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研金融碩士,讀類似於私募基金管理這樣的方向好嗎以後都有哪些就業方向
個人覺得都大同小異,金融就是資產管理,如果任何資產放在你面前,你閉著眼睛能看出值多少錢,那你隨便什麼金融單位都能做好。
2. 怎麼才能進入私募做行業研究員
你可以去相關的部門和一些機構詢問相關的內容,這應該是應該有比較多的部門都有相關內容的服務,你可以去尋找一下
3. 目前私募基金經理待遇如何
「100萬人產生一個」、「年薪百萬、多金有才」……不久前,深圳一名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在《非誠勿擾》徵婚時,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
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體系更為靈活,基金經理有可能拿到更豐厚的報酬,這就難怪連匯添富原總經理林利軍這樣的公募老總都「奔私」了。
滬上一名私募研究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私募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管理費和業績提成。一般情況下,公司會拿走業績的20%,而其中的1/5則屬於投研團隊。
以上海一家知名私募為例,該公司的產品組合規模約為20億美元,若賺1個點便是2000萬美元,公司拿20%就是400萬美元,投研團隊則將獲得其中的80萬美元,由於研究團隊與投資團隊的提成基本等比例,所以研究團隊實際可拿到40萬美元。
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即便同是研究員,最後拿到手的獎金也千差萬別,同一家公司同一個崗位的收入可能差十倍。
薪酬揭秘
一家好的私募到底能有多賺錢,又有多大方?朱雀投資提交在股轉系統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道出了隱情。
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朱雀投資主營業務收入包括基金管理費、投資顧問費、浮動業績報酬、認購費等。浮動業績報酬即通常所說的提成,通常為單位凈值超過面值或約定業績基準部分的20%。
上半年,朱雀錄得總營業收入約4.53億元,其中浮動業績報酬部分佔比最高約為4.18億元,凈利潤2.73億元。其中,僅「支出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一項就達到9503萬元左右,佔到上半年凈利潤的34.8%,按朱雀投資上半年總人數66人計算,人均半年收入就達到了約144萬元。
不過,無論是私募還是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都遠遠高於後台員工。同樣,即便都是做研究員,收入情況也是兩極分化。
「私募高的很高,低的很低,我知道基本工資是1萬塊的人很多。最後獎金是看你薦股的好壞與賺錢的程度。這種體制也是大多數私募採用的,導致牛市賺很多錢,熊市比較難熬。」上海一家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北京一家私募的投資總監溫權(化名)也告訴本報記者,投研薪酬採用的是市場化的計算準則,人與人不一樣,差距甚至達到十倍。以研究員的年終獎來說,論能力和貢獻從10萬到近百萬都有。「工作兩年內的話,一般是20萬~30萬一年的總薪資。研究員也沒那麼好做,百里挑一。」他說。
「一個點拿40萬美元,年終獎一般就是這個。當然也還要加上平時的base(基本工資)。」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員告訴記者,平時一般月薪就是發定薪,年末根據考核業績來發獎金,而重陽投資則是相對另類。
「重陽的模式就是基本工資很高,應屆生做研究員的月薪就是2.8萬~3萬元,資深的就更高了,指數級別地上升。所以就不是直接和業績掛鉤,主要是看今年你的表現怎麼樣,然後決定給你N月的base。」上述上海的私募研究員說。
「一部分私募相對比較現實,就是承包制,掙錢的時候就海掙,不掙的時候就沒了。掙了錢就拍屁股走人,因為後面如果是熊市的話就白幹了。」溫權表示。
「至於公募,一個普通研究員進來也就是2萬元,畢業只有1年的話,2萬元都拿不到的。在賣方做了兩三年後在買方做1年,研究員大概是2.5萬的水平。在上海,一般的基金經理是3萬~4萬的月薪。不包括年終獎。」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向本報記者透露。
晉升考核
百萬年終獎顯然不是那麼容易拿到的,比拼在還沒畢業時就已經開始。
深圳一家規模超百億的私募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去年公司新招投研團隊10人,收到簡歷約2000份,參與首輪面試的人數達到100人。
基金經理這一層面的考核就更為復雜嚴格。
以上述深圳大型陽光私募為例,基金經理的考核主要有兩項:投資研究及對組合收益的貢獻——是否大比例超過指數基準。
本報記者了解到,該私募的投研進階為「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高級基金經理-投資委員會委員」,一路下來大約需要8~10年,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要3~5年,而公募則相對體系化,幾年的基金經理助理之後再往上就是基金經理。
