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投資理財投了35萬然後公司倒閉了我怎麼辦錢還能要回來么
應該馬上報警立案。
如果涉及非法集資,通過報警處理,警察立案後追查回來後,減少損失,如果是正規理財,且理財合同並不違法,儲戶的錢款屬於合法范圍無法追回。如果是購買的理財產品,協商不成,可訴訟解決。
綜上所述,理財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如果儲戶所選擇的理財公司都倒閉了,那儲戶的錢也很難再拿回來了。所以如果您選擇要理財可以去正規的大型的銀行或者證券公司去進行辦理。

(1)投資公司為什麼倒閉擴展閱讀
法律處罰
1、對進行非法集資活動的,除了依照《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銀行業監管管理法》和《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給予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取締非法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等行政處罰外,對構成犯罪的,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2、參與非法集資活動不受法律保護。有關法律明確規定:因參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而所形成的債務和風險,不得轉嫁給未參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的國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其他任何單位。
3、債權債務清理清退後,有剩餘非法財物的,予以沒收,就地上繳中央金庫。在取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活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只負責組織協調工作,而不能採取財政撥款的方式來彌補非法集資造成的損失。
犯罪手段
具體手段
非法集資波及的領域日漸廣泛,商品營銷、資源開發、種植養殖、投資擔保等傳統領域案件時有發生,借貸理財、私募股權、虛擬貨幣、消費返利等新興領域已逐步成為非法集資犯罪的重災區。特別是互聯網上非法集資犯罪成為普遍模式,跨界特徵更加突出,傳染積聚速度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低收入人群、農民群眾、退休人員參與其中,有的案件中超過半數參與者為老年人,不少群眾把「養老錢」、「救命錢」投入集資,幾乎血本無歸。
1、承諾高額回報,編造「天上掉餡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暴利引誘,是所有詐騙犯罪分子欺騙群眾的不二法門。不法分子為吸引更多的群眾,往往許諾投資者以獎勵、積分返利等形式給予高額回報。
2、為了騙取更多的人參與集資,非法集資者開始是按時足額兌現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後是拆東牆補西牆,用後集資人的錢兌現先前的本息,等達到一定規模後,便秘密轉移資金,攜款潛逃。
3、編造虛假項目或訂立陷阱合同,一步步將群眾騙入泥潭。不法分子以種植仙人掌、螺旋藻、蘆薈、火龍果、冬蟲夏草,養殖螞蟻、黑豚鼠、梅花鹿、家禽再回收等名義,騙取群眾資金;有的以開發所謂高新技術產品為名吸收公眾存款;有的編造植樹造林、集資建房等虛假項目,騙取群眾「投資入股」;有的以商鋪返租等方式,承諾高額固定收益,吸收公眾存款。
4、混淆投資理財概念,讓群眾在眼花繚亂的新名詞前失去判斷。不法分子有的利用電子黃金、投資基金、網路炒匯等新的名詞迷惑群眾,假稱為新投資工具或金融產品;有的利用專賣、代理、加盟連鎖、消費增值返利、電子商務等新的經營方式,欺騙群眾投資。
⑵ 投資公司倒閉了,老闆說錢賠完了,本金沒錢還,怎麼辦
這種事情私底下是解決不了的,即使達成協議,你的錢也不知猴年馬月才可以拿回來,即使老闆有錢,或者有其它的資產,或者別有用心提前就轉移了財產,憑你私人的本事還是很難查證收回,所以建議你還是通過法律途徑處理此類問題,如果自己有時間的話,可以私底下調查一下他的資產,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這樣會快些,成功率也會高些!
⑶ 基金公司倒閉怎麼辦
一、基金公司倒閉了怎麼辦?
