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投資風險的主要因素
投資風險是指投資主體為實現其投資目的而對未來經營、財務活動可能造成的虧損或破產所承擔的危險。投資風險是投資主體決定是否投資所進行預測分析的最主要內容。導致投資風險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的變化、管理措施的失誤、形成產品成本的重要物資價格大幅度上漲或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借款利率急劇上升等。
成因分析
企業項目投資決策出現錯誤有多種原因。導致各種嚴重後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1)投資決策機制不健全,責任不明,容易出現受「長官意志」的影響,或者領導人一時頭腦發熱而盲目拍板,造成投資決策的隨意性、主觀性、盲目性和獨斷性。
(2)為了爭上項目,故意把可行性研究報告做成「可批性報告」,有些項目審批部門從地方利益出發,沒有從嚴把關,從而造成重復建設、盲目建設,使項目建成投產後沒有市場,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3)缺乏風險意識,盲目追求「熱門」產業。在某些行業處於最「熱門」的時候才決定進入,結果投資後行業轉向低迷,企業深陷其中,進退兩難。
(4)對項目僅側重於技術可行性的研究,對經濟可行性的論證不夠重視,對投資成本及項目建成後的成本費用和效益測算不準確。從而根據過於樂觀的經濟估算做出錯誤的決策。
財務分析
成因
財務風險的原因有企業外部的和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的具體原因也不盡相同。總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復雜多變,而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不能適應其宏觀環境。宏觀環境包括經濟、法律、市場、社會文化、資源等因素。這些因素存在於企業之外,但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世界原油價格上漲導致成品油價格上漲,使運輸企業增加了營運成本,減少了利潤,無法實現預期的財務收益。
(2)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
(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中國企業的財務決策普遍存在著經驗決策及主觀決策,由此而導致的決策失誤經常發生。從而產生財務風險
(4)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企業與內部各部門及上級企業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
(5)企業領導風險意識不強,財務人員素質不高
2. 為什麼融資困難資金不足的原因
融資方式:第一種是基金組織,手段就是假股暗貸。所謂假股暗貸顧名思義就是投資方以入股的方式對項目進行投資但實際並不參與項目的管理。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從項目中撤股。這種方式多為國外基金所採用。缺點是操作周期較長,而且要改變公司的股東結構甚至要改變公司的性質。國外基金比較多,所以以這種方式投資的話國內公司的性質就要改為中外合資。 第二種融資方式是銀行承兌。投資方將一定的金額比如一億打到項目方的公司帳戶上,然後當即要求銀行開出一億元的銀行承兌出來。投資方將銀行承兌拿走。這種融資的方式對投資方大大的有利,因為他實際上把一億元變做幾次來用。他可以拿那一億元的銀行承兌到其他的地方的銀行再貼一億元出來。起碼能夠貼現80%。但問題是公司帳戶上有一億元銀行能否開出一億元的承兌。很可能只有開出80%到90%的銀行承兌出來。就是開出100%的銀行承兌出來,那公司帳戶上的資金銀行允許你用多少還是問題。這就要看公司的級別和跟銀行的關系了。另外承兌的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根據國家的規定,銀行承兌最多隻能開12個月的。現在大部分地方都只能開6個月的。也就是每6個月或1年你就必須續簽一次。用款時間長的話很麻煩。 第三種融資的方式是直存款。這個是最難操作的融資方式。因為做直存款本身是違反銀行的規定的,必須企業跟銀行的關系特別好才行。由投資方到項目方指定銀行開一個帳戶,將指定金額存進自己的帳戶。然後跟銀行簽定一個協議。承諾該筆錢在規定的時間內不挪用。銀行根據這個金額給項目方小於等於同等金額的貸款。註:這里的承諾不是對銀行進行質押。是不同意拿這筆錢進行質押的。同意質押的是另一種融資方式叫做大額質押存款。當然,那種融資方式也有其違反銀行規定的地方。就是需要銀行簽一個保證到期前30天收款平倉的承諾書。實際上他拿到這個東西之後可以拿到其他地方的銀行進行再貸款的。 