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豪都跟什麼人做朋友
有權的人吧。這樣就是有權有勢了😁
⑵ 故朽雲流量,一個流量軟體
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開放大潮,在2010年席捲了整個世界。而中國市場的圖景則更為激動人心。各方勢力都在由產品競爭轉化為平台競爭。 互聯網時代,人們都在線上結成各種關系。 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到來,互聯網產業也進入了一輪新的進化周期。如果說在第一個十年之中,互聯網改變世界的主題旋律是通訊、分享,那麼第二個十年的主題旋律則毫無疑問是平台開放。 在這場已經硝煙彌漫的戰爭中,中國市場的圖景更加激動人心。Web2已經成為中國排名第7的網站,剛剛超過搜狐,很快會超過網易。優酷上20%的流量直接來自微博。2004年初,MySpace的誕生揭開了互聯網新時代的大幕。它首先開放了用戶資料(這是早於其誕生的Friendster所沒有做到的),使得人們可以隨時了解他人的生活信息。開放的MySpace在2004年迅速達到了500萬規模的用戶。 如今,不斷進階的新時代媒體們如新浪微博已經完成從媒體、社區到開放平台的華麗三級跳。在平台尚未開放之時,為了扶持第三方開發者,新浪便在去年末聯手紅杉資本、IDG資本、創新工場、雲鋒基金、德豐傑成立中國微博開發者創新基金。並且,新浪的企業級用戶已經為其貢獻商業價值。 當上世紀末互聯網伴隨著Windows和門戶網站在全世界鋪開之時,世界被科技前所未有的迅速而全面改造了。然而,在幾近10年的時間(1995~2004年)之內,用戶生成內容的途徑和方式,都被應用場景或者窄媒體的技術局限性所遏制。門戶、BBS、博客、維基網路,以及附著於它們之上的搜索引擎,是人類信息交互方式的重大變革,然而,它們的用戶受到了話題、時間和交互模式等諸多條件的限制。SNS成為互聯網信息開放平台的先驅並非偶然。它其實是無邊界的用戶生成內容社區,可以擺脫時間、話題等條框的限制,並且為富媒體應用提供了空間。 MySpace成長的例子或許是中國互聯網開放運營的前車之鑒,它開了個好頭卻沒有繼續保持創新性。實踐證明,默多克這位出色的傳媒戰略家並非一個互聯網愛好者。新聞集團收購MySpace之後,便將其作為重要的產品推廣渠道——在收購MySpace後不久,默多克便迫不及待地將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的片花彈出廣告植入用戶首頁。 更關鍵的是,默多克把一家需要長時間積累用戶體驗的創新公司,直接放到了上市公司的資產之中。而之後的結果證明,他並沒能使MySpace把用戶體驗放在股東利益之前——這家SNS前進的方向不再是培養生態,而是急於和新聞集團已有的資源對接,之後使其變現。在MySpace之上,人們難以建立深度的人際關系。並且,色情信息、虛假資料泛濫,大量的廣告和視頻彈出框,嚴重地影響了MySpace的用戶體驗。 至此看來,新浪CEO曹國偉表示新浪微博後續將繼續注重用戶體驗而不是盈利的論調,是有歷史教訓可以追溯的。與新浪微博的銳意進取相比,身為世界第三大互聯網公司的騰訊的開放過程則極為戲劇化,去年底爆發的3Q大戰,使得騰訊被迫精兵簡政破釜沉舟地選擇了開放。 實際上,馬化騰早就說過欲做“水、電、煤”這樣的基礎性平台公司。騰訊無所不包的閉環服務能力,的確也有這個實力。然而,常年通過復制產品帶來的產品積壓問題和大公司病,使得馬化騰難以對自身龐大的身軀做出割捨。 在開放這條路上,3Q大戰戲劇性地推了騰訊一把。2010年12月15日,痛定思痛的馬化騰署名發表《關於互聯網的八條論綱》,宣布騰訊進入為期半年的開放平台籌備期。 在剛過去不久的6月15日,騰訊合作夥伴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騰訊開放的信號的確足夠強烈:除了財付通等八大平台開放之外,諸如Q+、QQ電影票等小型服務,悉數舉起了開放的旗幟。 其中,在“騰訊朋友”、“QQ空間”以及Q+所代表的第四代QQ身上,騰訊向世人描繪了一個十分值得期待的未來圖景。 8月中旬,騰訊發布第二季度財報。