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國內和他通過真愛網認識,相互聊天認識4個月,他說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上班,然後在回國前要求我和
不要輕易相信。四個月太短了。基礎不夠,沒有拿到信任籌碼
② 一看嚇一跳,中國到底有多少企業被外資控制
網頁鏈接
我的圖書館 留言交流 搜文章 找館友 分享 更多 一看嚇一跳,中國到底有多少企業被外資控制。 2016-05-22 趙金成0 閱 24728 轉 82 轉藏到我的圖書館 【中國人醒醒吧】外資控制中國企業知多少?你所不知道的經濟安全威脅!! 據「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玻璃行業、電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化妝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20%的醫葯企業在外資手中。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電腦操作系統、軟包裝產品、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手機等行業,外資均佔有絕對壟斷地位。而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行業,外資公司的產品已佔據1/3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還僅是一年前的情況,現在外資兼並又有了新的惡性發展。 凡外國資本對我國企的兼並,其結果無一不是在廉價佔有我優質資產和龐大市場份額而大發橫財後將我企業品牌和技術統統壟斷扼殺,並將所有債務、失業、金融風險、窮困及堆積如山的嚴重社會矛盾全部留給我。這方面私募基金(PE)與專業跨國公司並無實質性區別,但私募基金、投資銀行的兼並卻多了一個二道販子剝層皮。 在金融業方面,2004年新橋資本(也是PE)最終控股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現已被美國花旗銀行持股36%,其餘各大國有銀行及金融機構外資持股均已達25%(其中PE占相當大比例)。 造紙行業 我國造紙企業約3600家,產量5600萬噸(2005),近10年來,生產和消費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長,產能佔世界10%,消費佔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多數企業資金短缺、技術裝備和原料均嚴重依賴國外,低檔產能過剩,高檔紙供不應求。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際紙業巨頭如芬歐匯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團等,紛紛以合資或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如2005年,國際紙業和太陽紙業在兗州共建合資公司,投資1.6億美元上30萬噸液體包裝紙生產線,華泰集團2006年與芬蘭斯道拉恩索在山東東營合資建設年產20萬噸的高級超壓紙項目等。 CVC並購晨鳴案:晨鳴紙業集團為中國紙業龍頭企業,原為壽光造紙廠,產能0.6萬噸,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現總資產112億元,擁有山東、武漢、江西、吉林、海拉爾等十幾處生產基地,2005年紙產量210萬噸,銷售收入170億元,連續11年保持全國第一,為中國企業500強和世界紙業50強。2006年5月,美國CVC(花旗集團與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資管理公司,管理私募基金27億美元)與晨鳴簽署了戰略投資意向書,向CVC非公開發行10億A股,募集50億元,CVC將持有晨鳴42%股份,超過壽光國資局成為第一大股東。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國家開發銀行牽頭組成銀團申請60億元長期項目貸款。 日化行業 洗滌品: 全國四大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企業,3家被外資收購。 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日化行業的合資中,外資通常利用中國企業原有的生產線和營銷渠道,為外資品牌打工,同時冷落中方企業原有品牌。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中華牙膏多年為聯合利華貢獻8億到9億的銷售額。 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 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上海家化的銷售額從3億元驟降至600萬元。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失去了寶貴時機。 化妝品: 法國歐萊雅正在快速佔領中國市場。2003年該公司收購小護士,2004年收購羽西。在彩妝領域排名第一,在護膚領域完成兩次並購後名列第二。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跨國公司占據國內高端市場後,正在向中低端品牌發展,沖擊本土企業。