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救經濟,印度斥資100萬億搞基建,終將有何作用
印度這100萬億資金可以解決印度的道路交通堵塞問題,還有投資環境改善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印度現實的情況,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非常的根深蒂固。而且印度的土地都多數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這使得印度很多的老百姓並沒有土地。所以也使得很多的國際投資者來印度投資建廠變得非常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印度沒有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因為印度並沒有太多的廉價勞動力。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現實的問題,就是印度雖然出巨資來搞基礎建設,但是由於印度並沒有完成工業化,使得印度建造的一些質量並不是太好,所以如果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不好,這樣反而會給老百姓帶來非常大的危害。
Ⅱ 投資印度房產是否能獲利
30萬人民幣無需到印度投資,在國內選一間好的合法的期貨公司或者貴金屬交易代理操盤公司 基本一年收益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如果您想到印度發展,在國內玩兩年後你再到印度購買房地產或者開餐館等穩定性收益投資!
Ⅲ 印度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1.4萬億美元做基建,基建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基建所表示的就是基本建設,主要指的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為了發展生產全面進行的一個鞏固資產的擴大再生產。也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為增加固定資產進行的建築購置和安裝工作的總成,就比如說公路鐵路橋梁和各類工業以及民用建築等等這些方面。

所以對於印度在未來五年的規劃,做基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自己國家的經濟收益。其實對於印度來說,本身他們就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但是同樣也被稱之為戰斗民族,所以能夠做好這些基建設施,那麼對於今後他們國家的發展也會帶來很多的好處。
Ⅳ 為什麼印度不能像中國那樣更大投資基礎設施
印度之所以不能像中國那樣更大的投資基礎設施,就是因為印度對於基礎設施不能夠盡心的去投資,而且印度在領域的發展是不同的,印度還是多黨執政,他們不同的政黨擁有不同的目標,這就使得他們的分歧非常的大。

印度最近幾年已經加大基礎設施開發與建設,雖然過程比較的漫長,但就目前來說,也是在一點點的發展。
印度也加大了引進外商的投資,可以說印度現在已經在港口和機場,逐漸的增加了貿易進出口比例,這也使得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在基礎設施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Ⅳ 一直不明白,印度為什麼不大力發展一下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一直都想完善自己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是印度政府沒有中國政府那樣的執行效率,原因就是印度的「民主」,印度的征地是需要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協商的,地方政府協商完了還要去一個一個的土地所有人去談判,等談判好了一屆政府的任期都快過了,到下一屆政府又再研究一遍。印度政府的拖延症是有名的,軍事裝備上的瓊式坦克、LCA戰機、「維克拉瑪帝亞」號航母,都是幾十年的項目。
Ⅵ 為救經濟,印度斥資100萬億搞基建,終將有何作用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現在印度這邊的失業率是非常高的,所以政府為了解決這個窘境,在今年的9月份,投入了100萬億的盧比,大概是1.4萬億美元,這些資金主要是用於基礎建設的。印度政府主要就是想通過基礎建設來減少印度的失業率。

很多人可能在懷疑印度花了這么多的資金去搞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最後是否真的能夠起作用?其實搞基礎建設,最後肯定是能夠看到顯著成效的,花1.4萬億美元是搞基礎建設,不但能夠建設他們自己的國家,而且還能夠解決國內多餘的一些生產力,可謂是兩全其美的。
Ⅶ 印度宣布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1.35萬億美元,為何發展中國家都是基建狂魔
因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是因為沒有歷經工業革命的熱潮而導致與發達國家脫節,而要想趕上發達國家,那就必須把最基礎的做好,否則經濟發展不穩定,實現不了高速發展的目標。像印度,印度是個很會尋找自身缺點的一個國家,在獲得經濟獨立之後便開始發展人口。

