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島海岸線的詳細資料誰有啊
海岸線北起丁字灣南阡鄉金口村東小河口(北緯36°36′17〃,東經120°46′03〃),南至膠南紅石崖鎮的張戈庄村。海岸線長730.64公里,海岸基本分為基岩岬角岸、穩定岸、淤積增長岸等3種基本類型。其中,軟質342.55公里,佔91.3%;硬質32.80公里,佔8.7%。沿海灘塗面積375.35平方公里。現有海島69個,總面積為21.1平方公里,岸線總長132公里。這些海島絕大多數距離大陸不超過20公里,最遠的千里岩島,距陸地約64公里。在這69個海島中,只有10個海島有固定居民。海島的自然景觀特色顯著,首先是海島地貌豐富多彩,靈山島有大小山峰56個,群峰高聳,陡峭難攀。其歪頭頂海拔513.6米,為中國第三高島。海島植被豐富而有特色,長門岩、大管島等自然繁衍的耐冬、紅楠等常綠闊葉植物,有些植株樹齡已達數百年。
青島市海岸線長且多曲折,島嶼環繞,山嶺岸角之間構成形態多異、特點不同的多處海灣。較大的有35個,總面積1369.53平方公里。多為泥沙、岩礁底質,灘岸居多。自然資源豐富,停泊避風條件好。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海底地貌。是青島海珍品和水產養殖的基地。
作為2008年奧運工程,青島市政府將前海岸線規劃建設列為2002年的12件大事之一。青島市政府於2002年開始分段建設濱海步行道。按照規劃,濱海步行道西起團島環路,東至石老人公園沿海步行道,全長約36.9公里。工程總投資約3.8億元。
沿著濱海步行道途徑多處旅遊景點,如八大峽公園、海軍博物館、魯迅公園、第二海水浴場、東海路南側、澳門路、奧運比賽基地、石老人海水浴場等。
濱海步行道工程根據所在城市的區位大致可分為三期:
一期工程自第一海水浴場東端起,經由匯泉灣、太平角、第二和第三海水浴場區段至東海路的海濤園止,新建和改造步行道長約6公里,於2002年11月18日貫通。一期工程分兩個景觀區,八個區段,風格統一為航海主題,功能上又各有不同。
二期工程全長約9.5公里,總體分為東西兩部分。其中西部分包括3個區段:團島至八大峽廣場區段、八大峽廣場至棧橋公園區段、棧橋公園至魯迅公園區段。東部分包含4個區段:北海船廠東側規劃路至靶場新建段、靶場至銀都花園濱海甬路段、銀海大世界院內旅遊碼頭新建段、漁輪修造廠院內旅遊碼頭新建段。一、二期工程完工後,整個濱海步行道的雛形已經凸現,全部建成後,步行道將完整地勾勒出青島。前海海岸壯麗的海濱風光,使這一區域成為國內絕無僅有、魅力獨具的生態景觀步行帶。
濱海步行道是青島前海岸線陸上旅遊的主要線路。總體功能以休閑、健身、觀光和療養為主。以濱海步行道為主線,根據沿途各段岸線的景觀特點的不同,可分為七大景觀區。由西向東依次為:團島灣景觀區、 青島灣景觀區、匯泉灣景區、太平灣景區、浮山灣景區、老龍灣景區、石老人旅遊度假景觀區。
規劃師綜合考慮了景觀和功能的設置,充分依託現有的自然景觀,保留原有的沙灘、礁石,盡可能地減少人工雕琢的痕跡,做到新建設施與保護自然環境相結合,突出海濱風貌。走在步行道上,使人感到段段有特色,處處有變化,增加了遊人的觀賞興趣和觀賞慾望,很好地使新建工程與自然融為一體。
[匯泉灣景觀區→木棧道→匯泉角→東海國際大廈區段]
我們現在來到匯泉灣景觀區,該段以海水浴場及海上娛樂為主要特色。通過步行道可游覽的景點有:魯迅公園、第一海水浴場、航海俱樂部等;可觀看的景觀有匯泉廣場、匯泉角、小魚山、觀象山、太平山遠景。本區段形象功能定位為健身、休閑線性區域,景觀主題是歡樂的海洋。
大家可以看到該區段為木棧道,採用了懸挑結構,既不設立柱,也不砌擋牆。該處新建木棧道主體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道長210米、寬4米,路面首次選用芬蘭露茜戶外防腐木(濱海步行道所選木材皆經過防腐爛、防白蟻、防真菌等處理),步道外邊緣是一米多高的木質護欄。其在步行道上的運用,開創了島城室外"木棧道"的先河。第一海水浴場的最東端,是一段約200米長、5~6米寬的嶗山花崗岩石步行道,它採用標準的剁斧石鋪成,厚重大方,既能讓遊客在其上流連駐足,又能起到防波堤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匯泉角岸線的匯泉角步行環線是一個景觀閉合區,環路長度1590米,地面鋪裝採用天然石材,突出自然風格。沿步行道可游覽的景點有匯泉角公園、炮台遺址等。
東海國際大廈區段主體功能為休閑觀光。北側入口處鋪裝材料選用頁岩板,與山海關路人行道一致,以體現步行道的延續性。該段背依綠樹面向碧海,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與周圍碧草藍海的和諧。
[太平灣景觀區→太平角景觀→第二海水浴場區段→花石樓區段→花石樓至太平角一路區段→太平角一路至海水養殖研究所區段→海水養殖研究所至水產實業總公司區段→第三海水浴場至海濤園區段]
太平灣景區為純步行道,鋪裝材料採用體現自然宜人特色的木材、天然石材等。以青島特色風貌及海岸野趣旅遊為主要特色。在該步行道上可游覽的景點自西向東主要有:第二海水浴場、濱海野趣探索區等;可觀賞的主要景觀有:八大關、太平角歷史風貌區及匯泉角、太平角、太平山、大小公島遠景等。景觀主題是異域風情。
太平角景觀節點的礁石岸線獨具特色,為突出該段的自然風格,步行道地面採用天然石材鋪裝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閉合區,可游覽的景點有太平角公園和礁石岸線。景觀以自然景觀和軍事景觀為主,景觀主題是太平烽火。
