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上的幾條重要航線,,它們各經過哪些海洋、海峽、運河
世界主要的海運航線(含港口)
1.北大西洋航線:西歐(鹿特丹、漢堡、倫敦、哥本哈根、聖彼得堡;北歐的斯德哥爾摩、奧斯陸等)一北大西洋一北美洲東岸(紐約、魁北克等)、南岸(新奧爾良港,途經佛羅里達海峽)。
2.亞歐航線:也叫蘇伊士運河航線,東亞(橫濱、上海、香港等港口,途經台灣、巴士海峽等)、東南亞(新加坡、馬尼拉等)一馬六甲海峽一印度洋(南亞科倫坡、孟買、加爾各答、卡拉奇等)一曼德海峽(亞丁)一紅海一蘇伊士運河(亞歷山大)一地中海(突尼西亞、熱那亞)一直布羅陀海峽一英吉利(多佛爾)海峽一西歐各國。
3.好望角航線:西亞(阿巴丹等,途經霍爾木茲海峽)、東亞、東南亞、南亞一印度洋一東非(達累斯薩拉姆)一莫三比克海峽一好望角(開普敦)一大西洋一西非(達喀爾)一西歐,載重量在25萬噸以上的巨輪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需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4.北太平洋航線:亞洲東部、東南部一太平洋一北美西海岸(舊金山、洛杉磯、溫哥華、西雅圖等),是亞洲同北美各國間的國際貿易航線,隨著東亞經濟的發展,這條航線上的貿易量不斷增加。
5.巴拿馬運河航線:北美洲東海岸一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城)一北美洲西海岸各港口,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徑,對美國東西海岸的聯絡具有重要意義。
6.南太平洋航線:亞太地區國家(悉尼、惠靈頓)一太平洋(火奴魯魯)一南美西海岸(利馬、瓦爾帕萊索等)往來的通道。
7.南大西洋航線:西歐一大西洋一南美東海岸(里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等)的海上通道。
8.北冰洋航線:東亞(海參崴)一太平洋一白令海峽一北冰洋一北歐(摩爾曼斯克)一大西洋一西歐
其中1、2、3、4四條航線是世界上比較繁忙的航線,北大西洋航線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運輸路線,好望角航線是石油運量最大的航線,被稱為西方國家的「海上生命線」
⑵ 大阪和伊斯坦布爾各有什麼特色
大阪(おおさか)
羅馬名:Osaka
①日本府名。大阪府在日本本州中西部。一級行政區。西南鄰大阪灣。面積1,867平方公里。人口870.6萬(1990)。包括31市,13町、村。首府大阪市。北、東、南三面為山地所圍繞,北、東部海拔500—600米,南部較高,最高點岩涌山898米。中為大阪平原。淀川、大和川及其支流流貫。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1,300—1,800毫米,霜雪較少。舊河內、和泉兩國和攝津國的東半部。古日本交通、商業要地,多史跡。西日本的經濟中樞,經濟地位僅次於東京都。輕重工業綜合發展,以機械、電機、化學、鋼鐵、金屬加工、食品、紡織等工業為主。大阪市、堺、泉北臨海工業地帶為核心區。耕地大部為水田,城郊蔬菜、花卉、果樹園藝業與乳牛、豬、雞等飼養業發達。水陸空運輸繁忙。大阪國際機場(在伊丹,屬兵庫縣(ひょうごけん))為大阪、神戶(こうべ)空中門戶。
②日本重要港市。大阪府首府。與東京(とうきょう)(區部)同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在本州西南部大阪灣東北岸。人口254.1萬(1986),僅次於東京(區部),為日本第二大城。面積212平方公里。由26個區組成。古稱浪速、難波,後名大坂。明治初改作大阪。古代曾為中日交通要沖。1583年築城後商業繁榮。1868年開港,1874年鐵路通達。運河網發達,號稱「水都」。1889年設市後工業迅速發展。阪神工業地帶的核心。工業生產規模僅次於東京(區部)。輕重工業綜合發展,化學、機械、鋼鐵、金屬加工、出版、印刷、電機最為重要。西部臨海地域為重化工業集中區。海陸空交通樞紐。出口鋼鐵、錄像機、機械、金屬製品等。進口工業原料、礦產品等。西日本文化中心,有國立大阪大學等高等學校多所和大阪城、四天王寺(593年建)等古跡。周圍多衛星城市,相互毗連,為東海道城市地帶的一環。
大阪是一座1400年以前人們在此聚集?p進行交流的繁華城市。被稱為「水之都」的大阪,自古以來就憑借河海交匯之優勢,與國內及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進行頻繁地交往,位於大阪的港口「難波津」是與海外進行交流的重點地區。
七世紀中葉,在大阪建都「難波宮」,它作為日本最古老的城市而久經繁榮滄桑。當首都被遷到奈良、京都等地之後,大阪仍作為與國外進行貿易交往的重要之地,對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近代,它作為物質流通的中心地區,而發展成為一座被稱之為「天下廚房」的商業城市。大阪商人所特有的嚮往自由和努力進取的氣質,是大阪的一大特徵。凈琉璃、歌舞伎等代表日本的傳統藝術文化精粹,一直被保存延續至今,同時,被稱之為「吃窮」的飲食文化也得到不斷發展。
大阪劃分為26個行政區,城市布局呈方格狀,東、西、南北四區為市中心。政府機關多集中在東區和中之島;金融機構、銀行多集於今橋、高麗橋、御堂筋等地;公司、商社、事務所集中於中之島、堂島等地;梅田、巴頓土層以及以通天閣為中心的新世界三大鬧市區,雲集著名的劇場、影院、酒店和百貨店。
大阪高樓林立、商業繁榮、城市綠化率高。大阪的地下街分上、中、下三層,層層各有自己的特色。在層與層之間,有螺旋形的樓梯相通。還有一條人造小溪貫穿地下街之間,潺潺流水,清澈可見。地下街的兩旁,商店林立,餐館、酒吧間和電影院一個挨著一個。大阪的地下街既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又是一個情趣別致的游覽勝地。
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ISTANBUL)簡介