研究員晉升基金經理助理前,有四關要過:做研究寫分析報告,去調研寫調研報告,還要寫一些行業的深度分析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分析。成為基金經理助理後,除了繼續做研究,還要過模擬組合及薦股這兩關,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基金經理。
「一個非常嚴格的考評標准,全部量化後打分,每個季度考評一次,連續兩年表現優秀,考評都不錯,就可以上來了。」一位接近該私募的投資人士介紹稱。
同時,一些私募投資人士也表示,創業後通常找的團隊成員是此前與自己有過合作的同事或熟悉的業內人士。「我現在這兩個研究員都是我自己帶過的,用著也放心。」溫權表示。
不過,在一個固定體系下成長起來的投資經理,對其他體系會有較長的適應過程。「一些研究員要看3年以上的,你用1年的業績來考核人家也未必合理。」業內人士指出,重陽投資不同於其他私募薪酬制度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對研究員的考核時間周期較長,這種模式也適合長期考核。
「不同的培養體系也有一定的不兼容性。如果體系比較獨特,在其體系下成長起來的研究員必須在這個體系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單打獨斗的話可能就沒有辦法做太好。」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員亦表示。
搭建團隊
招了兩名研究員後,溫權發行了他「奔私」後的第一隻產品。
「倉位沒敢太高,剛剛開始建好安全墊。」溫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投研團隊以其為核心,兩名研究員都是此前在公募任職研究總監時的下屬。
上半年來,像溫權這樣「奔私」一度成為基金業潮流,但下半年碰到斷崖式下跌行情,公募「奔私」潮趨緩。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8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69家基金公司,其中6月份離職的基金經理達51人。7月份至今,離職基金經理數減少為79人。
「團隊很重要,要找到合適的團隊。我並不想迅速做私募,做得越快可能也死得越快,結局可能不是很好。這是當時沒有去私募的一個考慮。」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表示。
一方面,鑒於市場周期波動性的不可避免,私募盈利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另一方面,管理費受產品設立的節奏、數量和規模影響,與現有產品贖回、清算退出、業績表現等也相關。而管理規模、業績表現還受到諸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證券市場監管政策、市場情緒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同時,是不是要「奔私」創業,基金經理們的思量不同。一旦創業,意味著無法像此前那樣一心專注於投研,租辦公場地、聯系發行渠道等都要落到自己身上,搭建團隊更是核心。
鑒於不同基金經理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在做初始團隊搭建時,基金經理通常圍繞核心競爭力來進行,若著眼於未來的建設顯得異常重要。
「投資是一輩子的事,今年可能賺了幾千萬、一個億,你並不能保證明年不會吐出去。」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資總監表示。
一位此前在公募搭建過團隊的私募老總也表示,做公募時著急出成績,會挖熟手;但創立私募後,考慮的是長期的事業,也不急於第一年就做出好成績。
4. 私募基金真的很看重學歷和名校嗎
總的來說,券商的投行部、研究所,基本都是碩士起步的。對學校排名要求也很高,據Will的統計,基本都在211(或相當)及以上,但並沒有到只有清北復交、985才有份的地步。新人里,海外名校畢業的,也越來越多,有沒有一條線:TOP50、或TOP100?應該是沒有的。世界排名前500乃至之後的,都能見到,畢竟有的商校,綜合排名並不高,但專業實力不賴。
但每年,也都會有一些本科生,直接進了投行,我不太相信這其中每個人都是關系戶。
私募基金一般簡稱是PE,VC一般譯為「風險投資」。FA是銷售屬性很強的工種,而你自認為不適合做銷售,那麼暫時你大概不用考慮FA了。
你的知識結構,暫時來說,適合投行,還不適合資管,金融專業的更適合資管。
在金融業,銷售能力欠缺,是不好說自己能力強的。你還年輕,要注重這方面能力的成長,不急慢慢來,但這一塊一定要成長。
VC作為職業起點,是不太好的,為什麼?眾人已說了很多。PE好很多,但很多PE/VC界限模糊。
績點很重要,是判斷一個本科生優秀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5. 本人碩士一枚 有一家中型基金的基金會計 和一家小型私募的對沖部研究助理 應該選擇哪個呢
基金公司會計業務比較簡單,對你一個碩士來說嗎,大材小用了;研究助理可以發揮你的才能,當然還應看私募的發展前景,各自待遇水平等綜合考慮。
6. 私募基金做行業研究員有前途么
做研究員最好還是從券商研究所開始做起, 那邊是賣方, 可以鍛煉基本功
私募和公募做研究都是投資導向的, 不過私募風險要大一些, 當然如果做的好可以受到的鍛煉更多
我是做獵頭的, 遇到多數私募的研究員水平都比較一般, 除非從公募出去的基金經理, 轉去做私募, 還是很不錯的
7. 私募基金經理一定要碩士出身嗎
您好抄 不僅僅是私募,襲就算是公募,都有很多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哦!
