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80年代黃金期貨交易市場

80年代黃金期貨交易市場

發布時間:2021-05-21 08:59:37

A. 歷史上黃金價格暴漲暴跌的例子有哪些

1、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停止實行金本位制。

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希望藉助金本位制走上復甦之路,恢復金本位制度。

1931年,美國1929年的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蕭條,英國結束了金本位制。

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出口,要求人民將持有黃金全數上交銀行。美國放棄金本位制。

2、「布林頓森林體系」

在二戰已近尾聲的1944年,44國代表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參會的部分國家在次年簽署《布雷頓森林協定》。

國際經濟體系的核心從黃金變為美元,當時的美元有世界黃金准備的75%支持。美國持有黃金二百億美元以上,債務卻不到一百億美元,可謂盛極一時。

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方價格一直持續到1967 年。其時美國因深陷越南戰爭泥潭,龐大的財政赤字多次沖擊美元信譽,於是各國紛紛拋售手中美元,瘋搶黃金。隨著越戰的深入,美國財政狀況的惡化終於全面引爆美元危機。

3、1968年3月,全球黃金搶購潮導致倫敦黃金市場成交創天量,美國再也無法維持黃金官方價格,最終不得不宣布放棄每盎司35美元的市場供應。從此,金價正式進入自由浮動。

而7年後,由於美元危機加深,西方國家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轉而實施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徹底崩潰,黃金踏上了非貨幣化改革的歷程。

但好景不長。美國經濟超強的地位到了1960年已受侵蝕,當年的外國人持有的美元流動資產已從1950年的八十億美元增加到二百億美元,這也就是說,如果全數兌換成黃金,美國的黃金存底便會見底。

4、1967年,法國退出黃金總匯。

戴高樂站在投機客的一邊不無私心。法國是美國以外全世界擁有最多黃金的國家,如果按它宣稱的將每盎司黃金提到70美元的水準,法國將大賺一筆。

結果是,美國無限制地用美元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美元泛濫成災,將國內的通貨膨脹輸出並加劇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而美國黃金大量流失時,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物質基礎大大削弱,最後它和黃金的固定聯系被切斷,紙幣流通規律遂發生作用。美元相對黃金必然貶值,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官價已不堪一擊。

5、1967年11月18日,英鎊在戰後第二次貶值。

1968年3月17日,「黃金總匯」解體。

1969年8月8日,法郎貶值11.11%。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電視講話,關閉黃金窗口,停止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美元前來兌換黃金。美元掙脫黃金的牢獄,自由浮動於外匯市場。在當時這一招的功效還壓迫了西德和日本兩國實現貨幣升值,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狀況

6、接下來就是黃金價格像一匹野馬那般狂飆突進了。

1972年這一年,倫敦市場的金價從1盎司46美元漲到64美元。

1973年,金價沖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價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間波動。

1978年,原油飆漲達一桶30美元,金價漲到244美元。

1979年,金價漲到500美元。這一年3月12日發行的美國《商業周刊》封面上的自由女神像淚流滿面,標題是《美國的衰落》。10月,美國通脹率沖破12%,黃金成為對抗通脹的有力武器。

7、1980年是世界黃金市場起伏最大的一年。里根政府上台後推行高利率政策,使美元匯率堅挺,給黃金投資者很大打擊。

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12年。金價從1968年的35美元漲到1980年的850美元的12年間,每年有30%的獲利率。

1980年黃金投資額達1兆六千億美元,已超出只有1兆四千億美元的美國股票市值。而在1959年,黃金的投資額僅是美國股票市值的五分之一。

現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十二年。

可惜在這么壯觀的黃金多頭市場,真正的贏家是那些供應黃金的賣方,比如金礦主之類。就像各種市場的大牛市,看多投機客未必賺了很多錢,金價從35美元漲到850美元,要有多大的想像力啊!恰恰相反,那些在850美元還在追漲的人要比在40美元買進持有的人要多得多。

伯恩斯坦就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美國阿拉斯加州退休基金在1980年進場,以691美元的價格買進一噸黃金,在同年年底以575美元的價格又買進一噸,1983年3月,它以414美元拋出這些黃金。