地跨歐亞兩洲的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工商業中心和主要的旅遊勝地。伊斯坦布爾省省會。全市面積 254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180萬,9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30年改建為拜占庭帝國首都,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土耳其人作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後,始稱伊斯坦布爾,但西方國家仍習稱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成為正式名稱。現市區已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橋。有紡織、食品、陶瓷、玻璃、機械、汽車製造、船帕修造等工業。也是重要漁港。有蘇里曼尼耶清真寺等名勝古跡。伊斯坦布爾還是一座文化古城,擁有伊斯坦布爾大學、海峽大學等34所大學和高等學府。
城市地位
土耳其全稱土耳其共和國,橫跨亞、歐兩洲,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36位),大部分位於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瀕臨地中海和黑海,海岸線長達8333公里,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作為世界文明之都的伊斯坦布爾,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土耳其的「心動之地」。 在土耳其的歷史、商業、民間傳說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均獨占鰲頭。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伊斯坦布爾自古以來即為交通、軍事、商業和宗教的重地,並曾為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有3000多年歷史,其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管是羅馬式斗獸場還是妻妾成群的後宮,都令人怦然心動。從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君士坦丁堡古城的古典支柱、高低錯落的圓形拱頂、高聳的尖塔裝飾著整個市區。
土耳其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屬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內陸及東部地區溫帶大陸型氣候明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酷寒。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峽,南端叫達達尼爾海峽,北端叫博斯普魯斯(伊斯坦布爾)海峽,總稱黑海海峽。此「黃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爾就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端。從這里出發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站在伊斯坦布爾的高處向西望去,歐洲大陸近在咫尺;向東雖有帕米爾高原阻隔,但200O年間絲綢之路上商賈不斷往來。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其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悠久的古國名都伊斯坦布爾建於公元前668年,舊址是古希臘的城邦國--拜占庭,後來經過戰爭和重建,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於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以後,才開始叫伊斯坦布爾。從那時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土耳其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
伊斯坦布爾不僅地理上橫跨兩洲,而且還兼收並蓄歐、亞、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藝術之精粹,從而成為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交匯點,隨之遺留下許多源遠流長的名勝古跡。伊斯坦布爾現有40多座博物館、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這些美麗的建築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東西方交匯點的生動見證。在古代東方博物館展有蘇美爾人的頭像、巴比倫人的瓦器、亞述人的浮雕等,這些都是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地區各民族史前時期的文物。在考古博物館有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巨大石棺,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藝術的傑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關於聖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畫,是拜占庭藝術的代表作。在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雕梁畫棟、鏤金刻銀,有許多奧斯曼時期的藝術珍品。在市內西岸舊城區里,歷代各帝國時期遺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樓、渡槽隨處可見。
景觀
景觀:托普卡匹皇宮,蘇雷曼尼亞清真寺,聖索菲亞,藍色清真寺,考古博物館,卡里耶博物館,朵馬巴恰皇宮,地下宮殿.
