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嘉誠投資英國4000億將被沒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商場如同戰場這句話不僅在中國,適用在全球經濟中也是十分通用的。在經濟行業中來說,對於絕大多數的投資人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在商業賺錢的過程中沒有絲毫的國際概念,而只在乎結果是盈利或者是虧錢,許多人都已經忘了,商人應該有自己的底線以及最自己的原則。
最近大家眾所周知的香港富豪李嘉誠最近突然傳出消息。他之前在英國的4,000億資產,即當時2018年向英國轉去的4,000億資產,可能會面臨被英國沒收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李嘉誠不得不開始投資大陸的產業。從2020年的年初開始,李嘉誠就已經開始轉變自己公司的對大陸的投資政策了。,並且已經開始放棄以往的對於海外的投資思路,開始逐漸向中國大陸內陸進行投資。據消息稱,李嘉誠名下有一家名為長江集團的公司,已經和大陸一家著名的企業簽署了合作經營的意向書。就是這份相冊的簽署,可以證實李嘉誠對於國內的投入也開始了進軍模式。
按照government協議來說,該份協議所投資的能源項目會坐落在遼寧市的通化市,而在整個工程項目中,李嘉誠的投資款達到了40%以上,在該項目建成之後,可以有效解決吉林省的部分能源短缺問題。並且對國內能源項目進行強而有力的促進作用。
❷ 英國「脫歐」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大不大
赴英留學一年能省數萬元
如果脫歐,英鎊匯率勢必大跌,那對於去英國留學和旅遊的人來說,算是一大利好。花旗估計,若英國脫歐,英鎊對美元或累跌10%至20%。按在英留學一年學費1.5萬英鎊、生活費1萬英鎊計算,可能因此一年節省2.4-4.8萬元人民幣。
《歐洲時報》援引SIUK英國教育協會高級留學教育顧問的話表示,如果英國脫歐,直接帶來的影響將會是歐盟學生減少。為了平衡國際學生數量,英國大學會相對縮減招生,預計中國學生入學要求將會持續提高。
也有人分析:「一旦脫離歐盟,英國作為國際留學目的地將失去其背後更大的『歐盟概念』,一些留學生可能會轉向法國、德國等歐洲主體國家或美國。」
加劇人民幣貶值壓力
如果脫歐,英鎊匯率勢必大跌,雖說對於去英國留學和旅遊的人來說是利好。但短期內在外匯市場,脫歐後英鎊的貶值,將會美元升值,進而帶動人民幣兌美元貶值。
經濟學家稱,英國脫離歐盟可能使金融市場恐慌,導致中國內地資本外流,加劇了人民幣貶值壓力,挑戰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管理。
人民幣國際化步驟將被打亂
如果英國決定退出歐盟,倫敦作為全球頂級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或面臨挑戰,這對人民幣的國際化和中國資本「走出去」多少會有些影響。
近年來,倫敦著力推進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僅在2015年,中國財政部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國債;中英兩國央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擴大互換規模;中國人民銀行在倫敦發行50億元人民幣計價的央行票據。
倫敦已經成為僅次於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然而一旦英國脫歐,這項貨幣紅利就不復存在,人民幣通過英國在歐洲推廣的戰略所帶來的成本也大大增加。中國的金融機構就需要考慮分散到巴黎、法蘭克福、盧森堡等地,需要付出一定的調整成本。
中歐貿易合作或將面臨變局
公投一旦決定英國脫離歐盟這個擁有5億人口的巨大統一市場,英國經濟短期內發展將受到沖擊,幾乎可以肯定英鎊必然延續目前的跌勢,繼續貶值;而失去第二大經濟體的歐盟也將遭受一場「強度相當於歐債危機」的金融震盪。
有分析認為,英國脫歐對歐盟產生的經濟影響可能會波及中國的出口,特別是一旦歐盟傾向於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將影響中歐雙邊貿易。
英國也大力推動中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如果這份資金總額達到數十億美元的協定成功簽署,將為中國帶來巨額的貿易訂單,有助於全面打開歐洲市場。
