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葯行業的市場環境
經濟影響
醫葯是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一直是發達國家競爭的焦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跨國公司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通過大規模的聯合與兼並和國際資本市場運作,建立全球性的生產與銷售網路,擴大市場份額。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使得我國醫葯行業的競爭對手變得空前強大。國內市場國際化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使市場競爭變得更為直接和生死攸關。世界范圍的經濟結構調整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成為我國強勁的競爭對手。
2.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
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對醫葯工業產生革命性影響,對疑難疾病認識的深化,眾多新型生物技術葯物的問世,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都將極大地改變醫葯工業的面貌。世界發達國家利用資金、技術、市場上的優勢,實施壟斷,我國醫葯將在生物技術領域同發達國家展開新一輪的競爭。
3.天然葯物熱潮湧起。
隨著回歸自然潮流的湧起,國際市場對天然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世界植物製品銷售額近300億美元,其中天然葯物銷售額已達160億美元,並以年10%的速度遞增。為此,各國競相採用現代技術研究開發傳統醫葯,搶占國際天然葯物市場。這為我國中葯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 國際市場
1996年1999年,世界葯品市場的年增長約為5.5%,2000年全球葯品銷售約3680億美元。盡管各國政府均在控制醫葯費用的增長,但由於新葯開發,人口結構變化及人們對健康預期的提高,葯品市場的增長仍快於經濟增長的速度,預計今後5年內將以8%的速度遞增,2005年將達5400億美元左右。統計分析,今後國際醫葯市場發展的取向和趨勢可以概括為以下5條:
(1)所有發達國家(以及少數發展中國家)人口日趨老齡化,適合老齡人口疾病特點的治療葯品需求量增大;
(2)由於住院醫療費用昂貴,凡是能夠縮短住院日,特別是能夠改變住院治療為門診治療的新葯都有極好的發展前景。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於服用的控、緩釋等葯品將進一步發展;
(3)隨著社會發展和環境的影響以及疾病譜的變化,一些醫療領域尚缺乏高效、特效葯物,從而為新葯創制提供了機遇;
(4)生物技術的發展和在醫葯領域的廣泛應用,將使許多疑難病症得到有效治療,預計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治療用生物葯品、診斷試劑、疫苗將迅速發展,並將逐步擴大在世界醫葯市場的份額;
(5)非專利葯品穩步增長,預防性葯品及與保健相關的產品將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 我國醫葯市場除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之外,還將受以下國內環境變化的影響和制約:
(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均年葯品消費約300美元,中等發達國家人均葯品消費為40_50美元,而我國不到10美元,這既反映了我國與發達國家葯品消費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國醫葯市場發展的潛力。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提高,醫葯消費觀念的更新,我國醫葯市場增長將快於世界醫葯市場增長。
(2)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十五期間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將全面展開,這一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低水平、廣覆蓋。它的實施,一方面將擴大醫療保險人群范圍,即從的1.6億增加到3億,另一方面將調整不合理的醫葯消費,抑制價格昂貴的進口葯品及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促進價格低廉、療效確切的國產普葯的使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總體上會促進醫葯產品的消費,從而拉動醫葯經濟的增長。
(3)城鎮化水平提高。2000年,我國有4.6億城鎮人口,並且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長,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十五期間,每年約增加1000萬城鎮人口。我國城市人均葯品消費與農村葯品消費水平比約為7:1,城鎮化的發展將增加對醫葯產品的需求。
(4)人口凈增長。2000年,中國有12.95億人口,2010年我國人口達到13.397億。到2015年我國人口將達13.3億。人口凈增長將對醫葯產品產生新的需求。
(5)人口老齡化。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預計十二五期間還將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十二五期間老年人用葯總額將有較大增長。
(6)葯品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隨著我國處方葯和非處方葯制度的實施及進一步完善,零售葯品市場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5%左右
(7)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農村三級衛生預防網的加強、農民收入的提高,為醫葯市場創造了發展空間。十五期間,農村葯品消費需求是醫葯市場主要增長點。
❷ 醫葯行業投資有什麼前景
醫葯行業自2014年開始進入醫改深水區,伴隨著招標降價等因素,醫葯行業進入調整時期,經歷2015年的陣痛後,從2016年開始醫葯行業逐漸確立了底部,業績開始穩中有升。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醫葯行業整體在政策引導、大健康產業發展、人口結構調整等多重作用下,逐漸迎來產業結構調整後新的發展周期。
我國國民的醫療需求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國門診病人及出院病人人均費用均實現連續增長,人均診療費用的增加疊加診療需求的上升,我國醫葯行業將繼續維持穩定增長。
整體醫葯行業在消費升級、創新政策、醫保招標、控費、兩票制的執行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全部子行業均表現出收入和銷售費用大幅上升,並致使毛利率上升、凈利率相對穩定的情況。