第五種融資的方式(第四種是大額質押存款)是銀行信用證 。國家有政策對於全球性的商業銀行如花旗等開出的同意給企業融資的銀行信用證視同於企業帳戶上已經有了同等金額的存款。過去很多企業用這個銀行信用證進行圈錢。所以現在國家的政策進行了稍許的變動,國內的企業現在很難再用這種辦法進行融資了。只有國外獨資和中外合資的企業才可以。所以國內企業想要用這種方法進行融資的話首先必須改變企業的性質。 第六種融資的方式是委託貸款。所謂委託貸款就是投資方在銀行為項目方設立一個專款帳戶,然後把錢打到專款帳戶裡面,委託銀行放款給項目方。這個是比較好操作的一種融資形式。通常對項目的審查不是很嚴格,要求銀行作出向項目方負責每年代收利息和追還本金的承諾書。當然,不還本的只需要承諾每年代收利息。 第七種融資方式是直通款。所謂直通款就是直接投資。這個對項目的審查很嚴格往往要求固定資產的抵押或銀行擔保。利息也相對較高。多為短期。個人所接觸的最低的是年息18。一般都在20以上。 第八種融資方式就是對沖資金。現在市面上有一種不還本不付息的委託貸款就是典型的對沖資金。
3. 為什麼合理化投資也會造成資金不足的危機
投資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取得收益,投資收益可表現為成本的降低或銷售牧入的增加,也有人把投資分為四種類型的投資。
①擴張投資。目的為了擴張目前產品的生產能力或銷售能力。此種乃是增加收入的投資類型。意味著要向銀行借大數額的錢以彌補資金的不足。
②產品投資。分為開發新產品投資和產品改良投資。新產品投資效果難預測,不確定性和危險性都較大。因此,資金來源於累積利潤或股本金比較好。最好不要用貨款來彌補資金缺口。對產品改良投資來說,目的在於改良產品的性能,或降低生產成本。降低成本直接意味著資金的節約,風險系數小,因此,可考慮向外借款以彌補資金缺口。
③設備更新投資。目的若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可採用向外融資法。若更新設備是為了生產新產品,最好內部融資。也可同時採用。
④戰略性的投資。指投資效果在短期內不明顯的投資,或是投資效果很難確定的投資。
如:A、研究開發投資。B、福利性投資。C、縱向一體化投資。D、這類投資能提高資金收入的穩定性。因此資金不足時可以大膽借款。
投資計劃在開始制訂的時候往往會伴有一個融資計劃。
為什麼「合理」投資計劃會使資金周轉陷入資金不足的窘境呢?這就是投資計劃的實際實施情況與計劃有差距,從而影響了資金的順利周轉。總之,即資金收入的不確定性和借款還本付息之間的矛盾。投資計劃本身不嚴密,常見的薄弱環節有:
①投資金額的突破。(低估投資額,造成資金不足);
②忽略了必要的啟動資金。(沒有預估,臨時借款);
③忽略了原材料,人工費用的上漲;
④意料之外的產品價格下跌。因此,產品價格的意外下跌往往會使制訂計劃時的「合理化投資」成為企業資金不足的元兇。
4. 投資不足等問題對文化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可以這樣理清一下,文化的健康發展是個怎樣的狀態,是重點突出兼顧全面發展,建設性和保護性兼顧,個性發展,包容性發展等等。
這樣理清後再看投資對這些方面的影響。如果投資不足保護性可能做不好,無法保護一些瀕臨失傳的藝術和將毀壞的建築等等,沒有投資可能會因卻反人才而是文化缺少傳承和建設性等等,都可以展開來談。
5. 投資不足為甚麼會導致現金短缺
投資了卻沒推廣加銷售出去產品。你投資的錢就回不來了
6. 投資項目失敗的原因
在上一節里,著重總結了投資項目成功的範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投資項目失敗的教訓也觸目驚心。這里想集中討論造成投資項目的主要原因,以供借鑒。
一、立項論證和決策上的失誤
主要表現在6個環節上:
(1)原材料或開採的礦源上出了問題,主要是在礦源不清的情況下就急於上選場,造成損失的最多。這一點對地質勘查單位具有諷刺意味:本身是勘探的,恰恰搞不清自己的開發產地。
(2)市場銷路出了問題。有的在項目論證時,產品的市場銷路還很好,可是建成之後(常常托延了建設時間),市場變化了,銷路不暢。
(3)投資品即預訂的設備,技術水平達不到設計要求,投產之後需要不斷追加投資,加以補救。有的甚至原設計的設備和工藝就是落後的,造成無法改變的局面。
(4)成本預測不準確,一旦投入生產,實際成本遠遠超過設計水平。有的甚至根本沒有預先進行成本評估,只是憑借「想當然」而拍板定案。
(5)外部環境十分不利,但預先缺乏估計,項目一旦進入實施或投產階段,各種難題接踵而來,有的是當地根本不允許使用道路,有的各種名目的收費難以承受,直至把你趕走為止。
(6)用人不當,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而這種人往往被領導所賞識,有的把事情辦糟之後揚長而去,不受任何追究。
上述問題,有許多是在選項時就沒有進行認真地科學地論證,單憑少數領導個人說了算,根本聽不進不同意見。
二、管理十分混亂的主要表現
有的有章不守,有的無章可循,完全應付著干,主要表現是:
(1)在調查的十幾項失敗投資的事例中,多數是無賬可查,完全是依靠當事人的回憶,從立項到項目失敗,根本沒有記錄,沒有檔案,甚至沒有人承擔責任。
(2)損失浪費嚴重。有的年產不足10公斤黃金礦山,一年請客吃飯竟花掉十幾萬元;有的派往礦山的在職職工,人浮於事,但所有體力勞動,全部靠臨時工;有的礦山勞動計量、弄虛作假、無人過問。
(3)工作拖拉,資金不到位,往往把建設周期搞的曠日持久,錯過了最有利的時機,造成虧本。如213隊硅鐵廠計劃一年建成,此時硅鐵特別暢銷,只要一年就可收回投資,而實際三年才投產。結果不但錯過了賺錢的機會,還造成大量產品積壓。
三、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的不足
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的不足,形成不了硬性的財產和利益約束,往往是干好了,不會有相應的回報;干壞了也不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損失國家的錢不心痛,或不那麼心疼。即所謂有人投資決策,無人對損失負責;有人花錢,無人還債。這是造成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下面有兩個例子很說明問題,一個是合辦的企業有效益,人家把我們踢出來,我們基本沒有反映;一個是合辦企業辦糟了,人家把股份拿走,我們也沒有什麼反映。
前者是山西地勘局213隊辦的乙炔廠,與當地一位村長(個人)合辦,我方投資38萬元,很有效益,但是村長不同意把分紅拿走,堅持再投入。當我方的分紅投入加原投入達到70萬元時,村長早已通過各種途徑把企業效益轉移了。我方見勢不妙,提出撤資,但村長則強調無資金可還,最後總算拿出二台汽車頂賬,折價僅為20萬元,我方欣然接受。
後者是山西主辦的高嶺土項目,與港商合資,我方占股份49%,港方占股份51%,組成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金2000萬元,總預算3767萬元。但是當總造價一再突破、已經達到9千多萬元,且投資之後根本沒有效益時,該項目卻成了我方獨資,獨自承擔經濟責任。
上述兩個事例,根子都在機制上。假如這兩個合辦企業,是私人對私人,肯定要付諸公堂的;即使私人對國有企業,而不是對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地勘單位,也不會善罷干休。所以從投資失敗的教訓中大家深深感到,再不能用現行的體制和機制繼續維持下去了。它的主要弊端是從上到下,被嚴重的依賴機制、干預機制所控制;最下層,是企業化(注意不是企業)的單位辦項目;中間層是事業性質的地勘局提供投資或提供貸款擔保;最上層是國家機關管理分配投資或疏通貸款。在這個體制下,下邊辦項目,必然向上邊要投資,誰要到,誰就佔了便宜,因為它可以不還;誰不要,只能是白不要。這就產生了一種機制,積極促進要錢,於是立項論證,完全是以要錢為目的,可行性研究變成了可批性研究,至於項目的最終後果是什麼樣,則考慮的不多。而主管投資大權的上邊,由於它本身不是企業,只能單純享受權利,無法承擔責任。享受權利,促使它對下過多的干預;無法承擔責任,促使它不顧忌失敗的後果。所以這種機制很難提高投資效果。
7. 財務管理投資不足和投資過度怎麼理解
投資不足:指的是放棄凈現值為正的項目而損害債權人利益進而降低企業價值的現象。
過度投資:指的是投資於不盈利項目或者是高風險項目而產生的損害股東以及債權人利益而降低企業價值的現象,過度投資會損害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這點需要注意。 發生過度投資主要有兩個情形:經營者和股東之間利益沖突,經營者自利行為會產生過度投資問題;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矛盾沖突,經理代表股東利益會採納成功率低甚至凈現值為負的高風險項目,從而產生過度投資。
理解以上名詞,主要是理解代理理論,企業產生財務困境的時候,更容易發生債務代理成本,產生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的現象。
8. 投資需求與資本輸出不足的原因分析
3個心裡規律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邊際投資效率遞減、流動性偏好規律內
基於這三個規律的理論證明了有容效需求不足,具體推導這說不清楚
凱恩斯以前的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市場能自動均衡,無需宏觀調控,凱恩斯認為自動調節代價太大,需要政府幹預,政策主張精煉為4個字:相機抉擇
9. 導致投融資總量不足的原因
很多方面的原因,基本上很難,因為現在風險很大,投資者都很謹慎,除非你的項目特別好,不然很難融資,現在經濟都不景氣,所以還是好好努力吧,慢慢來,不要著急,只要努力做,會越來越好的,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