然而,一旦英國脫歐成功,中國通過英國加強與歐盟合作的戰略計劃將會變得困難重重。英國脫離歐盟無異於間接打破中國和歐盟無形的合作紐帶,使得中國不得不另外選擇其他方式加緊和歐盟的合作,而前期鋪墊的各種政策貿易的影響也很有可能大打折扣,成為高額的沉沒成本。
也有經濟學家持有不同觀點,他們認為:「長期來說,英國脫歐可能推動歐洲大陸,尤其是中歐和東歐國家,更積極參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
中國企業「進入歐洲的通道」不再
中國在歐洲市場擁有5億潛在客戶,然而,由於保護主義的原因,中國企業往往被拒之門外。
而英國被視為歐盟內主張貿易、投資自由化最為積極的國家,所以不少中國企業將英國選為在整個歐洲的生產基地,將倫敦作為「進入歐洲的通道」。
如果英國脫離歐盟,英歐之間可能產生的貿易壁壘將減少這些企業在英國生產的意願,一些企業可能會選擇前往布魯塞爾或是都柏林這樣擁有自由市場便利的歐盟內的地區。
中國人或迎來海外置業窗口期
脫歐公投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已經給英國商業及住宅房地產市場造成負面影響。近幾個月,國際投資者對英國商業房產投資的熱情明顯下降,觀望情緒加重。有業者預測,一旦英國脫歐,英國房價將下跌,再加上屆時英鎊貶值,將進一步帶動房地產市場震盪,這對中國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個絕好的窗口期」。
有業內人士甚至將此次公投比作又一次「類似於2008年的中國投資者機遇期」。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英國平均房價下跌約25%,倫敦房產均價在當年下滑約6%,英鎊對人民幣也貶值三分之一,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相當於英國房價貶值一半左右。
有業者表示,鑒於供求關系仍是英國房產目前的主要決定因素,英國房價在未來5年仍然看好,預期將增幅25%左右,對看重長期收益的投資者更有利。
❸ 今年,中國總理在歐洲各國簽下了100多億的貿易定單,這對歐洲的市場經濟起到了什麼作用
推進作用 一種解決政治敵對的外交戰術? 對於赴歐的中國「采購團」,歐洲人的心情有些復雜。《金融時報》評論說,中國經常試圖以高調的海外商品采購作為一種解決政治敵對的外交戰術,尤其是與美國打交道時更是如此。合眾社更是稱,「在溫總理訪德期間,雙方達成一系列商業合同,幾乎沒有產生政治分歧,難怪溫總理說,他對柏林的訪問讓他『真正有了一個好心情』。」 但對在金融危機中苦苦掙扎的歐洲各國來說,中國的投資實力和消費力量無疑是他們最想抓住的救命稻草。《泰晤士報》的評論說,溫總理的訪問很及時,苦苦掙扎的西方政府正焦急地盯著中國,迫切地想知道中國巨大的市場是否還向他們的出口開放?北京巨大的外匯儲備中到底有多少會用於全球經濟恢復?溫總理在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特別強調,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必須用在國外,用在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並「希望用外匯來購買中國急需的設備和技術」。 以此對抗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 不過,對於中國來說,也很迫切地想向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問出同樣的問題:歐洲的市場是否還向我們的出口開放?經濟 衰退在西方國家已經導致需求減少、失業猛增,各國政府為保護本國經濟而設置壁壘的壓力也在加大。不久前,美國眾議院還要求將「購買美國貨」條款寫入奧巴馬經濟刺激方案。《金融時報》認為,溫總理的聲明顯示了北京方面的焦慮情緒,擔心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將會掀起新一波地方保護主義浪潮,損害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出口國的利益。 英國首相布朗也說,英國計劃在未來18個月里對華出口翻一番,從50億英鎊增加到100億英鎊。