現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十二年。

(1)80年代黃金期貨交易市場擴展閱讀:

要確定黃金市場的大趨勢是向上還是向下,常常需要進行基本面分析,影響黃金價格走勢的因素有許多,投資者需逐個分析,判斷出主要因素。以下將列舉對國際黃金價格走勢影響較大的因素。

1、金價美元

由於國際黃金價格以美元計價,黃金價格走勢與美元匯率走勢的關系變得非常密切,歷史資料顯示,兩者常常呈逆向互動關系。美元漲,黃金跌;美元跌,黃金則漲。

2、金價原油

國際原油價格與黃金市場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眾所周知,抗通脹是黃金的一個主要功能,而國際原油價格又與通貨膨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國際黃金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具有正向運動的互動關系。

3、商品市場

隨著金磚四國經濟的崛起,對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強,再加上國際對沖基金的炒作,導致有色金屬、貴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從2001年開始強勢上揚,高企的價格引起了全球經濟界的擔憂。

4、股票市場

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出,在通常情況下,黃金價格的走向與經濟狀況、股票走勢相反。如果股市當前是牛市,股票、基金價格上升,將帶走大量黃金投資,這是黃金價格很有可能下跌;如果當前股市是熊市,股票、基金等價格疲軟走弱,投資者也自然會離場選擇其他投資渠道,他們可能會選擇黃金投資,這時就有可能會推動黃金價格上漲。這種變化體現了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如果投資者預期經濟發展前景良好,預料股市將繁榮發展,自然會將更多的資金投向股票市場,黃金市場的資金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5、金價與黃金現貨市場季節性供求

供求關系是市場的基礎,黃金價格與國際黃金現貨市場的供求關系密切相關,黃金現貨市場往往有較強的季節性供求規律,上半年通常是黃金現貨消費淡季,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黃金價格底部一般出現在二季度,而受歐美發達國家消費刺激,三季度黃金現貨需求會逐漸到達高峰,使得黃金價格持續走高。

6、政局震盪

國際政局和各國之間的戰亂也常常影響黃金價格。當出現政局動盪或戰亂時,經濟發展會受到相當負面的打擊,這種情況將造成通貨膨脹,人們會把目光投向黃金投資,這時黃金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

7、中央銀行

世界各國央行是黃金的最大持有者,假如央行開始拋售黃金,那黃金短期內價格將會下跌。

8、金融危機

當金融危機來臨,人們會覺得將錢存在銀行並不安全,於是大量資金將湧向其他投資渠道,例如買黃金。當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出現不穩定的現象時,黃金價格很大機會會出現上漲。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就造成黃金價格的大幅上漲。

9、通貨膨脹

如果一個國家的物價相對穩定,代表其貨幣的購買能力也穩定。如果一個國家發生通貨膨脹,則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將會下跌。這時市場資金將會轉向黃金市場。從而推動黃金價格上漲。

參考資料:

網路——黃金價格

B. 黃金 期貨 現貨 年 開線圖

免費開個期貨賬戶,就可以看了哦!但是現在不了解別亂投哦!

C. 九十年代的期貨市場

這個不是一兩句話就說的明白的吧,我覺得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咱們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這么多年,但是比起歐美國家來還有很大差距,金融市場更是如此。