❸ 如何看待醫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百億級私募12月調研60股 醫葯生物行業受青睞百億級私募12月出百動調研77次,千合資本出動調研4公司12月以來,這22家百億級私募共出動調研77次。在百億級私募參與的77次公開調研當中,總共涉及的上市公司度有60家。從行業分布上看,醫葯生物行業成為這批私募調研最為密集的行業,共問有11家公司迎來百億級私募的調研。其中,景林資產在12月總共調研了5家醫葯生物公司,包括三諾生物 、爾康制葯等。鼎鋒資產和博道投資也分別在12月份調研了2家醫葯生物公司,鼎鋒資產拜訪了香雪制葯和陽普醫療答 ,博道投資則考察了華通醫葯和麗珠集團 .重陽投資在12月則重點調研了版電氣設備行業的公司,在其12月的權5次公開調研中,就有4次拜訪了電氣設備行業的公司,包括合縱科技 、新聯電子等。王亞偉旗下的千合資本12月份調研了4家上市公司,分別是中信國安 、二六三 、深圳機場和萊茵體育
❹ 中國未來3年內醫葯行業,將會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方向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醫葯行業並購重組趨勢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8bb7db92390c4058.html 近年來我國醫葯行業增長有些放緩,不過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醫葯行業前景還是不錯的,畢竟社會剛需還是存在的。未來醫葯行業想要更加快速的發展需要尋找到一些新的突破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醫葯行業並購重組趨勢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2015年我國醫葯工業總產值有望達到28842億元,同比增長11.8%;2016年工業總產值將達到32100億元的規模,同比增長11.3%。到2020年將達到48400億元,復合增長率在11%-13%之間。
相比「十一五」期間醫葯工業利潤的復合年增長為37.6%,進入「十二五」後,受宏觀經濟變化、葯價改革、成本等因素的影響,醫葯工業利潤明顯增速放緩,預計2015年全年利潤增長為11.9%。
我國醫葯行業的混亂還是由來已久的,雖然近來行業的混亂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是頑疾還未徹底治癒,未來相關部門還需加大力度打擊醫葯行業的混亂問題。
❺ 目前醫葯行業的市場分析如何
一、2014年醫葯並購新形勢
2013年醫葯上市公司並購節奏明顯加快,並購案例超過20個,2014年這種態勢繼續發酵,雙龍股份、康恩貝、南京醫葯等紛紛停牌擬並購收購。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對2013年醫葯並購進入深入挖掘,總結了三大特點:1)從「以國資為主導」到「各方資本加入」,2)增加產品鏈、擴張產品線,甚至是進入新的領域,3)以實現協同效應為目的的戰略並購漸成主流。
1、從「以國資為主導」到「各方資本加入」
不難發現,2013年之前的資產整合基本上是國資企業進行主導,由華潤醫葯、中國醫葯集團等國資委直接控股的大型集團公司領銜,廣葯集團、上葯集團、哈葯集團、南京醫葯等地方國資委控股的集團公司參與。而2013年來,有更多的民間資本加入,例如新華醫療、仁和葯業等。
2、增加產品鏈、擴張產品線,甚至是進入新的領域
3、以實現協同效應為目的的戰略並購漸成主流
從2013年掛牌的股權交易情況看,進行戰略性「減法」,突出優勢資源亦成為一種整合趨勢。
二、醫葯並購的利與弊
並購加速對於醫葯行業是個利好消息,因為並購不僅能夠擴大企業規模、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避免重復生產與開發、合理調整產品結構,還能增強跨國市場經營網路,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並購對於產業結構優化以及行業競爭力的提高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大量屬於重復建設型的醫葯公司會被整合,市場集中度會大大提高,現在的分散局面會得到改觀,使市場競爭更加有序,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大多葯企特別中小企業缺少足夠的資金支持,新葯研發能力較弱,新葯數量少,產品科技含量偏低,自然成為並購市場中的獵物。再者,中小醫葯企業中,既懂專業知識,又能拓展市場、參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較少。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國內葯企發展的瓶頸之一,通過並購獲得技術人才團隊是很多葯企並購的目的之一。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兼並重組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業集中度,對於龍頭優勢企業來說是跨越發展良機;但另一方面,不少醫葯企業並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通盤考慮,有些並購後的整合效果也不如預期。而且目前從醫葯企業的並購案例來看,普遍溢價較高,成本高昂,未來是否能順利整合以及整合後對企業經營的貢獻程度還是個未知數。
❻ 2019年醫葯行業形勢如何
9月醫葯製造業穩健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醫葯製造業2018年1-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203.7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2305.9億元,同比增長11.5%,同期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分別為21.79%、20.14%。
分季度來看,醫葯製造業2018年7-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26.4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720.2億元,同比增長5.7%。同期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分別為21.23%、9.46%,高於醫葯製造業整體。
2018年1-9月中國醫葯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醫葯行業來看,國內老齡化、消費升級等帶動醫葯行業的需求市場不斷旺盛,且對高端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醫葯行業已經進入新的景氣周期,這個新的景氣周期將以創新品種、優質品種、優質企業為主導。
目前政策導向清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醫葯政策調控下,產業結構趨向優化,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強者恆強。
未來醫葯行業將在存量市場的結構優化和創新驅動帶來的行業的增量發展中穩步前行,龍頭企業在醫葯行業整體保持穩健增長的基礎上,有望享受集中度提升帶來的紅利,保持高於醫葯製造業整體的業績增速。
醫葯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市場需求穩定增長