⑶ 土耳其,委瑞內拉,希臘的經濟體系是如何被人搞垮的
早在前幾年,土耳其的經濟可謂是「欣欣向榮」,甚至還被很多專家看做為最具潛力的新興國家,還與越南,印尼,南非,和阿根廷合稱「展望五國」。
所以,這突如其來的經濟崩盤讓很多人都很吃驚。很多人說,這次土耳其經濟瞬間崩盤是由於美國的貿易制裁。但實際上,這只能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究其根本,其實是土耳其借了大量外債與大批量印錢。
從2003年開始,土耳其一直沒有停下它大量印錢的腳步,僅僅十幾年的時間,土耳其的M2整整增加了24倍。放眼全球,能和土耳其相提並論的國家也就只有幾個而已。
除了大量印錢之外,土耳其還借了大量外債。根據2018年第一季度公開數據,土耳其的外債為4667億美元,佔GDP的5.5%。
也許有人會說,赤字高有什麼問題,美國也赤字,還比土耳其情況更嚴重。但問題是,美國的債券有人買,它可以借新還舊。但土耳其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它只能借短期外債去償還舊債。
大舉外債導致土耳其的經濟變得越來越脆弱,一旦出現本國貨幣貶值的情況,外債就會膨脹,會直接壓垮本國企業和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曾評價過土耳其的經濟危機,他認為,這次危機和20年前的亞洲經濟危機十分類似,當時的亞洲四小龍們也是借了很多外債。後來,因為一些偶然原因,泰銖大幅貶值了17%,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鏈式反應。
那麼,明明已經有「前車之鑒」,土耳其為什麼還會借那麼多外債和大量印發貨幣?這些錢最終都拿來干什麼了?
據公開數據表示,這部分錢主要流向了兩個方向:基建和房地產。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先後總共投入了1350億美元,用於各類基建投資:修鐵路、修機場、修運河、能源……
《紐約時報》曾這樣描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新機場:「它就像黑海上空的堡壘一樣隱隱約約,它被設計成激起人們敬畏之情的樣子,凸顯了土耳其想要重獲帝國榮耀的願望。」這個新機場投資120億美元,預計2023年完工,設計運送量2億人次,而土耳其總共人口只有八千多萬。
在新機場的西邊,還計劃在明年開挖一條45公里的「伊斯坦布爾」運河。這條運河預計投入超過300億美元。
目前,全世界在建的十大超級項目,土耳其佔了六個。
除了基建外,還有房地產。房地產可以說的上是土耳其的支柱產業,占據其國內生產總值的9%左右。
在過去的幾年裡,土耳其的房價可謂是高歌猛進,多次登上萊坊全球房價指數前六名。
⑷ 小朋友問我為什麼土耳其的運河的建造和戰爭有關系,怎麼解釋清楚
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土耳其只有這么一條具有實際意義的運河就是伊斯坦布爾運河,鏈接重要的出口和進口,和戰爭有什麼關系。。。,這個小朋友是不是說錯了,是蘇伊士運河?
