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對外投資業務的特點

對外投資業務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5-12 23:13:57

⑴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特點有哪些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特點有
1.與生產經營聯系緊密
2.流動性差
3.投資回收期長

⑵ 當前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有哪些特點

國際直接投資特點
國際直接投資與其他投資相比,具有實體性、控制性、滲透性和跨國性的重要特點。具體表現在:
(1)國際直接是長期資本流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不同於短期資本流動,它要求投資主體必須在國外擁有企業實體,直接從事各類經營活動。
(2)國際直接投資表現為資本的國際轉移和擁有經營權的資本國際流動兩種形態,即有貨幣投資形式又有實物投資形式。
(3)國際直接投資是取得對企業經營的控制權,不同於間接投資,他通過參與、控制企業經營權獲得利益。當代的國際直接投資又有以下幾個特點:規模日益擴大、由單向流動變為對向流動、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日趨活躍、區域內相互投資日趨擴大、國際直接投資部門結構的重大變化、跨國並購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形式等等。

⑶ 什麼是國際投資國際投資有何特點

一、定義:國際投資(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又稱對外投資(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資(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
二、國際投資的特點:
1.增長速度加快,規模連創歷史紀錄。
2.跨國投資由發展中國家逐步轉向發達國家。
3.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由東亞地區向拉美地區轉移。
4.投資自由化趨勢日益明顯。
5.跨國並購已成為國際投資的主要形式,並仍然成為今後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6.跨國投資向金融、保險、電信、流通等行業轉移。
三、發展與特點:
簡述
國際投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並隨著國際資本的發展而發展。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後,銀行資本與生產資本相融合並日益發展,促進了資本積累的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金融資本,出現了大量的資本過剩,以資本輸出為早期形態的國際投資也隨之產生。隨著國際經濟交易內容的不斷豐富,投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演化。從國際資本活動的歷史進程來看,國際投資活動首先表現為貨幣資本的運動,即一國際借貸、國際證券投資為主要形式的國際間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銀行的出現;其次表現為生產資本的運動,即國際直接投資,其標志是跨國公司的出現。
國際投資的初始形成階段(1870—1914年)
這一時期,以電力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現後,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國際分工體系和國際壟斷組織開始性形成,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滲透融合,從而形成了巨大的金融資本,為資本輸出提供了條件,以資本輸出為特徵的國際投資也隨之形成。這一時期的國際投資,表現出如下特點:1、投資國的數目很少。2、投資的形式以間接投資為主,直接投資比重極小。3、投資的來源主要是私人投資,官方投資比重很低。4、投資的主要流向是由英國、法國和德國流向其殖民地國家,目的突出地反映為尋找有力的投資場所,以便獲得超額利潤。
國際投資的低速徘徊階段(1914—1945年)
這一時期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戰爭的破壞,資金極度短缺,市場萎縮,使得國際投資活動也處於低迷徘徊之中。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國際投資不甚活躍,規模較小,增長緩慢。2、私人投資仍佔主體,但比重有所下降,官方比重有所上升。3、間接投資仍為主流,但直接投資的比重有所上升。4、主要投資國地位發生變化,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對外投資國。
國際投資的恢復增長階段(1946—1979年)
自從1947年美國「馬歇爾計劃」的事實,大規模的對外投資活動拉開了序幕。加之,這一階段世界政治局勢相對平穩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國際投資活動迅速恢復並快速增長。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1、投資規模迅速擴張。2、對外投資方式由以間接投資為主轉變為以直接投資為主。3、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到國際投資國的行列之中,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其「石油美元」成為國際對外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
國際投資的迅猛發展階段(1980年以後)
這一階段,由於科技革命、金融改革和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國際投資蓬勃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但不同國家的國際投資增長速度並不一致。其中美國的增長速度放慢,而日本的增長速度加快。
這一時期國際投資活動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
1、國際直接投資繼續高速增長。
2、國際間接投資也得到迅猛發展。
3、發達國家之間的資金對流,即相互投資成為國際投資的主流趨勢。
4、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投資格局。

