個正的效應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擴大,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增加速度的加快有不斷增強的趨勢。沈坤榮教授利用各省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量與各省的綜合要素生產率作橫界面的相關分析時,也得出了FDI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增加1單位可以帶來0.37個單位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結論。考慮到TFP的量化工作需要非常專業的技術和比較復雜的計量分析手段,本文不對TFP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作計量分析,而是選用何潔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認為從實證的角度FDI至少在總體上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四、FDI對我國經濟增長利弊的進一步探討 上文運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對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作了實證分析,總體上認定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是有比較突出的貢獻的。下文試圖詳細剖析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利弊。 1、外國直接投資之利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增加國內投資和促進資本形成;2、吸納勞動力就業;3、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TFP;4、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5、擴大我國的外貿規模,改善我國的外貿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6、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稅收來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有效彌補了錢納利等人提出的儲蓄-外匯雙缺口。截至1999年實際流入我國的FDI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7%,如果考慮國內的配套投資,這種資本形成效應則更為明顯;從上文我們對國內投資與FDI關系的計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對增加國內投資與促進資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顯著。其次,外商投資企業吸納了我國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計算我國1990-1999年這10年中外商投資經濟新增從業人員565萬人,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第三,FDI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從上文我們選用何潔等人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總體上FDI確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盡管在後面的分析中我們將談到外資企業在保守先進技術方面對中方的損害),這主要是因為FDI是一攬子創造性投資,隨著資金的轉移,觀念、研究與開發、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網路等也會隨之移向受資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而從改革開放後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徵看,除1978-1983年期間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均呈逐年遞減態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因此外資大量流入並投向第二、第三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與外國直接投資相伴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和示範效應,促進了國內利用外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也間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第五,FDI企業的進出口比率遠遠高於國內其他企業,海關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1745.11,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8.39%,其中進口比重為53.5%,出口比重為44.0%,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的擴大。FDI企業優化我國貿易結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使我國享受全球分工的好處、促進出口和提升進出口商品結構上。1998年我國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分別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資企業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比重分別為90.70%和94.18%,均高於國內平均水平。最後,外國直接投資企業還為我國提高了一筆可觀的稅收收入。 2、外國直接投資之弊 由於外商來華投資主要是看好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動機,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極影響,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大型跨國公司的涌進和對並購的逐步放開,這種消極影響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得不讓我們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90年代以來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多的採取獨資經營方式,中外合資企業中的外商也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控制企業的股權。外商千方百計取得企業的控制權主要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國內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華獨資經營的環境明顯改善,外商不再依賴中方投資者與其合作以求適應傳統計劃經濟的許多特點;另一方面為了保守其技術秘密以保持其競爭優勢。外商採取獨資經營的更重要的企圖在於控制我國產業和壟斷市場。據統計,1997年外商在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服裝及皮革毛皮羽絨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等行業已經占據了市場份額的30%以上。其次,90年代以來,外商有投資建廠向更多的並購國有企業、國有品牌發展,而且開始從分散、隨意性收購國有企業轉向有目的、有計劃的並購效益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或者並購不同地區同一行業的骨幹企業。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國直接投資不是以新設企業的形式出現而是以股權調期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形式出現,那麼這樣的投資並不能增加東道國的生產能力。第三,外商投資企業往往嚴密控制其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擴散,我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並沒有很好的實現。多年以來,我國主動讓出市場份額換來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術,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考慮到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我國應考慮選擇適用技術,但是如果我國在技術上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產業的技術總是處於落後地位,我國將無法和國外競爭,也將危及到我國的產業安全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最後,外國直接投資很多是將其母國已經淘汰的產品生產或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中國,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五、簡短的結論 通過上文的實證分析我們知道FDI在促進我國資本形成、吸納就業和提高我國綜合要素生產率方面貢獻都是比較顯著的,同時在我們對經濟增長率與FDI的回歸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總體上比較顯著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從我們對FDI的積極影響的進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過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擴大對外貿易和優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上繳稅收等途徑也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不過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步放開對外商行為的限制,出現了FDI企業出於利潤最大化的動機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我國產業、壟斷市場和封鎖先進技術的新動向。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同時,應該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j窯ㄦⅷ

Ⅵ 請問一下我國在外直接投資出現逆差說明了什麼 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出現順差又說明了什麼

