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草葯的發展前景如何
中草葯的市場發展前景
中草葯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主要在於現代人崇尚健康自然,更由於西葯之毒性及副作用,以及長期服用造成之抗葯性,使得人類對服用化學葯品產生疑慮,人們急於尋找回歸自然之天然葯物及療法。自90年代開始,世界醫學漸漸重視預防醫學,由治療醫學模式轉向預防醫學模式。更由於人類日趨長壽,平均壽命大幅提高,多數開發國家已進入高齡社會。對於各種老人病,西方醫學可以說是治療乏術。人們更進而尋求替代之自然療法,致使中草葯市場逐年推升。
目前全世界超過130個國家使用中葯,超過120個國家設有中草葯研究機構,研究天然葯物的成分與效應。1996年世界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法國、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中草葯市場,超過150億美元,預估到2006年將超過370億美元。以美國草葯市場為例,1985年只有4.8億美元,到1998年已增加到42.8億元,短短13年內市場價值提升9倍。顯示中草葯的發展潛力,可以說是市場龐大,商機無限。國內農產業由於受到加入WTO沖擊,許多產業失去競爭力,有機中草葯的原料生產剛好彌補此一缺口,為因應此一龐大商機及原料市場之需求,相關的研究及生產技術人才,包括中草葯之引種、選拔、雜交、育種、篩選、栽培、原料調制,以及組織培養、生物科技之應用,以及資料庫之建立等專業及技術人才之培育,可以說是需材孔急。對此,必須加強中草葯遺傳育種及栽培之相關課程,培育中草葯高級研發人才。以解決未來中草葯原料不足之問題。此外,應用生物科技於中草葯之製造純化,更是充滿機會與潛力。為因應此一龐大的市場需求,中草葯人才之培育,顯得極為急迫且重要。
目前國內登記之中葯廠超過200家,更有許多健康飲料食品製造廠商,不在此列。美國東部中醫葯公司經銷之中草葯,台商所佔的比例高達70%,產品及原料則絕大多數來自中國。惟產自中國的中草葯原料常因含有禁用農葯或過量重金屬,造成世人的疑慮。此外,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組織(TRAFFIC)最近公布「台灣中醫葯現況及葯用植物貿易」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是全球葯用植物第五大進口國,由1993到1998年間,台灣平均每年進口葯用植物38,177公噸,僅次於香港、美國、日本及德國。1999年台灣進口量上升到53,000公噸。報告指出台灣中葯材最常用的沈香、石斛等葯用植物,在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產地被濫采,已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顯然對中草葯原料的來源,不能不考慮由本地人工栽培,以取代進口野生中草葯材之來源。顯然未來中草葯原料之本土生產,及有機天然栽培有其獨特市場價值。
Ⅱ 大家怎麼看待當代中葯的發展前途
中葯是和西葯共同發展的兩種葯。中葯既然存在下來而且還有很好的療效,必然有其生存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開中葯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因為只有老年人才知道,有些病很不舒服,但是西葯沒有辦法治療,只好找中葯調理,而且相當有用。在日本,漢方葯事從中葯提煉出來的,使用量非常大,這也是中葯的一個發展方向。至於是大發展還是衰亡,估計都難,因為都需要特別的條件。
Ⅲ 中國醫葯行業的前景如何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醫葯行業整體需求不斷增加,中長期持續看好。同時,商業健康險擴張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多資金供給,醫葯行業增速有望維持在10-15%區間,前景廣闊。
醫葯行業前景向好,在國內引發了一輪並購潮,並購金額、數量屢屢創下歷史新高。由於看好國內醫葯行業發展,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並購熱情同樣高漲。
據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2016年,醫葯健康領域並購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元。預計今年並購潮仍將持續,各細分領域並購將保持高活躍度。
按照目前趨勢,醫葯行業的並購仍將持續,未來要等到新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醫葯並購才會相對放緩。新的格局形成後,醫葯行業也將隨之重回中高速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醫葯分開改革深入,以及醫葯電商政策松綁,醫葯行業前景仍然可期。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醫葯企業要尋求新的銷售途徑,加大與互聯網融合力度,,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增加自身利潤。
Ⅳ 中國中葯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中葯行業的現狀是濫竽充數,魚目混珠。
發展趨勢是逐漸的正規化。
Ⅳ 中葯的發展前景
中葯產業是我國傳統的民族產業,是當今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又是我國醫葯經濟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中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葯現代化是提升中葯產業的重要途徑。當今國際國內醫葯市場的各種變化及21世紀醫葯市場的發展趨勢,在給中葯產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的同時,也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中國加入WTO以後的世界醫葯市場,就成了中國中葯產業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本刊記者走訪了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高新技術產業司。該司產業處處長顧大偉博士就我國中葯產業的行業前景、現狀、發展思路和近期主要工作目標作了詳細的闡述。