如聯合利華從2005年加強二三級城市的布點分銷。寶潔將飄柔、汰漬等產品大幅度降價、大力在全國推銷玉蘭油。歐萊雅收購小護士之後正尋找合作夥伴開拓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美國雅芳和日本資生堂等也蠢蠢欲動。 2007年2月,作為全國護膚品行業第一的北京大寶,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全部股權(北京三露廠國有股83.42%,職工持股會16.58%),3月與美國強生簽訂了轉讓全部股權的合同。2005年,大寶銷售額為7.8億元(佔全國市場1%),在國內護膚品企業中排名第一,這樣,強生就擁有了大寶遍布全國的二、三線營銷網路。 化妝品企業淘汰率很高,兩年前全國有5000多家,現只剩3300家,2005年外資化妝品企業有130多家,佔有國內40%的銷售額和80%以上的利潤(外資企業銷售利潤率為10%以上,內資企業僅2-3%)。目前活躍於市場的本土品牌還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餘種,隨著外資企業瞄準三、四線城市,國內品牌的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制葯: 華葯集團: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2004年銷售收入78億元,居全行業第二。2005年落到行業第四,虧損2千萬元。公司陷入債務困境。2004年進行股權改革。將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華北制葯」4.07億股國有股折10億元,另5820萬國有股以2億元賣給荷蘭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一並抵償所欠「華北制葯」債務。 DSM 遂獲得華北制葯7.4%股權。2007年2月DSM再用3500萬美元購得華北制葯25%股權;另出資1.06 億美元與華葯集團的青黴素和維生素業務合作成立新公司,佔49%股權。DSM成為華北制葯第二大股東。 哈葯集團:2005年,香港中信資本、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聯合投資獲得控股權(?)。 蓋天力: 2006.10,拜耳醫葯保健(BHC)與我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此為醫葯領域最大外資並購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和住友商事(中國)有限公司分別購買河南天方葯業集團16%和4%股權。天方葯業由此從國有股份企業變為中外合資企業。 (目前國內大部分醫葯企業都是外資控制的合資企業?) 小五金電器 法國SEB並購國內壓力鍋老大蘇泊爾: 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2005年全國炊具行業銷售額50億元, 2006年上半年蘇泊爾主營業務收入達5.7億。蘇泊爾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稱號,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 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的頭號品牌)以2.4億歐元,購得蘇泊爾52.74-61%的股權(蘇泊爾及相關公司以18元/股賣給SEB共2.5億股14.38%股權;以同等價格向SEB增發4000萬A股、要約收購蘇泊爾4860-6645萬股),控股蘇泊爾。 中國五金製品協會烹飪炊具分會的8家副理事單位中的6家,如愛仕達、沈陽雙喜等,2006年8月發布聲明,反對蘇泊爾並購案。他們指出:蘇泊爾在炊具行業銷售額已過20%,根據《外國投資者並購中國境內企業規定》:並購方在中國市場營業額超過15億的和市場佔有率達20%的,並購導致一方市場佔有率達到25%或者一年內連續並購10家企業的,都必須向商務部和工商總局報告。蘇泊爾的並購觸及四條「紅線」中的三條;一旦這種壟斷式的並購成為事實,行業良性競爭格局將變為以價格戰、廣告戰等先導的惡性競爭,國內許多企業破產倒閉,將造成大量員工失業。僅在廣東彩塘鎮一地,炊具五金小企業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務部對此案進行了反壟斷調查後,於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SEB與上海電熨斗總廠合資的教訓: 上海電熨斗總廠的「紅心牌」電熨斗曾佔有47.4%的國內市場份額,1993年品牌評估價值達1.3億元。 1996年4月,SEB與該廠共出資1650萬元(SEB出資60%)組建上海賽博電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會5人,法方佔3個名額。法方利用控股權,把紅心變成加工車間,高進低出,轉移利潤;利用中方多年積累的銷售隊伍和人脈資源,使SEB的特福、好運達品牌低成本打入內地數百個商場,並實行專櫃分割,貶低紅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高端。由於推廣力度存在明顯歧視,使「紅心」的市場佔有率銳減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進或開發新產品或被法方拒絕,處處掣肘,董事會議沖突不斷,合資公司三年累計虧損3千萬,財務報表年年獲通過。最後中方被迫撤出。1999年,法方全面接手並將合資公司改為獨資公司,留給中方一屁股爛賬。 