愛國者國慶60周年演講稿:放歌祖國60年
天安門廣場上的巍峨的華表,記載了共和國60年的歷史滄桑。歷史的耳畔,銘記著祖國60年前建國禮炮的隆響,60年前,一位巨人俯瞰著世界、聲音洪亮, 讓全世界震撼了,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那鮮紅勝利的旗幟,在北京、祖國的各地迎風飄揚,從此中國人民昂起了頭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歷史銘刻如歌的歲月,塗染金秋十月的陽光,一聲嘹亮慷慨激昂,築起了一座共和國的豐碑,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輝煌的紀元,激揚的文字,輝煌的歷史,抒寫了新中國燦爛的篇章,人民自豪地指點江山。苦難的祖國母親,敞開黃河的胸懷,長江的臂膀,長城由衷地歡暢,祖國豪邁地走進了共和國時代,也走向了繁榮富強。謳歌共和國的歷史,60年繽紛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海之濱,山之陽。泛起層層漣漪,響起陣陣回響,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一個主題:偉大祖國母親萬歲!我們以《詩經》關雎的歌喉,以屈原《橘香》的音韻,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秦腔、用梆子與鼓詞唱響您歷史恢宏歲月的滄桑與輝煌,唱響您不屈的尊嚴與神聖。我們回想建國恢復經濟三年;回憶抗美援朝通過鴨綠江,回想「三反」五反歲月「,從人民公社號聲嘹亮,祖國十年麥浪滾滾閃著金光……文革浩劫留下多少遺憾與悲壯……,階級斗爭不是人民走向富裕,國家走向富強的方向!國人不會忘記計劃經濟時期憑證供應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兩件新的衣裳,「過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們那個時期的同齡人都有過的願望,買東西憑票更是讓國人難忘,三十年前,許多家庭只有一間住房,幾乎相同的布局就是一個大立櫃和一張床……

6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60年的個人經歷讓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60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國家經濟在三十年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三十年間發生著巨變,衣食住行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哪一樣都是翻天覆地的改善。六十年間的種種變化讓我感慨多多,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黃金時代,這種幸福和安定和諧的局面也需要我們倍加珍惜和維護,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奮斗,祖國還會越來越富強,人民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改革開放,使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手挽手,心連心,團結救災的願望!

改革開放,使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亂又臟。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綜合國力大幅度增長。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和增強。

60個春秋,錦綉大地神采飛揚。60個春秋,江山如畫詩意酣暢。 60個春秋, 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放歌農村豐收的喜悅與歡唱。 60個春秋,奧運鳥巢拱起鋼鐵的脊樑,神舟實現太空翱翔。60個春秋,一座座天塹變通途, 雄偉的三峽大壩鎖住萬里長江。60個春秋,人民的軍隊威武雄壯,捍衛祖國的江山鐵壁銅牆。 60個春秋, 改革的春風,讓人民喜奔小康,實現了舉辦奧運會的夢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 勃發出震驚世界的力量, 實現著光榮與夢想!

讓您的靈魂與精神唱響。親愛的祖國,讓我們以億萬雙手,編織花壇錦綉,建造華燈明亮;讓我們在金黃季節里,黃金般的早晨,把五星紅旗飄揚國歌唱響,唱響千百年來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黃河猛、長江長、泰山雄、昆侖莽,萬里山河浩浩盪盪從天安門前走過,走過一隊隊鐵軍,走過一隊隊鋼搶,走過一車車導彈,走過60年共和國的無比輝煌……走出中國人民最風光最風情的步伐,走出的方陣顯赫中華民族最壯美最雄壯!親愛的祖國,五千年的蘊含和積淀,60年的揚棄和繼承,和平與發展是共和國熱切表達的希望。祖國啊!我為你自豪,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匯入歷史的長河,永遠在我的胸中激盪。祖國啊!我為你驕傲,在這精彩神奇的土地上,構建和諧社會的藍圖,一次次萌發騰飛的希望,煥發出科學發展的容光。滿懷豪情的展望未來,執著的堅信20年後的暢想,中華民族的明天更加絢麗美好!共和國一定會走向新的輝煌!