醫葯行業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個熱點,作為醫葯行業的分支,中葯行業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顧大偉認為,中葯行業是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的。眾所周知,醫葯行業是全世界公認的國際化產業,在國際最新標准劃分的28種產業中,醫葯品是國際交換量最大的15類產品之一,也是世界各國出口量增加最快的5類產品之一。預計未來10年裡,全球葯品銷售額每年將增長7%左右,到明年醫葯市場銷售額將達到4000億—406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6800億—72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植物葯市場也呈現出了快速增長勢頭,在現有每年銷售額300億美元的基礎上,正以平均10%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另據國際組織預測,今後一段時間,國際植物葯將快速增長至1000億美元,達到國際醫葯市場銷售總額的1/6—1/4。
隨著全球范圍「回歸自然」浪潮的湧起和對化學葯品副作用的深入認識,國際市場對中葯的歡迎度在逐漸增強。在一些發達國家,中葯正在走俏,這為中葯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同時,由於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我國人均用葯水平低,僅為美國的1/40,葯品消費的空間是巨大的。
中葯產業是我國醫葯產業中獨具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中葯在我國使用已有五千年的歷史積累,擁有系統的中醫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現代科技手段開發中葯,與化學葯物和生物技術葯物相比,具有風險低、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顯著優勢,是參與葯品市場競爭、擴大出口和解決12億多人口用葯問題的重要手段。
我國制葯業,特別是中成葯工業,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1999年,全國中葯工業總產值已達到384.56億元。目前,中葯產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涌現了一批中葯骨幹企業和市場龍頭品種,由於現代中葯產業巨大的市場前景和高附加值的吸引力,而且有國家強大的產業政策導向,中葯產業已成為投資者選擇的熱門行業。中葯產業必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是,國外天然葯物領域競爭日益激烈。而有關資料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中葯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並不理想。在中葯行業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中國加入WTO以後,更加嚴峻的挑戰、更加激烈的競爭會隨之而來,國外企業將搶灘中國市場,對中國企業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脅。
國外企業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國際植物葯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中葯產品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我國中葯占國際市場的份額和效益卻在下滑,1996年—1998年連續3年滑坡,1999年略有回升,但市場份額不足5%,而日韓兩國卻佔到了25%。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某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他們在無傳統經驗和理論的情況下,依靠現代科技理論取得了產業化成功之路,並大舉向我國市場推進。
2、國外企業競相低價收購我國中葯材資源的情況愈演愈烈,中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國外企業憑借其資本、技術、產品優勢,設置高門檻的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給中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設置屏障。
3、生物技術領域的高速發展以及中國加入WTO帶來的挑戰等,都對我國中葯產業構成了全方位威脅。不過機遇與挑戰並存,從積極意義上講,機遇帶來有利於發展的外部條件,而挑戰則是激勵發展的內在功力。
我國中葯產業化發展已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條件,蓄勢待發,中葯行業正蘊育著一場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
在談到中國中葯產業的現狀時,顧大偉說,改革開放20年,我國中葯行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有需求、實施高技術改造的中葯骨幹企業;已有了一批可以產業化的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的高新技術;通過實施「中葯現代化產業行動計劃」、「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為中葯高技術產業化提供了一批可應用的成果,並初步形成了中葯產業化的科技支撐條件,擁有了良好的政策及融資投資環境。總之,中葯產業化發展已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條件,毫不客氣地講,我國中葯產業正萌動著蓄勢待發的巨大能量,蘊育著一場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
