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實體經濟下滑嚴重,根本原因是什麼
勞動法導致與周邊國家比較用工成本過高,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貿易戰導致已經弱化的出口更加雪上加霜。
上游產業原材料壟斷拉抬物價飛漲。
快速發展的房地產業吸收了大部分投資。
科技創新太少,核心技術太少而山寨已經遇到天花板,科技改變生活、社會進步。
三駕馬車的投資短時間難見成效,消費整體在下滑,出口量更大利潤更少。
改革進入深水區力不從心。
資金人才外流嚴重。
中小民營企業沒爹沒媽,高層已經看到此問題發話了,效果拭目以待。
很多刺激經濟招數不敢放開,擔心一放就亂,如房地產。
個人建議
1.放開東南亞非洲等等低收入國家勞工進入中國務工。
2.活下去比面子重要,更何況我們需要韜光養晦,貿易中尊重遊戲規則才能呆在朋友圈。
3.讓上游產業市場化而不是行政化
4.房地產吸收的大部分資金對中國的基礎建設、居住環境改變是天翻地覆的,並非一無是處,市場的讓給市場,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
5.創新絕大部分來自私企民企,國企扮演的是皇帝女不愁嫁。縱觀歷史橫看全球,民企創新力是最強大的,政策大力扶持民企必將推升中國科技、經濟成為超級強國。
6.降稅 降稅 降稅。政府閑散人員太多太多。
7.改革這個不能妄議
8.給資金出路,股市、房市、宅基地。
9.民企領導已經發話了,行動中
10.還是降稅 降稅 降稅。汽車、房產等大件消費不是限制而是應該鼓勵,該放手時就放手。
B. 怎樣扭轉中國經濟下滑的局面
經濟增速放緩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已經非常大了,我們國家的人工成本也已經不便宜了,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已經沒有過去那種人口福利了,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種粗放的發展方式了。我們國家現在的調結構,經濟轉型的目標也是將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所以如果從增速的角度上看,經濟增速下滑是一種趨勢,無法改變的。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確實在加大,投資和消費的增速放緩,外貿承壓等等。但是從最近公布的數據和市場情況來看,隨著地方債發行提前,寬松的貨幣政策,減稅等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和落地,經濟下行的壓力會有所減緩的。
C. 2020年中國對澳投資斷崖式下降,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2月28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研究顯示,2020年中國對澳直接投資下降61%至7.83億美元,創6年來新低。

1、近年來澳方多次濫用“國家安全”理由否決中國企業赴澳投資項目,動輒對兩國各領域正常的交流合作無端設限,嚴重影響中國企業赴澳投資的信心。
2、這種將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做法與澳方一貫標榜的市場規則和自由競爭原則相悖,對澳方自身利益及聲譽也造成損害。
外交部稱:澳政府應採取措施,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投資者提供公平、開放和非歧視的投資環境,為中澳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創造便利條件。
D. 造成中國經濟增速快速下滑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作為一個轉型經濟和發展中經濟,並不否認其體制機制必然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但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從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增長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於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中國從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連續十八個季度的增長減速,這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第一次碰到的情形,持續長達四年多的增長減速是不曾有過的。
在這種狀況下,大家對中國發展的前景有很多憂慮。
尤其在國外有一派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減速是由於中國經濟體制內部的結構性原因造成的,那些內因要解決起來相當不容易,因為涉及到結構性改革,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很難推行。
按照這種判斷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繼續下滑,導致的結果可能會使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積累下來的矛盾總爆發,從而認為中國經濟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

(4)中國企業投資下滑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
一是加強日常維系,實現上下貫通,重塑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方式。通過新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打通社會主義核價值體系通向社會大眾的傳播渠道,形成日常維系的溝通模式。
二是運用情感表達,實現情感共鳴,發揮新媒體的情感傳遞功能。新媒體形態多樣,進一步細分各種新媒體特點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長分析,微博擅長表達情感。
三是促進理智溝通,實現矛盾化解,展現新媒體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需要情感表達,還需要理智溝通。
四是強化深度培育,實現輿論引導,發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有偏於理性認識和深度培育的內容,使用新聞網站進行主題宣傳效果較好。
E. 外交部回應中國對澳投資斷崖式下跌,原因是什麼
根據記錄,中國對澳洲的投資僅為20筆,遠遠不如2016年的111筆(160億澳元)。其中,86%的投資來自中國企業在澳洲設立的子公司,而不是直接來自外資企業。澳洲所獲中國投資突然驟減,意味著中國投資者已經把該國視為一個投資困難地。近年來,由於澳洲屢屢加強對外資投資的審查,中國投資者也在慢慢遠離該國,退出了多個在澳投資項目。蒙牛發布公告稱終止收購澳洲乳企雄獅,澳洲因此損失6億澳元投資。
此外,澳洲失去的不僅僅是中國資金的青睞,其他國家資本對澳投資興趣似乎也越來越小。聯合國報告稱,2020年該國的外國投資總額大跌46%。如果澳洲還不作出補救措施,中國乃至其他外資也將逐漸遠離該國,澳洲經濟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作為參考,2020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貨物出口價值為1480億澳元,也就是說,澳大利亞對華出口價值743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很大可能將遭到這14國的“瓜分”。除了中澳貿易大降溫之外,在澳大利亞加大對中資審查力度的背景下,中國投資者對澳投資也是“興趣寥寥”。
據英媒報道,2020年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額同比下降61%至10億澳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和2016年165億澳元的峰值直接削減了155億澳元(約合777億元人民幣)。拉動經濟的“兩條腿”都瘸了,澳大利亞的好日子也不長了。
F. 2017年中國對外投資同比下降了多少
1月16日,商抄務部合作司負責人介紹了2017年全年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有關情況。該負責人介紹,2017年全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236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200.8億美元,同比下降29.4%,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切實有效遏制。