D. 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場供求預期變化的遠期合約交易價格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產生了。
最初的期貨交易源於16世紀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場得到了發展。直到19世紀,仍是日本獨有,後來漸漸被全世界效仿。
1848年美國芝加哥的82位商人為了降低糧食交易風險,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正式開始。1865 年,CBOT 推出了標准化合約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1882 年,CBOT 開始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 1925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 BOTCC )成立,同時規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至此,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開始形成。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個近代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還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還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現貨中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在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堪稱革命的變革,一是合約的標准化,二是結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標准期貨合約。合約標准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准化。標准化的期貨合約反映了最普遍的商業慣例,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非常方便地轉讓期貨合約,同時,使生產經營者能夠通過對沖平倉來解除自己的履約責任,也使市場製造者能夠方便地參與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合約標准化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結算出現了較大的困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起初採用的結算方法是環形結演算法,但這種結算方法既繁瑣又困難。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現代期貨市場的誕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從1848 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期貨市場的交易品種主要是商品期貨,他們可以分為以小麥、玉米、大豆等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以銅、鋁、錫、銀等為代表的金屬期貨和以原油、汽油、丙烷等為代表的能源期貨三大類型。
上世紀 70 年代,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數、外匯等金融期貨相繼推出,而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於 1982 年 10 月 1 日 在 CBOT 的上市,又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情況
我國的期貨市場發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實施階段(1988-1990年)
1990年10月,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入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啟動。
第二個時期:迅猛發展階段(1990-1993年)
到 1993 年下半年,全國期貨交易所達 50 多家,期貨經紀機構近千家,期貨市場出現了盲目發展的跡象。
第三個時期:治理整頓時期(1993-1998)
1993年11 月,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199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進行全面審核,到1998年,14 家交易所重組調整為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三家;35個期貨交易品種調減為12個;兼營機構退出了期貨經紀代理業,原有的294家期貨經紀公司縮減為180家左右。
1999年9月,一個條例、四個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構建了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監管框架。這樣,在經過幾年較大力度的結構調整和規范整頓,以《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四個管理辦法為主的期貨市場規劃框架基本確立,中國證監會、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交易所三層次的市場監管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期貨市場主體行為逐步規范,期貨交易所的市場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期貨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和理智,整個市場的規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在清理整頓過程中,我國期貨市場交易量有了比較大的下滑,但是從2000年開始,期貨市場逐步走出低谷。上海期貨交易所目前已經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銅期貨交易中心,2003年的成交量達到11166.29萬噸, 10年內增長了50多倍。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品種的交易量在2003年達到了2818.80萬噸,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貨交易中心,成交量僅次於美國的CBOT 。
2004 年1月31日 ,國家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對期貨市場的政策也由規范整頓向穩步發展轉變。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紛紛參股期貨公司,使期貨行業獲得新的資金流入。大米、股指期貨等新品種也即將推出。在我國加入WTO 、融入國際經濟大家庭之際,作為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重要金融工具,期貨市場將對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