⑸ 伊斯坦布爾海峽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
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
海峽全長30.4公里,最寬處為3.6公里,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
博斯普魯斯在希臘語中是「牛渡」之意。傳說古希臘萬神之王宙斯,曾變成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一位美麗的人間公主,從這條波濤洶涌的海峽游到對岸。海峽因此而得名。
既然叫做「海峽」,當然是天然形成的了,否則就該叫做「運河」。
⑹ 從廣洲到伊斯坦布爾需經過哪些海域
南海,馬六甲海峽,孟加拉海,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伊斯坦布爾。
⑺ 君士坦丁堡公約簽訂的意義是什麼
獨霸蘇伊士運河之夢的破滅
——英、法、俄等國簽訂《君士坦丁堡公約》1869年11月7日上午9時,和煦的陽光普照著地中海東南岸的塞得港,港口兩旁擠滿了人群。人們的心情如同這燦爛的陽光,臉上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一會兒,擁擠的人群中發出了歡呼聲,人們高喊著「來了!來了!」原來,塞得港即將迎來第一艘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輪船。經過10年的艱苦施工,蘇伊士運河終於正式通航了。
蘇伊士運河全長172.5公里,位於今天埃及東北部、西奈半島的西側。它北通地中海,南到紅海,溝通了大西洋、印度洋,連結歐、亞、非三大洲,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有經濟價值和戰略地位的國際航運水道。在今天世界上所有通海運河中,無論從使用國家之眾、通航船隻之多及貨運量之大等方面,蘇伊士運河均名列第一。它的開通,使得歐洲到印度的水路航程比原先繞道好望角要縮短一半,馬賽到孟買的航程比原先縮短了5940公里。
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經在尼羅河支流上開鑿過一條運河。公元前7世紀時腓尼基航海家首次環非洲航行,就是從這兒出發的。後人把這條運河稱為法老運河。但到了公元8世紀,哈里發阿里·曼蘇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又命令把它堵塞,從此,法老運河也就被人們遺忘。
1798年5月,拿破崙率領遠征軍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登陸後,迅速佔領了整個埃及。他親自帶領許多工程師去尋找古運河的遺跡,甚至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勘測,准備在這里再重新挖掘一條運河。但遺憾的是,由於測量中出現了嚴重錯誤,他們認為紅海海面要比地中海海面高出10米之多,要在這里開鑿運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久,由於法國國內政局的變化,拿破崙急於回國奪權,開鑿運河的事就這樣被耽擱下來。
19世紀上半期,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英法等國都急於打通地中海到紅海的通道,開鑿運河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法國為了加強自己在中東的勢力,並爭奪印度洋霸權,1854年,派遣曾經擔任法國駐亞歷山大總領事勒塞普斯來到開羅總督府,送上很多禮品,並用花言巧語最終騙取了埃及總督賽義德的信任,法國取得了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特權。雙方簽訂了《關於修建和使用蘇伊士運河的租讓合同》,決定成立「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資產為2億法郎。當時合同規定:法國對運河區的租借期為99年,期滿後運河全部歸埃及政府所有;埃及政府必須無償提供開鑿運河所需全部土地及勞動力;公司有權免費輸入開鑿運河工程所需要的機器,埃及將獲得純利的15%。這個合同對埃及顯然是不利的,租期長、獲利少、免稅進口將影響埃及財政收入,特別是開鑿運河所需的土地轉歸公司所有的規定,使埃及的未來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英國最初非常擔心自己在地中海東部和印度洋的霸權地位受到影響,因而竭力阻撓開鑿運河。後來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和印度人民大起義,英國也感覺到開鑿運河的必要性,不久也就對此予以默認了。