基金公司的設立和開業都經過中國證監會的嚴格審批,對基金公內司的股東背景、後台系統容、投資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方面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而且基金公司的基金資產都由銀行進行託管,因此基金公司倒閉了,只要銀行還在,投資者的資產也不會受到損害。此外基金法規定,即使託管銀行破產、清算,基金託管資產也是受到保護的。
而且,就算是基金公司倒閉,基金的凈值也是不會跌到零的,我國有規定,連續60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於5000萬元的要清盤,清盤價一般為0.3元,也就是說無論多少前面的基金,都以0.3元的價格自動贖回。不過這個清盤條件是很難滿足的,所以真正遭遇清盤的基金(除了qdii)現在還沒有出現過。
破產應該對基民沒有多大影響.因為買基金的錢是由銀行託管的.基金公司一般無法他用.除非基金公司同其他上市企業合夥搞老鼠倉.再說就是破產政府也會要求其它基金公司接收的.這點倒不是那麼擔心.擔心的就是基金公司搞老鼠倉.對基民是最在的損失。
⑷ 公司破產投資人怎麼處理
國家有破產企業法,企業申請破產程序有嚴格的規定,企業破產後要依照法律進行償還相應債權人,然後才是投資人的利益。如果是有限公司投資人不承擔無限責任。如果是合夥企業,那就要承擔無線責任了。
⑸ 投資公司倒閉 政府會出來賠償損失嗎
投資公司是以將貨幣或資產投向本身以外的企業或個人、並從這種貨幣或資產的回投入取得答 直接經營收入或通過股份變現實現資金退出的企業法人。
投資公司是一種金融中介機構,它將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投資於眾多證券或其他資產之中。個人和單位資金通過投資公司投資的,風險自擔。投資公司破產的,由其資產對投資人進行清償,政府無權也無義務為其承擔賠償責任。
⑹ 投資擔公司倒閉,錢該怎麼辦
投資擔保公司倒閉後會進行破產清算,清算後的資產按以下順序償還:
1、償還國家稅款;
2、償還銀行貸款本息;
3、償還債務,包括客戶的本金;
4、如果餘下資產足夠,可以全額歸還投資人,如果餘下的資產少或者資不抵債的話,按比例分配。
⑺ 投資公司倒閉案例怎麼追債
這確實是一件棘手的工作,首先注意追債保持心情,切忌採取非法手段,得不償失。尤其處理那些欠款時間較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債務人的狀況會發生各種變化,多數情況會越來越差,常常會出現如下情況:債務人公司轉入其他行業、破產倒閉、原業主成立新公司繼續經營等等。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債務人新成立的公司是否對原債務負有償付責任?要明確這個問題,實際是要確定新公司是否對原公司債務負有連帶責任。
應了解原債務公司的法律性質。如果原債務人是無限責任公司或合夥公司,而且其股東或業主沒有其他資產償還債務,其新公司就負有還款責任。如果原債務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而新公司是另外注冊的有限責任公司,那麼原則上債權人就不能直接針對倒閉債務人的新公司收賬。但是有以下3種情況仍可以向債務負責人的新公司追收其原債務。
1、如新公司與原債務公司是同一負責人,可通過對債務人原公司的起訴來達到有權傳喚新公司負責人的目的,通過法庭問訊來查出原債務公司的資產是否被轉移到新公司名下。
2、債權人如果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新公司只是原債務公司改頭換面的公司,就可能通過律師向其負責人出示證據,迫使原債務人積極還款。如果債務人不主動配合,可以訴諸於法律,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證據必須是書面文件和證據。
3、如果原債務公司負責人或股東曾出具過書面還款保證或新公司出具過書面還款承諾,那麼可以依此向債務公司負責人或股東或新公司追討債務。
另外,可委託律師:
一、依法收集債務公司虛假出資或者抽逃出資的證據
1、向債務公司注冊地工商部門調取該公司注冊登記資料及其全部內檔資料,查清債務公司的股東及注冊驗資帳戶及開戶銀行。要取得這些證據,通過代理律師就可以直接到工商部門調取。
2、向債務公司注冊驗資時的開戶銀行調取注冊資金被取走的相關憑據。要實現這一目的有兩個途徑:
a、是通過依法起訴該債務公司,在訴訟中將該債務公司的股東一並作為被告,同時在訴訟過程中通過代理律師(必須是執業律師,其他非執業律師代 理人不具備資格)向法院申請調查令,然後向該債務公司注冊驗資時開戶銀行調取注冊資金的去向憑證,復印注冊資金被取出的相關憑證,並讓銀行加蓋公章予以確 認。也可以直接申請法院到該債務公司注冊驗資時開戶銀行調取注冊資金被取走的相關憑據。