Ⅶ 三季境外投資者對境內金融機構直投凈流入多少億

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17年三季度

金融機構直接投資數據

2017年三季度,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境內金融機構直接投資流入200.82億元人民幣,流出118.97億元人民幣,凈流入81.85億元人民幣;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對境外直接投資流出184.88億元人民幣,流入235.18億元人民幣,凈流入50.30億元人民幣(見表1)。

按美元計值,2017年三季度,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境內金融機構直接投資流入30.12億美元,流出17.84億美元,凈流入12.28億美元;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對境外直接投資流出27.73億美元,流入35.27億美元,凈流入7.54億美元(見表2)。

表1:金融機構直接投資流量表(季度)

單位:億元人民幣

金融機構直接投資流量表統計境內金融機構對外直接投資和來華直接投資的股權或債權投資流量數據情況(不含收益再投資)。其中:來華直接投資流入是指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境內金融機構投入或新增的股權或債權投資,流出是指境外投資者從我國境內金融機構減少或撤出的股權或債權投資;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出是指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對境外企業投入或新增的股權或債權投資,流入是指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從境外企業減少或撤出的股權或債權投資。

外匯管理,是指一國政府授權國家貨幣金融管理當局或其他國家機關,對外匯收支、買賣、借貸、轉移以及國際間的結算、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等實行的管制措施。

Ⅷ 能否詳細分析一下外國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FDI投資收益匯出與潛在國際收支危機的理論及經驗分析3
人們普遍認為外商直接投資是一種優質的外資,對東道國經濟發展很有幫助,提倡外商直接投資多多益善。然而,研究發現由於投資收益的匯出外商直接投資將導致東道國經常項目逆差,進而可能誘發國際收支危機。幾次金融危機的經驗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中國的現實情況潛藏著這種風險,值得引起警惕。

(世經評論·北京)四、中國的情況

(一)中國引進FDI和對外FDI比較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FDI大量流入發展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FDI的引進首先是彌補了國內資本的不足,但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溢出效應」它的載體跨國公司為東道國帶來了更好的制度、技術和管理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這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的初衷。事實上,FDI對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表3 1992~2003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引進FDI和對外FDI比較 單位:億美元 年份 外國在華FDI 中國在外FDI

1992 111.6 40.0

1993 275.2 44.0

1994 337.9 20.0

1995 377.4 20.0

1996 423.5 21.1

1997 452.8 27.2

1998 454.6 28.2

1999 404.1 23.8

2000 407.7 22.4

2001 468.5 70.9

2002 527.4 28.5

2003 535.1 18.5

合計 4775.8 364.6

說明:外國在華FDI指貸方數據,中國在外FDI指借方數據。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http://www.safe.gov.cn/Statistics/BOP_(1992-2003).htm

中國從1993年以來引進FDI的數量已連續11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發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03年中國超過美國蟬聯世界第一大FDI引進國。截止到2004年7月底,外商在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49萬余家,實際投入的金額近540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數目很小,中國商務部與國家統計局2004年9月7日正式發布的《200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非金融部分)顯示,截至2003年,中國3439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凈額為334億美元。即使按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的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達350億美元計算,也只相當於日本的1%,美國的0.5%,佔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0.15%。統計顯示,發達國家吸收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均衡,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為1?s1.14,而發展中國家為1?s0.13。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1992~2003年間外商在華FDI總額為4776億美元,中國對外FDI總額為365億美元(見表3),兩者的比例僅為1?s0.08。

(二)FDI與中國經濟發展:國際收支視角

1.FDI在中國的發展模式。通過考察不同時期代表性地區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從中找出回答。中國引進FDI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1)改革開放初期至80年代末;(2)90年代以來至今。不同階段的代表地區分別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有的稱之為「廣東模式」和「上海模式」(盧荻,2003)。廣東模式結合中國的資源稟賦優勢以出口導向和勞動密集型為特徵,符合中國的比較優勢,因而改善了資源配置效率,比如外商投資企業的凈出口在90年代中期以來成功的實現並保持了順差(見表4),但是勞動生產率很低,並可能創造出「低技術陷阱」。上海模式以進口替代和資本深化為特徵,一定程度違背了中國的比較優勢,從而惡化了資源配置但是它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比較兩種模式,從促進區域發展和全國經濟發展的場層面來講,上海模式更具優越性。問題是這兩種模式的貿易條件都出現了持續惡化。資料顯示,1993~2000年中國整體貿易條件下降了13%。而且上海模式還存在著嚴重的可持續性問題,因為有關外商投資企業90年代初以來持續出現了巨額的外貿逆差(見表4),這種持續性意味著逆差可能是結構性而非過渡性的,對國際收支平衡不利,也有可能掉進「外債陷阱」使經濟遭受重大打擊。