中方總經理(前上海電熨斗總廠副廠長)告誡那些正與外資談合作的國內企業:不可輕易讓外資控股。 雙喜炊具銷售總經理馬德桃:並購之初,外方先充分掌控被並購品牌的渠道等優勢資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後就雪藏國內品牌,利用國際品牌的溢價能力,通過品牌錯位,實現從高端市場到低端市場的上下通吃。通過壟斷並購、品牌絞殺,外資用錢把國內企業固化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打工者角色上。 南孚電池: 南孚的前身是福建南平電池廠,最初注冊資本不到200萬元,生產過糊式電池。1990年代中期,電池需求猛增,公司迅速發展。21世紀初,總銷量超過7億只,產值7.6億元,利潤2億元以上,在全國有300多個銷售點,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鹼性電池生產商。 1988年,南平電池廠以280萬元固定資產投入(40%股權)與福建興業銀行(投90萬元,15%)、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公司福建分公司(基地福建,20%)、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的子公司,25%),合資組建南孚電池有限公司。1998年,根據《商業銀行法》,興業銀行退出,將其所持15%股份賣給南孚全體職工出資組建的大豐電器。 1999年9月,南平市政府要搞「產權改革」、「靚女先嫁」,與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掛鉤。該公司下屬鼎暉公司聯合荷蘭國家投行投100多萬美元,摩根士丹利投400萬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1000萬美元,與中方各股東在香港組建「中國電池」,四家外資股東共佔49%股份,中方股東將南孚69%股份作為出資,佔中國電池51%股份。「中國電池」遂對南孚絕對控股。 1999年,華潤百孚炒金巨虧,將其持有的「中國電池」的8.25%股份出讓,並將另外20%股份轉讓給基地總公司的另一子公司。2001年,該子公司將此20%股份以7800萬轉讓給富邦控股,富邦控股又以1500萬美元轉讓給摩根士丹利。
③ 新加坡政府投資GIC為何不投資本國企業
因為新加坡小,本國沒什麼資源,不得不投資國外,並且,新加坡有錢,投資其它國家,也就是可以影響其它國家,不管從政治還是經濟,都是正確的。
④ 股票 國際版,相關的上市A股 有哪些,代號是什麼
28家A股公司受益國際板推出
外資參股或控股上市公司一覽
代碼 名稱 參股或控股的外資企業
600641 萬業企業(7.74,-0.11,-1.40%) 印尼三林集團上海投資有限公司
600801 華新水泥(46.54,-0.26,-0.56%) 瑞士豪西蒙集團
000056 深國商(23.40,0.05,0.21%) 馬來西亞和昌父子有限公司
600595 中孚實業(10.60,-0.09,-0.84%) 東英工業--河南豫聯能源集團
600182 S佳通(9.88,-0.03,-0.30%) 佳通輪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000895 雙匯發展(61.00,0.00,0.00%) 美國高盛集團
600114 東睦股份(12.90,0.09,0.70%) 睦特殊金屬工業株式會
600167 聯美控股 香港聯美集團汕頭聯美投資
600695 大江股份(7.33,-0.07,-0.95%) 香港綠庭有限公司
600696 多倫股份(7.29,-0.15,-2.02%) 豪盛(香港)有限公司
000608 陽光股份(6.35,-0.01,-0.16%) 新加坡政府產業投資公司
000068 ST三星 三星康寧投資有限公司
000659 珠海中富(11.80,-0.28,-2.32%) 亞洲瓶業(香港)有限公司
000001 深發展 美國新橋亞洲分公司
代碼 名稱 參股或控股的外資企業
600819 耀皮玻璃(18.25,-0.51,-2.72%) 皮爾金頓國際控股公司BV
600870 ST廈華 台灣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000678 襄陽軸承(7.56,0.02,0.27%) 美國天勝控股——天勝軸承
000932 華菱鋼鐵(4.01,0.00,0.00%) 印度米塔爾鋼鐵集團
002162 斯米克(11.58,-0.05,-0.43%) 台灣上海斯米克工業集團
000935 四川雙馬 拉法基中國海外投資控股公司
002047 成霖股份(5.29,0.02,0.38%) 台灣成霖企業公司
000812 陝西金葉(7.19,-0.05,-0.69%) 香港萬裕文化產業有限公司
002032 蘇泊爾(23.17,0.06,0.26%) 法國家電SEB集團公司
600615 豐華股份 沿海地產投資(中國)有限公司
000869 張裕A(98.60,-0.20,-0.20%) 義大利意利瓦薩隆諾投資公司
600007 中國國貿(9.50,-0.01,-0.11%) 香格里拉(亞洲)有限公司
000541 佛山照明(14.16,-0.02,-0.14%) 德國歐司朗(OSRAM)
000005 世紀星源(3.86,0.00,0.00%) Arran Profits Ltd. (BVI)