從全球看,發達經濟體醫葯市場增速回升,新興醫葯市場需求旺盛,生物技術葯物和化學仿製葯在用葯結構中比重提高,為我國醫葯出口帶來新的機遇。從國內看,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醫保體系進一步健全,人口老齡化和全面兩孩政策實施,都將繼續推動醫葯市場較快增長。
2)、技術進步不斷加快
精準醫療、轉化醫學為新葯開發和疾病診療提供了全新方向,基於新靶點、新機制和突破性技術的創新葯不斷出現,腫瘤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轉化步伐加快。醫療器械向智能化、網路化、便攜化方向發展,新型材料廣泛應用,互聯網、健康大數據與醫葯產品、醫療服務緊密結合,產業升級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3)、產業政策更加有利
《中國製造2025》將生物醫葯和高性能醫療器械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國家繼續把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加快培育,「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繼續實施,將為醫葯工業創新能力、質量品牌、智能製造和綠色發展水平提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行業監管持續強化
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施,葯品注冊分類調整,注冊標准提高,審評審批速度加快,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推進,全過程質量監管加強,將促進技術創新、優勝劣汰和產品質量提升。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實施,環保標准提高和監督檢查加強,對醫葯工業綠色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5)、醫改政策不斷完善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及分級診療制度加快推進,市場主導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以「雙信封」制、直接掛網、價格談判、定點生產為主的葯品分類采購政策全面實施,醫保支付標准逐步建立,醫保控費及醫療機構綜合控費措施推行,對醫葯工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總體上,「十三五」時期醫葯工業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但也要看到,發達國家依靠技術變革與技術突破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已在仿製葯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前期支撐我國醫葯工業高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各種約束條件不斷強化,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亟需加快增長動能的新舊轉換,醫葯工業持續健康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❼ 醫葯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怎麼樣醫葯銷售還是以後的主題嗎
對於醫療保健的投資,先從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走勢談起。中國經濟正在告別過去的高增長,也不太可能再有大規模刺激政策出台,傳統周期性板塊再難有往昔的輝煌。
回到股市,雖然經濟增長有壓力,但目前上證綜指和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已經足夠低,尤其上證指數[0.16%]在2000點有著很強的支撐,因而當前大盤總體維持區間震盪,在市場缺乏增量資金入場的情況下,這種局面還將延續。
未來的投資方向是以新城鎮化為核心的三大主題機會,包括打造智慧城市的TMT(信息傳媒科技)產業、智慧醫療,以及環保和新能源產業。另外,軍工主題也是未來的重要方向。
由於不太可能有大的刺激政策,同時經濟下探空間有限,大盤長時間維持區間震盪的概率較大,未來市場將會呈現主題輪動局面。
《2015-2020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分析:未來幾年醫療板塊每年營收可達到20%的增長,利潤增速可達30%,在行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可以支撐當前平均37倍的市盈率估值。
而在醫療服務市場上,民營醫院、外包服務有著很強的成長動力,尤其是民營醫院的現代化連鎖經營。中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1.65萬億,非公立醫院服務量佔比不到10%,國務院明確提出至 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佔比要達20%。
現在市場上並購大行其道,去年醫葯上市公司並購交易金額就超過200億元,近一年以來因收購而停牌的上市公司就超過30家,持續並購對醫葯上市公司以及板塊行情都是利好。
❽ 中國醫葯行業的前景如何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醫葯行業整體需求不斷增加,中長期持續看好。同時,商業健康險擴張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多資金供給,醫葯行業增速有望維持在10-15%區間,前景廣闊。
醫葯行業前景向好,在國內引發了一輪並購潮,並購金額、數量屢屢創下歷史新高。由於看好國內醫葯行業發展,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並購熱情同樣高漲。
據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2016年,醫葯健康領域並購超過400起,金額超過1800億元。預計今年並購潮仍將持續,各細分領域並購將保持高活躍度。
按照目前趨勢,醫葯行業的並購仍將持續,未來要等到新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醫葯並購才會相對放緩。新的格局形成後,醫葯行業也將隨之重回中高速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醫葯分開改革深入,以及醫葯電商政策松綁,醫葯行業前景仍然可期。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醫葯企業要尋求新的銷售途徑,加大與互聯網融合力度,,減少流通環節成本,增加自身利潤。
❾ 醫葯行業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方向
對現狀和未來的判斷:
首先,行業的有序發展仍在持續,行業需求升級也未完成,行業發展階段仍處於景氣階段,且我們判斷可以持續一段比較長的時期,比如5年;
其次,醫保的收入增速顯然要下降,下降的幅度還不能給予確定的結論。但由於仍有較大體量的結余,支出增速不會顯著下滑;
最後,行業政策上處於關鍵階段,新一屆政府對醫療領域的態度還未明朗。對葯品價格的管制是現階段以及未來2-3年影響行業利潤的核心因素。現階段看,對葯品價格從嚴管制和繼續相對寬松都有判斷依據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