而製造業的基礎就是這些基礎建設,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想去同發達國家較量,就必須穩扎穩打地基建。這個可以參考中國,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停止基建,甚至基建的很多方面讓發達國家望塵莫及,比如中國的懸浮列車、高鐵等。不像那些可以靠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的國家,發展中國家必須做好一切准備,為今後的經濟發展打好最牢固的基礎。
Ⅷ 為什麼印度基礎設施如此落後
原因復雜。簡單來說民族復雜、宗教眾多、私有制等影響了印度的基礎建設。在印度強拆是行不通的。
Ⅸ 印度政府計劃未來投資1.4萬億美元辦基建,這會對印度帶來什麼改變
印度此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增加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旅遊收入,對印度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印度是個比較貧窮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僅人多,而且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比較落後,所以此次印度政府計劃未來投資1.4萬億元辦基建,對於印度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基礎建設設施上來了,會給國家帶來非常大的好處,對外可以提高本國的旅遊收入,這對於拉動印度經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拉動旅遊收入。印度本來是一個風景十分優美的國家,然而因為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很多遊客提到印度就望而卻步,如果基礎設施上來了,旅遊收入會大大增加,不僅增加了印度的知名度,也增加了收入。
Ⅹ 談談印度成為下一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經濟中心的優勢,相比之下,印度有哪些因素值得中國借鑒.
1.優勢:印度的發展模式重消費而非投資、重內需而非出口、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使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不景氣沖擊的抵抗力較強,表現出比較強的韌勁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長周期性。
印度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比較好。例如,印度國內的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資大約只有中國的10%,印度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比中國落後大約10至15年, 但印度卻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一)軟體業方面。印度的軟體業迅猛發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巨大的軟體人才庫,有大量的專業人才。產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務和後勤工作將會僱傭400萬從業人員,成為年出口額達到570億美元的行業,佔印度GDP總額的7%。相比之下,中國的軟體業發展的起步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機構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三)企業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資本在運作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四)人才和教育國際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國際交流多於中國。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印度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印度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體系方面。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場經濟是法制化的經濟,沒有完善的法制,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無法實現的。
二、印度模式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中印兩國雖面臨很多相同的問題和挑戰,各自所採取的應對方式卻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正是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這種「似與不似」的關系構成了它們之間相互比較、相互借鑒的基礎。目前印度的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但從它的發展模式中我們仍可以發現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1、大力發展服務業,變過度工業化為適度工業化
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優良的基礎設施以及地方政府競爭性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來自世界的大量的製造資本,成為了世界的製造工廠。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被發達國家禁止的、或者是設置了較高門檻的污染產業轉移到了中國。中國的生態環境因此遭到破壞。現在不僅僅是過高的製造業比例,還包括被污染的空氣、水源和土地,都顯示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呈現過度工業化的特徵。暫且不管印度以服務業帶動的經濟增長是不是欠工業化的結果,只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近年較快的增長速度、以及吸收的就業人數,不能不肯定印度服務業確實發展得非常成功,特別是它的軟體產業及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外包業,在世界范圍內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和總結印度在一些服務業領域的成功經驗,對於軟化我國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例如,印度軟體業的快速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全力扶持。在軟體產業新引入印度之際,政府通過國家投資或者強制進入印度市場的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進行合資,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計算機工業體系。而當產業的發展需要規模,國際市場又正在迅速發展之際,印度政府又以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軟體企業的出口。此外,通過立法加大了對軟體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更多的來自跨國公司的信息技術外包項目流入印度創造條件。印度通訊服務業的發展迅速則與政府開放國內市場有關。私人資本流入原來由國有資本壟斷的電訊業,競爭促使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現在印度一些主要電訊服務項目的價格,包括國際話費、英特網接入費用等,都低於中國。這位印度普及和推廣信息技術創造了條件。
2、調整外資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流向,為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競爭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年印度也越來越重視外資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雖然兩國政府都對FDI提供稅收優惠,但印度的稅收優惠分類更細、限制更嚴(包括特定的領域與特定的時限),往往強調的是投資的流向,而不是來源,因而對相同領域內的內資、外資少有區別對待。一直以來印度的外資企業都與印度本土的企業負擔著相同的公司所得稅率,有時甚至還要高一些。但在中國,FDI承受的實際稅率大約只有國內企業稅率的一半,而且由於地方政府把引進外資作為一個政治目標來對待,對外資的產業流向不加選擇,使得外國資本與民族資本發生直接競爭,並可以利用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擠垮民族資本。這顯然與引進外資的本意相違。因此,我們在一定程度可以借鑒印度引導外資流向先進技術及優先發展行業的具體政策。
3、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微觀環境
企業所處的微觀環境包括很多內容,而對印度來說,它的相對穩健的金融體系、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都值得中國借鑒。佔有商業銀行總資產四分之三的印度國有銀行,呆帳率只有5%,而1992年以後陸續建立的私人銀行,它們的呆帳率還要更低一些。隨著政府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開放國內的銀行業,競爭促使印度銀行的運營成本不斷下降、資產回報率逐步上升。印度的證券市場歷史悠久,在包括股票發行、交易制度、市場風險管理、信息披露機制、清算制度等幾乎所有領域,很長時間以來都一直保持與國際標准接軌。這也是印度能夠吸引大量機構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印度的第一部專利法是在1970年出台的,從那時起印度就初步建立起了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以後的三十年隨著知識產權概念的不斷擴大,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在不斷完善。印度軟體產業之所以發展迅速以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將研發中心轉至印度都與此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