E. 黃金的著名市場

歷史悠久,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1804年,倫敦取代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1919年倫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進行上午和下午的兩次黃金定價。由五大金行定出當日的黃金市場價格,該價格一直影響紐約和香港的交易。市場黃金的供應者主要是南非。
1982年以前,倫敦黃金市場主要經營黃金現貨交易,1982年4月,倫敦期貨黃金市場開業。倫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
倫敦黃金市場的特點之一是交易制度比較特別,因為倫敦沒有實際的交易場所,其交易是通過無形方式--各大金商的銷售聯絡網完成。
交易會員由最具權威的五大金商及一些公認為有資格向五大金商購買黃金的公司或商店所組成,然後再由各個加工製造商、中小商店和公司等連鎖組成。交易時由金商根據各自的買盤和賣盤,報出買價和賣價。
倫敦黃金市場交易的另一特點是靈活性很強。黃金的純度、重量等都可以選擇,若客戶要求在較遠的地區交售.金商也會報出運費及保費等,也可按客戶要求報出期貨價格。
最通行的買賣倫敦金的方式是客戶可無須現金交收,即可買入黃金現貨,到期只需按約定利率支付利息即可,但此時客戶不能獲取實物黃金。這種黃金買賣方式,只是在會計賬上進行數字游戲,直到客戶進行了相反的操作平倉為止。
倫敦黃金市場特殊的交易體系也有若干不足。首先:由於各個金商報的價格都是實價,有時市場黃金價格比較混亂,連金商也不知道哪個價位的金價是合理的,只好停止報價,倫敦金的買賣便會停止;其二是倫敦市場的客戶絕對保密,因此缺乏有效的黃金交易頭寸的統計。 蘇黎世黃金市場,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國際黃金市場。由於瑞士特殊的銀行體系和輔助性的黃金交易服務體系,為黃金買賣提供了一個既自由又保密的環境,加上瑞士與南非也有優惠協議,獲得了80%的南非金,以及前蘇聯的黃金也聚集於此,使得瑞士不僅是世界上新增黃金的最大中轉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黃金的存儲中心。蘇黎世黃金市場在國際黃金市場上的地位僅次於倫敦。
蘇黎世黃金市場沒有正式組織結構,由瑞士三大銀行: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負責清算結賬、三大銀行不僅可為客戶代行交易,而且黃金交易也是這三家銀行本身的主要業務。蘇黎世黃金總庫(Zurich Gold Pool)建立在瑞士三大銀行非正式協商的基礎上,不受政府管轄,作為交易商的聯合體與清算系統混合體在市場上起中介作用。
蘇黎世黃金市場無金價定盤制度,在每個交易日任一特定時間,根據供需狀況議定當日交易金價,這一價格為蘇黎世黃金官價。全日金價在此基礎上的波動不受漲跌停板限制。
紐約和芝加哥黃金市場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後,美元貶值,美國人(主要是以法人團體為主)為了套期保值和投資增值獲利,使得黃金期貨迅速發展起來。
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是世界最大的黃金期貨交易中心。兩大交易所對黃金現貨市場的金價影響很大。
以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為例,該交易所本身不參加期貨的買賣,僅提供一個場所和設施,並制定一些法規,保證交易雙方在公平和合理的前提下進行交易。該所對進行現貨和期貨交易的黃金的重量、成色、形狀、價格波動的上下限、交易日期、交易時間等都有極為詳盡和復雜的描述。 中國香港黃金市場已有90多年的歷史。其形成是以中國香港金銀貿易場的成立為標志。1974年,中國香港政府撤消了對黃金進出口的管制,此後中國香港金市發展極快。
由於中國香港黃金市場在時差上剛好填補了紐約、芝加哥市場收市和倫敦開市前的空檔,可以連貫亞、歐、美,形成完整的世界黃金市場。
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引起了歐洲金商的注意,倫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銀行等紛紛來港設立分公司。他們將在倫敦交收的黃金買賣活動帶到香港,逐漸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當地 倫敦金市場,促使香港成為世界主要的黃金市場之一。 黃金定盤 1919年9月12日上午11點,產生了第一筆黃金定盤,當時金價定在每盎司4磅8先令9便士。開頭幾天的報價是用電話進行的,後來就決定在斯威辛街的洛西爾銀行的辦公室里舉行正式會議。如今金價一天定盤兩次,上午10:30和下午3:00。
倫敦黃金定盤價是獨一無二的,與其他黃金市場不同,它為市場的交易者買入或賣出黃金只提供單一的報價。它提供的標准價格,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商、消費者和中央銀行作為中間價。有5個銀行成員參加定盤,每次定價時他們各派一個代表出席。在定盤過程中這些人用電話與其自身的交易員保持聯系。 國際黃金價格徘徊於1200美元附近,其2013年的跌幅已經接近30%,這一數字創下近30年來的最大跌幅已幾成定局。價格的下跌帶來的是世界黃金整體需求的下滑,尤其是黃金投資需求的下滑。然而,中國黃金需求不但沒有下滑,反而大幅增長,尤其是黃金飾品。
世界黃金協會日前公布的最新《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全球第三季度黃金需求為869噸,同比下降21%,主要由印度政府對其國內市場的管制以及ETF凈減持造成。
正如世界黃金協會所言,黃金ETF資金的大幅流出成為壓制2013年黃金價格的關鍵因素。截至2013年12月24日,全球最大的黃金ETF——SPDR Gold Shares凈持倉量下滑至805噸,持倉價值下滑至309億美元,與年初相比,降幅分別超過40%和50%。
長期來看,金價依然被高估。黃金已經失去了對沖系統性風險的地位,市場從2013年上半年就開始期待美聯儲縮減QE,這成為金價下跌的主要壓力。
多家投行預計,世界主要黃金生產商邊際生產成本1100~1200美元/盎司,而平均生產成本700~800美元/盎司,這意味著如果利空頻現,黃金價格仍有下跌空間。
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還顯示,2013年上半年全國黃金消費量達到706.36噸,比2012年上半年增加246.78噸,同比大幅增長53.7%。其中首飾用金383.86噸,同比增長43.6%;金條用金278.81噸,同比增長86.5%;金幣用金10.87噸,同比增長1.1%;工業用金24.03噸,同比下降1.6%;其他用金8.79噸,同比增長14.9%。
進入第三季度之後,中國黃金需求依舊在大幅增長,尤其是黃金價格下跌帶來的黃金飾品需求。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還顯示,中國市場需求格外強勁,同比增長29%達到164噸。
不僅如此,黃金交易量也在大幅攀升。上海黃金交易所數據顯示,2013年前11個月,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產品成交量達到1048萬千克,約1.048萬噸,同比增加83.48%;成交金額達到29386億元,同比增加33%。 2014年8月11日一直處於低迷狀態的金價反彈引起了很多投資人士的關注,現貨黃金在一天之內漲價1.6%,報每盎司1308.15美元,不少人也開始擔心金價是否會從此一路飆漲。而據專家的分析,金價上漲只是暫時的,因為真正促使黃金上漲的因素還未出現,這種上漲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不排除金價還有上漲的可能性。
國際金價進入2015年後大幅飆升,紐約市場金價從每盎司1200美元一路上行,不到一個月已升至1300美元關口;統計顯示,紐約市場黃金期貨價格今年來已累計上漲9.3%。