2.與國內資本被擠出。我們知道中國並不缺乏資金,中國的銀行里有巨額的存款,但是外資卻源源不斷的流進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許多人認為,由於FDI有政策、技術和管理等有利因素,在與國內資本競爭過程中處於有利位置,因此把國內資本「擠出」和「邊緣化」了,從而出現了外資持續流入、內資不見動靜的局面。如果真像里斯(Reis,2001)所言產生了「創造性破壞」,FDI擠出了國內資本,控制了本國市場,抑制了本國企業和產業的成長,則無疑會對我國的貿易項目和投資收益項目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進而威脅到中國國際收支的整體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在中國市場上還真有點跡象,表現在國有企業因機制障礙越來越難以適應競爭加劇的形勢而日趨萎縮,以及「國退洋進」的盛行。

表4 1992~2003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凈出口情況 單位:億美元 年份 廣東模式差額 上海模式差額

1992 -32 -21

1993 -54 -38

1994 -55 -37

1995 -17 -51

1996 4 -60

1997 41 -34

1998 75 -24

1999 55 -19

2000 70 -62

2001 101 -58

2002 97 -81

2003 161 -141

合計 446 -626

說明:廣東模式為廣東省數據;上海模式為上海市加上江蘇省數據。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年份。

3.FDI企業里中外方的利潤分配。長期以來,中國為了引進FDI,實行了種種優惠政策,包括減免稅等,不少地方為吸引外商到本地投資競相降低土地等要素價格。相反,外商普遍掌握著技術設備和原材料進口權,並控制了關鍵技術、品牌和產品在國外銷售網路,以較高的價格大量進口國外要素,以較低的價格出口產品,從而將一部分增加值轉移到資本輸出國。特別是一些跨國公司,通過境內外子公司之間的內部定價,達到轉移收益的目的。從1993~2001年中國工業部門規模以上外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分配情況來看,平均起來外方所得(佔50.7%)超過了中方所得(佔49.3%)。拿中國汽車工業來看,業內人士估算,從車型引進、生產設備采購到零部件采購,合資外方往往能賺取全部利潤的80%還多。這種有利於外資的利潤分配無疑會給我國國際收支帶來負面影響。

(三)FDI對中國國際收支的潛在危險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之間長期嚴重失衡,吸引外資的規模遠遠超過對外投資的規模(見表3)。中國輸出資本的主要方式是購買美國國庫券。美國國庫券雖然安全但收益率低,只為3%左右,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投資回報率為13~14%左右。這兩者收益的差距很大。這些都使得投資利潤流出大於投資利潤流入進而導致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投資收益項目出現逆差。1993年以來我國投資收益賬戶一直都為逆差,且逆差數額在迅速增大,1995年以來每年已達100多億美元,2001年竟高達約200億美元。由於外資企業投資收益的支出越來越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貿易順差的增量,使得中國經常項目的順差比貿易項目順差要少得多。投資收益逆差占貿易賬戶順差的比重很高,大多在30%以上,其中1995年和1996年更是超過了60%,1993~2003年間投資收益賬戶逆差總共沖抵了42%的貿易順差(見表5)。換言之,我們用貿易凈收入的近一半支付了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凈收益。

表5 中國1993~2003年投資收益、貿易收支和經常項目概況 單位:億美元 年份 經常項目 貿易差額(B) 投資收益差(A) A/B(%)

1993 -119.0 -106.5 -12.8 -

1994 76.6 72.9 -10.4 14.27

1995 16.2 180.5 -117.7 65.21

1996 72.4 195.4 -124.4 63.66

1997 297.2 462.2 -159.2 34.44

1998 293.2 466.1 -166.4 35.7

1999 156.7 362.1 -179.7 49.63

2000 205.2 344.7 -146.7 42.56

2001 174.1 340.2 -191.7 56.35

2002 354.2 441.7 -149.5 33.85

2003 458.7 446.5 -78.4 17.56

合計 1985.5 3205.8 1331.9 41.55

說明:正數為順差,負數為逆差。

資料來源:同表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回報率為13~14%左右。目前我國境內FDI總規模已達5000億美元,即使按10%的年回報率來計算,那麼外商在我國的年投資收益約為500多億美元,如果外國投資者每年把利潤收入匯回去,中國為了保持經常項目平衡就必須每年有約5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近兩年貿易順差往往只為300~400億美元(見表5)。僅憑借貿易出口賺回的外匯去滿足外商匯出利潤的要求已經辦不到了,只能依靠資本賬戶下的資本流入才能解決外商利潤匯出的需要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值得「安慰」的是,外國投資者目前把大部分利潤留在了中國用於再投資(記在資本項目的直接投資下的貸方)。也就是說,近年來FDI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利潤再投資,且其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比如2002年投資收益匯出為150億,而2003年收益匯出只為79億美元,這意味著更多的被用於再投資)。但是,資本的根本目的在於賺取利潤,利潤的匯出是必然的,FDI肯定有一個先期資本流入和後期資本流出的問題。利潤再投資並沒有改變這一問題的實質,只是推遲了利潤匯出的時間而已,這可能使利潤的匯出越來越集中,數額越來越大。當積累到一定規模時,如果受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或外部突然沖擊,外商投資收益集中匯出,出現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從而導致危機。