我們不能否認,我國中葯產業家底較薄弱,相對落後,仍然存在「一小、二多、三低」(企業規模小,企業數量多、重復產品多,企業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產能力低)現象和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較多,但主要問題是產業過程化中高科技含量低。目前,有幾個關鍵問題急需解決。一是先進適用的制備工藝、高新技術和裝備,急需推廣應用。當今醫葯工業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正朝著製造過程自動化、系統集成化的方向迅速發展,因此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內在質量和質量的穩定性。然而,作為需高度保證產品質量的中葯產業來說,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技術及其裝備卻嚴重滯後,與國外有20年的差距,尤其是中葯提取,精製工藝的科學性、先進性、嚴謹性距國際先進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工藝條件客觀化控製程度不高,製造技術及裝備缺乏集成化,仍有相當一批中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共性技術急需解決。因此,要積極地依靠官、產、學、研、金結合,研究或借鑒其他領域的先進技術,實施對中葯制葯過程中各項單元製造技術與裝備的智能化組合應用,及其關鍵工藝參數的在線檢測連續採集和程序化、自動化控制。這是中葯產業走向高技術產業化首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如果能將上述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控制和優化,並開發出高質量的控製成套裝置和技術平台,按日前1/3的中葯企業需要改造的話,僅此一項就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二是我國可集約化、規范化生產的高技術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亟待提高,可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急需發展和培育。三是符合中葯特點,並為國際社會所認可的質量標准和質量控制體系急需建立,中葯產業化創新體系亟待建立和健全等。如果這些關鍵問題能得到解決,中葯產業的市場份額必將大大提高。
在扶持壯大中葯現代化產業方面,國家計委有著明確的發展思路,也採取了不少舉措來支持中葯發展
顧大偉介紹說,計委在扶持壯大我國中葯現代化產業方面的整體發展思路是:以療效優勢突出、市場需求量大的現代中葯高技術產品為龍頭,以實力強規模大的企業為主體,組織產、學、研、金相結合的隊伍,依靠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在政府的扶持指導下,通過實施對中葯產業全過程關鍵環節的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全面提高中葯產品的高技術含量,形成中葯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快速提高中葯產品在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佔有率,使中葯產業發展成為以高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為基礎、具有強大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大型現代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國家計委決定採用「專項扶持」的形式貫徹這一戰略。通過現代中葯示範工程建設提升我國中葯工業的整體水平,促進中葯產業的結構調整,開辟新的產業領域,通過強化現代中葯產業的基礎支撐條件,為實現跨躍式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培養一批單品上規模的中葯企業,如在抗癌領域具有一定影響的哈葯慈航等制葯企業。特別是加速高技術中葯產業化發展,示範應用先進的提取、分離、制劑及生產過程系統控制技術,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葯骨幹企業在生產工藝和裝備水平上全面實現技術提升,建立對全行業進行技術輻射的示範工程和產業化基地,促進「大企業、大品種、大市場」戰略的實施。加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現代化產品的產業化,使我國中葯在中國加入WTO後具有強勁的競爭力。
現代中葯產業化專項扶持的實施,將使我國中葯產業(主要指中葯種植農業和中葯工業)規模到2005年達到年產值800億—1000億元,年均遞增16%以上;中葯產品年出口額達到100—120億元,佔中葯工業產值的10%以上,年均遞增20%;年實現利稅150億元,年均遞增10%,其中利潤50億元,年均遞增10%;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品佔中葯工業總值的比重達30%,技術進步對中葯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5%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中葯工業重點依託企業50個,產值佔全行業70%,大型企業集團重點產品200個,其中年產值超5億元的30個,超1億元以上的100個,約佔中葯產品產值的30%,使中葯產業成為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
Ⅵ 怎麼看待中國中葯材行業的發展
進入中葯材這一行,最快的途徑就是中葯采購這份工作,一是,自己雖然沒有經驗,但是有專門的師傅帶你,教你認識葯材的品種,產地,規格等級的劃分,往年葯材價格的波動。葯材的儲藏,炮製等等一系列知識。二是,利用公司的資源,可以與產地和市場的商家直接溝通,進一步來了解中葯市場。 這樣你的學習成本會大大的降低。但前提條件是你必須是學的相關專業,否則更本就沒有機會。
Ⅶ 今年中葯材的種植前景怎麼樣
今年中葯材的種植前景看好。