b、是在訴訟過程中不提及調取該債務公司虛假出資或者抽逃出資的事 宜,待案件勝訴後,在申請強制執行過程中通過代理律師申請法院開具調查令或者直接申請法院調查取證。
二、通過民事、行政、刑事的手段來實現債權
通過上述方式進行調查,取得了債務公司虛假出資或者抽逃出資的相關證據後,採用如下三種方式實現債權:
1、依法追加該債務公司的股東為被執行人,直接執行該債務公司股東個人的財產來實現債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0條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 獨立地位或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因該債務公司股東虛假出資或抽逃出資給債權人債權的實現造成 了損害,則該股東在抽逃出資或虛假出資的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
2、通過協商談判解決。以該債務公司虛假出資或抽逃出資構成刑事犯 罪,同時還要承擔行政罰款的責任相逼迫,迫使其償還債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59條規定,虛假出資或抽逃出資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 重情節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假出資金額或抽逃出資金額2%以上10%以下的罰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00條、201條規定,公司發起人、股東虛假出資或者抽逃出資的由公司登記機關執令改正,處以所抽逃出資金額5%以上15%以下的罰款。債務公司將受到工商部門的行政罰款,其股東還會承擔刑事犯罪的責任。迫於這種情形「 空殼」公司一般是會償還債務以息事寧人的。
3、如果通過協商的方式還不能實現債權的話,徑可向工商部門、公安部門舉報讓其承擔相應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迫使其償還債務。一旦債務公司股東構成刑事犯罪,為減輕罪責,爭取從輕判決,我想其會主動還清債務,以爭取在刑事上從輕處理的。
⑻ 投資公司倒閉了我的投資怎麼辦
破產後按股份來承擔風險,看你投資的比例是多少,一定要有合同書的
⑼ 為什麼大公司會倒閉
為什麼一家在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公司會突然間遭到慘敗呢? 在數字設備公司(Digital Equipment)這顆明星隕落時,商業媒體紛紛指責該公司管理不善。但是Christensen注意到,當時同時倒閉的還有其它幾家小型機公司。既然它們的破產並非事先商量好的,那麼就一定有另外的因素在起著作用。他的結論是,小型機行業的衰敗並不僅僅是由於個人電腦的出現,更重要的是PC機代表著小型機公司無法響應的具有破壞性的技術。 這樣,Christensen的破壞性技術理論就成為《改革者的窘境:當新技術引起大公司倒閉的時候》(哈佛商學院出版社,1997年出版)一書的基礎。這本書被認為是當年最暢銷的經濟書籍。它的影響非常之大,因為它指出的並不是新的管理方法或標准解決方案,而是用對世界冷靜的分析給企業敲響了警鍾。 一家公司可以做以下任何合理的事-傾聽顧客的意見,投資於研發,積極面對競爭,但最終還是在新技術或商務計劃前遭到了失敗,盡管這些新技術或商務計劃最初看來與之風馬牛不相及。 無論是數字設備公司之與個人電腦,Sears Roebuck之與Wal-Mart Stores,還是電動挖土機之與水力挖土機,這些領導性公司的衰敗和最終破產,並不是因為競爭對手趕上來,而是由於新的可以提供質量相對低的事物的出現。 傳統觀點認為,當一家公司做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成功之時,它就開始迴避冒險,反對創新。但Christensen卻發現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大公司往往會成功地運用他稱之為「保持性技術(Sustaining Technology)」的創新成果,而這些一般會帶來性能方面的突破。Christensen將「保持性技術」定義為可幫助業界領袖向目前最好的顧客提供更好服務的創新技術。而破壞性技術則相反,是一種你最好的顧客不會使用的產品或服務,因此提供的利潤比你的業務能夠支持的程度低得多。