第二海水浴場區段主體功能為休閑運動。鋪裝材料選用荷蘭磚(俗稱紅色耐火磚),與金色的沙灘相映成趣,充滿了浪漫色彩。該段路寬4米、長500多米,是一期工程中較寬的一段,遊人徜徉其間,遠眺大海,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受。
花石樓區段的形象定位為:凸顯自然生態為主體的山海自然景觀,為遊人提供優良的旅遊休閑區域。該區段主體風格以花石樓建築為中心,營造出一種與人文景觀相協調的氛圍。紅色耐火磚、青色大理石板和木頭鋪就的濱海道風情萬種,變化有序,給人以浪漫色彩。結合該區段的景觀特點,建成了環海、觀海、親海等不同自然景觀區域。兩處觀光小廣場使遊人有足夠的觀光場地和空間。為方便遊人,步行道廣場周邊、路上設置了木座椅、路燈、果皮箱等設施,供遊人休憩。
花石樓至太平角一路區段採用仿木混凝土柱架空,上鋪木板,形成架空木棧道。小木橋使大海邊增添了一道別致的風韻,遊人或漫步橋面,或手扶欄桿,欣賞無邊無際的大海。而當人們沿著第二段小木橋再向前走時,面前出現的一段木棧道則讓人體會到了曲徑通幽的意境。
太平角一路至海水養殖研究所區段是利用太平角一路以及東側礁石與沙灘的高差,為一架空木棧道。
海水養殖研究所至水產實業總公司區段主體功能為休閑餐飲。步行道寬度為4米,長度為500米。
第三海水浴場至海濤園區段長約290米,結合地形特點步行道設計成為自由的曲線形,建設了以櫻花紅機刨板和鵝卵石為材料的石質路面,使道路、綠地、沙灘、大海、藍天有機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寧靜、和諧的自然環境。
其它景觀區正在建設之中,現將其規劃設計方案告訴大家:
[團島灣景觀區]
包括團島段和團島灣景區段兩部分,以汽船航運的參觀瀏覽為主要特色。團島段的主要景點是燈塔和霧笛,南段可遠觀黃島、薛家島遠景和航運景色,東段可近觀青島老市區、傳統歷史街區風貌。景觀主題是天塹通途。
團島灣景區規劃把西陵峽路改為步行系統,在步行道上可游覽中苑海上廣場、天馬游釣娛樂中心、八大峽公園等景點,可觀賞中山路及周邊城市風貌、觀象山、信號山公園等遠景。此段的功能形象定位為以中苑海上廣場為核心的線形休閑區,景觀主題是舊城新貌。
[青島灣景觀區]
以青島城市特色觀瞻為主要特色。在濱海步行路上可游覽海上皇宮、第六海水浴場、棧橋公園、水晶宮海底世界、小青島公園、海軍博物館等景點;可觀賞青島灣風貌、匯泉灣風貌、青島老市區、傳統歷史街區風貌以及黃島、薛家島、信號山、太平山遠景等。此區域景觀互借,以棧橋、小青島公園、海上皇宮為核心,形成多功能旅遊觀光閉合區。景觀主題為城市的回憶。
[浮山灣景觀區]
以青島新區風貌及奧運帆船比賽為主要特色。范圍由太平角六路、東海路,澳門路、奧運比賽基地沿海步行路、燕兒島至麥島構成沿海步行路,該景觀區為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主要賽區,景觀以新城市景觀、奧運場館為主,這段步行道上可游覽的景點有:第三海水浴場、東海路風光帶、奧運帆船比賽基地、浮山灣風貌、東部新區風貌以及小麥島、太平角、太平山、浮山、大小公島遠景等旅遊內容。此段的功能形象定位為體育健身、旅遊觀光的線形延伸式區域。景觀主題是世紀凱歌,揚帆奧運。
[老龍灣景觀區]
以特色生活區參觀旅遊為主要特色。在老龍灣濱海步行道上可游覽的景點主要有:燕島秋潮、靶場、銀都花園、銀海大世界、遊船俱樂部海上漁村等景點。可觀賞的景觀主要有小麥島、浮山、大小公島等遠景。該區段以自然景觀為主,形成線形延伸式景觀區域。在小麥島濱海步行道上可以游覽海洋科研基地。景觀主題:漁家風情,海洋學堂。
[石老人旅遊度假景觀區]
以旅遊度假為主要特色。沿線可游覽的景觀由西向東主要有:海洋公園、名人雕塑園、石老人浴場、石老人公園。可觀賞的景觀主要有:石老人、浮山公園、午山、赤島、大小公島遠景以及石老人旅遊度假區風貌等。景觀以自然景觀為主,景觀主題是陽光海岸,古老傳說。
走完濱海步行道全程,大約要花費一天的時間,在建設中充分考慮了自行車的通行要求。此外,還規劃了觀光車旅遊線路和海上旅遊線路,這些都將在今後的幾年中逐步實施。
觀光巴士線路自西向東分別為瞿塘峽路、太平路、萊陽路、南海路、匯泉路、山海關路、黃海路、太平角一路、太平角六路、東海路、海口路、香港東路,全程24.76公里。
海上旅遊線路是一條以景觀節點為基礎,以景觀區觀賞為特色的景觀旅遊線路。海上線路自團島至石老人段共規劃了8個碼頭,分別是團島碼頭、八大峽公園碼頭、海軍博物館碼頭、匯泉角碼頭、太平角碼頭、浮山灣碼頭、船艇俱樂部碼頭和石老人碼頭。
Ⅱ 青島市市北海岸路30號街道辦事處電話號碼是
屬於興隆路街道辦事處83749924
Ⅲ 北海岸一品閣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青島
樓盤名稱:青島北海岸一品閣
別名:鎮江路22號地塊|
公交線路:位於鎮江路,周邊有鎮江路公交站牌,301、319路等十餘條公交線路可以途經該區域。
其他交通方式:位於鎮江路,周邊有鎮江路公交站牌,301、319路等十餘條公交線路可以途經該區域。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9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0%,共0棟樓,停車位50個車位,地上地下都有
周邊配套:超市:家樂福購物超市
學校:鎮江路小學
金融機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