他宣稱,達成的增加雙邊貿易的協議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證明經濟低迷可以通過公開貿易而不是保護主義來扭轉,「世界只有在相互貿易中才能走出衰退向前進」。 赴歐洲采購是一種雙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所副所長丁一凡說,目前全球經濟衰退引起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產品過剩,而投資和消費嚴重缺乏。此時,各國企業都希望有人願意購買自己的產品。然而,在金融危機面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債務和出口萎縮的危機。「可以說,全世界只有中國手裡有大量現金。」丁一凡說,這個時候中國用這筆錢買誰的東西,就等於救了誰。因此西方輿論才會認為,只有中國才能救世界。 丁一凡說,此次中國企業帶來的130億美元訂單,將投在對中歐雙方都有價值的項目上。「這些投資將有助於中國改善經濟結構中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幫助了對方,可以說是雙贏。」他說,中國企業帶來的巨額訂單不僅是向世界伸出手,也是在強調各國應防止貿易保護主義回潮。「經濟危機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貿易保護主義回潮,而這樣的情況非常危險。中國此時簽訂這么大數額的訂單,釋放出的善意或許有助於各國放下貿易保護的壁壘。」 中國取消空客百億美元合同 外媒稱為警告法國 東航集團總經理劉紹勇2月27日說,東航將會取消部分空客及波音公司的飛機訂單,並會向製造商作出賠償,但目前無法透露取消訂單飛機的數目和涉及金額。此前,空客市場部負責人曾經對外表示,今年空客預計沒法與中國簽署出口150架飛機的合同,空客為此要損失近100億美元。「本來預計今年將與中國簽署150~200架飛機合同,但是目前希望已經落空。」 此前,中國民航總局曾發布推遲引進飛機的消息。仍有三個批次,約410架飛機沒有交付使用的空中客車公司首當其沖。 針對空客100億美元大單落空的消息,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在以「中國警告空客」為題的報道中稱,延期交貨甚至取消訂單將嚴重打擊歐洲最大飛機製造企業空客公司。美國《世界日報》則更直白地說,法國總統薩科齊破壞中法關系,「立即損失100億美元」。 對此,民航總局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飛機采購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一部分,是「經濟層面上的,而非外媒猜測的對某些國家或企業」。這位負責人表示,「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對民航業打擊很大,訂單都是幾年來陸續簽訂的,民航局提出加強運力調控,減少訂單數量,能夠減少損失。」
採納哦
❹ 海外投資幾千億資產將被沒收李嘉誠如何做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經濟發展一直都很迅猛,在這期間出現了很多令人羨慕的億萬富豪,比如香港地區最有名的李嘉誠,他名下的企業涉足各行各業,每一天的成交額都是一個令普通人羨慕不已的天文數字。普通人有可能窮盡一生都沒有辦法賺取那麼多錢財,因此李嘉誠一直都是香港財經雜志關注的焦點人物,有時候他隨便說幾句話,都能被媒體的記者大肆報道,然後揣摩一番。前些年,李嘉誠將自己的大量資產轉移到了英國,而且還投資了實業,賺取了大量錢財,在英國境內也有很強的影響力。

也許有人能夠借著這個機會,獲得更好的機遇。當然也有不少人聯合起來呼籲,希望李嘉誠的人從一而終,不要做出威脅祖國利益的事情。
❺ 法媒:中企將投資敦刻爾克,為何要投資這個地方
根據法國媒體的報道,這一次他們表示中國有企業將會在敦克爾克建立一個海外的超級工廠。其實我們之所以會選擇在這里建造工廠,原因非常的簡單,主要是因為這里有獨特的港口距,有著天然的優勢,而且當地的礦產資源也是比較豐富的,所以建造一個超級工廠來說可以說是享有很大的便利。不過這個消息在被報道出來之後,很多網友都認為,法國媒體很顯然是非常希望我們能夠在這里建造工廠,不然也不會如此的高興。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會選擇在這里建造工廠。
第三,如何看待法國媒體如此熱烈的報道?