1859年春,蘇伊士運河在眾多國家的關注下終於破土動工了,先後有數十萬埃及勞工參與了這項偉大工程的建設。運河採用了埃及工程師南特的設計方案,主要是開一條南北基本垂直的人工運河,中間又利用了三個湖泊,這樣可以節省開支。但是,運河的北段是鹽漬地,中段是沙漠,開鑿難度相當大。鹽漬地十分堅硬,在當時機器設備極其缺少的情況下,利用人工手段挖掘它確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沙漠中的烈日下,幾萬勞工不停地幹活,首先得解決用水問題,而沙漠中又哪裡能找得到那麼多的淡水呢?為此,工程師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不得不在開鑿運河的同時,開鑿一條尼羅河引水渠把淡水引過來。這樣,運河修到哪兒,水渠也就修到哪兒,實際上工程量增加了一倍。即使是南段的湖泊區,因為湖水太淺,施工時必須先把湖水排干,再把湖底挖深,難度仍然不小。
在此後的近十個夏季里,赤日炎炎之下,一眼望不到邊際的非洲東北部沙漠上,無數的埃及勞工用鋤頭、鐵鍬等最簡陋的工具不停地挖著,甚至一些人乾脆用雙手挖掘著、用籃子搬運著泥塊。由於要常年忍受北非沙漠上毒辣的陽光,他們一律裸露著上半身,黝黑的肌膚與凸現的肋骨十分搶眼。法國資本家們僱傭了成千上萬的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冒著酷暑、忍飢挨餓、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他們的伙食也很差,生病時沒有必要的醫葯,處境與4000多年前修建法老金字塔時的埃及勞工不相上下。他們終日辛勤地忙碌著,過度的勞累、飢餓與疾病奪去了他們當中12萬人的生命。因此,蘇伊士運河可以說是埃及勞工們用累累白骨壘成的,它也是西方殖民者壓迫埃及人民的歷史見證。
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越來越為世人所公認,於是對運河管理權的爭奪也日漸激烈起來。蘇伊士運河對正在極力對外擴張的大英帝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英國千方百計地想把它據為己有。此時埃及政府正因為開鑿運河耗費1200萬英鎊,債台高築,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1874年11月不得不決定賣出它所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國聞訊後,竭力阻止埃及把股票賣給法國。同時,英國首相狄斯累利在未經議會討論和內閣同意的背景下,擅自借款迅速地把這批股票買入自己的手中。後來在1875年2月英國議會討論問題時,議會欣然批准狄斯累利經手的這一本萬利的買賣。從此,蘇伊士運河管理權分屬英法兩國所共有。
1882年,英軍入侵埃及,並迅速佔領了整個運河區,企圖獨占蘇伊士運河。由於蘇伊士運河已成為重要的國際航道,因此各國政府對這條運河的通航與安全極為關注。在西方國家的一致反對下,1AAAA年10月,英國被迫同法、德、俄等國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公約》,承諾蘇伊士運河在戰時和平時一樣,對任何國家的商船或軍艦自由開放,不許封鎖,禁止任何國家在運河水域打仗。這樣,英國獨占運河的企圖並未實現。這種由英法兩國共管的局面維持了近百年。
二戰結束後,經過埃及人民長達數年的斗爭,浸透著埃及人民血汗與辛酸的蘇伊士運河終於回到埃及人民的手中,並且更好地發揮著作用。
⑻ 亞歐以什麼運河為界
沒有什麼運河
亞歐:伊斯坦布爾海峽、烏拉爾山、烏拉爾河
亞非:蘇伊士運河
北美、南美:巴拿馬運河
其他的的洲都是海洋為界的。
⑼ 中國從烏克蘭買的航母從伊斯坦布爾旁的這條海峽通過,這是什麼海峽,還是人工的運河
博斯普魯斯海峽 這是自然形成的,人工的也不可能是這個樣子的,怎麼可能人工開鑿那麼寬,放古代更本就是不可能的。這個海峽南邊是馬爾馬拉海,再南邊還有一個海峽,這兩個海峽連同中間的這個世界上最小的海,一起成為了亞歐兩洲的南邊的分界線,也讓土耳其成為了一個跨越亞歐兩洲的國家。這個海峽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因為北邊的黑海有俄羅斯跟烏克蘭這兩個國家,想當初,還有前蘇聯的黑海艦隊