除了持續增長的廣告額和盈利數字之外,值得關注的還有與開放平台有關的一組數據:在QQ空間方面,騰訊現在擁有超過50個應用,而在騰訊朋友方面,這是QQ空間的產品輸送渠道或者試驗台,因而在該平台上,應用的數量超過600個,高於此前季度的300個。除了應用軟體之外,騰訊開放平台上還有其他產品,例如分享組件,該組件幫助其他網站連接到騰訊的社交平台,並通過分享關系將內容提供到我們的社交平台,已經有很多網站通過這種方式與騰訊建立鏈接,具體數字超過30萬。騰訊也推出了QQ登錄功能,讓QQ用戶使用QQ號碼登錄許多不同的網站。 騰訊在中國互聯網的影響力,有可能復制Facebook的成功。與急於變現的默多克不同,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2006年9月開放Facebook注冊之前,用了兩年的時間來打造產品,改善Facebook的用戶體驗。他實際上是 Facebook的第一產品經理。 Facebook的實名基因,為用戶深度關系的建立,以及後來的商業價值實現提供了優良的基礎。而Live Feed等好友檔案更新,以及iLike等諸多社交按鈕,則使Facebook成為用戶社交的不二之選。 在社區生態維護好之後,2007年5月24日,馬克·扎克伯格作出了劃時代的舉措——推出Facebook開放平台——把自己的API向公司外的第三方軟體開發者開放,允許第三方開發者將開發的產品和應用在Facebook平台上推廣。 一年之後,Facebook Connect上線,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開始嵌入Facebook入口。2010年11月,連MySpace也開始被Facebook Connect所“招安”。 Facebook和蘋果公司一先一後的開放平台,顛覆了整個IT產業的游戲規則。自此之後,從新銳的Twitter到最保守的微軟(從Kinect和Windows Phone 7開始),都或主動或被動地順應了開放大潮。 同樣,在中國,新浪微博和騰訊的平台開放,不但大大刺激了產業的各方勢力,而且迅速地產生了蝴蝶效應。8月初,媒體曝出開心網流量大跌65%,開發者紛紛出走的新聞。 業界普遍認為,開心網流量的暴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浪微博和騰訊在開放平台之後,分食了開心網的用戶和優質開發者。舉例來說,7月26日騰訊聯手國外最大的SNS游戲開發商Zynga推出《CityVille》的中文版《星佳城市》,直擊開心網的《開心城市》。 無論是新浪的新聞駕馭能力,還是騰訊巨量的用戶數量,兩者平台開放的成功與否,都會給中國IT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 以智能移動終端為平台的“新世界”中,各種基於Android的優化和開發層出不窮。 移動互聯網重構網路世界 無論是美國AT&T的PocketNet,還是中移動的移動夢網,“移動互聯網”的概念都已經誕生10年有餘。然而,在業內大多人士看來,移動互聯網的肇始應該從2008年App Store出現算起。這是因為,iPhone和App Store,以及隨後誕生的Android生態系統,宣布了運營商壟斷時代的結束。手機用戶可以不再依賴Wap網站去下載應用、瀏覽信息,而是實現了和 PC互聯網無縫對接。 顯然,這是互聯網開放的延展。而在中國市場的開放大潮之下,與PC互聯網齊頭並進的移動互聯網實力,是更令人激動的藍海領域。 由中移動、騰訊、斯凱、3G門戶網等在Wap時代構築的Wap圍牆,正處於坍塌之中。從硬體廠商、開發者到終端用戶,正在擺脫渠道的控制,進入由智能手機和應用商店建立規則的新世界。在它們之中,有的已經在新世界成功確立了自己的疆界,並且將觸角延展到海外市場。 小米科技是寄託雷軍“中國喬布斯”夢想的平台。喬布斯發明的應用商店模式,徹底改變了全球IT產業——對用戶來說,體驗大於功能時代來臨,而最先預言手機PC化的微軟卻在手機功能升級思路上屢走麥城(Windows Phone 7是微軟揚棄這種思路的革新之作);對開發者來說,一個人就可以通過在家裡製作、上傳應用而賺錢,往日的CP正在被新的名稱——應用開發者(App Developer)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