其實從法國媒體的態度我們就可以看出,在這里建造一個超級電池工廠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有很大優勢的,因為我們不僅可以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同時也能夠帶來完整的生產線。要知道在新能源汽車的電池製造方面,我們的確擁有了先發優勢。當然,見到這樣一個超級工廠,其實也是在向外界宣布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中國企業是非常看好在法國的投資。畢竟現在其他各國的外資都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最好的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能夠幫助法國在國際地位上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❻ PSA集團將與Saft合建電池工廠 預計投資50億歐元
財經網汽車訊PSA集團自建電池工廠邁出關鍵一步。
2020年1月30日,法國電池製造商Saft公司發布公告稱,將與PSA集團聯合建立兩個汽車動力電池工廠。
根據規劃,PSA與Saft將投資50億歐元建立一家名為AutomotiveCellCompany(ACC)的合資企業,公司股權最初為50:50,之後Saft在ACC中的份額將下降到33%。
財經網查詢Saft官網發現,該項目的第一階段將專注於研發,計劃在2021年中期啟動第一家工廠的建設,投資額為2億歐元。該項目將在法國新阿基坦地區(Nouvelle-Aquitaineregion?)創造約200個高技能工作崗位,用以開發、認證和擴大新型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的商業規模。
第二階段將啟動在法國北部Hauts-de-France地區的工廠,以及在德國的第二個同等產能工廠的大規模生產,2030年時總製造產能將達到48GWh,相當於每年生產100萬塊電池。

據InsideEVs報道,2030年左右歐洲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將擁有超過400GWh的預期需求,屆時PSA集團與Saft合資的ACC公司將占據10-15%的市場份額。
PSA集團曾在2018年對外宣稱將趕在2025年之前,為旗下所有轎車及SUV產品線配備電動化選項,自建電池工廠無疑是在為公司的電動化轉型添磚加瓦。
2019年11月,PSA集團正式啟動了其位於法國東北部Moselle省Trémery工廠的電動動力總成生產線。該生產線將主要生產最大功率100kW(136Ps),峰值扭矩260N·m的電動機,該型號電動機將提供給標致e-2008、標致e-208、DS3CrossbackE-Tense以及歐寶/沃克斯豪爾Corsa-e等PSA集團全新一代電動車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❼ 又一家英倫車企聯手中資企業

現階段,阿斯頓·馬丁在全新聖安森工廠正式投產,旗下首款全新SUV車型DBX和敞篷版Vantage也正式上市銷售。對今年的銷量和財政收入都有積極的影響,而阿斯頓馬丁在國內仍需要考慮銷售渠道的拓展和布局,提升品牌曝光仍是重中之重。對於入股相關消息,日後還會持續關注。
編輯:詹森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❽ 中企直接投資14億美元打造了什麼
直接投資14億美元,中企打造科倫坡港口新城。

❾ 李嘉誠4000億或將被沒收,開始瘋狂投資,發生了啥
連續年蟬聯香港首富的李嘉誠,如今真的面對4,000億將被沒收的慘劇嗎?雖然李嘉誠一向以來都是以大手筆著稱,但即便如此,當4000個億放在李嘉誠面前真被沒收的話,老李也會肉疼一次的。題目當中提到「李嘉誠的4000個億將被沒收」的消息還不屬實,但李嘉誠近些年以來轉而開始投資大陸,這卻是國人有目共睹的事情。

相比起市場空間更大的新能源,李嘉誠最拿手的房地產行業也開始在內地市場嶄露頭角,從2000年以來,李嘉誠旗下公司所建的樓盤,已經先後陸陸續續地出現在內地房盤交易市場上,雖然內地房地產競爭很激烈,但李嘉誠在房地產行業幾十年的「工匠」影響力著實讓內地房地產巨頭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