因為各種原因,各公司忽略了破壞性技術創新,但這恰好給他們帶來了失敗。 商人由於關注最好的、可以帶來更多利潤的顧客而變得盲目,忽視了其它潛在的市場,或是尋求更低成本的產品的顧客。Christensen認為,這種局限性忽視了這個事實,即每個市場都有三個明顯的改變軌跡: 1.性能方面的改善,使得顧客在使用時更方便(這可滿足顧客需求的變化。) 2.保持性技術創新帶來的技術進步。 3.破壞性技術帶來的新的性能,一般它最初的性能相對差些,但是一旦它滿足了大多數顧客的需要之後,就會得到迅速的改進。 所有成功的企業都傾向於使其產品的性能滿足要求最高的顧客,而超出其大多數顧客的需要。正是大多數顧客的這種需要為破壞性技術打開了突破口。 Christensen在40歲出頭時,回到了哈佛商學院。在此之前,他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創建了一家名為陶瓷加工系統的公司,生產注入成型的粉末金屬,高性能的陶瓷產品以及陶瓷-金屬復合材料。 他的理論基於對商業現象的仔細觀察,對導致這些現象的各種條件的細致分類,以及不斷地用所得理論對這些現象進行驗證。他認為,許多商業理論家陷入了學術的誤區,他們提出理論,然後選擇和理論相符的例子來支持這些理論,根本沒有用真正現實世界來檢驗其正確性。 Christensen強調,對於管理者來說,破壞性技術是非常有價值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創造出不斷發展的業務。那些緊跟這類改革步伐的公司無需重復過去,就可以不斷抓住新的機會。盡管破壞性技術不能擊敗大公司,但卻可以更好地為大多數顧客提供服務,雖然已有的企業會受到沖擊,但從更廣義的角度看,顧客卻會從中受益。 問題:讓我們先從您在80年代末期對數字設備公司的思考說起。當時最顯著的特點是,它從世界最強企業滑到了破產的速度非常之快。您是如何提出這種獨特的,而又通用的理論呢? 答:開始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何在。但在我最初的職業生涯中,我和MIT的教授創建了自己的公司,這是在我到哈佛進行博士論文之前進行的。這樣,我對管理者的聰明才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多的尊敬。因此我很難相信媒體所說的是管理愚蠢所致。所以我轉向其它地方尋找答案。 問題:你在尋找Digital Equipment快速破產的原因後,得到了一種理論,並將其用於磁碟驅動器,挖土機設備和用戶零售業等方面。您是如何做到於此的? 答: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想從頭說起,給你一個「如何建立理論的理論。」 在一個觀點建立的初期,所有的研究者能做的只要觀察現象。接著,他們通過簡化對這些現象進行分類,這樣就可以忽略無意義的差別,而建立真正重要的事情之間的聯系。然後,在分類系統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有關理論。理論是對一種陳述,指出什麼事情會引起什麼結果,它為什麼會產生以及該理論針對何種情況。 接著,他們將理論用於實際,「如果理論正確,當我將其用於客觀世界時,在這種條件下,應該出現這樣的結果,而在那種條件下,則應該出現那樣的結果。」 如果該理論精確預言了他們所看到的情況,則證明該理論成立。如果理論的結果與實際不符,即出現Thomas Kuhn所說的反常現象。這時就需要對理論進行修正-如此反復,你的理論就會越來越完善。最終,在你提出一系列完備並且唯一的結果後,該理論就可以稱為範例。 很不幸,在研究管理時,許多作者過於急躁,總希望說,「如果你這么這么做,就會奏效」一類的話,結果根本沒有進行以上所說的努力。 問題:你的意思是,他們沒有花時間觀察現象和進行歸類。 答:是的。一般他們有一個從學校和經驗中得來的觀點,然後他們就給出兩段經過仔細選擇的例子,來「證明」他們的理論,這樣就寫出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書來。他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按這些企業的方法做,你也會成功。」 以上的方法是現在出現如此之多的管理「時尚」的原因之一。這樣管理者在讀過一個「時尚」後,按此進行嘗試,發現它無法奏效,於是放棄之,再接著嘗試其它方法。實際上,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這類時尚性的方法往往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下很有效,而在其它的環境下則很糟糕。 