如果貿易差額能夠彌補投資收益逆差,如卡萊斯基模型所描述的,將不會產生對新流入資本的需求。反之,就有可能出現經常賬戶的逆差,從而導致對資本與金融項目更多的資本流入的需求。事實上,我國的經常賬戶面臨著許多困難,隨著進口自由化的實現以及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對能源、原材料和投資設備的進口需求將日趨旺盛。2004年第一季度全國進出口逆差84.4億美元,1~6月全國進出口逆差68.2億美元,2004年1~7月全國進出口累計逆差48.8億美元。由此可見,用貿易順差為投資收益融資,從而保持經常賬戶順差的格局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在中國實現貿易自由化後進口激增、出口因部分國內企業破產而增長放慢,以及大量外資持續湧入的情況下,經常項目轉為逆差很可能會成為現實,到那時只能用資本項目的順差、甚至外匯儲備來加以彌補。拉美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當全國一切生產勞動的果實都被迫用於償還外資外債的利潤收益時,經濟依附的格局也就形成了。

五、建議

從數量關繫上來看,如果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順差能夠彌補外資在華收益的匯出,那麼就如卡萊斯基模型所描述的不會發生國際收支危機;或者,如果我國在國外的投資收益有很大,以至能抵消在華外資收益的匯出,那也就不會發生收支危機。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提升貿易項目以改善經常項目,另一方面要堅持「走出去」戰略,適當加大對外直接投資。

1.引進FDI要以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改善未來經常項目平衡為出發點。雖然有人認為,赤字對於中國來說是合適的,在引進足夠多的資本來為經常賬戶逆差融資沒有困難的情況下,中國應該追求一個佔GDP的1%經常賬戶逆差的目標,從而使中國達到國際收支的總體平衡。我們應該清楚,盡管當前世界資本交易額遠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但是經常賬戶在金融危機防範過程中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經常賬戶狀況不僅可以對外國資本的信心產生正面作用,而且也是防範危機的最後保障。東南亞國家盡管保持了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仍不可避免地出現金融危機,其原因就在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要素投入的基礎之上的,技術創新幾乎沒有,而要素的使用效率低下,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因此,需要注意如何通過資本引進來提高產業和國家的競爭力,從根本上改善國家未來的經常賬戶平衡,而非僅僅考慮數量上引進了多少外資。應該著重研究如何促進外資與中國企業的融合,加強外資企業與我國企業的後向聯系,擴大其產業關聯效應,在合作與競爭中推動我國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2.以我為主,加強對FDI企業發展的導向和管理。東南亞金融危機引起人們反思外資和外貿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一致認為,一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離不開國內企業和產業的強大。因此,引進FDI要以我國自身的經濟發展、經濟結構升級為基點來考慮,按照國際市場需求和國內經濟發展需要來引導外資的投向。注意藉助外資來推動國內企業改善治理結構、增加透明度、提高國際競爭力以及推動國內市場的發展等。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減少並逐步取消各種政策優惠,讓內外資企業得到同等待遇,鼓勵國內私人資本在同樣的舞台上與外資實行公平競爭。

3.以外債對待FDI並將其納入國家外債監控范圍。FDI與對外舉債無本質區別,雖不用付息,但要允許投資方匯回利潤。換言之,今天中國GDP的高速增長要以未來中國GNP的低速增長作代價的。盲目的不計成本的引進FDI將給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帶來許多負面影響。FDI絕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是外債就有一個債務承受范圍,並需要對它加以監控。此外,要設法解決外商投資企業向外轉移收益的行為,提高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分配中的中方收益份額。

4.堅持「走出去」戰略,加大對外直接投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大小於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是造成投資收益巨額逆差的主要原因,相應地,擴大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就是減少這一差額的有效辦法之一。前已述及,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太小,即使按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的中國累計海外投資達350億美元計算,也只相當於美國的0.5%,佔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0.15%。這與我國的綜合國力不相稱。在國際經濟日益一體化的背景下,企業亟需利用全球各種有利的資源和市場,開展國際分工與合作,即在「請進來」的同時,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上海財大金融學院,段軍山,毛中根)

閱讀全文

與每年國外直接對華投資新增流量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