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創新對外投資方式,提高對外投資質量和效益,落實對外投資備案報告制度,不斷創新監管模式,推動我國從對外投資大國向對外投資強國邁進,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產業發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G. 中國經濟為何5年持續下滑
要從全球變革的角度來分析中國經濟的此輪下行,國際環境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問題不可忽視。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內部動力主要在擴大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
林毅夫認為,世界經濟整體下行是導致這輪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
他列舉了金磚國家、東南亞國家、發達國家三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如中國2010年時GDP增長速度是10.6%,2015年時下降至6.9%。但巴西在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7.5%,2015年增長速度是-3.8%。俄羅斯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4.5%,2015年增長速度-3.7%。東南亞地區中,新加坡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15.2%,2015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2%。中國台灣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10.8%,2015年的增長速度只有0.7%。韓國2010年的增長速度6.5%,2015年的增長速度是2.6%。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經濟表現似乎比較好,但2015年的時候他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只有2.4%。
林毅夫強調,「這些是所謂高收入高表現經濟體,我們一般講的內部存在的這些體制機制問題他們都沒有,但表現完全一樣,並且比我們還增。分析下來肯定是共同的外部性的因素,共同的周期性因素。」
林毅夫表示,世界經濟的整體疲軟影響了中國的出口。「從1979年到2014年,我們的出口增長每年是達到16.4%,2015年的時候我們的出口不僅沒增長,而且還下滑了2.8%。今年上半年我們的出口增長下滑了7.7%。這種狀況下當然影響到我們的經濟增長。」
林毅夫總結,中國經濟連續6年持續下滑,今年經濟從6.9%降到6.7%,有相當大的因素是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復甦時,林毅夫強調要考察世界整體經濟是否復甦以及中國國內經濟內部的增長動力。「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總體來講外部環境會相當不好。」林毅夫說。
林毅夫認為國內增長動力在於擴大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以及投資需求。「有了投資增長率就會創造就業,就業就會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就業好的狀況,家庭收入的增長也會比較快,有了比較快的收入增長就支撐消費增長會比較好。那麼投資跟消費都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我相信我們可以達到『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長。」
以下為林毅夫演講全文:
老師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夠作為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一員,參加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國家發展論壇,那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全球變革時代下的中國。作為經濟學家,我想跟各位談的是全球變革時代下的中國經濟發展。
談中國經濟發展,那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海外,大家最關心的一個題目是我們能不能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在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平均增長6.5%以上。那6.5%以上的增長對中國來講非常重要,這是關繫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國內生產總值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我們的城鄉居民收入到2020年的時候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那對世界來講也非常重要,因為從2008年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後,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那現在全球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中國是不是還可以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6.5%這個指標非常關心的原因。
那麼從2016年到2020年每年增長6.5%,跟我們改革開放以後,從1979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增長9.7%來比,已經向下調整了30%。那照理說這個調整的幅度也不小,應該餘地還是比較大,實現起來照理說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可是大家為什麼心裡還沒底。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經濟從2010年以後,每年逐年下滑。大家知道2015年的增長速度是6.9%,這是從1990年以來最低的增長速度。而且這也是從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次連續六年經濟增長速度下滑,過去講說平均每年9.7%的增長,當然每年之間都有波動,但是一般說經濟下滑兩年,最多三年,經濟增長就會回升。那麼從2010年到2015年已經連續下滑了六年,大家知道今年2016年前三季度的增長速度是6.7%,比6.9%又下滑了0.2個百分點。2016年現在看來增長的速度也就是在6.7%,還是繼續下滑。
H. 中國經濟出現下滑,對普通人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I. 中國經濟下滑壓力究竟有多大
1、資金成本高企:根子是企業風險抬升,但短期措施是降息,利多債券。
2、產業轉移東南亞:長期會有新平衡,但短期趨勢明顯,RMB有壓力,但也不盡然。
3、供給收縮:既有僵屍企業,也有出清企業,看好民營成分大、市場程度高的行業。
4、企業轉型:傳統行業的精品企業,局部景氣的行業,均有投資機會。
下滑嚴重的三個特徵:出口銳減、消費弱化、投資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