F.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

一、期貨市場的發展過程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商品期貨——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
1、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
1. 穀物期貨——小麥、玉米、大豆
2. 經濟作物——棉花、咖啡、可可
3. 畜禽產品——黃油、雞蛋、生豬、活牛、豬腩
4. 林產品 ——木材、天然橡膠
2、金屬期貨: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
1.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國際定價權)、錫、鉛、鋅、鋁、鎳、白銀
2. 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黃金(1974年推出,國際定價權)、白銀、銅、鋁
3、能源期貨:原油、汽油、取暖油、丙烷
1. 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
2. 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
(二)金融期貨
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
1、外匯期貨(第一種金融期貨)
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外匯期貨合約。
2、利率期貨
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率期貨合約。
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
3、股指期貨
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
(三)期貨期權
1. 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
2. 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對現貨商、期貨商均有規避風險的作用。
3.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4.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權錢交易)方興未艾(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
5.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二、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
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浮動匯率製取代固定匯率制,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出現了市場經濟貨幣化、金融化、自由化、一體化(電子化的結果)的發展趨勢,利率、匯率、股價頻繁波動,金融期貨應運而生,使國際期貨市場呈現一個快速發展趨勢,有以下特點:
1. 期貨中心日益集中——國際中心:芝加哥、紐約、倫敦、東京;區域中心:歐洲大陸、新家坡、香港、韓國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體現在交易品種增加,交投活躍,成交量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等方面。
1. 市場規模不斷壯大
2. 全球交易量增長速度非常快;
3. 交易量呈現加速增長現象;
4. 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的迅猛增長主要來自於美國以外的交易所。
5. 金融期貨的發展勢不可擋
2006年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中,金融期貨、期權的比例高達91%,商品期貨、期權的比例僅為9%。
1. 期權交易後來居上
2000年,全球期權(現貨期權和期貨期權)交易總量第一次超過了期貨交易的總量。
在期貨交易中,無論時買進還是賣出期貨,其面臨的高風險與高收益是對稱的,即買賣者可能大贏也可能大虧。然而,在期權交易中,兩者得到了分離。
1. 聯網合並發展迅猛(原因:1經濟全球化2競爭日益激烈3場外交易發展迅速)
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期貨交易所。
1. 交易方式不斷創新——公開喊價和電子化交易
2. 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3. 改制上市成為潮流——其形成根源是競爭。
2000年底,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成為美國第一家公司制交易所。
其他改制的著名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有限公司,納斯達克。

G.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 商品期貨

商品期貨是指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商品期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農產品期貨、金屬期貨和能源期貨等。