⑷ 企業投資的特點

投資目的多樣性
總體上說,企業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投資收益,從而實現企業的財務目標。但企業的投資總是各個相對獨立的投資項目進行的,具體投資業務的直接目的也是有區別的。企業的投資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擴充規模。以擴充規模為目的的投資,稱為擴充型投資,其目的又分兩種類型: 一是擴充現有產品(或服務)或者現有市場,其中擴充現有市場的投資,如持股性投資,不僅會使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從而取得規模效益,而且會使企業有可能操縱市場甚至獨占市場;二是開發新產品或開辟新市場,這種投資通常與市場上的一種新的需求相聯系,它是通過開辟新的生產經營(或服務)領域,以期獲得超額利潤,可以把這種擴充型投資稱之為實現資本轉移的投資。
(2)控制相關企業。它是為了特定經營戰略進行的投資。即為了控制市場和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為了形成穩定的原料供應基地和提高市場佔有率,通過投資獲得其他企業部分或全部經營控制權,以服務於本企業的經營目標。
(3)維持現有規模效益。它是假定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勞務)的市場需求規模不變,而在產品(或服務)的成本一定的前提下,為維持現有規模效益所進行的更新投資。如不進行進種投資,必然帶來規模縮減,引起企業經濟效益下降。
(4)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它是假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或服務)規模不變,企業通過投資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降低單位成本而取得效益。一般是通過更換舊設備,採用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來實現。由於這種投資的不會擴大業務規模,也稱這種投資為重置型投資。
(5)應對經營風險。企業生產經營的許多方面都會受到來源於企業外部和內部的諸多因素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就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盈利水平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可以通過投資來應對經營風險。應對經營風險的投資主要有以下類型:一是通過多角化投資實現風險分散,它可以使經營失敗的項目受到經營成功項目的彌補。二是通過風險控制以降低風險,降低風險的投資不僅體現在多個投資項目上,而且,也體現在一個獨立的投資項目中,即所投入的資金必須有一部分是用於防範經營風險的。
(6)承擔社會義務。所謂承擔社會義務是指企業投資的結果是非收入性的,是一種為社會服務的義務性投資,如工業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資。承擔社會義務的投資表面上看是非收入性的,但是,從長期來看,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社會形象,進而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投放時機選擇性
投資並不是隨便進行的,只有客觀上存在投資的有利條件時,投資時機才能真正到來。
投資回收時限性
任何投資都必須收回,由於資金時間價值的客觀存在,投資不僅要收回,而且要及時收回並有收益。
投資收益不確定性
投資收益是在未來才能獲得的,最終收益多少,事先難以准確把握。正由於投資收益的這種不穩定性,使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

⑸ 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麼內容和特點

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對外直接投資也叫「綠地投資」和「並購」,比如廣東對外直接投資就是廣東的企業到國外去開公司以及並購國外的公司,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於21世紀初才開始初具一定規模,目前處於加速發展階段,我國的對外投資起步較晚。
對外直接投資的內容: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包括獲取原材料、尋求知識、降低成本、規模經濟、穩定國內客戶等戰略性動機以及出於發揮其特定優勢而進行國外直接投資的經濟性動機 。
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1.起步晚、投資規模小 2.海外投資結構不盡合理 3.進入國際市場方式單一 4.投資主體趨於多元化

⑹ 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呈現那些特點

對臨近國家投資,跨國公司注重製造業投資

⑺ 進行境外投資的特點是

形式不斷擴展:近幾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方式已從初期的以製造為主的直接投資建廠向資源開發投資、並購以及戰略聯盟等國際通行的形式發展。跨國並購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2000-2004年間,已公布的對外收購總額從18億美元攀升至48億美元。

⑻ 投資銀行國際業務大發展時期的特點是:

經歷了數百年發展的國際投資銀行,現在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美國的投資銀行發展模式,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發展投資銀行的通用模式。國際投資銀行發展有著鮮明的特點。 2.1 政府引導、法制建設在投資銀行的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縱觀歐美投資銀行的發展史,投資銀行方面的立法直接影響了投資銀行的業務創新和組織結構變遷,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使投資銀行能夠多次度過難關。以美國為例,國會於1933年通過的《證券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4年頒布了《證券交易法》,這一系列立法對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強化了信息披露制度,改革了證券發行方式,促進了二級市場的規范化。。其中《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在投資銀行界立法方面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他規定了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的模式,帶來了美國銀行業歷史上最的革命,挽救了在1929——1933年大危機瀕臨滅亡的美國投資銀行,造就了新一代美國投資銀行群體。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就不會又投資銀行業今天的輝煌。1975年美國取消了證券經紀固定傭金制度,競爭導致傭金收入大幅減少,投資銀行被迫大力開展其他創新業務,政府的引導再次誘發了投資銀行業業務創新革命,利率期貨、利率期權、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得到迅速發展。為投資銀行抵禦市場不確定性沖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80年代美國頒布了《存款機構放鬆管制機構法》、《金融機構重組、復興和強化法》,實施了「證券交易委員會415條款」(SEC Rule 415)。放鬆了對市場和機構的管制,美國投資銀行業重新走向混業;增強了美國投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大批投資銀行機構整合,出現了摩根斯坦利添惠,花旗-旅行者集團等超級投資銀行。其實,不僅僅在美國,歐洲、日本、東亞各國的投資銀行發展過程都包含了法律和政府制度的支持,法律環境的建設對投資銀行的發展來講是至觀重要的,沒有完善法律體系和制度基礎的投資銀行體系一定是漏洞百出的,從巴林銀行的倒閉我們就可見一般。 2.2資本規模化、服務專業化、業務多樣化是投資銀行發展的主線 在投資銀行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是混業經營,很少有投資銀行考慮資本的風險;投資銀行業務也大多數集中在證券承銷和證券交易上,很少有創新業務出現;但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投資銀行業的競爭加劇,加上各國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革,國際資本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75年,美國率先進行了證券交易所改革。隨後,英國和日本也分別推行了被稱為「金融大爆炸」的金融體制改革,自由化成為投資銀行業發展的主題。交易手續費自由化、行業進入自由化、資本交易自由化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潮流。 證券改革和自由化大大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發展,同時,作為證券市場最重要的中介機構,投資銀行所面臨的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例如,雖然在1982—1996年美國標准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上升了6倍,但由於手續費的競爭,10年內英美兩國股票交易傭金下降了40%,債券交易傭金下降了25%--5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銀行開始不斷開發並拓展創新贏利業務以補貼其他業務,促進了證券業務多樣化的發展,根據對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會員1975—1996年收入結構變化的情況調查,20年間會員原有業務收入:手續費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由51%降至15%,承銷收入由14%降到9%。而新業務中:基金收入由1%上升到4%,資產運用由0%上升到4%,兼並收購、私募配售等證券關聯收入由2%上升至39%;創新業務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在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競爭的加劇導致投資銀行的風險在進一步擴大,為了增加抗風險能力,各國的投資銀行都在不斷地增加資本規模,自1980年至今,美國9家大型投資銀行的資本增長了10倍以上。1980年美國投資銀行業的總資產為640億美元,1988年就達到4760億美元;競爭的加劇同樣引起了投資銀行服務的專業化進程,市場對優秀的證券經紀人、證券分析師的需求日益增大,客戶對投資銀行的服務要求越來越專業,服務質量的高低已經成為投資銀行發展客戶和拓展業務的關鍵條件之一。投資銀行要降低經營風險,增大抗風險能力,就必需將擴充規模、提高服務質量和擴大業務范圍作為其發展的主線。

⑼ 目前我國跨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特點

一般都採用溢價買斷控股權的方式,然後再進行改造。

⑽ 一季度我國對外投資有什麼特點

4月16日消息,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負責人16日介紹:一季度,我國對外投資合作呈現以下特點:

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大項目多,帶動出口作用明顯。一季度,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58個,合計374.2億美元,佔新簽合同總額的83.9%。對外承包工程帶動貨物出口39.4億美元,同比增長12.9%。

閱讀全文

與對外投資業務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