年復一年,人們寫著關於管理創新或領導藝術的書,甚至會不加思索地說,「這類領導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帶來這樣的結果,而在那樣的情況下則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是非常糟糕的學術官僚。我的結論是,進行正確的歸類是建立有用的管理理論時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幸的是,很少有作者這樣去做。你應該用嚴肅的態度去從事研究,然後要思考怎樣寫才能讓大多數人理解。 我非常幸運,已經有許多人為我所做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多年前,已經有理論將突變與漸變區分開來。該理論指出,現有的公司可以應對逐漸的變化,但在突然的變化面前,他們則有可能失敗。 隨後,MIT的Rebecca Henderson研究了光刻對准業,每次有新產品產生時,其業界領袖都會破產,這種情況發生了三次。她觀察到一旦產品的體系結構發生了變化,這些大公司就會倒閉。只要技術變革僅限於產品水平,而不深入到體系結構本身,這些公司都會安然無恙。 她提出了一個理論,並斷言,「在發生模塊極的改變時,業界領袖會成功。而一旦發生體系結構的變化,他們就遭到了失敗,因為人們已經學會在新的產品結構中工作。」這是對她的深刻理論的簡單概括。 問題:從該理論,你進一步提出了破壞性vs保持性創新? 答:是的。我使用了Rebecca的理論,並研究了磁碟驅動器行業,來判斷她的理論是否適合其它條件。如果你想得到更好的理論,你需要使用盡可能多的數據,通過對其它領域的透視來判斷是否能夠找到反常點。通過觀察來自銷售、營銷、金融、管理和股票市場的失誤,我能夠看到Rebecca沒有看到的事情。 當我在寫關於磁碟驅動器的博士論文時,我能夠看到它與計算機業和Digital Equipment公司破產之間的關系。但我當時並不清楚我的這種理論是否適用於其它行業。當我還是個孩子時就看到Northwest Engineering製造的巨大的開鑿機被運到隔壁挖一條大壕溝;然而今天我發現這些Northwest,Bucyrus Erie或是其它品牌的同類產品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於是我調查了這一產業,並發現了同樣的規律:液壓機械已將電力機械取代。 後來我在系裡提及此事時說:「瞧,看來液壓挖掘機的境況與磁碟驅動器的處境相同啊。」一個我很信賴的資深同事後來對我說:「你需要扔掉這些垃圾素材。如果你還打算繼續干這工作就必需調查其它的項目。」 對他們來說這並不明顯——卻在我面前日漸清晰——我發現了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分類系統。說它行之有效是因為無論是對開鑿機或磁碟驅動器都無所謂。區分孰勝孰負(或是增長與否)的重要標志,是在於這種創新是保持性的,還是破壞性的。 這樣,你會發現那些已有的企業在使用可以保持他們現有的商務模式並可提供更好服務的產品的技術時,做得相當成功。當技術革新會破壞現有模式時,創新者就遇到了困境。 當我開始理解這一點時,我回憶起我創建的公司-陶瓷加工系統公司的主要顧客是Chaparral Steel,一家大的小鋼廠。這些小鋼廠在成本方面很有優勢,我就奇怪為什麼大的綜合性鋼廠,如美國鋼鐵公司不採用小鋼廠的技術。 於是我咨詢了美國鋼鐵公司,是否我們可以寫一個關於他們不投資小鋼廠技術來生產鋼板的案例。通過這一案例,有關保持性技術和破壞性技術的區別就非常的有用了。我在最開始時也沒有明顯的結果。我只是很幸運,在我之前有一些非常有天賦的學者進行過有關研究,而此後自己也進行了一些嘗試。 問題:這要提醒惠普,它很象當年的Digital Equipment公司。惠普有專有的小型機,運行自己的軟體,生產自己的處理器,不過它並沒有陷入困境:惠普轉向了RISC/Unix業務中去,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惠普是一個特例嗎? 答: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你隨便問街上的行人,讓他數出近20年成功地轉型的五家公司,其中一定會有惠普。此外還有通用電氣(GE)和Johnson & Johnson。 對以上提及的每家公司,他們的轉型都是出售舊市場的商業部門,買入新的部門以獲得新的機會。但他們中的個人商務部分基本上沒有變化。 這很象生物的進化過程:即使個體不能進化,種群也會進化。同樣的事情出現在企業世界中:盡管個體商務部門不會進化,但商務部門的群體也會進化。因為商務部門的本性使然。 對於惠普,看來Dick Hackborn的直覺是不能在同一機構中既採用破壞性技術,又採用保持性技術。