1. 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後,隨著現貨生產和流通的擴大,不斷有新的期貨品種出現。除小麥、玉米、大豆等穀物期貨外,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隨著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紐約、堪薩斯等地出現,棉花、咖啡、可可等經濟作物,黃油、雞蛋以及後來的生豬、活牛、豬腩等畜禽產品,木材、天然橡膠等林產品期貨也陸續上市。

2. 金屬期貨。最早的金屬期貨交易誕生於英國。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1899年,倫敦金屬交易所將每天上下午進行兩輪交易的做法引入到銅、錫交易中。1920年,鉛、鋅兩種金屬也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原本是一個銅出口國,但工業革命卻成為其轉折點。由於從國外大量進口銅作為生產資料,所以需要通過期貨交易轉移銅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倫敦金屬交易所自創建以來,一直生意興隆,至今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期貨價格依然是國際有色金屬市場的晴雨表。目前主要交易品種有銅、錫、鉛、鋅、鋁、鎳、白銀等。 美國的金屬期貨的出現晚於英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以來,美國經濟從以農業為主轉向建立現代工業生產體系,期貨合約的種類逐漸從傳統的農產品擴大到金屬、貴金屬、製成品、加工品等。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成立於1933年,由經營皮革、生絲、橡膠和金屬的交易所合並而成,交易品種有黃金、白銀、銅、鋁等,其中1974年推出的黃金期貨合約,在70-80年代的國際期貨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

3. 能源期貨。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石油等能源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目前,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能源產品交易所,上市的品種由原油、汽油、取暖油、天然氣、丙烷等。
(二) 金融期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漸取消,匯率、利率頻繁劇烈波動,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期貨市場。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包括英鎊、加拿大元、西德馬克、法國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在內的外匯期貨合約。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推出利率期貨合約的交易所。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使股票價格指數也成為期貨交易的對象。至此,金融期貨三大類別的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價格指數期貨均上市交易,並形成一定規模。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歐洲和亞洲的期貨市場,金融期貨交易佔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也成為交易的主要產品。 金融期貨的出現,使期貨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改變了期貨市場的發展格局。世界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所都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誕生的。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期貨期權

20世紀70年代推出金融期貨後不久,國際期貨市場有發生了新的變化。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引發了期貨交易的又一場革命。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現的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不僅對現貨商具有規避風險的作用,而且對期貨商的期貨交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規避風險的作用。相當於給高風險的期貨交易買了一份保險。因此,期權交易獨具的或與期貨交易結合運用的種種靈活交易策略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應當指出的事,在國際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各個品種、各個市場間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可以說,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方興未艾。期貨期權交易的對象既非物質商品,又非價值商品,而是一種權利,是一種「權錢交易」。期權交易最初源於股票交易,後來移植到期貨交易中,發展更為迅猛。現在,不僅在期貨交易所和股票交易所開展期權交易,而且在美國芝加哥等地還有專門的期權交易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H. 國家現在對黃金買賣放開了嗎過去(80年代、90年代)私人買賣黃金屬於違法的

當金本位成為歷史後,黃金就可以自由買賣了,其實在國際上1970前,黃金在民間也專是不能買賣屬的。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只有美圓可以兌換黃金,而其他國家貨幣只能兌換美圓無權兌換黃金。所以那時候美圓也叫美金。但在1971年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了,金本位在全世界也結束了,之後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一直到現在。我國在80年後就已經開放黃金買賣了,但是無牌照經營黃金別說過去,現在也不允許,因為怕造假,所以抓。我再告訴你一個真相,自從黃金可以自由買賣後,其實黃金就變的無價值了。你可以看到所有國家儲備中,大部分是美圓或則其他紙幣。而不是黃金,但確實有很少一部分黃金,那其實就是賣給民間,賣給那些還相信金本位存在的人。 請採納,謝謝~

I. 請問美國80~90年代的著名黃金期貨投資大師有誰急需謝謝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傑明 格雷厄姆 是美國的投資之父

閱讀全文

與80年代黃金期貨交易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