小區內部有部分商業配套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Ⅳ 青島北海岸管道閥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山東省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黃志恆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在營登記機關:青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北區分局注冊地址:青島市四方區嘉定路28-1號1層1戶
法定代表人:黃志恆
成立時間:2010-06-27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2052300279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青島市四方區嘉定路28-1號1層1戶
Ⅳ 青島有哪些熱電集團有限公司
青島熱電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南京路262號
青島恆源熱電有限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
青島萬和熱電有限公司 - 詳情»地址: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李滄區上苑路2號
青島後海熱電有限公司 - 詳情»地址:滄興路8號附近
青島熱電集團有限公司 - 詳情»地址:南京路262
金海熱電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青島金浪熱電有限公司 - 詳情»地址: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
青島市恆光熱電有限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市
泰能集團熱電公司地址:鎮平一路2號
金谷熱電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
青島熱電集團第二熱力公司地址:敦化路536號
新源熱電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
青島熱電集團有限公司金運熱電分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
明月熱電公司地址:泰山路28
易通熱電公司地址:長城路
青島熱電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熱力公司 - 詳情»地址:奉化路4
青島熱電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熱力公司 - 詳情»地址:觀象一路2號
開源集團北海岸熱電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熱電集團金萊熱電公司 - 詳情»地址:文化西路38
青島開發區熱電燃氣總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
青島熱電金源熱電分公司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
Ⅵ 青島擁灣發展,環灣保護新建議
2008年9月2日,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概念規劃出台。該規劃以「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為主軸,通過借鑒日本東京灣、美國舊金山灣等地區發展的經驗教訓,並對國際上環灣區域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進行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市實施「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規劃目標。該研究涉及膠州灣的歷史與未來、環灣保護、功能發展定位、環灣交通、景觀規劃、戰略意義、工作建議等七個方面,規劃研究范圍包括市南西部地區、老港區、四方李滄西部、紅島、膠州少海新城、黃島東部等區域,總面積約為500多平方公里。
「環灣保護」是以膠州灣生態保護為核心,積極提升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膠州灣區域各城市組團間的聯系協作,科學引導城市空間拓展,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與城市空間一體化發展,將環膠州灣區域規劃建設成以軸向發展、圈層放射、生態相間為空間結構的國際化、生態型、花園式的環灣城市組群。
產業布局規劃是該研究的重要內容。確立了環膠州灣產業整體格局,目標是致力實現城市產業布局的疏解、優化和提升,著力改善民生。環膠州灣產業整體格局為:東海岸是以金融、信息、商務商貿、旅遊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地;北海岸是國際一流的生態型科技新城,以面向未來的新型高科技產業為主,是青島以及半島都市圈的高端產業聚集區;西海岸是港口、製造業新城,主要依託港口進行相關產業功能拓展,強化青島港在環渤海以及東亞經濟圈的樞紐港地位,促進產業集群的集聚與輻射。同時,規劃確定了近期重點研究的四個區域,即:大港碼頭及周邊區域、滄口機場搬遷後用地、紅島新城區、膠州市膠州灣新產業基地。