他使得惠普多次轉向列印機、工作站、掃描儀等。 我擔心現在Carly Fiorina的直覺恰好相反:為了削減成本,她把惠普的所有計算機業務綜合到一個機構——所有的列印機業務合並為一,諸如此類等等。從短期看這很有效,但從長期來年,它取消了能夠幫助惠普躲避多次破壞性技術子彈的體系結構。 問題:Hackborn看到了這些子彈的襲擊,但許多管理者卻看不到。原因何在? 答:這又回到了你前面的問題。Digital公司的破產為什麼來得如此之快? 因為很多情況下,經濟數據都是有誤導作用的。當你達到了市場的頂點時,你不斷地拋掉利潤較低的低端產品,而增加利潤更高的高端產品。你的市場在不斷縮小,產品的總體增長速率也在減小,但利潤卻更高了。所以華爾街的股份也會不斷上漲,直到你達到頂點。 你可以在核心業務仍在增長的同時,投資創建新的增長點,因為新的業務部門不需要快速增長。而一旦核心業務停止增長時,再想投資新的增長點是不可能的。為了提高股價,管理者不得不想辦法削減成本,這就迫使他們取消所有可能帶來將來增長點的業務。這就是惠普今天所處的兩難境地。一旦公司的增長停滯,游戲就結束了。這非常可怕。 問題:你是說,管理者不能看到「破壞性技術」的子彈,是因為他們被表明業務運轉正常的數據所誤導了? 答:是的。等數據變得清楚時,游戲也結束了。但這意味著管理必須依靠理論,而不是證據。不幸的是,哈佛商學院和其它商學院對「理論」這個詞總存在偏見,「理論」往往和脫離實際聯系在一起。 但實際上理論是非常有用的。例如,重力是理論,它使得你可以預測出,如果離開懸崖就一定會掉下去,而無需收集數據來證實。 破壞性技術是一種理論。它指出什麼會發生和為什麼會發生。它是對原因和效果的陳述。在很多時候,好的理論比數據還要精確。它使得你能夠更清晰地看清將來。 問題:你能指出什麼公司現在運行正常,但從理論上看比較脆弱? 答:比如,美林公司和Charles Schwab。在1999年時,Schwab的市場佔有率超過了所有的同類經紀公司。每一個提高全面服務的經紀公司,如美林公司,已經建立了一個在線能力,但其方式是保持現有的商務模式。換句話說,他們用互聯網來為其顧客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務,為其可實現高利潤的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對於他們的成本結構來說,這當然是正確的事了。這些公司擁有數以百億的利潤,在他們所有的高利潤公司消亡之前。這僅是理論,而不是數據,它可以預測10年或15年之後的事,當Schwab進到低成本的服務模式,迎合其高利潤顧客的需求,這就很象Digital公司之於個人電腦了。 如果你只看數據,你會相信,事情在越來越好,而非越來越糟。這就是一旦你達到頂點就開始急速下落的原因。 問題:在90年代晚期時,在「破壞性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許多不確定的商務模型。現在最成功的電訊公司是老的地區Bell運營公司,而不是基於互聯網的新興企業。這些新興企業就象破壞性革新者一新,但是失敗了。是否由於我們離得太近而無法了解真相呢? 答:當產品或服務的功能超出了顧客所需時,它會改變公司的競爭方式。當產品的性能不夠好地,競爭的結果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產品。為了生產更好的產品,產品的體系結構必須是彼此依賴的,並且是專一的。 例如,在大型計算機的早期,你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大型計算機合同製造商而存在,因為它的生產方式取決於設計方法,而設計方法又受生產工藝限制。 類似地,無論是邏輯電路,操作系統還是核心內存的生產商也都不能單獨存在,因為這些子系統的設計彼此是相互依賴的。其中的原因是產品沒有足夠好。在每一個產品生產時,工程師必須使系統的各個部分用更有效的方式集成在一直,以使生產效率達到最大。這意味著你必須做所有的事情,以便隨心所欲做任何事情。當你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生產更好的產品之時,綜合性公司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問題:那麼你的意思是否是,在寬頻性能還不是很理想的今天,老的綜合性電訊公司還有優勢? 答:是的。CLEC(競爭性的本地交換運營商)如NorthPoint將僅提供DSL服務,並且切入到電話公司的基礎構架。 但在CLEC可以做的與電話公司應與之相應的事之間還有很多不可預知的技術依賴性,它的存在是因為技術還不夠好。只要存在不可預知的依賴性,綜合性公司就可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