⑤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子公司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下轄三家子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Pte Ltd)、GIC不動產投資有限公司(GIC Real Estate Pte Ltd)以及GIC特殊投資有限公司(GIC Special Investments Pte Ltd)。 顧名思義則是掌管GIC不動產投資的分支,經由直接或間接投資世界各地的不動產,該公司已逐漸成為GIC穩定長期投資報酬的重要貢獻者。

⑥ 寶鋼的最大股東是誰是國有嗎
寶鋼股份控股股東為「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而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當然屬於國有。
⑦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公司簡介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由於關繫到國家利益,公司的管理層、內部結構、管內理的資金、容在海外的運作以及業績等都諱莫如深。但為了應對越來越大的挑戰,同時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近年來才逐漸露出真面目。成立之初由李光耀親自擔任主席,吳慶瑞擔任副主席,但李光耀依然擔任公司董事長。現任總裁為李一添,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曾被邀請擔任GIC顧問。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投資,包含股票、固定收益證券以及貨幣基金、不動產以及其它特殊的投資項目,其目標是經由穩健的全球投資獲取長期優異的資產報酬,以打敗同產業指數為目標,當然由於這些資金是新加坡的國家資產,所以在投資時必須非常小心謹慎。

⑧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歷史
1971年,美國政府暫停美元轉換為黃金。新加坡那個時期的儲備大部分是英鎊和美元。財政部為轉移焦點,把投資組合改而包括黃金、德國馬克、日元及瑞士法郎。後來,日元在4個月內從360日元上揚至1971年8月時的308日元兌1美元。新加坡現有的貨幣多元化政策便是從這個經驗延用至今。
另一方面,在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時,投資者留意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會議,就像他們今天觀察紐約自動報價股市一樣。當時全球通貨膨脹,大大沖擊了債券和證券投資。幸好,那時候新加坡的儲備大部分是現金和短期債券。
政府投資公司1981年才成立,政府投資公司負責人員的專業背景,主要是通過80年代和90年代的通貨緊縮形成的。
華爾街在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狂瀉。紐約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隔夜暴跌500點至大約1700點。那時,市場充滿恐慌情緒,要拋售股票已經太遲了。因此,政府投資公司決定大舉進入政府債券市場,期待能找個安全避風港和改善流動率。該公司的債券部門人員在亞洲交易時間,趕緊「橫掃」所有可找到的5大工業國政府債券。股市持續受驚,直到美國聯邦儲備局向投資者保證,將為市場提供流動能力。一周後,塵埃落定時,政府投資公司在股票的虧損,大體上已被債券的收益所抵消。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的海灣戰爭,導致石油價格大漲至每桶40美元,而且軍事沖突將維持多久是個未知數。不過,政府投資公司決定把眼光放得更遠,因猜測美國聯邦儲備局將放緩貨幣政策而增持股票。等到炸彈落在巴格達時,股市已收復了所有的失地。 按投資的本質來看,如果在「下注」後,平均取得60%的回報是好事,當然條件為其餘的四成不能是大大削弱實力的損失。亞洲金融危機時,政府投資公司預料到泰銖的問題,但卻沒有料想到這種效應會蔓延到馬來西亞、印尼及韓國。公司的儲備能渡過亞洲金融危機,是因為投資在亞洲和新興經濟體的比例很小。該公司大部分的儲備是在發達市場,所以反而從亞洲金融危機中獲利。
步入新千年,一切變化更快、時機更難捕捉。如何在新經濟、新時代站穩陣腳,讓過去種的樹繼續繁茂生長,是該公司面臨的挑戰,也是國際基金經理的挑戰。

⑨ 新加坡政府是貴州茅台第九大股東嗎
今年,A股股民很難熬。眼睜睜看著港股走出牛市,而上證指數年初至今才漲不到8%。不版過,俗權話說得好: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在投資界就有那麼些「股神」創造著一個個造富的神話,而一些外國的主權投資基金或者中央銀行,它們同樣熱衷於投資A股,並在今年押中了大牛股。

根據貴州茅台中報數據,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持有貴州茅台456萬股的股份,占流通股比例為0.36%,並且是貴州茅台第九大流通股股東。
此外,在今年漲勢優異的青島海爾、宇通客車、上汽集團、雙匯發展等個股中,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均是重倉持有,其持有A股股票的總市值達到了62.1億元。
⑩ 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新政投」)於1981年5月成立,負責管理新加版坡政府大部分國外資產權,是新加坡最大的國際投資機構。 GIC Private Limited的前身是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