交通在整個「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中居於重要地位,將建立「通、聯、融」的環灣交通格局。環灣交通主要基於道路網、軌道網和重要交通樞紐,實現環灣快速、大容量、便捷的交通聯系。所謂「通、聯、融」環灣交通格局,其中「通」即快速、大容量通行要求;「連」即組團間、重要的節點上的便捷聯系;「融」即與用地和環境景觀的融合。
環境景觀規劃方面涵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內容,對自然岸線、生態濕地、河流岬角以及城市輪廓線、建築群體風貌、重要景觀節點、跨海大橋等重要設計要素進行了概念規劃,特別提出了北部生態新城的規劃指導方向,充分體現了嶄新的城市景觀設計理念。
「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確定未來青島城市發展路徑為重心的城市發展戰略,"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提出,既是對青島城市空間戰略布局的一次重新審視,更是對未來青島城市發展模式的一種升華;既是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上,對膠州灣潛在資源和城市資源的再挖掘,更是在"又好又快"主題下,對城市發展內涵的一種戰略重塑;這既是一項宏大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更是一項著力改善民生的"老百姓工程"。
在經歷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傳統的發展空間已經飽和,城市有強烈的擴張沖動;區域間競爭愈演愈烈,必須著眼於區域發展完成對城市的重新定位;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風起雲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挑戰,紛繁復雜;機遇,稍縱即逝;發展,面臨突破。
"環灣"、"擁灣"是這一城市發展戰略的關鍵詞。它恰切地點明了這座城市在空間布局上對城市內在肌理和未來走向的深刻理解--充分依託膠州灣,構建海灣型城市。這樣的空間布局是青島城市空間拓展的現實需要。
現在的青島,處在又一個發展臨界點上,城市空間急需拓展。從產業發展來看,目前沿膠州灣東西兩岸既有空間的產業布局已經完成,而且在國家嚴格土地供應政策的剛性約束之下,市區每年不足兩萬畝的土地供應指標,使得城市建設用地與經濟增長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缺地"成為了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瓶頸。局限現有空間,已經很難有騰挪的餘地。
而人口增長對城市空間的壓力也不容小視。在充分考慮到時間增長、經濟增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後,權威機構預計2010年青島市域常住人口將達940萬,到2020年將達到1200萬。這意味著主城區人口將達到500-550萬。而按照城市規劃的一般規律,這需要將近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來承載。青島急需新拓展空間,但是在哪裡布局?沿膠州灣北上的"環灣"視野和"擁灣"抉擇,是解決青島城市空間壓力的最好途徑。
城市是有歷史的。回溯青島百多年的發展軌跡,人們能夠發現一個鮮明的規劃發展足跡,這其中,膠州灣一直以來就是這座城市發展的重要著眼點。1891年建置,這座城市在膠州灣東岸布局。先後經過德佔期規劃、日佔期規劃、國民政府時期規劃和新中國成立後的多輪規劃,至20世紀80年代,青島形成了沿膠州灣東岸集中發展,以自然河道劃分為南、中、北組團的帶狀城市格局。然而,真正讓青島城市空間開始發生規模性嬗變,還應追溯到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1993年,青島行政中心東遷,進一步擴大了東岸城區的發展空間,加速了城市發展,積累了城市擴張的"勢能"。從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的文本看,在發展膠州灣東岸的同時,北部的紅島、西岸的黃島,乃至整個環灣區域,一直作為遠期發展區域被一再提及。
時光演進到1995年,這座城市的空間布局終於跨越了煙波浩淼的膠州灣,在膠州灣西岸鋪陳開來。在那一年的青島總規編制中,青島提出了以東岸為主城,西岸為輔城,環膠州灣沿線發展組團的"兩點一環"的城市總體布局結構。這一設想在1999年國務院批復1995版總規時被充分肯定。"兩點一環"的空間布局,使青島突破了沿膠州灣東岸集中發展束縛,邁出了環灣布局的第一步。然而,盡管膠州灣屢次進入規劃的視野,但其環灣保護與發展的形態仍然沒有完成。在完成了城市空間的"東擴"、"西進"之後,"北上"環膠州灣發展就成為了拓展城市新空間的必然選擇,整合挖掘環灣資源、讓膠州灣進一步"活起來"、"動起來",優勢發揮出來成為城市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需求。因為只有這樣的空間布局、這樣的資源觀和資源發掘模式,才能有機地承接和延續這座城市歷史發展的足印,才能最有力的藉助膠州灣東西兩岸多年積累的發展"勢能",做到順勢而為,使空間布局得到現實的強大支撐。2007年11月16日,在中共青島市委十屆二次會議上。"環灣保護、擁灣發展"被正式作為未來青島發展的關鍵戰略而提出,並提出了"依託主城、擁灣發展、組團布局、軸向輻射"的城市發展戰略,構築"一主三輔多組團"的現代化城市框架,打造環膠州灣地區核心圈層,在全省"一體兩翼"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是對青島這座城市發展理念的突破,發展戰略的突破,發展模式的突破。