1、隨著國民眾對醫葯產品、服務的需求愈發提高,中醫葯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青睞。尤其在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里約奧運會、G20杭州峰會更是接連出現了中醫葯熱。
2、不斷走高的除了中醫葯的關注熱度外,還有葯材的市場價格。今年以來,我國中葯葯材價格出現了普遍上漲,有的甚至翻了一番。
3、一方面受天氣影響,部分品種應旱澇災害減產,例如黨參、白芷,減產幅度到達4-5成。另一方面,從2013年開始,中葯材行業進入低迷期,多數品種價格走低,需求偏弱,供大於求現象嚴重,葯農和葯商虧損嚴重,種植和經營積極性下降。諸如桔梗、黃芩、知母、白術等地產品種減種明顯。物依稀為貴,價格自然水漲船高,第三,今年葯市大環境有所改善,有資金實力商家,看好後市,積極投資操作,挺價意願較為強烈。
4、不論是地產品種還是野生稀缺資源,在國家政策高標准嚴要求,質量優先的大背景以及整體供需改變的大環境之下,短線來看,明年開市之後葯廠和商家進入春季備貨期,葯材價格仍有上調可能,長線分析,經歷了3年的低谷階段,未來2-3年內中葯材行業或將迎來新的上升期。
Ⅷ 中醫葯產業發展未來的價值是什麼
中醫葯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是研究和發掘古代密方驗方和臨床應用的添加方。(做成濃縮的丸劑,便利世界人服用),就是中醫葯走出國門,為全世界人民服務。讓世界人認識中國認識中醫葯,這就是價值,讓中醫葯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的價值。(如青蒿素)
Ⅸ 中成葯板塊前景看好 哪些個股潛力大
大漲7.51%,在深圳A股市場處於明顯領漲地位。由於該股將率先披露半年報,因而市場對該股的半年報業績給予了一個較好的預期。其實從整個中成葯板塊來看,基本上都具有業績穩定並逐年有所增長的特點,產品獨特和有競爭力的中成葯上市公司前景看好。 目前在深滬兩地中成葯板塊個股有20多隻,其投資機會主要體現在:(1)由於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用於疾病治療和身體保健方面的投入總體呈上升趨勢。醫葯行業的產值年增長率為15%或以上。(2)中葯產品作為我國傳統醫葯在國內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並正在由中國、東南亞逐步走向世界。(3)中葯類公司與西葯(化學葯)類公司相比,由於產品有較多的機會成為獨特產品,同時產品的研究、生產技術一般都是由自己掌握,所以大多數中葯類公司都能取得相對穩定的業績,其中一些競爭力較強的公司,其業績可以保持多年的強勢或者表現出連續多年的增長。 對於以上中成葯類上市公司,在判別其投資價值和未來潛力時,首先要看其產品是否具有獨特性。如同仁堂的烏雞白鳳丸、六味地黃丸、雲南白葯的白葯產品系列、東阿阿膠和片仔癀的產品,本身就具有獨特性,或者公司是生產該產品的主導企業。其次看是否具有相應的科研開發實力。近年來同仁堂、東阿阿膠等公司都投入了不少資金用於科研開發,原因是科研開發能力決定著公司能否持續發展和保持競爭力。三要看公司是否看重產品的推廣、營銷手法和水平,公司是有意做大做強還是滿足於現狀。四是看公司高管的敬業程度,好公司的老總致力於做大本業。 根據以上幾個思路,我們認為同仁堂、東阿阿膠、雲南白葯、九芝堂、太極集團、羚銳股份、太太葯業、昆明制葯、片仔癀、國葯股份、天力士等公司長線看好。從目前的股價水平和籌碼分布情況來看,同仁堂、九芝堂、太太葯業、昆明制葯、天力士等股票的中線潛力較大。剛上市不久的片仔癀前景樂觀,後市應持續跟蹤,密切關注。●何宋勇
Ⅹ 中草葯的市場前景如何
中草葯的市場發展前景
中草葯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主要在於現代人崇尚健康自然,更由於西葯之毒性及副作用,以及長期服用造成之抗葯性,使得人類對服用化學葯品產生疑慮,人們急於尋找回歸自然之天然葯物及療法。自90年代開始,世界醫學漸漸重視預防醫學,由治療醫學模式轉向預防醫學模式。更由於人類日趨長壽,平均壽命大幅提高,多數開發國家已進入高齡社會。對於各種老人病,西方醫學可以說是治療乏術。人們更進而尋求替代之自然療法,致使中草葯市場逐年推升。
目前全世界超過130個國家使用中葯,超過120個國家設有中草葯研究機構,研究天然葯物的成分與效應。1996年世界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法國、中國、日本、韓國及台灣中草葯市場,超過150億美元,預估到2006年將超過370億美元。以美國草葯市場為例,1985年只有4.8億美元,到1998年已增加到42.8億元,短短13年內市場價值提升9倍。顯示中草葯的發展潛力,可以說是市場龐大,商機無限。國內農產業由於受到加入WTO沖擊,許多產業失去競爭力,有機中草葯的原料生產剛好彌補此一缺口,為因應此一龐大商機及原料市場之需求,相關的研究及生產技術人才,包括中草葯之引種、選拔、雜交、育種、篩選、栽培、原料調制,以及組織培養、生物科技之應用,以及資料庫之建立等專業及技術人才之培育,可以說是需材孔急。對此,必須加強中草葯遺傳育種及栽培之相關課程,培育中草葯高級研發人才。以解決未來中草葯原料不足之問題。此外,應用生物科技於中草葯之製造純化,更是充滿機會與潛力。為因應此一龐大的市場需求,中草葯人才之培育,顯得極為急迫且重要。
目前國內登記之中葯廠超過200家,更有許多健康飲料食品製造廠商,不在此列。美國東部中醫葯公司經銷之中草葯,台商所佔的比例高達70%,產品及原料則絕大多數來自中國。惟產自中國的中草葯原料常因含有禁用農葯或過量重金屬,造成世人的疑慮。此外,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組織(TRAFFIC)最近公布「台灣中醫葯現況及葯用植物貿易」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是全球葯用植物第五大進口國,由1993到1998年間,台灣平均每年進口葯用植物38,177公噸,僅次於香港、美國、日本及德國。1999年台灣進口量上升到53,000公噸。報告指出台灣中葯材最常用的沈香、石斛等葯用植物,在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產地被濫采,已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顯然對中草葯原料的來源,不能不考慮由本地人工栽培,以取代進口野生中草葯材之來源。顯然未來中草葯原料之本土生產,及有機天然栽培有其獨特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