數據統計,中國現有490名基金經理,博士約佔10%,碩士接近90%,大學本科不到1%。
博士是經過了長期的專業理論學習的,並且學習的專業普遍是金融或經濟專業。
碩士組,包括雙學位。大部分碩士都經過了2~3年的專業教育。這個組人數較多,從專業上看沒有博士組那麼單一,專業出身五花八門。 希望可以幫到您 謝謝
8. 私募基金做投資研究員的發展前景
目前來說這個職位大城市都有,並不限制在北上廣。
這個職業未來的方向做投資顧問是最有前途的,但是需要你去鍍金的地方非常多,這個行業的特點是你的頭銜必須光鮮,沒有頭銜就要有業績。但是業績更難。
9. 私募基金研究員 offer,挑哪個比較好
看你有哪些可選擇的,可以上鑫風口裡面比較多同行 交流交流
10. 私募基金研究員是干什麼的
1)研究行業動態:在VC在找項目之前,日常會做大量的信息閱讀、分析來發掘有潛力的方向,所謂的O2O、大數據等等模式都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在確定好方向或者商業模式的思路之後,deal sourcing也會更加精確有效。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互聯網分析師會在微博上發布大量的內容,因為這也是他們保持行業敏感度、了解新進展的一個重要渠道。只不過區別在於外行是看熱鬧(團購的各種混戰八卦),內行得從裡面分析出門道。除此之外,互聯網分析師也會關注國外的創投動向,以他山之石攻玉。也會參加各類會議,並且非常頻繁地與行業內人士溝通,了解信息。這方面是一個分析師每天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去做的事情。
2)VC分析師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尋找優質項目,也就是所謂的Deal Sourcing。Deal可能來自於主動去尋找到的好公司(這就要參考研究出來的結論了)、創業者來主動聯系、朋友推薦、天使或其他VC的推薦、行業會議等等。創業者往往擔心找不到投資人,而VC其實每天也很急找不到合適的項目。「合適」可能是市場有前景、商業模式有潛力、團隊夠給力、產品夠靠譜,並且公司發展階段也要正正合適(不同機構有不同的投資偏好,太早太晚、deal size太大太小也都不行)。仔細按照各種標准篩一遍,其實合適的deal非常非常地少的。也建議創業者們自己努力做好產品、抓好市場、找准方向,只要靠譜,會有很多VC主動聯系你的。
3)與投資目標溝通談判: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主要是要深入地溝通,了解公司現狀、共同計劃未來,理清產品、找明方向。每周都會安排至少好幾場的會議,並且與合適的投資目標還會反復地開好多場會議。當然還會討論關於投資金額、股份等等細節的terms。談得不錯的項目會給Partners去評判,然後還不錯的會最終到投資委員會去決定。
4)完成投資:當然也要做Due Diligence,但是相對來說並不頻繁,因為近兩年VC投資的deals真的不算多,能夠走到DD階段的沒有多少。投資的財務法務方面的事情都有專業人士負責了,在投資之後,VC分析師也會頻繁與portfolio公司保持溝通,了解情況,幫助公司盡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