所以稱其為"突破"的意義在於:這一戰略著眼於青島區域競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著眼於其"龍頭城市"作用的進一步發揮,突出青島發展優勢、發揮主導輻射作用,依託膠州灣勾勒出的"三個圈層,三條軸線"發展模式,提升青島戰略資源優勢這一目標。
"三個圈層"即以膠州灣為依託,以主城區和黃島區、嶗山區、膠州灣北岸三個輔城為支撐,把環膠州灣地區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層;以即墨、膠州、膠南為內圈層;以萊西、平度及臨近的海陽、萊陽、高密、諸城為外圈層。"三條軸線"即依託濟青高速、膠濟鐵路,形成中心城區--膠州--平度--濟南發展軸,重點發展膠州市、平度市,並與半島城市群的濰坊、淄博、濟南相協調。依託藍煙鐵路、青威高速、煙青一級公路,形成中心城區--即墨--萊西--煙威發展軸,重點發展即墨市、萊西市,並與半島城市群的煙台、威海市相協調。依託同三高速、204國道,形成中心城區--膠南--日照發展軸,重點發展膠南市,並與半島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協調。
這一發展模式的選擇,跳出了青島城區狹小的市域范圍,從整個青島區域、山東半島,乃至更為闊大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視角審視、規劃青島的未來。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競爭正更加激烈,在區域競爭中扮演怎樣角色,承擔怎樣的使命將直接決定城市的未來。那麼,青島在區域競爭中處在什麼位置?也許我們只有回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歷程才能給這座城市確立相對清晰的坐標。
有專家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劃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命名為"珠三角時代"。它是以南方和沿海城市為代表的一批城市的發展。這個階段,成就了特區的輝煌,更奠定了"珠三角"今日的鼎盛。第二個階段是"長三角時代"。以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標志,迎來了我國經濟增長的重心北移"長三角",而蘇州則成為這個時期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當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正處的第三個階段,環渤海地區快速崛起。
從前兩輪區域經濟發展的熱潮可看出,只有那些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城市,才能獲得快速發展的機會。如果說廣深、上海的壯大還得益於自身固有超強實力外,東莞、蘇州、寧波等人們以往印象中的二、三線城市的崛起無疑是最好的證明。
身處環渤海經濟區的青島同樣也面臨這樣的歷史性機遇。但是環渤海經濟區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比又有自身的特點。這個覆蓋了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等7個省區市的經濟區域,並沒有絕對的龍頭城市,許多城市都有著同等的發展機會,因而競爭更激烈。正因為如此,山東省委、省政府確立了"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全力推動山東半島在環渤海區域強勢崛起。青島更被確立為半島龍頭,放置在了半島經濟一體化的前沿地帶。"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是青島深度融入半島發展的重大戰略,這一戰略與全省"一體兩翼"戰略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實現了有機的對接,是貫徹落實全省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通過迅速提升青島發展潛力、進一步發揮青島"龍頭帶動"作用的關鍵戰略。依靠"三個圈層,三條軸線",青島將搭建起一個更為闊大的平台,以實現半島地區經濟協作、錯位競合、互補配套、統籌發展。同時,也為自身發展水平躍升鋪設了寬闊的"跑道"。
"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將為這座城市發展帶來全新的增長極。將有力地地推動青島產業布局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城市空間布局的調整和產業的調整升級總是互為表裡。一方面,布局的調整為產業能量的釋放提供了寶貴空間,另一方面,全新的空間布局也內在地為相應的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從產業發展模式的層面上來看,在"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新的空間戰略布局下,青島的產業發展與升級將獲得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
實際上,"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確立的是著眼於區域發展的全新城市發展模式,它需要城市在經濟總量上累積足夠的能量,在產業分工上占據相對的高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周邊區域形成輻射和帶動,"三個圈層,三條軸線"才能成為現實經濟擴張的"路線圖"。這是"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
而同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也客觀上為青島老舊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提供了更現實的空間。目前,青島有25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面臨著改造與升級的重任,其中超過100家企業將搬出老城區異地發展。在新戰略的推動下,這些企業升級改造或搬遷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這是"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所帶來的預期效應。
從產業發展現實來看,歷史上,青島是一個工業門類相對齊全的工業城市,其中以紡織為代表的輕工業占據的份額更大,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家電業的異軍突起,青島輕工業城市的形象日趨突出。進入新世紀,"跨灣"發展,實施經濟重心向西海岸挺進之後,石化、造船、汽車等重工業、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以產業集群的方式突飛猛進,城市的經濟總量因此得以快速攀升。現在的青島,製造業已然積蓄了雄厚的實力,而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告訴人們,未來青島製造業的更上層樓,必然需要包括金融、物流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提供更有效的外圍支撐。可以說,這樣的經濟基礎,給青島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
從青島城市空間自然稟賦來看,和很多城市相比,青島是一個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的城市,空間拓展的餘地很小。但同時,青島的土地資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都是優質資源--山海相間,岸線優美,河道、濕地分布廣泛,即使放眼全球也可說得天獨厚。這種自然稟賦也先天地限制著製造業規模的一般擴張,而卻是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絕佳舞台。如果說,重化工、製造業是青島發展中不可逾越的階段的話,那麼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則是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終極選擇。
這樣的產業發展取向,也是對半島一體化發展的主動推動。應該說,目前的山東半島,產業發展同質化的現實依然存在,相互之間競爭依然大於合作。定位為半島龍頭的青島,要承當起龍頭的使命,也必然要佔領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這一產業高地,只有這樣才能在半島地區實現產業錯位,形成互補配套的產業鏈條。真正意義上半島一體化才能成為現實。
這樣的產業發展取向,更是對國際產業第三次轉移浪潮的機敏把握。以服務外包為核心的第三次產業轉移浪潮正方興未艾,給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後發國家提供著寶貴的機遇。東北亞經濟圈則是這一輪產業轉移的熱點區域。該區域GDP總量佔到世界的20%、亞洲的70%,身處其中的青島,擁有緊鄰日、韓的良好區位優勢,抓住這一機遇,完全可以實現服務業乃至城市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所有這一切,都成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思路的意圖所在,在這個擁有豐富產業發展與升級內涵的戰略推動下,青島將實現發展模式的突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